新创企业创新行为研究:制度逻辑与技术逻辑的视角
作者 : 李宏贵 著
出版日期 : 2021-04-15
ISBN : 978-7-111-67926-4
适用人群 : 适用学生层次:博士生\MBA\研究生\本科生\大专\高职高专\中专\//适用课程:(学院、专业)
定价 : 59.00元
教辅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42
开本 : 16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教材
包含CD : 无CD
绝版 :
图书简介

新创企业在自身条件有限、外部环境动态复杂的情况下考虑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时难免会陷入两难境地:是技术创新优先还是合法性优先?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关于制度逻辑与技术逻辑的讨论。本书重点围绕三个科学问题展开:制度与技术双重逻辑如何影响新创企业的创新合法性?双重逻辑下,新创企业创新行为有何差异?双重逻辑下,新创企业创新过程中如何兼顾技术创新和创新合法性?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回答中国转型背景下“新创企业面临多重环境压力时如何进行创新行为选择”的问题。

图书特色

图书前言

技术创新的实现并不等同于创新绩效的实现。技术服务于社会,也被社会所选择,这种选择体现在技术实现市场化扩张的进程中。传统的观点认为,技术成果能否成功地引进和普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优质的性能或经济优势。然而,这一观点实际上是以“更好的技术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支持”为前提的,忽略了创新的“合法性门槛”。新创企业在自身条件有限、外部环境动荡复杂的情况下面对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时难免会陷入两难境地:是合法性优先还是技术创新优先?由此也引发了学术界关于制度逻辑与技术逻辑的讨论。企业的技术逻辑强调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新的和潜在的需求以获取竞争优势,但是新创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需要满足相关的合法性要求。因此,研究双重逻辑下新创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多重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战略学派认为企业可以采取某些战略行动适应甚至改变环境,在资源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企业应对外部环境时的活动也并非局限于单一形式。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诚然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环境中的个体经济行为实际上已被嵌入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有研究发现,企业的关系特征影响企业对资源的获取,构建关系网络可以弥补创新合法性的缺陷。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和社会关系行为将宏观层面的环境与企业层面的抽象创新逻辑联系起来,有助于形成更加严谨的分析框架。
新创企业的创新行为日益受到来自组织内部机制及组织所处的复杂的任务与制度环境的影响,仅仅关注某一机制的研究视角可能会导致理论预测的偏差,有时甚至可能推导出本末倒置的结论。尤其当新创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时,新创企业的创新行为便陷入两难困境:是考虑制度逻辑还是考虑技术逻辑?对新创企业而言,多元逻辑的存在提供了行动者选择的基础,同时,企业不得不考虑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状况。因此,新创企业如何在复杂的环境背景下通过调整创新逻辑与行为达到提升创新绩效的目的,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双重逻辑引入新创企业创新行为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试图分析双重创新逻辑、新创企业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机制,新创企业在创新环境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下应对创新行为将做出怎样的调整。因此,研究双重逻辑下新创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多重机制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书重点围绕三个科学问题:①双重逻辑如何影响新创企业的创新合法性?②在双重逻辑下,新创企业的创新行为有何差异性?③新创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如何兼顾技术创新和创新合法性?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回答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新创企业面临多重环境压力时如何进行创新行为选择”的问题。
本书围绕上述三个科学问题,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性研究工作。
(1)新创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逻辑对新创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本书将技术逻辑导向战略引入新创企业发展阶段的特征中,深入研究了新创企业创新行为选择的内在机理。具体而言,本书探讨了以下三个基本问题:第一,在技术逻辑导向下,新创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对内部创新行为(技术创新与组织制度创新)进行选择?第二,在技术逻辑导向下,如何对新创企业外部关系创新行为(强关系网络与弱关系网络)进行选择,以使其与内部创新行为共同促进新创企业阶段性目标的达成?第三,在技术逻辑导向下,新创企业所进行的创新行为选择能否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本书结合理论推演与现实观察构建了概念模型,并提出了相关理论假设,通过随机抽样调查获得138份有效的新创企业样本数据,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技术逻辑导向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在创建阶段,新创企业只会采取技术创新行为;在生存阶段,新创企业会同时采取技术创新行为与组织制度创新行为,但会以组织制度创新为主而以技术创新为辅;在成长阶段,新创企业也会同时采取两种创新行为,但此时会以技术创新为主而以组织制度创新为辅。同时,在创建阶段,技术逻辑导向与社会关系行为中的强、弱关系行为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而在生存阶段与成长阶段两者之间的关系均不显著,且社会关系行为中的强、弱关系行为在三个阶段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也均不显著。因此,技术逻辑导向对新创企业的生存和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新创企业要注意选择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关系网络,并注意强关系网络与弱关系网络所带来的信息和资源的差别。此外,对某些地区以及某些产业类型的企业来说,发展内部创新行为或许比寻求外部社会关系对企业的发展更加有效。因此,不要盲目寻求社会关系网络,以免对新创企业宝贵的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技术逻辑、制度逻辑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新创企业创新行为及创新绩效的影响。本书整合了技术逻辑、制度逻辑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相关理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技术逻辑和制度逻辑在新创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创新行为及创新绩效影响的关系模型,并通过对138家新创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假设及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完成了对以下三个主要问题的探讨:技术逻辑、制度逻辑对创新绩效有何影响?这种作用效果是否受到新创企业发展阶段的影响?两种逻辑在不同的新创企业发展阶段对新创企业创新行为的作用有多大?研究结果发现:新创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逻辑和制度逻辑与创新绩效回归的标准化系数都为正,说明技术逻辑和制度逻辑对创新绩效都起到了促进作用。技术逻辑在成长阶段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较前两个阶段更为显著,而对制度逻辑来说作用变化呈U形,创建阶段和成长阶段对创新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在中间的生存阶段没有显著影响。在创建阶段,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对创新绩效都有促进作用,利用式创新较探索式创新的作用更为显著;在生存阶段,只有利用式创新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社会关系也发挥着促进作用,主要是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在成长阶段,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对创新绩效都有促进作用,利用式创新的促进作用高于探索式创新,而社会关系中的市场关系也很重要。
