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工商管理>管理学

动态竞争:后波特时代的竞争优势
作者 : [美]陈明哲 著
丛书名 : 明哲文选
出版日期 : 2020-12-14
ISBN : 978-7-111-66932-6
定价 : 15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575
开本 : 16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无CD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明哲文选》收录国际著名战略学者陈明哲过去30年来在学术、商业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其中系列之二《动态竞争:后波特时代的竞争优势》是整部文选的学术担当,收录了与陈明哲创立的“动态竞争”理论相关的15篇重要文章,系统性地呈现了动态竞争研究领域的关键概念和方法论,可以帮助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为可持续发展奠定根基。在书中,作者还回顾了动态竞争理论的发展过程,总结了其研究现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对国内的大专院校和各类研究机构的管理学者也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图书特色

WU

上架指导

管理理论

封底文字

陈明哲教授昭示我们:企业竞争的本质逃不脱进化的铁律——“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这一“自然”既是指狭义的市场、消费者、企业家,也是指广义的商业、文化、人性。唯审慎穿行于各维度之间,优游于东西智慧之时空,进得去、出得来,用中守正,勤力践行,方能在不确定世界的生存中,历练成真正的“适者”。
王 强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

陈明哲教授是将管理学研究与实务融会贯通的典范。作为国际管理学会前主席,陈教授所创立的动态竞争理论是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陈教授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有逾20年的合作,对学院的发展贡献良多,期待陈教授的这套整合、融汇研究与实务的文选能更好地引领国内经济管理学院的未来发展。
白重恩
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陈明哲老师的大作不愧是华夏智慧在管理学领域的集大成者。其独特之处在于,明哲老师认为“道”是心法,“术”是方法,此二者是东方管理哲学的核心。明哲老师在横贯中西的学术创业实践中,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术合一、知行合一凝结为文化双融理论。“明哲”心法论和方法论为管理学研究和管理学教育打开了新的大门。
池宇峰
完美世界集团
创始人兼董事长
做事先做人,以做人之心定做事之本,才能守一而恒,这是我在陈明哲老师的课堂上所体会到的。仔细读完陈老师的这套文选后,我有相同的体会。这套文选中不仅有前沿的管理学知识,更有值得深思的为人之道。
张 波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
董事长
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学研究应该服务于企业管理者,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陈明哲教授提出的动态竞争理论和文化双融理论,整合了东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智慧,也融汇了他自己长期观察和研究企业实践的心得,对于企业家和管理者思考战略和竞争问题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宋志平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
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明哲老师将他的学问人生,从课堂搬到了书中,读来如沐春风。动态竞争理论和文化双融理论,都是直面时代发展问题的“实学”和“实战”,是企业生存的“术”和“道”。相信这套文选能帮助大家找到审视自我的信心和力量。
雷文勇
四川铁骑力士集团董事长

