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导论(原书第12版)
作者 : (美)Robert L. Boylestad 著
译者 : 陈希有 张新燕 李冠林 等译
出版日期 : 2014-10-29
ISBN : 978-7-111-45359-8
定价 : 135.00元
教辅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766
开本 : 16
原书名 : Introductory Circuit Analysis
原出版社: Pearson Education Asia
属性分类: 教材
包含CD :
绝版 :
图书简介

该书是电路分析的入门教材。主要内容有:绪论;电阻;欧姆定律、功率和能量;串联直流电路;并联直流电路;串并联电路;电路分析方法;网络定理;电容、电感、磁路;正弦电路;谐振、滤波;变压器;多相电路;脉冲响应;非正弦电路;二端口网络等。密切联系身边的电气实际、有趣实用、理论内容显浅易懂、介绍多位电工巨匠、引入计算机辅助分析、丰富的例题和详细的求解、生动形象的插图,这些都是该教材的鲜明特色。

图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在国际上有着持续而广泛影响的优秀教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分析与工程应用相结合,体现教材面向工程教育的特色。书中例题讲解步骤详细、过程清晰,主要内容包括:电流与电压、欧姆定律、直流电路、网络定理、磁路、正弦交流电路、谐振、分贝与滤波器、变压器、脉冲波形和RC电路的响应、多相电路、非正弦电流电路,以及系统的端口分析等。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路课程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尤其适合案例教学和工程应用型教学。此外,对工程技术人员和电路爱好者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特色
突出核心概念和基础知识,详细分析了RC电路在单个脉冲和周期脉冲作用下的响应,多绕组变压器、带抽头变压器和自耦变压器的原理;专门讨论了品质因数大于10的谐振情况,以及交流电路的电磁现象和有效电阻等。
用物理现象引出电路规律,从电场现象引出电容的定义及计算,从磁场现象引出电感和磁路的概念,从而使读者在扎实的电磁学基础上掌握电路规律。
密切联系工程实际电路,针对没有复杂工程经验的电路初学者,选用丰富的工程实用案例,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
及时反映学科最新进展,简要介绍了第4种电学基本无源元件——忆阻器,并拓展了锂电池、太阳电池等内容,引发读者对这些器件的新奇特性和应用前景的关注。

