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工商管理>管理学

知识社会
作者 : 彼得·德鲁克
译者 : 赵巍 译
出版日期 : 2021-03-02
ISBN : 978-7-111-67241-8
定价 : 6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45
开本 : 16
原书名 : Post-Capitalist Society
原出版社: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无CD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先生在这本书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知识社会。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主体,强调借由知识的不断创新、累积、应用与分化,促进产业进步,引导个人、组织和社会的成长与发展。在知识社会中,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成为社会的主流,财富的累积、经济的增长、个人的发展,均以知识为基础。全书分社会、国家、知识三大部分共12章,分别探索与分析了我们如何从一个基于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的社会,转向一个以知识作为主要资源、以组织作为核心结构的社会,详细说明了为什么知识经济的时代会来临。

图书特色

段永朝 樊登 林采宜 邵明路 时寒冰 赵曙明 周濂 《福布斯》《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等 一致推荐

图书前言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赵曙明)
推荐序三(时寒冰)
引言 变革 / 1
第一部分 社 会
第1章 从资本主义到知识社会 / 17
知识新义 / 22
现代工业革命 / 25
生产力革命 / 30
管理革命 / 37
从统合(性)知识到专业(性)知识 / 42
第2章 组织社会 / 44
组织的职能 / 46
独特的“物种”:组织 / 47
组织的特征 / 49
作为“减稳器”的组织 / 53
雇员社会 / 58
第3章 劳动力、资本及其未来 / 64
劳动力仍是一种资产吗 / 65
需要多少劳动力和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 / 67
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 / 70
养老基金及其所有者 / 71
公司治理 / 74
使管理负责 / 77
第4章 新型劳动力大军的生产力 / 79
需要什么样的团队 / 81
需要专注于本职工作 / 85
组织重组 / 89
服务外包 / 89
避免新的阶级冲突 / 91
第5章 以责任为基础的组织 / 93
对与错 / 94
什么是社会责任 / 97
权力与组织 / 99
从命令到信息 / 103
从信息到责任 / 104
使每个人成为贡献者 / 105
第二部分 国 家
第6章 从民族国家到巨型国家 / 109
民族国家的悖论 / 110
巨型国家的维度 / 117
保姆国家- / 118
作为经济控制者的巨型国家 / 120
财政国家 / 121
冷战国家 / 123
日本特例 / 125
巨型国家成功了吗 / 127
政治分肥国家 / 129
冷战国家:成功的失败 / 132
第7章 跨国主义、区域主义和部落主义 / 137
金钱没有祖国 / 138
信息也没有祖国 / 139
国际社会的共同需要:环保 / 141
消灭恐怖主义 / 142
军备控制 / 143
新现实:区域主义 / 145
重返部落主义 / 148
寻根之需 / 150
第8章 政府需要转向 / 153
军事援助无益论 / 156
哪些经济理论需要放弃 / 158
专注于可行的 / 161
成败参半:超越保姆国家 / 163
第9章 通过社会部门重建公民意识 / 164
“外包”的需要 / 165
光有爱国主义精神是不够的 / 167
需要重建社区意识 / 168
工厂社区的消失 / 170
志愿者:公民意识的体现 / 171
第三部分 知 识
第10章 知识:知识经济学及知识生产力 / 177
知识经济学 / 179
知识生产力 / 182
货币资本生产力 / 184
管理的要求 / 186
唯有融会贯通 / 188
第11章 应肩负起责任的学校 / 191
日本是怎么做到的 / 192
新绩效的要求 / 195
学会如何去学 / 197
融入社会的学校 / 200
学校:教育的合伙人 / 203
学校应肩负起责任 / 204
第12章 知识人 / 207
致谢 / 216
赞誉 / 218

上架指导

管理类

封底文字

我们早已迈进全新的知识社会,因此,这本书要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已被我们抛在身后的时代。用新的观点来看待这些变革,可能会有一些令人吃惊的收获(对我来说,的确如此)。
我们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未来社会将是什么样子(姑且不论未来的社会是否会成为我们所期望的“知识社会”),取决于发达国家对这一转型期所面临的挑战的应对。这要靠发达国家的知识领袖、商业领袖、政治领袖的集体智慧,但更为重要的是,要靠每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行动。然而,可以确信的是,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现在正是创造未来的时刻!现在也正是行动的时刻!
                                ——彼得·德鲁克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彼得德鲁克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以30余种文字出版,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7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

