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直流电路基础:系统方法
作者 : (美)Thomas L. Floyd David M. Buchla 著
译者 : 殷瑞祥 殷粤捷 译
出版日期 : 2014-02-13
ISBN : 978-7-111-45360-4
定价 : 99.00元
教辅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543
开本 : 16
原书名 : DC/AC Fundamentals: A Systems Approach
原出版社: Pearson Education Asia
属性分类: 教材
包含CD :
绝版 :
图书简介

DC/AC Fundamentals: A Systems Approach takes a broader view of DC/AC circuits than most standard texts, providing relevance to basic theory by stressing applications of dc/ac circuits in actual systems.

图书特色

封底
本书以系统方法阐述电路基本理论,每章都包括基本系统实例和系统注释,以加强学生对系统模块、接口关系、输入/输出信号的理解,掌握在实际系统中交直流电路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直流电路、电磁现象与直流电机、交流电路、电容及RC交流电路、电感器及RL交流电路、RLC电路及谐振、变压器,以及含电抗电路的时间响应。本书还包括电路故障排除,强调系统故障诊断中必要的测试和测量。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电路课程的基础教材,也可供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使用,还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电路基础参考书。
本书特色
贯穿系统方法?通过特定的系统实例介绍基本直流、交流电路定律。各章均安排了与其目标相配套的系统实例和系统说明。系统注释给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系统问题相关的信息。
强调物理概念?很少列写长篇的数学公式及数学的推演,取而代之的是,以浅显的概念叙述介绍电路的工作过程,降低学习者的准入门槛,也更加突出电路中的物理概念。
结合工程应用?详解基本元器件的物理构造、实际标准,丰富的实际应用实例不仅会提高学生学习电路基础理论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际应用的能力。
涵盖故障排除?阐明电路故障排除的一般方法,使用Multisim对选定的例子、图例和问题进行电路与系统的仿真练习及故障排除,使得教材更实用,密切联系了实践应用。
作者简介
Thomas L. Floyd?于1964获得佛罗里达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学位,于1968获得南卫理公会大学电气工程硕士学位。他曾在奥兰多的马丁玛丽埃塔公司从事导弹制导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研发,期间在瓦伦西亚社区学院兼职教授电子技术课程。1973年,他任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的VCC新电子科技计划项目的主任,负责开发课程、设计实验室及授课。1977年他撰写了第一本世界优秀畅销书《Digital Fundamentals》(现已更新至第10版),同年他加入了北卡罗莱纳州云杉松美林社区学院,在这段时间,他的第二本畅销书《Electronics Fundamentals: Circuits, Devices & Applications》(现已更新至第8版)出版,此后又出版了《Operational Amplifiers and Linear Integrated Circuits》(现已更新至第6版)和《Electric Circuits Fundamentals》(现已更新至第8版)。近年,Floyd出版了包括这本教材在内的三本世界著名教材:《DC/AC Fundamentals: A Systems Approach》、《Digital Fundamentals: A Systems Approach》、《Analog Fundamentals: A Systems Approach》。

