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金融学>金融统计分析

商品期货产品设计
作者 : 魏振祥 编著
出版日期 : 2017-03-11
ISBN : 978-7-111-56282-5
定价 : 45.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76
开本 : 16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产品创新是提高期货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关系期货市场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提高新产品创新能力,就是提升期货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期货产品的设计既是期货交易所的事,也是监管层、期货公司、广大投资者的事,因为产品设计不合理会影响到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本书从新产品研发的战略主导思想、主要特征以及管理的相关内容着手,系统地阐述了商品期货新产品研发管理内容;介绍了新产品研发管理流程的九个阶段划分,并分别对这九个阶段的实施流程进行了具体阐述;本书着重阐述期货合约设计,包括交易单位、报价单位和最小变动价位等内容,并介绍了商品期货交割方式和交割地点的选择,包括交割制度的设计和各种交割方式介绍。另外,本书还阐述了交割仓库升贴水设置以及新产品上市和培训等内容。

图书前言

产品创新是提高期货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关系期货市场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提高新产品创新能力,就是提升期货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期货产品的设计首先是期货交易所的事,其次是监管层、期货公司、广大投资者的事,因为产品设计不合理会影响到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
新产品设计环节多、难度大、人员广、任务重。新产品设计包括筛选、调研、设计、论证、报批、营销和上市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又有很多细节,涉及的产业链长、人员广。所涉及的环节包括国务院、国家部委、行业协会、证监会、交易所、期货公司、产业链上的成百上千家企业、相关机构和投资者等;需要产品设计人员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学习研究产品的国内外、上下游、期现货、宏观产业政策和微观市场运作等,从现货方面的“门外汉”成为行业“专家”;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合约制度,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及上报材料,任务非常艰巨。
面对新产品设计任务重、压力大、研发人员可能不足等困难,新产品研发团队要发扬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精神,积极探索新产品研发创新与流程管理,提升产品的开发效率。在此基础上,需要加班加点,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产品开发,有力地支持期货市场的发展。
本书内容是笔者在2008~2013年郑商所新产品研发过程中产品研究人员的经验积累和总结基础上,于2016年结合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的产品研究成果总结而成,是产品研发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一章“商品期货新产品研发管理”包括“新产品研发战略管理”和“新产品研发流程管理”两节。第一节“新产品研发战略管理”是站在战略高度来看待新产品研发的主导思想、主要特征、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目的是提高产品设计人员的思想高度。第二节“新产品研发流程管理”是要求产品设计人员要有全局性考虑、系统性思考,是在借鉴国内外大量的现货新产品研发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期货新产品研发实践总结出来的。