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电子电工>电子工程

信号完整性揭秘:于博士SI设计手记
作者 : 于争 著
出版日期 : 2013-10-08
ISBN : 978-7-111-43842-7
定价 : 5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353
开本 : 16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论述信号完整性分析的理论和工程实践的著作。本书从信号完整性的基本原理出发,介绍电路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巧,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信号完整性的问题,涵盖信号完整性中传输线、串扰、阻抗、S参数、抖动、均衡和电源完整性等各个方面。

图书特色

首本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深度剖析信号完整性设计理论基础的本版著作。
作者呕心沥血,对十余年SI工程设计经验和科研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
对业界广泛存在的认识误区给出了系统的分析和严谨的论证。
书中包含了大量对工程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信号完整性揭秘
于博士SI设计手记
于 争 著

封底:
一个信号完整性问题的简化分析实例:影响因素与问题的逻辑关系
传输线上的阻抗不连续点,引起信号反射,反射噪声可能使有效时间窗口减小,影响时序。临近线的耦合产生串扰噪声,导致信号的幅度噪声以及边沿变化,影响时序。串扰噪声在阻抗不连续点发生反射,信号上的噪声可能进一步恶化,影响时序。临近线的反射信号通过耦合进一步产生串扰噪声,影响时序。传输线延时差异,可能使建立时间或保持时间不满足要求,影响时序。传输线损耗导致信号边沿变缓并消耗一定的时序余量,影响时序。传输线损耗可能导致信号摆幅下降,幅度上的噪声更容易使有效时间窗口减小,影响时序。电源噪声会产生一部分信号的幅度噪声以及信号边沿位置的不确定性,影响时序。反射、串扰、传输延时、电源噪声为主要影响因素,传输线的损耗为次要影响因素。

前:
本书基于作者多年工程设计和科研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笔记,选取对工程设计极其重要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着重阐述与工程设计密切相关的信号完整性基础知识。
本书内容包括基本概念、理论、方法、设计理念以及很多有用的观点。主要讲述了数字信号特征、传输线等理论基础,反射、串扰等基本的信号完整性问题,以及S参数、差分互连、阻抗不连续性、抖动、均衡等高速串行互连设计的必备知识,最后介绍了工程设计中必备的电源完整性入门知识。

于 争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电子所,获博士学位,于博士信号完整性研究网创始人。曾供职于某大型通信企业,主要从事信号完整性设计工作。参与过大量的信号完整性设计项目,在信号完整性设计方面拥有近15年的工程经验。现为北京中鼎畅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首席咨询师。先后为航天科技集团、京东方、美光半导体、西门子等企业提供过咨询和培训服务。
于博士擅长高速数字电路信号完整性设计、故障定位、工程难题解决。于博士的学术研究经历和工程设计背景使其更注重科研和工程的紧密结合,是严谨的学术研究者和执着的工程实践探索者,非常注重科研成果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转化,在不断解决工程难题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信号完整性设计的重要性,致力于普及推广信号完整性知识和设计方法,提升科研人员的硬件电路设计实力。

