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通论
作者 : 段红兵
出版日期 : 2008-09-12
ISBN : 7-111-24789-0
定价 : 26.00元
教辅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08
开本 : 16开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教材
包含CD :
绝版 :
图书简介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法律意识和运用劳动法知识维护权益的能力,长期讲授《劳动法》的骨干教师编写了这本教材,可满足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维护劳动权益的需要。本书特色:第一,简明实用、通俗易懂。本书紧紧围绕《劳动法》的基本内容和大学生工作的需要,在内容上力求简明扼要,注重实用,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学掌握。第二,重点突出、维权显著。结合大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要求,着重帮助学生掌握劳动合同订立、劳动合同内容的基本理论,重点详细介绍了工资报酬、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的内容。
  本书适合大学各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其他读者自学使用。

图书特色

图书前言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加快,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以及长期存在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用人单位利用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些地区、行业和单位甚至相当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构建了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在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前提下,重在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载体,又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凭证,是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基础。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环境日趋复杂,为了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维护劳动者的正当劳动权益,熟悉和了解劳动法的知识已经成为大学生在未来成长、发展的必备知识。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法律意识和运用劳动法知识维护权益的能力,我院组织法学系长期讲授劳动法的骨干教师编写了这本能够满足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维护劳动权益需要的《劳动法通论》教材。
  品读书稿,显见其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简明实用、通俗易懂。本教材结合大学生的特点,紧紧围绕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内容和大学生工作的需要,在内容上力求简明扼要,注重实用,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学掌握。
  第二,重点突出、维权显著。结合大学生将来工作实际的要求,注重学生掌握劳动合同订立、劳动合同内容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了工资报酬、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的内容。
   “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是我们坚持多年的人才培养理念;文科学生学点自然科学知识,理工科学生加强文、经、管、法知识的学习也是我们多年积极倡导的。该教材正是落实这一观念与要求的产物。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对于所有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增强自身能力和提高个人素质,以及将来得心应手地工作都将具有重要意义。我想通过《劳动法通论》的学习必将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劳动法通论》按照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编写。全书共分四篇:劳动立法简史、劳动法基础知识、劳动合同法、劳动保护。本书在编写时注重准确反映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原意和实践适用性,重在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劳动权益保护意识。
  本套丛书由仉志余教授任总主编,本书由段红兵任主编,参加本书各章的编写人员及编写分工如下(以撰稿章节先后为序):
  段红兵:第1章至第10章;
  仉志余:第11章;
  闫莉:第12至第16章;
  本书最后由段红兵统稿定稿。
  在编写本教材的过程中,适逢我国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编者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的文献书籍,其中成果对本书的成文起了重要作用,在此对有关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或者失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仉志余
  2008年6月3日于太原

封底文字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法律意识和运用劳动法知识维护权益的能力,长期讲授《劳动法》的骨干教师编写了这本教材,可满足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维护劳动权益的需要。本书特色:第一,简明实用、通俗易懂。本书紧紧围绕《劳动法》的基本内容和大学生工作的需要,在内容上力求简明扼要,注重实用,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学掌握。第二,重点突出、维权显著。结合大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要求,着重帮助学生掌握劳动合同订立、劳动合同内容的基本理论,重点详细介绍了工资报酬、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的内容。 本书适合大学各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其他读者自学使用。

