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工商管理>管理学

管理未来(珍藏版)
作者 : (美)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著 李亚,邓宏图,王璐,等译
丛书名 : 德鲁克管理经典
出版日期 : 2009-09-16
ISBN : 978-7-111-28062-0
定价 : 42.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64
开本 : 16
原书名 : managing for the future :the 1990s and beyond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本书体现了德鲁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一些真知灼见。本书的目的和使命旨在帮助管理者在混乱、危险、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和科技环境中采取行动和创造成果——也就是帮助他们取得绩效。每章都明确的希望能专门解决经理人员身边的某一方面问题:经济、人、管理和组织——这些都是经理人员经常遇到的企业内外部的具体问题,并为他们提供相应工具,激励他们采取有效行动。在80年代,德鲁克的研究重心是创新管理。在90年代,德鲁克的研究重点转向非营利组织管理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前沿的问题。这些预测和最新的成果在本书中都有所体现。

图书特色

珍·藏·版
德 鲁 克 世 纪 精 选
PETER F. DRUCKER
管理未来
Managing for the Future
〔美〕 彼得·德鲁克 著

封底:
站在未来的德鲁克
明天总会到来,又总会与今天不同。如果不着手于未来,最强有力的公司也会遇到麻烦。对所发生的事感到吃惊是危险的。哪怕是最大的和最富有的企业,也难以承受这种危险;即使是最小的企业,也应警惕这种风险。
“演出必须继续下去”是本书的座右铭——管理者的“演出”就是能够取得成果的有效行动。帮助管理者在混乱、危险、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和科技环境中采取行动和创造成果——也就是帮助他们取得绩效——正是本书的目的和使命。
—— 彼得·德鲁克

德鲁克先生对于管理领域的贡献并不需要我们去做注释,但是对于中国的管理者来说,他的价值却难以估量。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可以变得卓有成效;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者释放了自己的价值。
—— 陈春花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一本优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可以陪伴人的终生。这样的著作一旦诞生,就已经独立于作者、独立于时代,属于每个读者自己。这样的书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
—— 赵曙明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前:
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的出现,对系统性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需求,要求未来的管理者具备全新的素质。
彼得·德鲁克,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些试图正确应对世界变革的商界领袖和经济学家们都会竖起耳朵认真倾听这位智者的声音。
未来企业的竞争战略必须基于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
知识社会来临,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也意味着一种新型管理方式
对于知识社会的管理者,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变得至关重要
未来的经理人需要具备全新的素质和技能

后:
彼得·德鲁克小传
(1909—2005)
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彼得·德鲁克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以30余种文字出版,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7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

图书前言

我1985年的著作《管理前沿》(The Frontiers of Management)问世大约一年后,我收到了一封信:“我是一家规模相当小但成长迅速的专用化学品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我每个周末都会阅读五六章您的大作,同时要求公司的高层也这样做。我每看完一章,都会写几个问题问自己:‘这一章对于我这样的高管人员有什么意义?对于这个公司有什么意义?它向我、管理团队以及公司喻示着应该采取何种行动?它指出我们拥有什么机会?它告诉我们在公司目标、策略、政策和结构上应该做哪些调整?’接着,我们会在管理会议上讨论相关答案。半年后,我们会再次讨论这些问题,以比较我们实际做了什么,它们是否有用,重点讨论哪些是我们应该采取却并未落实的行动。当然,书中的很多章节不能直接应用于我们公司,但它引导我们去思考而不是行动。也有许多章节不断地激励我们采取某些行动或停止某些行为。其中最有价值的章节是让我感叹:‘当然,我一直都明白这些道理,但为什么实际上我没有照它去做呢?’”
本书所涵盖的主题非常宽泛,它们耗费了我五年的时间。各章并不是按照以前拟订的写作大纲来写的。但是每章从一开始就很明确——专门解决经理人员身边的某一方面问题,诸如经济、人、管理、组织等,这些都是经理人员经常遇到的企业内外的具体问题。
除此以外,每章从一开始就计划实现两个目标:其一,向天天忙于工作的企业管理者们解释,如何看待他们所处的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这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绩效;其二,激励他们采取有效行动并为他们提供相应工具。
在我的记忆里,管理者的世界一直是不稳定的——我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前两年就开始工作了!虽然如此,过去几年——或者今后几年——却最为动荡。例如,短短的几年前,我们还在担心通货膨胀,担心各种新型金融巨头的兴起:全球性银行、跨国中介机构、垃圾债券大王、并购巨头,诸如此类。当然,现在通货膨胀也还是一种威胁——并且只要政府不断累积巨额赤字,这种威胁就将一直存在。但是20世纪90年代的经理人员更担心银根紧缩和信用危机——这是典型的通货紧缩“症状”。过去的金融巨头现在纷纷全线撤退,陷入丑闻之中难以自拔。1992年的世界经济几乎与1980年或1981年(当时日本还存在贸易赤字,欧洲经济共同体仅是空中楼阁,并且把给巴西军事高官放贷几十亿当做非常保守的事情)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因此,本书的每一章都试图说明未来将发生什么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于经济、人、市场、管理和组织意味着什么。每一章都试图让管理者明白如何为将来而不是为过去进行管理。
但是,每章从一开始就希望能够激励人们采取行动——捕捉新的机遇;指出哪些领域(流程与产品、策略、市场和组织结构)需要有所改变;在哪些方面需要采取行动以及如何行动,在哪些方面需要停止行动。
在创作本书的5年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剧变。本书最早的一章写于1986年8月,在同一周我完成了1989年初冬出版的《新现实》(The New Realities)一书第4章的初稿,在这篇文章中我预言了戈尔巴乔夫经济政策必然的失败,同样必然的是苏联的解体。那一周我写了本书的第21章——题为“管理上司的艺术”。最后完成的一章是第23章,几乎正好是在5年之后,时间是1991年8月——反对戈尔巴乔夫的政变失败后的一周。但是,这一章的题目是“日本企业的新战略”。换句话说,这本书关注的是管理人员、他们的组织和他们的工作。“演出必须继续下去”是本书的座右铭——管理者的“演出”就是能够取得成果的有效行动。帮助管理者在混乱、危险、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和科技环境中采取行动和创造成果,也就是帮助他们取得绩效,这正是本书的目的和使命。