图书前言

本书第1版以比大多数标准书籍更广阔的视野来阐述交直流电路,本教材在阐述相关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在实际系统中交直流电路的应用。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仅仅元件层次的电路故障排除需求已经减弱,而需要增加对系统模块、接口关系、输入/输出信号之间关系的了解。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书中每章都包括了一些基本系统实例和系统注释,这些系统实例和注释都是根据相应章节出现的元件和电路概念来选择,大多数章还包括一节故障排除,强调系统故障诊断中必要的测试和测量。
  本书的数学基础是基本代数和直角坐标系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不涉及复数代数运算,基本相量以图形方式表示,这样处理的原因是突出电路中相位差的重要性,而不局限于复杂的数学演算。
本书特点
  ● 通过特定的系统实例介绍基本直流、交流电路定律。
  ● 各章均安排了与其目标相配套的系统举例和系统注释。
  ● 详细介绍了示波器和数字万用表的原理、使用方法与技巧。
  ● 使用Multisim仿真对选定的例子、图例和问题进行电路与系统的仿真练习及故障排除。
  ● 通过实例说明基本概念,每一个实例提供了相关问题进行附加练习,许多例子还包括Multisim仿真的练习。
  ● 系统注释给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与系统问题相关的信息。
  ● 许多章包含一节故障排除,涉及本章涵盖的主题,并强调故障排除技术和仪器仪表的使用。
  ● 通过小贴士提供一些实用的信息。
  ● 每一章开始都设有“本章目标”。
  ● 每章各节都以这一节的引言和目标开始。
  ● 每一节都包含本节测试题,强化本节的主要概念。
  ● 每章末包括: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公式列表、是非测验题、自测题、故障排除测验和精选的习题。
  ● 每章末尾提供了各节测试题、例题中相关问题、是非测验题、自测题、故障排除测验的答案。
  ● 书末的词汇表给出了正文中的全部黑体术语。
  ● 书末给出了所有奇数编号习题的答案。
教材特点介绍
  章头(Chapter Opener)每章开头都有本章目标和引言。
  例题、相关问题、Multisim仿真练习(Worked Example, Related Problem, Multisim Exercise)每章都有大量例题,并且例题后有相关问题作补充练习,同时还有Multisim仿真练习供学生进行仿真检验。
  节头(Section Opener)各章的每一节开始包括总体概述和本节目标介绍。
  本节测试(Section Checkup)每一节的末尾设置了本节测试题供学生检验所学内容,并且本节测试题的答案位于章末。
  系统举例(System Example)许多系统举例说明了基本概念如何应用到系统中。
  系统注释(System Note)系统注释用来进一步强化内容并增加一些深入的与系统相关的信息。
  故障排除节(Troubleshooting Section)本书大部分章专门有一节故障排除内容,分析可能产生的故障、故障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发生故障。
  小贴士(Hand On Tip)小贴士提供了与文中相应位置有关的一些实用的信息。
  安全提示(Safety Note)安全提示提醒在进行相关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避免发生用电危险。
致学生
  任何职业培训都需要努力,电子、电气领域也不例外。学习新材料的最佳途径是阅读、思考和动手。本书旨在帮助你沿此道路前进,并说明基本定律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应用。
  仔细阅读每一节的文字,思考你所读的内容,有时,可能需要多次阅读一些内容。一步一步地理解每个例题的求解过程,然后再尝试解答例题后面的相关问题。阅读系统实例和系统注释,了解所学内容与现实情况的关联。学完一节后,回答安排在节末的本节测试题。例题的相关问题和本节测试题答案附在每章的结尾。
  复习本章小结、关键术语的定义、公式列表;完成是非测验题、多项选择的自测题和故障排除测验;对照章末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答;最后完成习题,对照附在书末的奇数编号习题答案核对你的答案。
  掌握本书所介绍的交直流电路基本定律和概念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当你处理复杂电路和系统时将证明这些内容是非常宝贵的。大多数单位更愿意雇用一个基础知识扎实、全面并且有能力和热情接受新概念、新技术的人,如果你在基础知识方面受过良好的培训,单位将根据分配给你的具体工作而对你进行培训。
电子学职业
  电力和电子领域是非常多元化的,可在许多领域获得职业发展机会,有许多类型的电力和电子技术资格认证培训。当今的许多行业(如生物技术和医疗领域)需要电力与电子技术技能。近来对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广泛重视提升了对电气、电子技术的需求,电气、电子技术在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开发、制造、安装和系统维护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机电技术是一个新的领域,是机械和电子技术员的协同组合。机电技术员负责机器人装配及其他需要机械和电子技能的系统,其他需要电气电子技术技能的工作有质量控制、客户服务或培训、技术作家和技术销售。
电子学的里程碑
  让我们简要地回顾电子技术的重要发展,电气和电磁领域许多早期先驱者的名字被用于熟悉的单位和物理量,如欧姆、安培、伏特、法拉、亨利、库仑、奥斯特和赫兹的名字是一些较著名的例子。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如富兰克林和爱迪生在电气电子历史上也很著名,他们对电气和电子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电子学的起源
  早期电子学实验涉及真空管的电流,海因里希·盖斯勒(Heinrich Geissler,1814—1879)发现,抽去玻璃管中的大部分空气,当电流通过时玻璃管会发光。后来,威廉·克鲁克斯爵士(Sir William Crookes,1832—1919)发现真空管中的电流似乎包含粒子。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1847—1931)用碳丝灯泡和极板做实验,发现有一个从热灯丝到带正电荷极板的电流,他将这个想法申请了专利但却从未使用过。其他早期实验者致力于测量真空管中粒子流的属性,约瑟夫·汤普森爵士(Sir Joseph Thompson,1856—1940)测得了这些粒子的性质,后来被称为电子。
  虽然无线电通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4年,但是电子学一般认为是20世纪的概念,开始于真空管放大器的发明。1904年,约翰·弗莱明(John AFleming)构建了一种早期的真空管,其中电流单向流动,称为弗莱明管,它是真空二极管的前身。1907年,李·德福雷斯特(Lee deForest)在真空管中增加网格,他把这个新的器件称为真空三极管,可以放大弱信号。通过添加控制元件,李·德福雷斯特迎来了电子学革命。正是由于他的改进器件,使横贯大陆的电话服务和无线电广播成为可能。1912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市,一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定时广播了音乐!