推荐序

推荐序一
功能正常的社会和博雅管理
为“彼得·德鲁克全集”作序
享誉世界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自认为,虽然他因为创建了现代管理学而广为人知,但他其实是一名社会生态学者,他真正关心的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状况,管理则是新出现的用来改善社会和人生的工具。他一生写了39本书,只有15本书是讲管理的,其他都是有关社群(社区)、社会和政体的,而其中写工商企业管理的只有两本书(《为成果而管理》和《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德鲁克深知人性是不完美的,因此他认为人所创造的一切事物,包括人所设计的社会,也不可能完美。他对社会的期待和理想并不高,那只是一个较少痛苦,还可以容忍的社会。不过,它还是要有基本的功能,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提供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条件。这些功能或条件,就好像一个生命体必须具备的正常生命特征,没有它们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了。值得留意的是,社会并不等同于“国家”,因为“国”(政府)和“家”(家庭)不可能提供一个社会全部必要的职能。在德鲁克眼里,功能正常的社会至少要由三大类组织组成—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它们各自发挥不同性质的作用,每一类、每一个组织中都要有能解决问题、令组织创造出独特绩效的权力中心和决策机制,这个权力中心和决策机制同时要让组织里的每个人各得其所,既有所担当、做出贡献,又得到生计和身份、地位。这些在过去的国家中从来没有过的权力中心和决策机制,或者说新的“政体”,就是“管理”。德鲁克把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中的管理体制与政府的统治体制统称为“政体”,是因为它们都掌握权力,但是,这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权力。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所掌握的,是为了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而调配社会资源的权力,政府所拥有的,则是涉及整个社会公平的维护、正义的裁夺和干预的权力。
在美国克莱蒙特大学附近,有一座小小的德鲁克纪念馆。走进这座用他的故居改成的纪念馆,正对客厅入口的显眼处有一段他的名言:
在一个由多元的组织所构成的社会中,使我们的各种组织机构负责任地、独立自治地、高绩效地运作,是自由和尊严的唯一保障。有绩效的、负责任的管理是对抗和替代极权专制的唯一选择。
当年纪念馆落成时,德鲁克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问自己,如果要从德鲁克的著作中找出一段精练的话,来概括这位大师的毕生工作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意义,会是什么。他们最终选用了这段话。
如果你了解德鲁克的生平,了解他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你一定会同意他们的选择。从他的第一本书《经济人的末日》到他独自完成的最后一本书《功能社会》之间,贯穿着一条抵制极权专制、捍卫个人自由和尊严的主线。这里极权的极是极端的极,不是集中的集。极权和集权,两个词虽只有一字之差,其含义却有着重大区别。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中央集权统治直到20世纪才有条件变种成极权主义。极权主义所谋求的,是从肉体到精神,全面、彻底地操纵和控制人类的每一个成员,把他们改造成实现个别极权主义者梦想的人形机器。20世纪给人类带来最大灾难和伤害的战争和运动,都是极权主义的“杰作”,德鲁克在青年时代所经历的希特勒纳粹主义正是其中之一。要了解德鲁克的经历怎样影响了他的信念和价值观,最好去读他的《旁观者》;要弄清什么是极权主义和为什么大众会拥护它,可以去读汉娜·阿伦特1951年出版的《极权主义的起源》。
好在历史的演变并不总是令人沮丧。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从1800年开始,最近这200多年来生产力加速度提高,不但造就了物质的极大丰富,还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改变,这就是德鲁克早在80年前就敏锐地洞察到和指出的多元的、组织型的新社会的形成:新兴的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填补了由来已久的“国”(政府)和“家”(家庭)之间的断层和空白,为现代国家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种种社会功能。