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原书第4版)
作者 : (美)Douglas E.Comer(普度大学)
译者 : 林生
丛书名 : 计算机科学丛书
出版日期 : 2005-08-24
ISBN : 7-111-16819-4
定价 : 55.00元
教辅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449
开本 : 16开
原书名 :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nets with Internet Applications,4th Edition
原出版社: Prentice Hall
属性分类: 教材
包含CD :
绝版 :
图书简介

本书是描述互联网技术的经典之作,被认为是讲述互联网技术的“圣经”。目前有几百所美国学校使用它作为网络课程的教科书,同时在企业界也获得巨大反响,显示出不凡的使用价值,其国外译本也获得极为热烈的评价与赞誉。
  TCP/IP协议和因特网的国际公认专家、互联网的先驱者之一Douglas Comer博士以独树一帜的方法把技术上的准确性和当前网络的研究热点完美地结合,讲述了网络的底层技术和联网技术。本书全面涵盖了网络的各个部分,包括分组传输,协议如何分层,底层如何为高层提供服务等,内容简明易学,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Comer的一贯写作风格。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也适合专业人士。

本书特点
  ●讲解清晰,巨细靡遗,全面涵盖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各个方面。摒弃了抽象的说教,而采用大量的图表、实例以及习题,并鼓励读者自己动手修改并运行实践;注重清晰地阐述概念,避免复杂繁琐的数学证明,使复杂的系统以及知识点一目了然、浅显易懂。
  ●综合了目前学习互联网知识的“自下而上”以及“自上而下”的两种方法,遵循提前暴露出使用和构建网络应用方面的问题,同时以逻辑顺序陈述有关材料,结合大量的实践,解决各种问题的内容组织方式,使读者能更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
  ●紧跟技术发展的最新潮流,在前一版的基础上,本版又新增了如下内容:第24章介绍了端到端的数据报协议并说明如何使用这个协议。第26章解释NAT技术如何克服因特网限制,允许多台计算机共享一个IP地址。第33章讨论因特网最令人兴奋的新应用,解释了几种IP电话的标准,包括H.323、SIP等协议。
  ●随书附有一张光盘,内容丰富而且生动活泼,包含了200多张网络设备的图片、本书以及各种标准协议的代码、一些分组跟踪的例子,更多的资料也可以见http://netbook.cs.purdue.edu。

图书特色

图书前言

本书的前一个版本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除了有几百所美国学校使用它作为网络课程的教科书外,专业人士也纷纷撰文赞许它在业界的使用价值,而且也收到了很多对它的国外译本的热烈评价。能够在当前网络书籍供过于求的市场中获得如此成功,真是一件令人欣慰并且感到满足的事情。本书的杰出所在,在于内容涵盖广泛,组织结构逻辑性强,概念解释清晰透彻,重点讲述因特网,以及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随书光盘和网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辅助资料:
http://www.netbook.cs.purdue.edu
  新版本已经做了彻底的修订和更新,增加了新的三章(24,26,33)和附加的词汇条目。对光盘和网站也做了充实。
  新章节都是应教师和读者的请求增加的。第24章增加了UDP,第26章解释了网络地址转换,第33章涵盖了IP电话的内容。第33章特别引人注目,一般学生都喜欢使用IP电话。
  本书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回答了“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是如何工作的?”这个基本的问题。通过阐述底层细节(如数据传输和布线)、网络技术(如局域网和广域网)、网络互联协议和应用软件等全面的联网知识,给读者提供了综合的、自含的指导。阐明了协议如何利用底层硬件以及应用程序如何使用协议栈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功能。
  关于应该如何学习联网知识,目前已有大量的论述。其中存在两种观点:严格的“自下而上”的方法,或者严格的“自上而下”的方法。在自下而上方法中,读者先学习最低层的细节,然后学习相邻的较高层如何利用较低层提供扩展的功能。而在自上而下方法中,读者先开始学习高层应用,并学习足够的较低层知识以理解应用如何才能工作。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传统的自下而上方法是以逻辑的方式来介绍内容,以使读者理解较高层如何构建在较低层之上。自上而下方法则是从熟悉的应用(如电子邮件)开始阐述,较少提供对于主题内容的介绍。我们推荐一种新的、综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综合了前述两个方法最好的方面。这种综合方法提前暴露出使用和构建网络应用方面的问题,同时以逻辑顺序陈述有关材料。为了实现这种综合方法,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习题,并且鼓励读者实际运行和修改这些实例,结合习题验证如何使概念和原理应用于真实的网络。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高年级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他们几乎或没有联网方面的背景知识。本书既没有使用复杂的数学公式,也不假设要具备操作系统方面的知识,而只在于清晰地阐述概念,采用实例并提供大量技术原理的示意图,说明并分析结果但不提供数学证明。
