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

互联网的设计和演化
作者 : [美]大卫·D. 克拉克(David D. Clark) 著
译者 : 朱利 译
丛书名 : 计算机科学丛书
出版日期 : 2020-08-27
ISBN : 978-7-111-66380-5
定价 : 11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88
开本 : 16
原书名 : Designing an Internet
原出版社: MIT Press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无CD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本书由因特网架构设计师撰写,不只描述了今天的因特网,还讨论了曾经设计过或者未来要设计的网络,强调架构而不展开技术或协议细节。书中内容涵盖因特网基础知识,架构和设计的内涵,未来互联网的设计需求、架构、功能、命名和地址技术,长寿性、安全性、可用性和经济性等影响因素,网络管理和控制,以及互联网如何满足社会需求。本书适合网络设计者、管理者及政策制定者阅读和参考。

图书特色

2019年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PROSE Awards)获奖作品

上架指导

计算机\网络

封底文字

本书集大师手笔和学者风范于一体,涵盖包括因特网在内的多种网络架构方案,是历史、技术和未来设计思维的完美融合!作为因特网设计和实现方面的领军人物,克拉克对设计的见解既深刻又精彩。
—— 温顿·瑟夫(Vint Cerf)
“互联网之父”,图灵奖得主,谷歌公司副总裁

阅读本书是一段令人兴奋的旅程,穿梭在因特网技术史的长廊中,品味那些关于网络架构的洞见,并且一起直面挑战——创建全球性的通信基础设施,实现经济、安全、隐私、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平衡。在这段旅程中,克拉克堪称完美的导游。
—— 詹妮弗·雷克斯福德(Jennifer Rexford)
普林斯顿大学工程学教授,计算机科学系主任

因特网不仅颠覆了通信领域,也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网络带来的种种错综复杂的影响,是时候复盘互联网的设计,看看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对此,没有人比克拉克更适合完成这项工作。
—— 弥尔顿·穆勒(Milton Mueller)
佐治亚理工学院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互联网治理项目负责人

译者序

这是一本描述如何设计未来互联网的书,关注的是全球性的、通用的网络互连思想,它不只描述了今天我们拥有的因特网,还讨论了曾经设计过或者未来要设计的网络。本书作者大卫·D.克拉克在20世纪80年代担任因特网架构组主席,随后长期致力于因特网加强机制和未来互联网技术的研究。与一般的计算机网络书籍不同,这本书没有陷入具体的技术或协议细节中,而是强调未来互联网的设计原则—作者将这些设计原则称为架构。所以,这是一本比较容易读懂的书,它告诉我们如何设计未来的互联网,以及设计未来的互联网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全书包含15章和一个附录。书中首先介绍目前因特网的基础知识以及架构和设计的内涵;然后描述未来互联网的设计需求、架构、功能、命名和地址技术;接着阐述未来互联网设计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包括寿命、安全性、可用性和经济性;最后讨论网络管理与控制的思想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的思想。附录介绍了地址技术与转发技术。因此,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对未来的互联网设计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我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和“高等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双语教学和网络应用项目的研发工作,对本书的内容较为熟悉。为了保持译文风格的前后一致性和较好的翻译质量,我历经一年半时间独立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避免生硬直译,力求一方面尊重作者的原意,另一方面尽量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全书翻译完成之后,分章让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进行了通读,从读者的角度对译文进行审核,并标出不太符合阅读习惯的句子,然后我再重新翻译这些句子。翻译中,对原文存在的几处小错误也进行了校正。
本书并不是一本纯技术书籍,其中还包含很多历史、文化、经济和政策方面的内容,翻译起来并不是很容易,译文中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诚恳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能及时纠正。

