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金融学>金融统计分析

对冲基金经理回忆录
作者 : (美)拉尔斯·克罗耶(Lars Kroijer)著
译者 : 杨睿 译
出版日期 : 2013-09-24
ISBN : 978-7-111-44041-3
定价 : 4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35
开本 : 16
原书名 : Money Mavericks: Confessions of a Hedge Fund Manager,2nd Edition
原出版社: Pearson Education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对冲基金经理笔记:来自伦敦金融城深处的报道》对冲基金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最初只有少数人参与,后来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规模达到数万亿美元的全球性行业。一直以来,对冲基金产业人们不公平地描述为“收费赌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对冲基金的管理者是一群极其聪明的人,对他们试图完成一项极度困难的任务:战胜市场。如果失败,他们就会立刻遭到市场严厉的惩罚,而如果成功,他们将得到丰厚的回报。
  《对冲基金经理笔记:来自伦敦金融城深处的报道》将对冲基金经理工作和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读者。作者从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之后短短几年内就创办了自己的对;中基金,所管理的基金金额一度高达10亿美元。能够在如此短时间内从一名普通毕业生成长为伦敦金融城里有市场影响力的基金掌门人,在外人看来,这也许就是对冲基金行业的魅力。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明,对冲基金不是邪恶的赌场,在这里看不到阴谋,看不到糜烂的生活,对冲基金经理经常创造奇迹,但前提是你要足够聪明,非常聪明,能够发现别人看不到的市场机会,为客户创造价值,还要能够抵御诱惑。对冲基金行业不是神秘的游戏,但它的确将人类的理性和洞察力发挥到了极致。

图书特色

虽然对冲基金行业已经从主要投资于美国资产的小众投资工具,演化至全球万亿美元的投资舞台,但它却依旧不公正地被世人描绘成一个充斥着这各种投机取巧者和麦道夫式骗子的土匪窝。
但请大家先忘记那些道听途说而来的东西,因为下面我要讲述一个有关一家对冲基金的真实故事。
本书记录了2002年~2008年间——那是整个对冲基金行业最繁荣的年头——一家设在伦敦的对冲基金从诞生、到获得表面上的繁荣、再到最终关闭的全过程。拂去笼罩在对冲基金上的光环之后,这实际上是在一个泡沫的年代,一个充满泡沫的行业在一个虚浮的城市中的传说。其中的故事讲述了一群非常聪明的年轻人如何去达到一项似乎不可能完成目标——战胜市场。虽说随失败而来的代价是非常痛苦的,但成功后的巨大奖励却是难以估量的。

对冲基金经理们大多低调而富有,并且尽量不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有人说这些家伙很“荒唐透顶”,也有人管他们叫做“狂人”,但更多的人认为他们简直是“猪狗不如”。
——但这公平吗?本书能为您揭示这个问题的答案

对冲基金行业原本是个不为外人所知的复杂世界,但本书通过精细而引人入胜的讲述让我们了解了一家对冲基金内部那些讳莫如深的工作。
石川哲也
《我是怎么造成信贷紧缩的》
的作者
我从头到尾仔细地阅读了这本书,我非常喜欢其全部内容。众所周知,对冲基金行业并不出产平庸之辈,而这本书中引人入胜的情节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描述也恰恰是这一点的很好证明。
安德鲁·施莱弗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不需要什么煽情的内容,拉尔斯用行云流水般的描述,实事求是地记录了成立并运行一家对冲基金的全部体验。
尼尔·威尔森
《欧洲对冲》杂志编辑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对冲基金的发展史及对冲基金经理的奋斗史,它揭开了笼罩在二者上的神秘面纱。虽然拉尔斯的个人经历在这个行业中算不上出众,但他的视角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德鲁·迪克森
迪克森资本管理公司的执行合伙人