  本书分为几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使用和构建网络应用(第1章~第3章),第二部分(第4章~第6章)简要阐述底层硬件如何工作,其中包括载波信号的概念,载波调制以及如何在载波上传输调制解调器编码数据。这部分也讨论面向字符的异步数据传输,定义一些在后续内容中要出现的术语,例如带宽和波特等。
  第三部分(第7章~第16章)重点讲述分组交换技术。这部分先介绍采用分组传输数据的动机和起因,然后描述基本的网络拓扑、组网方案以及用于网络归类的表征方法,例如局域网、广域网、本地环路、公共或专用网络以及面向连结型或无连结型网络等。这部分也介绍了下一跳路由的概念、交换、协议分层及其有关的术语。最后,这部分还使用了几个常用的网络技术作为例子,包括以太网、ATM和DSL。
  第四部分(第17章~第27章)重点讨论网络协议。在讨论了网络互联的起因和动机之后,这部分描述互联网结构、路由器、互联网编址、地址绑定和TCP/IP协议。对其中的一些协议(如IP、TCP、UDP和ICMP)做了更详细的讲解,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是如何联系实际的。涉及TCP的第25章包括了关于传输协议中重要的可靠性方面的深入课题。
  第五部分(第28章~第41章)介绍网络应用方面的问题。与本书的其他部分一样,这部分的内容也涵盖非常广泛—包括对一般原理和特定应用的讨论。从描述网络应用用于通信的客户/服务器模式开始,然后描述套接字API,分析了利用套接字进行通信的客户和服务器的源码例子。这部分还阐述了利用域名系统的名字解析以及应用方面的问题,诸如电子邮件、文件传送、IP电话和Web(包括对动态和活动文档的解释,并举出使用CGI、Java和JavaScript的例子)。对上述每个方面的内容,书中都描述了软件的结构并解释客户与服务器如何通过交互来提供服务。第38章讨论中间件,包括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的中间件技术。这部分的后面几章讨论网络安全问题,解释如何利用应用软件来管理网络。最后,第41章介绍初始化的相关问题。这章说明了应用层软件如何能完成那些看起来似乎不可能的事情—用协议软件去获得初始化正在使用的协议软件所需要的信息。
  本书很适合作为在高层次上掌握联网知识的一学期导引课程。本书按综合性课程来设计,涵盖了从布线到应用的全部课题。例如在美国普度大学的本科课程中,学生每周都有覆盖广泛课题的实践作业:网络测量、分组分析以及网络编程等。等到他们完成了我们的课程之后,我们期望每个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程度:知道IP路由器如何利用路由表转发IP数据报;能描述数据报如何通过因特网传输;能解释以太网集线器与以太网交换机的区别;知道TCP如何标识连结以及为什么Web服务器能在80号端口处理多个连结;能描述桥接器和IP路由器的概念差别;能计算在100BaseT网络上传输的单个码位的长度;能解释为什么TCP被归类为端到端协议;能区分以太网上使用的CSMA/CD介质接入机制和令牌传递介质接入机制;知道DSL为何在导线上发送数据的同时也能用于模拟电话通信。
  单科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广度而不是深度—要涵盖所有主题,不能只集中在几种技术或几个概念上。因此,一个成功课程的关键就在于能维持快速的学习步伐。为了能使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学到基本的主题内容,可以把第二部分的较低层次内容压缩在一周内学完;把有关网络和网间互联的部分分别安排在五周内学完;剩余的几周留给应用部分(如网络管理与安全)。
  教师应该给学生强调概念和原理的重要性:有些技术可能在几年后就会过时,但原理却是永恒的。另外,教师也应该激发学生投身到联网技术中的热情。
  虽然本书没有哪个主题是具有挑战性的,但学生们仍可发现本书所含资料的数量还是有点让人望而生畏的。特别是学生们面对着过量的新术语、网络缩写字和行话也特别容易混淆,学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养成使用正确术语的习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术语,附录1提供了术语和缩写词汇表。特别说明,在词汇表中的定义都是单独编写的,并不是直接从书本中照搬过来的。
  因为程序设计和实验是帮助学生掌握网络知识的重要环节,所以实践环节是任何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普度大学的课程比较强调分组分析和套接字编程。在学期的开始,我们先让学生构建客户软件去访问Web并提取数据(例如编写一个程序打印出当前的温度)。第3章解释了提供给学生的简单API例子;利用它,学生能够在懂得协议、地址和套接字概念之前就能编写可执行的代码。当然,到了学期的后期,学生就学会了使用套接字API。最后,他们还要编写一个并发Web服务器程序(支持服务器端脚本部分可选)。除了应用编程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实验室设施从正在运行的网络上捕获数据分组,并编写程序对分组(例如以太网帧、IP数据报、TCP段)的头部进行解码,并且观察TCP连结的情况。