推荐序

| 推荐序一 |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弟子为老师记录言行并编纂流播是一种美德,正是感于明哲先生的弟子的诚意,写点对《明哲文选》的读后感。
我与明哲先生有缘当面交流。2013年,在时任国际管理学会(AOM)主席的明哲先生的推动下,我出席了第73届AOM年会并做了有关海尔人单合一模式探索的演讲。通过AOM的顶级学术平台,人单合一模式得到国际知名管理学者的关注和热议。年会期间的研讨交流,对年轻的人单合一模式的发展和完善作用匪浅。这是一场管理学界的盛会,之前,鲜有企业家获邀发表主题演讲,即使有,也是小范围的。选择让我做年会的主题演讲,体现了明哲先生的理念。他说,“AOM年会要做的事就是追求典范的力量,海尔无疑是商业模式创新与变革的鲜明代表”。也是在那次会议上,我对明哲先生的“动态竞争”“文化双融”理论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
管理,作为一门学问,源于发生工业革命的西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就是西方管理的代名词。全球企业遵循的经典管理模式也来自西方,比如福特模式、丰田模式。丰田虽然是日本企业,但丰田模式的管理理论源于美国管理学家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海尔在创业初期也曾学习美国企业、日本企业的管理方法,但在互联网时代,西方经典管理模式暴露出致命的缺陷:工具理性肆意泛滥,完全压倒了价值理性,以理性经济人为假设前提的主客二分体系禁锢了员工的创造力,许多显赫一时的企业巨头也并非大而不倒。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从管理学领域没找到答案,却在文化范畴发现了曙光。西方固有的线性思维和“原子论”观念体系,可能是导致经典管理模式走入死胡同的根源,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论”基因正是突破这一困境的良药。从2005年起,我们就在探索一种全新的人单合一模式。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以“人的价值第一”为出发点,相对于西方企业普遍奉行的“股东第一”,完全是颠覆性的,所以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找不到现成的借鉴,一度备受质疑。我也曾遍访“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IBM前CEO郭士纳等学界、企业界泰斗,希望得到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但除了对海尔挑战传统管理的勇气的嘉许,所获甚微。这是两个时代,就像两条道上跑的车,没有可比性。直到遇到明哲先生,我的信心才更加坚定。“动态竞争”和“文化双融”挣脱了工具理性的牢笼,它对人的价值的根本性关心,为管理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也许是遍尝探索人单合一模式的艰辛,我对明哲先生独创两个新的研究领域心生尊敬,也心有戚戚。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思想上的创新体系都必然同时受到外部环境和自身主观性两种因素的作用与影响。明哲先生刚到美国投身管理研究的20世纪80年代,正是美国管理理论和企业实践最活跃的时期。也就是说,明哲先生在大师云集的时间和地点入行,学而优则创,直至开宗立派,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其坚韧可想而知。这或许就是哲学家福柯所描绘的一种境界—从被动依赖权威中走出,运用自我的理性来进行主动思考。这是极不容易做到的,福柯将其定义为“启蒙”。追溯明哲先生管理思想的渊源,儒家思想是源头,但不仅如此,明哲先生在管理学领域的勇猛精进也大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明哲文选》为读者提供了藏在文字背后的答案。这套书就好在全景、全视角地再现了一位管理大家的成长历程和新研究领域的形成过程。很少见到这样的个案,他的学术创业、实践创业与他的个人经历、思想演变完美融合。
所学即所教,所知即所行,无怪乎他的学生无论课堂内外始终追随他。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东方学者的首要职责是树立道德、伦理规范,“传承”祖制及先贤智慧,传播知识,弘扬文化。也许,正是由于东方学者的这种使命感,国际管理界的智慧清单里才会出现源于东方智慧的贡献。在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东方智慧正在创造具有普适性的解决方案。正如书中所说,文化双融理论的核心在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管理人员和企业如何在纷乱却又互联,甚至有些自相矛盾的全球化世界中应对商业的复杂性。这是一个正确的问题,答案未必单一绝对,但过去的答案一定不适应现在的挑战。当下,全世界正面临着新冠疫情的困扰,更需要这样思考,更需要这样行动。
值得欣慰的是,从7年前人单合一模式正式登上国际管理学会的殿堂起,国际学术界、企业界对人单合一模式越来越认可,不少欧美企业也放弃原来的模式,转而学习人单合一。文化双融理论也在广泛的实践领域得到进一步验证。在我们并购的欧美企业中也是如此,我称之为“沙拉式文化融合”,不同国家的文化都得到尊重,就像蔬菜各不相同,但沙拉酱是一样的,那就是基于“人的价值第一”的人单合一模式。
最后,引用明哲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语,并与本书的读者共勉:
我们只有一个竞争者,即我们自己。

