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金融学>(证券)投资学

门口的野蛮人I: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珍藏版)
作者 : [美]布赖恩·伯勒(Bryan Burrough) 约翰·希利亚尔(John Helyar) 著
译者 : 张振华 译
丛书名 : 商业史
出版日期 : 2018-09-11
ISBN : 978-7-111-60167-8
定价 : 90.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572
开本 : 16
原书名 : Barbarians at the Gate: The Fall of RJR Nabisco
原出版社: HarperBusiness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无CD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本书再现了华尔街历史上知名的公司争夺战——对美国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争夺战。四个竞标方参与了竞争,KKR公司最终以250亿美元取得胜利,获得了公司的控制权。书中提供了高水平公司金融操作的具体细节,全面展示了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取得和掌握公司的控制权。这是一部精彩的华尔街商战纪实巨著,是每一个公司管理者和对华尔街金融感兴趣的专业人士的必读之书。

图书特色

WU

图书前言

本书是基于1988年10月及11月作者在《华尔街日报》上对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争夺战的报道完成的。《华尔街日报》为新闻从业者设定的真实、准确和出色的标准,也是我们挖掘这些公众事件背后故事的初衷。
本书中95%的材料来自于1989年1~10月我们在纽约、亚特兰大、华盛顿、温斯顿-塞勒姆、康涅狄格州和佛罗里达州等地进行的100多场采访。由于工作原因,我们在《华尔街日报》工作的时候结识了不少人,因此能够长期采访这场收购中的每一个主要人物以及一些次要人物。只有少数几个人谢绝了我们的采访。
我们首先采访的人是那些胜算概率较小的竞标者,如第一波士顿的马赫,还有在纽约办公室和私人飞机上接受了我们采访的弗斯特曼先生。在KKR公司,我们先集体采访了克拉维斯、罗伯茨和雷切尔,之后又对他们每人分别进行了超过20个小时的采访。在一场火灾之后不久,KKR就搬到了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之前在纽约的办公室,所以大部分的采访都是在那里完成的。克拉维斯本人就接受了六次录音采访;除有一次外,其他几次都是在原来约翰逊办公室的前厅里进行的。约翰逊是最后一个同意接受我们采访的。他的这种情绪我们能够理解,毕竟他经受过公众的猛烈抨击,不想再招来什么是非,但最后他还是接受了我们一对一的采访,前后总共长达36个小时。我们在他亚特兰大的办公室里完成了几个全天候的采访。约翰逊在那里抽着小雪茄烟,穿着运动衫,也没打领带。此外,我们一个漫长的夜晚采访是在他纽约的公寓里进行的。当时,约翰逊穿着一条灰色、印着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标志的球裤,和我们一边吃着比萨、一边喝着啤酒。
由于被采访者的配合,我们尽可能地还原了当时的对话。出于需要,这里有时可能会涉及一个被称为“选择性记忆”的概念。正如肯·奥莱在《华尔街上的贪婪和荣耀》一书中指出:“没有一个记者能够准确无误地再现过去发生的事情。记忆有时会捉弄被采访者,特别是当这些事情的结果变得明朗的时候。报道者为避免差错会核对各个线索,但读者和作者都有必要认识到其中的局限性。”
我们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记述那些关键性的会议时,我们通常有机会采访当时每一位与会者。一般情况下,这些会议都有八九个参与者。如果他们的回忆出现重大出入的话,我们都会在行文或脚注中标明。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读者希望从这本书中找到杠杆收购对美国经济影响的论断的话,他们将感到失望。我们认为杠杆收购对一些公司很适用,而对另一些公司则不然。对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来说,大家要知道这场杠杆收购是时代的产物。在很多情况下,它的成功与否不是3年、4年、5年甚至7年之后就能见分晓的。本书记录的只是这场杠杆收购的诞生,而在我们写作的时候,新生的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还不满一岁。这个婴儿现在看起来很健康,但要对它的最终命运做出评判为时尚早。
在此,我们要感谢《华尔街日报》的主编诺曼·普尔斯丁,因为他批准我们专心于本书的写作。我们对Harper & Row出版社的编辑理查德·科特表示感谢。他的慧眼和自始至终的鼓励帮助我们出版了第一本书;此外还有他的助手斯科特·特兰内拉。罗兰·尚利将我们的书介绍给了出版社。我们的代理安德鲁·威利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脾气暴躁,他的同事德博拉·卡尔为本书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帮助。《华尔街日报》的史蒂夫·斯沃茨在叙事写作方面给我们提出了大量的宝贵意见。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和这场收购的许多参与者也为本书提供了照片。此外,我们还要感谢1988年担任《华尔街日报》亚特兰大分社主管的约翰·休先生。他不但同意约翰·希利亚尔调查研究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而且在1989年担任《南岗哨》杂志编辑时,又批准约翰·希利亚尔先完成本书再继续开展本职工作。
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出版也离不开我们的妻子默默无闻的支持。贝丝·莫里斯身兼二职。作为《华尔街日报》的员工,她是第一批“发现”约翰逊的人,而且她还按照年代将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事件整理成写作资料。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约翰·希利亚尔因为采访出差或写稿原因长时间不能陪伴在她身边,她也毫无怨言。同样地,玛拉·布罗夫是本书初稿的第一位读者和文字编辑,并且不断地为本书的写作提供支持,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本书的成功离不开她们的建议和指导。