  让学生去接触真实网络能够激发对实践的热情和勇气—我们的经验证明:凡是接触过网络现场的学生都能更好地理解学习主题,有更强的辨别能力。所以,如果没有专门的分组分析器,可以在一台标准PC上安装合适的共享软件来构建一个分析器。
  本书的随书光盘及Web网站都涵盖了有助于教学和帮助学生理解的材料。针对不具备联网设施的学生,随书光盘中含有一些分组跟踪的例子,学生可以编写程序去读取踪迹和处理分组,就好像是从网络上捕获分组的情况一样。对教师来说,光盘包含的课文资料和来自课文中的插图,可用来制作演示文档,还有动画资料更可帮助澄清概念。光盘也包含了书中没有的一些内容,如网络布线和设备的照片,以及能用作学生程序输入的数据文件。
  为了帮助教师和学生查找信息,光盘也提供了关键词搜索机制。给出一个术语,搜索机制将从在线术语词汇表中找到相应的定义并给出其他相关项。光盘还含有到Web站点的链接,那里的资料是不断更新的。我们已为本书建立了两个电子邮件列表:一般性信息可以从netbook@cs.purdue.edu获得;关于教学资料方面的讨论在netbook-inst@cs.purdue.edu上进行。如要加入到任一列表中,可发送一个电子邮件报文给netbook-request@cs.purdue.edu或netbook-inst-request@cs.purdue.edu,只需在邮件正文中给出subscribe一词即可。为了避免使邮件服务器通过因特网发送同样报文的多重副本,请教师为你们的所有学生在他们的站点上建立单个本地别名。
  我要感谢所有为本版书做出贡献的人们。Dennis Brylow和John Lin 对整本书的所有章节进行了校对。Jennifer Seitzer、Abdullah Abonmah、George Verghese和Jim Griffioen审阅了前面的版本并做了很有价值的评语。Mike Evangelista编写了第3章的客户和服务器应用程序以及API程序;他还将API移植到Linux、Solaris和Windows平台上。Ralph Droms替我准备了光盘并负责管理Web资料,并且还审阅了好几章书稿。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和合作者Christine,她细心的编辑和有益的建议使全书增色不少。


Douglas E. Comer
2003年9月

作者简介

(美)Douglas E.Comer(普度大学):(美)Douglas E.Comer(普度大学): 美国普度大学教授,著名的网络技术专家。他每年都要向学生、专业人士等讲授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课程。他编写的《TCP/IP网际互联》(3卷本)、《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著作。他是对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因特网的形成有杰出贡献的研究人员之一。他还供职于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负责指导因特网发展的团体),是美国计算机学会的会员。

译者简介

林生:林生: 林生,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大学毕业并任教于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系,多年从事数字系统、数据通信和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方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1981至1983年期间,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修计算机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回国后,先后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从事计算机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经出版的著作有《计算机通信网原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程》(第1版)和(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译著有《数字系统设计基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数字设计原理与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

译者序

本书作者Douglas Comer博士是一位在TCP/IP协议、计算机联网和因特网方面国际上公认的资深网络专家,他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特网发展过程中做出过很大的贡献,当时他是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的一个成员,负责指导因特网发展的工作组。他是美国普度(Purdure)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他除了在本校讲授课程并进行计算机联网、网络互联和操作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外,每年还要在世界各地讲授很多网络专业方面的选修课程。他编写出版了一系列畅销的技术书籍(已经被翻译成16种语言),尤其是网络课程的教科书在国际上颇具影响。
