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心理学与人的作业(原书第4版)
作者 : (美)克里斯托弗 D. 威肯斯(Christopher D. Wickens)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加)贾斯廷 G. 霍兰兹(Justin G. Hollands)加拿大国防研究及发展中心及多伦多大学              著(加)西蒙&
译者 : 张侃 孙向红 等译
出版日期 : 2014-07-28
ISBN : 978-7-111-47198-1
适用人群 : 普通高等院校心理学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
定价 : 85.00元
教辅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378
开本 : 16
原书名 : Engineering Psychology & Human Performance,4th Edition
原出版社: Pearson Education
属性分类: 教材
包含CD :
绝版 :
图书简介

本书是当今西方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本工程心理学教科书,由美国最富盛名的专家所著。主要讲述工程设计、使用过程中人—机交互的心理因素,意在从心理的角度关注并改善人类作业的绩效。前半部分论及知觉、注意、空间言词认知、记忆、学习与决策,强调认知心理学这些领域的潜在应用;后半部分具体涉及行动选择、时间分配、差错与应激。全书所包括的有关信息加工系统的人的力量与局限性及其对系统设计的关系的知识,对全世界的人都是普遍适用的。
  这是一部有代表性的工程心理学名著,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以人的认知信息加工心理学为基础,系统阐述与工程技术设计有关的心理学问题,是一部理论性强、与技术设计联系密切的工程心理学著作。不论已具有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读者,还是已掌握工程技术设计知识的读者,都能从本书中得到启示。(2)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工程心理学的实验结果,立论依据充足,科学性强。书中引用的大量文献可为读者进一步深入钻研工程心理学引线指路。(3)本书内容新颖,引用的文献大多反映最近10年来美国工程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可从阅读本书中了解当代美国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书分13章,内容涉及人的作业的广泛范围。第1章导论中,工程心理学被放在较广泛的人类因素和系统设计的框架中。第2章至第8章,涉及知觉、注意、空间与言词认知、记忆、学习和决策,强调认知心理学这些领域的潜在应用。第9章至第12章,包括行动的选择与执行、时间分配、差错与紧张,因而所涉及的范围与工程领域有更多传统上的联系。最后是第13章,讲的是系统发展方向,探讨过程控制、复杂系统和自动化。这一章表明前面各章所解释的原则将日益显示出对特定应用领域的重要性。

图书特色

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工程心理学教材,不可超越的唯一经典
工程心理学大师威肯斯心血之作,时隔13年最新升级至第4版,囊括大量最新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
中国工程心理学泰斗张侃领衔,中科院心理所工程心理学与人因工程实验室集体翻译
麻省理工学院、美国空军学院、加州大学艾文分校、威斯康辛大学等近百所美国高校采用

封底:
过去60年,已经有了众多的理解人类操作和对人类操作建模的研究成果。我们的目标就在于展示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如何已经用于人机交互的改进,或者,可以如何用于人机交互的改进。我们坚信,对于基础理论的良好把握是发展好的、具体的人因学设计原则的坚实基础。 我们觉得本书的读者面可以很广,包括:①学心理学的学生,他们将认识到他们可能在别的课程中也要学到的心理学理论与现实世界千丝万缕的关系;②工科学生,他们正在学习设计和构建与人交互的机器,通过学习本课程,他们将不仅看到人类的局限性——只是人因工程学的出发点,还将学到这些局限性背后人的操作和信息加工的理论原则;③工程心理学、人的操作和人因工程学的实践者,他们将得以懂得在人因学原则和心理学理论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将其用于系统的设计。
—— 克里斯托弗 D. 威肯斯

《工程心理学与人的作业》是美国工程心理学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必用教材,这本书以百科全书式的写作框架和丰富的附录,得到全世界工程心理学界、工业工程界、人因工程界极大的关注、赞扬和公认,被美国各个学校的博士生课程广泛采用。由于这本书的不可超越性,在那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其他系统的工程心理学教材,而且此书又经过了第2版、第3版和现在第4版的提升,更是成为工程心理学教学的唯一经典。这本书不仅是学习工程心理学的必修教材,也是学习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必修课,更是从事人机系统设计、人因工程设计、产品可用性、用户体验和军事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和设计人员必备的参考书。
—— 张 侃

克里斯托弗·威肯斯编著的《工程心理学与人的作业》是几十年来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工程心理学教材。在国内,工程心理学因其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紧密结合,深受研究所和企业的重视和欢迎,这个领域非常需要一本优秀且经典的高等教育教材和入门书。中国心理学泰斗张侃教授,师承克里斯托弗·威肯斯,致力于工程心理学研究和教育数十年,领衔翻译这部经典著作,将会极大地促进工程心理学在中国的教育、研究和应用,泽被后世学人。
—— 何吉波博士 Wichita State University助理教授

