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与Internet 特色(原书第3版)
作者 : James F.Kurose, Keith W.Ross
译者 : 陈鸣
出版日期 : 2005-06-13
ISBN : 7-111-16505-5
定价 : 55.00元
教辅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563
开本 : 16开
原书名 : Computer Networking: A Top-Down Approach Featuring The Internet ,Third Edition
原出版社: Addison-Wesley
属性分类: 教材
包含CD :
绝版 :
图书简介

本书提供了一种用自顶向下学习的方法,即从应用层协议开始并沿着协议栈向下展开学习。该方法一开始就强调应用层范例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使得读者及早“自己动手”,在他们每天使用的应用程序环境下学习协议和网络概念。今天的网络远比规定报文格式和协议行为的枯燥标准有趣得多。Kurose和Ross教授用形象生动和引人入胜的方式描述该领域出现的原则,进而用从因特网体系结构提取出的例子来说明这些原则。本书是修订版,反映了网络技术的最新变化。

本书特点
●新增一章有关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的内容,包括Wi-Fi、移动IP和GSM的深入介绍。
●提供了12个实验,其中包括6个编程作业和6个新的Ethereal实验,为学生提供实际的网络经验。
●扩展和修订了有关对等网络、BGP、无线安全性、DNS等方面的内容。

图书特色

图书前言

欢迎阅读本书的第3版。自本书的第1版于4年前问世以来,本书已被数以百计的大学和学院采用,被译为10多种语言并被世界上数以万计的学生和专业人士采用。我们倾听了许多读者的意见,并感谢众多的赞扬。
  我们认为本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本书为计算机网络教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法。为什么需要新方法呢?在近几年中,我们见证了网络领域的两个革命性变化,而这两种变化并没有反映在基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到中期联网方法的网络教科书中。首先,因特网已经接掌了计算机网络。今天有关计算机网络的任何严谨的讨论都必须与因特网联系起来。其次,在网络领域中最大的“增长领域”可能是网络服务和应用程序,这种变化佐证了Web的出现、电子邮件的广泛使用、音频和视频流、因特网电话、即时消息、对等应用程序和在线商务。

第3版的新颖之处
  我们在第3版中做了一些改变,但是也保留了本书中我们认为(当然也得到使用本书的教师和学生的证实)最为重要的方面:即它的自顶向下的方法,它关注因特网,它注重原则和实践,以及它易于理解的风格和学习计算机网络的方法。
  无论如何,我们已经在第3版中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变,包括有关无线和移动网络新的一章。我们当前正在见证着用户接入因特网及其服务的重大变化。无绳用户从办公室、家中和公共场所采用无线方式接入因特网,接入时可以在路上也可以在移动中,使用多种设备如便携机、电话、PDA等。有关无线和移动新的一章包括的内容有,深入的802.11内容,蜂窝因特网接入的概述,以及在因特网和蜂窝网中移动性的广泛讨论。通过增加这一章,本书现在包括了4章先进和专业的内容:无线和移动网络、多媒体网络、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
  增加的第2方面主要内容是一套实用的Ethereal实验。Ethereal是一种免费的、公共域分组嗅探和分析工具,它能够运行在所有流行的操作系统上,包括最为普遍的Windows操作系统。它具有丰富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直观的用户界面和分析大约400个协议的能力。除了现有的和新的编程帮助,本书现在具有6个Ethereal实验,它们与书中的内容相配合,并且能在学生自己的个人计算机上完成。(我们也将在未来几年中创建更多的Ethereal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学生们能够观察到正在运行的网络协议,看到运行在他们计算机上的协议实体是如何与在因特网中别处执行的协议实体交互和交换报文的。学生们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学习。我们也增加了两个新的套接字编程帮助:一个是UDP帮助,另一个是代理Web服务器帮助。
  这些还不是全部。第3版还进行了更新以反映这几年来网络领域的迅速变化。它包括有关对等网络、BGP、MPLS、网络安全、广播选路和因特网编址和转发方面新的和扩充的材料。我们也重新组织了第4章,更清楚地展示了转发和选路的作用,以及它们在网络层中的相互影响。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作为计算机网络学科的入门教材。既适用于计算机科学系的学生,也适用于电子工程系学生。至于编程语言,使用本书的学生需要有C、C++或Java的编程经验(尽管如此,仅在一些地方需要)。与其他许多入门性的计算机网络教材相比,本书表述更为精确,分析更为细致,然而书中很少用到高中阶段没有教授过的数学概念。我们有意避免使用任何高等计算、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的概念。因此,本书适合作为本科生课程和一年级研究生课程的教科书。它对于电信业的从业人员也应当是有价值的。