  本书是作者最具代表性的教科书,前面曾有过三个版本,这次出版的是最新的第4版。以前的几个版本都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除了有几百所美国学校使用它作为网络课程的教科书外,在国外也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作为高校的教科书使用,获得了很多赞誉。在当前网络书籍供过于求的市场中,能获得如此成功确实是难能可贵。
  本书具有内容涵盖宽广、组织结构逻辑性强、概念解释清晰等特点;阐述着重于因特网,并特别加强了联网实践(尤其是网络编程)方面的丰富实例和能力培养,以及提供了具有丰富的辅助资料的随书光盘和网站。正如美国圣克劳得州立大学的一位教授评价说:“本书涵盖了大量的内容,而且作者把内容写得易读易懂,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最大理由。学生的正面反馈意见表明,他们确实太喜欢使用这本教科书了。”
  鉴于上述情况,译者有幸受托翻译了本书,并向我国的广大读者(尤其是各高校教师和学生)推荐这本书。本书适合于高年级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作为课堂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一般读者进修网络专业知识的自学或培训教材。
  本书的全部内容由译者一人翻译完成,所以在用词和语气连贯以及翻译质量等方面都很有保证,从而使得本书便于阅读,绝对不会有“洋味十足”的感觉。但是,尽管译者有如此的自信心,也不能保证不出现一点瑕疵。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林  生
于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2005年5月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使用和构建因特网应用
第1章  概论 2
1.1  计算机联网的发展过程 2
1.2  网络系统的复杂性 2
1.3  把握复杂性问题 3
1.4  概念与术语 3
1.5  实战经验的价值 3
1.6  本书的组织结构 3
1.7  小结 4
第2章  推动力与工具 5
2.1  概述 5
2.2  资源共享 5
2.3  因特网的成长 6
2.4  探测因特网 7
2.5  对ping响应的解释 8
2.6  跟踪路径 9
2.7  小结 10
练习题 11
第3章  网络编程及应用 12
3.1  概述 12
3.2  网络通信 12
3.3  客户/服务器计算 12
3.4  通信模式 13
3.5  应用编程接口举例 13
3.6  粗识API 13
3.7  API的定义 14
3.8  echo应用程序源码 16
3.9  聊天应用程序源码 20
3.10  Web应用程序源码 24
3.11  用Select函数管理多个连结 29
3.12  小结 30
练习题 30
第二部分  数据传输
第4章  传输介质 34
4.1  概述 34
4.2  铜导线 34
4.3  光纤 35
4.4  无线电 35
4.5  人造卫星 36
4.6  地球同步卫星 36
4.7  低地球轨道卫星 37
4.8  低地球轨道卫星阵列 37
4.9  微波 38
4.10  红外线 38
4.11  激光 38
4.12  小结 38
练习题 38
第5章  局域异步通信 40
5.1  概述 40
5.2  异步通信的需求 40
5.3  用电信号发送位串 40
5.4  通信标准 40
5.5  波特率、帧和差错 42
5.6  半双工与全双工异步通信 43
5.7  实际硬件的限制 44
5.8  硬件带宽与位串传输 44
5.9  噪声对通信的影响 45
5.10  数据联网的意义 45
5.11  小结 46
进一步学习资料 46
练习题 46
第6章  远距离通信 48
6.1  概述 48
6.2  远程信号传输 48
6.3  用于调制与解调的硬件 50
6.4  租用的模拟数据线路 50
6.5  光波、射频和拨号调制解调器 51
6.6  载波频率与多路复用 52
6.7  基带与宽带技术 53
6.8  波分多路复用 53
6.9  扩展频谱 54
6.10  时分多路复用 54
6.11  小结 55
练习题 55
第三部分  分组传输
第7章  分组、帧与差错检测 58
7.1  概述 58
7.2  分组的概念 58
7.3  分组和时分多路复用 59
7.4  分组和物理帧 60
7.5  字节充填 61
7.6  传输差错 62
7.7  奇偶位与奇偶校验 62
7.8  概率、数学与差错检测 63
7.9  用校验和检测差错 63
7.10  用循环冗余校验检测差错 64
7.11  组合构件 65
7.12  突发性差错 66
7.13  帧格式和差错检测机制 66
7.14  小结 67
练习题 67
第8章  局域网技术与网络拓扑 69
8.1  概述 69
8.2  直接点对点通信 69
8.3  共享通信信道 70
8.4  局域网的重要性与访问的局部性 71
8.5  局域网拓扑结构 71
8.6  总线型网络实例:以太网 73
8.7  多址接入网上的载波侦听 74
8.8  CSMA/CD的冲突检测与退避 75
8.9  802.11b无线局域网与CSMA/CA 76
8.10  另一个总线型网络实例:LocalTalk 77
8.11  环型拓扑与令牌传递 77
8.12  自愈型令牌传递网 79
8.13  星型网络实例:ATM 80
8.14  小结 80
练习题 81
第9章  硬件寻址与帧类型标识 82
9.1  概述 82
9.2  指定接收方 82
9.3  局域网硬件如何用地址过滤帧 83
9.4  物理地址格式 84
9.5  广播 85
9.6  组播 85
9.7  组播地址 86
9.8  标识帧的内容 86
9.9  帧头部与帧格式 87