前: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 D. 威肯斯
(Christopher D. Wickens)
伊利诺伊大学心理系荣誉退休教授,科罗拉多大学心理系兼职教授,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阿里昂科技公司(AlionSciences Company)高级研究员。30年来,他在伊利诺伊大学讲授工程和实验心理学、人因工程和航空心理学课程,指导了38位博士,并担任航空心理学/人因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长达20年。曾因其出色的本科教学获得心理学国际荣誉学会奖(Psi-Chi award),因在人因学专业人才培训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美国人因工程学会颁发的保罗·费茨奖(Paul M Fitts award)。他还获得过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颁发的航空领域年度卓越研究奖。他是美国人因工程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注意理论在人因工程中的应用,以及人的操作行为的建模。最后一点,他还是一位狂热的登山爱好者。
贾斯廷 G. 霍兰兹
(Justin G. Hollands)
加拿大国防科技研究与发展委员会多伦多研究中心下属的人机系统部的军事研究员和高级顾问,多伦多大学机械和工业工程系兼职教授。1994~1999年,霍兰兹博士在爱达荷大学(美国)心理系任助理教授。1993年在多伦多大学获得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获圭尔夫大学(加拿大)人因心理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滑铁卢大学(加拿大)心理学(联合培养项目,成绩优异)学士学位。他在安大略省交通与通信部、北方贝尔研究所(Bell-Northern Research)、加拿大IBM研究中心作为合作学生的经历,激发了他对人因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兴趣。霍兰兹博士已撰写或参与撰写了50篇学术论文。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显示与界面设计、人对自动化系统的依赖、视觉动量、视觉注意、人类知觉和心理物理测量。
西蒙·班伯里
(Simon Banbury)
加拿大人因窥镜公司(Looking Glass HF Inc.,专门承接人机交互与界面优化方面的专业咨询)总裁,拉瓦尔大学(加拿大)心理学院副教授。他在拉瓦尔大学负责指导博士研究生,并从事团队合作与医疗决策领域的研究。西蒙拥有将近20年在国防、工业和学术领域的人因咨询和应用研究经验,曾担任过国防和工业部门的人因顾问、卡迪夫大学(英国)心理学讲师、英国国防评估与研究局(DERA)的军事研究员。他在注意与记忆的应用研究领域发表了很多文章,包括外部噪声对办公室工作绩效和飞行驾驶绩效的影响。
雷杰·帕拉休拉曼
(Raja Parasuraman)
博士,乔治·梅森大学心理学教授,负责人因学及其应用认知方向的研究生培养,神经人因学、技术与认知卓越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in Neuroergonomics, Technology, and Cognition ,CENTEC)主任。他的研究领域涵盖注意、自动化、神经影像学和遗传学。他已发表150余篇期刊论文,出版了10部专著,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注意》(Varieties of Attention)、《自动化与人的操作绩效》(Automation and Human Performance)、《神经人因学:工作中的脑》(Neuroergonomics: The Brain at Work)、《培养老年人的脑与思维》(Nurturing the Older Brain and Mind)。现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心理学会和美国人因工程学会会员。他曾经获得美国人因工程学会富兰克林·泰勒奖终身成就奖(Franklin Taylor Award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和保罗·费茨教育奖(Paul Fitts Education Award),以及弗吉尼亚州高等教育委员会杰出教师奖。

后:
译者简介
张 侃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哲学博士(Ph.D in Psychology),师从克里斯托弗 D. 威肯斯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人因学会理事。曾任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主要工作领域有:工程心理学、人因学、人的能力结构与度量、国民主要心理特征、灾后心理援助等。
孙向红
工程心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工程心理学分会理事长。 主要工作领域有:工程心理学、核电安全、人的脑力负荷、交通安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