  1921年,商务部长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发放了第一张无线电广播电台许可证,两年内发放的许可证超过600个。到20世纪20年代末,收音机走进了许多家庭。埃德温·阿姆斯特朗(Edwin Armstrong)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无线电收音机——超外差式收音机,解决了高频通信问题。1923年,美国研究人员弗拉基米尔·佐里金(Vladimir Zworykin)发明了第一台电视显像管,1927年,费罗·法恩斯沃斯(Philo T. Farnsworth)申请了一个完整的电视系统专利。
  20世纪30年代,无线电得到全面发展,包括金属壳电子管、自动增益控制、“小型接收机”、定向天线等。这十年还开始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发,现代计算机起源可追溯到约翰·阿塔纳索夫(John Atanasoff)在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的工作。从1937年开始,他设想了一个二进制机器,可以做复杂的数学工作。到1939年,他和研究生克利福德·贝瑞(Clifford Berry)构建了一个称为ABC的二进制机器(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使用真空管进行逻辑运算,利用冷凝器(电容器)作存储。1939年,英国的亨利·布特(Henry Boot)和约翰·兰德尔(John Randall)发明了磁控管与微波振荡器。同年,美国的罗素(Russell)和西格尔德·瓦里安(Sigurd Varian)发明了微波速调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电子学发展迅速。磁控管和速调管使得雷达与甚高频通信成为可能,改进的阴极射线管被用于雷达,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在战争期间继续。到1946年,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发了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niac。电子学这十年的发展以晶体管的发明结束,它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固体电子学
  早期无线电中使用的晶体检波器是现代固体器件的先驱,然而,固体电子学时代开始于1947年在贝尔实验室发明的晶体管,发明人是沃尔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约翰·巴丁(John Bardeen)和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1947年引入了PCB(印制电路板),这一年发明了晶体管。1951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的阿伦敦开始了晶体管的商业化生产。
  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发明是集成电路。1958年9月12日,德州仪器(TI)的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制作了第一块集成电路(IC)。这一发明开创了现代计算机时代,彻底改变了医药、通信、制造业和娱乐行业,如今已经制造出了数以亿计的被称为“芯片”的集成电路。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太空竞赛推动了小型化和计算机的发展,太空竞赛成为电子学快速发展的背后驱动力。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鲍勃·维德拉(Bob Widlar)1965年成功地设计了第一个“运算放大器”,称为μA709,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发明,但是存在“闭锁”和其他一些问题。后来,有史以来最流行的运算放大器741在仙童公司实现,该运算放大器已经成为行业标准,并影响了未来多年的运算放大器设计。
  1971年,由仙童公司的一群人组建了一个新的公司并推出了第一款微处理器。这个公司就是英特尔,而这款微处理器产品就是4004芯片,它有着与Eniac计算机同样的处理能力。同年的稍后时间,英特尔公布了第一款8位处理器8008,1975年推出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阿尔泰(Altair),并被刊登在1975年1月发行的《大众科学》杂志封面上。20世纪70年代还引入了袖珍计算器,光集成电路得到新发展。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有一半的美国家庭用有线电视取代了天线。整个20世纪80年代,电子产品在可靠性、速度和小型化方面不断发展,包括印制电路板的自动测试和校准。计算机成为仪器的一个部分并出现了虚拟仪器,计算机已成为工作台上的一个标准的工具。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得到了广泛应用。1993年只有130个网站,而现在有几百万个。各个公司争相建立主页,互联网与许多早期电台广播的发展有相似之处。1995年,联邦电信交通委员会(FCC)为新的数字音频广播服务分配了频谱空间。1996年,FCC采用数字电视标准为美国下一代广播电视标准。
  21世纪的主要科技报道之一是互联网的持续爆炸性增长,无线宽带接入又推动了互联网的极速增长。计算机的处理速度正稳速增长,数据存储介质容量以越来越惊人的速度增加,碳纳米管被看做是计算机芯片的下一步发展,将最终取代晶体管技术。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通信网络主要是通过光纤获得最高的数据吞吐量。水下光纤电缆仍然是全球电视、电话和互联网通信的重要部分。计算机速度和功能的提高与新型蓝牙技术催生了各种设备之间的高速、短距离无线通信,如免提手机、计算机、GPS接收器和其他无线网络装置。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电子技术将继续在令人惊奇的新设备和技术应用上取得进展,特别是在机器人装配和自动化方面。近年来,对替代能源的寻求已经促进了在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风能以及汽车技术进步和效率方面的深入研发。医药方面的进展推动了假肢的发展,也许有一天,用生物相容性材料通过神经纤维生长加入触感和知觉,配戴者就能控制假肢。消费者不断要求最新的产品,制造商不断努力用最新技术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个激动人心的领域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进展。
致谢
  面向系统的系列教科书概念源于ITT学校高级教学人员和培生教育出版社(Pearson Education)韦恩·安东尼(Vern Anthony)的建议和讨论,教学人员和培生教育出版社其他人员的辛勤工作和奉献才使教科书成为现实。洛伊丝·波特(Lois Porter)完成了手稿编辑,她一贯惊人地注重细节,提出改进建议并做了大量工作。雷克斯·戴维森(Rex Davidson)娴熟地把握许多细节,您才能看到现在的最终作品。策划编辑林赛普·吕多姆(Lindsey Prudhomrne)和拓展编辑丹·揣顿(Dan Trudden)对本书提供了有效的全面指导。还要感谢美国国家仪器公司马克·维特(Mark Waiters)帮助准备Multisim附录,感谢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帮助准备Multisim仿真文件。
Thomas LFloyd
David Buchla

