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金融学>金融统计分析

华尔街潜规则
作者 : (美)乔舒亚 M. 布朗(Joshua M. Brown) 著
译者 : 陈丽芳 译
出版日期 : 2012-12-20
ISBN : 978-7-111-40614-3
定价 : 42.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31
开本 : 16
原书名 : Backstage Wall Street: An Insider’s Guide to Knowing Who to Trust, Who to Run From, and How to Maximize Your Investments
原出版社: McGraw-Hill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华尔街非常擅长的事就是:说服你违背自己的利益行事。作者在本书中揭示了世界上最大的赚钱机器内部是如何运作的:
·华尔街的人:为什么赚钱的总是经纪人?
·华尔街的产品:为什么这些产品单独为投资者设计以保障投资失效?
·营销计划:做营销计划的唯一目的就是从你的口袋里拿钱。
阅读本书,了解华尔街,了解华尔街背后的潜规则。

图书特色

前勒口
知晓华尔街内幕的人不希望你读《华尔街潜规则》。
为什么?因为华尔街的很多投资专业人士是专门说服投资人违背自己的利益行事的。本书就揭露了这样一个丑恶的真相。
没有谁会像乔舒亚那样有掀开华尔街遮羞布的勇气。这个被《纽约时报》称为“蛇鲨贩子”(the Merchant of Snark),被《巴伦周刊》称为“蛊惑人心、没事找碴” 的人曾在金融行业工作了10年,从中了解了华尔街各家公司对待投资人的套路和嘴脸,他亲眼看到投资人的钱如何流进华尔街的金库,一去不复返。
无长期在华尔街的修炼,难以有作者明辨华尔街本质的洞察力;乔舒亚用内幕人员的独特视角和将真相公之于众的魄力,为你独家揭秘:
华尔街的人:零售经纪人利润不断,而投资人却在盈利和赔本的冰火两重天中煎熬的原因。
华尔街的产品:基金、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和其他产品,为何在“保证赚钱”的包装下,只让投资者为失误买单?

封底
《华尔街潜规则》赤裸裸地揭露了投资行业的真相。这是乔舒亚——一个资深的华尔街职业经纪人身涉金融投资行业第一线多年积累的经验。他作为洞悉华尔街内幕的人,率先道出了华尔街投资圈中人尽皆知但无人敢言的潜规则,告诉大家避开华尔街为投资者设定的陷阱以及正确投资的方法。

华尔街流行的种种不端行为,本书将为你一一呈现。华而不实的自我包装、言过其实的促销伎俩、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金融产品兜售……看着这些穿西装、打领带的华尔街人犯下的罪过,你可不能沉不住气——就是他们几年前差点儿毁了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
—道格拉斯 A. 卡斯?海风合作伙伴管理有限公司

你以前读过的有关华尔街的文字统统都是谎言,但《华尔街潜规则》不一样。
—詹姆斯·阿尔图切尔?资本方程式管理公司、《见我所曾不见》作者

乔舒亚希望华尔街变得更加美好。在他的博客和《华尔街潜规则》这本书中,处处可见这位曾经的股票经纪人、如今的金融顾问的良苦用心。华尔街让他疯狂时,他会率性地呐喊。我敢肯定你会喜欢他在本书中揭示的华尔街幕后的真相,被他个人数十年间在华尔街求索打拼的经历折服。
—霍华德·林德泽?林德泽资本管理公司和证券推特创始人

后勒口
乔舒亚 M﹒ 布朗
(Joshua M. Brown)
融合分析投资合伙公司副总裁、华尔街十大必读财经博客网站TheReformedBroker.com博主、福布斯网站(Forbes.com)专栏作家、《华尔街日报》和证券推特(StockTwits)特邀撰稿人。其观点和理论常被CNBC、CNN、美国在线、路透社、《金融时报》、《纽约时报》、彭博资讯和《财富》等媒体引述评论。