(3)多重制度逻辑下企业创新合法性机理。通过文献研究,本书归纳出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中,由市场逻辑、专业逻辑、合作逻辑、社区逻辑、管制机构逻辑和家族逻辑这六种不同制度逻辑主导下的企业战略行为特点,以及其与创新合法性之间的关系。本书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法,以阿里巴巴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
通过官方网站、书籍和视频三个渠道搜集阿里巴巴集团在1999~2016年间的相关案例信息;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案例信息进行主题分析与变量界定、多重制度逻辑下企业创新合法性战略行为维度识别、信息分析与编码三个阶段的数据处理;最后结合文献研究和具体的案例信息对多重制度逻辑指导下的企业战略行为,以及各战略行为与创新合法性之间的影响机理加以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专业逻辑、合作逻辑、社区逻辑和家族逻辑对创新合法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合作逻辑的影响效应最为明显;适度的政治关联可以促进创新合法性;市场逻辑引导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但以牺牲价格优势换取的利润可能会使企业创新陷入合法性危机,而利益最小化不仅降低了用户的消费门槛,还吸引了更多的用户,也更容易得到公众的认同,进而实现合法性。在操作层面上,不同制度逻辑主导的产品营销、高管专业化、战略联盟、社会责任以及规范化运营等战略行为对创新合法性都具有重要作用,且以战略联盟效果最为明显。企业可以据此通过战略调整实现创新合法性。
(4)基于任务与制度环境视角审视新创企业创新逻辑对创新行为及创新绩效的影响。根据制度理论的合法性视角,新创企业的创新行为只有被社会认可,才能有效地创造创新绩效。创新环境包括市场动荡性、技术动荡性、竞争敌意性和动态性的任务环境,以及制度空缺、不良竞争、法律执行效率偏低的制度环境,这些创新环境可能影响新创企业创新行为的选择以及企业创新绩效的实现。本书探究任务环境和制度环境如何影响创新逻辑与企业创新行为的关系,以揭示在什么环境下,何种制度逻辑更加可能导致何种企业创新行为及其创新绩效等。通过对来自新创企业的181份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①创新的制度逻辑与技术逻辑能够共存,需要结合关键要素做出创新逻辑的选择。②技术逻辑对技术创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制度逻辑对社会关系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关系行为与技术创新行为均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③政府干预对创新逻辑与创新行为间的关系有显著调节作用,市场不确定性对创新逻辑与创新行为间的关系有显著调节作用,法治水平对制度逻辑与社会关系行为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技术不确定性对技术逻辑与技术创新行为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④政府干预对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显著负向影响,过度的政府干预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而适度的政府干预有利于创新成果的转化;法治水平对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不确定性对技术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市场不确定性对社会关系行为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对新创企业而言,一方面,当生存过程面临一定的资源需求时,企业在做出响应的同时,可以通过改变、控制其他组织来维持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也要控制和影响环境因素,例如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改变合法性定义等来增强主动权。
(5)制度缺失环境下新创企业创新行为的选择。本书将制度缺失环境引入新创企业创新行为的选择中,深入研究了新创企业创新行为选择的内在机理,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从技术创新行为(即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和社会关系行为(即强关系与弱关系)两个层面,探究新创企业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以及如何作用。第二,基于权变的视角,考察中国经济转型期制度缺失环境的动态变化对新创企业创新行为选择和创新绩效起着怎样的调节效应。新创企业怎样在不同的创新行为选择间实现资源的有效平衡,以保证创新行为对绩效的促进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在相关文献分析与理论推演的基础上,本书构建了“制度缺失环境—新创企业创新行为—新创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试图探索在制度缺失环境动态视角下,即“强”制度缺失环境与“弱”制度缺失环境互为动态演变的情境下,新创企业创新行为选择的具体机制。通过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我们获得了181份有效的新创企业样本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假设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社会关系网络行为对新创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第二,技术创新行为也对新创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第三,制度缺失环境在新创企业创新行为选择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发挥着一定的调节作用。这具体表现为“强”制度缺失环境对社会关系网络行为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弱”制度缺失环境对技术创新行为与新创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新创企业应重视制度缺失环境的“动态性”,充分审视制度缺失环境的变化,将创新行为与环境主动对接,利用自身创新行为的改变来促进创新绩效的达成以及创新战略的落地。
本书的撰写过程其实就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双重逻辑下新创企业的创新行为机制研究(16BGL044)”的研究过程,本书是在该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从研究立项到书稿付梓历时三年多,团队成员倾注了太多的汗水。在本书付梓之际,由衷地感谢研究生谢蕊、曹迎迎、张月琪、李悦、戴萍等团队成员辛勤的付出,相信参与本研究必将对你们未来的事业发展有所助益。
承蒙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吴亚军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以及责任编辑程天祥先生的辛勤付出,才使本书得以顺利付梓,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此外,本书的撰写也得到了很多学术界和企业界朋友的指导与支持,参考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思想与观点,他们的真知灼见使我们受益匪浅,谨致谢忱!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与谬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李宏贵
2020年12月

