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工商管理>管理学

新工业革命:现场力和可视化下的日本工业4.0
作者 : [日]长岛聪(長島 聡)著
译者 : 康英楠 译   陈岩 审校
出版日期 : 2017-06-29
ISBN : 978-7-111-57236-7
定价 : 45.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171
开本 : 16
原书名 : 日本型インダストリー4.0
原出版社: 株式会社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本书着眼于如何理解工业4.0的本质,重点阐明工业4.0本质对日本企业有效的理念,是加强日本企业所擅长的现场力和可视化等,融合日本文化,发挥更大效力。把工业4.0本质用通俗易懂方式表达的同时,还介绍了很多案例。

图书特色

推荐语

彭瑜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PLC open中国组织名誉主席、工信部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组专家、中国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专家、智慧工厂研究院首席专家顾问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冲破世界性的经济低迷困局的持续性目标。但因基础不同,发展水平的差异,国情和发展环境的区别,选择的重点、路径和策略有很大不同。自2013年以来,有关德国工业4.0的图书陆续出版,但有关美国高端制造业的技术规划和全面布局的图书不多,更遑论我们的近邻日本在制造业升级转型有什么考虑。本书恰恰是补充这方面的不足,译者选择这本书并花了大功夫完成译稿,正好让我国读者了解日本工业界如何从日本的现实看待德国工业4.0,又如何结合其本国的特点发扬原有的优势,以及需要重点弥补哪些重大不足和缺陷。日本工业特色鲜明且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可以通过本书进一步认识和分析。
缪其浩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智慧工厂研究院首席专家顾问。曾任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事长等职
我相信工业4.0、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等等,背后是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那就是制造业的成熟、大数据及其分析的可获得以及智能技术飞速进步合力汇聚的结果。只是因产业特征和要素禀赋差异各国选择了不同路径和切入点。看到过有人说某国模式“完胜”另一国,觉得有点可笑。也正是这个原因,对本书我更加注意的是其中的“日本式”。其中一个看点或许就是从日本如何从自己“精益制造”传统优势出发来理解、实施甚至调整工业4.0的那些细节,这对我们中国制造业一定是有价值的。
罗建北  历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党委书记、软件中心主任、清华同方常务副总裁,清华科技园副主任、清华创业园主任、启迪创业投资公司董事长等职
对于在先进制造行业的创业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正如作者所说,通过该书读者可以“从本质上了解工业4.0”。创业者在学习德国和日本等国先进经验的同时,如能带领创业企业发挥后发优势,有可能使企业跨越式进入智能制造阶段。当然这不仅需要创业者深入了解工业4.0的本质,并能结合实际情况执行其标准和规范。如果创业者真正掌握了“持之以恒靠集体智慧取胜,将会无敌于天下”的真谛,其创办的企业一定会成长为中国经济转型期间的中坚力量!
陈大同  北极光创投的投资合伙人、2010年1月创办华山资本投资管理公司、现受北京市政府委托兼管理北京集成电路产业基金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根基举足轻重,投资界也越来越多地关注智能制造领域。这本书可以帮助投资界深度了解智能制造,尤其是制造业的创新,不仅是技术革新,还包括盈利模式创新、产品表现创新、服务创新等。制造业也不单单销售产品,今后更多的是基于产品的后续服务,利用工业物联网、数据分析这些工具,完成从制造—产品—服务的转型,或许真正能改变制造业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的现状。

韩亦舜  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参与研究:数据共享、数据治理、数据安全、数据隐私、数据伦理
德国与美国这两个世界工业强国在新一代产业革命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并付诸行动,其他的国家如何看待、如何解读、如何思考、如何行动是很值得关注的。本书较为详实地介绍了德国工业4.0的各种应用案例,也对比了它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异与同。特别是在分析了日本产业的现状和业界的心态后,针对日本产业特色优势,提出了如何发挥日本产业自身优势的一些思考。任何变革都需要原动力,在本书中可看到日本产业界对希望获取真正竞争力的渴望,日本业界的观点和实践。希望能给中国读者启迪。
肖星  清华经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会计系主任。主要研究公司治理、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会计
此书列举了很多工业4.0的案例,从日本文化特点出发,发挥日本企业的固有优势,值得我们借鉴。此书也提到工业大数据(大多是设备上获取的运行数据等)可客观支撑决策,其实工业企业的财务数据同样可找出行业规律和趋势。近两年我以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研究了一百多个行业过去二十年的发展演变,深切体会到中国文化基础和经济发展均与欧美日不同,更适合寻找我们自己的文化特点和现有优势。希望本书能够让您了解日本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经验,也能启发您思考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模式。
王瑞军  研究员,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主任,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各国工业政策研究
工业4.0热浪正在席卷全球,各国都在谋划应对之道。日本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特征探索了一条独特的工业4.0之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大多数制造业领域依然落后的中国,本书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本书着眼于如何理解工业4.0的本质,重点阐明工业4.0本质对日本企业有效的理念,是加强日本企业所擅长的现场力和可视化等。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本如何看待和理解德国工业4.0,可以看到ICT、大数据、云服务、IoT、3D打印等在日本工业领域的应用。作者介绍了很多日本企业在本土和海外的案例,并给出了如何让工业4.0在日本发挥出巨大力量的建议。