从国内外新产品研发历史来看,新产品研发经历了多个阶段,走了不少弯路。比如“骑墙式”,就是研发归研发,市场归市场,研发部把品种研发出来后,由市场人员去营销,然后研发部又重新开始新的品种研发,两者没有很好地结合。而且,研发人员在研究品种时并没有系统思考,没有“瞻前顾后”。就比如过去的期货新产品研究,一家企业可以去调研多次,回来后,发现还有很多问题没了解,然后再打电话、再去调研。第二节就是要避免类似事情发生。之所以划分了九个阶段,就是让研发人员了解整个品种的研发过程和研发内容,让大家有一个战略思维。实际上,即便不分阶段,这些工作大家也都干了。分阶段了有何不同?目的是给大家理清思路。知道整个过程和流程后,开展工作就心中有数,思考问题就能够有全局意识。其实,在实践中并没有完全按照这些流程的入口和阶段进行,而且很多阶段是并行或交叉的,但是,正是有了这样的阶段划分和任务要求,才使研发人员具备了系统性思考的潜质和要求。本书之所以多次使用“系统性思考”,是想让大家对“战略是对全局的筹划和谋略”有更深的认识。研发人员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研发有这九个阶段、九项内容、九项任务,每一次调研都要为后面的阶段做准备、做铺垫,也只有完成了这九个阶段的任务,新产品研发才算结束。但是,仅仅有这样一个流程还远远不够,具体在执行这九个阶段的任务时,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专业知识不同以及对交割的认识不同,实际调研效果和操作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又总结了后面章节的内容,目的是让大家站在一个高起点上来思考、来做事。
第二章“新产品筛选与调研”。第一节“新产品筛选”是新产品研发的起始,是决定新产品研发正确与否的关键。可以说,品种筛选错了,后面付出再多也是徒劳。因此,这一节把符合期货品种特性的关键因素进行列举和分析,使研发人员能快速、准确地筛选出符合期货市场实际、符合交易所发展要求的新产品。第二节“新产品深度调研”是决定调研效率的关键。一次调研成效如何,与调研思路、调研内容、调研准备等密切相关。这一节将我们在实践中走过的弯路和经验进行总结,设计了调研目的—调研地点—调研对象(级别)—调研问题—调研结果,甚至什么级别的调研人员这样一个调研模式。只有把每个步骤的工作做细、做深,品种调研的效率才会大大提高。“调研问题”尤其重要,因为从问题的内容设计可以看出调研人员是否是“系统思考”,是否“瞻前顾后”。这一节把商品期货调研中一般需要调研的内容进行列举、提醒、建议,并对调研人员所要具备的素质(敬业、一丝不苟、执行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进行阐述。同时,要求新进人员阅读以前的调研报告,以免重复调研或进行低级提问,也便于讨论。
第三章“期货合约设计”是期货新产品的根基。由于期货交易的就是这个合约,所以合约设计至关重要。在合约设计时,农产品、金属、化工等不同类别的合约有其共性,比如,合约月份:农产品多为单月,工业品多为所有月份,但也有差异;在涨跌停板和保证金的关系上,国内早期基本是3%/4%、3%/5%、4%/5%、5%/7%等关系,现在大多是4%/5%。但是,实践中要考虑的因素还是比较多的,不同品种但属于同一类别的,一般应保持一致,比如豆油、棕榈油、菜油在合约单位、价幅和保证金上就应该一致。本章就是让研发人员在设计合约时,把应该考虑的因素都考虑进去,这样避免上市后影响投资者参与而出现修改合约的现象。
第四章“商品期货交割方式的选择”是商品期货的灵魂。可以说,中国期货市场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交割有关,交易所在新产品设计时讨论的焦点也在交割制度。由于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讨论的出发点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因此对交割制度的讨论往往五花八门、争论不休。本章把仓库交割、厂库信用交割、车(船)板交割、一次性交割,仓单交割和非仓单交割,滚动交割和集中交割,固体品种和液体品种交割等做了比较,目的是在以后的新产品研发中能够更明确该使用哪种方式。本章提出其使用范围以及其特点、作用,现货市场的特点与制度设计的关系,投资者的认可程度,等等,目的是让大家对不同交割方式有一个全面认识,然后大家的讨论才能站在一个起点,才能减少一些无意义的争论。尤其在创新时,参与讨论人员往往站在已有模式上,对创新不肯接受,其结果是设计人员在做知识普及、苦口婆心的解释。其实,如果参与讨论人员能够对不同交割方式有一个共识、品种设计人员能够及早做好比较,则新产品研发的效率会更高。本章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