本书的特色
  计算机网络这门学科的内容极为复杂,涉及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彼此交织的许多概念、协议和技术。为了处理这种大的跨度和复杂性,许多计算机网络教科书都围绕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层次”来组织内容。借助于这种分层的组织结构,学生们能够透过计算机网络复杂性看到其内部。他们在学习整个体系结构的某个部分中的独特概念和协议的同时,也看清了所有这些部分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全貌。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经验是这种分层的教学方法的确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们发现那种自底向上的传统教学方法,即从物理层到应用层逐层讲解的方法,对于现代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并非是最佳方法。
自顶向下方法
  本书于4年前首次以自顶向下的方式来处理网络,这就是说从应用层开始向下一直讲到物理层。这种自顶向下方法有几种重要的好处。首先,它特别强调应用层(它是计算机网络中的“高增长领域”)。实际上,计算机网络领域中的许多革命性创新都发生在应用层,其中包括Web、对等文件共享和媒体流。及早强调应用层问题的方法不同于在多数其他教科书中采用的方法,那些教科书只有少量(甚至没有)关于网络应用及其需求、应用层范式(例如客户机/服务器)以及应用编程接口方面的内容。
  其次,我们(和使用本书的许多教师)作为教师的经验是,在课程开始后就教授网络应用的内容,是有力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的工具。学生们渴望了解诸如Web和电子邮件等网络应用是如何工作的,这些都是多数学生每天都接触的。一旦理解了网络应用,学生们则能理解支持这些应用的网络服务。学生们接下来则会饶有兴致地研究在较底层可能提供和实现这些服务的各种方式。因此,及早地学习应用程序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本书其余部分的积极性。
  再次,自顶向下方法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的早期阶段介绍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学生们不仅能够看到流行的应用程序和协议工作原理,还能体会到创造自己的网络应用程序和应用层协议有多么容易。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后,学生们能够及早搞清应用编程接口(API)、服务模型和协议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后继讨论的各层中重新出现的重要概念。通过提供用Java语言编写的套接字编程的例子,我们来强调主要思想,而不会使学生们困惑于复杂的代码。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的本科生读这些Java代码应当不会有困难。
以因特网为研究目标
  正如书名所述,本书以描述因特网特色,并以因特网的体系结构和协议为基本载体从而学习基本的计算机网络概念。当然,我们也能将概念和协议放入其他网络体系结构中讲解。因为我们是以因特网为重点进行讲解的,所以围绕因特网体系结构的5层模型来组织材料,这5个层次分别是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链路层和物理层。
  强调因特网的另一个好处是,大多数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系的学生急切地希望学习因特网及其协议。他们听说因特网是一种革命性和造成动荡的技术,正极度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有了对因特网广泛的认识后,学生们自然而然会对学习其原理有了求知欲。因此,一旦用因特网作为引导的目标,教师就易于调动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的积极性。
着眼原理
  本书的两个特色是它的自顶向下方法和关注因特网,这可从本书的副标题看出。如果我们能够在该副标题中加进第3个词的话,这将可能是原理一词。计算机网络领域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许多基础性的重要问题已经研究得较为清楚。例如,运输层的基础性问题包括:建立在不可靠的网络层上的可靠通信、连接建立/拆除与握手、拥塞和流量控制以及多路复用。网络层的两个基础性的问题是,在两台路由器之间找到“好的”路径,处理大量异构网络的互联。数据链路层的基础性问题是,共享多址访问信道。在网络安全中,提供机密性、鉴别、报文完整性的技术都基于密码学基本理论。本书在指明基础性网络问题的同时,学习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学习这些原则的学生将获得具有长“保质期”的知识,在今天的网络标准和协议已经过时很长时间后,其中的原则将仍然重要且中肯。我们相信,因特网将学生引入网络之门后,再结合强调网络基础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方法,会使他们迅速理解几乎任何网络技术。
Web站点
  这本教科书的配套Web站点的URL是:http://www.aw.com/kurose-ross。该站点包括以下内容:
  ●交互式学习材料。该站点包含了交互式Java小程序,阐明了重要的网络概念。它也提供了直接使用的程序如Tracerout程序(通过你的浏览器)显示出分组在因特网中行走的路径。教师们能够使用这些交互式的功能作为小实验。该Web站点也直接提供了用于查找因特网草案的搜索引擎和接入本书讨论主题的新闻组。最后,该站点提供交互测试,这些测试允许学生们检查他们对该专题内容的理解。
  ●与相关在线材料的链接。我们将本书的参考文献尽可能多地包括了Web URL。参考书目是在线的,并随链接改变或新材料的出现将相应更新。我们也适当加入了我们感兴趣的主页的链接。这些链接不仅指向RFC文档、期刊和会议文章,而且指向本质上更具教学意义的站点,包括有关因特网技术特定方面原创性页面和若干在商业杂志中出现的文章。教师们可以将这些链接的材料作为补充读物或作为必读读物。
  ●实验作业。该实验室站点也提供了一些详细的编程作业和Ethereal实验室作业。编程作业包括了构建一个多线程Web服务器,构建一个具有GUI界面的电子邮件客户机,编制可靠的数据传输协议的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程序,以及编制分布式选路算法等等。该Web站点也提供了前面讨论的实际训练Ethereal实验的细节。