作者简介
长岛聪(長島 聡)
罗兰贝格的日本合伙人,工学博士。早稻田大学理工学研究生院博士毕业后,成为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助手、各务纪念材料技术研究所助手,随后加入罗兰贝格。以汽车、石油、化学、能源等领域为中心,在R&D战略、销售与市场战略、物流战略、业务与组织战略等多个领域项目经验丰富。以包括现场相关全员的贯彻执行实现战略为信条,以“落地实践”为咨询意向。企业活力研究所制造业竞争力研究会委员。

译者简介
康英楠
N资本智能工业创投(致力于智能工业领域具有独特竞争优势或突破性技术的早期企业或团队的孵化、辅导、投资)创始合伙人、清华校友总会先进制造专业委员会(筹)副秘书长、清华经管学院读书协会常务副秘书长。15年印刷机械和医疗器械行业的研发制造型日企管理运营经验;7年工业领域创业公司孵化辅导和非盈利组织管理顾问经验。

审校简介
陈岩
大连外国语大学中日比较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客座教授。退休前曾任大连外国语学院日本语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大连分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日诗歌比较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在国内外出版教材、著译作30余部,如《日本历代著名诗人评介》、《日本历代女诗人评介》、《新编日译汉教程》、《精编汉译日教程》、《学译覃思录》、《海和毒药》、《芙蓉人》、《东京岛》 、《奥州小路》、《东瀛诗香采撷》等。

图书前言

2015年4月中旬,在我熟悉的法兰克福机场,遇到了从没有这样多的日本人。他们要去的地方与我相同,德国汉诺威工业4.0博览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利用转机空闲兴致勃勃地与同伴聊天,流露出对展会的期待,也有的在认真研读介绍工业4.0的书籍。这一瞬间使我再次感受到日本企业对工业4.0的高度关注。
罗兰贝格公司曾参与起草工业4.0理念的部分工作,不少企业委托我们收集信息、论证项目和演讲等。在一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围绕工业4.0与各业界人士接触,交换意见并进行讨论。由此,罗兰贝格公司德国本部接受了众多来自企业和媒体关于工业4.0的询问和采访。
在接触过程中,我发现日本企业界对工业4.0的看法因人而异。有的人认为通过标准化、网络化,欧洲企业可能会要掌控所有的客户,因而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相反,有的人则认为无论任何措施都无法让日本改变迄今为止的做法,等等。还有一种声音是,作为实现工业4.0基础的数字化,需要大规模的投资,这不仅终究很难做到,连自己的生存也受到了威胁。总之,我感到这些看法都没有抓住工业4.0的目标和全部,而仅仅局限于其中的一个部分,还有部分曲解。
本书写作目的之一是使读者从本质上理解工业4.0,让工业4.0从只是玄不可测的“密码”变成大家触手可及的运动,并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消除各种误解。
再则,本书想向读者表明,工业4.0的本质更彰显日本企业的理念和实践,这也是副书名加上了“日本”的意义所在。把工业4.0与日本企业的优势现场力、可视化等日本文化融合在一起,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本书适合想在全球展示自身存在价值的所有企业人士阅读。本书着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工业4.0本质的同时,还尽可能多地介绍具体案例,也加进了针对现场人士、经营管理者的各种寄语。如蒙读者把本书作为规划从现在开始的未来十年的工具来使用,笔者将感到无比荣幸。

长岛聪
2015年9月

上架指导

工业4.0/现场力

封底文字

本书着眼于如何理解工业4.0的本质,重点阐明工业4.0本质对日本企业有效的理念,是加强日本企业所擅长的现场力和可视化等,融合日本文化,发挥更大效力。把工业4.0本质用通俗易懂方式表达的同时,还介绍了很多案例。