9.10  帧格式例子 87
9.11  关于无自标识帧的网络 88
9.12  网络分析器、物理地址和帧类型 90
9.13  小结 91
进一步的学习资料 91
练习题 91
第10章  局域网布线、物理拓扑与接口硬件
10.1  概述 93
10.2  局域网和计算机的速度 93
10.3  网络接口硬件 93
10.4  NIC与网络之间的连接 95
10.5  原始粗缆以太网布线 95
10.6  连接复用 96
10.7  细缆以太网布线 97
10.8  双绞线以太网 98
10.9  各种布线方案的优缺点 99
10.10  拓扑悖论 100
10.11  网络接口卡与布线方案 101
10.12  10/100网络接口与自动协商 102
10.13  网线分类 102
10.14  布线方案与其他网络技术 102
10.15  小结 103
进一步学习资料 104
练习题 104
第11章  局域网扩展技术 105
11.1  概述 105
11.2  距离限制与局域网设计 105
11.3  光纤扩展 105
11.4  中继器 106
11.5  网桥 108
11.6  帧过滤 109
11.7  桥接式网络的启动与稳态特性 110
11.8  规划桥接式网络 110
11.9  大楼之间的桥接 110
11.10  更远距离上的桥接 111
11.11  网桥回路 112
11.12  分布生成树 113
11.13  交换 114
11.14  交换机与集线器组合应用 115
11.15  其他组网技术的桥接和交换 115
11.16  小结 115
练习题 116
第12章  远程和本地回路数字技术 117
12.1  概述 117
12.2  数字电话 117
12.3  同步通信 118
12.4  数字线路及其相关设备 119
12.5  电话标准 120
12.6  DS术语与数据速率 120
12.7  较低容量线路 121
12.8  中等容量数字线路 121
12.9  最高容量线路 122
12.10  光载体线路标准 122
12.11  C后缀 122
12.12  同步光纤网 123
12.13  本地用户回路 124
12.14  ISDN 124
12.15  不对称数字用户线技术 124
12.16  其他数字用户线技术 126
12.17  电缆调制解调技术 127
12.18  上行流通信 128
12.19  混合光纤电缆 129
12.20  光纤到户 130
12.21  头端与尾端调制解调器 130
12.22  特殊场合下的无线技术 130
12.23  广播卫星系统 131
12.24  小结 132
练习题 132
第13章  广域网技术与路由 134
13.1  概述 134
13.2  大型网络与广域概念 134
13.3  分组交换机 134
13.4  广域网的构成 135
13.5 存储/转发 136
13.6  广域网的物理编址 136
13.7  下一跳转发 137
13.8  源地址独立性 137
13.9  分层地址与路由的关系 138
13.10  广域网中的路由 139
13.11  默认路径的使用 140
13.12  路由表计算 140
13.13  图的最短路径计算 141
13.14  分布式路径计算 142
13.15  距离矢量路由 143
13.16  链路状态路由 144
13.17  广域网技术实例 144
13.18  小结 146
练习题 146
第14章  面向连结型网络与ATM 147
14.1  概述 147
14.2  单一的全局网络 147
14.3  ISDN与ATM 147
14.4  ATM设计与信元 147
14.5  面向连结型服务 149
14.6  VPI/VCI 149
14.7  标记与标记交换 149
14.8  通过ATM网络的转发过程 150
14.9  永久型虚线路 151
14.10  交换型虚线路 152
14.11  服务质量 152
14.12  采用信元和标记交换的动机 153
14.13  ATM数据传输与AAL5 153
14.14  对ATM的评价 154
14.15  多协议标记交换 155
14.16  小结 155
练习题 155
第15章  网络所有权、服务模式和性能 157
15.1  概述 157
15.2  网络所有权 157
15.3  专用与公用网络 158
15.4  优点与缺点 158
15.5  虚拟专用网络 159
15.6  保证绝对隐私 159
15.7  服务模式 160
15.8  面向连结型服务模式 160
15.9  无连结型服务模式 161
15.10  内部和外部服务模式 161
15.11  服务模式比较 161
15.12  服务模式举例 162
15.13  地址与连结标识符 162
15.14  网络性能特征 163
15.15  抖动 166
15.16  小结 166
练习题 167
第16章  协议与分层 168
16.1  概述 168
16.2  协议的必要性 168
16.3  协议组 168
16.4  协议设计规划 169
16.5  七层功能 169
16.6  栈:分层软件 170
16.7  分层软件如何工作 171
16.8  多层嵌套的头部 171
16.9  分层的科学依据 172
16.10  协议所采用的技术 172
16.11  协议设计技巧 178
16.12  小结 178
练习题 179
第四部分  网络互联
第17章  网络互联:概念、结构与协议 182
17.1  概述 182
17.2  网络互联的动机 182
17.3  全局服务概念 182
17.4  异构网络中的全局服务 183
17.5  网络互联 183
17.6  用路由器连接物理网络 183
17.7  互联网体系结构 184
17.8  实现全局服务 184
17.9  虚拟网络 185
17.10  网络互联协议 186
17.11  网络互联及TCP/IP的重要性 186
17.12  分层与TCP/IP协议 186