教学特色
  我们每个人都教了差不多20年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这本书结合了我们35年教授3 000多个学生的教学经验。在这个时期我们也成为计算机网络领域活跃的研究人员。(事实上,Jim和Keith于197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初次见面,当时我们是硕士研究生,共同选修了由Mischa Schwartz执教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我们认为所有这些都给了我们对于网络现状和网络未来可能发展的良好洞察力。在组织这本书的材料时,我们抵御住了偏向自己钟爱研究项目的诱惑。如果你对我们的研究感兴趣的话,可以访问我们的个人网站。因此,这是一本关于现代计算机网络的书,该书包含了当代协议和技术以及这些协议和技术背后的基本原理。我们也认为学习(和教授)网络能够乐在其中。本书中包括的类比方法、幽默和实例为这些材料增加了趣味性。
历史事件和实践原则
  计算机网络领域具有丰富而引人入胜的历史。我们在本书讲解计算机网络历史时做了特别的尝试。我们在第1章中特地安排一节的篇幅介绍了历史,并在其余的各章中分插了10余个历史事件。在这些历史事件的片段中,我们涉及了分组交换技术的发明、因特网的演化、如Cisco和3Com这些网络巨人的崛起以及许多其他重要事件。学生们将会受到这些历史事件的激励。我们包括一个特殊的补充说明(sidebar),重点指出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原则。这些补充说明将有助于学生们欣赏应用于计算机网络中的某些基本概念。
人物专访
  此外本书还具有另一个原创性特色,用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这就是专访网络领域声名卓著的创新家们。其中包括对Len Kleinrock、Tim Berners-Lee、Sally Floyd、Vint Cerf、Simon Lam、Charlie Perkins、Henning Schulzrinne、Steven Bellovin和Jeff Case的专访。

各章间的相关性
  本书的第1章提供了对计算机网络的概述。该章介绍了许多重要的概念与术语,为本书的其余部分奠定了基础。其他所有的章节都直接依赖于第1章的内容。在讲解完第1章之后,我们推荐按顺序讲解第2章到第5章,这样就在教学中体现了自顶向下的原理。这5章中任何1章都用到前面各章的内容。
  在完成前5章的教学工作后,教师就有了相当大的灵活性。最后4章之间没有任何相关性,因此能够以任何顺序进行教学。然而,最后4章中的每一章都依赖于前5章。许多教师教授前5章,然后教授后4章之一作为点睛之笔。