在这个基础上,教育的普及和知识工作者的崛起,正在造就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而信息科技成为这一切变化的加速器。要特别说明,“知识工作者”是德鲁克创造的一个称谓,泛指具备和应用专门知识从事生产工作,为社会创造出有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人群,这既包括企业家和在任何机构中的管理者、专业人士和技工,也包括社会上的独立执业人士,如会计师、律师、咨询师、培训师等。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知识的应用领域一再被扩大,个人和个别机构不再是孤独无助的,他们因为掌握了某项知识,就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和影响他人的权力。知识工作者和由他们组成的知识型组织不再是传统的知识分子和组织。知识工作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的独立自主,可以主动地整合资源、创造价值,促成经济、社会、文化甚至政治层面的改变,而传统的知识分子只能依附于当时的统治当局,在统治当局提供的平台上才能有所作为。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意义深远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在一个由多元组织构成的社会中,拿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这三类组织相互比较,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因为受到市场、公众和政府的制约,它们的管理者不可能像政府那样走上极权主义统治,这是它们在德鲁克看来比政府更重要、更值得寄予希望的原因。尽管如此,它们仍然可能因为管理缺位或者管理失当,例如官僚专制,不能达到德鲁克期望的“负责任地、高绩效地运作”,从而为极权专制垄断社会资源让出空间、提供机会。在所有组织中,包括在互联网时代虚拟的工作社群中,知识工作者的崛起既为新的管理方式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也对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管理方式带来了挑战。德鲁克正是因应这样的现实,研究、创立和不断完善现代管理学的。
1999年1月18日,德鲁克接近90岁高龄,在回答“我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他写了下面这段话:
我着眼于人和权力、价值观、结构和规范来研究管理学,而在所有这些之上,我聚焦于“责任”,那意味着我把管理学当作一门真正的“博雅技艺”来看待。
给管理学冠上“博雅技艺”的标识是德鲁克的首创,反映出他对管理的独特视角,这一点显然很重要,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中却没找到多少这方面的进一步解释。最完整的阐述是在他的《管理新现实》一书第15章第五小节,这节的标题就是“管理是一种博雅技艺”:
30年前,英国科学家兼小说家斯诺(C. P. Snow)曾经提到当代社会的“两种文化”。可是,管理既不符合斯诺所说的“人文文化”,也不符合他所说的“科学文化”。管理所关心的是行动和应用,而成果正是对管理的考验,从这一点来看,管理算是一种科技。可是,管理也关心人、人的价值、人的成长与发展,就这一点而言,管理又算是人文学科。另外,管理对社会结构和社群(社区)的关注与影响,也使管理算得上是人文学科。事实上,每一个曾经长年与各种组织里的管理者相处的人(就像本书作者)都知道,管理深深触及一些精神层面关切的问题—像人性的善与恶。
管理因而成为传统上所说的“博雅技艺”(liberal art)—是“博雅”(liberal),因为它关切的是知识的根本、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也是“技艺”(art),因为管理就是实行和应用。管理者从各种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心理学和哲学、经济学和历史、伦理学,以及从自然科学中,汲取知识与见解,可是,他们必须把这种知识集中在效能和成果上—治疗病人、教育学生、建造桥梁,以及设计和销售容易使用的软件程序等。
作为一个有多年实际管理经验,又几乎通读过德鲁克全部著作的人,我曾经反复琢磨为什么德鲁克要说管理学其实是一门“博雅技艺”。最终,我意识到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溢美之举,而是在为管理定性,它揭示了管理的本质,提出了所有管理者努力的正确方向。这至少包括了以下几重含义:
