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与网络教程(原书第3版)
作者 : William A.Shay
译者 : 高传善 等
丛书名 : 计算机科学丛书
出版日期 : 2005-02-28
ISBN : 7-111-15538-6
定价 : 55.00元
教辅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537
开本 : 16开
原书名 : Understanding Data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Third Edition
原出版社: Brooks/Cole
属性分类: 教材
包含CD :
绝版 :
图书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与前两版相比,第3版在内容和编排上都有较大更新,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主要内容包括:传输介质和数据编码、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建立连接、数据压缩、数据完整、数据安全、流量控制、局域网、网络互连、因特网协议和应用、因特网编程、电路技术等。另外,每章后面均附有大量复习题与练习题。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图书特色

图书前言

目的
  本书第2版是5年前出版的,但是这几年来,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领域中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
  * 基于Web的软件越来越多。
  * Web站点的安全连接的需求已经很普及。
  * 对安全的要求更高,并且出现了更多的处理安全威胁的工具。
  * 产生了新的加密标准,老的标准逐步退出使用。
  * 服务质量问题引发了对新协议的需求。
  * 新的连接技术(比如DSL、USB和FireWire)变得很常用。
  * 以太网扩展到了千兆的速度。
  * 像MP3这样的音频压缩模式和电脑游戏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使用因特网的方式。
  * 无线技术在许多方面替代了以往的技术。
  * 某些曾经常用的或者认为有前景的协议,现在却很少使用了。
  现在已不再是上一版本发行时的世界了,新的版本反映了这些变化。
  尽管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变了,但是其目标还是基本一样的。它是为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生写的,要求学生至少学过两学期的软件设计课程,具备离散数学和学习微积分前必修的知识。本书覆盖了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入门课程中的内容,如传输介质、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数据传输、压缩和加密方法、网络拓扑、网络安全、LAN协议、基于因特网的协议和应用、电路交换技术以及Web应用等。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多种传输介质的区别和各自的优缺点。
  *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调制和解调技术,以及调制解调器、电缆调制解调器和DSL调制解调器等调制设备是如何工作的。
  * 传输时噪声的影响,协议如何检测被破坏的信息。
  * 当噪声导致信息破坏甚至丢失时,协议如何应对。
  * 标准(如:AES、ATM、DES、EIA-232、HDLC、IEEE 802.3、IEEE 802.5、IEEE 802.11、IPv6、JPEG、MP3、MPEG、OSI、SONET、TCP/IP、X.25)和标准化组织,以及为什么需要这些标准。
  * 数据压缩技术、可以被压缩的数据类型,以及不同压缩技术的比较。
  * 蠕虫、病毒以及其他对网络计算机的威胁。
  * 安全的需求以及各种加密方法的效能。
  * 公共密钥加密系统和私有密钥加密系统之间的区别。
  * 如何建立到远端站点的安全连接。
  * 流量控制的需要和多种实现方法。
  * 共享传输介质上的局域网协议和竞争策略。
  * 无线标准。
  * 连接局域网的方法。
  * 路由策略。
  * 支持实时视频应用协议的需要及对服务质量问题的响应。
  * 如何设计和建立各种实用的客户/服务器应用。
  * 日益增加的Web使用和多媒体应用如何影响现有的协议,以及为此正在做的工作。