我们乐于听取您的意见
  我们鼓励教师和学生们编写新的Java小程序来阐明本书中的概念和协议。如果你有了你认为适合于本书的Java小程序,请将它发送给作者。如果该Java小程序(包括注释和术语)合适的话,我们将乐于将它放在本书的网站上,并附上该Java小程序作者的适当信息。如前所述,我们也鼓励教师们向我们发送新的课后习题(及其解答),这将完善当前的课后习题。我们将这些习题放在该Web网站的只有教师才能访问部分。
  我们还鼓励学生们和教师们向我们发送电子邮件,对本书发表任何评论。对我们而言,能够听到来自全世界的教师和学生们就本书的前两版的反响,的确是件令人愉快的事。请大家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有趣的相关URL,指出排版错误,不赞成我们的哪些主张,告诉我们怎样做效果好以及怎样做效果不好。告诉我们你认为在下一版中应当补充哪些内容及应当删除哪些内容。我们的电子邮件地址是kurose@cs.umass.edu和ross@poly.edu。

致谢
  自1996年我们开始撰写本书以来,许多人就如何组织和讲授网络课程方面给出了极具价值的建议。在此,我们对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致以深切的感谢。另外还要感谢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们,包括学生、教职员和实践者们,他们给了我们对于之前版本的看法和评论,以及对未来版本的建议。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感谢下面这些人:
Al Aho(哥伦比亚大学)
Pratima Akkunoor(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Paul Amer(特拉华大学)
Shamiul Azom(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Paul Barford(威斯康星大学)
Bobby Bhattacharjee(马里兰大学)
Steven Bellovin(AT&T研究院)
Pravin Bhagwat(Wibhu)
Supratik Bhattacharyya(Sprint公司)
Shahid Bokhari(工程技术大学Lahore分校)
Ernst Biersack(Eur巆om研究所)
Daniel Brushteyn(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
Ken Calvert(肯塔基大学)
Evandro Cantu(Santa Catarina联合大学)
Jeff Case(SNMP国际研究院)
Vinton Cerf(MCI WorldCom)
Byung Kyu Choi(密歇根理工大学)
John Daigle(密西西比大学)
Edmundo A. de Souza e Silva(Rio de Janiero联合大学)
Philippe Decuetos(Eur巆om研究所)
Christophe Diot(Sprint公司)
Michalis Faloutsos(加利福尼亚大学Riverside分校)
Wu-chi Feng(俄勒冈研究生院)
Charles M. Fleckenstein(Sprint公司)
David Flessas(Sprint公司)
Sally Floyd(ICIR,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Paul Francis(康奈尔大学)
Lixin Gao(马萨诸塞大学)
JJ Garcia-Luna-Aceves(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
Mario Ger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David Goodman(工业大学)
Tim Griffin(AT&T研究院)
Max Hailperin(Gustavus Adolphus学院)
Bruce Harvey(佛罗里达A&M大学,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Carl Hauser(华盛顿州立大学)
Phillipp Hoschka(INRIA/W3C)
Albert Huang(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
Esther A. Hughes(弗吉尼亚联邦大学)
Jobin James(加利福尼亚大学Riverside分校)
Sugih Jamin(密歇根大学)
Shivkumar Kalyanaraman(Rensselaer工艺学院)
Jussi Kangasharju(Darmstadt大学)
Sneha Kasera(犹他大学)
Hyojin Kim(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
Leonard Kleinrock(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David Kotz(达特茅斯学院)
Beshan Kulapala(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Miguel A. Labrador(南佛罗里达大学)
Steve Lai(俄亥俄州立大学)
Tim-Berners Lee(万维网研究所)
Brian Levine(马萨诸塞大学)
William Liang(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
Willis Marti(德州A&M大学)
Deep Medhi(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市分校)
Bob Metcalfe(国际数据小组)
Sue Moon(KAIST)
Erich Nahum(IBM研究院)
Christos Papadopoulos(南加州大学)
Craig Partridge(BBN技术)
Radia Perlman(Sun公司)
Jitendra Padhye(微软研究院)
Kevin Phillips(Sprint公司)
George Polyzos(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Sriram Rajagopalan(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Ken Reek(罗切斯特理工学院)
Martin Reisslein(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Jennifer Rexford(AT&T研究院)
Sumit Roy(华盛顿大学)
Avi Rubin(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Dan Rubenstein(哥伦比亚大学)
Despina Saparilla(朗讯贝尔实验室)
Henning Schulzrinne(哥伦比亚大学)
Mischa Schwartz(哥伦比亚大学)
Harish Sethu(Drexel大学)
K. Sam Shanmugan(堪萨斯大学)
Prashant Shenoy(马萨诸塞大学)
Clay Shields(乔治顿大学)
Subin Shrestra(宾夕法尼亚大学)
Peter Steenkiste(卡内基-梅隆大学)
Tatsuya Suda(加利福尼亚大学艾尔温分校)
Kin Sun Tam(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
Don Towsley(马萨诸塞大学)
David Turner(加州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
David Wetherall(华盛顿大学)
Ira Winston(宾夕法尼亚大学)
Raj Yavatkar(Intel公司)
Yechiarm Yemini(哥伦比亚大学)
Ellen Zegura(佐治亚理工大学)
Hui Zhang(卡内基-梅隆大学)
Lixia Zhang(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ZhiLi Zhang(明尼苏达大学)
Shuchun Zhang(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
Phil Zimmermann(独立顾问)
  我们也要感谢Addison-Wesley出版公司的整个团队,他们很出色,还容忍了两位要求苛刻的作者,他们是:Marilyn Lloyd、 Susan Hartman Sullivan、Patty Mahtani和Beth Paquin。感谢Janet Theurer和Patrice Rossi Calkin两位艺术家为第2版和第3版设计的美丽的插图。感谢Nancy Kotary和Daniel Rausch对本版的出色运作。最后,特别感谢我们在Addison-Wesley出版公司的编辑Susan。没有她有效的管理、积极的鼓励,近乎无限的耐心、幽默以及坚定不移,这本书不会如此出色。