上架指导

投资证券股票

封底文字

一个时代的经典 《纽约时报》经典畅销书
三十年经久不衰的金融名著

自从公司制度诞生以来,股权战争就从未停息过,而战争的主题总是围绕公司权力与资源的争夺,为了攫取财富,舆论、法律、阴谋、阳谋,各种龌龊的手段被摆上台面,上演一出出惊心动魄的商战活剧。

我们很难看见更好的故事,也很难见识到比这还精彩的交易。
——《芝加哥论坛报》
跌宕起伏,直到最后一刻才尘埃落地。
——《洛杉矶时报》
深刻揭露美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股权战争,不是小说胜似小说。
—— NBC今日秀节目
至今为止资本市场最尖刻而有说服力的交易。
——《波士顿环球报》

译者序

当你打开蓝色包装袋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里面装的除了奥利奥饼干,还有许许多多激动人心的故事?你是否会将这美味的饼干和华尔街联系在一起?若是没有这本《门口的野蛮人Ⅰ》,也许这些故事永远也不会被后人熟知。
在这本书里,“野蛮人”一词是由弗斯特曼提出来的,因此他在20年后的采访时特别强调这本书的书名是他想出来的。其实在西方历史中,“野蛮人”具有特定的历史含义,而弗斯特曼用的这个比喻也非常生动形象。这也许是作者将它作为标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罗马人在希腊文明的基础上创造了罗马文明,将自己称为“文明人”,而将居住在化外之地的部落称为“蛮族”或“野蛮人”,主要包括东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和勃艮第人,此外还包括匈奴人。公元410年,哥特“蛮族”包围了罗马城。此时罗马城内外战马嘶鸣、战鼓震耳,喊杀声直入云霄。经过激烈的战斗,野蛮人最终攻入了罗马城,并进行了三天三夜的洗劫。但这些蛮族只是垂涎于罗马帝国的财富,并不打算从此安顿下来,统治帝国。烧杀抢掠之后不久,他们丢下罗马城又继续过自己的游牧生活去了。公元476年,蛮族首领废黜了罗马的末代皇帝,曾经显赫一时的西罗马帝国终于灭亡,欧洲从此进入了中世纪时代。
一千多年之后,“野蛮部落”卷土重来,在美国实业界的城门外安营扎寨,渴望进去抢夺里面的财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场攻占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战争。1988年10月,约翰逊领导的管理团队首先和克拉维斯展开了交锋。随着投标过程的开展,弗斯特曼、马赫等人也加入到了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收购大战中来,但又很快退出争夺。最后董事会在两个几乎相同的投标方案中选择了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公司(KKR)。但历史总是以惊人的方式重演,“野蛮人”的本性决定了他们并不会定居下来,安安心心地经营这座城池。在盈利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他们又跨上战马,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
此书对这场收购的来龙去脉介绍得细致入微,既有对当时美国经济宏观上的把握,也有对谈判过程细节的描写。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这场收购20周年的时候又对书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采访,介绍了这20年来主要人物的情况和华尔街的变化,让读者对这场收购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需一提的是,本书中出现的一些公司依然活跃在它们自己的领域里,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KKR和纳贝斯克。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翻译不到位的地方在所难免,希望读者能够自我辨别并批评指正,我将不胜感激。本人的邮箱是zzh_uibe@hotmail.com。
最后谨此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编辑颜诚若女士、刘斌先生和程琨女士。