【彭瑜】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PLC open中国组织名誉主席、工信部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组专家、中国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专家、智慧工厂研究院首席专家顾问。
【推荐语】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冲破世界性的经济低迷困局的持续性目标。但因基础不同,发展水平的差异,国情和发展环境的区别,选择的重点、路径和策略有很大不同。自2013年以来,技术出版界把注意力集中在德国工业4.0,先后出版了一些图书,有关美国在高端制造业的技术规划和全面布局也介绍得不多,更遑论我们的近邻日本在制造业升级转型有什么考虑。本书恰恰是补充这方面的不足,译者选择这本书花了大功夫完成译稿,正好让我国读者看到日本技术界怎么从日本的现实看待德国工业4.0的,又怎么结合本国的特点发扬原有的优势,需要重点弥补哪些重大不足和缺陷。日本工业特色鲜明、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可以通过本书进一步认识和分析。


【缪其浩】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智慧工厂研究院首席专家顾问。曾任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事长等职。
【推荐语】我相信工业4.0、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等等,背后是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那就是制造业的成熟、大数据及其分析的可获得以及智能技术飞速进步合力汇聚的结果。只是因产业特征和要素禀赋差异各国选择了不同路径和切入点。看到过有人说某国模式“完胜”另一国,觉得有点可笑。也正是这个原因,对本书我更加注意的是其中的“日本式”。其中一个看点或许就是从日本如何从自己“精益制造”传统优势出发来理解、实施甚至调整工业4.0的那些细节,这对我们中国制造业一定是有价值的。


【罗建北】历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党委书记、软件中心主任、清华同方常务副总裁,清华科技园副主任、清华创业园主任、启迪创业投资公司董事长等职。
【推荐语】对于在先进制造行业的创业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正如作者所说,通过该书读者可以“从本质上了解工业4.0”。创业者在学习德国和日本等国先进经验的同时,如能带领创业企业发挥后发优势,有可能使企业跨越式进入智能制造阶段。当然这不仅需要创业者深入了解工业4.0的本质,并能结合实际情况执行其标准和规范。如果创业者真正掌握了“持之以恒靠集体智慧取胜,将会无敌于天下”的真谛,其创办的企业一定会成长为中国经济转型期间的中坚力量!


【陈大同】北极光创投的投资合伙人、华山资本公司创始合伙人、现受北京市政府委托兼管理北京集成电路产业基金。
【推荐语】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根基举足轻重,投资界也越来越多地关注智能制造领域。这本书可以帮助投资界深度了解智能制造,尤其是制造业的创新,不仅是技术革新,还包括盈利模式创新、产品表现创新、服务创新等。制造业也不单单销售产品,今后更多的是基于产品的后续服务,利用工业物联网、数据分析这些工具,完成从制造——产品——服务的转型,或许真正能改变制造业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的现状。


【韩亦舜】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参与研究:数据共享、数据治理、数据安全、数据隐私、数据伦理。
【推荐语】德国与美国这两个世界工业强国在新一代产业革命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并付诸行动,其他的国家如何看待、如何解读、如何思考、如何行动是很值得关注的。本书较为详实地介绍了德国工业4.0的各种应用案例,也对比了它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异与同。特别是在分析了日本产业的现状和业界的心态后,针对日本产业特色优势,提出了如何发挥日本产业自身优势的一些思考。任何变革都需要原动力,书中我们看到了日本产业界对希望获取真正竞争力的渴望,日本业界的观点和实践。希望能给中国读者启迪。


【肖星】清华经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会计系主任。主要研究公司治理、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会计。
【推荐语】此书列举了很多工业4.0的案例,从日本文化特点出发,发挥日本企业的固有优势,值得我们借鉴。此书也提到工业数据(大多是设备上获取的运行数据等)可客观支撑决策,其实工业企业的财务数据同样可找出行业规律和趋势。近两年我以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研究了一百多个行业过去二十年的发展演变,深切体会到中国文化基础和经济发展均与欧美日不同,更适合寻找我们自己的文化特点和现有优势。希望本书能够让您了解日本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经验,也能启发您思考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模式。


【王瑞军】研究员,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主任,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各国工业政策研究。
【推荐语】工业4.0热浪正在席卷全球,各国都在谋划应对之道。日本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特征探索了一条独特的工业4.0之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大多数制造业领域依然落后的中国,本书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作者简介