第五章“商品期货交割地点的选择”是期货最终的交割渠道。渠道不畅,则万事皆休。仓库布局合理与否涉及很多因素,包括产地、销地,升水、贴水,数量多、少,集中、分散,等等。本章将仓库布局时要考虑的因素一一列出、分析,对国内外不同品种的仓库布局进行比较,提出了在仓库布局中一般必须考虑的因素,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第六章“交割仓库升贴水设置”是仓库设置的核心。只要在非基准地设置仓库,就必然有升贴水设置。升贴水是非基准地相对于基准地的价差,升贴水设置不合理会影响盘面基准价的反映。有的升贴水是运输成本关系,有的是两地价差关系(大于或低于运输成本),有的是两者的结合。有的期货品种由于升贴水设置不合理,使得盘面价格反映的是升水多的地区或贴水少的地区,也就是仓单量大的地区,使得升贴水调整也非常必要。本章就是要研究怎么设置升贴水以及基本原则。
第七章“新产品上市、培育及维护”。第一节中的“新产品上市”是指交易所开发的新产品从请示、报批、获批及上市前一系列准备工作并最终挂盘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工作非常多,也非常细,更非常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出错。本节对已上市品种的经验、工作事项等进行总结,目的是有一个基本模板,避免犯错误,使新产品能够顺利上市。第二节中的“期货市场培育”是决定品种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品种上市前后都要进行市场推介,让更多投资者认识新产品、接受新产品、参与新产品。本节总结了在上市前的前期培育以及应该做好的工作(企业档案、数据库、期货公司的调研介入、品种宣传U盘、品种知识讲义U盘);在上市后的后期培育以及应该如何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做好知识转移;如何开发市场,把研发人员在新产品调研中的人脉资源变为交易基础;如何让新产品研发人员和品种维护人员进行对接;等等,其目的是让新产品上市后能够为市场所接受。第三节中的“新产品上市后的维护模式”是交易所在品种开发和培育工作上的一项创新性举措,即在品种上市后,品种开发人员即转向对该品种的维护,保证品种上市后的各项运行工作顺利启动,为品种的平稳运行和长期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该维护限于上市后的一段时期,维护的过程也是各种形式的知识和资源转移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个过渡时期后,品种进入常规的维护阶段。
随着新产品研发越来越多,希望参与新产品研发的人员,能够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充分结合工作实践,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完善研究报告内容,进一步推动了新产品研发工作,为期货市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品种基础。
本书将在今后新产品设计中发挥指导性作用,同时将在新产品研发中不断完善。
本书的阅读对象为期货交易所后台部门人员、期货公司营销人员、广大投资者、现货电子市场以及致力于期货的高校学子。期货交易所产品研究、维护人员和交割人员是本书的最大受益者,期货公司要向市场投资者营销期货产品,必须了解期货产品设计的内涵,才能服务到位,这也是交易所在新品种上市时都要向期货公司讲解规则的原因。广大投资者未必需要了解本书的全部内容,但学习本书大部分内容后对交易是非常有利的,因为书中针对每个期货品种交易所和期货公司介绍了产品设计尤其是交割制度的相关知识。全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设计的产品虽然不需要像期货一样设计得很标准化,但学习了解期货产品的设计理念、方法和交割方式等思路对其自身的产品设计也是有帮助的。据我所知,本书似乎是全球期货市场产品设计的第一本书,因为一般产品设计都是交易所自己的事,也只有交易所的人才可能著书,但我在期货交易所工作21年、设计新产品10年,也没有见到期货产品设计的书,因此,本书也填补了此项空白,对于对期货感兴趣的高校学生来说是难得的参考书。希望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帮助,对中国期货市场和大宗现货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魏振祥