图书前言

本书第1版于40年前出版,至今已翻译成6种语言,发行超过了100万册。所以,我很高兴为该教材的第12版再写前言,并首先对本教材出版过程的所有参与者,以及那些认为本教材满足了学科需求的全体使用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新版内容的变化
  ●像以前版本的做法一样,这一版也增加了一些新内容,以确保教材始终带有新鲜气息。然而,这一版的新内容非常特殊,它涉及了刚刚问世的第4种电学元件,称为忆阻器(memristor),它是由惠普公司发明的,英文版的封面设计用的就是这种电学元件。关于忆阻器,人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最终由于纳米技术的到来才使其成为现实。在这一版中,另外的扩展内容包括:平板电脑、荧光灯与白炽灯照明、真有效值仪表、锂电池、燃料电池、太阳电池、电容器的串联等效电阻、分贝和数字示波器等。
  ●这次修订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每章后面的习题,在内容、类型和完整性等方面都有所改进。在以前的版本中,在一个题目下可能包含三个或四个问题,在这一版中,同一题目下问题的数量被减少到一个或两个,以便获得一种从较简单到较复杂的过度。为了在不同难度级别上提供可选的习题,这一版新增了更具挑战性的习题。此外,有更多的习题使用了标准的元件参数值,不再是为简化计算而采用虚构的元件参数值。
  ●这一版的另一个主要变化是增加了第26章,用以介绍系统分析。尽管是导论性的介绍,但是也能使读者了解当今工程上所用的封装系统的工作原理。该内容在后续许多课程中会得到广泛应用,例如“运算放大器及工业设计与应用”课程等。
  ●计算机仿真工具PSpice和Multisim 仍然保留,且在本教材所附DVD中加入了Cadence OrCAD 16.2的演示版。该DVD软件包可以被快速下载,使用者按照本教材的详细引导即可操作。为使用Multisim 10.1这一优秀软件,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引导。在这一版中,还增加了关于下载过程和某些特殊配置下使用方法的说明。
  ●教材中有超过80个对上述软件包详细描述的例子。这些例子是在假设读者完全不了解这些软件的情况下写成的。提供的详细说明不能简单地用于其他目的。新版本删除了在以前版本中包含的MathCAD的相关内容,因为它的用途越来越少,并且MathLAB 似乎是使用者的一种类似选择,是否增加MathLAB的内容,有待下一版再做考虑。
  考虑到学生可以在其他专门的教材中学到更详细的使用方法,故在本翻译版中完全删掉了与PSpice和Multisim有关的内容。——译者注
  ●由于德州仪器公司已不再生产TI-86计算器,因此原来贯穿全书的TI-86计算器在新版本中被删除了,取而代之的是TI-89计算器。对TI-89的介绍能够帮助初学者尽快掌握操作方法。起初,为了完成某种运算可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例如,极坐标到直角坐标转换,或者计算行列式等。但是,经过一些例子的练习之后,使用者便会感觉过程非常简单,因而能够快速应用。
 因计算器的使用不属于电路分析的主要内容,故在本翻译版中删掉了此内容。——译者注
  ●重新安排了一些章节的内容,以便符合从易到难的顺序。为此,一些章节全部删除,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例子;重新设计了表格,以便看上去更加易懂;扩展的一些推导步骤更有助于读者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在过去,紧密围绕教材内容开发了实验说明。这次通过Franz Monssen教授的积极努力,又增加了4个新的实验,以便让读者有更多的选择。
新增内容
  为了加强过程学习,本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增补,它对使用这本书的学生和老师都适用。增补内容包括:
学生资源
  ●实验手册,ISBN 0-13-506014-1。
  ●相应网站 (学生学习指导)为www.pearsonhighered.com/boylestad。
 该网址为英文原书提供的网址,在国内可能无法直接下载,若需要下载相关教辅资源,请联系Service.CN@Pearson.com,网址:www.pearsonhighered.comleducator。——编辑注
教师资源
  为了在线获取补充的材料,教师需要申请一个教师登录代码。方法是,登录www.pearsonhighered.com, 单击Instructor Resources,再单击Download Instructor Resources,最后请求IRC登录。申请48小时后,将收到一个用来确认的电子邮件,其中包括教师登录代码。一旦收到这个代码,打开这个网站并登录,便可以使用那里的全部资料,例如:
  同上。
  ●教师资源说明,包括文本形式的问题解答。
  ●PowerPoint 电子课件。
  ●TestGen,计算机化的试题库。
致谢
  本书的每个版本都凝聚着学术界同仁为之成功而做出的重要贡献。我的好朋友Louis Nashelsky教授,在软件设计和打印输出方面花费了难以数计的时间,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正确性。有着丰富经验的Jerry Sitbon,一直致力于为我提供实用性很强的素材。我要十分感谢Monssen教授,他花了许多时间来更新实验手册的内容。
  本书的每次修订都离不开精干的审校者,他们提出的建议与批评对确保教材质量十分重要。对于这个版本,我要特别感谢希尔斯布鲁社区大学(Hillsborough Community College)的Tracy Barnes、贝和学院(Behrend College)的Ron Krahe和Penn Sate Erie,以及皇后社区学院(Queensborough Community College)的Peter Novak。
  同时,我还要感谢以下公司及其员工对本书所做的支持,他们是:
  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 Inc.)的Jim Donateli;惠普公司(Hewlett Packard Corp.)的Nicole Gummow;爱迪生电力研究所(Edison Electric Institute)的Erica Kaleda和Peggy Suggs;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 Inc.)的Cara Kugler、Sabari Raja,Terri C.Viana,Jo Walton;SolarDirect公司的Kirk A.Maust;Cadence Design Systems公司的Josh Moorev;EMA设计自动化公司(EMA Design Automation,Inc.)的Rosemary Moore和Greg Roberts;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ational Instruments Inc.)的Shas Nautiyal、Mallory Thompson和Mark Walters;美国技术公司(American Technology Corp.)的Robert Putnam;田村公司(Tamura Corp.)的Barbara Shoop;尼普尔电子设备公司(Nippur Electronics)的Tibor Toth;泰克公司(Tektronix Inc.)的Debbie Van Velkinburgh。
  最后,我要感谢Peggy Kellar,她在手稿编辑和版面校样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从而确保了我的工作进度;感谢Philip Koplin在文字编辑过程中的努力;感谢Kelly Barber为编写求解手册所完成的大量工作。同时,诚挚地感谢我的编辑Wyatt Morris处理了所有事务性问题,从而保证了编写过程的顺利进行。我一直很幸运,我的好友Rex Davidson这些年作为编辑,始终能够使文字保持我所喜欢的风格。