作者简介

James F.Kurose, Keith W.Ross:James F.Kurose: James F. Kurose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计算机科学系教授。他曾多次荣杰出教师奖,并获得 IEEE Taylor Booth 教育奖章,还获得通用电气公司提供的研究基金、IBM教职员发展奖和Lilly教学奖。
Keith W.Ross: Keith W. Ross是纽约理工大学 (布鲁克林校区) 计算机科学系Leornard J. Shustek教授。他是Wimba的主要创立者和首任CEO,该公司为电子学习市场研发了IP话音技术。Ross博士发表了多篇论文,为多家主流杂志撰稿。

译者简介

陈鸣:暂无

译者序

Kurose和Ross两位教授的这本书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计算机网络教材之一。本书第3版最显著的特点是:
  (1) 新颖的“自顶向下”教学法。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复杂性,长期以来按分层体系结构自底向上讲授网络课程内容已成为一种定式。本书特别强调应用层,及早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及早强调DIY(Do-It-Youself) 开发网络应用程序。
  (2) 以因特网为研究对象。由于因特网的成功,今天有关计算机网络的任何严肃讨论都必须与因特网联系起来。本书以因特网体系结构的5层模型来组织材料,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供了原动力。
  (3) 着眼原理。计算机网络领域的许多基础性的重要问题已经研究得较为清楚,重点研究这些原则,将使学生获得长“保质期”的知识,并且在飞速发展的网络研究开发中保持判断力和启发创造力。
  (4)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从2001年第1版到2003年的第2版,至2004年的第3版,本书及时引入重要的最新知识和抛弃过时的内容。
  (5) 注重教学法。为帮助学生们理解关键的技术概念和激发学习积极性,本书包括了许多类比、幽默和实例,引人入胜的历史事件和实践原则,对网络领域声名卓著的创新家们的专访,以及网站上翔实的教学资料和实验内容等。
  本书已经被世界上数以百计的学院和大学采用,被数以万计的学生和专业人士采用;在国内已经被解放军理工大学和许多其他著名高校的计算机、通信等专业采用为本科生、研究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使用了多年。本书的中译本为缓解在有限时间内有效地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而不是英文)的矛盾能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对使用本书进行教学的建议是:前5章内容可作为本科生“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教材,而后4章内容及前5章要点可作为硕士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基本教材。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收到并参考了多名专家教授为本书翻译提出的很好建议;原书中多处错漏得到了原书作者的确认;谢希仁教授、贾永兴博士、李兵副教授、博士生邢长友、郝继红、张国敏、周骏和陈剑硕士为第3版的翻译提供了帮助。硕士研究生许博、厉铁帅、汪华制作的网站链接了与本书相关教学资源:该网站的URL是:http://www.nmmtf.org。希望使用这本教材的学人们以此为平台,交流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辅导和实验材料,共同提高我国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水平。如果您有教学资源可供共享的话,可与我们联系;一旦选用,我们会将这些材料连同其作者(或提供者)的姓名/单位放在该网站上。限于时间和学识,译文错漏难免;如有识者,望不吝赐教。我们的联系方式是:mingchen@public1.ptt.js.cn。