图书前言

数字化技术大大提高了电子产品的抗噪声能力,很长一段时期,电路设计工程师可以集中精力于电路的功能逻辑设计,互连通道被认为是理想的,不必考虑信号传输问题。随着电路速率的不断提高,芯片加工工艺的改进,互连通道对信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信号的畸变已经到了影响电路功能实现的程度,工程师不得不面对严重的信号完整性(SI)问题。今天,数字电路设计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必须理解信号完整性原理,使用融入信号完整性设计的新设计方法才能保证电路功能的正常实现,这对硬件设计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号完整性(SI)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分支,涉及物理、电磁、微波、电路、通信、信号处理、算法、滤波电路、通信电路等众多的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信号完整性知识需要深厚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也因此使众多的工程师难于入门。
  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入门门槛,尽量避免使用烦琐的数学推导来说明问题,用直观、易于接受的方式来阐述SI中的各种基础性问题,帮助广大工程师快速形成对SI问题直观的理解。为了把问题讲清楚,不可避免会出现少量的数学推演,但所用的数学知识都会尽量采用最简单易懂的。
  对于信号完整性设计,笔者在科研和工程设计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基础知识才是SI设计的“灵魂”。不进行深入剖析,囫囵吞枣式的经验积累存在巨大的风险。因此本书没有选择基于案例的讲解方式,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阐述。
  信号完整性是一个内容繁杂的知识体系,至今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本书内容的选取主要考虑工程设计中经常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着重阐述与工程设计密切相关的必备基础知识。
  全书内容组织如下:
  第1章简单介绍了信号完整性的基本概念,阐述了一些广泛存在的认识误区,并总结了作者在信号完整性设计方面的观点和设计理念。
  第2章简单介绍了数字信号的频谱特征和带宽概念等信号完整性理论的预备知识。
  第3章阐述了传输线基本概念和基本参数,着重以直观且易于理解的方式介绍传输线的重要特性,强调培养对传输线行为方式直觉的认识。本章是信号完整性理论的基础。
  第4章详细论述了反射这一基本的信号完整性问题,主要包括反射形成的机理、如何正确理解反射现象、容性阻抗不连续和感性阻抗不连续的行为特征、拓扑结构和端接方法、不同端接方法的行为特征以及端接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也介绍了临界长度和驱动器的输出阻抗等重要概念。
  第5章介绍串扰。串扰是信号完整性中另一个基本的问题。本章详细论述了串扰产生的根源、串扰的噪声的特征、串扰的分析方法、影响串扰的因素、串扰对信号的几个典型影响等基本内容。其中影响串扰的因素和串扰对信号的影响两个方面与工程设计密切相关。最后介绍了减小串扰的常用方法。
  第6章介绍了S参数这一分析信号完整性问题的必备工具。本章没有对S参数进行过多的理论分析,而是从应用的角度以直观形象的方法解释S参数的含义,同时介绍了几个使用S参数提取信息的应用范例,以便加深读者对S参数的认识。
  第7章简单介绍了几种容易被忽视的引起互连通道阻抗不连续的结构。
  第8章详细介绍了差分信号传输原理、差分互连中的模态及阻抗等重要概念,从反射、串扰、模态转换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差分互连的行为特征,简单介绍了差分通道的S参数的表示方式。最后介绍了差分对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9章简要地介绍了抖动、眼图、误码率等工程中经常用到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定性地分析抖动的来源,作为工程应用中分析问题的背景知识。
  第10章重点介绍了通道衰减产生码间干扰的根本原因,以及均衡器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常见的几种均衡器及其响应特性,并阐述了几种均衡器能够改善信号质量的原因。
  第11章重点介绍了去耦电容减小电源噪声的原理、去耦电容网络的行为特征、去耦频带、去耦网络的设计方法以及设计原则、去耦电容的摆放和安装等每个工程中都会遇到的基本问题。
  本书是在作者多年工程设计和科研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笔记基础上,选取对工程设计极其重要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的。由于作者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错误及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如有问题,可登录于博士信号完整性研究网www.sig007.com或通过邮箱yu@sig007com和作者联系。
  本书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编辑们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于争
2013年4月于北京

上架指导

电子与电气工程

封底文字

这是一部论述信号完整性分析的理论和工程实践的著作。本书从信号完整性的基本原理出发,介绍电路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巧,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信号完整性的问题,涵盖信号完整性中传输线、串扰、阻抗、S参数、抖动、均衡和电源完整性等各个方面。最后介绍了工程设计中必备的电源完整性入门知识。详细了解请登录于博士信号完整性研究网(www.sig007.com),于争博士开山力作。
本书特点:
① 作者多年工程设计及科研过程中积累的心得感悟的结晶。
② 包含大量对工程设计极其有用的观点、设计理念、设计方法。
③ 对很多广泛存在的认识误区给出了清晰明确的解答。
④ 注重直观形象的讲解,符合工程师的学习习惯。
⑤ 面向工程应用,注重工程设计的适用性。