图书前言

虽然这已经是本书的第4版了,但是我们始终强调认知与实验心理学及人的操作研究中大量优秀的成果与人机系统设计之间仍存在的差距。很多人机系统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好,这都是因为其机器部分对人提出了一些与人的行为不相容的要求。这些问题涉及人的注意、感知、思维、记忆、决策和行动,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多不符合人干事或者进行信息加工的特征。过去60年,已经有了众多对人类操作和信息加工进行理解与建模的研究成果。我们的目标就在于展示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如何已经或可以用于人机交互的改进。
  虽然,在做系统设计中碰到难题的工程师可以明显地或者提示性地从本书中找到一些解决之道或者指导性意见,我们并不试图将本书写成一本人因工程学手册。这类手册提供的材料更多地只是通过系统展示指导性理论和实际应用而使得读者学会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我们则是完全从心理学的角度,依照人的信息加工,组织本书的结构和材料。各章的次序总体按照人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从感觉,经过脑的加工,到动作发生,而不是按照系统的要件或者工程设计的概念,如显示器、照明、控制器、计算机和键盘那样一种结构。更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一些系统设计的原则都是基于理论和实验室研究的结果,并非都在实际的系统设计中经过实践的检验。
  我们坚信,对于基础理论的良好把握是发展好的、具体的人因学设计原则的坚实基础。我们觉得本书的读者面可以很广,包括:①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将认识到他们可能在别的课程中也要学到的心理学理论与现实世界千丝万缕的关系;②工科学生,他们正在学习设计和构建与人交互的机器,通过学习本课程,他们将不仅看到人类的局限性——只是人因工程学的出发点,还将学到这些局限性背后的人的操作和信息加工的理论原则;③工程心理学、人的操作和人因工程学的实践者,他们将了解在人因学原则和心理学理论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将其用于系统的设计。
  本书的12章涵盖人类操作要素的广泛内容。第1章是导论,将工程心理学置于人因学和系统设计的宽泛框架之中。第2~8章,专门谈知觉、注意、认知(含空间认知和言语认知)、记忆、学习和决策,着重认知心理学这些领域的潜在应用。第9章和第10章涵盖控制行动的选择和执行、人误和时间共享。第11章涵盖了3个比较整合性的概念,工作负荷、应激和个体差异,相当多内容是从崭新的神经人因学的角度来看问题。第12章讨论人与自动化的交互作用。最后一章是一个简短的尾声,突出一些贯穿前面各章的一些关键问题。
  虽然这12章是互相关联的(正如人的信息加工的重要阶段),我们还特别提供了一种结构,即使按照具体上课的需要舍去某些章节,依然可以使整个课程保持完整性。譬如,如果开始应用认知心理学课程,可以选择第1~8章和第10章;如果更着重于工科的应用性,可以选择第1章、第2章、第4章、第5章、第9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和结语部分。
本版新增加的内容
  与第3版相比,有如下更新:
  增加了两位合著者,他们是雷杰·帕拉休拉曼(Raja Parasuraman)和西蒙·班伯里(Simon Banbury)。
  大幅度增加了与医疗和健康应用相关的参考资料。
  大幅度增加了与老年群体认知相关的参考资料。
  更加强调了可读性与日常生活的案例。
  增加了48幅新的图。
  增加了很多最新研究成果的引用。
  除了在合适的位置辅以实验和研究的结果以外,我们还做了一些改变,使本版完全不同于第3版。第一,最主要的改变是,新增加了神经人因学的内容,并与应激、工作负荷和个体差异的材料进行了整合。第二,我们彻底修改了与空间认知、决策、自动化和多项任务有关的各章。在多项任务部分,我们专门增加了对管理的干扰和对驾驶的干扰一节,因为这两个领域有大量的将工程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样例。为了适应这些增改,我们大幅度地删除了与手动控制和流程控制的复杂材料。第三,我们通篇增加了大量老年群体信息加工变化的例子,使得本书更适合大众的阅读。第四,如前所提及,我们团队增加两位优秀的合作者,雷杰·帕拉休拉曼在自动化和神经人因学,西蒙·班伯里在认知、记忆和听觉信息加工方面的专长为本书增色不少。第五,随着这些优秀人士的加盟,我们增加了很多进入人类第三个千年的最新的工程心理学参考资料,包含近1 000篇新文献,约为全部文献的50%。
