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综合

VMware网络技术:原理与实践
作者 : (美)Christopher Wahl, Steve Pantol 著
译者 : 姚军 译
出版日期 : 2014-10-10
ISBN : 978-7-111-47987-1
定价 : 5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47
开本 : 16
原书名 : Networking for VMware Administrators
原出版社: Pearson Education Asia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当前在虚拟化领域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联网和服务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许多VMware专业人员需要更多地理解关于联网的知识。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书中展示了现代联网技术的核心概念,展示了如何将它们应用于虚拟化网络环境的设计、配置和故障排除。

图书特色

封面:
资深虚拟化技术专家亲笔撰写,CCIE认证专家Ivan Pepelnjak作序鼎力推荐,Amazon广泛好评
既详细讲解物理网络的基础知识,又通过丰富实例深入探究虚拟交换机的功能和设计,全面阐释虚拟网络环境构建的各种技术细节、方法及最佳实践

封底:
虚拟化已经模糊了网络和服务器之间的界限,许多VMware专业人员都需要在早期IT任务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网络。本书填补了这一关键的知识缺陷。Christopher Wahl和Steven Pantol针对VMware专业人员,阐述了现代网络的核心概念,并介绍了如何在虚拟网络环境设计、配置和故障检修中应用这些概念。
作者凭借其在虚拟化项目实施方面的丰富经验,从网络模型、常见网络层次的介绍开始,由浅入深地介绍了现代网络的基本概念,并自然地过渡到虚拟交换等虚拟化环境中与物理网络最为关联的部分,最后扩展到实际的设计用例,详细介绍了不同实用场景、不同的硬件配置下,虚拟化环境构建的考虑因素和具体实施方案。
书中通过大量实例,强调在未来几年仍将有价值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功能。为了便于大家快速学习和掌握,还提供了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大量参考资料。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学到:
了解网络基础知识,包括网络模型、层次和接口及其重要性
构建复杂度更低、更模块化和完全可互操作的网络
改进虚拟网络栈:避免常见错误的要点、窍门和技术
更高效地与网络和存储专业人士合作
理解以太网、高级第2层功能、第3层和现代化的融合基础架构
掌握虚拟交换,并理解它与物理交换的不同
设计和运营vSphere标准及分布式交换
使用第三方交换机,包括Cisco Nexus1000v
创建强大、弹性的虚拟网络,以处理重要的存储网络通信
部署具备1Gb和10Gb以太网能力的机架式服务器
用融合通信和虚拟NIC,虚拟化刀片服务器


前:
本书由资深虚拟化技术专家亲笔撰写,CCIE认证专家Ivan Pepelnjak作序鼎力推荐。书中既全面介绍了物理网络的基础知识,又通过大量实例详细阐释了不同实用场景、不同的硬件配置下,虚拟网络环境构建的考虑因素和具体实施方案。
全书分为四部分,共19章:第一部分(第1~6章)介绍物理网络的基础知识,包括网络连接、网络模型、以太网、虚拟LAN 、生成树协议、链路聚合、路由及交换结构组件等,为在扩大虚拟化工作范围时与网络团队有效沟通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第二部分(第7~13章)讲解物理交换机和虚拟交换机的区别,并介绍vSphere标准交换机、 vSphere分布式交换机、CiscoNexus 1000V虚拟交换机的功能,以及与各种虚拟网络部署相关的设计考虑因素,标准虚拟交换机与分布式虚拟交换机的具体设计和配置过程;第三部分(第14~17章)详细介绍iSCSI和NFC的概念、设计及配置,包括iSCSI协议栈中的所有组件、实现iSCSI架构必要的基础知识、NFS的各种设计考虑因素,以及iSCSI和NFC的必要配置步骤;第四部分(第18~19章)讲解其他设计方案,描述了不同硬件配置中可以考虑的不同设计选项,探索了多NIC vMotion的用例及具体配置和验证实例。