图书序言

编写适合高等学校文理工科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反映当前理论研究成果的非专业类系列教材,是一项意义深远、任务艰巨的工程。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文科教育与理工科教育相分离的状况改观不大。如理工科的学生不懂得经济及管理学基本常识,更不可能运用经济及管理学原理来提高工程绩效;经济、管理等文科专业的学生,不懂得如何运用理工科处理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来促进经济管理的绩效等。如何将文科的“虚”和理工科的“实”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而且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即不仅会“说”,而且会“做”,“说”、“做”结合。这是21世纪对大学生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更是我们编写该系列教材的初衷和目的。因此,为21世纪高等院校文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一套强化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系列教材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型的教学体系沿袭了几十年,进入21世纪后,在总结几十年办学得失并借鉴和汲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2006年,教育部提出学理工的要学点文科知识,学文科的也要学点理工科知识,特别是2007年4月教育部又提出,在校大学生应该学习大学语文,这是注重和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现,也是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上的一次飞跃。“21世纪高等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就是在这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力具特色,有所创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几年来,我们组织了几所高校多个学科的多位教授、副教授组成课题组,通过研讨、修改、主讲等多个循环,已经形成了《西方经济学通论》《企业经济学通论》《市场营销学通论》《会计学通论》《管理学通论》《实用法学通论》《劳动法通论》《经济法通论》《合同法通论》《现代科学技术通论》《纳米科学技术概论》等系列讲义,并计划逐步正式出版本系列教材。
  本系列教材力具下列特点:
  (1)紧缺性。就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供非专业使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目前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均不能满足需要。
  (2)创新性。供非专业使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不同于专业使用的教材,我们在编写本系列教材时,既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基本要求,又考虑非专业学生的实际,力主创新。在内容选择上,充分考虑到理工科学生的优势,巧妙运用模型、公式等;在表述上,力求通俗易懂,通过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奥的概念与理论,使读者更易理解、掌握必要的知识。
  (3)实用性。本系列教材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问题入手,交待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选择的内容、程序、技术、规范上下工夫,以求确保系列教材的实用价值。
  (4)先进性。本系列教材的编写起点高,以目前国内外对该课题研究已达到的水平为起点,尽可能地广泛研究有关文献资料。对于有价值并且得到学术界普遍承认的成果,积极地消化、吸收并使其教材化。对于基本理论问题有新的概括和阐述;对于发展中的重要知识力求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力争教材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先进性,而且阐述上深入浅出。
  (5)科学性。本系列教材尊重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例如《企业经济学通论》以企业运作的过程为线索,根据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突出企业经济学基本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使整个内容贴近企业经济活动实践,努力缩短知识能力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基本理念的形成,提高受教育者的企业经济素质。
  “21世纪高等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涉及多门学科,编写难度大,其内容、方法、结构也在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作为系统研究复合型人才系列教程的教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事实上,任何一门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建设都要经历一个过程,都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趋于完善。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和各位主编的大力支持下,本系列教材得以陆续出版发行,才为我们争得全国专家同仁的斧正与合作提供了机会,为此深表谢意。

  仉志余
  2008年7月

图书目录

总序
前言
教学建议

第一篇劳动法立法简史第1章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11劳动法产生的背景及其
发展
111劳动法产生的背景
112产生与发展12中国的劳动立法第2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
作用2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211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21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21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22劳动法的作用
221劳动法对生产力的作用
222劳动法对劳动力市场的
作用
223劳动法对保障人权的
作用
224劳动法在社会主义
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篇劳动法基础知识
第3章劳动法概述
31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311劳动法的概念
312劳动法的调整对象32劳动法的形式及主要内容
321劳动法的形式
322劳动法的内容
第4章劳动法律关系
41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411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412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413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42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
变更和消灭
421劳动法律关系产生、
变更和消灭的概念
422劳动法律事实43附随劳动法律关系
431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的
概念
432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的
主要类型第5章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
基本劳动权利与义务51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利与
义务
511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利
512劳动者的基本劳动
义务52用人单位的基本劳动权利与
义务