17.13  主机、路由器及协议层 187
17.14  小结 188
练习题 188
第18章  网际协议地址 189
18.1  概述 189
18.2  虚拟互联网的地址 189
18.3  lP编址方案 190
18.4  lP地址的层次结构 190
18.5  IP地址的原分类 190
18.6  地址类别的计算 191
18.7  点分十进制表示法 192
18.8  类别与点分十进制表示法 193
18.9  地址空间的划分 193
18.10  地址的授权 193
18.11  有类编址举例 194
18.12  子网与无类编址 194
18.13  地址掩码 195
18.14  CIDR表示法 196
18.15  CIDR地址块举例 196
18.16  CIDR主机地址 196
18.17  特殊IP地址 197
18.18  特殊IP地址小结 199
18.19  伯克利广播地址形式 199
18.20  路由器与IP寻址原理 199
18.21  多穴主机 200
18.22  小结 200
练习题 201
第19章  协议地址绑定 202
19.1  概述 202
19.2  协议地址和分组传递 202
19.3  地址解析 202
19.4  地址解析技术 203
19.5  查表法地址解析 204
19.6  封闭式计算法地址解析 205
19.7  报文交换法地址解析 205
19.8  地址解析协议 206
19.9  ARP报文传递 206
19.10  ARP报文格式 207
19.11  发送ARP报文 208
19.12  识别ARP帧 208
19.13  高速缓存ARP响应 209
19.14  收到ARP报文的处理 209
19.15  分层、地址解析、协议地址 210
19.16  小结 210
练习题 211
第20章  IP数据报和数据报转发 212
20.1  概述 212
20.2  无连结服务 212
20.3  虚拟分组 212
20.4  IP数据报 213
20.5  IP数据报转发 214
20.6  IP地址与路由表项 214
20.7  掩码域与数据报转发 215
20.8  目的地与下一站地址 216
20.9  尽力传递 216
20.10  IP数据报头部格式 216
20.11  小结 217
练习题 217
第21章  IP封装、分片与重装 219
21.1  概述 219
21.2  数据报传输与帧 219
21.3  封装 219
21.4  通过互联网传输 220
21.5  MTU、数据报长度及封装 221
21.6  重装 222
21.7  标识数据报 223
21.8  片丢失问题 223
21.9  分片再分片 223
21.10  小结 223
练习题 224
第22章  未来的I P 225
22.1  概述 225
22.2  IP成功之处 225
22.3  改革的动机 225
22.4 名称和版本号 226
22.5  IPv6的特点 226
22.6  IPv6数据报格式 227
22.7  IPv6基本头部的格式 227
22.8  IPv6如何处理多重头部 228
22.9  分片、重装和通路MTU 229
22.10  采用多重头部的目的 230
22.11  IPv6编址 230
22.12  IPv6冒分十六进制数表示法 231
22.13  小结 232
练习题 232
第23章  差错报告机制 233
23.1  概述 233
23.2  尽力服务语义和差错检测 233
23.3  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 233
23.4  ICMP报文传送 235
23.5  利用ICMP报文测试可达性 236
23.6  利用ICMP跟踪路径 236
23.7  利用路径跟踪程序打印出最后的地址 236
23.8  利用ICMP发现通路MTU 237
23.9  小结 238
练习题 238
第24章  数据报传送服务 239
24.1  概述 239
24.2  端到端传送协议的必要性 239
24.3  用户数据报协议 239
24.4  无连结的通信模式 240
24.5  面向报文的接口 240
24.6  UDP通信语义 240
24.7  任意的交互通信 241
24.8  支持单播、组播和广播 241
24.9  用协议端口号标识端点 241
24.10  UDP数据报格式 242
24.11  UDP校验和及伪头部 242
24.12  UDP封装 243
24.13  小结 243
练习题 243
第25章  可靠的传输服务 245
25.1  概述 245
25.2  可靠传输的必要性 245
25.3  传输控制协议 245
25.4  TCP为应用提供的服务 245
25.5  端到端服务与数据报 246
25.6  实现可靠性 247
25.7  分组丢失与重传 247
25.8  自适应重传 248
25.9  重传时间的比较 248
25.10  缓冲、流控与窗口 249
25.11  三次握手 250
25.12  拥塞控制 251
25.13  TCP段格式 251
25.14  小结 252
练习题 252
第26章  网络地址转换 254
26.1  概述 254
26.2  要求使用惟一地址 254
26.3  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254
26.4  NAT拓扑 254
26.5  NAT的可能实现 255
26.6  基本的地址转换技术 255
26.7  地址转换表 256
26.8  NAPT与TCP拼接 256
26.9  其他转换技术:双NAT和CAT 257
26.10  家用NAT软件和系统 257
26.11  小结 258
进一步的阅读资料 258
练习题 258
第27章  因特网路由技术 259
27.1  概述 259
27.2  静态与动态路由 259
27.3  主机静态路由与默认路径 259
27.4  动态路由与路由器 260