第一,管理最根本的问题,或者说管理的要害,就是管理者和每个知识工作者怎么看待与处理人和权力的关系。德鲁克是一位基督徒,他的宗教信仰和他的生活经验相互印证,对他的研究和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看来,人是不应该有权力(power)的,只有造人的上帝或者说造物主才拥有权力,造物主永远高于人类。归根结底,人性是软弱的,经不起权力的引诱和考验。因此,人可以拥有的只是授权(authority),也就是人只是在某一阶段、某一事情上,因为所拥有的品德、知识和能力而被授权。不但任何个人是这样,整个人类也是这样。民主国家中“主权在民”,但是人民的权力也是一种授权,是造物主授予的,人在这种授权之下只是一个既有自由意志又要承担责任的“工具”,是造物主的工具而不能成为主宰,不能按自己的意图去操纵和控制自己的同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人才会谦卑而且有责任感,才会以造物主才能够掌握而人类只能被其感召和启示的公平正义去时时检讨自己,也才会甘愿把自己置于外力强制的规范和约束之下。
第二,尽管人性是不完美的,但是人彼此平等,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自己的创造能力,都有自己的功能,都应该被尊敬,而且都应该被鼓励去创造。美国的《独立宣言》和宪法中所说的“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不证自明的权利(rights)”,正是从这一信念而来的,这也是德鲁克的管理学之所以可以有所作为的根本依据。管理者是否相信每个人都有善意和潜力?是否真的对所有人都平等看待?这些基本的或者说核心的价值观和信念,最终决定他们是否能和德鲁克的学说发生感应,是否真的能理解和实行它。
第三,在知识社会和知识型组织里,每一个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既是知识工作者,也是管理者,因为他可以凭借自己的专门知识对他人和组织产生权威性的影响—知识就是权力。但是,权力必须和责任捆绑在一起。而一个管理者是否负起了责任,要以绩效和成果做检验。凭绩效和成果问责的权力应当是正当和合法的权力,也就是授权(authority),否则就成了德鲁克所坚决反对的强权(might)。绩效和成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不但在经济和物质层面,而且在心理层面,都会对人们产生影响。管理者和领导者如果持续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大众在彻底失望之余,会转而选择去依赖和服从强权,同时甘愿交出自己的自由和尊严。这就是为什么德鲁克一再警告,如果管理失败,极权主义就会取而代之。
第四,除了让组织取得绩效和成果,管理者还有没有其他的责任?或者换一种说法,绩效和成果仅限于可量化的经济成果和财富吗?对一家工商企业来说,除了为客户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为股东赚取合理的利润,能否同时成为一个良好的、负责任的“社会公民”,能否同时帮助自己的员工在品格和能力两方面都得到提升呢?这似乎是一个太过苛刻的要求,但它是一个合理的要求。我个人在十多年前,和一家这样要求自己的后勤服务业的跨国公司合作,通过实践认识到这是可能的。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学会把伦理道德的诉求和经济目标,设计进同一个工作流程、同一套衡量系统,直至每一种方法、工具和模式中。值得欣慰的是,今天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在各自的领域做出肯定的回答。
第五,“作为一门博雅技艺的管理”或称“博雅管理”,这个讨人喜爱的中文翻译有一点儿问题,从翻译的“信、达、雅”这三项专业要求来看,雅则雅矣,信则不足。liberal art直译过来应该是“自由技艺”,但最早的繁体字中文版译成了“博雅艺术”,这可能是想要借助它在汉语中的褒义,我个人还是觉得“自由技艺”更贴近英文原意。liberal本身就是自由之意。art可以译成艺术,但管理是要应用的,是要产生绩效和成果的,所以它首先应该是一门“技能”。此外,管理的对象是人们的工作,和人打交道一定会面对人性的善恶,面对人的千变万化的意念—感性的和理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管理又是一门涉及主观判断的“艺术”。所以,art其实更适合解读为“技艺”。liberal—自由,art—技艺,把两者合起来就是“自由技艺”。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之所以对liberal art的翻译这么咬文嚼字,是因为管理学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的成功学。它不是旨在让一家企业赚钱,在生产效率方面达到最优,也不是旨在让一家非营利组织赢得道德上的美誉。它旨在让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其中的人类社会和人类社群(社区)更健康,使人们较少受到伤害和痛苦。它旨在让每个工作者,按照他与生俱来的善意和潜能,自由地选择他自己愿意在这个社会或社区中所承担的责任;自由地发挥才智去创造出对别人有用的价值,从而履行这样的责任;并且在这样一个创造性工作的过程中,成长为更好和更有能力的人。这就是德鲁克先生定义和期待的,管理作为一门“自由技艺”(或者“博雅管理”)的真正的含义。