内容和结构
  第3版的内容进行了很多修改,一些是基于读者评论,另一些是基于技术的进步。其中,一些图做得更清晰明了,并改进了对许多协议的描述。另外,还对一些正成为常用专题的内容进行了扩展,包括新的发展动态,并去除了在该领域中不再重要的一些专题。
  最明显的变化是把本书重新组织为13章,如下所示:
  第1章  通信、标准和协议简介
  第2章  传输介质和数据编码
  第3章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第4章  建立连接
  第5章  数据压缩
  第6章  数据完整
  第7章  数据安全
  第8章  流量控制
  第9章  局域网
  第10章  网络互连
  第11章  因特网协议和应用
  第12章  因特网编程
  第13章  电路技术
  这样的重组更方便教学,使教师能选择特定的必要主题,以满足课程要求。某些章节对应于上一版本某章节的某部分;某些章节是由上一版本中不同章节的各部分组合而成的,当然,许多章节都包含了很多新的材料。最大的变化是包括了许多如下所示的新的或是扩展过的内容:
  * 传输介质,包括金属导体、光纤、无线以及卫星通信。
  * DSL技术。
  *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和FireWire(IEEE 1394标准)协议。
  * 同步光纤网络(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 SONET)。
  * 算术压缩、传真压缩和MP3压缩技术。
  * 高级加密标准(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 AES)和Rijndael算法。
  * 高私密性(Pretty Good Privacy)安全编程。
  * 安全套接字层(Secure Socket Layer,SSL)、运输层安全(Transport Layer Security)以及X.509证书。
  * 防火墙。
  * 安全威胁。
  * 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标准,以及万兆以太网标准介绍。
  * 802.11无线LAN标准。
  * 交换以太网。
  * 虚拟LAN。
  * 第三、四层协议,包括无类别域间路由、路由和路由器、组播、服务质量问题、实时运输协议(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以及IPSec。
  * 因特网应用。
  * 基于项目的CGI编程,包括使用Linux和Perl Scripts的基于Web订购系统的实用例子。
  * 帧中继协议。
  尽管很难(几乎不可能)在一个学期的课程中涵盖所有这些论题,但是广泛的论题可以供教师根据需要灵活选择。
  本书是理论和应用的结合。理论为继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应用使学生更接近于通信系统和网络的现实,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所有的学生都将从应用中受益,而更偏重理论的资料是对有雄心的学生的挑战。另外,第12章给出了实用的客户和服务器的实际模型,学生们可以自己建立。
  每一章都是下一章的基础。例如,学习复用、竞争或压缩时,学生需要理解信号如何通过不同介质传播。当学习局域网时,需要理解多路访问线路上的竞争问题、噪声通道以及流量控制。当学习广域网协议的时候,需要理解局域网协议,以及为什么它们不适用于更大的网络。各章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第1章对通信和网络领域进行介绍,涉及到这个领域中当前的问题和应用。它描述了制定标准的需要,列出了相关的标准化组织,总结了由来已久的协议模型—开放系统互连。该章最后做出了对未来的展望。
  第2章展示了不同类型的传输介质(电缆、有线、无线、卫星和光纤)、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多种给数据赋值的编码方式。第3章深入介绍了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类型、它们之间转换的调制技术以及噪声对比特率的影响,还讨论了调制解调器、电缆调制解调器和DSL技术。
  第4章重点讨论了建立连接(即传输方式)、通信载体(电话系统、SONET和T1)、接口标准(EIA-232、USB和FireWire),以及多个设备如何访问同一介质(复用方法和各种竞争协议)。
  第5章涵盖了适合于压缩不同类型数据的压缩技术和它们如何在数据中找出不同种类的冗余。第6章讨论了发送数据的完整性问题,包括错误检测和差错校正技术,例如校验位、循环冗余校验和海明码。
  第7章讨论了数据安全,包括加密技术(公共密钥和私有密钥)、加密标准、密钥交换算法、鉴别方法、X.509证书和安全连接、防火墙以及多种威胁(病毒、蠕虫、黑客和拒绝服务攻击)。
  第8章介绍了流量控制算法,概述了设备如何处理信息交换以及丢失或是损坏的数据,另外还介绍了用于检验协议正确性的形式方法。
  第9章描述了LAN协议,包括不同版本的以太网(原始的、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令牌环网和IEEE 802.11无线LAN标准。
  第10章介绍了连接各种网络的方法,涵盖了第二层连接(网桥和交换机)、地址学习、生成树算法、交换以太网以及虚拟LAN等。另外,还介绍了第三层连接,讨论了多种路由算法(Dijkstra、Bellman-Ford、RIP和BGP等)。该章还描述了由网络拥塞和死锁引发的问题。
  第11章探讨了有关因特网的问题,介绍了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的第4和第6版本以及服务质量问题、组播和其他为因特网提供实时服务而设计的协议,还介绍了TCP(连接管理、流量控制以及拥塞管理),总结了一些常用的因特网应用(Telnet、SSH、FTP和SMTP)。
  第12章为希望在课程教学中引进学生项目的人而编写。该章提供了客户/服务器应用的实用例子,包括套接字编程、使用C和Perl语言的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 公共网关接口)编程,以及给出了文件传输、搜索引擎和在线订购系统的样例代码。
  第13章介绍了基于电路的技术,例如ISDN、X.25、帧中继以及ATM。
  每章最后的问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复习题,答案都可以直接从相应的章节找到。这些问题鼓励读者复习课文,找出作者或者老师认为重要的内容。我觉得这个方法从教学角度看要比仅仅在最后列出重点要好,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像读小说一样顺序地阅读课本。但是,阅读复杂的材料,经常需要读、再读,然后回到课本找到并理解不同的概念。有位同事讲过她与一名做课外作业有困难的学生的对话。 这名学生在空闲时候要打工,他决定不再枯燥无味地死啃,而是把书带到工作的地方,有机会就看看。后来,该学期他的成绩提高了。他告诉老师,在读了材料四五遍之后,才真正开始有所领悟。
  只有复习题还不够。第二部分是练习题,需要读者运用和比较所学知识,做出逻辑的推理,并考虑其他可选的方案。练习题的答案不总是简单的陈述就能解决,而需要深入分析,不过,这更接近典型的实际问题。