上架指导

电子与电气工程

封底文字

本书是一本在国际上有着持续而广泛影响的优秀教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分析与工程应用相结合,体现教材面向工程教育的特色。书中例题讲解步骤详细、过程清晰,主要内容包括:电流与电压、欧姆定律、直流电路、网络定理、磁路、正弦交流电路、谐振、分贝与滤波器、变压器、脉冲波形和RC电路的响应、多相电路、非正弦电流电路,以及系统的端口分析等。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路课程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尤其适合案例教学和工程应用型教学。此外,对工程技术人员和电路爱好者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特色
突出核心概念和基础知识,详细分析了RC电路在单个脉冲和周期脉冲作用下的响应,多绕组变压器、带抽头变压器和自耦变压器的原理;专门讨论了品质因数大于10的谐振情况,以及交流电路的电磁现象和有效电阻等。

用物理现象引出电路规律,从电场现象引出电容的定义及计算,从磁场现象引出电感和磁路的概念,从而使读者在扎实的电磁学基础上掌握电路规律。

密切联系工程实际电路,针对没有复杂工程经验的电路初学者,选用丰富的工程实用案例,以达到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

及时反映学科最新进展,简要介绍了第4种电学基本无源元件——忆阻器,并拓展了锂电池、太阳电池等内容,引发读者对这种器件的新奇特性和应用前景的关注。

译者简介

陈希有 张新燕 李冠林 等译:暂无简介

译者序

诞生于1968年,具有40余年历史,现由Pearson出版社出版的电路课程教材:《Introductory Circuit Analysis》是一本在国际上有着持续而广泛影响的优秀教材。主要参与人数合计超过60人,他们来自多所大学和著名公司,已被译成6种语言。这些足以说明该教材广受欢迎的程度。本次翻译的是该教材的第12版,由Robert L.Boylestad(CUNY-Queensborough Community College,纽约城市大学皇后社区学院)主编,于2010年出版。无论与国内还是与国外同类教材相比,本书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对教师和学生、对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都有着极好的学习和借鉴作用。因此,能够有机会将这本优秀教材译成中文,让广大的中国读者认识它、使用它,译者倍感使命的光荣和责任的重大。在翻译过程中,无论在教材的内容上、结构上,还是在阐述知识的方法上,译者处处都感到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在此愿将该教材的主要特点与读者分享。
  1.从好的绪论开始
  本书大跨度地将电气电子技术的发展时代划分成:电磁之初、真空电子时代和固态电子时代。在每一发展时代,作者不仅列出重要事件的时间表,还简单地介绍了发现主要电磁现象的背后故事。并一再指出,电气电子技术的发展速度几乎是指数规律的。本书更是着眼于近代的发展,对高清电视、智能手机、iPod和双核处理器的提及,增强了教材的时代感和新鲜度。
  绪论(第1章)的另一个特点是,详尽地介绍了物理量的计量单位制,包括物理量单位的有趣定义、基准单位的保存、国际单位制(SI)的由来等。在国内同类教科书中,这些内容都不常见。本书通篇严格遵守物理量单位的使用,很少有缺省现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因为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没有物理意义的。
  2.用物理现象引出电路规律
  根据铜的原子结构和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规律,从更微观的角度引出电压的概念,并以此解释铜善于导电的原因;根据运动电荷受到的阻力因素,得出电阻的计算公式;从电场现象引出电容的定义及计算;从磁场现象引出电感和磁路的概念。这些都能使电路规律建立在扎实的电磁学基础上,也说明了作者具有广博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
  3.贴近身边的应用案例
  对初学电路的学生,还没有复杂工程的体验。因此本书用极其贴近身边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大量的案例不仅来自每章后面的“应用”一节,还来自正文。从下面这些题目便可看出作者的精心选择:电池、微波炉、节日灯、荧光灯、汽车电气系统、家居布线、触摸屏、浪涌保护器、漏电保护器、传声器、安全用电、商业意识、电加热器、音响中的图形均衡器和参数均衡器、烟雾报警器、遥控器、调光灯、电阻的色环编码、电阻材质等。这些应用既可以作为趣味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也可让学生自由阅读。
  4.像介绍实验指导一样介绍电工测量
  本书在恰当的地方介绍了模拟万用表、数字万用表、安培计、伏特计、瓦特计、示波器等,包括它们的原理、使用方法。尤其介绍了测量仪表的负载效应,这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非常重要。因为所有测量仪表并不像我们为简化分析所做的假设那样理想,所以它们都要对被测对象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测量对象包括电压、电流、功率、电阻、电感、电容、阻抗、增益等。电气电子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测量,通过对这些测量仪表的介绍,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测量能力。
