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工程
作者 : Jakob Nielsen
译者 : 刘正捷
丛书名 : 计算机科学丛书
出版日期 : 2004-09-28
ISBN : 7-111-14792-8
定价 : 28.00元
教辅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44
开本 : 16开
原书名 : Usability Engineering
原出版社: Academic Press
属性分类: 教材
包含CD :
绝版 :
图书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可用性工程方法,被国际可用性工程界一致推崇为该领域的最佳入门书籍。本书着重讲述成本效益好的可用性方法,并详细介绍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如何运用这些方法以及其他与可用性相关的特殊问题。
  全书论述清楚,概念明确,层次清晰,内容深入浅出,适合作为软件工程学院相关学科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软件开发人员的参考书。

图书特色

图书前言

在近年来开发的软件中,平均有48%的代码是用于用户界面的[Myers and Rosson 1992]。这样一来,似乎应当把软件开发项目中相应比例的资源投入到这些用户界面的可用性上面去。如果打算改进可用性的话,这本书将告诉你应当怎样做。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方法,可以有系统地运用它们来保证最终实现的用户界面具有高可用性。要想得到出色的用户界面,还需要天分、灵感和运气。不过,如果忽视可用性工程方法的系统化运用,即使是最有天才的设计人员也不会有好运气。

读者
  本书面向的读者范围是很宽的。首先,自然要面向那些实际设计和开发计算机系统和用户界面的人,因为最终只有他们才能改进可用性。书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如何在软件工程过程中考虑可用性的实际指南,所以开发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应当通读这本书。本书还面向文档、帮助系统和培训课程的编写人员,因为这些元素与屏幕设计一样,也是“整体用户界面”的组成部分。本书并不想讲授技术写作方面的内容,但可以帮助写作人员编写出用户感到容易使用的支持材料。
  此外,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对用户是有帮助的,对那些需要决定给用户推荐什么计算机系统和软件的支持经理也是有用的。尽管顾客组织机构自己进行可用性测试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但没有理由认为,大型组织机构不应当运用第6章“可用性测试”介绍的某些技术,在做出采购决定之前对软件包或整个系统进行比较。较小的组织机构和个人用户,可以运用第2章“什么是可用性”和第5章“可用性经验法则”作为检查单,在购买之前来考察某个用户界面看起来是否可用。跨国企业和其它国际组织在对其信息系统需求进行规划时,可以从第9章“国际化用户界面”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外包软件开发的用户组织机构,可以使用第4章“可用性工程生命周期”和第8章“界面标准”,来帮助建立需求,以保证从承包商那里最终得到的产品的可用性质量。
  第1章“本书概要”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可能没有时间阅读全书的读者。特别是那些管理人员,他们需要考虑本公司是否在可用性方面应当有足够的投入,以及需要采取什么具体措施来保证其系统可用性的改进。不过,所用读者都应当读一读这一部分,因为它不仅仅只是一个概要,还包括了本书其它部分没有涉及的一些内容,诸如在人类因素问题上的成本/效益权衡。
  本书的大部分例子都来自于计算机系统的用户界面。但这些方法可以用于任何交互式系统界面的开发,包括大多数消费电子产品,甚至可以用于某些信息密集型的非交互式产品的开发,如计算机打印输出、时刻表以及驾驶指南。例如,van Nes和van Itegem [van Nes and van Itegem 1991]描述了日志记录方法(参见XXX页)在对于某个有37项功能的高级汽车收音机的可用性研究中的应用。在半年时间内,4位驾车者对新型汽车收音机的这些功能的实际使用情况被自动记录下来。结果显示,某些新颖的功能并没有被用到,而有些功能的使用方式则与设计人员原先的设想并不相同。随后的访谈证实,在经过半年使用以后,用户仍然未能理解某些功能。其中一个用户抱怨自动调谐功能跳过了某些广播电台,而实际上它是在三个递增的灵敏度水平上工作的,会在第二或第三遍扫描时找到前面遗漏的广播电台。
  由人来使用的任何实物、产品、系统或服务都可能具有可用性问题,都应当可以对它们运用某种形式的可用性工程。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因为这是作者的专业领域,同时由于计算机实现复杂功能和交互的能力,它的可用性问题看来会更加严重。对于其它种类的界面来说,可能必须做一些调整,但本书的主要原理应当仍然适用。例如,问卷调查方法和用户测试方法已经被用来改进铁路客车车厢的可用性[McCrobie 1989]。

