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
作者 : 张宇飞 史学军 周井泉 编著
出版日期 : 2015-02-12
ISBN : 978-7-111-49144-6
定价 : 45.00元
教辅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343
开本 : 16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教材
包含CD :
绝版 :
图书简介

主要包含了电阻电路、动态电路和正弦稳态电路。在各章节的例题中加强电路应用实例,让学生接触到一些工程上的实际例子,了解电路理论在各专业应用的概貌,包括利用电路处理能量的实例和利用电路处理信号的实例。主要内容有: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电路定理、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一阶电路、二阶电路、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三相电路、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电路的频率响应、二端口网络、磁路和铁芯线圈。

图书特色

本书着重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定律、基本分析方法的论述和应用,强调电路理论应用的内容,以体现课程内容的工程思想和分析方法的工程背景。本书各章均配备典型的例题和习题,难易适中,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施教,书后附有习题参考答案。本书作者均有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电路教学改革经历,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编著的本教材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电路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有关科技人员学习使用。
本书特色
强化基础,突出重点,精选内容。本书以电阻电路、动态电路、正弦稳态电路为基础,以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为重点,遵循知识体系完备、循序渐进、论述透彻的原则。
注重分析电路和应用电路的能力培养。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电路课程中所学电路知识有机地应用于实际,以培养学生分析电路、应用电路的能力。
便于教,便于学。注重取材的深度和广度,在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各章节所配例题典型丰富、由浅入深,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书前言

电路课程是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材内容符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会制订的“电路理论基础”和“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基本要求,在内容选材上立足于强化基础、精选内容、突出重点、贴近实际、由浅入深、利于教学、便于自学,注意与先修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后续的“模拟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的衔接和配合。
本教材精心编排了各类典型例题,以便于读者结合实例学习电路理论。章后给出的习题除一些基础性的之外,还有一些有一定的深度,目的在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电路分析能力。书后给出了习题的参考答案。
本教材是在南京邮电大学电路与系统教学中心全体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是该校电路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继承和发展。全书由张宇飞、史学军和周井泉老师合作编写。其中张宇飞编写了第1、2、8、9、12和13章;史学军编写了第3、4、10和11章;周井泉编写了第5、6、7章。全书由张宇飞统稿。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组老师和我们的学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黄丽亚教授对本教材的编写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帮助,同时许多兄弟院校的教材和文献也给予我们启发,在此对编写教材提供帮助的所有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编者的水平,缺点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9月

上架指导

电路

封底文字

本书着重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定律、基本分析方法的论述和应用,强调电路理论应用的内容,以体现课程内容的工程思想和分析方法的工程背景。本书各章均配备典型的例题和习题,难易适中,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施教,章后附有习题参考答案。本书作者均有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电路教学改革经历,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编著的本教材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各专业电路课程教材,也可供有关科技人员学习使用。

本书特点:
1. 强化基础,突出重点,精选内容。本书以电阻电路、动态电路、正弦稳态电路为基础内容,以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为重点,遵循知识体系完备、循序渐进、论述透彻的原则。
2. 注重分析电路和应用电路的能力培养。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电路课程中所学电路知识有机的应用于实际,以培养学生分析电路、应用电路的能力。
3. 便于教,便于学。注重取材的深度和广度,在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各章节所配例题典型丰富,由浅入深,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书目录