2016年11月于大连

上架指导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封底文字

封底 请用《商品期权》一书的封底

作者简介

魏振祥 编著:暂无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商品期货新产品研发管理 1
第一节 新产品研发战略管理 1
一、新产品研发战略主导思想 2
二、新产品研发战略主要特征 2
三、新产品研发战略管理过程 4
(一)战略管理过程的四个阶段 4
(二)战略管理过程的特点 7
四、新产品研发战略管理目标 7
第二节 新产品研发流程管理 8
一、新产品研发阶段划分 8
二、第一阶段:品种筛选 10
三、第二阶段:品种调研 13
四、第三阶段:品种设计 15
五、第四阶段:品种论证 17
六、第五阶段:品种报批 18
七、第六阶段:品种营销 19
八、第七阶段:品种上市 20
九、第八阶段:品种培育 21
十、第九阶段:品种维护 22
第二章 新产品筛选与调研 50
第一节 新产品筛选 50
一、新产品筛选的原则 51
(一)符合交易所的未来发展战略 51
(二)符合商品期货标的物应具备的特性 51
(三)交易所上市该品种的优势 58
二、筛选品种的来源 58
三、相关资料收集及分析 58
(一)相关资料收集 58
(二)相关品种对比分析 59
(三)撰写筛选基本情况报告 60
四、现货市场初步调研 60
五、内部论证 61
(一)撰写品种可行性报告 61
(二)内部介绍拟研究品种情况 61
(三)制订品种研究方案 61
(四)相关研究资料存档 62
第二节 新产品深度调研 62
一、调研准备 62
(一)制订总体调研计划 62
(二)数据资料收集和深度研究 63
(三)设计调研问题 63
(四)选择调研对象 64
(五)选择调研人员 64
二、调研联系 65
(一)联系调研对象 65
(二)发送调研问题 65
(三)安排调研行程 65
三、调研过程 65
(一)调研方式 65
(二)调研对象 65
(三)营销式调研 66
(四)做好调研记录 66
(五)调研关系建立 66
(六)调研注意事项 67
四、调研成果及反馈 67
第三章 期货合约设计 68
第一节 交易单位 69
一、期货合约单位现状 69
(一)国外期货合约交易单位 69
(二)国内期货合约交易单位 70
二、设计合约交易单位的考虑因素 70
(一)合约交易单位的常规设计 70
(二)合约单位的修改 74
三、期货公司如何认识 76
四、投资者如何认识 76
(一)合约单位的大小决定投资者的资金能够买卖合约的数量 76
(二)合约单位与交割单位的结合决定交割的数量 76
第二节 报价单位和最小变动价位 77
一、最小变动价位设计因素 77
二、国际主流商品期货品种做法 78
三、国内期货品种最小变动价位 79
四、最小变动价位的设计案例 79
五、国内期货交易所设计遵循的原则 89
第三节 涨跌停板与最低交易保证金 96
一、涨跌停板与保证金设计的考虑因素 96
二、国内期货品种涨跌停板与最低交易保证金 96
三、涨跌停板设计案例 97
第四节 合约交割月份 98
一、国内期货合约交割月份设计 98
二、合约交割月份设计的原则 98
(一)工业品 99
(二)农产品 99
第五节 最后交易日及交割日期 100
一、最后交易日 100
二、交割日期 101
第六节 交割品级及升贴水 102
一、交割品级设计 102
二、交割升贴水设计 104
第四章 商品期货交割方式的选择 106
第一节 商品期货交割方式概述 107
一、实物交割方式的作用 107
(一)交割方式的设计深刻地影响着期货市场的效率 107
(二)交割方式的设计同样影响着期货市场的公平 108
(三)交割方式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到期时期现货价格趋合 108
(四)降低交割成本是交割方式丰富与发展的主线 108
(五)创新交割方式使原本不适合期货的品种成为可能 109
(六)多样性的交割方式使期货交割更灵活、更接地气 109
二、期货市场交割制度设计 109
(一)交割制度设计的目标 109
(二)交割制度与现货市场交收之间的关系 109
(三)设计期货市场交割制度时的注意事项 110
(四)期货市场交割制度的特点 110
三、未来商品期货交割方式的创新趋势 111
(一)自主协商、灵活便捷、成本低廉将是商品期货交割方式的