[日]长岛聪(長島 聡)著:
长岛聪(長島 聡),罗兰贝格的日本合伙人,工学博士。早稻田大学理工学研究生院博士毕业后,成为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助手、各务纪念材料技术研究所助手,随后加入罗兰贝格。以汽车、石油、化学、能源等领域为中心,在R&D战略、销售与市场战略、物流战略、业务与组织战略等多个领域项目经验丰富。以包括现场相关全员的贯彻执行实现战略为信条,以“落地实践”为咨询意向。企业活力研究所制造业竞争力研究会委员。

译者简介

康英楠 译   陈岩 审校:暂无简介

译者序

本书是经科技自动化联盟研究与出版工作组专家缪其浩老师推荐,我通读日文版后整理出中文内容概要发给工作组专家们,大家达成共识有必要翻译本书,以呈现给关注智能制造的中国读者。幸得恩师陈岩教授的帮助和审校,精读若干遍后译成此中文版。每次精读都会有新的思考,似曾相识、历久弥新。
《论语·述而》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人皆为师,要向任何人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013年4月德国工业4.0白皮书在汉诺威展会发表,同年美国人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所著《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文版出版,开启了大数据元年。随后,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相继发布,至今仍如火如荼。而对于我们的近邻——日本在这轮工业革命中的情况却所知甚少。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本如何看待和理解德国工业4.0,可以看到ICT、大数据、云服务、IoT、3D打印等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以及很多日本企业在本土和海外的案例。
凡事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原因或逻辑,才能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智能制造并非只是技术体系或工具集成,而是各国不同文化带来的不同的制造业思维和逻辑,这也是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在这轮工业革命中侧重点不同之根本。美国移民文化奠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创新的基础,尤其是颠覆性创新,最先产生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美国具有“数据”的天时地利,自然形成了“工业互联网”。而德国人的严谨缜密体现在“学徒制”教育模式、对高品质和高技术的极致追求等方面,通过嵌入各种算法、工艺流程等自动化程度极高的设备和整套解决方案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因而形成了系统性“集成”各类资源的“工业4.0”。本书则让读者了解到日本文化中优势现场力和可视化的背后是根深蒂固的“虑及他人”,而“PDCA循环”、“看板管理”和“大部屋”等都是实现手段。
古人云:“万物皆有道。”“道”是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万变不离其宗,不同的表面有着相同的实质,政府、工业界、高校或科研机构等应从各自不同角色出发来理解制造业本质、战略和措施。蒋勋在《美的沉思》里,对比了几个古老民族的人像艺术,从中能看出西方对于个人的重视。而在西周以前,中国以部落的共同符号(图腾)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把“伟大”的概念与个人结合。即使春秋以后脱离了以兽为符号的图腾时代,人像艺术逐渐在器物上代替了兽面,但仍是“人群”,并不强调个人的英雄式威严和奇迹般能力。我们最初在九宫格内学写汉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规矩”,虽然既要学习直线“矩”的耿直和端正,更要兼顾曲线“规”的婉转和包容,但距离创新土壤——包容和宽恕还远远不够,无法照搬拥有“移民”文化的美国模式。德国文化体现在教育体系上注重动手和实践,“学徒制”也好,“职业教育”也罢,都非常务实,而中国教育很难短期内学会德国的“职业教育”。日本企业的组织文化和制度中的“雇员终身制、福利制度”不仅针对员工个人,还包括其家族成员;现场力、不断改善和高层领导的意识等彰显“人”的重要性,这些容易造就工匠。而且日本的大化改新主要学中国,又同为亚洲国家,因而文化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日本模式因此就适合我们照搬吗?其实,美国、德国、日本在工业领域采取的所有这些成功做法只是表象和实现手段,表象之下蕴藏着普遍规律,只有遵循和掌握了普遍规律,结合中国文化特点和优势,寻找适合中国的做法,才能找到中国之“道”。
庆幸的是,国内很多组织或具有远见卓识之士热衷且坚守在工业领域,致力于中国之“道”的求索和实践。智慧工厂研究院(卓易智慧科技)关于中国智慧工厂理念就是适合中国之“道”的理论和实践之一,它早于德国工业4.0的提出,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清华机器人核心技术及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清华全球4.5产业研究院、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等,在此不赘述。工业需要时间、资金和人才,我们在路上,期待与您同行!