  5.以科学家素描铭记电工发展史
  在电磁学中,许多物理量的单位都是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本教材在首次出现电磁单位的地方,或者涉及某个卓越成就时,都对与之相关的科学家、发明家或工程师进行了简单介绍,包括他们的国籍、主要贡献、兴趣爱好、生平轶事等。既彰显了对历史上科学巨匠们的敬仰,又能帮助读者理解他们的贡献对当今电气电子领域的影响。所提供的图片大都说明了来源,以确保史料的准确性,并充分显示了作者对版权的格外尊重。
  这些人物包括安培、库仑、伏特、欧姆、瓦特、基尔霍夫、西门子、焦耳、戴维南、诺顿、法拉第、特斯拉、亨利、斯泰因梅茨等数十位科学家或发明家。
  6.及时反映学科最新进展
  2008年惠普公司科研人员利用纳米技术发现了第4种电学基本无源元件——忆阻器,仅仅时隔两年,在本书第12版第3章便对该器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将忆阻器图片作为教材封面。目前,与忆阻器相关的理论和应用还处于研究阶段,反映忆阻器的教材更不多见。本书虽然仅用几页的篇幅来做介绍,但是也会引起读者对这种器件的新奇特性和应用前景的关注。这说明本书作者对新技术有着快速的跟踪意识。
  7.划分细致的教材章节
  本书对章节的划分十分细致,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电阻、串联、并联、串并联、电容、电感、变压器等各成一章,并且把电路定理分成了直流电路中的定理和交流电路中的定理;把串联、并联也同样分成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两种情况。
  8.对某些内容的详细介绍
  本书详细分析了RC电路在单个脉冲和周期脉冲作用下的响应;详细介绍了多绕组变压器、带抽头变压器和自耦变压器的原理;特别讨论了品质因数大于10的谐振情况,并将线圈与电容的并联谐振区分成单位功率因数谐振和最大阻抗谐振;根据交流电路的电磁现象,专门讨论了有效电阻;详细介绍了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和“导出绝对零度”的概念,以及各种敏感电阻等。
  本书用专门一章对分贝、滤波器、频率特性和伯德图进行了详细介绍。从人耳对声音的感觉,到功率放大关系和电压放大关系,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分贝的概念,以及分贝数大小与人的感觉之间的关系,生动有趣。对伯德图中采用对数刻度的益处,以及伯德图的绘制方法等,也都做了通俗易懂的阐述。
  在我国同类教材中,上述内容都是不多见的。
  9.其他特点
  本书在文字叙述上极具亲和力,流畅自然,阅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与作者当面交流,作者是在徐徐地阐述知识,因而能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经常使用 in other words (换句话说),不断使用人称代词,显得十分亲切。翻译时尽量保持了这种亲切平和的叙述方式。
  采用科学计数法,数和量的单位运用方法规范严密;使用电路元件的标称值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工程能力;每章末附有词汇表,总结该章出现的主要术语的含义,便于回顾要点;插图精致细腻,生动活泼。
  该教材的上述特点给我们诸多启示:对重要内容的阐述要尽量细腻,多从简单示例引出一般道理,做到深入浅出,减少一些硬性定义或命题性的陈述;语言要朴实亲切,从而使读者乐于接受教材内容,不要让读者感到作者是居高临下;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教材内容符合工程需求;作者还要具备广泛的知识结构,能够了解电磁技术在各学科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使举例更加丰富生动;出版部门和作者要力求使教材插图的表达性、美观性、活泼性、布局和视觉效果等达到完美。
  与国内同类教材相比,本书在内容上还存在欠缺,例如,电路的拉普拉斯变换分析、卷积积分、冲激响应、二阶电路、非线性电路、状态方程、网络图论、特勒根定理、运算放大器、均匀传输线等。另外,本书在阐述基尔霍夫定律时没有使用“集中参数电路”这样的条件,对电路定理的陈述也没有使用“唯一解”的条件。这些都是由国内外不同的课程体系和教材的不同定位决定的。
  结合我国高等学校实际,本次翻译时删掉了纯数学的内容,例如,复数和三角函数的运算、矩阵与行列式的运算、小数与乘方的转换等;删掉了计算机辅助分析的相关内容,读者可在其他专门教材中学习;保留了大部分应用案例。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花大力气引进这套优秀教材,使教材的出版语种又增加了重要的汉语,这是读者人数众多的语种。
  参加本书编译的单位和人员按照章节次序是,大连理工大学陈希有(第1~3章)、王宁(第4章、第5章、第19章)、李冠林(第6~9章)、刘蕴红(第10~12章)、章艳(第13章、第14章、第18章)、董维杰(第15~17章);新疆大学张新燕(第20~26章)。全书由陈希有复核统稿。尽管大部分译者都有双语教学能力,或有国外进修经历,但面对知识面如此广泛的教材,翻译欠准之处仍恐难免。敬请雅正,这是对本教材的最佳爱护,意见请直接发送至译者邮箱:chenxy@dut.edu.cn。