补充材料
  本书相关网站为http://www.uwgb.edu/shayw/udcn3,该网站提供大量补充材料可方便教学。

感谢
  任何工作,比如写教材,很少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能完成的。很多人都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帮助,给了我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信息以及支持。我特别感谢以下人,在前两个版本中给了我很多好的建议。
Abdullah Abonamah   阿克隆大学
James E. Holden  克拉里昂大学
David Kieper   威斯康星大学绿湾分校
David Whitney   旧金山州立大学
George W. Ball   阿尔弗莱特大学
Sub Ramakrishnan博士   保龄格林州立大学
Lance Leventhal
J. Archer Harris博士   詹姆斯麦迪逊大学
Mehran Basiratmand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
Seyed H. Roosta博士   慈悲山学院
Judith Molka   匹斯堡大学
Paul N. Higbee博士   北佛罗里达大学
Ron Bates   德安乍学院
Brit Williams博士   肯尼索 州立大学
Dan O誄onnell   弗雷德尼亚学院SUNY分校
Gene Hill Price博士   老领土 大学
Bruce Derr
Jon L. Spear   锡拉丘兹 大学
Stan Wine   亨特学院和New Era of Networks公司
Mohammad El-Soussi   圣芭芭拉城市学院
J. Mark Pullen博士   乔治·梅森大学
Janet M. Urlaub   辛克莱社区学院
  对那些抽时间审阅第3版手稿的人和对如何修改第2版提出宝贵意见的人表示感谢。我认真地看了所有的评价和建议,许多都加到了最终稿中。

对本版的审稿者表示感谢:
Irvin Jay Levy   格登学院
Mark Pullen   乔治·梅森大学
Aby Tehranipour   东密歇根大学
Camelia Zlatea   德保罗大学
  感谢所有Brooks/Cole公司的人,包括编辑Kallie Swanson和助理编辑Aarti Jayaraman。感谢Penmarin Books管理出版流程,Cindy Kogut拷贝编辑好的书稿,以及Accurate Art的George Barile给新版本写的说明。正是他们的努力,使一份手稿变成了一本书。同时非常感谢我的家人—Judy、Dan和Tim,是他们的帮助,使我有“空闲时间”来写作。最后,感谢所有阅读本书的人。欢迎任何评论,请发送给William A.Shay,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Green Bay, Green Bay, WI 54311-7001,或发送电子邮件到 shayw@uwgb.edu。


William A. Shay

作者简介

William A.Shay:William A.Shay: 于1978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是威斯康星大学绿湾分校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主席。他致力于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工作,除本书外,他还著有Introduction to Operating Systems等书。

译者简介

高传善 等:高传善: 高传善,1942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1981~1983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计算机科学系作访问学者。现为复旦大学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计算机与通信实验室主任,还兼任教育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委员会委员。 他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业务专长为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与分布系统及其应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有关论文140余篇,正式出版著译作20余本。科技成果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光华科技基金奖三等奖。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9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三等奖。2002年《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迄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6名、博士研究生19名、博士后3名,其中已获硕士学位46名、已获博士学位10名、已出站博士后2名。