朱 利
2020年5月

推荐序

承认因特网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是一回事,把社会和技术两方面充分结合到网络及网络应用的决策中是另一回事。我们先不谈政治,对于那些与信息和通信政策打交道的人来说,今天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普通的场景中如何将技术领域和法律领域结合在一起。有些技术方面的决定,是在不了解或无视可能或将要产生的法律限制和政策问题的情况下做出的;而政策制定者则常常对要监管的技术知之甚少,他们制定的某些法规或条例是不可能实施的,并且完全不了解所关注的系统实际上是如何运转的。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因为思维方式、语言以及必须解决的具体焦点问题的类型(还有它们是如何构成的)在多个层面上都各不相同。
对于在处理社会技术政策问题时寻求从社会和技术两个角度进行思考的人来说,本书是一本基础性的著作。作者克拉克对因特网设计过程的理解,差不多经历了50年,从20世纪70年代初所涉及的技术工作开始,一直到最近他所领导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工作(最近的这些工作主要研究未来可能要使用的其他网络设计方法)。这本书不仅适用于那些一直在从事因特网设计的人,也适用于法规制定者、政策倡导者、活动家、企业家以及任何思考因特网本质(什么价值观在起作用,它们之间如何相互矛盾,我们从这里可能走向何方)的人。本书写得既漂亮又易懂,而且内容丰富,很多读者将会发现它值得多次阅读,也值得作为参考书保存在书架上。
书中讨论了20多个方案,这些方案是作为各种因特网功能的替代方案,以及为加快因特网的发展而提出的。作者解释了为达到目标而必须考虑的那些设计问题,具体包括可持续性、安全性、可访问性、经济可行性、可管理性以及满足广泛的社会需求。其中特别关注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这些因素提供了构建和运行网络的环境,将会决定网络架构的任一给定组件能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真正成功。
那些正在努力解决现代问题(如网络中立性)的人将会发现,作者对因特网设计的解释具有启发性。从设计的角度来看,网络中立性(我们继续使用这个例子)的根本存在于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中,即网络流里的任何东西是否都是已知的,或者是否“比特只是比特”。正是因为我们“知道”,限制、阻碍或违反网络中立性的可能才会出现;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可能按内容、服务或商家来分离知识。技术问题,如路由器是否能看到数据包的内容,不仅会影响监管的潜力,而且会影响内容提供商和第三方中介的利益,这就是经济问题。如果你正在思考国家性质和治理方式发生的变化,相信你也会欣赏本书针对非计算机科学家而揭示的、隐藏在技术语言中的内容。虽然国际法律和政治体系是由地缘政治公认的国家组成的,但就因特网而言,它是由自治系统构成的(在编写本书时,包含5.9万个自治系统)。面对因特网的扩展问题,计算机科学家通常会用分层的方式来思考,而律师、政治家和政治学者则可能不会这么想。
对于因特网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之间的这些差别以及其他差别,作者有着深入的了解,这意味着,这本著作可以和法律学者弗雷德里克·肖尔的《依规则游戏:对法律与生活中规则裁判的哲学考察》(Frederick Schauer,1991),以及其他研究各种结构治理的最基本要素的著作一起阅读。作者对包头表达能力的概念化,与伊恩·博戈斯特(Ian Bogost,2007)的程序修辞表示是共鸣的,尽管其运作于社会技术这一整体的不同层面上。他对因特网具体“实现”的论述,令人想起了斯达和卢赫勒德(Star and Ruhleder,1996)关于“全球基础设施始终并最终以特定的本地表现形式存在的方式”的论述。当社会学家研究使用技术和使用信息及通信流的“效果”时,通过区别每跳行为的单一步骤和实际功能所需的多个步骤,他们也将受益。学习可以双向进行,在网络中产生信任的“了解你”的过程是从社会世界里学到的。
在纯社会的视角下,对于那些试图考虑技术的人来说,存在一些来自理论方面的挑衅。更进一步说,作者正在思考尚未理论化的通信过程或生产链的某些方面,因为仅从社会角度考虑通信时,比如网络可用性理论,我们并没有什么动机去将其理论化。
本书带给我们的礼物是一段简明有时也很有趣的因特网设计史。作者将架构定义为一个过程、一个结果和一门学科,对设计过程的本质进行了引人入胜的讨论。如果为了系统正常工作需要对某个问题进行约定,有些东西就被视为“架构”。对一个问题进行约定是很方便的,这个问题定义了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或功能依赖;或者有关问题随时间推移是稳定的,这一点很重要。关于架构的核心决策会影响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如监管和问责之间的平衡,匿名行为和隐私之间的平衡。作者还为我们解答了其他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书中指出,平台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那一层之下一层的东西。
因特网正在运行,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但仍有许多要做的选择,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政策制定者的问题是,如何考虑法律发展、网络架构、物理网络管理、社会过程和政策原则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学家利·斯达(Leigh Star,1998)介绍了“Durkheim测试”的思想,有别于图灵测试,它评价技术决策是否对人类有意义。作者对此表示赞同,认为我们需要“面对现在,考虑未来”,并进行“社会健壮性设计”。
对于计算机科学家来说,可以立即将本书用于实践,将当前正在因特网工程任务组以及其他技术决策和设计场所中讨论的问题置于上下文关系中来理解,并提升其抽象级别。对于政策制定者、社会学家和公民来说,这本书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作者成功地提供了一组概念和一种思维方式,让法律界和技术界能就因特网监管展开一场共同的讨论。

桑德拉·布拉曼
MIT出版社信息策略丛书主编

图书目录

出版者的话
译者序
推荐序
致谢
第1章 引言1
第2章 因特网基础4
第3章 架构与设计23
第4章 需求29
第5章 因特网架构—历史视角37
第6章 架构与功能60
第7章 其他网络架构77
第8章 命名与地址技术112
第9章 寿命124
第10章 安全性138
第11章 可用性167
第12章 经济性174
第13章 网络管理与控制190
第14章 满足社会需求209
第15章 展望未来219
附录 地址技术与转发技术239
术语表257
缩写词汇表262
参考文献265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吴英 杨凯 刘博 编著
作者: [美]科里·比尔德(Cory Beard),威廉·斯托林斯(William Stallings) 著
作者: 陈庆章 王子仁
作者: (美)Behrouz A.Forouzan 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Ed Taylor
作者: [美] 彼得·亚沃斯基(Peter Yaworski) 著
作者: 陈鸣 常强林 岳振军
作者: 王叶 李瑞华 等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