拉尔斯·克罗耶(Lars Kroijer)是霍尔特基金的CEO。霍尔特基金是一家主要从事特殊事件套利的伦敦对冲基金,它成立于2002年,但在2008年春向外部投资人返还了全部的资本。在成立霍尔特基金之前,拉尔斯曾在HBK投资公司的伦敦办事处从事特殊事件交易(special situations investing)和事件驱动套利(event-driven arbitrage)。在之前他还曾任职于一家专注于价值分析的对冲基金——SC基本面公司,以及瑞德公司的纽约投行部门。
拉尔斯以优等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并在哈佛商学院获得了MBA学位。

图书前言

本书是关于一家对冲基金的兴衰史。从2002年成立霍尔特基金起,到2008年2月将全部外部投资返还给投资人,这6年的经历将我的精神和忍耐力都拉扯到了极限。我想通过这本书将管理一家对冲基金公司的酸甜苦辣呈现给世人,尤其是在这段时间里,对冲基金已经从一个相对晦涩的专业名词逐渐变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
  我开始写这本书,最初主要是因为我发现世人很难理解对冲基金的内部运作。虽然对冲基金行业已经从主要投资于美国资产的小众投资工具,演化至万亿美元的全球投资舞台,但普通人依旧不公正地将其描绘成一个充斥着这各种投机取巧者和麦道夫式骗子的贼窝—这些人一心只想从投资人手中榨取费用。
  这绝对不是我从事了10年的行业!在掌管霍尔特基金的那段时间里,我从未见到过任何类似于这种描述的情况。在我所熟悉的对冲基金行业里,全都是些才华横溢的人—他们对投资事业充满激情;他们为了给投资人找到可以获利的独特角度,可以花上无数时间进行复杂的金融分析。如果他们成功了,那么自己能得到的奖赏将是无与伦比的—按照一般人的标准,这种奖赏甚至可能有些过头了。这种工作确实能够让人兴奋,但绝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轻松。
  人们在谈论“对冲基金”(hedge fund)这个词的时候,就好像所有人都知道对冲基金是什么或者它真正代表什么。对我来说,对冲基金只不过是能够投资于更为广泛的资产类别(经常包含了好几个国家的市场)、风险特性更为多样化的一种投资基金。有的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可能会非常单一,而有的对冲基金在同一只基金里使用很多种不同的策略。对冲基金的投资经理除了与共同基金(mutual fund)一样,每年收取固定的管理费外,还要从投资收益中提取一定的额外报酬。在大多数时候,这部分业绩提成才是他们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对冲基金的投资人可能是非常有钱的个人,但大多数是像银行、大学基金会、保险公司和FOF基金那样的机构投资者。他们投资于对冲基金都是想获得独立于市场运动方向的收益(这里的FOF基金专指投资于对冲基金的FOF基金)。一般媒体会把对冲基金描绘成不顾后果的冒险者,经常会频繁地交易股票。这么说并不完全错误,某些基金确实会如此操作,但实际上更多的对冲基金具有比股票市场更低的风险水平,通常会长期持有证券。顾名思义,对冲基金就是通过“对冲”手段来防范诸如股市下跌和信用违约等风险事件影响的投资基金,他们所使用的对冲手段则包括卖空借入的股票或者买入保护性的金融工具等。如果读者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对冲基金,相信维基百科上的内容能够回答大家的绝大多数疑问。
  我与对冲基金的初次接触是我在哈佛商学院上学的时候。在那之前,我走的是一条称得上“按部就班”的金融职业生涯—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接着在纽约的投资银行瑞德公司度过了悲惨的学徒生涯。这些对于像我这样来自哥本哈根北部的男孩来说,已经算是一种不寻常的经历了。不过,一般来说,在银行业工作的规矩、程序以及升迁路径都比较清晰,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有章可循的,但对冲基金行业似乎完全不同。我上过莫顿教授(Robert Morton)的课,那时候他刚因在期权定价方面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在此之前,他除了以推导出布莱克-斯科尔斯-莫顿公式(Black-Scholes-Morton Fomula)而早就闻名于世之外,还因作为长期资本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LTCM)的合伙人身份以及所在的这家公司令人侧目的投资业绩而为世人所关注。我跟他还算熟悉,所以就跑到他的办公室请教关于对冲基金方面的问题。但这次会面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结果,因为他的影响力只限于长期资本公司内部,但他们当时并没有在招兵买马。在那之后不久,长期资本公司就因为几十亿美元的投资亏损(参见洛温斯坦(Roger Lowenstein )的佳作《赌金者: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升腾与陨落》)而彻底倒闭,而此后莫顿则被公众视为这家失败的对冲基金的招牌人物—尽管他实际上很少参与公司的日常运营。