张瑞敏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2020年3月



| 推荐序二 |
明哲老师:“精一”与“双融”
也许是因为动态竞争战略贯穿着文化、系统性知识、直接面向应用的独特魅力,第一次遇见它时,我就被深深折服,并因此在理论中认识了明哲老师。作为动态竞争理论的创始人和国际管理学会前主席,明哲老师享誉海内外,是全球著名的管理学者,更是华人管理学界的榜样和骄傲。
最让我想不到的是,2017年7月接到明哲老师发来的邮件,我们约定9月在他主持的论坛上相见。9月如期而至,明哲老师早早在酒店门口等我到来,他的平易近人令我非常感动。完整聆听完他讲授的“文化-战略-执行三环链”,我真正理解了明哲老师所强调的“精一”,即战略必须有一致性和连贯性,其关键就是专注;我感知到“双融”,即融合东西文化。我内心暗暗钦佩明哲老师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根基,以及对西方文化的融通。此后,明哲老师和我有了更多近距离的交流,只要明哲老师来京的时候有时间,我们就会进行深入的讨论,那是一种纯粹的对话,令我受益匪浅。
明哲老师自己就是“精一”与“双融”的典范,他不仅在研究中独创了动态竞争理论,还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管理教学和企业咨询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统一。他不仅倡导文化双融,更将这一理念贯穿于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之中,使自己成为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典范。他将中国传统智慧运用于当代管理理论的构建,引领了战略管理研究的国际潮流。他强调“立人立群”,创立和领导各种国际学术社群,倾尽全力培养适合未来的管理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
面对这样一位做出如此卓越贡献的学者,我一直很想向明哲老师请教,他究竟是如何走过来的?他开创的理论体系为何能够影响全球?他坚持的思维习惯和处世哲学是什么?他对管理研究、管理教育以及企业实践分别有哪些忠告和建议?
当被邀请为《明哲文选》作序时,我第一时间通读了这套文选,我发现我想要的答案全部呈现在这套文选里,而且其内容远远超出这些答案本身,从而使我更深地感知到一位前辈学者的拳拳之心。透过这些文字,明哲老师将自己关于工作和人生的全部智慧倾囊相授。我相信,每位阅读这套文选的人,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启示。
如果你是一位管理研究者,明哲老师的学术创业历程会对你极具启发意义,这也是让我尤为感动的。从无到有地开创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引领这一领域不断发展,并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样的学术经历,不仅在华人世界,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较为罕见,而明哲老师做到了。他创立了著名的动态竞争理论,并使之成为当代最重要的战略管理理论之一。《明哲文选》详细地介绍了这一学术创业的全过程,以及每一阶段的关键成功要素。驱动这一过程的核心力量,源于明哲老师对现实中动态而复杂的竞争现象的深刻体察,以及对“竞争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不断追问。
《明哲文选》也汇集了明哲老师关于动态竞争理论的学术著作,能够帮助对此感兴趣的学者深入了解这一重要理论体系及其发展动态,也可以作为随时查阅的案头工具书。文选还包含了大量明哲老师对于研究和教学的心得体会。例如,他介绍了自己在研究中如何进行构思、管理写作时间以及处理审稿意见,在MBA教学中如何安排课程内容、了解学生背景以及设计课堂互动,并总结出“明哲方法与心法”。这些“成功诀窍”的分享细致且深入,非常有借鉴意义。
如果你是一位企业管理者,《明哲文选》包含的大量对企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建议,会让你受益良多。因为贴近现实中的管理现象,并受中国传统智慧的影响,明哲老师的研究和理论更易于为中国企业管理者所理解和接受。他关于动态竞争的一系列研究,为管理者洞察竞争的本质、多层面地理解竞争行为、准确地预测竞争对手的响应、构建更具可持续性的竞争合作战略,提供了直接又极具价值的指导。当前,如何在东方与西方文化、微观与宏观管理、长期与短期经营、竞争与合作及全球化与本土化等可能的矛盾中找到平衡甚至超越对立,是中国企业管理者面临的巨大挑战。明哲老师提出的“文化双融”理念,对如何应对这些重要挑战给出了答案,是当代管理者必须理解和具备的。
如果你是一位初学者,也可以从这套文选中受益颇多。明哲老师的成长历程,对于任何追求卓越和突破极限的人都极具启发意义。正如他为自己的导师威廉·纽曼教授写的纪念文所言,明哲老师从导师纽曼教授那里秉承的“对很多事情坚持却和顺”的秉性,是一个优秀者内在的定力。
透过《明哲文选》,读者可以感受到明哲老师身上所彰显的学者风范,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坚持却和顺”的“中和”之道。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庸》)是“强”的最高境界,明哲老师便是践行的典范,正如明哲老师在给我的邮件中所言,“其实,文化双融只不过是中庸之道的现代英文白话版。从我的角度来看,‘中’的运用,不管是对中国人还是对中国企业而言,都可能是华夏智慧与现代中国管理对世界文明的最大价值。”明哲老师做到了,期待更多的中国学者和中国企业管理者也能够做到。