上架指导

电路

封底文字

本书以系统方法阐述电路基本理论,每章都包括了基本系统实例和系统注释,以加强学生对系统模块、接口关系,输入/输出信号的理解,掌握在实际系统中交直流电路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直流电路、电磁现象与直流电机、交流电路、电容器及RC交流电路、电感器及RL交流电路、RLC电路及谐振、变压器,以及含电抗电路的时间响应。该书大多数章还包括故障排除,强调系统故障诊断中必要的测试和测量。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电路课程的基础教材,也可供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电路基础使用,还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电路基础参考书。

本书特点:
 贯穿系统方法  诠释系统方法的角度,通过特定的系统实例介绍基本直流、交流电路定律。各章均安排了与其目标相配套的系统实例和系统说明。系统注释给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系统问题相关的信息。
强调物理概念  很少列写长篇的数学公式及数学的推演,取而代之的是以浅显的概念叙述介绍电路的工作过程,降低了学习者的准入门槛,也更加突出了电路中的物理概念。

结合工程应用 详解基本元器件的物理构造、实际标准,丰富的实际应用实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电路基础的理论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工程实际应用的能力。
涵盖故障排除 阐明电路故障排除的一般方法,使用Multisim对选定的例子、图例和问题进行电路与系统的仿真练习及故障排除。使得教材更实用,密切联系了电路教材理论与实践应用。