  在我看来,长期资本公司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对冲基金这个行业存在很大的弊端。相反,我越是接触对冲投资,越能发现其中的吸引人之处。一帮聪明绝顶的家伙聚在一起,试图完成一项似乎不可能的任务—战胜市场!他们使用的研究方法来自金融学、经济学和数学,这也是我所钟爱的;而这些人只关心实用的方法,特别是在市场和行为心理学方面,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公司、行业、经济、社会的研究。我把这种工作看作对真实世界的研究,其中市场代表了虽并非处处公平但却铁面无私的主宰,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是高质量的工作就会得到不菲的奖赏,而滥竽充数之徒终会被无情地惩罚。所以对冲基金行业在我心中是一个忽悠绝迹、精英文化盛行的净土。
  按照最宽泛的定义,对冲基金行业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但它真正起步发生在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在经历了2008~2009年金融危机后大幅下降,全行业管理的资产已经接近或恢复了历史的高点,如果不考虑投资杠杆的话,目前的总规模差不多2万亿美元。随着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越来越重视所谓的“与市场无相关性的收益”(uncorrelated return),让他们即使在熊市中也能有所收获,对冲基金作为一个整体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当较大的金融机构开始普遍接受对冲基金作为一种可配置的资产类别时—就像它们配置于私募股权投资和其他资产一样,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才真正膨胀起来。毕竟将一部分资产配置于可以在经济衰退之时还能获利的投资中,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在初期的一些对冲基金获得了令人侧目的收益后,并且这种收益没有展现出同整个市场的相关性,这类投资机会便开始吸引到越来越多的资金。显然,许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将对冲基金投资群体的扩大当成一个机会,并借此成立了新的基金以满足这种需求。随着旗下资产的快速扩张,一些对冲基金公司获得了强大的影响力,并开始积极地介入一些家喻户晓的大公司的管理。但由于对冲基金的内部组织方式并不为外人所知,加上很多投资经理往往本是籍籍无名之辈,所以对冲基金就会被公众当作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世界中最邪恶的化身。最终,即使是那些对对冲基金有所了解的少数人,也经常会对这个行业抱有一些负面的看法。
  在我心目中,管理对冲基金的都是些特立独行的人物,他们是市场的弄潮儿,终日搏击于金融行业中发展最迅速且变幻莫测的前沿。他们意志坚定,目标明确,而且不为习俗所约束—不在意着装、不看重年龄,对在大公司的稳定工作更是不屑一顾。能让他们关心的只有一件事,即是否能在承担相同风险的前提下,创造出比别人更多的收益。
  我在对冲基金业的第一份工作是纽约的一家价值投资基金,自从我加入之后,它旗下的资产迅速从6亿美元缩水至4 000万美元(我发誓这不是我的原因造成的,但众口铄金我也没有办法)。之后,我回到了欧洲,并加入了管理几十亿美元的HBK公司在伦敦的办事处,负责与兼并有关的特殊事件套利交易(merger arbitrage situations)。在经历了内心一番痛苦的抉择之后,我于2002年春离开相对稳定的HBK公司,自己成立了一家名为“霍尔特基金”(Holte Capital)的对冲基金公司。所以,如果要回忆过去的话,我至少可以骄傲地宣称,我在刚满30周岁的时候就和大学时候的好友一同闯荡金融界了。
  我希望本书的读者在体会我们这家基金的兴衰时,不会产生所有的对冲基金都与霍尔特基金一样的印象。事实上,所有的对冲基金都各不相同。在这个行业里,每家公司的投资风格就像不同人的性格会千差万别,而简单地将其归类是具有误导性的。然而,霍尔特基金的故事里除了这家公司自身的兴衰外,还包含了很多对冲基金行业中脸谱式的共性部分:这里包含了幼稚、抛弃、自大、迅速膨胀的泡沫、无知、偶尔还会有些憎恨;但另一方面,这里还有成功、抱负、友谊、勇气以及爱情。与其他关于金融界的描述不同,本书里找不到泛滥着性和毒品的内容,这也许让出版商有些失望。在霍尔特基金的故事里,我们从未消费过价值2万美元的红酒,也从未沾染过可卡因等,而且在这么多年金融界的经历中,我也从未亲眼目睹过此类事情。我经历了许多非常戏剧化的事件,其中有的转瞬即逝,但更多事件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步步地发酵。在我的回忆中,6年掌控霍尔特基金的生活似乎是一场模模糊糊的人生长戏,其中不乏大喜大悲,此起彼落之间转换迅速却又让人无可奈何。
  总而言之,如果有些读者还认为对冲基金世界是被居心叵测且步调一致的邪恶力量所掌控的话,我希望本书能够让读者在获得一份消遣的同时,还能对这个行业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上架指导