陈春花
2020年4月3日于上海



| 推荐序三 |
陈明哲教授文选推荐序
这套重要的系列作品代表了国际知名企业战略学者、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讲座教授陈明哲博士毕生的深远贡献。在这套文选中,陈明哲教授对战略管理学术研究与企业实践方面的核心议题提供了诸多洞见。更重要的是,他透过这套文选告诉我们,他如何身体力行地成为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的学者和老师,以及一名“反求诸己”、有德性的管理实务行践者。
明哲终其一生严于律己,致力于成为诸多领域中的典范。他的许多开创性研究与思想贡献都一一呈现在这套文选中,这套文选无疑将会成为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经典著作,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影响管理学学者和企业管理者。让我对这套文选中的三本书分别略抒己见。
在系列之一《承传行践:全方位管理学者的淬炼》中,陈教授指出了现今管理学领域中狭隘地、过度地聚焦于研究、教学或实践单一领域的贫瘠。他强调研究、教学与实践三者之间整合与融合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他展示了自己如何从三者的本质来进行互补与协同。其中,诸多示例的展示生动地描述了学者若仅专注于对任何单一路径的追求,可能会阻碍管理学的学术严谨性、实践相关性与深度。事实上,研究、教学与实践的整合一直以来被管理学者所忽视,管理学者将自己关在象牙塔内,对于现实中管理实践的挑战与发展漠不关心。这使得他们错失了许多机会,比如大学课堂或高管教育能够将管理学研究、教学与实践加以整合的机会。同样地,企业管理者日复一日地投身管理事务,忽略了从现状中跳脱出来,汲取管理学理论层面与理论洞察中的养分,因而陷入“见树不见林”的情境之中。在这套文选中,陈教授通过自身经历以及诸多发人深省的经典示例,向我们呈现出如何进行“全方位管理学者的淬炼”,并通过这些“淬炼”去更好地整合与联结当下研究、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割裂,进而启发这三个领域的发展。这也对我们这些投身于学术研究、教学与实践的学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系列之二《动态竞争:后波特时代的竞争优势》中,陈教授作为动态竞争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系统地回顾了动态竞争理论的演化与发展。在动态竞争理论提出之前,战略管理的主要理论都采用静态的视角,这一视角使得企业战略管理研究脱离企业经营现实,特别是当分析企业之间你来我往的竞争行为时,这种静态视角的局限性尤为明显。在战略管理中开创性地提出动态竞争理论的这一过程中,陈教授和他的同事对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实践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与推进作用。比如,陈教授首次在研究中提出“竞争决策组合”这个概念,在这个概念之下,竞争行为的简化、惯性以及一致性的起源和影响都得到了更全面的探讨。通过“竞争决策组合”等一系列研究,陈教授和他的同事让管理学者以及企业管理者得以更好地理解那些有效和无效的组织学习、组织模仿与组织变革的行为。
在后续研究中,陈教授基于期望–效价理论中的部分观点,开创性地提出“察觉–动机–能力”这一动态竞争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几乎成为所有动态竞争理论学者的研究基石,其影响不仅源于它的理论内涵以及强大的预测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将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两个极为重要却看似难以融合的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波特的竞争理论)进行了完美的整合。
在“察觉–动机–能力”这一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陈教授提出了更具洞见的“关系视角”。他将动态竞争理论中从交易出发、两两对立的竞争视角,引向更为长期导向的关系视角。在关系视角中,更为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和社群等)都被纳入分析框架当中。可以说,陈教授在动态竞争理论领域的一系列研究,是那些想要探寻与理解企业竞争行为的学者与实践者的必读经典之作。
从世界范围来看,管理学研究一直以来都被西方的管理学观点与视角所主宰。比如,西方的管理学研究视角重视竞争、破坏性创新与精英统治,强调对手而忽视伙伴,强调交易而忽视合作,强调短期思维而忽视长期思维。简言之,西方的管理学研究视角是一种狭隘的、赢者通吃的逻辑。与此相反,东方管理学研究与实践采用的是一种海纳式的、长远的、更为强调利益相关者之间联系的视角,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家长式管理、家族绑定、信任亲信等一些极具东方色彩的元素。
在系列之三《文化双融:执两用中的战略新思维》中,陈教授将他近年来开创性提出的文化双融理论及其应用做了翔实的呈现。文化双融理论强调整合看似对立或不兼容的两方(或多方)的优点,同时最大限度地摒弃各自的缺点。事实上,文化双融理论源自东方哲学思维中的“执两用中”,陈教授由此指出我们应当更好地整合东西方思想中的精华,从而避免二者取其一的极端,这种文化双融的思维不仅可以应用到企业的战略思考中,还可以应用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出,陈教授始终在深思与反思人类行为与人文社会学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始终“精一”地推动各种矛盾的协调与整合。陈教授毕生都在推动东西方管理学思想的“双融”,这对于管理学学术与实践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与贡献。
我强烈推荐陈教授的这套书给大家,这套书将会帮助从学生、教授到企业管理者等各个行业与领域的人,更为有效地理解企业战略管理,并将这些理解应用于实践当中。
丹尼·米勒
2020年3月于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