ISBN 978-7-111-38230-0
定价:35.00元
ISBN 978-7-111-39155-5
定价:59.90元

图书前言

我是谁
  准确地说,我压根儿不存在。我的意思是说,虽然我在这儿写着这些文字,但是从字面上来讲,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隐形人。
  我曾是个证券经纪人,现在是投资顾问。我以独立经纪人的身份入行,而其他在金融行业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几乎都是在大型、知名的经纪公司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的。我从投资行业的后门走进华尔街,一路摸爬滚打,全凭对投资交易的热情、坚忍的意志和自学者强烈的求知欲学习金融交易之道。这对我个人来说很重要,因为我的成长经历全然不受传统经纪公司“正统做法”的影响。
我自认为天生是一位极富艺术气质的作家,成为金融从业者实属个人选择。在华尔街,我既没有权贵富豪朋友,也没有获  得内幕消息的门路,我的衣柜里也没有那种彰显投资银行家气质的白领蓝衬衫。我犯不着只为某一家经纪公司效力,也不用向那些厚此薄彼的传统势力低头。我只凭自己的诚实、智慧和踏踏实实积累起来的业界名声就能大展拳脚。感谢互联网的独特魅力,每天我对市场的评论都能通过博文和全美乃至全球各地的读者分享。我通过博客发布的信息,绝无华尔街传统经纪公司兜售投资产品、操纵行情信息的影子,也没有借任何宣传造势活动的东风。不用顾及公司难以逾越的层级制度,也不用畏惧媒体话语,我写我所见,我论我所思。
  在整个金融界,你再也找不到像我这样坦率的人,也不会有第二本书能像你手中拿着的这本这样,没有人会透露我所写的东西。无论是投资咨询业,还是资产管理领域,没有谁愿意开诚布公,也没有人会去揭开交易的幕后真相。太多的人为自己编织了投资发财的美梦,即使到头来发现不过是海市蜃楼,在投资中遍体鳞伤,事后也不会去揭这些偶尔让自己痛痒难当的伤疤。而我从来就和这种海市蜃楼没有关联,这种虚幻的泡影对我也不会有任何吸引力。那些高高在上的金融机构和高端融资的圣殿,我高攀不起。我与那些地方格格不入,一如朋克摇滚与主流交响乐一样水火不相容。但就是这些金融机构,在信贷危机中个个手忙脚乱,如脱圈的纱线一样。
  叛逆者未必能在华尔街混得长久,他们几乎与所有显赫的职位无缘。事实上,一般人想不到有我这类人存在,华尔街少的就是乐于把所见所闻表达出来的人。所以,当我告诉读者我其实并不存在时,可以向各位保证:我这样说不是哗众取宠,也没有半点儿夸张。你要说我是华尔街的独角兽,真是低估了我。我何止头上有角,我还会游泳,会说流利的葡萄牙语。
  金融服务业这看似光鲜的立面,据说是建立在数学精准的基础上的。人们借此到处游说,不知道有多少人不惜重金买这些善于辞令的专业人士口中的服务。这场永无休止的金融造势活动,给世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要投资,要找对路,只有我们知晓其中的门道,让我们帮助你,保你投资无忧。”
  在华尔街,所谓“事后测验”,就是我们头脑里勾勒的蓝图,我们只说“什么可行”,并堂而皇之地用数学来证明。
五彩斑斓的数据图形和价格走势就像是大教堂的彩色玻璃,召唤各位走进构筑在精密数学分析基础上的金融大殿,引你走入以概率为福音却冠以“必然”之名的礼拜堂,据说其中有机警敏锐的金融专家大祭司为各位朝圣者把守。
  还是面对现实吧!在向投资者不断兜售的每一种投资策略、理财产品和交易方法背后,都是由活生生的人做出的决策,其间难免受七情六欲的影响。力图精准可能是初衷,但是决策者到底还是人,和站在柠檬水饮料摊前涉世不深的销售人员一样,他们通过不遗余力地卖出自己摊位上的产品来求生。区别不过是有些人调配饮料所用的原料更好,更懂得如何取悦人,能吸引更多的顾客,有些人天性谨慎,万事不敢有差池;有些人可能更愿意随机应变,季节更迭不需要冷饮时,就改卖热巧克力。
  所以,金融服务业所谓的精准不会比医学、建筑学或者计算机领域的原则更科学。事情总有出错的时候,人们会情绪化,也不是所有人都心怀好意。自从人们签署《梧桐树协议》默示证券交易所诞生以来,华尔街发生了成千上万的轰动性事件,都足以证明这一点。
  1792年5月17日,在华尔街68号前的一棵梧桐树下,众多股票买卖经纪人讨论了有价证券的交易条件和规则,签署了举世闻名的《梧桐树协议》,构建了日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雏形。——译者注 
  即使世界历史上每发生一次全球灾难性金融危机让我们损失惨重后(当然很多人坚信金融危机仍在我们的身边),有关金融服务精准无误的神话仍然充斥着投资管理行业,你在每一个从业者的说辞中总能找到它的影子。而我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一直试图向人们揭示这一虚幻神话的真面目。我之决心,苍天可鉴。