作者简介

(美)Thomas L. Floyd David M. Buchla 著:Thomas L. Floyd,于1964获得佛罗里达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学位,于1968获南卫理公会大学电气工程硕士学位。他曾在奥兰多的马丁玛丽埃塔公司从事导弹制导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期间在瓦伦西亚社区学院兼职教授电子技术课程。1973年,他任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的VCC新电子科技计划项目的主任,负责开发课程、设计实验室及授课。1977年他撰写了第一本世界优秀畅销书《Digital fundamental》(现已出版至第10版),同年他加入了北卡罗莱纳州云杉松美林社区学院,在这段时间,他的第二本畅销书《Electronics Fundamentals: Circuits, Devices & Applications》(现已更新至第8版)出版。1983年,他开始专职写作,又先后出版了《Operational Amplifiers and Linear Integrated Circuits》(现已更新至第6版)和《Electric Circuits Fundamentals》(现已更新至第8版)。近年,弗洛依德先生出版了包括这本教材在内的三本世界著名教材:《DC/AC Fundamentals: A Systems Approach》、《Digital Fundamentals: A Systems Approach》、《Analog Fundamentals: A Systems Approach》。

译者简介

殷瑞祥 殷粤捷 译:暂无简介

译者序

电路基础是所有电子电气工程相关专业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学科基础,也是这些专业的大学生进入该学科的第一门课程,更是后续各门课程的先修条件,因此,它在大学生的修业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一次看到由Thomas L Floyd和David MBuchla编著的《DC/AC Fundamentals: A Systems Approach》,我们感到很兴奋,这本电路基础教材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路课程教学的思维方式。我国高等学校电子电气类专业的电路课程都是用数学的手段来处理电路的现象,大都从电路的基本定律出发,建立电路的数学模型(方程组),然后通过数学方法获得电路的解,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数学所困扰,进而失去学习电路课程的信心。但是,在我们见到的这本教材中,却很少看到数学的推演,也很少列写长篇的数学公式,取而代之的是以浅显的概念叙述介绍电路的工作过程,降低了学习者的准入门槛,也更加突出了电路中的物理概念。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强调工程应用性。书中不仅对基本元器件(本书中的元器件符号与国标有差异)的物理构造、实际标准进行详细介绍,而且在介绍电路基础时引导学习者了解与之相关的系统应用,避免了电路基础的理论枯燥。书中还介绍了电路故障排除的一般方法,并在大部分章有针对地编排了一节电路故障排除,使得教材更实用,克服了多数电路教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陷。
  全书共有15章,涵盖了交直流电路的主要基础知识。第1、2章介绍与电路有关的基本概念,第3~6章介绍直流电路,第7章介绍电磁现象与直流电动机,第8章介绍与交流电路相关的基本概念,第9、10章介绍电容器及RC交流电路,第11、12章介绍电感器及RL交流电路,第13章介绍RLC电路及谐振,第14章介绍变压器,第15章介绍有抗电路的时间响应。本书末尾有四个附录:附录A为标准电阻值表,附录B为电容器颜色编码与标记,附录C为诺顿定理与弥尔曼定理,附录D为电路仿真工具NI Multisim。
  这本教材在定义电流时与一般教科书有所不同,本书采用电子的流向作为电流方向,而一般教科书则是采用正电荷的流向定义电流方向,读者在阅读本书时须注意。
  这本电路基础教材,适合于所有希望学习电路基础的各专业大学生,也可供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电路基础使用,还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电路基础参考书。
  由于时间仓促且译者水平所限,译文中难免出现错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殷瑞祥