Preface of“Selected Works of Ming-Jer Chen”
This vital series of works marks a lifetime of profound contribution by Professor Ming-Jer Chen of the Darde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one of the world’s great scholars of strategy. In this collection, Ming-Jer Chen has provided insight into vital topic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scholarship and practice. More importantly, he tells us what it takes to lead a life of socially responsible academ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lays bare the core elements of what it takes to become a reflective and moral business practitioner.
Ming-Jer has devoted his life to and served as a role model in all of these spheres. Happily, his pathbreaking contributions are highlighted in each of the three thematic works in this important collection, which no doubt will serve as classics in strategic wisdom for scholars and managers alike for many decades to come. Please let me say a little about each of the volumes in the collection.
In the first volume of this series Passing the Baton: Becoming a Renaissance Management Scholar, Professor Chen highlights the poverty of an exclusive and excessive focus only on research, teaching, or practice. He argues for the integral connections among these vital areas of society, namely, scholarship, instruction and the conduct of management. More importantly, he demonstrates their essential complementary and synergy among these domains. In so doing, he vividly demonstrates that the pursuit of any one single path hobbles its relevance, rigour and depth. The importance of complementarity has been neglected by too many academics who have failed to become informed by real world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s, and have failed thereby to enrich and in turn become enriched by their university classroom and executive education experiences. It has also been ignored by too many managers who are so focussed on the day to day tasks at hand that they neglect to learn from more conceptually fundamental strategic insights and thereby fail to “see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Using poignant real-world and personal examples and deep perspective, Ming-Jer Chen shows how “becoming a Renaissance management scholar” can bridge the current chasms that exist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reby enlightening all three domains. In so doing he raises the bar for all of us working in academic research, instruction, and executive practice.
In the second volume of this series, Competitive Dynamics: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Post-Porter Era, Professor Chen traces a scholarly trajectory of evolution, beginning with his roots as one of the primary founders of competitive dynamics. Before the advent of the competitive dynamics perspective, research in strategy was static, too far removed from the realities and give and take of true rivalry—of competitive action and response.In pioneering this critical area of research, Professor Chen, along with his colleagues, significantly advanced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ractice. He initiated research into hitherto neglected competitive repertoires—and the contextual sources and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the simplicity, inertia, and conformity characterizing such multifaceted repertoires. In so doing, he and his colleagues have derived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of functional and dysfunctional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mitation, and change.