陈希有

图书目录

出版者的话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1
 1.1 电气与电子工业1
 1.2 电气与电子发展简史2
 1.3 测量单位与单位制5
 1.4 计算机辅助分析7
 习题7
 词汇表8
第2章 电压和电流9
 2.1 引言9
 2.2 原子及其结构9
 2.3 电压11
 2.4 电流13
 2.5 电压源15
 2.6 安时数20
 2.7 电池寿命因素21
 2.8 导体和绝缘体22
 2.9 半导体23
 2.10 安培计和伏特计23
 2.11 应用24
 习题26
 词汇表28
第3章 电阻29
 3.1 引言29
 3.2 圆形截面导线的电阻29
 3.3 标准导线表32
 3.4 温度对电阻的影响34
 3.5 电阻器的类型37
 3.6 色环与标准电阻标称值41
 3.7 电导44
 3.8 欧姆表45
 3.9 公制下的电阻46
 3.10 忆阻器46
 3.11 超导体48
 3.12 热敏电阻49
 3.13 光敏电阻50
 3.14 压控电阻50
 3.15 应用51
 习题54
 词汇表57
第4章 欧姆定律、功率和能量58
 4.1 引言58
 4.2 欧姆定律58
 4.3 绘制欧姆定律图60
 4.4 功率62
 4.5 电能64
 4.6 效率66
 4.7 断路器、漏电开关和熔断器68
 4.8 应用69
 习题72
 词汇表75
第5章 串联直流电路76
 5.1 引言76
 5.2 电阻的串联77
 5.3 串联电路78
 5.4 串联电路的功率分配82
 5.5 电压源的串联83
 5.6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84
 5.7 串联电路的分压定律88
 5.8 串联元件位置互换91
 5.9 表示电源和电压的符号91
 5.10 电压调整率和电压源内阻95
 5.11 安培计的负载效应98
 5.12 原型电路接插板99
 5.13 应用100
 习题104
 词汇表112
第6章 并联直流电路113
 6.1 引言113
 6.2 电阻的并联113
 6.3 并联电路119
 6.4 并联电路的功率分配123
 6.5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125
 6.6 并联电路的分流定律128
 6.7 电压源的并联132
 6.8 开路和短路132
 6.9 伏特计的负载效应136
 6.10 串联和并联对偶关系列表138
 6.11 故障排查技术139
 6.12 原型电路接插板139
 6.13 应用140
 习题143
 词汇表152
第7章 串并联直流电路153
 7.1 引言153
 7.2 串并联网络153
 7.3 化简和反推方法154
 7.4 分块法156
 7.5 举例练习159
 7.6 梯形网络165
 7.7 分压器的空载和有载166
 7.8 有载电位器168
 7.9 安培计、伏特计和欧姆表的设计170
 7.10 应用173
 习题175
 词汇表182
第8章 直流电路分析方法183
 8.1 引言183
 8.2 电流源183
 8.3 电源的等效变换185
 8.4 电流源的并联186
 8.5 电流源的串联188
 8.6 支路电流分析法188
 8.7 网孔分析法(一般方法)191
 8.8 网孔分析法(格式化方法)195
 8.9 节点分析法(一般方法)197
 8.10 节点分析法(格式化方法)202
 8.11 桥式电路205
 8.12 星形联结和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207
 8.13 应用212
 习题215
 词汇表223
第9章 网络定理224
 9.1 引言224
 9.2 叠加定理224
 9.3 戴维南定理229
 9.4 诺顿定理238
 9.5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241
 9.6 弥尔曼定理248
 9.7 置换定理251
 9.8 互易定理251
 习题252
 词汇表258
第10章 电容259
 10.1 引言259
 10.2 电场259
 10.3 电容260
 10.4 电容器264
 10.5 RC电路的瞬态响应:充电过程271
 10.6 RC电路的瞬态响应:放电过程277
 10.7 初始值和稳态值对瞬态过程的影响281