  我在自己创建的The Reformed Broker博客网站(wwwthereformedbrokercom)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和博文,也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华尔街日报》《福布斯》《快捷时报》(The Faster Times)、《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雅虎网站财经专栏及美国消费者新闻和商业频道(CNBC)等众多知名媒体撰稿。此外,我也参加各类电视节目、网络视频,做客广播节目。路透社、彭博资讯和《金融时报》以及数家外媒(这些报刊的名称我没有提,就怕我写错了)引述我的文字。《巴伦周刊》(Barrons)说我“蛊惑人心、没事找碴”,《研究杂志》(Research Magazine)称我为“打破旧习的人”,《纽约时报》说我是“蛇鲨贩子”。其实我不过是想表达这样一种思想:“金融投资中根本没有什么体系可循。”不管我们智商多高,也不管我们做事多么严谨认真,也无论我们所用的分析工具多么精准复杂,我们就是很容易犯错。更重要的是,精准的投资本身就是一种谬论,那些对未来做出肯定预测的人注定要失败。
金融行业中的精准神话
  资金管理从业者和他们客户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训练有素,绝不允许后者发现资金管理的任何猫腻,也不能让客户对自己的作为有丝毫怀疑。人们对这种做法心有不安,但在华尔街,这绝对合乎情理;而下海搞金融投资的人对于投资科学精准无误的笃信和努力,却着实让人费解。
  “拿起电话,告诉客户,万事OK!”要是华尔街的工作人员自己都不确定万事是否OK,又当如何?允许他们心生疑虑吗?他们的职业能容忍自己(哪怕只有一点儿)不确定和怀疑吗?
  “要么对,要么错,但是你首先得有自己的想法。”这是纯粹逻辑的推理,还是只有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所著小说中性格奇特的人物一时兴起的胡言乱语?
  刘易斯·卡罗尔真名为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1832—1898),英国数学家、作家,因著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等书而闻名世界。——译者注 
  “要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让他们放心。这就是他们雇用我们的理由。”大家会发现,这句话简直就是真理,尤其当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所幸的是,如果我们认定,包括客户本身也认同,我们即将经历坠落悬崖的命运,至少我可以帮助他们。最终的结果表明:在悬崖边上,牢牢抓住山石的边缘比额外的氧气更加重要。我是在教训中逐渐成长的。
  “很多投资者就如食客一样,他们买的不是牛排本身,而是做牛排时发出的声音。”我早年的职业生涯就告诉了我这一点。多数在金融服务业这一行讨生活的人,他们似乎就住在牛排餐厅的楼上,既能一日三餐享受客户埋单的牛排,还能解决住宿问题,因为餐厅会帮他们付房租。
  “干我们这一行的,靠出售无形资产过日子,打交道的对象不过是纸上的契约而已。我们向客户推销的是盈利的可能性,而不是利润本身。如果你要向某个客户出售理财产品,你怎能保证提供上好的服务时自己完全没有私心?完全按照上好的商誉行事?最起码金融业可没有硬性规定你完全得凭良心办事。”
  一般老百姓哪知道这些道理。这背后的态度和考量等影响因素,是经纪人在兜售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绝口不提的。
船上的舵手 
  成千上万的人现在在各种金融机构中就职,但本书只以特定的对象为关注重点。在本书中,我们将着重讨论直接和客户打交道、负责推销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人——那些整日在工作台前,打着投资管理精准无误的幌子,划动金融服务之船大桨的经纪人。在岸上众多观望者的眼里,他们有条不紊地划桨开船,推动金融服务行业如离岸的船舶在市场的浩瀚海洋中前进。