后:
Christopher Wahl 芝加哥Ahead咨询公司高级技术架构师,在企业基础架构设计、实施和管理方面有10余年经验。他曾在层次化数据中心环境与高效技术团队合作,在各种虚拟化、数据中心和私有云项目中给予架构和工程方面的专业指导。他拥有30多个行业认证,包括稀有的VMware认证设计专家(VCDX#$104),以及VMware vExpert。Chris还努力回馈社区,是VMware技术网络(VMTN)活跃的“大师”级用户和协调员,并且还是芝加哥VMware用户组(VMUG)的领导人。
Steven Pantol Ahead咨询公司高级技术架构师,致力于建立更好的数据中心,推动云技术的采用,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最近7年左右,他专注于各种VMware技术,拥有许多技术认证,正在向VCDX的方向努力。

姚 军 曾在多家券商任IT经理,在系统集成、数据库、网络系统方面有近20年经验,主导及参与了多个大型系统集成项目的需求分析、实施及维护,由于工作原因,在计算机领域涉猎极广。自2006年开始,工作之余将大量精力投入IT图书的翻译及编著工作,曾参与《全国网络技术水平考试丛书》的编写工作,并有多部译作出版,如《黑客大曝光:恶意软件和RootKit安全》、《社会化媒体与企业安全:社会化媒体的安全威胁与应对策略》、《SEO的艺术(原书第2版)》和《vSphere 5.0存储设计与实现》等。