各章的改进
第2章
  增加了模糊信号检测论的新的一节。
  增加了与实验室内外关于警觉的一节。
第3章
  对于选择性视觉注意和眼动的新的表达。
  关于簇团的新的一节,并延申到后来的地图簇团。
  与工作场所和学校的噪声干扰有关的新材料。
第4章
  增加了直接知觉与间接知觉一小节。
  增加了论三维视图中的错觉一小节。
  增加了立体显示器一小节。
第5章
  本章与第3版相比已经彻底重写和重新组织,新的章名是空间认知、导航和手动控制。这一章整合了原第3章中手动控制的材料并删除了很多技术细节。新的这一章包含:
  空间认知表征与参照系转换新的两个小节。
  空间转换计算模型新的一节。
  应用于二维地图和三维地图设计的新的一节。
  环境设计新的一节。
  视觉动量重要显示原则新的一节。
  扩充了视觉环境一节,添加了增强虚拟现实及虚拟现实和增加虚拟现实中的问题部分。
第6章
  增加了声音和声标一小节。
第7章
  增加日常生活记忆一节。
  增加前瞻记忆一小节。
  增加团体工作中的记忆迁移一小节。
  将情境意识部分由原来的2页扩充到6页(指英文原文)。
第8章
  对决策部分做了大幅度重写,包括很多关于丢失厌烦、决策疲劳和“直觉决策”的最新研究发现。除此之外我们还:
  增加了决策中的努力和元认知角色的两节。
  增加了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作用一节。
第9章
  本章在谈及行动的选择时整合了以前老版本中其他章节中的人为失误的内容。删除了关于反应时各个阶段的详细材料。
第10章
  这是大幅度改写的一章,现在集中重点放在多任务上,包括:
  增加多样性的计算模型一小节。
  增加执行控制一小节。
  增加干扰管理一小节。
  增加分心驾驶一节,突出驾驶时使用手机的资源问题和解决方式。
  增加了4页的(英文原文)执行多任务时个体差异一节,集中在能力差异、专长差异和年龄差异。
第11章
  从认知和神经人因学的角度看脑力工作负荷、应激和个体差异。尽管含有过去版本中有关脑力工作负荷与应激的内容,本章是完全新写的,特别是现在包含:
  增加新一节专门描述了神经人因学方法,即结合人类神经生理学的人因学。
  极大地将神经人因学方法拓展到工作负荷的测量。
  增加了个体差异一节,包括工作记忆和执行控制的个体差异、分子遗传学上的个体差异及其与认知差异的关系、残疾导致的个体差异,并注意最新涌现的有关脑机接口的研究。
第12章
  关于自动化。本章中总体移除了流程控制,相关内容散在其他有关章节中。与此对应的是,本章着重在人与自动化的交互作用,这一部分的分量从前一版本的12页加倍扩充到27页(英文)。具体包括:
  与事故和故障有关的自动化问题。
  自动化的层次和阶段。
  自动化的复杂性问题。
  对自动化状态和行为的反馈。
  对自动化的信任与依赖。
  为人与自动化交互的设计:礼仪方面。
结语
  结语很短,以整合本书的核心和多次重现的关键内容作为尾声。
致谢
  无论写哪本教材,作者必然会欠很多的人情。很多同仁阅读过本书的不同篇章并给予很多建议,还有的人基于过去的版本给了很多反馈,或者是激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对过去的两版也心存感激,显然本版继续保留了原版中核心的内容。本版的第一作者还对过去无数使用过本书前几版的学生表示感谢,他们根据使用本书的经历所提出的反馈非常宝贵。
  克里斯托弗 D. 威肯斯希望对四位激发他对工程心理学产生兴趣的人表示感谢。他的父亲Delos Wickens激发了他早年对实验心理学的兴趣;Dick Pew引导他走上工程心理和人的操作的学术研究之路:已故的Stanley Roscoe指出了好的研究应用于系统设计的重要性;Emanuel Donchin始终强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的重要性。
  贾斯廷 G. 霍兰兹希望感谢很多位多伦多的加拿大国防研究与发展部人类系统分部的众多同事,他们与其经常讨论本书的各类问题。他特别要感谢Linda Bossi,正是她看到了“宏伟蓝图”并支持他的这番努力。他还要感谢Stewart Harrison,为其核实了很多参考资料。最后,他要感谢其家庭成员,特别是夫人Cindy,在他撰写此书过程中表达的宽容。
  西蒙·班伯里希望感谢Chunyun Ma、Patrick Bickertong和Erica Elderhorst对文献搜索的帮助和Sebastien Tremblay对工作记忆和听觉注意章节的睿智审阅。还要感谢夫人Jennifer和女儿Tess与Charlotte的支持。
  雷杰·帕拉休拉曼希望感谢他在乔治梅森大学的各位同仁、博士后和研究生,正是他们多次研讨了与注意、自动化和神经人因学的有关话题。他还要感谢夫人和在乔治梅森的同事Carryl Baldwin。