前言
教学建议
第1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1
 1.1 实际电路和电路模型1
 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2
  1.2.1 电流及其参考方向2
  1.2.2 电压及其参考方向3
  1.2.3 关联参考方向4
  1.2.4 电功率和能量4
 1.3 基尔霍夫定律6
  1.3.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6
  1.3.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7
 1.4 电路元件9
  1.4.1 电阻元件9
  1.4.2 独立电源10
  1.4.3 受控电源12
  1.4.4 运算放大器14
 习题117
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21
 2.1 电路的等效变换21
 2.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21
  2.2.1 电阻的串联21
  2.2.2 电阻的并联22
  2.2.3 平衡电桥25
 2.3 电阻的联结和△联结25
 2.4 含独立电源电路的等效变换28
 2.5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等效变换30
 2.6 含受控源电路的等效变换33
 2.7 输入电阻34
 习题235
第3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法39
 3.1 电路图论的基本概念39
 3.2 独立的KCL和KVL方程42
  3.2.1 独立的KCL方程42
  3.2.2 独立的KVL方程43
 3.3 支路电流法44
 3.4 网孔分析法45
  3.4.1 网孔电流45
  3.4.2 网孔方程46
  3.4.3 网孔分析法的一般步骤47
  3.4.4 网孔分析法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举例47
 3.5 回路分析法49
  3.5.1 连支电流49
  3.5.2 回路方程50
  3.5.3 回路分析法的一般步骤50
  3.5.4 回路分析法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举例51
 3.6 节点分析法53
  3.6.1 节点电压53
  3.6.2 节点方程53
  3.6.3 节点分析法的一般步骤54
  3.6.4 节点分析法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举例55
 习题357
第4章 电路定理62
 4.1 叠加定理和齐次性定理62
  4.1.1 叠加定理62
  4.1.2 齐次性定理63
  4.1.3 叠加定理和齐次性定理的应用64
 4.2 替代定理67
  4.2.1 替代定理67
  4.2.2 替代定理的应用68
 4.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68
  4.3.1 戴维南定理69
  4.3.2 诺顿定理70
  4.3.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应用71
  4.3.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74
 4.4 特勒根定理76
  4.4.1 特勒根定理76
  4.4.2 特勒根定理的应用77
 4.5 互易定理77
  4.5.1 互易定理78
  4.5.2 互易定理的应用79
 4.6 电路的对偶原理与对偶电路81
  4.6.1 电路的对偶原理81
  4.6.2 对偶电路81
 习题483
第5章 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90
 5.1 非线性电阻90
 5.2 非线性电阻的串联和并联92
  5.2.1 非线性电阻的串联92
  5.2.2 非线性电阻的并联94
 5.3 解析法95
 5.4 图解法96
 5.5 分段线性化法97
 5.6 小信号分析法98
 习题5101
第6章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104
 6.1 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104
  6.1.1 电容元件104
  6.1.2 电感元件108
  6.1.3 电容、电感的串并联111
 6.2 动态电路方程和初始值计算112
  6.2.1 动态电路及其方程112
  6.2.2 换路定则113
  6.2.3 初始值计算114
 6.3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115
  6.3.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116
  6.3.2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119
  6.3.3 一阶电路零输入响应的一般公式120
 6.4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121
  6.4.1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121
  6.4.2 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123
  6.4.3 一阶电路电容电压、电感电流零状态响应的一般公式124
 6.5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125
 6.6 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126
  6.6.1 三要素公式126
  6.6.2 三要素法的计算步骤127
 6.7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130
  6.7.1 单位阶跃信号130
  6.7.2 阶跃响应132
 6.8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133
  6.8.1 过阻尼情况135
  6.8.2 临界阻尼情况136
  6.8.3 欠阻尼情况137
 6.9 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141
 6.10 二阶电路的全响应143
 6.11 电路的冲激响应144
  6.11.1 单位冲激信号144
  6.11.2 冲激响应147
 习题6150
第7章 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157
 7.1 拉普拉斯变换157
  7.1.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157