27.5  全球因特网的路由技术 261
27.6  自治系统概念 261
27.7  两类因特网路由协议 262
27.8  路径与数据业务 264
27.9  边界网关协议 264
27.10  路由信息协议 265
27.11  RIP分组格式 266
27.12  开放最短通路优先协议 267
27.13  OSPF图的例子 267
27.14  OSPF区域 268
27.15  组播路由技术 268
27.16  小结 271
练习题 271
第五部分  网络应用
第28章  客户/服务器交互 274
28.1  概述 274
28.2  应用软件提供的功能 274
28.3  互联网提供的功能 274
28.4  建立通信连结 275
28.5  客户/服务器模式 275
28.6  客户和服务器特性 275
28.7  服务器程序和服务器类计算机 276
28.8  请求、响应和数据流方向 276
28.9  传输协议与客户/服务器交互 277
28.10  一台计算机上的多种服务 277
28.11  标识一个特定服务 278
28.12  单个服务的多个服务器副本 278
28.13  动态服务器创建 279
28.14  传输协议与无二义性通信 279
28.15  面向连结传输与无连结传输 280
28.16  支持多协议的服务 280
28.17  复杂的客户/服务器交互 280
28.18  交互与循环依赖问题 281
28.19  小结 281
练习题 282
第29章  套接字接口 283
29.1  概述 283
29.2  应用程序接口 283
29.3  套接字API 283
29.4  套接字与套接字库 284
29.5  套接字通信与UNlX I/O 284
29.6  套接字、描述符与网络I/O 285
29.7  参数与套接字API 285
29.8  实现套接字APl的过程 285
29.9  用套接字进行读写 290
29.10  其他套接字过程 290
29.11  套接字、线程和继承性 291
29.12  小结 291
练习题 292
第30章  客户与服务器举例 293
30.1  概述 293
30.2  面向连结型通信 293
30.3  一个服务例子 293
30.4  例程中的命令行参数 293
30.5  套接字过程调用的顺序 294
30.6  客户例程源代码 295
30.7  服务器例程源代码 297
30.8  流服务与多次recv调用 299
30.9  套接字过程与阻塞 299
30.10  程序代码长度与差错报告 300
30.11  客户例程用于另一种服务 300
30.12  用另一种客户程序来测试服务器 300
30.13  小结 301
练习题 301
第31章  域名系统的命名机制 303
31.1  概述 303
31.2  计算机名字的结构 303
31.3  地理结构 304
31.4  组织范围内的域名 305
31.5  以WWW开头的域名 306
31.6  DNS客户/服务器模型 307
31.7  DNS服务器层次结构 307
31.8  服务器体系结构 307
31.9  访问局部性与多服务器 308
31.10  服务器间的链接关系 309
31.11  名字解析 309
31.12  DNS性能的优化 310
31.13  DNS记录项的类型 311
31.14  使用CNAME类型的别名 311
31.15  多重类型的重要影响 312
31.16  缩写与DNS 312
31.17  小结 312
练习题 313
第32章  电子邮件表示与传输 314
32.1  概述 314
32.2  电子邮件工作模式 314
32.3  电子邮箱与地址 314
32.4 电子邮件报文格式 315
32.5  抄送副本 316
32.6  多用途因特网邮件扩展 317
32.7  电子邮件与应用程序 318
32.8  邮件传输 318
32.9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318
32.10  对一台计算机上多个接收者的优化 320
32.11  邮件分发、列表与转发 320
32.12  邮件网关 321
32.13  自动邮递列表 321
32.14  邮件中继与电子邮件地址 322
32.15  访问邮箱 323
32.16  拨号连接与POP 324
32.17  小结 324
练习题 324
第33章  IP电话 326
33.1  概述 326
33.2  IP电话的动机与挑战 326
33.3  编码、传输和重播 326
33.4  信令系统和协议 327
33.5  基本的IP电话系统 327
33.6  与其他电话系统的互操作 328
33.7  其他术语和概念 328
33.8  建议的协议及所在层次 330
33.9  H.323特性 330
33.10  H.323分层 331
33.11  SIP特性和用户标识 331
33.12  SIP方法 331
33.13  SIP会话举例 332
33.14  电话号码映射及路由 332
33.15  IP电话及电源 333
33.16  小结 333
进一步的阅读资料 334
练习题 334
第34章  文件传送与远程文件访问 335
34.1  概述 335
34.2  文件传送问题的通用化 335
34.3  文件传送协议 335
34.4  FTP通用模型与用户界面 336
34.5  FTP命令 336
34.6  连结、验证与文件权限 337
34.7  匿名文件访问 337
34.8  任意方向的文件传送 338
34.9  文件名的通配符扩展 338
34.10  文件名转换 338
34.11  改变目录与列出内容 339
34.12  文件类型与传送模式 339
34.13  FTP对话的例子 340
34.14  冗长输出 341
34.15  FTP的客户/服务器交互 342
34.16  控制连结与数据连结 342
34.17  数据连结与文件结束 343
34.18  小型文件传送协议 343
