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

门口的野蛮人:历史上最著名的公司争夺战
作者 : (美)布赖恩.伯勒(Bryan Burrough);约翰.希利亚尔(John Helyar)
译者 : 张昊 何淑燕
出版日期 : 2004-05-01
ISBN : 7-111-14175-X
定价 : 40.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376
开本 : 16开
原书名 : Barbarians at the Gate : The Fall of RJR Nabisco
原出版社: HarperCollins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再现了华尔街历史上最著名的公司争夺战——对美国RJR纳贝斯克公司的争夺战。
*四个竞标方参与了竞争,KKR公司最终以250亿美元取得胜利,获得了RJR纳贝斯克公司的控制权。
*提供了最高水平公司金融操作的具体细节。
*全面展示了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取得和掌握公司的控制权。
*一部精彩的华尔街商战纪实巨著。
*是每一个公司管理者和对华尔街金融感兴趣的专业人士的必读之书。

图书前言

前   言

本书是作者在《华尔街日报》上对于在1988年10月和11月间争夺RJR纳贝斯克公司(即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全面报道的基础上写成的。我们的目的是追求重大公众事件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本书中,95%的材料来自于对超过100个采访对象的真实记录。这些采访开始于1989年1月到10月之间,接受采访的人分布于纽约、亚特兰大、华盛顿、温斯顿塞勒姆、康涅狄格州以及佛罗里达州。在很大程度上,这借光于我们在《华尔街日报》工作时的便利,可以详尽地采访一些本书中的关键人物和相关人物,但也有十多个在本书中提到的人物谢绝我们的采访。

在其中我们提到了胜算较小的人物,第一波士顿公司的吉姆·马厄,福斯特曼—利特尔公司的特德·福斯特曼,他们在纽约的办公室里或者在他们的私人飞机上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至于科尔伯格—克拉维斯公司,我们进行了集体采访和分别采访,主要包括亨利·克拉维斯、乔治·罗伯茨以及保罗·雷特尔,采访时间有20个小时以上,采访地点主要在RJR纳贝斯克公司以前的纽约办事处,仅克拉维斯自己就有五六盘录音带。

最后一个同意接受采访的是罗斯·约翰逊。他对新闻媒体的反应有一点儿风声鹤唳,这倒可以理解,他曾经身受媒体之苦,因而对媒体有一种特有的恐惧感。最后,和他座谈了一共36个小时,其中有几次是在他亚特兰大的办公室里,当时,他抽着雪茄,穿着运动衫,没有系领带。

由于所有参与者的合作,我们可以重现当时的情景。然而,正如《华尔街荣辱》的作者肯·奥莱塔所写的,“没有记者能百分之百地精确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是一名记者要尽力通过不同的资料来源去伪存真。”

我们也认为,对于关键性会议的再现,应该采访参加会议的每一个人。有时参加会议的人数多达八九个人,此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记忆,甚至有时相左,对此,我们通过注解做出说明。

在本书中,关于杠杆收购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有不同的判断,这无疑令人失望。作者的观点是,有些企业适合杠杆收购,而有些企业则未必。至于RJR纳贝斯克公司,重要的是记住,杠杆收购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成功或者失败不能由三年、四年、五年,甚至七年来决定。在本书中,新生的RJR纳贝斯克公司的年龄仅有一岁,对于一岁的婴儿,无论他看起来多么健康,都不能预测以后的命运如何。

我们要感谢《华尔街日报》的主任编辑诺曼·珀尔斯汀,是他给了我们这次机会,还要深深地感谢我们的编辑理查德·科特,正是基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毫不动摇的鼓励与支持,本书才得以出版。我们还要感谢他的助手斯科特·泰拉内拉、洛兰·尚利,以及我们的代理商安德鲁·怀利和他的同事德博拉·卡尔,还有《华尔街日报》的史蒂夫·斯沃茨,他对于本书提供了难以估量的帮助。RJR纳贝斯克公司和本书中有关人物照片的提供,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还要感谢约翰·休伊,1988年他是《华尔街日报》亚特兰大分部的主管,他放权让约翰·希利亚尔研究RJR纳贝斯克公司,1989年,约翰·休伊成为Southpoint杂志主编,他支持希利亚尔完成此书。

这本书的幕后英雄是我们的妻子。贝齐·莫里斯承担了双份义务,作为《华尔街日报》的同事,她第一个“发现”了罗斯·约翰逊,并亲手编制了RJR纳贝斯克公司的发展史。至于约翰·希利亚尔的妻子,她忍受了长期的孤独。同时,马拉·伯勒还是本书手稿的第一位读者、资料编辑,她贡献了无穷的耐心和支持,她们的帮助和指导闪现在书中的字里行间。