图书目录

出版者的话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系统、物理量及其单位
1.1电子工业
1.1.1电子工业的主要分类
1.1.2授权
1.2电子系统概述
1.2.1系统的概念
1.2.2方框图
1.2.3传输曲线
1.3电路的分类
1.3.1元件
1.3.2电气电路
1.3.3电子电路
1.4科学记数法与工程记数法
1.4.110的乘方
1.4.210的乘方的计算
1.4.3工程记数法
1.5单位与公制前缀表示方法
1.5.1电气单位
1.5.2公制前缀
1.6公制单位转换
1.7测量数据
1.7.1误差、准确度和精度
1.7.2有效数字
1.7.3数字舍入
1.8电气安全
1.8.1触电
1.8.2市电
1.8.3安全注意事项
第2章电压、电流与电阻
2.1原子
2.1.1原子序数
2.1.2电子层和轨道
2.1.3价电子
2.1.4自由电子和离子
2.1.5铜原子
2.1.6材料的分类
2.2电荷
2.2.1电荷的单位
2.2.2正电荷与负电荷
2.3电压
2.3.1电压的单位
2.3.2直流电压源
2.3.3直流电压源的种类
2.4电流
2.4.1电流的单位
2.4.2电流源
2.5电阻
2.5.1电阻的单位
2.5.2电阻器
2.6电路
2.6.1电路的电流控制与保护
2.6.2导线
2.6.3接地
2.7基本电路测量
2.7.1仪表符号
2.7.2测量电流
2.7.3测量电压
2.7.4测量电阻
2.7.5数字万用表
2.7.6读取模拟式万用表
第3章欧姆定律、能量与功率
3.1欧姆定律
3.2欧姆定律的应用
3.2.1电流计算
3.2.2电压计算
3.2.3电阻计算
3.3能量与功率
3.4电路中的功率
3.5电阻器的额定功率
3.6电阻中的能量转换与电压降
3.7电源与电池
3.7.1电源效率
3.7.2电池的额定安时值
3.8故障排除简介
3.8.1分析
3.8.2规划
3.8.3测量
3.8.4APM举例
3.8.5V、R、I测量的比较
第4章串联电路
4.1电阻器串联
4.2串联总电阻
4.2.1串联电阻值相加
4.2.2串联电阻公式
4.2.3等阻值电阻器串联
4.3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4.4欧姆定律的应用
4.5电压源串联
4.6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4.7分压器
4.7.1分压公式
4.7.2用做可调分压器的电位器
4.7.3应用
4.8串联电路的功率
4.9电压测量
4.10故障排除
4.10.1开路
4.10.2短路
第5章并联电路
5.1电阻器并联
5.2并联总电阻
5.2.1并联总电阻RT的计算公式
5.2.2并联电路的应用
5.3并联电路中的电压
5.4欧姆定律的应用
5.5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5.6分流器
5.7并联电路的功率
5.8故障排除
5.8.1开路支路
5.8.2通过测量电流发现开路支路
5.8.3短路支路
5.8.4热像技术
第6章串并联电路
6.1识别串并联关系
6.2串并联电阻电路分析
6.2.1总电阻
6.2.2总电流
6.2.3分支电流
6.2.4电压关系
6.3带电阻负载的分压器
6.4电压表的负载效应
6.5惠斯通电桥
6.5.1平衡惠斯通电桥
6.5.2不平衡惠斯通电桥
6.6戴维南定理
6.6.1戴维南等效取决于观察点
6.6.2戴维南化电桥电路
6.6.3戴维南定理小结
6.7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6.8叠加定理
6.9故障排除
第7章磁与电磁
7.1磁场
7.1.1磁通
7.1.2磁通密度
7.1.3材料的磁化过程
7.1.4应用
7.2电磁现象
7.2.1电磁特性
7.2.2电磁铁
7.3电磁器件
7.3.1电磁线圈
7.3.2继电器
7.3.3扬声器
7.3.4电表机心
7.3.5磁盘与磁带读/写头
7.3.6磁光盘
7.4磁滞
7.4.1磁场强度
7.4.2磁滞曲线与保磁性
7.5电磁感应