  我要强调的是,大部分从事证券经纪行业的人员都是好人,抱着在职责范围内尽量把事情做好的态度,按照本能的反应行事。你可以说我是专门揭发丑闻的人,或者天性喜欢挖苦人,但我却绝不是无情无义之人。我虽鄙视愤恨这个行业的丑陋,但绝对承认其中大多数仍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关怀博爱、勤勉努力、尽责本分,用正确的态度处理好这两种现象本身就不容易。书中所涉及的人物,有些还是我在银行、经纪公司等地结识的良师益友。已故的喜剧表演艺术家乔治·卡林(George Carlin)对于人群和人性截然相反但又合情合理的态度和我对金融行业与个人从业者的态度类似。20世纪70年代,卡林曾说:“我爱人类,讨厌大众。人类是聪明的,但是大众往往是愚不可及的。”任何在费城附近有家人朋友从事热门职业、地方政治、职业运动或者类似职业的人,肯定都能理解这句看似矛盾的话的真正意思。
  因此,我想说明的是,本书所述的众多我不喜欢的人和事,并不是针对任何个人的,当然我对他们从事的职业和某些机构的厌恶,可能溢于言表。我认为金融行业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其存在的丑态是不可否认的。如果说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是卖淫,那么金融咨询行业肯定是第二大传统的职业。只要有钱赚的地方,自然就有对各种资本保值增值、利用资本投机的欲望。资本可以是动物皮毛、粮食,也可以是石器。
  报酬奖励的方法可能会变,传授智慧的手法有别,投资工具本身也会不断变化,但是只要是有钱的地方,就会有业务咨询存在的必要。只要有业务咨询,就会有专门提供咨询服务的人。那些在金融之船甲板下方辛勤工作的人员,他们置自己于险境、抵御经济和金融等各种不可避免职业风险的勇气实在可嘉;不过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们也是可怕的。如果他们不是彻头彻尾地疯了,又怎么会让自己身陷险境而不悔?
灯光、焦点、金融
  华尔街的营销无所不在,好让世人能及时了解华尔街的投资产品和交易手段。根据《商业周刊》的报道,有价证券行业每年要投入150亿美元的广告费对14 000多种基金、8 000种股票和其他无数种债券及固定收益的金融工具进行宣传。如果单从广告费用这个角度来看,酒精和啤酒行业的广告费每年也只有20亿美元。美国所有电视直播体育赛事的赞助人中都有金融公司;基金公司、经纪公司或银行的广告收入是全国各大报纸的重要财源。大多数人对电视广告直接就会跳过,也不会驻足浏览报纸的广告版。不过如果你看了某家经纪公司的广告,其实你已经对所有经纪公司的广告有了大概的了解,因为它们几乎千篇一律。
  所有投资营销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我们深谙投资市场和交易之道。”
  若果真如此,那倒真是人间难得的美事;但很不幸,从逻辑上讲,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市场由买方和卖方构成,两方都认定自己在特定的买卖交易中是正确的。这种判断逻辑上行不通。我们也可以说买方在短线交易上容易出错,但是从长期来看,买方绝对是正确的。话虽如此,但华尔街的广告不会留意这种微小的差别。毕竟所有有关经纪公司的广告传达的信息就是他们不可能判断失误;即使事情出错了,他们的观点依然是正确的。前面说到刘易斯·卡罗尔,他所写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有个红桃皇后,要是她看到了如今华尔街营销的盛况,肯定会对这种无处不在的信息感到满足,得意之间带着她女性特有的自豪感。
  告诉大家华尔街繁华背后的真相,完全是命运的安排。如有冒犯,请多包涵。我听闻了太多经纪人言之凿凿的推销说辞,如今借此机会在书中一并奉上。我当初决定在博客中说人话,就决定了我今天要把华尔街的潜规则一一告诉大家。请原谅我的诚实。
  我平日里爱看电影,早年曾经在摄影棚里见证过制片的情景。我曾和导演交流过,也与预告片中的演员私底下有交谈。我甚至知道化妆师每天早晨停车的位置,了解哪个电影剧本修改的地方最多。我知道后勤服务提供的午餐是什么以及哪部电影的续集可以继续拍摄,因为观众们愿意买票进电影院和他们心爱的角色相会,共创新的历史。
  华尔街早已使用了最立竿见影的娱乐界宣传技巧来推销自己的业务。你如果曾经想过要看看华尔街幕后的情景,就读一下这本书吧,我要带给大家的绝对是从未披露的景象,而你也会从中得到启示。
  欢迎来到真实的华尔街!这里没有虚幻的璀璨,没有自欺欺人的金融科学,更没有在欲望和贪婪中挣扎的盲目自信。在金融服务机构林立的华尔街上,只听得到最完美的谎言,只看得到装腔作势、自以为无所不能的人,人们就凭运气,力图掌控无法驾驭的金融狂潮,继续这场金钱、地位、权力和人性的游戏。
  本书就是你玩这个游戏的指南。