图书前言

在许多组织中,仍然没有虚拟化团队,甚至没有专门的虚拟化人员。vSphere环境的维护任务通常落在现有服务器或者存储管理员的肩上,在他们的职务说明中增加了一条:“执行其他指定的任务”。
  虚拟化是一个复杂的跨学科主题,真正地“理解”它,需要对服务器、存储和网络有扎实的了解。但是因为新技术通常由新人管理,他们在技能上有着很多缺陷。根据作者的经验,网络是承担vSphere环境的管理员最不熟悉的领域。服务器团队和存储团队倾向于紧密协作,而网络人员则往往隐藏在很多接线板后面。本书的意图是帮助vSphere管理员跨越这一鸿沟。
  本书不是想作为特定认证的学习指南。如果你的目标是Network+、CCENT或者其他认证,可以寻找其他更为全面的书籍。
  第一部分旨在介绍基础网络知识,从非常简单的连接性和路由及交换结构组件开始,为在扩大虚拟化工作范围时与网络团队有效沟通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术语。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研究虚拟网络,解释它与第一部分中建立的物理网络之间的区别。我们提供了构建虚拟网络的一个指南,从现实世界的需求开始,研究满足这些需求必要的虚拟和物理网络配置步骤。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加入了存储,使用第二部分中的方法研究iSCSI和NFS配置。
写作本书的动机
  Chris:除了实现“写一本书”的宏愿之外,将某人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技术专家的想法显得有些浪漫。网络领域正如在黑暗的未知海域中航行,知识就是沿路上的小岛。我认为,写一本游记,可以作为指南,看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完成这一旅程,对自己来说 ,也可以在第二轮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心得。
  Steve:我同意Chris的说法,但是没有像他那么好的文采,这确实是个好的思路。
本书的目标读者
  本书针对涉及VMware vSPhere环境维护的IT专业人员。这些管理员通常有很强的服务器或者存储背景,但是缺乏核心的网络概念。由于虚拟化的跨学科特性,vSphere管理员很有必要对支持其环境的技术有全盘的了解。
如何阅读本书
  本书分为19章。
  第一部分
  第1章提供了网络概念的概述。
  第2章描述了网络模型的目的和两种主要的网络模型。
  第3章介绍以太网的基本知识。
  第4章以前面几章为基础,深入研究更高级的以太网概念,包括VLAN、交换端口类型、生成树协议和链路聚合。
  第5章描述IP协议、第3层网络和支持应用。
  第6章提供融合式基础架构的简单概述,并说明示例平台。
  第二部分
  第7章重点介绍第一部分描述的物理交换机和本书其余部分关注的虚拟交换机在机理和执行上的不同之处。
  第8章介绍vSphere标准交换机的功能。
  第9章介绍vSphere分布式交换机的功能。
  第10章介绍Cisco Nexus 1000v虚拟交换机的功能。
  第11章介绍用于第12章和第13章的实验方案,指导读者进行设计练习。
  第12章描述配置标准vSwitch以支持第11章定义的用例的必要步骤。
  第13章描述配置分布式vSwitch支持第11章定义的用例的必要步骤,重点介绍分布式和标准式虚拟交换机之间的功能差异。
  第三部分
  第14章介绍iSCSI的概念,描述一个用例。
  第15章描述配置iSCSI以支持第14章定义的用例的必要步骤。
  第16章介绍NFS的概念,描述一个用例。
  第17章描述配置NFS以支持第16章定义的用例的必要步骤。
  第四部分
  第18章描述不同硬件配置中可以考虑的不同设计选项。
  第19章介绍多NIC vMotion的概念,并描述为一个样板用例配置它的必要步骤。
  附录A介绍VMware用户组,它可以作为利用更大的VMware社区能力的手段,我们鼓励读者参与社区。
致谢
  Chris要感谢在职业生涯中帮助他的人,使他得以与技术社区分享虚拟网络的知识。走到今天,经过了多年反复试验带来的无数次成功和失败。在这期间,有许多人提供了指导和帮助,他要特别感谢过去的导师Wayne Balogh、Sean Murphy、Matt Lattanzio和Pam Cox,以及他的父母Dawn和Matt,感谢他们在技术生涯中的坚定支持。此外,感谢妻子Jennifer每天带给他的正能量和启迪。