陈  鸣
2005.4

图书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 1
1.1  什么是因特网 1
1.1.1  具体构成描述 1
1.1.2  服务描述 3
1.1.3  什么是协议 4
1.2  网络边缘 6
1.2.1  端系统、客户机和服务器 6
1.2.2  无连接服务和面向连接服务 8
1.3  网络核心 9
1.3.1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9
1.3.2  分组交换网络:数据报网络和虚电路网络 15
1.4  接入网和物理媒体 17
1.4.1  网络接入 17
1.4.2  物理媒体 21
1.5  ISP和因特网主干 23
1.6  分组交换网络中的时延和分组丢失 25
1.6.1  时延的类型 25
1.6.2  排队时延和分组丢失 27
1.6.3  因特网中的时延和路由 29
1.7  协议层次和它们的服务模型 30
1.7.1  分层的体系结构 30
1.7.2  分层、报文、报文段、数据报和帧 33
1.8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的历史 34
1.8.1  分组交换的发展:1961—1972 34
1.8.2  专用网络和网际互连:1972—1980 36
1.8.3  网络的激增:1980—1990 36
1.8.4  因特网爆炸:20世纪90年代 37
1.8.5  最新发展 38
1.9  小结 39
本书的路线图 39
课后习题和问题 40
复习题 40
习题 41
讨论题 44
Ethereal实验1 45
人物专访 46
第2章  应用层 49
2.1  应用层协议原理 49
2.1.1  网络应用程序体系结构 50
2.1.2  进程通信 52
2.1.3  应用层协议 54
2.1.4  应用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55
2.1.5  因特网运输协议提供的服务 56
2.1.6  本书涉及的网络应用 58
2.2  Web应用和HTTP协议 58
2.2.1  HTTP概况 59
2.2.2  非持久连接和持久连接 60
2.2.3  HTTP报文格式 62
2.2.4  用户与服务器交互:Cookie 65
2.2.5  HTTP内容 67
2.2.6  Web缓存 67
2.2.7  条件GET方法 69
2.3  文件传送协议:FTP 70
2.4  因特网中的电子邮件 72
2.4.1  SMTP 74
2.4.2  与HTTP的对比 76
2.4.3  邮件报文格式和MIME 76
2.4.4  邮件访问协议 78
2.5  DNS:因特网的目录服务 82
2.5.1  DNS提供的服务 82
2.5.2  DNS工作机理概述 84
2.5.3  DNS记录和报文 87
2.6  P2P文件共享 90
2.7  TCP套接字编程 97
2.7.1  TCP套接字编程 98
2.7.2  一个Java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程序例子 99
2.8  UDP套接字编程 104
2.9  构造一个简单的Web服务器 109
2.10  小结 112
课后习题和问题 113
复习题 113
习题 114
讨论题 117
套接字编程作业 117
Ethereal实验 119
人物专访 120
第3章  运输层 121
3.1  概述和运输层服务 121
3.1.1  运输层和网络层的关系 122
3.1.2  因特网运输层概述 123
3.2  多路复用与多路分解 124
3.3  无连接运输:UDP 129
3.3.1  UDP报文段结构 132
3.3.2  UDP检查和 132
3.4  可靠数据传输的原理 133
3.4.1  构造可靠数据传输协议 134
3.4.2  流水线可靠数据传输协议 141
3.4.3  Go-Back-N 143
3.4.4  选择重传 147
3.5  面向连接的运输:TCP 151
3.5.1  TCP连接 151
3.5.2  TCP报文段结构 153
3.5.3  往返时延的估计与超时 156
3.5.4  可靠数据传输 158
3.5.5  流量控制 163
3.5.6  TCP连接管理 164
3.6  拥塞控制原理 168
3.6.1  拥塞原因与开销 169
3.6.2  拥塞控制方法 173
3.6.3  网络辅助的拥塞控制例子:ATM ABR拥塞控制 174
3.7  TCP拥塞控制 175
3.7.1  公平性 180