上架指导

金融投资

封底文字

你怎么就没能做出最佳的投资决策,为什么?
因为华尔街就希望你这个样子。
  对于全球最聪明的金融专业人员来说,《华尔街潜规则》赤裸裸地揭露了投资行业的真相。这是布朗——一个资深的华尔街职业经纪人身涉金融投资行业第一线多年积累的结果。他作为洞悉华尔街内幕的人,率先道出华尔街投资圈中人尽皆知、但无人敢言的潜规则,告诉大家避开华尔街各大金融机构为投资者设定陷阱的方法、正确投资的箴言。
  华尔街流行的种种不端行为,本书将为你一一呈现。华而不实的自我包装、言过其实的促销伎俩、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金融产品兜售……别被真相吓破胆!看着这些穿西装、打领带的华尔街人犯下的罪过,你可不能沉不住气。就是他们几年前差点儿毁了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
——道格拉斯﹒卡斯(Douglas A. Kass)
海风合作伙伴管理有限公司(Seabreeze Partners Management Inc.)

  你以前读过的有关华尔街的文字统统都是谎话。这年头,人人扯谎不上税。但《华尔街潜规则》不一样。
——詹姆斯﹒阿尔图切尔(James Altucher)
资本方程式管理公司(Formula Capital)
《见我所曾不见》(I was blind but now I see)一书的作者

  乔书亚希望华尔街变得更加美好。在他的博客和《华尔街潜规则》这本书中,处处可见这位曾经的股票经纪人、如今的金融顾问的良苦用心。华尔街让他疯狂时,他会率性地呐喊。我敢肯定你会喜欢他在本书中揭示的美国金融业幕后的真相,被他个人数十年间在华尔街求索打拼的经历折服。
——霍华德﹒林德泽(Howard Lindzon)
林德泽资本管理公司(Lindzon Capital)和证券推特(Stocktwits)的创始人

作者简介

(美)乔舒亚 M. 布朗(Joshua M. Brown) 著:带着得意的笑和几分调侃,乔书亚﹒布朗字字如矶、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华尔街投资专业人员人前不敢说的内幕。 ——迈克尔﹒桑托利(Michael Santoli)博客网 TheReformBroker.com 《救援国度》(Bailout Nation)作者巴里﹒里萨兹(Barry Ritholtz)倾力作序

译者简介

陈丽芳 译:暂无简介

译者序

有人说:“对华尔街有好处的东西,必定是对平民大众有利的。”还有人说:“华尔街之痛乃民生街之福。”乔舒亚·布朗是著名财经博客撰稿人、金融投资顾问,凭借自身10年股票经纪人的从业经历,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在欲望膨胀、道德沦丧的金钱游戏中,华尔街群魔乱舞的各种怪象。通过阐述最普通的金融从业人员的日常工作及其和投资大众的关系,首度披露了华尔街的谎言和骗局背后的真相以及当前诸多金融交易不为人知的阴暗本质。