布赖恩·伯勒

约翰·希利亚尔

1989年10月

作者简介

(美)布赖恩.伯勒(Bryan Burrough);约翰.希利亚尔(John Helyar):暂无简介

译者简介

张昊 何淑燕:暂无简介

图书目录

目  录
前 言
人 物
序  幕 1
开始行动。
第 1 章 8
罗斯·约翰逊将近40岁的时候,这个即将成为里根时代商业楷模的人物,还是芥芥无名。一家猎头公司成为了约翰逊生命的拐点,凭借这次机会,他摇身一变,成为了标牌公司的总裁,接着鲸吞了纳贝斯克公司,从此青云直上。成功之路无法复制,约翰逊终究靠的是天生的聪明能干,还是投机钻营?有人这样诠释约翰逊主义:“成功来自机会,行动无须计划。”约翰逊是一个地狱天使和现代资本的混合体。
第 2 章 30
吞掉R.J.雷诺兹(RJR)!约翰逊1985年完成了RJR和纳贝斯克的合并,1986年当上了RJR纳贝斯克公司的总裁,古老的温斯顿塞勒姆被约翰逊彻底改变了。
第 3 章 60
约翰逊就像一辆飞速奔驰的法拉利,不会停在温斯顿塞勒姆拥挤不堪的停车场上,而且这辆法拉利装备有全美国最大的发动机—RJR烟草公司12亿美元的现金流,约翰逊将公司总部迁到了亚特兰大。
第 4 章 79
并购,是华尔街的生存之道,输、赢或平局,都可以带来大量的费用:咨询费、剥离费、借贷资金等。所有这些促进了整个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的蓬勃发展,并购费用反过来又促进了证券业的兴旺发达。华尔街陷入了并购热潮,而RJR很快成了交易商的射击场。罗斯·约翰逊厌烦了给他人打工,他要控制董事会,那么“为什么不把公司变为私人所有呢?”收购公司提上了日程。
第 5 章 97
杠杆收购公司—科尔伯格—克拉维斯
第 6 章 116
希尔森公司的杠杆收购计划与罗斯·约翰逊一拍即合
第 7 章 137
当RJR纳贝斯克公司公共关系主管比尔·利斯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公司杠杆收购的消息,整个亚特兰大炸开了锅!总部大楼被蜂拥而至的新闻媒体包围,要知道176亿美元的杠杆收购将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的公司收购!这不仅是当地最大的新闻,不久之后也成为了当年世界上最大的新闻。科尔伯格—克拉维斯、所罗门、第一波士顿这几只杠杆收购的巨鲨闻到了腥味,虎视眈眈地向RJR纳贝斯克聚拢。75美元一股的出价太便宜!约翰逊是在抢劫公司。RJR纳贝斯克在群狼的环伺之下,肥肉决不会被一人独吞!
第 8 章 148
竞标一触即发。希尔森对于75美元的竞价提高了警惕,因为几乎华尔街的每一家投资银行都在盯着这件事,竞争不可避免。最不该忘记的就是克拉维斯。彼得·科恩和克拉维斯的会谈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双方互不示弱。在星期一出版的《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上都显著报道了科尔伯格—克拉维斯准备以90美元一股的高价收购RJR纳贝斯克公司。
第 9 章 170
垃圾债券就像使人上瘾的毒品一样,它能使一个小收购者从事一个庞大的收购计划,从而改变这些默默无闻的小收购者在收购中的命运。垃圾债券不断膨胀,一旦经济转头向下,会无法清偿堆积如山的债务,投资者会变得一无所有。特德·福斯特曼憎恶垃圾债券,而克拉维斯对垃圾债券用得最多,福斯特曼对克拉维斯充满愤怒。希尔森在杠杆收购方面没有杰出的人才,这是福斯特曼的机会,他不会放过。
第10章 179
克拉维斯的投标使科恩的噩梦成为现实,也使约翰逊和他的“快乐男人”们暴富的希望一扫而空。但是科恩不像约翰逊,他从来不考虑投降的问题,这不是他的性格。
第11章 202
科恩和克拉维斯两方部队摆开阵势,准备迎战。克拉维斯有德雷克塞尔、美林和垃圾债券做支持,希尔森则与所罗门公司合作。两方都在动员一切力量在谋略和融资上一较高下。
第12章 218
投标前杠杆收购买方的尽职审查开始,在这个环节,约翰逊和科恩握有所有的牌,他们不仅可以获得任何机密资料,还有管理小组的帮助。克拉维斯的尽职审查一无所获,他被排除在信息之外。就约翰逊所知,福斯特曼的投标小组一点儿机会也没有。
第13章 250
约翰逊的管理协议和“金降落伞计划”激怒了员工和股东,这些内部人的贪婪深深刺痛了对于杠杆收购甚为厌恶人的神经。“内部人中饱私囊,将灾难转嫁给公司,蒙蔽并利用我们这些员工,约翰逊的所作所为和持械抢劫有什么不同?”董事会特别委员会拟定了一套正式的投标原则,并列出了三个小组的程序—约翰逊、克拉维斯、福斯特曼。各方计算着竞价,最终福斯特曼退出了投标。
第14章 271
第三方介入。第一波士顿公司不甘于被排除在RJR纳贝斯克公司收购案之外,也参与了投标。
第15章 291
第一次投标:约翰逊胜券在握。然而,半路杀出的第一波士顿公司在最后一分钟使情势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特别委员会不能忽视这第三方的投标,将最后期限延长了一周。
第16章 306
第二轮竞标:竞标战役处于白热化。第一波士顿被筹集资金搞得焦头烂额,而约翰逊、克拉维斯一边为特别委员会的决定感到气愤,一边又互相揣摩。
第17章 331
克拉维斯以每股106美元的出价超过约翰逊,赢得了第二轮的投标。然而,既然特别委员会允许有第二轮的投标,为什么不能再有第三轮的投标呢?
第18章 346
最后的胜利者
尾  声 368
RJR和纳贝斯克公司的缔造者永远也不会理解这里所发生的一切,R. J. 雷诺兹和阿道弗斯·格林漫步在横尸遍野的杠杆收购战场上也许会问:这些人为什么如此关心计算机中的数据而不是工厂的产品?他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拆散一家公司而不是去建设它?所有这些与商业精神究竟又有什么关系呢?
译者后记 377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Steven L.McShane;Mary Ann Von Glinow
作者: 陈春花 杨 忠 曹洲涛 等编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切斯特 I. 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
作者: 罗伯特·汤森(Robert Townsend)
作者: (美)巴纳德(Lbarnard,C.)
作者: 相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