彼得·德鲁克
加利福尼亚克莱蒙特
1991年感恩节

作者简介

(美)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著 李亚,邓宏图,王璐,等译:彼得·德鲁克1909生于维也纳,1937年移居美国,终生以教书、著书、咨询为业,是当代国际上最著名的管理学家,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

译者序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德鲁克先生不幸去世(2005年11月11日)。我想,也许可以把本书的出版作为对他的一种纪念。
彼得·德鲁克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管理学大师,在中国的知名度几乎与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及营销学大师菲利浦·科特勒比肩。他是现代经验主义管理流派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一位管理咨询大师,创办有德鲁克管理咨询公司。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其评价极高。
美国管理协会:“如果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管理的话,那么彼得·德鲁克无疑是最伟大的发明家。”
《福布斯》封面文章称德鲁克“依然是最年轻的头脑”。
《商业周刊》则称其为“当代最经久不衰的管理思想家”。
《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只要一提到彼得·德鲁克的名字,在企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倾听!”
《经济学人》评论道:“在一个充斥着自大狂和江湖骗子的行业中,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
他被世人尊为“现代管理之父”“管理学巨擘”“现代管理宗师”和“大师中的大师”。在这样的背景下,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引入了本书,使我们再次聆听到大师的声音。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体现了作者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一些真知灼见。在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的研究重心是创新管理。这正是美国新经济兴起的时代,创业浪潮风起云涌。他敏锐地找到了新的理论增长点——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德鲁克成功地将管理从大企业引向了中小企业,强调了管理在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成功中的重要性。在90年代,德鲁克的研究重点转向非营利组织管理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前沿的问题。德鲁克主要还是用管理企业的方法来研究非营利组织的管理问题,特别是将目标管理引入非营利组织管理,强调客户理念和绩效意识,他预测非营利组织将走向专业化(而不是当前的志愿者模式)。这些最新的成果在本书中都有所体现。
本书得以完成,得到了许多朋友的无私支持。其中,张仓泉、赵金莎、陈杰、陆建新、齐会含、郭吉涛、金生亮、曹慧、张修明、夏雪、张一鹤、姚遥、刘丽艳、刘小宽、刘增光、何芬、张桂玲、肖黎、郭延红承担了部分文章的初稿翻译,我和邓宏图(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以及王璐(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讲师)负责了本书绝大部分内容的翻译和全书的审校工作。另外,本书的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大力帮助,特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翻译得到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民营经济制度创新与发展问题研究”(03JZD0018)、天津市2005年度社科研究规划项目“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框架与实证研究”(TJ05GL003)和南开大学科研启动项目“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实证研究”的资助,另外,还得到了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资助(“中韩民营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研究”)。
由于本书内容包罗万象,跨度很大,涉及企业管理、经济、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为本书的翻译增加了不少难度。尽管译者始终谨慎动笔,仔细求证,但难免还会存在疏漏,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译者联系方式:02223368618,电子邮件:yhg@vipsinacom或guoyanhong627@vip163com。