  Steve要感谢他的妻子Kari和孩子们——Kurt、Avery和Ben——感谢他们在日常生活和这个项目上的支持。还要感谢他的父母Don和Betty,感谢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花钱购买电脑,而且任由他拆卸。还要特别感谢Xfinity On-Demand,特别是Sprout and Disney Junior networks,感谢他们在最近几个月承担了养育孩子的工作。
  我们都要感谢Ahead公司的所有人,包括Mitch Northcutt、Eric Kaplan、Paul Bostjancic和Mike Mills,感谢他们在技术上和后勤上的支持。还要感谢我们了不起的技术评审Doug Baer、Scott Winger和Trevor Roberts,以及VMware Press团队——Joan Murray、Ellie Bru和 Seth Kerney,感谢他们不懈的努力和对书稿的完善。
关于作者
  Chris Wahl在企业基础架构设计、实施和管理方面有10多年经验。他已经在各种虚拟化、数据中心和私有云的建设中提供了架构和工程上的专业指导,并与高性能技术团队进行层次化数据中心环境上的合作。他目前拥有芝加哥的Ahead咨询公司高级技术架构师的头衔。
  Chris拥有30多个行业认证,包括稀有的VMware认证设计专家(VCDX #104)以及VMware vExpert。他还努力回馈社区,是VMware技术网络(VMTN)活跃的“大师”级用户和协调员,以及芝加哥VMware用户组(VMUG)的领导人。
  Chris的独立博客“Wahl Network”曾赢得大奖,他专注于创建围绕虚拟化、融合式基础架构的内容,倡导有利于技术社区的产品和服务。在过去的几年中,他已经发表了数百篇文章,并被vSphere-Land选为2012年“最受欢迎独立博客作者”。Chris还在世界各地的行业活动上发表演讲,提出专业的话题,并且以技术分析家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
  Steve Pantol 14年以来承担过各种方面的技术任务,近7年以来专注于VMware技术的组合。他拥有许多技术认证,正在向VCDX的方向努力——只是为了摆脱Wahl的辖制。他是Ahead的高级技术架构师,致力于建立更好的数据中心,推动云技术的采用。
关于技术审校人员
  Doug Baer是VMware Hands-on Labs团队的架构师。他在IT业有将近20年的经验,担任过各种角色,包括咨询、软件开发、系统管理、网络和存储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培训和实验室管理。Doug拥有亚利桑那州Tucson市的亚利桑那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并且拥有多项顶级行业认证,包括VCDX #19以及HP的Master ASE Clond和数据中心架构授权认证专家(#14)。
  你可以在 VMware Hands-on Labs的大型活动、VMware用户组活动以及VMware博客(http://blogs.vmware.com/)上找到他,或者在VMware社区论坛上回答问题。如果你觉得这样找太麻烦,可以在Hands-on Labs网站上的视频中看到他(名叫Trevor)。在业余时间,Doug喜欢远离技术,和家人一起旅游,或者在亚利桑那州的公路上跑步。
  Trevor Roberts Jr.是Cisco的高级IT架构师,他很享受帮助客户成功实现虚拟化和云解决方案的工作。在业余时间,Trevor在www.VMTrooper.com上,通过 Professional OpenStack 和 Professional VMware播客以及Twitter账户@VMTrooper分享数据中心技术的见解。Trevor目前正在撰写VMware管理员的开发运营方面的稿件。
  Scott Winger是一位有抱负的作家,从1987年起就是中西部一所大学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他拥有数学学位,并且在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学习过计算机架构、操作系统、编程语言和编译器、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和数字方法。他在附近的Cisco技术学院教授各种网络和计算机课程。Scott于2013年5月通过了VMware认证专家考试,并在不断地追逐Cisco、微软和VMware的其他认证。