金融投资

封底文字

对冲基金行业原本是个不为外人所知的复杂世界,但本书通过精细而引人入胜的讲述让我们了解了一家对冲基金内部那些讳莫如深的工作。
——石川哲也(Tets Ishikawa,《How I caused the credit crunch》的作者
“我从头到尾仔细地阅读了这本书,我非常喜欢其中的全部内容。众所周知,对冲基金行业并不出产平庸之辈,而这本书中引人入胜的情节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描述也恰恰是这一点的很好证明。”
——安德鲁?施莱弗(Andrei Shleifer),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不需要什么煽情的内容,拉尔斯行用云流水般的描述,实事求是地记录了成立并运行一家对冲基金的全部体验。”
——尼尔?威尔森(Neil Wilson),《欧洲对冲》杂志编辑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对冲基金及对冲基金经理的编年史,它揭开了笼罩在二者上的神秘面纱。虽然拉尔斯的个人经历在这个行业中无论如何都不算出众,但他的视角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德鲁?迪克森(Drew Dickson),迪克森资本管理公司的执行合伙人

4、对冲基金经理们大多低调而富有,并且尽量不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有人说这些家伙很“荒唐透顶”,也有人管他们叫做“狂人”,但更多的人认为他们简直是“猪狗不如”——但这公平吗?本书能为您揭示这个问题的答案。

作者简介

(美)拉尔斯·克罗耶(Lars Kroijer)著:暂无简介

译者简介

杨睿 译:暂无简介

图书目录

致 谢

前 言
第一部分 霍尔特基金的诞生
第1章  化蛹成蝶
第2章  放手一搏
第3章  基金成立
第4章  漫漫征途
第5章  艰难起步
第二部分  事业从此起步
第6章  米奇基金
第7章  实现飞跃
第8章  拜见大佬
第9章  初具规模
第10章 公司扩张
第11章 积极投资
第12章 寻常一天
第三部分 奋斗在第一线
第13章  背景调查
第14章  伦敦喋血
第15章  独门秘技
第16章  成功人士
第17章  亦友亦敌
第18章  锱铢必较
第19章  物非所值
第四部分 快速沉沦之殇
第20章  寒意来袭
第21章  糟糕一天
第22章  连遭厄运
第23章  归去来兮
第24章  审视失败
给业余投资者的投资建议

教学资源推荐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菲利普·劳顿(Philip Lawton) 托德·扬科夫斯基(Todd Jankowski) 著
作者: (美)马丁 J.普林格(Martin J.Pring)
作者: 陈毅恒(N.H.Chan)王海婴(H.Y.Wong)著
作者: 魏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