克里斯托弗 D. 威肯斯(Christopher D. Wickens)
贾斯廷 G. 霍兰兹(Justin G. Hollands)
西蒙·班伯里(Simon Banbury)
雷杰·帕拉休拉曼(Raja Parasuraman)

上架指导

心理学

封底文字

过去60年,已经有了众多的理解人类操作和对人类操作建模的研究成果。我们的目标就在于展示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如何已经用于人机交互的改进,或者,可以如何用于人机交互的改进。我们坚信,对于基础理论的良好把握是发展好的、具体的人因学设计原则的坚实基础。
我们觉得本书的读者面可以很广,包括:①学心理学的学生,他们将认识到他们可能在别的课程中也要学到的心理学理论与现实世界千丝万缕的关系;②工科学生,他们正在学习设计和构建与人交互的机器,通过学习本课程,他们将不仅看到人类的局限性——只是人因工程学的出发点,还将学到这些局限性背后的人的操作和信息加工的理论原则;③工程心理学、人的操作和人因工程学的实践者,他们将得以懂得在人因学原则和心理学理论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将其用于系统的设计。
——克里斯托弗 D. 威肯斯

《工程心理学与人的作业》是美国工程心理学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必用教材,这本书以百科全书式的写作框架和丰富的附录,得到全世界工程心理学界、工业工程界、人因工程界极大的关注、赞扬和公认,被美国各个学校的博士生课程广泛采用。由于这本书的不可超越性,在那以后,再没有出现其他系统的工程心理学教材,而且此书又经过了第二版、第三版和现在第四版的提升,更是成为工程心理学教学的唯一经典。这本书不仅是学习工程心理学的必修教材,也是学习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必修课,更是从事人机系统设计、人因工程设计、产品可用性、用户体验和军事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和设计人员必备的参考书。
——张侃


著名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威肯斯编著的《工程心理学与人的作业》是几十年来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工程心理学教材。在国内,工程心理学因其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紧密结合,深受研究所和企业的重视和欢迎,这个领域非常需要一本优秀且经典的高等教育教材和入门书。中国心理学泰斗张侃教授,师承克里斯托弗? 威肯斯,致力于工程心理学研究和教育数十年,领衔翻译这部经典著作,将会极大地促进工程心理学在中国的教育、研究和应用,泽被后世学人。

——何吉波博士,Wichita State University助理教授

译者简介

张侃 孙向红 等译:暂无简介

译者序

本书第4版已经翻译和校对完毕,出版社送来打印稿,让我们做最后的审校,并让我写几句话。看着这厚厚的打印稿,我不由得想起30年前的1984年,此书第1版刚刚出版之际,书的作者,我的导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系教授克里斯托弗 D. 威肯斯(Christopher D. Wickens)非常兴奋地对我说,书出版了,并将他到手的第一本赠送给我。我接过书,轻轻地翻开那还带有墨香的封面,只见书的扉页上,分三行写着,To Kan || Best of Luck || Chirs Wickens(送给侃,祝你顺利,克里斯·威肯斯),从那时起,这本书一直伴随着我,我的一切也都与此书紧密相连。
  本书是威肯斯教授多年研究工程心理学和指导研究生的结晶,是美国工程心理学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必用教材,这本书以百科全书式的写作框架和丰富的内容,使它很快就得到全世界工程心理学界、工业工程界、人因工程界极大的关注、赞扬和公认,被美国各个学校的博士生课程广泛采用。出版一年后,美国心理学会(APA)为此授予威肯斯教授特别成就奖,系里为此办了一个聚会,我第一次看到威肯斯穿上西装,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转眼就是30年了。
  由于这本书的不可超越性,在那以后,再没有出现其他较系统的工程心理学教材,而且,此书又经过了第2版、第3版和现在第4版的提升,更是成为工程心理学教学的唯一经典,被全世界广泛采用。诚如作者在英文版第4版前言中所说,这本书不仅是学习工程心理学的必修教材,也是学习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必修课,更是从事人机系统设计、人因工程设计、产品可用性、用户体验和军事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和设计人员必备的参考书。
  第4版中文的翻译是一项集体的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工程心理学与人因工程实验室的部分同仁协力完成,这些人当中,有的人已经离开实验室,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工作,但是仍然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上与实验室保持着密切的合作。所有的译者都是工程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他们使用过本书的前几版。所有翻译的指导者和校对者都已经获得工程心理学博士学位,是年富力强的一线科研和教学人员。其中,前言、目录和第1章由张侃翻译、孙向红校对。其余各章的负责人分别是:第2章,葛燕、王小桃;第3章,周荣刚、焦军;第4章,孙向红、王陵宇;第5章,瞿炜娜、柴婧;第6章,杜锋、殷乐;第7章,郝学芹、蒋彩虹;第8章,卢秀玲、何晓松;第9章,刘宁、袁怡然;第10章,徐祥刚、李海峰;第11章,张亮、姚竹曦;第12章,杨家忠、段红霞;最后由张侃和孙向红对全部译稿进行了审校。要特别感谢张亮博士,她承担了全部的组织工作,凡是写过或者编过书的人都知道,这方面的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不仅要协调全部工作的节奏,与出版社保持联系和沟通,还要编写各类表格、核对进度,只有精通专业并且非常认真仔细的人,才能保障全部团队的协调并进。参加这项工作的,还只是实验室的部分人员,因为全书只有12章,不宜分解给更多的人翻译,一些同事还未能参与其中。1990年,我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工程心理学正处于低谷,难免感觉有点形影孤单,如今看到已经有这么多青年才俊投身到工程心理学专业队伍中来,对我也是一次温馨和宽慰的体验。
  我们更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邹慧颖、赵艳君二位,是她们在获得中文版权后,主动找到我们,并对我们团队的翻译水平进行审核后,决定将这项工作交给我们,使得我有幸在30年之后负责这本书第4版的中文翻译。在整个合作中,她们所表现出的专业水准和工作态度都对我们有很多的激励。赵艳君担任本书的责任编辑,几个月来与我们有很多的联系和沟通。邹慧颖更从宏观角度多有关照,而且在付印之前已经在考虑中文本的推广,令人感觉是出版界优秀的人才。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工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必定有大量的需要达到节能、安全、高效、对操作者和用户友好的要求,这些都是工程心理学的研究目标、确定原则和科学内容。本书的内容和结构,使得它不仅是一本很好的教材,也是一部手册型的参考书,凡是从事工程心理学、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系统设计、军事心理、普通心理的教学、研究、设计、使用人员,都应该人手一册拥有此书,您所遇到的问题,一定能从此书中获得答案和启发。这将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这本书对我国工业转型和对推动工程心理学及有关学科发展的极大贡献。