 10.8 瞬态响应与时间的相互计算283
 10.9 用戴维南等效电路分析RC瞬态响应284
 10.10 电容电流286
 10.11 电容的串联和并联288
 10.12 电容储存的能量290
 10.13 杂散电容291
 10.14 应用291
 习题296
 词汇表301
第11章 电感302
 11.1 引言302
 11.2 磁场302
 11.3 电感值306
 11.4 感应电压312
 11.5 RL电路的瞬态响应:储能过程314
 11.6 初始值和稳态值对瞬态过程的影响316
 11.7 RL电路的瞬态响应:能量释放过程318
 11.8 利用戴维南等效电路求时间常数320
 11.9 瞬态响应与时间的相互计算322
 11.10 感应电压的平均值323
 11.11 电感的串联和并联324
 11.12 稳态值的计算325
 11.13 电感储存的能量326
 11.14 应用327
 习题329
 词汇表335
第12章 磁路336
 12.1 引言336
 12.2 磁场336
 12.3 磁阻337
 12.4 磁路的欧姆定律337
 12.5 磁场强度337
 12.6 磁滞现象339
 12.7 安培环路定律341
 12.8 磁通342
 12.9 对串联磁路求磁动势342
 12.10 带有空气隙的磁路345
 12.11 串并联磁路347
 12.12 已知磁动势求磁通348
 12.13 应用350
 习题353
 词汇表355
第13章 正弦交流波形356
 13.1 引言356
 13.2 正弦交流电压的特性和定义356
 13.3 电磁频谱359
 13.4 正弦波形361
 13.5 正弦波形的数学表示365
 13.6 正弦波形的相位关系367
 13.7 周期量的平均值371
 13.8 周期量的有效值377
 13.9 各种交流电表381
 13.10 应用383
 习题385
 词汇表390
第14章 正弦电路的元件和相量391
 14.1 引言391
 14.2 导数的复习391
 14.3 RLC元件对正弦电压、电流的响应392
 14.4 RLC元件阻抗的频率响应398
 14.5 平均功率与功率因数403
 14.6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407
 习题411
 词汇表414
第15章 串联与并联正弦电路415
 15.1 引言415
 15.2 阻抗与相量图415
 15.3 阻抗的串联420
 15.4 阻抗串联分压425
 15.5 串联电路的频率响应427
 15.6 串联正弦交流电路小结433
 15.7 导纳和电纳433
 15.8 并联正弦交流电路437
 15.9 阻抗并联分流442
 15.10 并联电路的频率响应443
 15.11 并联正弦交流电路小结447
 15.12 串联与并联的等效电路447
 15.13 相位差的测量451
 15.14 应用454
 习题457
 词汇表464
第16章 串并联正弦电路465
 16.1 引言465
 16.2 分析举例465
 16.3 梯形网络471
 16.4 接地问题472
 16.5 应用474
 习题476
 词汇表478
第17章 正弦电路分析方法及相关专题479
 17.1 引言479
 17.2 独立电源与受控电源479
 17.3 电源等效变换480
 17.4 网孔分析法482
 17.5 节点分析法486
 17.6 正弦交流电桥491
 17.7 △-Y和Y-△变换495
 习题498
 词汇表503
第18章 正弦电路的网络定理504
 18.1 引言504
 18.2 叠加定理504
 18.3 戴维南定理509
 18.4 诺顿定理518
 18.5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523
 18.6 替代定理、互易定理和弥尔曼定理526
 习题526
第19章 正弦电路的功率531
 19.1 引言531
 19.2 一般性描述531
 19.3 纯电阻电路532
 19.4 视在功率533
 19.5 纯电感电路和无功功率534
 19.6 纯电容电路537
 19.7 功率三角形538
 19.8 总的P、Q和S540
 19.9 功率因数校正543
 19.10 数字式功率表546
 19.11 有效电阻546
 习题549
 词汇表552
第20章 谐振电路553
 20.1 引言553
 20.2 串联谐振电路554