译者序

本书译自William A. Shay所著《Understanding Data Communications & Networks(Third Edition)》(Brooks / Cole Publishing Inc., 2004)。该书的第1版是9年前出版的,第2版则是5年前出版的,它系统地介绍了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基本内容,被不少美国大学采纳作为教材。该书第2版出版后,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领域中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3版反映了这些变化。与前两版相比,第3版在内容和编排上都有较大更新。同时,在对基础理论的介绍之外,更加注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对于在应用中比较受关注的方面,如数据压缩、数据完整、数据安全和流量控制等,都分别开辟了单独的章节来详细讲述。此外,还极大地丰富了因特网协议与应用、因特网编程等内容。新的或是扩展过的内容包括传输介质、DSL技术、通用串行总线(USB)和FireWire(IEEE 1394标准)协议、同步光纤网络(SONET)、帧中继协议、千兆和万兆以太网标准、802.11无线LAN标准、交换以太网、虚拟局域网、无类别域间路由、组播、服务质量、实时运输协议(RTP)、压缩技术、高级加密标准(AES)和Rijndael算法、高私密性(Pretty Good Privacy)安全编程、安全套接字层(SSL)、IPSec、运输层安全(Transport Layer Security)、X.509证书、防火墙、安全威胁以及CGI编程等。
  本书继承了前两版的优点,如系统的理论结构、简洁易懂的叙述语言、每章后面精选的复习题与练习题等。复习题可以帮助读者复习该章的重要内容,练习题则着重要求读者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每章后面列有直至2003年的参考文献。全书最后还附有有关数据通信和网络术语的解释以及常用的缩略语。本书在作为理论教材的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实践指导价值,既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亦可供从事该领域设计或应用的人员作为参考书或进修与培训使用。
  本书由复旦大学高传善教授主持翻译,并翻译了第1章、术语表和缩略语。黎俊伟翻译了第2、3和4章,陈琪翻译了第5、6和7章,徐丹翻译了第8、9和10章,屈光翻译了第11、12和13章,最后由高传善统稿与审校。限于时间和水平,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译  者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2004年夏