康英楠
2016年10月于清华园

推荐序

推荐序一
新工业革命呼唤新工科人才进入实体经济

这是一本阅读对象面很广的读物,由有着丰富产业咨询经验兼具很强归纳分析能力的专家所著,结构像是PPT讲义似的纲目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谁来做,设问作答,眉清目秀,读起来很流畅。实际案例穿插其中,详略得当,若引起了更大兴趣,完全可以按图索骥去进一步深入了解。可圈可点的内容很多,我这里,特别地从人才培养工作的视角谈些看法,算是读后感,希望离题不远。
书中对于欧洲、日本、美国引领和应对新工业革命的路径、策略做了分析比较,并非分出高下,却更凸显其“势”。产业的面貌会有多快的变化?“我们也许总是高估一年后能干成多少,我们却也总是低估十年后它会变化多少”。不管哪个模式,包括中国制造2025的构想,都对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个极大的挑战,表现为我们熟悉的划分比较仔细、术业有专攻的工科各学科,融合交响,势不可挡。书中的大量模式总结和实例剖析,都让我们看到了“学科”或者“专业”边界在产业实践中的融化。机械、电气电子、信息通信、材料能源,不仅是德国默克尔女士要求这些工业协会融合协同,“只有这样才谈得上工业4.0”,在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日本强调现场力的新工业革命蓝图中,都突出强调了这些传统细分工科的“拧麻花”趋势。甚至不只是工科内部的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书中写到工业4.0时代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时,又看到了对于工科与其他学科(管理、人文、心理、学习等)的协同融汇、渗透贯通的需要。
这提出了一个问题——新工业革命,是否呼唤着与以往不同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创新?本书最后,作者在“高层的觉悟”的探讨中,点出了这场工业革命中,人的特别重要性,我既认同,又更觉压力重重,凝练成一句话,中国要想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创造强国,人才之新、教育之变,是关键中的关键!
有机会再细谈具体的学科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这方面最近在复旦大学和天津大学的两次会议,高等教育界同仁有许多高见。这里我只想提一个显得有点儿深沉的问题:是不是中国的工业界,中国的工程师,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存在,对于吸引人才缺乏竞争力?更遑论新人才和一流人才。
在本书中,我不断地读到作者对于日本现场力优势的理性自信,其基础建立在整个环境中对工程师、工科人才的认可、尊重,对于那些在工业界中从事现场工作,持续改善提升有效性的“现场”工程师,作者“居然”把这些人的价值提高到了其整体上会对工业4.0成败与否举足轻重的位置。这个定位过分了吗?值得我们好好想想。
让很多人颇感忧虑的是,当今社会中的许多“超级关心孩子前途的”父母亲,常常对于自己的孩子在申请大学专业时、毕业竞争岗位时,选择进入到制造、工科、实体经济的工程现场,严肃地表示不满意;学生及其亲友
更热衷于流向一些工作环境更好、收入更好、社会认知更体面的行业中、岗位上去。纵是学成文武艺,育成新工科人才,如果并不进入到工业界,那么与什么新工业革命,又有几分干系?甚至,那还能算做是新工科人才吗?
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要认真据实加以分析。选择中的志趣,基于自身优势的倾向性,是如何丧失于追风与攀比中的呢?实在地说,工业这个行当、工程师岗位被轻视,价值式微,恐怕是个大坎儿。人往高处走,这个“高”,不只是物质上的吸引,更有精神上的崇尚。新工业革命,要引人入行,恐怕要回答:社会大环境中,对于工程师的角色如何重塑重振?与美、德、日等国相比,中国的社会文化中,如何让工程师价值、工程师特许、工程师荣耀奠定和树立起来?在工业与商业、制造与流通、现场与总部、机器与金融、实体与虚体这些个前后比较、社会认知、大众舆论中,如何能够让前者能够不是那么灰头土脸、难以示人?
电视剧中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更有可能充当主角,这也许不是个简单的艺术创作问题,这里面有着社会的价值塑造的方向问题。一方面,像是本书中很多案例所描述的改制造业以往的传统模式为盈利模式创新、产品表现创新、服务创新从而改善工作条件提升一线收入,这算是制造业、工业界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这些努力和变化之外,是否教育机构、政府社会与行业组织也有责任对学生们、在岗的工程师们进行积极的价值塑造?如何能够激发一种“工程师”动手造万物的真正内生的志趣,让融合多学科交叉的“能工巧匠”变成智能制造时代的新英雄?如何发掘和保有工程师身上那种知行合一、行胜于言、耐得住寂寞、拿得出结果的精气神儿、专业劲儿?如何让工程师这些沉浸于创新与创造过程中的专业分子能够散发出那种创客的“酷”?
这还远不是答案,甚至可能连问题都还没有问全。但我觉得这个看似有些虚的探究实在是很重要。振兴实体经济,你一定得先从活血如何注入实体经济中去做起,这里的活血,可不只是指钱财,更该指的是人才。新工业革命的这“一声鹤唳”,倘若(一定会!)“殷勤唤起”了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更要引他们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去,造就中国新工业的“大地清华”,唯有这样,中国制造2025,才有源头活水般的人才保证。
工业革命,“工科日新”,人才为本,价值其先。