In later work, based in part on an expectancy-valence perspective, Professor Chen developed his Awareness-Motivation-Capability model which was to serve as a foundational framework for legions of competitive dynamics scholars. The widespread influence of this model stemmed not only from its elegance and predictive power, but also because it reconciled the two dominant, but seemingly disparate, strategic perspectives of the day: Porterian competitive analysis and the ever-popular resource-based-view.
Ming-Jer then worked to update this model by proposing a more long-term oriented relational approach, taking the field of head-to-head competition from a transactional portrayal of dual opponents, to a longer-term relational perspective encompassing a far wider range of stakeholders—employees, customers, suppliers, and the community at large. At the present time, Ming-Jer’s work in competitive dynamics is indispensable to those who wish to be both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of effective strategic competitio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scholarship in much of the world has been dominated by a Western viewpoint and perspective—one of supposed competition, creative destruction and meritocracy, but also one of rivalry over cooperation, transactions over relationships, and short-term versus long-term thinking—in short, a rather narrow, winner-takes all logic. At an opposite end of the spectrum, Asian management scholarship and practice has tended towards a broader, longer-term, more relational perspective—but also sometimes one of paternalism, familial favoritism, and even cronyism.
In the third volume of this series, Ambiculturalism: Strategic Middle-Way Thinking for the Modern World, Ming-Jer Chen presents a model that embraces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while avoiding its less salutary aspects. He outlines in revealing detail a middle way that avoids the excesses, but exploits the advantages, of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 as they apply not only to strategic thinking, but to life itself. In so doing he celebrates the “power of one”—the necessity to integrate, reflect, reconcile, and think more deeply about the underlying multifaceted tens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underlying human conduct, and fundamental humanity. Ming-Jer Chen thereby brings to Asian and Western scholars alike, a foundation for enriching their scholarly and practical contributions.
I cannot recommend this work more highly for students, professors, and managers at all levels to help them become more effective and more relevant in their lifelong strategic pursuits, very broadly defined.
Danny Miller
HEC Montreal
Montreal, March 2020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自序
导读
| 第一篇 |
动态竞争理论的发展与架构
第1章 动态竞争研究:主题、趋势和展望 3
第2章 动态竞争研究:经验之旅 64
| 第二篇 |
行动与响应对偶层次:竞争性互动
第3章 竞争行动的特质 95
第4章 竞争者对市场的依赖性与行动的不可逆转性122
| 第三篇 |
企业(业务)层次:竞争行为与决策组合
第5章 组织规模与竞争行为 163
第6章 决策组合的简化 200
第7章 竞争惯性 235
| 第四篇 |
总体层次:多点竞争
第8章 资源转置战略 269
| 第五篇 |
动态竞争的整合研究
第9章 竞争者分析与竞争对抗 301
| 第六篇 |
动态竞争的知觉研究
第10章 竞争张力 339
第11章 换位思维:以竞争对手为中心 370
第12章 高层管理团队社会行为整合 405
| 第七篇 |
动态竞争研究方法
第13章 外部专家的专业性 441
第14章 竞争承诺的测量 463
| 第八篇 |
动态竞争理论的发展对管理学科和管理学者的意义
第15章 研究生涯初期的回顾499
附录 发挥学术文章的最大效用:给管理者的实用阅读指南526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查尔斯 W. L. 希尔 (Charles W.L. Hill)        华盛顿大学【澳】史蒂文 L. 麦克沙恩(Steven L. McShane )  著         西澳大利亚大学【中】李维安 周建 (南开大学)
作者: 皮永华,李卉妍
作者: 张钢 著
作者: 赵公民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 著 [美]约瑟夫 A.马恰列洛(Joseph A.Maciariello)修订 高增安 马永红 等译
作者: (美)Doug Newsom; Bob Carrell
作者: 陈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