3.7.2  TCP时延建模 182
3.8  小结 188
课后习题和问题 189
复习题 189
习题 190
讨论题 194
编程作业 195
Ethereal实验室:探究TCP 195
人物专访 196
第4章  网络层 199
4.1  概述 199
4.1.1  转发和选路 200
4.1.2  网络服务模型 202
4.2  虚电路和数据报网络 203
4.2.1  虚电路网络 204
4.2.2  数据报网络 206
4.2.3  虚电路和数据报网络的由来 208
4.3  路由器工作原理 208
4.3.1  输入端口 210
4.3.2  交换结构 211
4.3.3  输出端口 212
4.3.4  何时出现排队 213
4.4  网际协议:因特网中的转发和编址 215
4.4.1  数据报格式 215
4.4.2  IPv4编址 219
4.4.3  ICM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228
4.4.4  IPv6 229
4.5  选路算法 233
4.5.1  链路状态选路算法 236
4.5.2  距离向量选路算法 238
4.5.3  层次选路 244
4.6  因特网中的选路 247
4.6.1  因特网中自治系统内部选路:RIP 247
4.6.2  因特网中AS内部选路: OSPF 250
4.6.3  自治系统间的选路:BGP 252
4.7  广播和多播选路 256
4.7.1  广播选路算法 256
4.7.2  多播 260
4.8  小结 266
课后习题和问题 267
复习题 267
习题 269
讨论题 274
编程作业 275
Ethereal实验 275
人物专访 276
第5章  链路层和局域网 277
5.1  数据链路层:概述和服务 278
5.1.1  链路层提供的服务 278
5.1.2  适配器通信 280
5.2  差错检测和纠错技术 281
5.2.1  奇偶校验 282
5.2.2  检查和方法 283
5.2.3  循环冗余检测 284
5.3  多址访问协议 285
5.3.1  信道划分协议 287
5.3.2  随机访问协议 288
5.3.3  轮流协议 294
5.3.4  局域网 294
5.4  链路层编址 295
5.4.1  MAC地址 295
5.4.2  地址解析协议 297
5.4.3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300
5.5  以太网 302
5.5.1  以太网帧结构 303
5.5.2  CSMA/CD:以太网的多址访问协议 306
5.5.3  以太网技术 308
5.6  互联:集线器和交换机 309
5.6.1  集线器 309
5.6.2  链路层交换机 311
5.7  PPP:点对点协议 317
5.7.1  PPP数据成帧 318
5.7.2  PPP链路控制协议和网络控制协议 319
5.8  链路虚拟化:网络作为链路层 321
5.8.1  异步传送模式 321
5.8.2  多协议标签交换 325
5.9  小结 327
课后习题和问题 328
复习题 328
习题 328
讨论题 331
Ethereal实验 331
人物专访 332
第6章  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 335
6.1  概述 335
6.2  无线链路和网络特征 338
6.3  Wi-Fi:802.11无线LAN 341
6.3.1  802.11体系结构 342
6.3.2  802.11 MAC协议 344
6.3.3  IEEE 802.11帧 347
6.3.4  在相同的IP子网中的移动性 350
6.3.5  802.15和蓝牙 351
6.4  蜂窝因特网接入 352
6.4.1  蜂窝网体系结构概述 353
6.4.2  蜂窝网标准和技术:简要回顾 354
6.5  移动管理:原理 356
6.5.1  寻址 358
6.5.2  移动节点的选路 359
6.6  移动IP 363
6.7  蜂窝网中的移动性管理 366
6.7.1  对移动用户呼叫的选路 367
6.7.2  GSM中的切换 368
6.8  无线和移动性:对高层协议的影响 371
6.9  小结 372
课后习题和问题 372
复习题 372
习题 373
讨论题 373
Ethereal实验 374
人物专访 375
第7章  多媒体网络 377
7.1  多媒体网络应用 377
7.1.1  多媒体应用的例子 377
7.1.2  当今因特网上的多媒体障碍 379