 民生街(Main Street)是指普通的市井小巷,该词经常出现在美国主流媒体上,与华尔街相对应。民生街和华尔街两个词还可分别引申为普通民众和专业投资人员。——译者注
  “美国民众在遭遇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各种媒体根本没有正面回应究竟发生了什么。虽然很多美国人都习惯了把闲钱投向市场,但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投资这类产品,也不清楚将来投资的方向。我从此有了撰写财经博客的想法。” 2012年3月,乔舒亚·布朗在接受“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博客网的访问时这样说道。“至于《华尔街潜规则》,绝对是无心插柳的结果。麦格劳-希尔国际出版集团找到我,希望我能写点什么……最终我决定通过彻底、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写一本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有关华尔街和民生街历史的书。我想本书主要融合了两个故事:华尔街现代金融史和我个人从股票经纪人到金融顾问的成长史。”
  本书并不是指导广大投资者生财的秘籍,布朗在书中多次强调这一点。本书的主角不是所谓“投资天才”或者一夜暴富的投机者,重点也不是他们“高人一等”的投资智慧。华尔街从来不缺人才,但是在各大投资机构卖什么投资大众就得买什么的交易怪圈中,信用和责任感早就被透支了。面对华尔街出现的种种问题,诸多从业人员以及各大金融机构都抱着能赚一时是一时的态度,因而更多的金融产品被创造出来,发财也有了更多的故事版本。在经纪人一通通令人信服的电话游说当中,单纯的投资人像着了魔似的,一次次上当。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钱是怎样被华尔街吃掉的,更不知道那些表面上和你同一战线的经纪人与资产管理人是如何冠冕堂皇地把你口袋里的一分一厘搜刮得干干净净的。《华尔街潜规则》在细说金融市场两百多年演变的同时,为平民投资者抱不平,为华尔街嗜血的本性扼腕痛惜。
  普通投资者并不是华尔街这个“大野兽”的唯一受害者。那些希望在金融天地闯出一番名堂的人——确切地说是被割去了声带、安装上了华尔街宣讲喇叭的普通从业人员,《华尔街潜规则》道出了他们强颜欢笑背后的辛酸。在他们西装革履、在高级写字楼办公的表象下,有些人过着良心泯灭的生活,他们成了在钱权欲望旋涡中堕落不可自拔的傀儡;有些人在道德和利益之间徘徊挣扎,苦苦企盼拨开云雾重见天日的时刻,他们是孤独的灵魂救赎者。乔舒亚·布朗就属于后者。他的无奈,深刻体现在他调侃的语气中;他曾经的绝望,表露在他对华尔街潜规则犀利的控诉中。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阐述了华尔街的概貌和历史、证券经纪行业的演变和潜规则以及形形色色的金融从业人员。第二部分介绍了光怪陆离的投资产品和策略以及华尔街食物链上不同物种在求存逐利的过程中,推进金融行业变革和发展的历程。第三部分道明了推动每一笔交易背后的金融销售本质。作者通过自己的从业经历,为大家系统地介绍了“雷曼手法”屡试不爽的原因以及经纪人群流传了多年的销售策略。第四部分说明了作者从经纪人到金融顾问的转业经历,借众多同行之口道出了华尔街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同时为投资大众揭示了如何避免在华尔街落入圈套、避免在“雷区”被杀,从而保全自身、保障账户增值的建议。
  作为一本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华尔街潜规则》的撰写历时3个月,但编辑过程却花了10个月之久。正如作者本人所说:“写书并不是最困难的,但编辑的过程却绝对是非常艰苦的,尤其是和麦格劳-希尔国际出版集团这样的大出版商合作。书中众多细节已经超越了字字推敲的地步。很多地方,你得想着如何换种方式来说,否则太有争议。还有些内容干脆只能被删掉。”这大抵是因为作者“冒天下之大不韪”、率先揭露华尔街丑恶真相之故。
  作者博学多才、谈吐幽默。文中所涉内容,无论是赫赫有名的华尔街大腕,还是默默无闻的后生小辈,无论是环环相扣的金融产品链,还是高风险、高难度的投资策略,经布朗的生花妙笔,瞬间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如亲临其境、亲聆其事。我很荣幸承接本书的翻译工作,由于翻译水平有限,翻译过程中难免有淡化作者文采之嫌,在这里只能提前向布朗先生致歉了。对于译稿的瑕疵和不足,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陈丽芳 
2012年7月于宁波