作者简介

于争 著:暂无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概述/
1.1什么是信号完整性/
1.2SI问题的根源/
1.3新的设计方法/
1.4SI设计的难点/
1.5SI设计的误区/
1.6关于经验法则/
1.7SI设计与SI仿真/
1.8SI设计的特点/
1.9基础的重要性/
1.10小结/
第2章数字信号频谱与带宽/
2.1周期信号的单边谱/
2.2周期信号的双边谱/
2.3单边谱与双边谱的关系/
2.4理想方波信号的频谱/
2.5方波信号的频谱特征/
2.6信号带宽与上升时间的关系/
2.7梯形波的频谱特征/
2.8信号带宽0.35/Tr是如何得到的/
2.9信号带宽0.5/Tr指的是什么/
2.10关于信号带宽的补充说明/
2.11小结/
第3章传输线/
3.1什么是传输线/
3.2信号的传输方式/
3.3传输线的返回电流/
3.4传输线的分布电容/
3.5单位长度电容/
3.6介电常数、等效介电常数/
3.7传输线的分布电感/
3.8回路电感/
3.9单位长度电感/
3.10波传播的LC参数表示/
3.11瞬态阻抗与特性阻抗/
3.12影响特性阻抗的因素/
3.13参考平面/
3.14返回电流的分布/
3.15传输线的延时/
3.16理想传输线的集总参数模型/
3.17耦合传输线模态分析/
3.18模态对阻抗的影响/
3.19线间距对阻抗的影响/
3.20有损传输线/
3.21趋肤效应/
3.22直流电阻、交流电阻、传导损耗/
3.23邻近效应/
3.24表面粗糙度/
3.25介质损耗/
3.26复介电常数/
3.27有损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与延时/
3.28小结/
第4章信号的反射与端接/
4.1反射是怎么形成的/
4.2使用反弹图计算反射波形/
4.3正反射和负反射的含义/
4.4有限上升时间信号的反射
波形/
4.5容性阻抗不连续/
4.6互连线末端容性负载的反射/
4.7互连线中间容性负载的反射/
4.8容性负载对时间延迟的影响/
4.9容性负载对传输线阻抗的影响/
4.10感性阻抗不连续/
4.11互连线末端感性负载的反射/
4.12互连线中间感性负载的反射/
4.13感性负载对时间延迟的影响/
4.14残桩与分支的影响/
4.15临界长度/
4.16多长的走线需要端接/
4.17如何估计驱动器的输出阻抗/
4.18端接方法/
4.19拓扑结构/
4.20串联端接中的桩线/
4.21并联端接位置/
4.22分支结构中阻尼电阻的应用/
4.23TDR阻抗测量/
4.24小结/
附录4.1线路末端的电容/
附录4.2线路中间的电容/
附录4.3线路末端的电感/
附录4.4线路中间的电感/
第5章串扰/
5.1串扰形成的根源/
5.2耦合长度/
5.3容性串扰/
5.4感性串扰/
5.5近端串扰和远端串扰/
5.6近端串扰的饱和/
5.7远端串扰的饱和与模态分解/
5.8边沿耦合与宽边耦合的串扰/
5.9影响串扰的因素/
5.10串扰对信号的影响/
5.11串扰与时序/
5.12蛇形走线与信号的延迟/
5.13保护地线/
5.14端接与串扰/
5.15减小串扰的常用方法/
5.16小结/
附录远端串扰两种解释的等效性证明/
第6章S参数/
6.1网络分析基础/
6.2S参数定义/
6.3从频域的角度理解S参数/
6.4S11的含义/
6.5S11与输入阻抗/
6.6使用S11提取特性阻抗/
6.7S11与瞬时阻抗/
6.8S21的含义/
6.9S21相位与传输延时/
6.10S21与通道响应/
6.11S参数对称性及能量守恒/
6.12S参数中的纹波/
6.13多端口S参数/
6.14S参数与串扰/
6.15小结/
第7章互连线中的阻抗不连续/
7.1分支结构/
7.2参考平面的宽度/
7.3互连线跨分割/
7.4过孔/
7.5小结/
第8章差分互连/
8.1差分传输/
8.2差分对的返回电流/
8.3差分信号抗噪声原理/
8.4差分互连中的阻抗参数/
8.5差分互连的反射与端接/
8.6差分互连的串扰/
8.7差分与共模的相互转化/
8.8差分S参数/
8.9差分对的等长等距/
8.10松耦合还是紧耦合/
8.11小结/
第9章抖动/
9.1抖动的含义/
9.2Jitter描述方法/
9.3Jitter统计特性/
9.4Jitter、BER、眼图之间关系/
9.5Jitter分类及产生原因/
9.6Jitter分离/
9.7Clock Jitter与相噪/
9.8小结/
第10章均衡/
10.1互连中的信号畸变/
10.2码间干扰/
10.3码间干扰与带宽/
10.4离散系统的码间干扰/
10.5均衡原理/
10.6均衡分类/
10.7无源CTLE/
10.8有源CTLE/
10.9离散时间线性均衡/
10.10使用ZFS算法确定FFE抽头系数/
10.11使用MMSE算法确定FFE抽头系数/
10.12反馈判决均衡/
10.13小结/
第11章电源完整性/
11.1为什么要重视电源噪声问题/
11.2PDN系统的噪声来源/
11.3电容去耦的两种解释/
11.4理想情况的去耦电容量/
11.5实际电容的特性/
11.6安装电感与自谐振频率/
11.7目标阻抗的设计方法/
11.8相同容值电容的并联/
11.9不同容值电容的并联/
11.10容值差对谐振峰的影响/
11.11ESR对谐振峰的影响/
11.12安装电感对谐振峰的影响/
11.13去耦网络电容的配置方法/
11.14阻抗曲线形状与电源噪声/
11.15在多大频率范围内去耦/
11.16去耦电容的摆放/
11.17去耦电容的安装/
11.18PDN系统的直流压降/
11.19小结/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理查德G.莱昂斯(Richard G.Lyons) D.李·富盖尔(D. Lee Fugal) 著
作者: 汤建新 马皓
作者: [美]埃弗里尔 M.劳(Averill M.Law)著
作者: [美]赛尔吉欧·弗朗哥(Sergio Franco)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周庆国 郑灵翔 康筱彬 刘同山 编著
作者: 阙志达 蔡佩芸 赖以威 著
作者: 沈金鑫 编著
作者: 黄文恺 伍冯洁 陈虹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