   发展趋势 111
(二)打造独立、强大的交割结算公司,收购电子市场作为场外
   市场 112
第二节 仓库仓单交割 113
一、采用仓库标准仓单的条件 113
二、国外商品期货仓库仓单交割举例 113
(一)CME豆油期货交割 113
(二)LME期货交割 113
第三节 厂库仓单交割 114
一、厂库交割方式的演变 115
二、厂库仓单 116
(一)厂库交割的制度设计原则 117
(二)厂库交割的制度要点 118
(三)厂库交割与仓库交割的异同 119
(四)厂库交割的利弊分析 120
三、CBOT厂库仓单管理 123
第四节 仓库仓单+厂库仓单交割 126
一、上市后增加提货制厂库仓单 127
(一)现货市场已经具备实现厂库交割的基本条件 127
(二)豆粕期货市场运行质量提高 128
二、上市时采用仓库仓单+厂库仓单 129
三、仓库仓单+送货制厂库仓单 130
(一)静态的升贴水调整难以满足动态的现货实际 130
(二)升贴水调整的滞后性 132
(三)厂库异地交收制 132
(四)提货与送货差异 134
第五节 车(船)板交割 135
一、车(船)板交割概述 135
二、车(船)板交割举例分析 136
第六节 车(船)板交割+仓单交割 138
一、动力煤期货交割方式 138
二、生猪期货交割方式设计 142
第七节 装运凭证交割和提货单交割 143
一、CME农产品主要期货交割方式 143
二、大商所铁矿石提货单交割 144
(一)配对阶段 144
(二)交收阶段 145
第八节 期货转现货交割 146
一、期货转现货交割 147
二、期货转现货操作步骤 149
(一)买卖双方为现货市场的贸易伙伴 149
(二)买卖双方偶然进行期货转现货 150
三、期货转现货举例 151
(一)国外期货转现货案例 151
(二)期货转现货与平仓、交割方式的比较 153
(三)郑商所期货转现货现状 154
四、期货转现货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 155
第九节 现货转期货 156
一、现货转期货的好处 157
(一)满足现货企业增强现货贸易合同约束力的实际需求 157
(二)为现货企业提供更为灵活、更易接受的现货贸易合同处理
   方法 157
(三)便利现货企业更为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 158
(四)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可供借鉴 158
二、设计思路 158
三、规则设计 159
第十节 现金交割 159
一、CME瘦猪肉现金交割方式 160
二、国外动力煤现金交割 160
(一)期货合约 160
(二)期货交易情况 162
第十一节 期货转现货交割+现金交割 163
一、布伦特原油三大交割模式 163
(一)现货即期交割 163
(二)现货远期交割 163
(三)期货复合交割 164
二、布伦特原油复合交割模式 165
(一)现金结算 165
(二)期货转现货 165
三、期货转现货的实物交割功能 166
(一)直接期货转现货 166
(二)现货转期货开仓 167
(三)期货转现货平仓 168
四、复合交割的好处 169
(一)复合交割无须定点仓库,且能避免二次运输 169
(二)定价机制与现货交易分离,便于期货转现货交易 169
(三)复合交割模式不仅应用灵活,而且贴近现货 170
第十二节 选择性交割 170
一、CME取暖油交割 170
二、MCX交割 170
第十三节 滚动交割与一次性交割 171
一、期货交割的配对方式 172
二、一次性交割方式 174
第十四节 仓单通用与非通用 176
一、通用仓单 176
二、非通用仓单 178
第十五节 期货交割引入T+D 179
一、T+D交易的主要内涵 179
二、在期货交割中引入T+D交易的目的、意义 180
(一)弥补我国期货市场近月不活跃的劣势 181
(二)减少逼仓风险 181
(三)满足买方客户实物交割的不同需求 182
三、引入T+D的期货合约及规则要点 182
四、引入T+D需注意的问题 186
(一)可能带来大量实物交割 186
(二)可能降低价格回归的效率 187
(三)可能影响实物交割的确定性 187
(四)T+D交易机制具有一定的品种局限性 187
(五)多逼空风险 187
(六)递延费对市场的影响是非中性的,如何建立调解递延费的
   机制是难点 188
五、研究规划 189
第五章 商品期货交割地点的选择 190
第一节 国内外交割仓库布局 191
一、商品期货交割在交割体系中的地位 191
(一)影响期货价格 191
(二)影响交割成本 192
(三)影响交割量 192
(四)影响交易量 192