图书目录

第1章  通信、标准和协议简介 1
1.1  为什么学习通信 1
1.1.1  通信技术的历史 1
1.1.2  应用 3
1.1.3  焦点问题 5
1.2  计算机网络 6
1.2.1  公共总线拓扑结构 7
1.2.2  星形拓扑结构 7
1.2.3  环形拓扑结构 8
1.2.4  全连接拓扑结构 8
1.2.5  组合拓扑结构 9
1.3  标准和标准化组织 9
1.3.1  对标准的需要 9
1.3.2  标准化组织 10
1.4  开放系统和开放系统互连模型 12
1.4.1  模型概述 13
1.4.2  连接策略 16
1.4.3  物理层 19
1.4.4  数据链路层 19
1.4.5  网络层 20
1.4.6  运输层 21
1.4.7  会话层 23
1.4.8  表示层 24
1.4.9  应用层 26
1.4.10  因特网层次 27
1.4.11  小结 28
1.5  数据通信的未来 28
复习题 33
练习题 34
参考文献 34
第2章  传输介质和数据编码 35
2.1  概述 35
2.2  金属导体 37
2.2.1  双绞线 37
2.2.2  同轴电缆 38
2.3  光纤 39
2.4  无线通信 42
2.4.1  微波传输 43
2.4.2  卫星传输 45
2.4.3  无线局域网 51
2.4.4  蓝牙 53
2.4.5  无形光 53
2.4.6  小结 54
2.5  编码 55
2.5.1  早期的编码 56
2.5.2  ASCII码 57
2.5.3  EBCDIC码 59
2.5.4  统一编码 59
2.6  小结 60
复习题 60
练习题 61
参考文献 62
第3章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63
3.1  概述 63
3.2  数字编码方案 64
3.2.1  不归零编码 64
3.2.2  曼彻斯特编码 65
3.3  模拟信号 66
3.3.1  傅里叶变换 67
3.3.2  傅里叶变换的应用 70
3.4  比特率 70
3.4.1  尼奎斯特定理和无噪声信道 70
3.4.2  噪声信道 72
3.4.3  香农定理 73
3.5  数模转换 74
3.5.1  频率调制 75
3.5.2  调幅 75
3.5.3  相位调制 76
3.5.4  正交调幅 76
3.6  模数转换 79
3.6.1  脉冲幅度调制 79
3.6.2  脉码调制 79
3.7  调制解调器 81
3.7.1  信号星座 82
3.7.2  调制解调器标准 84
3.7.3  电缆调制解调器 85
3.8  DSL 88
3.8.1  工作原理 89
3.8.2  各种DSL技术 91
3.9  小结 93
复习题 94
练习题 95
参考文献 97
第4章  建立连接 99
4.1  概述 99
4.2  通信载体和设备 99
4.2.1  电话系统 99
4.2.2  用户交换机 102
4.2.3  蜂窝式移动电话 102
4.2.4  传真机 104
4.3  传输模式 105
4.3.1  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 105
4.3.2  异步传输、同步传输和等时传输 106
4.3.3  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 108
4.4  接口标准 109
4.4.1  EIA-232接口 110
4.4.2  X.21接口 113
4.4.3  USB 114
4.4.4  FireWire 118
4.5  多路复用 122
4.5.1  频分多路复用 123
4.5.2  时分多路复用 125
4.5.3  统计多路复用器 126
4.5.4  波分多路复用 127
4.6  数字线路 128
4.6.1  T1 128
4.6.2  SONET 130
4.7  竞争协议 134
4.7.1  Aloha协议 134
4.7.2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137
4.7.3  冲突检测 139
4.7.4  冲突避免 141
4.7.5  令牌传送 141
4.7.6  协议小结 142
4.8  小结 143
复习题 144
练习题 146
参考文献 147
第5章  数据压缩 149
5.1  概述 149
5.2  频率相关编码 150
5.2.1  哈夫曼编码 150
5.2.2  算术压缩 152
5.3  行程编码 155
5.3.1  相同比特的行程 155
5.3.2  不同字符的行程 156
5.3.3  传真压缩 156
5.4  相对编码 158
5.5  Lempel-Ziv压缩 159
5.6  图像压缩 163
5.6.1  图像表示 163
5.6.2  JPEG压缩 164
5.6.3  GIF文件 169
5.7  多媒体压缩 170
5.7.1  MPEG 170
5.7.2  MP3 173
5.8  小结 174
复习题 175
练习题 176
参考文献 177
第6章  数据完整 179
6.1  概述 179
6.2  简单差错检测技术 180
6.2.1  奇偶校验 180
6.2.2  校验和 181
6.3  用于差错检测的循环冗余校验 181
6.3.1  多项式除法 182
6.3.2  CRC是如何工作的 182
6.3.3  CRC算法的分析 183
6.3.4  用循环移位实现CRC算法 185
6.4  海明码:差错校正 187
6.4.1  单比特差错校正 187
6.4.2  多比特差错校正 188
6.5  小结 190
复习题 190
练习题 191
参考文献 192
第7章  数据安全 193
7.1  概述 193
7.2  加密算法 194
7.2.1  凯撒密码 195
7.2.2  多字母密码 196
7.2.3  变位密码 196
7.2.4  比特级加密 197