上架指导

计算机

封底文字

虚拟化已经模糊了网络和服务器之间的界限,许多VMware专业人员都需要在早期IT任务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网络。本书填补了这一关键的知识缺陷。Christopher Wahl和Steve Pantol针对VMware专业人员,阐述了现代网络的核心概念,并介绍了如何在虚拟网络环境设计、配置和故障检修中应用这些概念。
作者凭借其在虚拟化项目实施方面的丰富经验,从网络模型、常见网络层次的介绍开始,由浅入深地介绍了现代网络的基本概念,并自然地过渡到虚拟交换等虚拟化环境中与物理网络最为关联的部分,最后扩展到实际的设计用例,详细介绍了不同实用场景、不同的硬件配置下,虚拟化环境构建的考虑因素和具体实施方案。
书中通过大量实例,强调在未来几年仍将有价值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功能。为了便于大家快速学习和掌握,还提供了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大量参考资料。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学到:
 了解网络基础知识,包括网络模型、层次和接口及其重要性
 构建复杂度更低、更模块化和完全可互操作的网络
 改进虚拟网络栈:避免常见错误的要点、窍门和技术
 更高效地与网络和存储专业人士合作
 理解以太网、高级第2层功能、第3层和现代化的融合基础架构
 掌握虚拟交换,并理解它与物理交换的不同
 设计和运营vSphere标准及分布式交换
 使用第三方交换机,包括Cisco Nexus1000v
 创建强大、弹性的虚拟网络,以处理重要的存储网络通信
 部署具备1Gb和10Gb以太网能力的机架式服务器
 用融合通信和虚拟NIC,虚拟化刀片服务器

作者简介

(美)Christopher Wahl, Steve Pantol 著:暂无简介

译者简介

姚军 译:暂无简介

译者序

虚拟化技术堪称目前IT发展的基石。它充分利用过去十多年来高速发展的计算、网络和存储技术,为企业带来更加灵活、高效的计算架构,通过平台抽象,管理人员可以用软件的形式定义整个平台的各项资源,从而简化管理任务。
  正因为具有上述灵活性,虚拟化平台的供应商和许多管理人员热衷于虚拟环境中的各项改进,因而忽略了物理环境,使两个世界产生了裂缝,虚拟化供应商不断推出极其吸引眼球的新功能,管理人员则更多地将目光集中在软件配置上,他们都忘记了一个事实:无论虚拟化技术中的软件配置如何发达,网络流量仍然是由物理架构来完成传输,而决定虚拟环境运营效果的,仍然是硬件架构的性能。
  在虚拟化环境建设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虚拟化管理人员就会发现,需要和安全团队、硬件团队协作的环节越来越多,而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分离,给双方的沟通造成了障碍,从而大大影响了一些项目的推进。为了改进这一状况,人们可能会翻阅市面上的许多参考书,但是常常失望地发现,阐述虚拟化环境和物理环境之间有机联系,并提供基本设计原则和实例的书籍少之又少。
  本书的目的,正是弥合这两个世界之间的鸿沟,让虚拟化架构、设计、运营人员更好地理解物理环境,从而在构建虚拟化环境的时候,能够根据需求选择基础架构,设计出更强大、更安全灵活的方案,并在基础建设和日常运营中,更好地与IT架构中的其他团队合作,确保虚拟化项目的顺利实施。本书的两个作者都是业界的资深专家,在虚拟化项目实施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他们从网络模型、常见网络层次的介绍开始,由浅入深地介绍现代网络的基本概念,并自然地过渡到虚拟交换等虚拟化环境中与物理网络最为关联的部分,最后扩展到实际的设计用例,详细介绍了不同实用场景、不同的硬件配置下,虚拟化环境构建的考虑因素和具体实施方案。书中不仅有理论方面的介绍,也有具体案例的演示,包括VMware环境中的具体配置,不管读者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用例,都能够从中获益,甚至在工作中可以直接利用书中的许多配置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概念,它们似乎显而易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把握起来并不轻松,而细读之下,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会接受经典的设计理念,掌握VMware虚拟环境在网络和存储上提供的灵活配置方法。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鸿沟,也就在一个又一个实例讲解中被填平。我们衷心地向广大读者推荐本书,希望它能为大家的工作提供实际的帮助。
  本书的翻译工作主要由姚军完成,徐锋、吴兰陟、陈志勇、刘建林、白龙、方翊、陈霞、林耀成、宁懿等也为翻译工作做出了贡献。由于译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译 者