7.1.3  因特网应该如何演化才能更好地支持多媒体 380
7.1.4  音频和视频压缩 381
7.2  流式存储音频和视频 383
7.2.1  通过Web服务器访问音频和视频 384
7.2.2  从流式服务器向助手应用程序发送多媒体 385
7.2.3  实时流协议 387
7.3  充分利用尽力而为服务:一个因特网电话的例子 390
7.3.1  尽力而为服务的限制 390
7.3.2  在接收方消除音频的时延抖动 392
7.3.3  从分组丢失中恢复 394
7.3.4  流式存储音频和视频 396
7.4  实时交互应用的协议 396
7.4.1  RTP 397
7.4.2  RTP控制协议 400
7.4.3  SIP 402
7.4.4  H.323 406
7.5  多媒体分发:内容分发网络 407
7.6  超越尽力而为服务 410
7.6.1  情况1:一个1 Mb/s的音频应用和一个FTP传输 411
7.6.2  情况2:一个1 Mb/s的音频应用和一个高优先级FTP传输 411
7.6.3  情况3:一个异常的音频应用和一个FTP传输 412
7.6.4  情况4:在一条过载的1.5Mb/s链路上的两个1 Mb/s音频应用 413
7.7  调度和监管机制 414
7.7.1  调度机制 414
7.7.2  监管:漏桶 418
7.8  综合服务和区分服务 420
7.8.1  Intserv 420
7.8.2  区分服务 422
7.9  RSVP 426
7.9.1  RSVP的要点 426
7.9.2  一些简单的例子 427
7.10  小结 430
课后习题和问题 431
复习题 431
习题 431
讨论题 433
编程作业 434
人物专访 435
第8章  计算机网络中的安全 437
8.1  什么是网络安全 437
8.2  密码学的原则 440
8.2.1  对称密钥密码学 441
8.2.2  公开密钥加密 445
8.3  鉴别 448
8.3.1  鉴别协议ap1.0 449
8.3.2  鉴别协议ap2.0 449
8.3.3  鉴别协议ap3.0 450
8.3.4  鉴别协议ap3.1 450
8.3.5  鉴别协议ap4.0 451
8.3.6  鉴别协议ap5.0 451
8.4  完整性 454
8.4.1  生成数字签名 454
8.4.2  报文摘要 455
8.4.3  散列函数算法 457
8.5  密钥分发和认证 458
8.5.1  密钥分发中心 459
8.5.2  公钥认证 460
8.6  访问控制:防火墙 463
8.6.1  分组过滤 464
8.6.2  应用程序网关 466
8.7  攻击和对策 468
8.7.1  映射 468
8.7.2  分组嗅探 468
8.7.3  哄骗 469
8.7.4  拒绝服务攻击和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 470
8.7.5  劫持 471
8.8  多个层次中的安全性:案例研究 471
8.8.1  安全电子邮件 472
8.8.2  安全套接字层和运输层安全性 476
8.8.3  网络层安全性:IPsec 478
8.8.4  IEEE 802.11的安全性 481
8.9  小结 484
课后习题和问题 485
复习题 485
习题 486
讨论题 487
人物专访 488
第9章  网络管理 491
9.1  什么是网络管理 491
9.2  网络管理的基础设施 494
9.3  因特网标准的管理框架 497
9.3.1  管理信息结构:SMI 498
9.3.2  管理信息库:MIB 500
9.3.3  SNMP协议运行和传输映射 502
9.3.4  安全性和管理 504
9.4  ASN.1 506
9.5  小结 510
课后习题和问题 510
复习题 510
习题 511
讨论题 511
人物专访 512
参考文献 515
索引 543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专家组 编制
作者: 吴英 杨凯 刘博 编著
作者: [美]穆罕默德 S. 奥拜达特(Mohammad S. Obaidat) [印] 苏迪普·米斯拉(Sudip Misra) 著
作者: 吴桦,丁伟,夏震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吴功宜 吴英 编著
作者: Joel Sklar
作者: 李宗标 著
作者: [美] 彼得·亚沃斯基(Peter Yaworski)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