邵明路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




推荐序二
跨越时空的管理思想
20多年来,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关于德鲁克先生著作的出版计划在国内学术界和实践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每本书一经出版便会占据畅销书排行榜,广受读者喜爱。我非常荣幸,一开始就全程参与了这套丛书的翻译、出版和推广活动。尽管这套丛书已经面世多年,然而每次去新华书店或是路过机场的书店,总能看见这套书静静地立于书架之上,长盛不衰。在当今这样一个强调产品迭代、崇尚标新立异、出版物良莠难分的时代,试问还有哪些书能做到这样呢?
如今,管理学研究者们试图总结和探讨中国经济与中国企业成功的奥秘,结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想,企业成功的原因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人讲求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其中一定少不了德鲁克先生著作的启发、点拨和教化。从中国老一代企业家(如张瑞敏、任正非)及新一代的优秀职业经理人(如方洪波)的演讲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来自先生的真知灼见。在当代管理学术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常常看出先生的思想指引和学术影响。我常常对学生说,当你不能找到好的研究灵感时,可以去翻翻先生的著作;当你对企业实践困惑不解时,也可以把先生的著作放在床头。简言之,要想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首先要从研读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开始。基于这个原因,1991年我从美国学成回国后,在南京大学商学院图书馆的一角专门开辟了德鲁克著作之窗,并一手创办了德鲁克论坛。至今,我已在南京大学商学院举办了100多期德鲁克论坛。在这一点上,也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为德鲁克先生著作的翻译、出版和推广付出的辛勤努力。
在与企业家的日常交流中,当发现他们存在各种困惑的时候,我常常推荐企业家阅读德鲁克先生的著作。这是因为,秉持奥地利学派的一贯传统,德鲁克先生总是将企业家和创新作为著作的主题之一。他坚持认为:“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资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家总是面临着效率和创新、制度和个性化、利润和社会责任、授权和控制、自我和他人等不同的矛盾或冲突。企业家总是在各种矛盾或冲突中成长和发展。现代工商管理教育不但需要传授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准则,也要培养一大批具有优秀管理技能的职业经理人。一个有效的组织既离不开良好的制度保证,也离不开有效的管理者,两者缺一不可。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家需要通过对管理原则、责任和实践进行研究,探索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而衡量一个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在于该制度能否将管理者个人特征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一个再高明的制度,如果没有具有职业道德的员工和管理者的遵守,也很容易土崩瓦解。换言之,一个再高效的组织,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者和员工,组织的效率也不可能得到实现。虽然德鲁克先生的大部分著作是有关企业管理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自由、成长、创新、多样化、多元化的思想在其著作中是一以贯之的。正如德鲁克在《旁观者》一书的序言中所阐述的,“未来是‘有机体’的时代,由任务、目的、策略、社会的和外在的环境所主导”。很多人喜欢德鲁克提出的概念,但是德鲁克说,“人比任何概念都有趣多了”。德鲁克本人虽然只是管理的旁观者,但是他对企业家工作的理解、对管理本质的洞察、对人性复杂性的观察,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这也许就是企业家喜爱他的著作的原因吧!
德鲁克先生从研究营利组织开始,如《公司的概念》(1946年),到研究非营利组织,如《非营利组织的管理》(1990年),再到研究社会组织,如《功能社会》(2002年)。虽然德鲁克先生的大部分著作出版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然而其影响力却历久弥新。在他的著作中,读者很容易找到许多最新的管理思想的源头,同时不难获悉许多在其他管理著作中无法找到的“真知灼见”,从组织的使命、组织的目标以及工商企业与服务机构的异同,到组织绩效、富有效率的员工、员工成就、员工福利和知识工作者,再到组织的社会影响与社会责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管理者的工作、管理工作的设计与内涵、管理人员的开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中层管理者和知识型组织、有效决策、管理沟通、管理控制、面向未来的管理、组织的架构与设计、企业的合理规模、多元化经营、多国公司、企业成长和创新型组织等。
30多年前在美国读书期间,我就开始阅读先生的著作,学习先生的思想,并聆听先生的课堂教学。回国以后,我一直把他的著作放在案头。尔后,每隔一段时间,每每碰到新问题,就重新温故。令人惊奇的是,随着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每次重温的时候,竟然会生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想法和体会。仿佛这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让人久久回味,有幸得以伴随终生。一本著作一旦诞生,就独立于作者、独立于时代而专属于每个读者,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得到教育。这样的书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我想,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就是如此。
特此作序,与大家共勉!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商学院名誉院长
博士生导师
2018年10月于南京大学商学院安中大楼