34.19  网络文件系统 343
34.20  小结 344
练习题 345
第35章  WWW页面与浏览 346
35.1  概述 346
35.2  浏览器界面 346
35.3  超文本与超媒体 346
35.4  文档表示 346
35.5  HTML格式与表示 347
35.6  HTML格式标签举例 348
35.7  标题字 348
35.8  列表 349
35.9  Web页面中嵌入图形图像 349
35.10  标识页面 350
35.11  文档之间的超文本链接 350
35.12  客户/服务器交互 351
35.13  Web文档传输与HTTP 351
35.14  浏览器结构 352
35.15  可选的客户 353
35.16  Web浏览器中的缓存 354
35.17  HTTP对缓存的支持 355
35.18  其他传输协议 355
35.19  其他标记语言 355
35.20  小结 356
练习题 356
第36章  动态Web文档技术 358
36.1  概述 358
36.2  Web文档的三种基本形式 358
36.3  每种文档类型的伏缺点 358
36.4  动态文档的实现 359
36.5  CGI标准 359
36.6  CGI程序的输出 360
36.7  CGI程序举例 360
36.8  参数和环境变量 361
36.9  状态信息与cookies 362
36.10  带长期状态信息的CGI脚本 363
36.11  带短期状态信息的CGl脚本 364
36.12  表格与交互 366
36.13  服务器端的脚本技术 366
36.14  小结 367
练习题 368
第37章  活动Web文档技术 369
37.1  概述 369
37.2  连续更新显示的推-拉技术 369
37.3  活动文档与服务器开销 369
37.4  活动文档的表示与转换 370
37.5  Java技术 370
37.6  Java程序设计语言 371
37.7  Java运行环境 372
37.8  Java类库 373
37.9  图形工具箱 373
37.10 在特定计算机上使用Java图形功能 374
37.11  Java解释器和浏览器 375
37.12  编译Java程序 375
37.13  applet实例 375
37.14  调用applet 377
37.15  与浏览器交互的例子 377
37.16  差错和异常处理 379
37.17  JavaScript技术 379
37.18  替代技术 380
37.19  小结 381
练习题 381
第38章  RPC和中间件 383
38.1  概述 383
38.2  客户和服务器编程 383
38.3  远过程调用模式 383
38.4  RPC模式 384
38.5 通信插件 385
38.6  外部数据表示 386
38.7  中间件和面向对象的中间件 387
38.8  小结 389
练习题 390
第39章  网络管理 391
39.1  概述 391
39.2  互联网的管理 391
39.3  潜在故障的危险性 391
39.4  网络管理软件 391
39.5  客户、服务器、管理员与代理 392
39.6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392
39.7  取/存操作模式 393
39.8  管理信息库和对象名 393
39.9  MIB变量的种类 393
39.10  对应于数组的MIB变量 394
39.11  小结 394
练习题 395
第40章  网络安全 396
40.1  概述 396
40.2  安全网络与安全策略 396
40.3  安全性内容 396
40.4  安全责任与控制 397
40.5  完整性机制 397
40.6  访问控制与口令 397
40.7  加密与保密 398
40.8  公共密钥加密 398
40.9  数字签名的鉴别 399
40.10  因特网防火墙概念 399
40.11  利用端口进行分组过滤 400
40.12  利用分组过滤器构建防火墙 401
40.13  虚拟专用网络 402
40.14  隧道技术 403
40.15  安全性技术 403
40.16  小结 404
练习题 404
第41章  初始化 406
41.1  概述 406
41.2  自举协议软件 406
41.3  协议参数 406
41.4  协议配置 407
41.5  需要配置的项目举例 407
41.6  利用存储文件进行配置 407
41.7  自动协议配置的必要性 407
41.8  自动协议配置的方法 408
41.9  用于发现地址的地址 408
41.10  自举过程中使用的协议顺序 409
41.11  自举协议 409
41.12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410
41.13  DHCP的优化 411
41.14  通过中继间接访问服务器 412
41.15  DHCP报文格式 412
41.16  DHCP与域名 413
41.17  小结 413
练习题 413
第六部分  附录
附录1  网络术语与缩写词汇编 416
附录2  ASCII字符集 438
附录3  点分十进制数表示的地址掩码 439
附录4  如何使用随书附带的光盘 440
参考文献 443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毛羽刚 蔡开裕 陈颖文 编著
作者: 徐磊 主编 阎光伟 胡海涛 李国栋 孙雅娟 参编
作者: 龚玲 张云涛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王亮 编著
作者: 余欣 著
作者: 塞切尔(Satchell,S.T.) 克里弗(Clifford,H.B.J.)
作者: 夏鲁宁 贾世杰 陈波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