推荐序

嘉年华揽客人语:
  各位看官且留步!请擦亮眼睛,看美国金融业最见不得人的秘密如今昭示天下!看梦想之街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故事。这里有不起眼儿的电话销售员、开户者,还有形形色色的散户经纪人,管你是打酱油的,还是能为市场推波助澜的,到处都是靠佣金混饭吃的。要是你胆儿小,平常容易做噩梦,劝你还是去别的地方玩。你要是心脏不太好,或者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请赶紧合上本书,越早离场越好。
  回顾20世纪下半叶,美国经历了金融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除了20世纪70年代的低迷外,这10年前后都出现了美国盛世空前的牛市。先来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后的20年,美国经济迅速扩张、金融市场一片繁荣的景象一直持续到1966年。二战后,遭受重创的欧洲的复兴和日本的重建,为美国金融投资的方兴未艾创造了稳定的国际环境。美国高速公路覆盖全国、汽车文化日益繁荣,催生了郊区经济的崛起。当然,私营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郊区居民追赶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努力拉动了城乡互动式发展。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太空竞赛之际,美国的军工集团则忙着和苏联及其盟国的实业对峙。冷战的那一端,赫鲁晓夫主义大行其道。我要提醒读者的是,提及这些往事,并不是要开展什么社会经济学的批评。通过回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投资环境,我们能更清楚地理解当年凭借金融投资为美国创造了数万亿财富的原因。
  经过了20世纪70年代低迷的熊市后,之后的牛市势头更足。伴随着技术领域的兴起,市场见证了移动电话、软件、半导体、仓储、互联网、电信、网络体系和新媒体等类别公司股票的大涨。如果这一局面惨然终止了,会出现什么情况?要是这种趋势延续,等待投资者的就是一场金融盛宴。
  如此金融盛宴,是何光景?20世纪下半叶美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金融业也经历了成长的春天。1960年,美国制造业的利润率比金融业高3倍。1980年,美国制造业的利润率是金融业的两倍。但很快,金融业快速发展的风头就盖过了制造业。截至1995年,金融业的利润率超过了制造业。根据凯文·菲利普斯(Kevin Philips)在《金融大崩盘》(Bad Money)中所写的,到了2005年,金融业继续膨胀,对美国GDP的贡献率达到了206%,远远超过了制造业12%的GDP贡献率。
  美国已经完全“金融化”了。从最初作为工业经济的分支,到如今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力,金融服务业的兴起,如同沉睡的巨龙刹那间醒了。一时间“神龙摆尾”,原先占据主导的制造业只能退居二线。
  财经专栏的文摘和各类金融评论并不能让投资者主动将手头的闲钱拿去投资。要让美国人自愿购买45万亿美元的债券和25万亿美元的股票,除非众多能言善辩的销售人员铆足了劲儿对着投资人天花乱坠地游说才行。本书的主旨就是揭示这些销售人员兜售各种投资工具的做法,它和你以往阅读的所有投资金融类书籍大不相同。有关一代“投机之王”、众多金融分析大师以及华尔街顶级交易员的生平和传奇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本书的重点却不是这些处在风口浪尖的人物,它描述的是那些最普通的金融从业人员和股票经纪人。这些人吃的是工作餐,主要的任务是让美国人相信从高端金融行业中快速赚钱的法子。这些金融业的“饮食男女”整日辗转于资本市场内,巧舌如簧,让美国人大力投资美国。在你发现他们的伎俩前,他们早已从你的口袋里掏走了大把佣金。
  《华尔街潜规则》可以说是两本书的合体。作者乔舒亚·布朗当年是一位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初涉光怪陆离的金融行业,本打算大干一场,却失望地发现华尔街经纪行业的腐败内幕。本书不仅是作者亲历华尔街的奋斗史,也是金融界贪婪和欲望的缩影。如果你悉心阅读,就会和作者一起笑看华尔街这个华丽的竞技场如何险恶多变;同时,你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在人性和资本的战争中,如何能正确利用投资之道为创建自己的财富帝国扫清障碍。
巴里·里萨兹
Fusion IQ公司首席执行官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译者序
证券经纪行业专业术语
前言
第一部分人在华尔街
第1章他人钱为我用
第2章华尔街的前世今生
第3章经纪公司的潜规则
第4章经纪人和金融顾问的本质区别
第5章华尔街蓝领的辛酸
第6章经纪行业不好混
第7章让所有客户下单的诀窍
第二部分投资华尔街
第8章数字化的经纪行业
第9章统一创造力量
第10章情投意合的经销人和经纪人
第11章喜忧参半的共同基金管理人
第12章共同基金的个人股东
第13章70年一遇的伟大金融革新
第14章万能药
第三部分兜售华尔街
第15章形象
第16章卖方的神话
第17章荐股是噱头,投行业务才是大头
第18章全球经纪公司大调解
第19章华尔街靠讲故事做销售
第20章直线销售法
第四部分展望华尔街
第21章远离华尔街的雷区
第22章华尔街今时明日
第23章飞越华尔街
致谢
作者简介

教学资源推荐
参考读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