推荐序三
打开知识社会大门的金钥匙
如果一本书,能让你在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久的时间后,依然愿意阅读或反复阅读,而且每次阅读依然能给你带来震撼和启发,依然能给你带来指导和启示,那么,可以说这本书一定是一本好书。
世界著名的社会生态学家、管理学科开创者彼得·德鲁克先生所著的《知识社会》就是一本这样的经典佳作。
不能不承认,有些人具有能够透视未来的眼睛。1791年,作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提出,基于机器的生产正迅速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判断。他在1791年发表的《制造业报告》,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发展美国制造业的政策和措施,指出了人类经济的这一重大发展趋势。几十年后,他的判断被人们清晰地看到正在成为现实。《制造业报告》与汉密尔顿提出的其他三份关于国债、税收制度和建立银行的报告一起,奠定了美国走向强国的基础。
彼得·德鲁克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对知识社会的详细分析和预测,同样是非常大胆和准确的,以至于每当我对照他多年前的判断时,常常会忍不住赞叹。
基于种种固有的局限性,人们更喜欢“术”而忽略“道”。其实,道才是能给我们带来突破的根本和强大力量。如果我们清晰地知道,知识社会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什么样的变革,正在或者将要朝着哪个方向行进,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地做出与大趋势相匹配的决策,我们的行为就会不自觉地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顺势而为。彼得·德鲁克先生所著的《知识社会》,就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认清大环境,更好地指导我们行为的佳作。
在知识社会,一个国家,只要它拥有设计和营销产品的知识工作者,即便将制造业转移到海外,它仍然可以毫不费力地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美国苹果公司的成功,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判断的前瞻性和准确性。最早认识到这一理论重要性的国家是日本。作为一个地少人多、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的短板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日本在知识社会,却因为这一超前的判断而获得了巨大成功。
当知识被运用到生产中,它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投资者如果分析美国的钢铁行业就会发现,美国大型钢铁企业亏损惨重,而一些小型钢铁厂则具有很好的效益。细究原因就会发现,美国的这些小型钢铁厂没有按照传统的流程费时费力地去生产,而是直接从废钢开始,它们将知识甚至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运用到生产中,获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
在知识社会,一个残酷而严峻的现实是,一些传统的缺乏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的岗位正在快速被淘汰。为了改变底层工作者收入低的现状,美国的拜登政府正推动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增加这些人的收入。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可能适得其反。它将加快机器人替代普通人力的步伐,或者,促使一些效益不太好的企业尤其是传统的服务性的企业进一步裁员,从而,导致底层工作者的生活境况变得更加艰难。在知识社会,提高底层工作者收入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借助知识时代便捷的教育途径,提升工人等基层工作者的劳动技能,使他们能够融入知识社会,而不是被知识社会边缘化甚至被淘汰。
认清知识社会的特征,认清我们所处的时代,可以帮助我们更轻而易举地洞悉很多刚刚发生甚至正在发生的事情。比如,美国散户在游戏驿站(GameStop)上的逼空行为,导致华尔街的明星对冲基金Melvin Capital一度被逼到濒临破产的地步。这种事情为什么会在今天发生?如果您阅读过彼得·德鲁克先生所著的《知识社会》,就很容易理解了。在知识社会时代,人的组织体系、管理结构都发生了改变。举个例子,在交响乐团中,数百名技艺精湛的音乐家一起合奏,但只有一名管理者是总指挥。在这样的组织中,除了总指挥以外,从上至下再无其他中层的管理者,大家都井井有条地演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在股票市场,散户是一个个分散的个体,但是,当有人像乐队总指挥一样站出来的时候,散户们在某个时间段也能突然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从而,让一些资本大鳄被打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在知识社会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个人要转型,企业要转型,国家也要转型。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使民族国家转变成“财政国家”—“政府几乎可以无限制地榨取人民的财富”。早在1918 年,熊彼特就曾发出警告:财政国家最终一定会腐蚀政府的执政能力。彼得·德鲁克先生举了英国和美国的例子。他说:政府直接管理的医院或提供的医疗服务,问题层出不穷。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医院的医疗成本一直在持续攀升。政府作为医院的实际运营者是如此的无能,以至于英国国家卫生署鼓励将医院承包出去。而在美国约翰逊总统的“向贫穷开战”计划中,所有由政府自己经营管理的项目,全都失败了,而当政府将这些项目承包出去,则很多都成功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政府不及时按照知识社会的要求及时转型,它就无法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我们看到,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选举中出现了激烈的对立局面,这与政客们对政府定位紊乱使其无法与知识社会的要求相匹配不无关系。
彼得·德鲁克先生认为:“今后几十年,对政治勇气、政治想象力、政治创新和政治领导力的要求之高,一定是前所未有的,而这需要政府有超强的能力。这些要求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但问题是,越来越多的政客在迎合民众而不是试图成为改革的中流砥柱,而民众日益急功近利的浮躁也促使政客们的行为越来越短视,越来越远离民众的期望。
彼得·德鲁克先生指出:“政府亟须重新获得防止出现经济大萧条的能力。以往出现经济大萧条时,政府都会增加支出以拉动消费,但这种办法已经被证明无济于事。”这种判断是极具前瞻性的。现在的问题是,政府通过无节制的财政刺激计划,正在背负起日益沉重的债务压力,从而,使得当今的政府债务超越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甚至超越历史上其他时期负债的总和。仅2020年一年的债务累积,就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就连最谨慎的学者,也开始对这种风险的高速累积,不得不报以警惕。当这些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人类将面临史无前例的债务危机大爆发。
在《知识社会》一书中,有很多非常睿智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难以忘怀。比如,彼得·德鲁克先生指出:光有爱国主义精神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公民意识(citizenship)。公民意识是什么?公民意识就是愿意为国家做出贡献。也就是说,更愿意为国家而“生”,而不是为国家而“死”。
《知识社会》是一本值得多读几遍的好书。当这个急功近利的浮躁时代,静心读一本书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的生活,而我们不妨从阅读《知识社会》开始,享受这种奢侈生活所带来的快乐吧。