张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国际人因学会会士
中国人因学会理事长(1997~2004)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2001~2009)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2008~2012)
2014年6月于北京时雨园

图书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工程心理学与人的作业  1
1.1 定义  1
1.1.1 工程心理  1
1.1.2 人的作业  2
1.2 研究方法  2
1.3 人的信息加工模型  3
1.4 本书的用法  4
关键术语  5
第2章 信号检测与绝对判断  6
2.1 概述  6
2.2 信号检测论  6
2.2.1 信号检测模式  6
2.2.2 设置反应标准:信号检测论中的最优化  8
2.2.3 敏感性  10
2.3 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  11
2.3.1 理论表述  11
2.3.2 经验数据  12
2.4 模糊信号检测论  13
2.5 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14
2.5.1 医疗诊断  14
2.5.2 再认记忆与目击证人口供  15
2.5.3 告警与警报系统  16
2.6 警觉  17
2.6.1 警觉绩效的测量  18
2.6.2 警觉理论  18
2.6.3 阻止警觉衰退的技术  19
2.6.4 警觉:实验室内外的差异  21
2.7 绝对判断  22
2.7.1 信息的定量化  22
2.7.2 单维绝对判断  22
2.7.3 多维绝对判断  24
2.8 总结与过渡  27
附录2A 信息论  28
2A.1 信息的定量化  28
2A.2 离散信号的信息传递  30
2A.3 结论  31
附录2B d'和β计算  32
关键术语  32
第3章 知觉和显示空间中的注意  34
3.1 概述  34
3.2 选择性视觉注意  35
3.2.1 监控:SEEV模型  35
3.2.2 察觉与注意捕获  37
3.2.3 视觉搜索  39
3.2.4 杂乱  43
3.2.5 指引与引导注意  44
3.3 平行加工与分配性注意  46
3.3.1 前注意加工与知觉组织  46
3.3.2 空间接近性  47
3.3.3 基于客体的接近性  48
3.3.4 基于客体注意的应用  49
3.3.5 接近相容性原则  51
3.4 听觉通道中的注意  55
3.4.1 听觉分配性注意  55
3.4.2 听觉集中性注意  56
3.4.3 跨通道注意  57
3.5 过渡  59
关键术语  59
第4章 空间显示器  61
4.1 图示知觉  61
4.1.1 图示准则  62
4.1.2 任务依赖性和接近相容性原则  62
4.1.3 尽量减少心理操作的数量:搜索、编码和比较  63
4.1.4 图示阅读中的偏向  64
4.1.5 数据–笔墨比率  66
4.1.6 多重图示  67
4.2 刻度盘、仪表和指示器:显示相容性  67
4.2.1 静态成分:现实性原则  68
4.2.2 颜色编码  69
4.2.3 显示运动相容性  70
4.2.4 显示整合与生态界面设计  72
4.3 第三维度:自我运动、深度与距离  73
4.3.1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  73
4.3.2 自我运动的知觉:三维知觉的外周视觉线索  74
4.3.3 深度和三维结构的判断与解释:三维知觉的中央视觉线索  77
4.3.4 三维视图中的错觉  79
4.3.5 三维显示  80
4.3.6 立体显示器  84
4.4 听觉和触觉空间显示器  85
4.5 总结与过渡  86
关键术语  86
第5章 空间认知、导航和手动控制  88
5.1 参照系  89
5.1.1 空间认知表征  89
5.1.2 在二维心理旋转中的参照系转换  89
5.1.3 三维心理旋转:通用FORT模型  91
5.1.4 二维或三维  92
5.1.5 FOR问题的解决办法  93
5.2 在地图设计中的应用  94
5.2.1 二维地图的设计  94
5.2.2 三维地图的设计  94
5.2.3 地图比例尺  94
5.2.4 杂波在地图搜索中的角色  95
5.3 环境设计  96
5.4 信息可视化  97
5.4.1 可视化中的任务  98
5.4.2 可视化原则  98
5.5 视觉动量  102
5.6 追踪、移行和持续手动控制  103
5.6.1 追踪固定目标  103
5.6.2 追踪移动目标  103
5.6.3 导致追踪困难的因素  103
5.6.4 多轴追踪与控制  105
5.7 虚拟环境和增强现实  106
5.7.1 虚拟环境特征  106