杨斌 清华大学教授
2017年4月于清华园



 推荐序二
一本认清自己的书
——写在本书之前
认识长岛聪博士已经很多年了,同样作为汽车行业中心负责人的我们既是同事也是内部竞争者,不知道多少年,中国和日本汽车团队一直在争夺内部业务量前三的位置(雷打不动的第一是德国办公室,其次是美国办公室,之后是中国或者日本办公室)。和两国地缘政治一样,这两支团队其业务在不断渗透到东南亚、欧洲、美国、非洲,可以说只要有中、日企业足迹的地方,这两支来自亚洲的团队各自代表着自己国内客户作为先锋队开展着各自的业务。
相对于某些公司强调高层客户互动的文化不同, 起源于欧洲的罗兰贝格特别强调专业洞察驱动(Insights & Expertise driven),但是这在不同国家的办公室也异化成不同的形式。比如:在德国,我们做的是理论突破和企业联合创新,和亚琛工大、Lazard投行等机构不断地进行碰撞,创造出大量重量级的研究报告,尤其重要的是作为发起企业之一和西门子、博世等德国企业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并建立了贴近欧洲企业运营的一系列路线图;日本管理咨询界长期重视理论思辨学习及情报研究,日本同事们在忙碌工作之余,特别乐于把管理咨询的经验总结成一本本专著,有的时候使得我不禁感叹于日本同事孜孜以求的精神。《现场力》、《可视力》、《持续力》……甚至都被引入中国,成为管理类畅销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中国企业看来,日本的整个制造体系已经很成熟了,精益生产等概念现在还是我们很多企业追寻的目标。日本产经界对于工业4.0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很多国家,甚至在反省自己,在融合日本本国既有基础和文化方面,应该说有其极为独到的地方。以下几点尤为突出:
1.危机感:亚洲国家中,特别是日本对工业4.0的深度研究,是基于欧洲突破式的体系发展,感觉颠覆了产业逻辑,是对日本既有优势加以冲击而产生的。这和日本本身的岛国文化是有非常深的联系的。相对于那些乐观于工业4.0带来的机会而期待弯道超车,这种态度或许更为务实。
2.自信心:工业4.0不是无本之木,它是根植于一个国家的整体制造工业基础和文化的。强调工业4.0并不是抛弃制造传统、现场力、可视化等概念,这在长岛聪博士的书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3.组织的软实力:谈及工业4.0,很多人都会把数字化、平台化理解成单纯的扩大硬件投资。事实上,缺乏有弹性有远见的人的执行,这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最多是钱打了水漂、旧瓶装新酒罢了。因地制宜、创造出“值得使用”的有价值的核心技术才是关键。
国内这几年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罗兰贝格中国团队也有幸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标准研究课题组的一员。相对于其他国家循序渐进的工业发展,中国的历史包袱还是很重的,我们事实上在研究突破工业4.0的同时还要完成一些2.0、3.0时代的欠账,但是这并不可怕,因为如果知道了正确的方向,就可以少走些弯路。古希腊建筑上的箴言“Nosce te ipsum”意思是认识你自己;电影《一代宗师》中宫二小姐也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直面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这才是最务实的做法,所谓见始知终。我们需要有愿景,也需要积累跬步的耐心。将工业4.0用本国视野融合并诠释,积极发挥本身管理文化上的特点,这是相当重要的。
长岛聪先生长期以来对于丰田公司及日本代表性的工业企业有很深的研究,所以由他来带领读者探索VUCA世界〔注:VUCA 指的是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里的工业4.0道路,算是最称职的向导了。
愿读者快乐欣喜,学有所得。