推荐序

一个开门揖盗的结局
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读者而言,本书或许显得有些拖沓冗长,但是我认为,如果你想深入地触摸华尔街的脉搏,它作为一个必读的课本当之无愧。
20世纪80年代,整个美国经历了一场企业并购的狂潮,而雷诺兹-纳贝斯克的并购案,正是这场饕餮盛宴的最高潮。几乎所有著名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卷入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并购案,从本书中你可以看到许多我们今天熟知的金融大鳄的名字,从高盛、美林、第一波士顿、摩根士丹利、所罗门兄弟、美国运通,到花旗银行、汉华银行、大通银行,从垃圾债券之王德崇证券到杠杆收购的先驱KKR,等等,它们在争夺这块肥肉时使出的各种手段令人眼花缭乱,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军阀混战时期的那些连横合纵和明争暗斗的画面,或一群豺狼争抢猎物时的疯狂场景。
在本书的前一半中,作者把即将出场的主要角色们的发家史逐一进行了介绍,由此织成了一幅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经济发展的背景画面;在本书的后一半中,当兼并案进入竞标阶段时,已经有点像一部悬疑小说了,情节跌宕起伏、扑朔迷离、扣人心弦,让你不读到悬念最后揭晓的那一刻不忍释手。
本书的主人公罗斯·约翰逊作为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总裁,是全书描写得最为鲜活生动的人物。这是一个具有喜剧性格的悲剧人物,一个混杂了企业家冒险精神和资本家贪婪欲望的矛盾体,是他亲手打开了华尔街的魔瓶,启动了这场后来自己也无法收场的混战。这场把华尔街金融大鳄们喂得脑满肠肥的盛宴,没有为企业本身带来任何好处,而是把一个曾经位列世界500强的公司和它的员工拖进了深渊,最后连始作俑者自己也不得不黯然离场。
因此,我认为如果把本书的译名改为《开门揖盗》,会比它的直译书名《门口的野蛮人Ⅰ》更加切合主题,同时也更容易被中国的读者所理解。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一个开门揖盗的结局/房西苑
译者序
作者的话
前言
收购各方
序幕 / 1
第1章 从标牌到纳贝斯克 / 10
在公司内部斗争中,没有人能打败约翰逊,每次笑到最后的都是他。
第2章 从纳贝斯克到雷诺兹 / 40
威尔逊没怎么细想就把最后这家公司给否决了,原因是他不认识对方公司的老总。于是,这个团队建议说雷诺兹最理想的联姻对象是纳贝斯克-标牌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总约翰逊是一个开朗、讨人喜欢的加拿大人。
第3章 千金散尽还复来 / 78
雷诺兹烟草公司每年的利润就达10亿美元,这足以让约翰逊干最疯狂的事,弥补最严重的失误。“10亿美元,”约翰逊常常用一种崇敬的口气说,“这么多钱一年都花不完啊。”
第4章 股价大恐慌 / 105
无论约翰逊他们怎么努力,华尔街总是视而不见,股票价格还是停留在很低的水平。约翰逊懊恼地问:“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
第5章 KKR的崛起 / 131
如果KKR想重新夺回在这个领域中老大的地位,它就不得不打败这些竞争对手,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竞价。
第6章 约翰逊的决定 / 157
事实上,约翰逊也犯了与协利证券公司那些总裁同样致命的错误。大多数人都坚信他们的标一旦投出,就没有人敢和他们竞争了。
第7章 野蛮人准备行动 / 189
德崇这一华尔街阵地上的重型武器等待着一位竞标者出现,贝克知道这位竞标者将会是谁。
第8章 两队人马 / 206
星期一早上的《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都报道说KKR即将以每股90美元的价格对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发起要约收购。
第9章 向垃圾债券宣战 / 237
他突然意识到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这场收购不仅仅是一场大收购,它也不会是克拉维斯的“每周买卖”,这将是一场五年来他向世人展示垃圾债券和KKR真实面目的绝佳机会。
第10章 第一次谈判 / 250
克拉维斯和科恩就像两种不活泼的化学元素,但一接触就会发生爆炸。
第11章 厉兵秣马 / 283
由于克拉维斯提出了每股90美元的要约收购,管理层之前在每股75美元的价格基础上所做的各种假设都不能用了。
第12章 第二次谈判 / 307
在这场收购中,约翰逊和科恩掌握着主动权。他们不但可以看到各种各样机密的信息,而且有管理层帮助他们分析这些数据。他们知道从哪里可以抠出钱来,哪里可以削减预算而不会影响公司的运作,还有哪些工厂可以出售而不会影响产量。这些信息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现在克拉维斯只能在门外巴望。
第13章 事情失去了控制 / 354
约翰逊赤裸裸的贪婪加上竞标者的互相倾轧,让本已被收购者搅得心神不宁的公众更加坐立不安。
第14章 第一轮投标 / 381
“天哪,我们对这家公司真正了解多少?”罗伯茨问道。
第15章 半路杀出程咬金 / 410
当他意识到第一波士顿那个竞标方案的作用时,愤怒的克拉维斯才松了一口气:“天哪,我们还有一次机会。”
第16章 第二轮投标 / 428
一开始,委员会的任务是想让两支队伍互相竞争。当他们有了两个公司之后,他们还想要第三家公司;有了第三家,就会想第四家……为了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他们想尽了办法。如果第一波士顿和克拉维斯都没法参加第二轮竞标的话,那么委员会就别无选择了,只能选择约翰逊。
第17章 胜利迟迟不到 / 462
对约翰逊来说,蛇已经死了,只不过它的尾巴还在动。
第18章 兵临城下 / 482
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这次收购成功与否,甚至整个行业的命运都取决于这次出价了。多一分或少一分都可能造成天壤之别。现在投标价格已经达到了新高,光靠价格大战肯定是不行的。
尾声 / 515
后记 / 528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贺显南 编著
作者: (美)滋维·博迪(Zvi Bodie),(美)亚历克斯·凯恩(Alex Kane),(美)艾伦 J. 马库斯(Alan J. Marcus)
作者: [美]格莱葛 W.霍顿(Craig W. Holden)著
作者: 弗兰克 K. 赖利 埃德加 A. 诺顿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珍妮特·洛(Janet Lowe) 著
作者: [美] 彼得•林奇(Peter Lynch) 约翰•罗瑟查尔德(John Rothchild)著
作者: [美]Z.克里斯托弗·默瑟(Z.Christopher Mercer) 特拉维斯·W.哈姆斯(Travis W. Harms)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