李亚

推荐序

推荐序一Managing for the Future我总是感觉自己没有资格为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写序,但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邀稿盛情难却,此外,作为德鲁克先生生前少数耳提面命过的中国人之一,我也有责任和大家分享我从他那里得到的启迪。
改革开放初期,德鲁克夫妇来过中国。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从战争创伤的心理阴影中复原的艰难过程,他遇到的中国人充满活力和乐观精神,这一点令他惊讶不已。十年前我刚认识德鲁克先生时,他告诉我,世界在苏联解体后,只有美国一国独强的局面是不健康的,应该至少还有另一股力量可以和美国互相制约,在俄罗斯、印度、巴西和中国这几个正在上升的大国中,只有中国有这种可能。他还说,中国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有道德和有效的管理者至关重要。这也是他后来全力支持我创办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的原因。
德鲁克管理学院开办不久,有一位著名商学院的教授建议我们走精英教育的路线,收昂贵的学费,德鲁克先生反对这么做。他对我说:“中国固然需要大公司和领导它们的精英人才,但中国像任何国家一样,90%的组织将是中小型的和地方性的,它们必须发挥作用,单靠大公司,不能提供一个健康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功能。中国最大的弱点是作为一个大国,没有足够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你们有一大批能干的人,这些人在实际磨练中学会了怎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存并取得了成效。他们可能只受过普通教育,也不是特别聪明和优秀,但却知道如何精巧地处理事情。这样的人可能有几百万,他们可以领导那些中型、小型和地方性的组织,他们将建设一个发达的中国。”
这段话透露出德鲁克先生对肩负中国未来的管理者,特别是对中小型和地方性组织的普通管理者的殷切期望。身为其中的一员,每当我回忆起来都深感责任重大。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剧变时代,而且这些变化影响所及,已经没有国家、种族、文化和行业的界限。这时德鲁克学说中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尤其显得重要。德鲁克先生主张以创新这类演进的方式解决发展问题(剧变时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他力图避免战争、革命和“运动”及其背后的强权与暴力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他一生致力于在延续和变革之间寻求平衡,创新是保持动态平衡的变革手段,而延续的基础则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的那些普世价值观,包括同情与包容、诚实与正直,以及让个人享有自由与尊严并同时承担起责任。这些普世价值观并不是他的发明,它们深深地根植于每一种代表人类文明的信仰和文化中。另一方面,他通过自己的著述和咨询工作,示范一种他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观察与思考方式,这就是从理解全局或整体出发,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达到把握和解决个别问题的目的。他的著作里没有令我们这些普通人望而却步的理论说教,而是把这些“大道理”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演绎,朴实无华地表达出来。
我想上述贯穿在德鲁克学说中的精髓所在,可能正是人们总是称他的著作为“经典”的原因。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值得人们一读再读,常读常新。它不会代替你做出决策,制订方案,但是它会帮你理清思路,从任何新事变中发掘本质,找到它们的历史渊源。
迄今为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可能是在国内翻译出版德鲁克著作最多,也是最认真的一家出版社。我不知道这给它们带来的经济收入如何,但是我知道这给成千上万渴望学习和成长的管理者以及知识工作者所带来的方便和欣喜,也可以猜想到由此华章的工作人员所获得的成就感。让我们衷心感谢他们,并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邵明路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
德鲁克百年诞辰全球纪念活动共同主席推荐序二Managing for the Future
始终站在未来的德鲁克“明天总会到来,又总会与今天不同。如果不着手于未来,最强有力的公司也会遇到麻烦。对所发生的事感到吃惊是危险的。哪怕是最大的和最富有的企业,也难以承受这种危险;即使是最小的企业,也应警惕这种危险。”我们现在也常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但是,未来的管理和企业将会怎样?我们绝大多数人往往被纷繁复杂的世界所迷惑,被琐碎的日常管理实践所困扰。为了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我们忙于追逐各种流行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从全面质量管理到六西格玛,从流程再造到员工授权,从多元化到归核化经营……在一波又一波的流行浪潮中,我们不仅没有把握住未来,反倒迷失了方向。在快速变革中,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成为流行的追捧者和牺牲者。当我们像追星族一样学习各种流行管理著作的时候,向管理咨询公司购买最新管理方法的时候,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学习班的时候,我们试图走在未来的前面,但却不断地发现自己一再落伍。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子?未来是不是不可琢磨?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将会告诉我们答案。他是一位严谨的管理思想家,他的思想几十年一脉相承,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他不同于那些流行的管理作家——那些只懂贩卖最新的管理理论,但没有自己见解的管理作家,他们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德鲁克先生一生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和学术观点,倾其一生在探求未来的世界是怎样的,社会的变化对企业管理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依我看来,在管理学发展历史上,德鲁克对于管理未来的分析和设想是最有深度的。他关注今天,更关注未来。这未来不是遥远的明天,而是——用他的话来说——已经到来的明天。据德鲁克先生的观察,每隔几十年,世界就会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为管理实践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颁布的《退休军人权利法案》,为军人提供了免费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就直接导致了美国大学教育的普及,从而为企业提供了无数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工作者。但是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生育率急剧下降,在年龄层上导致年轻人比例的缩小。由此产生两个后果: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和退休年龄的推迟。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几十年从事同样的工作,又实在使人厌倦。于是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的产生对企业管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德鲁克说,“信息革命的真正革命性影响才刚刚被人们感觉到,而激起或助长这一影响的不是‘信息’,不是‘人工智能’,也不是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对决策、政策决定或战略所发生的作用,而是电子商务,即互联网作为营销渠道的出现。互联网作为一条在世界范围内服务的管理与专业职位的主要销售渠道,其爆炸性的出现出人意料,这是10年前或15年前人们根本无法预测的。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市场和产业结构,改变着消费者细分化、消费者价值和消费者行为,改变着工作职位和劳动力市场。”信息革命已经不是一种预言,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在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中,管理层次与经理人数大幅度削减,处于第一线的是大量的专家。对于这些专门的知识,管理者常常是一无所知。由此产生两个问题:专家的职业生涯如何规划?最高管理者的来源何在?在本书中,德鲁克先生用他那无比犀利的笔触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答案。这些问题和答案不是主观臆断、凭空想象的,它们深深根植于社会发展的深层原因之中。变革无法避免,应对必出自创新。创新不是去冒险,成功的创新者是所谓的“保守的”创新者,他们发现未来,力图把未来的风险降到最低。管理的任务就是发现未来的变化,并通过企业创新去适应这种变化。
德鲁克先生一生写了很多有关预测未来管理的著作。从早期的《工业人的未来》、《新社会》,到后来的《动荡时代的管理》、《管理前沿》、《巨变时代的管理》、《21世纪的管理挑战》等,在这些著作中,德鲁克先生的思想始终是发人深省、一脉相承的。这些著作共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关未来企业管理实践的图画,为实践者指明了道路。在此,我很高兴为大家推荐这本德鲁克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所著的书,但愿大家能够继续在这本著作中领略德鲁克先生的风采。