张君毅 蔚来资本(Nio Capital) 合伙人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 资深顾问专家(前全球合伙人、
大中华区汽车行业中心负责人、副总裁)
2016年11月于上海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解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三个理念 1
1.1 背景、由来、成败后果(通向2030年的路线图) 1
1.1.1 背景和由来 1
1.1.2 成败后果 2
1.2 三个核心理念:互联、替代、创造 3
1.2.1 互联 4
1.2.2 替代 4
1.2.3 创造 5
1.2.4 与此前的巨大差异 5
1.3 为了发扬“日本特色” 6
1.3.1 进步的速度永不停息 6
1.3.2 日本应选择的道路 7
第2章 从先进案例看工业4.0 9
2.1 由模块化带来的制造进化 9
2.1.1 “模块化”因研发资源不足而诞生 9
2.1.2 像乐高玩具那样模块化组装——大众汽车 10
2.1.3 瞄准10年后的模块化设计 11
2.1.4 工厂也需要规模化 12
2.2 虚拟与现实结合的产品研发革新 13
2.2.1 与过去的仿真层级不同 13
2.2.2 依靠虚拟研发实现高性能——博世马勒 13
2.2.3 仿真从单体涡轮扩展到与“空气流动”相关的全部 14
2.2.4 效果将波及整个生产过程 15
2.3 把复杂化、大型化工厂的控制改为统一控制 16
2.3.1 企业面临的紧迫课题 16
2.3.2 向发电厂整体扩展的综合控制——西门子 17
2.3.3 从“设备本身”到提供服务 18
2.4 3D打印改变制造业未来 19
2.4.1 3D打印也能够替代“人工领域” 19
2.4.2 用3D打印进行样品革新——福特 20
2.4.3 维修保养无人化——西门子 21
2.4.4 量产也用3D打印——罗尔斯·罗伊斯 22
2.5 解决产业能源问题的能源管理 23
2.5.1 供给方和消费方需要进行的变革 23
2.5.2 发电厂与虚拟“相连”——RWE和西门子 24
2.5.3 发电行业准入门槛大幅降低 25
2.5.4 利用电动化减少能源消耗与推进IoT——克劳斯·玛菲 26
2.5.5 工厂的先进能源管理——BMW 27
2.6 使生产基地急剧扩大变为可能的数字化工厂 27
2.6.1 适应全球最佳化 27
2.6.2 洞察未来的数字化工厂——BMW 28
2.6.3 可以帮助人的智能数字化机器 29
2.6.4 能够走进建设前的工厂——西门子 30
2.7 实现高精度“寿命预测”的安全保养预测 31
2.7.1 把技工的经验和直觉数字化 31
2.7.2 三种维修保养模式 32
2.7.3 用大数据预测寿命——ABB 34
2.7.4 从火车行进的数据预测刹车器的寿命——克诺尔 35
2.8 定位信息平台的创建和自动驾驶的未来 36
2.8.1 活用大数据的新举措 36
2.8.2 自动驾驶用的高精度3D地图——HERE 37
2.8.3 显示自动驾驶汽车位置与行驶方式的地图 39
2.8.4 3D地图的全球标准 41
2.9 工业4.0原动力——面向长期愿景的引导 42
2.9.1 前所未有的产业革新 42
2.9.2 席卷整个产业界的举措 43
2.9.3 长期愿景才是原动力 44
2.9.4 源自欧洲的标准化逐渐渗透 46
2.10 欧洲推进到了什么程度 47
2.10.1 德国企业经营者们的声音 47
2.10.2 面向工业4.0时代的准备从现在开始 49
2.10.3 德国的先进企业成为指挥者 50
第3章 不同于迄今为止的“数字化” 51
3.1 工业4.0以工厂为起点,工业互联网以数据为起点 52
3.1.1 工业4.0带来制造业的快速进步 52
3.1.2 业界协作是实现工业4.0的关键 53
3.1.3 美国工业互联网是第三波革命 54
3.1.4 大数据让商业模式旧貌换新颜 55
3.1.5 新的参与者陆续登场 56
3.1.6 以大数据为中心的各种网络正在扩展 57
3.1.7 多个联盟围绕标准化激烈交锋 58
3.2 融合的欧洲方式与美国方式 59
3.2.1 对建立数据标准化绝对自信的美国 59
3.2.2 硬件方面固若磐石的欧洲 59
3.2.3 对于未来,融合必不可少 60
3.3 德国政府所期待的实现目标的蓝图 60
3.3.1 把工业4.0的路线图绘制到2035年 60
3.3.2 绘制长期路线图的理由 62
3.3.3 为了实现工业4.0,德国政府所起到的作用 63
3.3.4 德国政府所期待的效果 64
3.3.5 日本的数字化行动从现在开始 65
3.4 日本企业应如何面对工业4.0 66