上架指导

管理理论

封底文字

众所周知,技术创新并非一定为企业(尤其是新创企业)带来创新绩效。新创企业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致使创新行为陷入两难困境:是合法性优先还是技术创新优先?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制度逻辑与技术逻辑的讨论。本书重点围绕三个科学问题展开:双重逻辑如何影响新创企业创新的合法性?双重逻辑下,新创企业创新行为有何差异?新创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如何兼顾技术创新与创新合法性?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回答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新创企业面临多重环境压力时如何进行创新行为选择”的问题。在不同的制度缺失环境下要做不同的创新行为选择,新创企业才能持续实现创新绩效。同时,新创企业创新行为选择机制不仅要考虑两种创新行为的差异,也要关注外部制度缺失环境的动态演变,以实现内外部影响因素的有机结合,构建更加完整的分析框架。
本书非常适合普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学生阅读,也可供中小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工作参考。

图书目录

前言
作者简介
第1章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4
1.2.1 研究内容 /4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6
1.2.3 研究方法 /7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 /8
2.1 制度逻辑研究 /8
2.1.1 制度逻辑内涵 /8
2.1.2 多重制度逻辑 /9
2.1.3 多重制度逻辑下创新合法性途径 /12
2.1.4 制度逻辑研究简评 /14
2.2 技术逻辑研究 /14
2.2.1 技术逻辑内涵 /15
2.2.2 技术逻辑相关研究回顾 /15
2.2.3 技术逻辑研究简评 /16
2.3 新创企业的创新行为研究 /17
2.3.1 技术创新行为 /17
2.3.2 社会关系行为 /19
2.3.3 创新行为研究简评 /21
2.4 新创企业的创新环境研究 /22
2.4.1 任务环境 /23
2.4.2 制度环境 /23
2.4.3 制度缺失环境 /24
2.5 新创企业的发展阶段研究 /26
2.6 新创企业的创新绩效研究 /27
2.6.1 创新绩效的内涵 /27
2.6.2 创新绩效的维度 /27
第3章 技术逻辑对新创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基于新创企业发展阶段的视角 /29
3.1 理论模型建构 /29
3.1.1 问题导出 /30
3.1.2 模型构建 /32
3.1.3 理论模型中的要素界定 /33
3.2 理论分析与假设 /36
3.2.1 技术逻辑下新创企业内部创新行为的交互作用 /36
3.2.2 技术逻辑下新创企业外部创新行为的选择 /39
3.3 实证研究设计 /42
3.3.1 问卷设计与发放回收 /42
3.3.2 样本选择与被调查对象选择 /43
3.3.3 变量度量 /44
3.4 数据分析与检验 /47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7
3.4.2 因子分析 /50
3.4.3 信度与效度检验 /55
3.4.4 相关分析 /56
3.4.5 层级式回归分析 /58
3.4.6 结果分析与讨论 /67
3.5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75
3.5.1 研究结论 /75
3.5.2 管理建议 /76
第4章 技术逻辑、制度逻辑对创新行为及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新创企业发展阶段的视角 /78
4.1 概念模型建构 /78
4.1.1 问题导出 /78
4.1.2 概念模型 /80
4.1.3 概念模型中的关键变量及其维度 /81
4.2 理论分析与假设 /82
4.2.1 技术逻辑、制度逻辑与新创企业的创新绩效 /82
4.2.2 新创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逻辑、制度逻辑对创新绩效的作用 /84
4.2.3 新创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逻辑对创新行为的选择影响及其效果 /85
4.3 研究设计 /87
4.3.1 样本与数据 /87
4.3.2 变量度量 /89
4.4 数据分析与检验 /92
4.4.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92
4.4.2 因子分析 /94
4.4.3 信度与效度检验 /96
4.4.4 相关分析 /100
4.4.5 回归分析 /100
4.4.6 结果分析与讨论 /105