赵曙明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赵曙明)
译者序
前言

访谈录关注后商业社会第一部分经济第1章触手可及的未来
第2章经济学的缺陷
第3章跨国经济
第4章从国际贸易到国际投资
第5章美国出口额剧增的背后
第6章低工资:不再是竞争利器
第7章90年代欧洲的生存之道
第8章美日贸易需要反思
第9章日本战后的强大竞争武器
第10章对日本及日本人的误解
第11章拯救拉美,拯救美国
第12章墨西哥的杰作第二部分人第13章生产率的新挑战
第14章企业领袖的神秘色彩
第15章领导艺术:少说多做
第16章人员、工作与城市的未来
第17章蓝领工人的地位下降
第18章工作规则与职位说明的终结
第19章把官员变成经理第三部分管理第20章未来的管理者:主要趋势
第21章管理上司的艺术
第22章困扰美国汽车业的真凶
第23章日本企业的新战略
第24章走动式管理:走出公司
第25章企业文化:绝非鸡肋
第26章不断降低成本:长期策略
第27章非营利组织带给企业界的
启示
第28章非营利组织治理:成功教程
第29章非营利组织的深远革命第四部分组织第30章公司治理
第31章营销四课
第32章未来公司:从“着装”看
企业成功
第33章企业绩效的五大指标
第34章研发:最好由商业驱动
第35章卖掉收发室:90年代的外包
第36章有效研发的10条规则
第37章企业联盟的发展趋势
第38章资本主义危机:谁来负责
第39章新的生产理论后记20世纪90年代和更远的
未来〖=A(〗1101823283236404447515660668084879196100106111115120126131136140150158164177181186190195199204208214228〖=〗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主编 李立新 副主编 周建珊 刘生华
作者: (美)查克·威廉姆斯(Chuck Williams) 著
作者: 理查德 L.达夫特
作者: 张英奎 孙军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伊丽莎白·哈斯·埃德莎姆(Elizabeth Haas Edersheim)著
作者: Robert Slater
作者: 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理事会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