时寒冰
知名经济趋势研究者、
著有《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等畅销书
曾获“中国资本市场20周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等大奖
2021年2月18日

图书目录

目 录
前言:变革
第一部分?社会
第1章 从资本主义到知识社会 2
知识新义 7
现代工业革命 10
生产力革命 15
管理革命 22
从统和(性)知识到专业(性)知识 27
第2章 组织的社会 29
组织的职能 30
独特的物种——组织 31
组织的特征 34
组织作为一种“减稳器” 38
雇员社会 42
第3章 劳动力、资本及其未来 48
劳动力仍是一种资产吗 49
需要多少劳动力和什么样的劳动力 51
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 54
养老基金及其所有者 55
公司治理 58
使管理负责 60
第4章 新型劳动力大军的生产力 62
需要什么样的团队 64
需要专注于本职工作 68
组织重组 71
服务外包 72
避免新的阶级冲突 74
第5章 以责任为基础的组织 75
对与错 76
什么是社会责任 79
权力与组织 80
从命令到信息 84
从信息到责任 85
使每个人成为贡献者 87
第二部分?国家
第6章 从民族国家到巨型国家 90
民族国家的悖论 90
巨型国家的维度 97
保姆国家- 98
作为经济控制者的巨型国家 100
财政国家 102
冷战国家 103
日本特例 105
巨型国家成功了吗 107
政治分肥国家 109
冷战国家——成功的失败 112
第7章 跨国主义、地区主义和部落主义 116
金钱没有祖国 117
信息也没有祖国 118
国际社会的共同需要:环保 120
消灭恐怖主义 121
军备控制 122
地区主义:新现实 123
重返部落主义 127
寻根之需 129
第8章 政府需要转向 132
军事援助无益论 135
哪些经济理论需要放弃 137
专注于可行的 140
成败参半:超越保姆国家 141
第9章 通过社会部门重建公民意识 143
“外包”的需要 144
光有爱国主义是不够的 146
需要重建社区意识 147
工厂社区的消失 149
志愿者:公民意识的体现 149
第三部分?知识
第10章 知识:知识经济学及知识生产力 154
知识经济学 156
知识生产力 158
资金生产力 160
管理的要求 162
唯有融会贯通 164
第11章 应肩负起责任的学校 167
日本是怎么做到的 168
新绩效的要求 170
学会如何去学 173
融入社会的学校 176
学校:教育的合伙人 179
应肩负起责任的学校 180
第12章 知识人 183
致谢 192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张钢 著
作者: 纪成君 李乃文 路世昌 等
作者: 陈传明,周小虎
作者: (美)兰杰·古拉蒂(Ranjay Gulati) 安东尼 J.梅奥(Anthony J. Mayo) 尼廷·诺里亚(Nitin Nohria) 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杰弗瑞·莱克 ( Jeffrey K. Liker) 大卫﹒梅尔(David P.Meier)著
作者: (美)马歇尔·杰文斯(Marshall Jevons)
作者: 帕翠珊.B.希伯尔德 罗尼.T.马萨克 杰夫瑞.M.刘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