7.5.1相对运动
7.5.2感应电压的极性
7.5.3感应电流
7.5.4法拉第定律
7.5.5楞次定律
7.5.6电磁感应的应用
7.5.7磁场中载流导体的受力
7.6直流发电机
7.7直流电动机
7.7.1基本工作原理
7.7.2无刷直流电动机
7.7.3反电动势
7.7.4电动机额定参数
7.7.5串励直流电动机
7.7.6并励直流电动机
第8章交流电流与电压简介
8.1正弦波形
8.1.1 正弦波的极性
8.1.2正弦波的周期
8.1.3正弦波的频率
8.1.4频率和周期的关系
8.1.5电子信号发生器
8.2正弦波电压与电流的值
8.2.1瞬时值
8.2.2峰值
8.2.3峰峰值
8.2.4有效值
8.2.5平均值
8.3正弦波的角度测量
8.3.1角度测量
8.3.2度/弧度转换
8.3.3正弦波角度
8.3.4正弦波的相位
8.3.5多相电源
8.4正弦波公式
8.4.1正弦波公式的推导
8.4.2移相正弦波的表达
8.5交流电路分析
8.6交流发电机
8.6.1简化的交流发电机
8.6.2频率
8.6.3实际交流发电机
8.6.4转子电流
8.6.5应用
8.7交流电动机
8.7.1交流电动机的分类
8.7.2旋转定子磁场
8.7.3感应电动机
8.7.4同步电动机
8.8非正弦波形
8.8.1脉冲波形
8.8.2三角波与锯齿波
8.8.3谐波
8.9示波器
8.9.1模拟示波器的基本原理
8.9.2数字示波器的基本原理
8.9.3示波器控制
8.10信号源
8.10.1信号源的类型
8.10.2信号发生器的指标
8.10.3波形模式
8.10.4基本函数发生器
第9章电容器
9.1基本电容器
9.1.1基本结构
9.1.2电容量
9.1.3电容器储能原理
9.1.4额定电压
9.1.5温度系数
9.1.6漏电
9.1.7电容器的物理参数
9.2电容器的种类
9.2.1固定电容器
9.2.2可调电容器
9.2.3电容器标签
9.2.4电容的测量
9.3串联电容
9.4并联电容
9.5直流电路中的电容器
9.5.1电容器充电
9.5.2电容器放电
9.5.3充、放电电压与电流
9.5.4RC时间常数
9.5.5充、放电曲线
9.5.6对方波的响应
9.6交流电路中的电容器
9.6.1容抗
9.6.2串联电容器的容抗
9.6.3并联电容器的容抗
9.6.4电容分压器
9.6.5电流超前于电压90°
9.6.6电容器的功率
9.7电容器的应用
9.7.1电气存储
9.7.2电源滤波
9.7.3直流阻断和交流耦合
9.7.4电源线去耦合
9.7.5旁路
9.7.6信号滤波器
9.7.7定时电路
9.7.8计算机存储器
第10章RC电路
10.1串联RC电路的正弦响应
10.2串联RC电路的阻抗及相位角
10.3串联RC电路分析
10.3.1欧姆定律
10.3.2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10.3.3阻抗与相位角随频率的变化
10.3.4RC滞后电路
10.3.5RC超前电路
10.4并联RC电路的阻抗及相位角
10.5并联RC电路分析
10.6串并联RC电路分析
10.7RC电路的功率
10.7.1RC电路的功率三角形
10.7.2功率因数
10.7.3视在功率的意义
10.8基本应用
10.8.1移相振荡器
10.8.2RC电路作为滤波器
10.8.3将交流信号耦合进入直流偏置电路
10.9故障排除
第11章电感器
11.1基本电感
11.1.1电感
11.1.2电感的物理特性
11.1.3线圈电阻
11.1.4线圈电容
11.1.5法拉第定律复习
11.1.6楞次定律
11.2电感的种类
11.3电感的串联与并联
11.3.1串联总电感
11.3.2并联总电感
11.4直流电路中的电感
11.4.1RL时间常数
11.4.2电感中的电流
11.4.3对方波的响应
11.4.4串联RL电路的电压
11.4.5指数公式
11.5交流电路中的电感
11.5.1电感电抗XL
11.5.2串联电感的电抗
11.5.3并联电感的电抗
11.5.4电流滞后电感电压90°
11.5.5电感的功率
11.5.6品质因数
11.6电感的应用
11.6.1噪声抑制
11.6.2射频扼流圈
11.6.3调谐电路