4.5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108
4.5.1 研究结论 /108
4.5.2 管理建议 /112
第5章 多重制度逻辑下新创企业的创新合法性机理:基于阿里巴巴集团的案例研究 /114
5.1 问题导出 /114
5.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6
5.2.1 制度逻辑 /116
5.2.2 创新合法性 /118
5.3 理论分析 /119
5.3.1 市场逻辑与创新合法性 /120
5.3.2 专业逻辑与创新合法性 /121
5.3.3 合作逻辑与创新合法性 /122
5.3.4 社区逻辑与创新合法性 /123
5.3.5 管制机构逻辑与创新合法性 /124
5.3.6 家族逻辑与创新合法性 /125
5.4 研究框架 /125
5.4.1 多重制度逻辑下企业创新合法性战略行为 /125
5.4.2 研究框架的构建 /126
5.5 案例研究设计 /126
5.5.1 研究方法定位 /126
5.5.2 目标案例选取 /128
5.5.3 数据来源 /130
5.5.4 数据分析 /130
5.6 多重制度逻辑下创新合法性机理案例研究 /135
5.6.1 阿里巴巴集团创新合法性过程研究编码结果 /135
5.6.2 案例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136
5.7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144
5.7.1 主要研究结论 /144
5.7.2 管理建议 /145
第6章 新创企业创新逻辑、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任务与制度环境的视角 /148
6.1 概念模型建构 /148
6.1.1 问题导出 /148
6.1.2 概念模型 /149
6.2 理论推导与假设 /150
6.2.1 创新逻辑对创新行为及创新绩效的影响 /150
6.2.2 社会关系行为与技术创新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152
6.2.3 创新环境对创新逻辑与创新行为关系的影响 /153
6.2.4 创新环境对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 /155
6.3 研究设计 /156
6.3.1 样本与数据收集 /156
6.3.2 变量度量 /156
6.4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159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59
6.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163
6.4.3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168
6.4.4 研究结果讨论 /178
6.5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181
6.5.1 研究结论 /181
6.5.2 管理建议 /183
第7章 制度缺失环境下新创企业创新行为选择 /185
7.1 概念模型 /185
7.1.1 问题导出 /185
7.1.2 概念模型的建构 /186
7.1.3 概念模型中相关要素及其维度 /187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88
7.2.1 社会关系行为与新创企业创新绩效 /189
7.2.2 技术创新行为与新创企业创新绩效 /190
7.2.3 制度缺失环境的权变作用 /191
7.3 研究设计 /193
7.3.1 样本与数据收集 /193
7.3.2 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与度量 /194
7.4 实证分析与模型检验 /196
7.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96
7.4.2 因子分析 /198
7.4.3 信度与效度检验 /202
7.4.4 相关分析 /203
7.4.5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204
7.4.6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1
7.5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213
7.5.1 主要研究结论 /213
7.5.2 管理建议 /215
参考文献 /216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周荣辅 王玖河 主编 王平 苏艳林 副主编
作者: 束亚弟,张敏
作者: 孙新波 编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杨杰,张昌倩,冯清清 等著
作者: [美]米尔顿·科特勒(Milton Kotler)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