第三篇劳动合同法
第6章劳动合同法概述61《劳动合同法》的地位
611《劳动合同法》产生的
背景与意义
612劳动合同的特点
613《劳动合同法》与《劳
动法》的关系
614《劳动合同法》的社会
法属性62劳动合同基本规定
621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
622劳动合同的订立原则
623劳动规章制度
624三方机制
625工会在劳动合同中的
作用
第7章劳动合同
71劳动合同的订立
711劳动关系的建立
712劳动合同期限
713劳动合同生效72劳动合同的内容
721劳动合同必备条款
722其他约定条款
723试用期的约定
724培训与服务期的
约定
725保密与竞业限制的
约定
726违约金的约定
727劳动者担保和兼职
728劳动合同的解释
原则73劳动合同的效力
731有效的劳动合同
732无效的劳动合同第8章劳动合同的履行、
变更和解除81劳动合同的履行
811全面履行原则和实际
履行原则
812劳动合同的中止82劳动合同的变更83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831劳动合同的解除
832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833用人单位解除、终止合同
后的经济补偿义务84用人单位的劳动法律责任
第9章劳动合同特别规定91集体合同、劳务派遣和
非全日制用工
911集体合同
912劳务派遣
913非全日制用工92劳动合同的监督检查93劳动合同违法的其他
法律责任

第四篇劳 动 保 护
第10章劳动报酬制度101工资制度
1011工资的概念
1012工资法律制度的基本
原则
1013工资总额制度
1014工资制度分类
1015工资支付办法102最低工资制度
1021最低工资制度概述
1022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
和发布
1023最低工资的适用
1024最低工资的保障与
监督103特殊情况下的工资104工资保障制度第11章工作时间和休息
休假制度111工作时间制度
1111工作时间的概念
1112工作时间的种类112休息休假制度
1121休息休假的概念
1122休息休假的种类第12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
特殊保护制度121女职工的特殊保护的
1211女职工特殊保护
概述
1212女职工特殊保护的
主要内容
1213女职工权益被侵犯
后的救济122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1221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概述
1222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
度的主要内容
第13章劳动安全卫生制度131劳动安全卫生
1311劳动安全卫生概述
1312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中
的权利和义务132劳动安全技术规程
1321劳动安全技术规程的
概念
1322工厂安全技术规程
1323建筑安装工程安全
技术规程
1324矿山安全技术规程133劳动卫生规程134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134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1342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制度
1343劳动安全生产教育
制度
1344劳动安全卫生标准
制度
1345劳动安全卫生认证
制度
1346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的
“三同时”制度
1347劳动安全卫生检查和
监察制度
1348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
制度第14章劳动就业制度和职业
培训制度141劳动就业制度
1411劳动就业的含义和
特征
1412劳动就业立法概况
1413劳动就业的形式
1414劳动就业的基本
原则
1415就业服务和管理
1416就业援助制度
1417监督检查142职业培训制度
1421职业培训制度概述
1422职业培训分类
1423职业培训实体
1424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1425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426就业准入制度第15章社会保险制度与职工
福利制度151社会保险概述
1511社会保险的定义和
特点
1512社会保险的原则
1513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社会保障的关系
1514我国社会保险的历史
沿革152医疗保险
1521医疗保险的含义和
特征
1522医疗保险的范围
1523医疗保险费的缴纳与
医疗保险待遇的
计发
1524医疗期的计算153养老保险
1531养老保险的含义和
特征
1532养老保险的立法
1533养老保险享受条件
1534养老保险的内容154工伤保险
1541工伤保险的含义和
特征
1542工伤保险的历史沿革
1543工伤保险的归责原则
1544工伤和职业病的
认定
1545工伤保险待遇155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1551失业保险
1552失业保险的内容
1553生育保险156福利制度
1561职工福利的概念
1562职工福利的内容
1563职工福利机构
1564职工福利基金
第16章劳动争议处理161劳动争议处理概述162劳动争议的处理机构及
基本原则
1621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1622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
原则163劳动争议的调解164劳动争议的仲裁
1641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的职责及仲裁员任职
条件
1642仲裁的范围
1643劳动争议仲裁的管辖
1644劳动争议仲裁参加人
1645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
1646劳动争议仲裁的程序
1647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
执行165劳动争议的诉讼

参考文献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主编 贾明
作者: 张金鑫 编著
作者: 李维安 王世权 著
参考读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