第12章RL电路
12.1RL电路的正弦响应
12.2串联RL电路的阻抗与相位角
12.3串联RL电路分析
12.3.1欧姆定律
12.3.2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12.3.3阻抗与相位角随频率的变化
12.3.4RL滞后电路
12.3.5RL超前电路
12.4并联RL电路的阻抗与相位角
12.5并联RL电路分析
12.6串并联RL电路分析
12.7RL电路的功率
12.8RL滤波器
12.8.1低通特性
12.8.2高通特性
12.8.3RL滤波器的截止频率
12.9故障排除
第13章RLC电路与谐振
13.1串联RLC电路的阻抗与相位角
13.2串联RLC电路分析
13.3串联谐振
13.3.1串联谐振频率
13.3.2串联RLC电路的电压与电流
13.3.3串联RLC电路的阻抗
13.3.4串联RLC电路的相位角
13.4串联谐振滤波器
13.4.1带通滤波器
13.4.2带通滤波器的带宽
13.4.3滤波器响应的半功率点
13.4.4分贝度量
13.4.5带通滤波器的选择性
13.4.6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
13.4.7带阻滤波器
13.5并联RLC电路
13.5.1阻抗与相位角
13.5.2电流关系
13.5.3串并联到并联的转换
13.6并联谐振
13.6.1理想并联谐振的条件
13.6.2并联谐振频率
13.6.3并联谐振电路的电流
13.6.4振荡电路
13.6.5非理想电路的并联谐振条件
13.6.6阻抗随频率的变化
13.6.7谐振电流与相位
13.6.8非理想电路的并联谐振频率
13.6.9外部负载电阻对振荡电路的影响
13.7并联谐振滤波器
13.7.1带通滤波器
13.7.2带阻滤波器
13.8谐振电路的应用
13.8.1调谐放大器
13.8.2接收机中的双调谐变压器耦合
13.8.3接收机的天线输入
13.8.4超外差接收机
第14章变压器
14.1互感
14.2基本变压器
14.2.1匝数比
14.2.2绕组方向
14.3升压与降压变压器
14.3.1升压变压器
14.3.2降压变压器
14.3.3直流隔离
14.4二次绕组加负载
14.5反映负载
14.6阻抗匹配
14.7变压器额定值与特性
14.7.1额定值
14.7.2特性
14.8抽头和多绕组变压器
14.8.1抽头变压器
14.8.2多绕组变压器
14.8.3自耦变压器
14.8.4三相变压器
14.9故障排除
第15章有抗电路的时间响应
15.1RC积分器
15.1.1电容的充电与放电
15.1.2电容电压
15.2RC积分器的单脉冲响应
15.3RC积分器的重复脉冲响应
15.3.1稳态时间响应
15.3.2时间常数增大的影响
15.4RC微分器的单脉冲响应
15.4.1脉冲响应
15.4.2RC微分器的单脉冲响应总结
15.5RC微分器的重复脉冲响应
15.6RL积分器的脉冲输入响应
15.7RL微分器的脉冲输入响应
15.8积分器和微分器的应用
15.8.1定时电路
15.8.2脉冲波形直流转换器
15.8.3触发脉冲发生器与波形整形
15.9故障排除
15.9.1电容开路
15.9.2电容短路
15.9.3电阻开路
附录A标准电阻值表
附录B电容器颜色编码与标记
附录C诺顿定理与弥尔曼定理
附录D电路仿真工具NI Multisim
附录E奇数编号习题答案
附录F词汇表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土耳其]A.缪拉·泰卡尔普(A. Murat Tekalp) 著
作者: 宋焕明,赵俊霞,周志祥 编
作者: 王守国 编著
作者: 李华 吴建华 等编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法瓦兹·T.乌拉比(Fawwaz T. Ulaby)[美]翁贝托·拉瓦利(Umberto Ravaioli) 著
作者: 李悦城 野火 编著
作者: 雷鑑铭 郑朝霞 吴丹 程松波 等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