5.7.2 虚拟环境的应用  107
5.7.3 增强现实  109
5.8 总结与过渡  112
关键术语  112
第6章 语言与通信  114
6.1 概述  114
6.2 书面语言的知觉  114
6.2.1 词知觉阶段  114
6.2.2 自上而下的加工:上下文背景和信息冗余  116
6.2.3 阅读:从单词到句子  117
6.3 整合和自上而下加工的应用  118
6.3.1 单元化整合  118
6.3.2 上下文:数据的相互转换  119
6.3.3 编码设计:经济性与安全性  120
6.4 物体的识别  121
6.4.1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  121
6.4.2 图片和图标  122
6.4.3 声音和声标  123
6.5 理解  123
6.5.1 说明书  124
6.5.2 上下文  125
6.5.3 指令与状态  125
6.5.4 语言学因素  126
6.5.5 工作记忆负荷  127
6.6 多媒体指令  127
6.6.1 最优媒体  127
6.6.2 冗余和互补  127
6.6.3 图画材料的写实性  129
6.7 产品警告  130
6.8 言语知觉  131
6.8.1 言语的表征  132
6.8.2 言语知觉单元  132
6.8.3 言语的自上而下的加工  133
6.8.4 语音识别研究的应用  133
6.8.5 通信  134
6.8.6 机组资源管理和团队情境意识  136
6.9 总结与过渡:知觉和记忆  137
关键术语  137
第7章 记忆与训练  138
7.1 概述  138
7.2 工作记忆  139
7.2.1 工作记忆干扰  140
7.2.2 工作记忆、中央执行系统和执行控制  141
7.2.3 匹配显示与工作记忆代码  141
7.2.4 工作记忆的限度:持续时间和容量  142
7.3 干扰和混淆  144
7.4 专业知识和记忆  145
7.4.1 专业知识  145
7.4.2 专业知识与组块化  146
7.4.3 技能记忆  146
7.5 日常生活记忆  147
7.5.1 前瞻记忆  147
7.5.2 交互记忆  149
7.6 情境意识  150
7.6.1 情境意识中的工作记忆与专业知识  151
7.6.2 情境意识的水平和预期  152
7.6.3 情境意识测量和意识的作用  153
7.7 规划和问题解决  154
7.8 训练  156
7.8.1 训练迁移  156
7.8.2 训练技术和策略  159
7.9 长时记忆:表征、组织和提取  164
7.9.1 知识表征  164
7.9.2 记忆提取和遗忘  168
7.9.3 技能保持  170
7.10 总结与过渡  171
关键术语  171
第8章 决策  173
8.1 引言  173
8.2 决策的特点和类型  174
8.3 决策的信息加工模型  175
8.4 什么是“好”的决策  176
8.5 决策中的诊断和情境意识  177
8.5.1 对线索的估计:知觉  177
8.5.2 选择注意的证据累计:寻找线索和形成假设  179
8.5.3 诊断中的期望:长时记忆的作用  182
8.5.4 观念随时间的变化  184
8.5.5 诊断中的偏见和启发式的意义  186
8.6 行动的选择  186
8.6.1 确定条件下的选择  187
8.6.2 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期望价值模型  187
8.6.3 不确定选择中的启发式和偏见  189
8.6.4 安全行为的决策  192
8.7 努力和元认知  193
8.7.1 努力  193
8.7.2 元认知和(过度)信心  194
8.8 决策中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196
8.9 决策的改进  197
8.9.1 去偏见化训练  197
8.9.2 程序化  198
8.9.3 显示器  198
8.9.4 自动化和决策辅助工具  198
8.10 总结与过渡  199
关键术语  199
第9章 行动的选择  200
9.1 影响简单和选择反应时的变量  201
9.1.1 刺激模态  201
9.1.2 刺激强度  201
9.1.3 时间不确定性  201
9.1.4 期望  202
9.2 影响选择反应时的变量  202
9.2.1 信息论模型:希克–海曼定律  202
9.2.2 速度–准确率权衡  203
9.2.3 刺激可辨性  205
9.2.4 重复效应  206
9.2.5 反应因素  206
9.2.6 练习  206
9.2.7 执行控制  206
9.2.8 刺激–反应相容性  207
9.3 反应时的阶段  213
9.4 系列反应  214
9.4.1 心理不应期  214
9.4.2 决策复杂性:决策复杂性优势  215
9.4.3 定节奏  217
9.4.4 反应因素  217
9.4.5 预检和录入  218
9.5 失误  218