讲授可用性工程
  针对人机交互的各个领域,有若干所大学开发了传统的课程和继续教育培训[Baecker 1989; Carey 1989; John et al. 1992; Mantei 1989; Mantei et al. 1991; Preece and Keller 1990, 1991; Strong1989; van der Veer and White 1990]。计算机学会(ACM)下属的人机交互专业组织(ACM SIGCHI)甚至为人机交互的教学开发了一个推荐教学大纲[ACM SIGCHI 1992]。在这类课程中,通常包含的内容有人机交互的理论方法、用户界面的实现技术以及用户界面的设计实践。其中的设计实践经常是通过练习题的方式来讲授的[Nielsen et al. 1992; Winograd 1990]。在一项有关可用性实践人员所需技能的调查中[Dayton et al. 1993],有4项技能的重要性评价(1-10分)为9.0分以上,它们是口头表达、对话设计、任务分析和可用性评估。表达技能在所有技能中被列为首位,这表明没有任何可用性项目是孤立的和与世隔绝的:要想获得成功,就需要影响更大的开发团队。
  近来,似乎有更多的地方在讲授可用性工程的有关内容,它们或者是作为人机交互课程的一部分,或者是作为独立的课程[Nielsen and Molich 1989; Perlman 1988, 1990]。更为常见的则是作为面向软件工程师的企业培训部课程或继续教育课程。
  对于讲授可用性工程,我的主要建议是要把课程与实验室紧密结合。尽管有大量的理论和原理可以在课堂上讲授,但有关设计和评估的最重要的方面则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讲授。的确,在任何可用性工程课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应当是让学生通过几个真实的用户来进行用户测试。这不仅仅是讲授正确评估方法的好办法,更重要的是,这是促使学生态度发生所期望的根本性转变的唯一途径。对于大多数专业程序员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当他们第一次真正坐在测试用户旁边,亲眼看到用户在他们看来应该“容易”使用的软件上面苦苦挣扎的时候,都会深受触动,尤其是当软件是由这些程序员或学生设计的时候!
  附录A给出了若干涉及可用性工程重要方面的实际练习题。这些练习题的描述方式主要针对自学读者,但可以很容易地扩充为更完整的作业题来用于班级讲授的情况。

致谢
  许多同行为本书写作解答了有关特定内容的问题,或者就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提出了意见,甚至通读了本书的全部手稿。对于这种帮助,我想感谢Jeff Abbott (Tivoli Systems), David Ackley (Bellcore), Alfred V. Aho (Bellcore), Gregory H. Anderson (Anderson Financial Systems), Mary M. Anthony (Tivoli Systems), Sonia D. Bot (Bell-Northern Research, Canada), Andreas Buja (Bellcore), Mike Coble (TRIPOS Associates), Bill Curtis (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Tom Dayton (Bellcore), Susan T. Dumais (Bellcore), Lawson J. Dumbeck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Tom Emerson (Symantec Corporation), Peter W. Foltz (University of Colorado), Ellen Francik (Pacific Bell), George Furnas (Bellcore), Marc Fusco (Bellcore), Thom Gillespi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Michael Good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Peter Henriksen (Microsoft), Hiroshi Ishii (NTT Human Interface Laboratories, Japan), Robert E. Jackson (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 Janice James (American Airlines), Jeff Johnson (Hewlett Packard Laboratories), Peter R. Jones (Symantec Corporation), Anker Helms Jorgensen (Copenhagen University, Denmark), Hannah Kain (Citibag), Alistair Kilgour (Heriot-Watt University, U.K.), Thomas K. Landauer (Bellcore), Jonathan Levy (Bellcore), Robert L. Mack (IBM T. J. Watson Research Center), Miles Macleod (Hatfield Polytechnic, U.K.), Deborah J. Mayhew (Deborah J. Mayhew & Associates), Rolf Molich (Baltica Insurance, Denmark), Michael Muller (U S WEST), Robert M. Mulligan (AT&T Bell Laboratories), Gerhard Nielsen (Denmark's Radio), Randy Pausch (University of Virginia), Gary Perlman (Ohio State University), Steven Poltrock (Boeing Computer Services), Dan Rosenberg (Borland International), Kjeld Schmidt (Riso National Laboratory, Denmark), David Schnepper (Borland International), Tom Semple (Symantec Corporation), Brian Shackel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U.K.), Ben Shneiderma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ott Stornetta (Bellcore), Kurt Sussman (Symantec Corporation), Desiree Sy (Information Design Solutions), Michael Tauber (University of Paderborn, Germany), Bruce Tognazzini (SunSoft), Hirotada Ueda (Hitachi Central Research Laboratory and FRIEND21 Research Center, Japan), Gerrit van der Veer (Free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Floris L. van Nes (Institute for Perception Research / Philips Research Laboratories, The Netherlands), Robert Virzi (GTE Laboratories), Christopher A. White (GTech Corporation), Richard Wolf (Lotu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and Peter Wright (University of York, U.K.)。
  只有作者本人应当为最后完成的这本书负责,上面提到的所有人,都不应当为我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看法所作的解释承担任何责任。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我在Bellcore公司从事应用研究工作期间完成的,但它未必代表Bellcore的任何正式看法和方针政策。
  借本书这次印刷的机会,增补了一些参考文献,以及对本书第一次印刷以来新发展的评论。其中,增加了有关新的协同评审方法的内容,这是我在把第一次印刷的手稿寄出几周后才提出的。总的来说,这本书没有什么改动,当然,这也是由于可用性工程的基本原理相对稳定,不会年年改变。