图书目录

译者序

前 言
第一部分 物理网络入门
第1章 入门知识 2
1.1 导言 2
1.2 重复的工作 2
1.3 小结 5
第2章 两种网络模型的故事 6
2.1 导言 6
2.2 模型行为 7
2.2.1 分层 7
2.2.2 封装 8
2.3 OSI模型 8
2.4 TCP/IP模型 9
2.4.1 网络接口层 10
2.4.2 互联网层 10
2.4.3 传输层 10
2.4.4 应用层 10
2.5 OSI和TCP/IP模型的对比 11
2.6 小结 11
第3章 以太网 12
3.1 导言 12
3.2 以太网 12
3.2.1 历史和操作理论 13
3.2.2 以太标准和电缆类型 13
3.2.3 以太网编址 15
3.3 扩展以太网段:中继器、集线器
和交换机 16
3.4 小结 17
第4章 第2层的高级知识 18
4.1 导言 18
4.1.1 概念 18
4.1.2 端口汇聚 20
4.2 避免环路和生成树 21
4.2.1 生成树概述 22
4.2.2 PortFast 23
4.2.3 快速生成树 24
4.3 链路聚合 25
4.3.1 什么是链路聚合 25
4.3.2 动态链路聚合 27
4.3.3 负载分布类型 28
4.4 小结 29
第5章 第3层 30
5.1 导言 30
5.2 网络层 30
5.2.1 路由和转发 31
5.2.2 已连接、静态和动态路由 31
5.2.3 最终网关 31
5.3 IP编址和子网 32
5.3.1 分类编址 32
5.3.2 无类编址 32
5.3.3 保留地址 33
5.4 网络层支持应用 34
5.4.1 DHCP 34
5.4.2 DNS 34
5.4.3 ARP 35
5.4.4 Ping 35
5.5 小结 35
第6章 融合式基础架构 36
6.1 导言 36
6.2 概念 36
6.3 示例 38
6.3.1 Cisco UCS 38
6.3.2 HP BladeSystem 39
6.3.3 Nutanix 虚拟计算平台 40
6.4 小结 41
第二部分 虚拟交换
第7章 虚拟交换与物理交换的不同 44
7.1 导言 44
7.2 物理和虚拟交换机的比较 44
7.2.1 相似点 45
7.2.2 不同点 45
7.2.3 交换决策 45
7.3 物理上联链路 47
7.4 虚拟端口 48
7.4.1 虚拟机NIC 48
7.4.2 VMkernel端口 48
7.4.3 服务控制台 48
7.5 VLAN 49
7.5.1 外部交换标记 49
7.5.2 虚拟交换机标记 49
7.5.3 虚拟客户标记 50
7.6 小结 50
第8章 vSphere标准交换机 51
8.1 导言 51
8.2 vSphere标准交换机 51
8.2.1 基本术语 52
8.2.2 控制平面 52
8.2.3 数据平面 52
8.3 虚拟交换机属性 52
8.3.1 端口数量 53
8.3.2 最大传输单元(MTU) 53
8.4 安全性 54
8.4.1 混杂模式 55
8.4.2 MAC地址更改 55
8.4.3 伪造传输 56
8.5 发现 57
8.6 流量整形 58
8.7 网卡捆绑 60
8.7.1 负载平衡 60
8.7.2 网络故障检测 61
8.7.3 通知交换机 62
8.7.4 故障恢复 63
8.7.5 故障切换顺序 63
8.8 层次化覆盖 63
8.9 VMkernel端口 64
8.9.1 端口属性和服务 64
8.9.2 IP地址 65
8.10 VM端口组 66
8.11 小结 66
第9章 vSphere分布式交换机 67
9.1 vSphere分布式交换机简介 67
9.1.1 控制平面 67
9.1.2 处理vCenter故障 68
9.1.3 数据平面 69
9.2 监控 69
9.2.1 Cisco发现协议 70
9.2.2 链路层发现协议 70
9.2.3 NetFlow 71
9.2.4 端口镜像 73
9.3 私有VLAN 77
9.3.1 主VLAN 77
9.3.2 混杂VLAN 77
9.3.3 辅助VLAN 77
9.3.4 团体VLAN 78
9.3.5 隔离VLAN 78
9.4 分布式端口组 78
9.4.1 VMkernel端口 79
9.4.2 虚拟机 79
9.5 流量整形 80
9.6 负载平衡 81
9.7 网络I/O控制 83
9.7.1 网络资源池 84
9.7.2 份额 85
9.7.3 用户定义网络资源池 86
9.8 小结 87
第10章 第三方交换机–1000V 88
10.1 导言 88
10.2 与vSphere的集成 89
10.3 虚拟控制引擎模块 90
10.4 虚拟以太网模块 93
10.4.1 2层模式 94
10.4.2 3层模式中的 Nexu1000V 95
10.4.3 VEM最大值 96
10.5 高级功能 96
10.6 运营许可模式 97
10.6.1 基本版 97
10.6.2 高级版 97
10.7 小结 98
第11章 实验方案 99
11.1 导言 99
11.2 架构决策 100
11.2.1 网络设计 100
11.2.2 主机设计 101
11.2.3 虚拟机的数据流量设计 101
11.3 实验方案 102
11.4 小结 104
第12章 标准虚拟交换机设计 105
12.1 导言 105
12.2 标准虚拟交换机设计 105
12.2.1 样板用例 106
12.2.2 命名约定 106
12.3 确保服务质量 108
12.4 网络适配器 109
12.5 虚拟机流量 110
12.5.1 虚拟机端口组 110
12.5.2 故障切换顺序 113
12.6 VMkernel端口 114
12.6.1 管理 114
12.6.2 vMotion 117
12.6.3 容错 120
12.6.4 NFS存储 121
12.6.5 VMkernel故障切换概述 123
12.7 最后的调整 125
12.8 配置其他vSphere主机 125
12.9 小结 126
第13章 分布式虚拟交换机设计 127
13.1 导言 127
13.2 分布式虚拟交换机设计 127
13.2.1 用例 128
13.2.2 命名约定 128
13.3 确保服务质量 129
13.3.1 网络IO控制 129
13.3.2 802.1p优先级标记 131
13.3.3 差分服务编码点 131
13.4 创建分布式虚拟交换机 132
13.5 网络适配器 134
13.6 虚拟机使用的分布式端口组 135
13.7 VMkernel端口所用的分布式端口组 138
13.7.1 管理 139
13.7.2 vMotion 140
13.7.3 容错 141
13.7.4 iSCSI存储 141
13.7.5 VMkernel故障切换概述 142
13.8 添加vSphere主机 143
13.8.1 创建VMkernel端口 147