9.5.1 人为失误的类别:信息加工的路径  219
9.5.2 人的可靠性分析  221
9.5.3 组织背景下发生的失误  223
9.5.4 失误的补救方法  224
9.6 总结与过渡  225
关键术语  225
第10章 多任务调控  227
10.1 概述  227
10.2 努力和资源需求  228
10.3 多样性  230
10.3.1 阶段  231
10.3.2 加工代码  231
10.3.3 知觉通道  232
10.3.4 视觉通道  233
10.3.5 一个计算模型  233
10.4 执行控制、转换和资源管理  234
10.4.1 任务转换  235
10.4.2 干扰管理  235
10.4.3 从干扰管理到任务管理  238
10.5 分心驾驶  239
10.5.1 干扰的机制  239
10.5.2 手机干扰  240
10.6 任务相似性、混淆和串扰  242
10.7 在时间分享上的个体差异  242
10.7.1 专家技能和注意  242
10.7.2 在时间分享技术上训练专家技术  243
10.7.3 老化和注意技能  244
10.8 总结与过渡  244
关键术语  245
第11章 心理负荷、应激与个体差异:从认知和神经人因学的角度看问题  246
11.1 导论  246
11.2 神经人因学方法  246
11.3 心理负荷  247
11.3.1 工作负荷过载  248
11.3.2 能力储备区间  249
11.3.3 心理负荷与储存区间的度量  249
11.3.4 工作负荷的神经人因学  250
11.3.5 各种工作负荷度量之间的关系  254
11.3.6 工作负荷的后果  255
11.4 应激、生理唤起与人的操作  255
11.4.1 唤起理论  256
11.4.2 杨克道森律  256
11.4.3 应激的转化与认知评价模型  257
11.4.4 应激对操作的影响  257
11.4.5 应激要素效应   258
11.4.6 应激修补  261
11.5 个体差异  262
11.5.1 多重任务中的个体能力差异  262
11.5.2 工作记忆的差异  263
11.5.3 分子遗传学与认知个体差异  263
11.5.4 为健康人和残疾人的脑机接口  264
11.6 总结与过渡  265
关键术语  266
第12章 自动化与人的作业  267
12.1 简介  267
12.2 自动化案例与作用  268
12.2.1 完成人无法执行的任务  268
12.2.2 弥补人类能力限制  268
12.2.3 增强或协助人的操作  269
12.2.4 经济  269
12.2.5 提高效率  269
12.3 自动化相关的事件与事故  269
12.4 自动化的水平与阶段  270
12.4.1 信息采集  271
12.4.2 信息分析  272
12.4.3 决策与行动选择  272
12.4.4 行动实施  273
12.5 自动化的复杂性  273
12.6 自动化状态和行为反馈  274
12.7 对自动化的信任与依赖  274
12.7.1 过度信任  276
12.7.2 怀疑与虚假告警(虚警)  278
12.8 自适应自动化  279
12.8.1 何种任务使用自适应自动化  280
12.8.2 如何推断  280
12.8.3 由谁决策  281
12.9 有效的人–自动化交互设计  282
12.9.1 反馈  283
12.9.2 适宜的自动化水平和阶段  283
12.9.3 人–自动化“礼节”设计  284
12.9.4 操作员信任校准:显示设计和训练  284
12.10 总结  285
关键术语  286
结语  287
参考文献  289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罗伯特 S.费尔德曼(Robert S. Feldman) 著
作者: (美)罗伯特 M. 卡普兰(Robert M. Kaplan)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丹尼斯 P. 萨库兹(Dennis P. Saccuzzo)圣迭戈州立大学
作者: (美)丹尼斯·布伊德(Denise Boyd) 海伦·比(Helen Bee)著
作者: (美)史蒂文J.基尔希(Steven J.Kirsh),(美)卡伦·格罗弗·达菲(Karen Grover Duffy),(美)伊斯特伍德·阿特沃特(Eastwood Atwater)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 唐娜·S.威特默(Donna S. Wittmer) 桑德拉·H.彼得森(Sandra H. Petersen) 玛格丽特·B.帕克特(Margaret B. Puckett) 著
作者: [美]戴维·珀尔马特(David Perlmutter)克里斯廷·洛伯格(Kristin Loberg)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