Jakob Nielsen
Mountain View, 加利福尼亚
1994年4月

图书序言

中文版序
  我十分高兴地邀请您读一读我《可用性工程》一书的中文版。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我为这本书能够在中国出版感到特别高兴。
  首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这就是说,如果今后在中国能够使技术更容易使用的话,将会有一大批人从中受益,尽管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还没有用上计算机。
  其次,中国为世界上的其它地方提供许多产品和服务。这意味着,因关注可用性而提高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将会给中国以外的许多人带来好处。
  第三,中国具有优秀的设计传统,优雅而实用,而且往往十分简练。我本人非常喜爱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陶瓷、绘画以及其它东西,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都可以欣赏到它们。鉴于这种伟大的艺术传统,我想比起许多其它国家的人来说,中国的读者也许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我对用户界面设计所提出的“少即多(less is more)”的建议。
  这本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将会有助于您设计给人使用的任何东西。甚至是对政府形态的设计也可以得益于可用性工程。如果某件东西是交互式的,而且有一个对应于大量功能的界面,那么,可用性对它来说就特别重要。这本书中的大部分例子都是来自于软件设计,这是因为迄今为止,大多数可用性问题都是与软件有关的。软件一直是很复杂的,有许多晦涩难懂的功能,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用户界面的帮助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大多数可用性工程方法主要是用在软件开发当中。但这些方法对于网站设计、消费电子产品设计或先进工业设备的操作界面设计来说,同样是有用的。
  近年来,网站在规模和技术上有了如此大的发展,以至于比传统的软件项目更加需要可用性工程。我曾经把同样的可用性方法用于网站项目和软件项目,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是因为可用性问题与人的需求和行为有关,与所采用的实现技术无关。人并没有发生变化,即使是在开始使用因特网之后也没有改变。
  以往的消费电子产品一般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几个按钮来控制其有限的功能。但是,这种低端产品已经成为过去,新的产品功能要强大得多,但使用也要困难得多。事实上,可用性工程既可以改善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因为它可以应用于具有用户界面的所有产品,使得它们更容易使用,并让人们从使用中得到更多的愉快感受。

Jakob Nielsen
美国硅谷,2004年

译者简介

刘正捷:刘正捷:大连海事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欧盟可用性中国中心主任,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人机交互技术委员会(IFIP TC.13)中国国家代表。 1988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至1994年分别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交互系统实验室任客座教授,英国利物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客座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人机交互、可用性工程、信息无障碍化。发表论文近60篇,其中有多篇被EI、 ISTP、 CCA等国际著名检索工具收录。[URL=http://usability.dlmu.edu.cn/chinese/lzj.htm]个人网页[/URL]