13.8.2 移动vCenter虚拟机 150
13.9 最后的步骤 153
13.9.1 健康检查 153
13.9.2 网络发现协议 154
13.10 其他设计考虑因素 155
13.10.1 全自动设计 155
13.10.2 混合自动化设计 156
13.10.3 哪一种正确 156
13.11 小结 156
第三部分 在我的网络上访问你的存储:IP存储
第14章 iSCSI常规用例 158
14.1 导言 158
14.2 理解iSCSI 158
14.2.1 无损协议与“尽最大努力”协议的对比 159
14.2.2 基于优先级的流量控制 159
14.2.3 VLAN隔离 160
14.2.4 在iSCSI中使用巨型帧 160
14.3 iSCSI组件 161
14.3.1 发起方 161
14.3.2 目标 162
14.3.3 命名 163
14.3.4 CHAP安全性 163
14.4 iSCSI适配器 165
14.4.1 软件iSCSI适配器 165
14.4.2 非独立硬件iSCSI适配器 165
14.4.3 独立硬件iSCSI适配器 166
14.5 iSCSI设计 167
14.5.1 NIC捆绑 167
14.5.2 网络端口绑定 168
14.5.3 多虚拟交换机设计 169
14.5.4 单虚拟交换机设计 170
14.6 从iSCSI启动 171
14.7 小结 172
第15章 iSCSI设计和配置 173
15.1 导言 173
15.2 iSCSI设计 173
15.2.1 用例 174
15.2.2 命名约定 174
15.2.3 网络地址 175
15.3 虚拟交换机配置 176
15.3.1 iSCSI分布式端口组 176
15.3.2 VMkernel端口 179
15.3.3 网络端口绑定 182
15.3.4 巨型帧 184
15.4 添加iSCSI设备 185
15.4.1 iSCSI服务器和目标 185
15.4.2 使用CHAP进行身份验证 187
15.4.3 创建VMFS数据存储 189
15.4.4 路径选择策略 191
15.5 小结 192
第16章 NFS常规用例 193
16.1 导言 193
16.2 理解NFS 193
16.2.1 无损和“尽最大努力”协议 194
16.2.2 VLAN隔离 194
16.2.3 在NFS中使用巨型帧 194
16.3 NFS组件 195
16.3.1 导出 195
16.3.2 守护进程 196
16.3.3 挂载点 196
16.3.4 用ACL保证安全性 197
16.4 网络适配器 197
16.5 NFS设计 198
16.5.1 单一网络 198
16.5.2 多重网络 199
16.5.3 链路聚合组 200
16.6 小结 202
第17章 NFS设计和配置 203
17.1 导言 203
17.2 NFS设计 203
17.2.1 用例 203
17.2.2 命名约定 204
17.2.3 网络地址 204
17.3 虚拟交换机配置 205
17.3.1 NFS虚拟交换机 205
17.3.2 网络适配器 207
17.3.3 VMkernel端口 208
17.4 挂载NFS存储 210
17.5 小结 212
第四部分 其他设计方案
第18章 其他虚拟交换机设计方案 214
18.1 导言 214
18.2 用例 214
18.3 两个网络适配器 215
18.3.1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 216
18.3.2 不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 216
18.4 4个网络端口 216
18.4.1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 216
18.4.2 不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 217
18.5 6个网络端口 217
18.5.1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6个1Gb端口 218
18.5.2 不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6个1Gb端口 218
18.5.3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4个1Gb+2个10Gb端口 219
18.5.4 不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4个1Gb+2个10Gb端口 219
18.6 8个网络适配器 219
18.6.1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8个1Gb端口 220
18.6.2 不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8个1Gb端口 220
18.6.3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4个1Gb+4个10Gb端口 220
18.6.4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4个1Gb+4个10Gb端口 221
18.7 小结 221
第19章 多NIC vMotion架构 222
19.1 导言 222
19.2 多NIC vMotion用例 222
19.2.1 设计 223
19.2.2 验证可用带宽 223
19.2.3 控制vMotion流量 224
19.2.4 分布式虚拟交换机设计 225
19.2.5 标准虚拟交换机设计 226
19.2.6 上游物理交换机设计 227
19.3 配置多NIC vMotion 227
19.3.1 分布式端口组 227
19.3.2 VMKernel端口 228
19.3.3 流量整形 230
19.4 小结 230
附录 VMware用户组 231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檀凤琴 何自强 编著
作者: [美] 罗伯特·H. 沙姆韦(Robert H. Shumway),戴维·S. 斯托弗(David S. Stoffer)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汽车导购杂志社 编
作者: (美)Nilofer Merchant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