 20.3 品质因数555
 20.4 ZT随频率的变化557
 20.5 选择性558
 20.6 电压与频率的关系560
 20.7 串联谐振例题561
 20.8 并联谐振电路563
 20.9 并联谐振电路的选择性565
 20.10 高品质因数对谐振的影响567
 20.11 总结列表570
 20.12 并联谐振例题571
 20.13 应用575
 习题578
 词汇表581
第21章 分贝、滤波器和伯德图582
 21.1 引言582
 21.2 分贝582
 21.3 滤波器586
 21.4 RC低通滤波器587
 21.5 RC高通滤波器591
 21.6 带通滤波器593
 21.7 带阻滤波器597
 21.8 双调谐滤波器598
 21.9 伯德图599
 21.10 伯德图的绘制604
 21.11 具有有限衰减特性的低通滤波器608
 21.12 具有有限衰减特性的高通滤波器610
 21.13 伯德图的其他特性613
 21.14 交叉式分频网络618
 21.15 应用620
 习题621
 词汇表627
第22章 变压器628
 22.1 引言628
 22.2 互感628
 22.3 铁心变压器630
 22.4 反射阻抗和功率633
 22.5 阻抗匹配、隔离及位移测量635
 22.6 铁心变压器的等效电路638
 22.7 变压器的频率特性640
 22.8 耦合线圈的串联641
 22.9 空心变压器644
 22.10 变压器的铭牌数据645
 22.11 变压器的类型646
 22.12 带有抽头和接有多负载的变压器648
 22.13 含耦合线圈电路的网孔分析649
 22.14 应用650
 习题651
 词汇表654
第23章 多相电路655
 23.1 引言655
 23.2 三相发电机656
 23.3 Y联结的发电机657
 23.4 Y联结发电机的相序658
 23.5 Y-Y联结的三相系统659
 23.6 Y-△联结的三相系统661
 23.7 △联结的发电机663
 23.8 △联结发电机的相序664
 23.9 △-△联结和△-Y联结的三相系统664
 23.10 三相电路的功率666
 23.11 三瓦特计法测量三相电路功率669
 23.12 二瓦特计法测量三相电路功率670
 23.13 不对称三相四线Y联结负载672
 23.14 不对称三相三线Y联结负载673
 习题675
 词汇表680
第24章 脉冲波形和RC电路的响应681
 24.1 引言681
 24.2 理想脉冲与实际脉冲681
 24.3 脉冲重复频率和占空比684
 24.4 脉冲波形的平均值685
 24.5 RC电路的瞬态响应686
 24.6 方波脉冲作用下的RC电路瞬态响应688
 24.7 示波器衰减器和探头补偿692
 24.8 应用693
 习题695
 词汇表697
第25章 非正弦电路698
 25.1 引言698
 25.2 傅里叶级数698
 25.3 非正弦电压作用下电路的响应704
 习题709
 词汇表711
第26章 系统端口分析简介712
 26.1 引言712
 26.2 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714
 26.3 空载与有载电压增益717
 26.4 电流增益及功率增益719
 26.5 二端口网络的级联722
 26.6 阻抗参数724
 26.7 导纳参数728
 26.8 混合参数730
 26.9 用网络参数描述输入和输出阻抗733
 26.10 参数间的相互转换734
 习题735
 词汇表738
附录 部分奇数编号习题答案739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 查尔斯·K. 亚历山大(Charles K. Alexander) 马修·N. O. 萨迪库(Matthew N. O. Sadiku)著
作者: (美)W. Alan Davis 著
作者: [美]托马斯 L.弗洛依德(Thomas L. Floyd)   大卫 M.布奇拉(David M. Buchla )    著
作者: (美)Albert Malvino David J. Bates 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白海潮 编著
作者: 李庆华 著
作者: 冯新宇 初宪宝 吴岩 等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