3.4.1 异次元的可视化——需求供给链条的可视化 67
3.4.2 异次元的可视化——协作创造价值的可视化 68
3.4.3 异次元的可视化——未来需求的可视化 69
3.4.4 用“超强的执行力”解决三个可视化课题 71
3.4.5 增大附加值总量 72
3.4.6 用模块化预测 73
3.4.7 活动机制 74
3.4.8 工业4.0奏效的产业与组织 75
3.5 专栏:关键参与者展望工业4.0 76
3.5.1 不要被工业4.0的大话所迷惑,重要的是看清楚应该做的事情 76
3.5.2 成功的关键是连接一系列的商业过程 77
3.5.3 作为德国最大的软件企业,SAP积极参与工业4.0 77
第4章 对日本来说工业4.0是否构成威胁 79
4.1 工业4.0与日本企业的“优势”正好相吻合 79
4.1.1 不断自主改善的日本企业 79
4.1.2 “异次元的可视化”和“压倒一切的机动力”加速现场改善 80
4.1.3 工业4.0促成摒弃“自费主义” 81
4.2 现场改善×ICT能带来什么 82
4.2.1 高速重复PDCA循环 82
4.2.2 通过可视化挖掘改善症结——欧姆龙 83
4.2.3 不让客户等待的超强机动力——米思米 84
4.3 若仅强调效率就没有引进的意义 86
4.3.1 维持高水平生产效率的日本企业的现场 86
4.3.2 以客户为出发点创造附加值 87
4.3.3 给客户尽快提供合适的产品——哈雷戴维森摩托车 88
4.3.4 贴近农家创造稳定的收益——久保田 90
4.3.5 以客户为出发点追求超精度加工的厂家——由纪精密 92
4.3.6 实现低收入阶层使用汽车的IoT——全球移动服务 93
4.4 认识创造附加值的自身作用 95
4.4.1 以客户为出发点,时刻在变化 95
4.4.2 巧妙利用外部资源和组织间的协作——哈雷戴维森摩托车 96
4.4.3 考虑未来需求的生产销售协作——特斯拉汽车 97
4.5 主角不是ICT,而是“现场力” 98
4.5.1 日本式工业4.0的主角是现场力 98
4.5.2 现场的判断靠ICT支撑 98
4.5.3 因地制宜地应用ICT是日本式工业4.0成功的关键 99
4.5.4 利用ICT“一步到位”——阿尔卑斯电气 101
4.6 依靠精炼的核心技术胜出 102
4.6.1 为了“飞跃式提升” 102
4.6.2 实现随意变换车身外壳的Copen——大发汽车 104
4.6.3 向减少到1/N挑战——电装 105
4.6.4 使用全固体电池解决电动汽车普遍的瓶颈问题——出光兴产 107
4.6.5 日本式工业4.0 108
第5章 在“日本的现场”发挥作用 111
5.1 实现跨部门的“可视化” 111
5.1.1 在“大部屋”已经开始实践 112
5.1.2 追求以客户为出发点的可视化 113
5.1.3 活动与成果的可视化 114
5.1.4 挑战的可视化 116
5.2 工业4.0时代现场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 119
5.2.1 不仅眼前,还要瞄准中、长期的活动 119
5.2.2 信息的管理是关键 120
5.2.3 意识到时间轴的组织管理 121
5.2.4 协作设计 122
5.2.5 对管理者重要的事情 124
5.2.6 不能做的事情 125
5.3 现场的教育也会改变 125
5.3.1 为了培养开拓型人才 125
5.3.2 工业4.0时代现场必备的六种素质 126
5.3.3 全员训练并非必要 129
5.4 如何解决全球化运营 129
5.4.1 当地员工是以客户为出发点的主要角色 129
5.4.2 总公司应对当地的工作认真对待 131
5.4.3 自觉的组织能力优势所在 132
5.5 关键还是高层的觉悟 133
5.5.1 高层要有接受变化的勇气 133
5.5.2 组织的高层应具备的八个作用 134
采访 由构建“one company”实现从赤字到赢利 139
后记 144
参考文献 146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蒋国平 石书玲 主编
作者: 主编 郝云宏 向荣
作者: 李彦斌 主编
作者: (美)理查德 L.达夫特(Richard L. Daft);多萝西.马西克(Dorothy Marcic)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陈春花 任颋 李飞 编著 《商业评论》 编
作者: (美)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作者: [加]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