(五)影响品种的平稳运行和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 192
二、国内外交割仓库布局现状 192
(一)国内外商品期货品种仓库布局 192
(二)典型品种交割仓库布局及调整 196
第二节 交割地点的选择 198
一、交割仓库布局特点 198
二、交割地点选择理论 200
(一)影响交割地点的因素 200
(二)交割地点选择理论 200
三、交割仓库布局的目标和原则 201
(一)交割仓库布局的目标 201
(二)交割仓库布局的基本原则 202
四、交割区域布局 203
(一)基准交割区域 203
(二)非基准交割区域 204
(三)不同区域交割布局特征 206
(四)交割区域内的仓库数量和库容 208
(五)交割区域的扩大 208
五、交割仓库布局 210
(一)仓库布局考虑因素 210
(二)交割仓库布局流程 211
第六章 交割仓库升贴水设置 216
第一节 交割库升贴水设置原则 217
一、升贴水设置的必然性 217
二、设置升贴水的原则 218
(一)升贴水的设置应体现仓库布局特征 219
(二)升贴水的调整不易过度频繁 219
(三)升贴水的设置要有科学的评测方法 220
(四)调整升贴水应综合考虑多方因素 220
三、交割仓库升贴水的设置依据 221
(一)不同交割区域的现货特点 221
(二)与基准交割区域的现货价差 221
(三)物流水平、辐射能力及运杂费 221
四、升贴水的设置方式 221
(一)不设升贴水 222
(二)只贴水不升水 222
(三)只升水不贴水 223
(四)少升水多贴水 223
(五)多升水少贴水 224
五、升贴水调整 224
(一)不定期调整升贴水 224
(二)自动调整升贴水 225
第二节 国内仓库布局及升贴水规定 225
一、大商所仓库升贴水设置 225
(一)交割仓库布局特点 225
(二)升贴水设置特点 226
二、上期所仓库升贴水设置 226
(一)交割仓库布局特点 226
(二)升贴水设置特点 226
三、郑商所仓库升贴水设置 227
(一)交割仓库布局特点 227
(二)升贴水设置特点 227
第三节 CBOT期货交割仓库布局及升贴水规定 227
一、CBOT交割制度的变革 227
二、小麦、玉米、大豆的交割布局及升贴水设置 228
三、豆粕仓库及升贴水设置 229
四、国内外地区升贴水设置的启示 231
(一)科学设置地区升贴水更有利于基准交割区的价格发现 231
(二)单一、较低的升贴水设置更有利于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 231
(三)CBOT自动调整升贴水的制度公开、透明,有一定的
   借鉴意义 232
第七章 新产品上市、培育及维护 233
第一节 新产品上市 234
一、期货新产品上市的含义和特点 234
二、上市时机选择 235
三、上市工作的内容 235
四、上市时间安排 237
五、新产品上市经验总结 237
第二节 期货市场培育 238
一、品种培育总体思路 239
(一)品种培育的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239
(二)品种培育的组织与分工 239
二、新产品培育准备 240
(一)制订市场培育方案 240
(二)制作宣传材料、幻灯片、录像资料 240
(三)建立营销团队,提高营销能力 240
(四)联系新闻媒体及信息服务机构 240
三、新产品培育实施 240
(一)内部知识转移 240
(二)外部知识转移 241
(三)现货企业和投资者培训 241
(四)新产品宣传和信息服务 242
(五)设定品种优惠措施,进行维护转移 242
(六)新产品市场深度开发和完善 243
四、新产品营销创新及注意事项 243
(一)电子营销和模拟交易 243
(二)探索机构客户开发模式 244
(三)信息资料印发 244
(四)市场开发相关信息记录 244
(五)市场吸引力培养 245
第三节 新产品上市后的维护模式 245
一、维护的目的 245
二、维护计划的制订 246
三、维护工作的主要内容 246
四、维护工作注意事项 248
五、维护效果的评估 249
后记 250

教学资源推荐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 道格拉斯 J.卢卡斯(Douglas J. Lucas)、劳里 S.古德曼(Laurie S. Goodman)弗兰克 J.法博齐(Frank J. Fabozzi)著
作者: (美)乔治.克兰曼(George Kleinman)著
作者: 金程考研专业课教研中心 中国专业硕士命题研究中心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