  7.1.2 典型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158
 7.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159
 7.3 拉普拉斯反变换的部分分式展开法164
 7.4 动态电路的复频域模型169
  7.4.1 基尔霍夫定律的复频域形式169
  7.4.2 电路元件的复频域模型170
 7.5 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法171
 习题7174
第8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178
 8.1 正弦稳态和正弦量178
  8.1.1 正弦量的三要素178
  8.1.2 正弦量的相位差179
  8.1.3 正弦量的有效值181
 8.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182
 8.3 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模型184
  8.3.1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184
  8.3.2 三种基本电路元件VCR的相量形式185
 8.4 阻抗和导纳188
  8.4.1 阻抗和导纳的概念189
  8.4.2 阻抗Z和导纳Y的串联与并联192
 8.5 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193
 8.6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199
 8.7 复功率202
 8.8 最大功率传输206
 8.9 非正弦周期电路的稳态分析207
  8.9.1 信号的分解及非正弦周期电路的稳态分析207
  8.9.2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209
  8.9.3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功率209
 习题8211
第9章 三相电路217
 9.1 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217
  9.1.1 三相电源217
  9.1.2 三相负载218
  9.1.3 三相电路的连接方式219
 9.2 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219
 9.3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223
 9.4 三相电路的功率226
  9.4.1 三相电路功率的计算226
  9.4.2 三相电路功率的测量229
 习题9231
第10章 含耦合电感和变压器的电路分析234
 10.1 耦合电感234
  10.1.1 耦合电感及其伏安关系234
  10.1.2 耦合线圈的同名端236
  10.1.3 耦合线圈的电路模型236
  10.1.4 耦合线圈的耦合系数238
 10.2 含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238
  10.2.1 耦合电感的串联238
  10.2.2 耦合电感的并联239
  10.2.3 耦合电感的三端连接240
  10.2.4 去耦等效法在含耦合电感电路分析中的应用242
 10.3 空心变压器电路分析243
 10.4 理想变压器和全耦合变压器246
  10.4.1 理想变压器的伏安关系246
  10.4.2 理想变压器伏安关系的推导248
  10.4.3 理想变压器阻抗变换特性249
  10.4.4 全耦合变压器的电路模型251
 10.5 含理想变压器电路的分析252
 习题10257
第11章 电路的频率特性262
 11.1 网络函数和频率特性262
 11.2 RC电路的频率特性263
  11.2.1 一阶RC低通网络264
  11.2.2 一阶RC高通网络265
  11.2.3 RC带通网络266
  11.2.4 RC带阻网络267
  11.2.5 RC全通网络(移相网络)267
 11.3 RLC串联电路的谐振268
  11.3.1 RLC串联谐振条件和谐振频率268
  11.3.2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特性阻抗与品质因数269
  11.3.3 RLC串联电路的谐振特性270
  11.3.4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272
 11.4 GCL并联电路的谐振276
  11.4.1 GCL并联谐振电路276
  11.4.2 实际并联谐振电路279
 习题11282
第12章 二端口网络286
 12.1 二端口网络的概念286
 12.2 二端口网络的方程及参数286
  12.2.1 Z参数287
  12.2.2 Y参数287
  12.2.3 H参数289
  12.2.4 A参数289
 12.3 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291
 12.4 二端口网络的连接293
 12.5 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295
 习题12297
第13章 磁路和铁心线圈电路301
 13.1 磁场的基本物理量和基本性质301
  13.1.1 磁场的基本物理量301
  13.1.2 磁场的基本性质302
 13.2 铁磁物质的磁化曲线303
  13.2.1 起始磁化曲线与磁饱和性303
  13.2.2 磁滞回线与磁滞性303
  13.2.3 基本磁化曲线304
 13.3 磁路及其基本定律305
  13.3.1 磁路305
  13.3.2 磁路的基本物理量306
  13.3.3 磁路的基本定律307
 13.4 恒定磁通磁路的计算309
  13.4.1 已知磁通求磁通势310
  13.4.2 已知磁通势求磁通312
  13.4.3 恒定磁通对称分支磁路计算313
 13.5 交流铁心线圈电路314
  13.5.1 线圈电压和磁通的关系314
  13.5.2 交变磁通电流和磁通的波形314
  13.5.3 功率损耗315
  13.5.4 交流铁心线圈的电路模型316
 习题13318
习题参考答案321
参考文献332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巴西)Paulo S. R. Diniz,Eduardo A.B.da Silva,Sergio L.Netto著
作者: [美]罗伯特·W. 希思(Robert W. Heath Jr.)著
作者: Devdas Shetty, Richard A.Kolk
作者: (美)Charles K. Alexander;Matthew N.O.Sadiku 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英)Robin Heydon 著
作者: 陈会 张玉兴 编著
作者: 滕家海 编著
作者: [马]阿珠纳·马尔祖基(Arjuna Marzuki)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