译者序

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但这种技术发展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通常,随着技术的发展,首先会带来生产厂商之间的产品功能之争,这使得产品功能不断增强,同时复杂性也随之增加,最终导致用户使用起来越来越困难。这显然不是技术发展的初衷。那么,该怎样走出这一怪圈?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就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可用性问题。可用性(Usability)指的是产品对用户来说是否方便易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它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这一概念尤其适合于用户使用起来比较复杂的信息技术产品/系统,包括计算机软件、网站、消费电子产品、仪器设备等,同时也适用于与人之间有信息交流的其它产品/系统,如表格、用户手册、时刻表、路标和日用品,甚至还包括建筑物和组织机构形态的设计。
  日益突出的可用性问题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需求,促成了可用性工程(Usability Engineering)的诞生,它是一种以提高产品可用性为目标的先进开发方法论,借鉴了许多来自心理学、人类工效学、工业设计、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以人为对象的研究方法,重视技术运用当中所涉及的人类因素,强调以人为中心来进行设计开发。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种开发方法已经在发达国家工业界开始普遍应用。
  《可用性工程》这本书虽然出版于1993年,但迄今为止仍然被国际可用性工程界一致推崇为该领域的最佳入门书。这本书的作者Jakob Nielsen是世界著名的可用性工程大师。他积极倡导所谓的简化可用性工程(Discount Usability Engineering),致力于让普通开发人员迅速掌握基本的可用性工程方法并应用于开发实践。这一思想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可用性工程这两年在国内刚刚起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用性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我们认为,《可用性工程》这本书所介绍的简化可用性工程方法特别适合于我们国内的情况。我们希望通过把这入门书翻译介绍到国内来,会有助于广大的设计开发人员掌握和运用这种先进方法,为用户设计开发出更可用的产品。
  本书由大连海事大学欧盟可用性中国中心(http://usability.dlmu.edu.cn)的刘正捷、张海昕、陈军亮和张丽萍翻译。其中,前言、中文版序和第1、2、4章由刘正捷翻译;第3、6章和附录B由张海昕翻译;第5、10章和附录A、封底由陈军亮翻译;第7、8、9章由张丽萍翻译。刘正捷对全书译稿作了审校,并撰写了译者序。

译者
2004年5月于大连

图书目录

第1章 本书概要
1.1 节省成本
1.2 可用性:从现在做起
1.3 可用性警句
不能凭相象和猜测
用户总是对的
用户并不总是对的
用户不是设计人员
设计人员不是用户
副总裁不是用户
少就是多
细节是重要的
帮助并不能帮助
可用性工程是一个过程
1.4 简化可用性工程
剧情
简化自言自语
经验性评估
1.5 该怎样做
第2章 什么是可用性?
2.1 可用性及其它相关概念
2.2 可用性定义
可学习性
使用效率
可记忆性
少出错,无灾难性错误
主观满意度
2.3 实例:图标可用性度量
2.4 可用性权衡
2.5 用户分类及用户个体差异
第3章 用户界面的分代
第4章 可用性工程生命周期
4.1 了解用户
个体用户特征
任务分析(Task Analysis)
功能性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
用户的演变
4.2 竞争性分析(Competitive Analysis)
4.3 确立目标
经济影响分析(Financial Impact Analysis)
4.4 并行设计(Parallel Analysis)
4.5参与型设计(Participatory Design)
4.6 整体界面的协调
4.7指南应用和经验性分析
4.8 原型
剧情
4.9 界面评估(Interface Evaluation)
严重性评价(Severity Ratings)
4.10 反复设计(Iterative Design)
捕捉设计道理(Design Rationale)
4.11 对运行系统的跟踪研究
4.12 元方法(Meta-Methods)
4.13 可用性活动的优先顺序
4.14 有所准备
第5章 可用性经验准则
5.1 简洁而自然的对话
图形设计和颜色
少即是多
5.2 使用用户的语言
5.3 将使用者的记忆负担减到最小
5.4 一致性
5.5 反馈
5.6 清楚的标识退出
5.7 快捷方式
5.8 好的出错信息
5.9 避免出错
5.10 帮助和文档
5.11 经验性评估
第6章 可用性测试
6.1 测试目标和测试计划
测试预算
6.2 招募测试用户
6.3 选择实验人员
6.4 用人来进行测试的伦理问题
6.5 测试任务
6.6 测试的各个阶段
6.8 边做边说方法
6.9 可用性实验室
第7章 其它可用性评估方法
7.1 观察法
7.2 问卷调查与访谈
7.3 焦点小组
7.4 记录实际使用情况
7.5 用户反馈
7.6 可用性方法的选择
第8章 界面标准
8.1 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与企业标准
8.2 制定可用的企业标准
第9章 国际化用户界面
9.1 国际化图形用户界面
9.2 国际化可用性工程
9.3 国际化指南字符集
9.4 资源分离
9.5多地化界面
第10章 未来的发展
10.1理论解决方案
10.2 技术解决方案
10.3 CAUSE 工具:计算机辅助可用性工程
附录A 练习
练习1:现场研究
练习2:界面设计
练习3:定义可测量的可用性特性
练习4:少即是多
练习5:迭代设计
练习6:参与设计
练习7:低逼真度原型
训练8:对纸面原型进行经验性评估
训练9:对一个实际系统进行经验型评估
练习10:多个评估者进行经验型评估
练习11:用户测试
练习12:个体差异
练习13:国际化界面
提示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黄松 洪宇 郑长友 朱卫星 编著
作者: [美]凯西·施瓦尔贝(Kathy Schwalbe)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Leszek A.Maciaszek
作者: Alan Shalloway, James R.Trott
作者: (美)Lenny Delligatti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