7.2.5  数据加密标准 198
7.2.6  削波器芯片和SkipJack算法 204
7.3  密钥分发和保护 206
7.3.1  Shamir方法 207
7.3.2  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 207
7.4  公共密钥加密 208
7.4.1  RSA算法 209
7.4.2  数字签名 211
7.4.3  鉴别和报文摘要 212
7.4.4  高隐私 215
7.5  运输层安全和服务器鉴别 217
7.5.1  运输层安全 218
7.5.2  X.509证书 219
7.5.3  握手 220
7.6  防火墙 222
7.6.1  分组过滤 223
7.6.2  应用级网关 224
7.6.3  全状态检查 225
7.7  病毒 226
7.7.1  感染文件 227
7.7.2  内存常驻病毒 228
7.7.3  病毒进化 229
7.7.4  病毒来源 230
7.8  威胁和攻击源 231
7.8.1  因特网蠕虫 231
7.8.2  电脑黑客 232
7.8.3  其他威胁 233
7.9  小结 234
复习题 236
练习题 238
参考文献 238
第8章  流量控制 241
8.1  概述 241
8.2  信令 242
8.2.1  DTE-DCE流量控制 243
8.2.2  X-ON/X-OFF 243
8.3  面向帧的控制 244
8.3.1  非受限协议 245
8.3.2  停-等协议 245
8.3.3  协议效率 246
8.4  后退n帧:滑动窗口协议 248
8.4.1  帧格式 249
8.4.2  特征 250
8.4.3  算法 252
8.5  选择重传:滑动窗口协议 255
8.5.1  特征 255
8.5.2  算法 258
8.6  滑动窗口协议的效率 260
8.7  协议的正确性 262
8.7.1  有限状态机 262
8.7.2  简化的后退n帧协议的状态转换图 263
8.7.3  一个不完美的后退n帧协议的状态转换图 264
8.7.4  Petri网 266
8.8  小结 269
复习题 271
练习题 271
参考文献 273
第9章  局域网 275
9.1  概述 275
9.2  数据链路控制 277
9.2.1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278
9.2.2  二元同步通信协议 283
9.3  以太网:IEEE 802.3标准 285
9.3.1  概念 286
9.3.2  以太网帧格式 287
9.3.3  10Mbps以太网的物理实现 289
9.4  快速以太网 291
9.4.1  100BaseTX 291
9.4.2  100BaseFX 294
9.4.3  100BaseT4 294
9.4.4  冲突域 295
9.5  千兆以太网 296
9.5.1  MAC子层 296
9.5.2  1000BaseX 297
9.5.3  1000BaseT 298
9.5.4  超越千兆速率 300
9.6  令牌环:IEEE 802.5标准 302
9.6.1  令牌和帧格式 303
9.6.2  预约和请求令牌 304
9.6.3  环维护 307
9.7  无线网络:IEEE 802.11标准 309
9.7.1  红外线和无线电波 310
9.7.2  竞争 312
9.7.3  选址 314
9.7.4  帧格式 315
9.7.5  有线等价私密 317
9.7.6  802.11的变体 317
9.8  小结 318
复习题 319
练习题 321
参考文献 322
第10章  网络互连 323
10.1  概述 323
10.2  第一层连接 324
10.3  第二层连接 326
10.3.1  网桥 326
10.3.2  桥接不同类型的局域网 328
10.3.3  路由 328
10.3.4  路由表 328
10.3.5  透明网桥 330
10.3.6  生成树算法 332
10.3.7  源路由网桥 335
10.3.8  交换机和交换以太网 336
10.3.9  虚拟局域网 339
10.4  第三层连接 341
10.4.1  路由表 342
10.4.2  集中式路由 343
10.4.3  分布式路由 343
10.4.4  静态路由 344
10.4.5  自适应路由 344
10.5  Dijkstra算法 345
10.6  Bellman-Ford算法 347
10.7  其他路由方法 351
10.7.1  链路状态路由 351
10.7.2  层次路由 352
10.7.3  路由信息协议 354
10.7.4  开放最短通路优先 356
10.7.5  边界网关协议 357
10.7.6  路由技术小结 358
10.8  拥塞和死锁 358
10.8.1  拥塞 358
10.8.2  死锁 360
10.9  小结 361
复习题 362
练习题 363
参考文献 365
第11章  因特网协议和应用 367
11.1  概述 367
11.2  因特网协议 368
11.2.1  TCP/IP概述 368
11.2.2  因特网编址 370
11.2.3  无类别地址 371
11.2.4  获取地址 373
11.2.5  域名系统 374
11.2.6  IP分组 376
11.2.7  分段 377
11.2.8  IP路由 378
11.2.9  路由器 382
11.2.10  组播路由 384
11.2.11  资源预留协议 388
11.2.12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389
11.3  IPv6 391
11.3.1  IP的缺点 391
11.3.2  分组头 392
11.3.3  IPSec 394
11.3.4  IPv6编址 395
11.3.5  与IPv4的兼容 397
11.3.6  小结 398
11.4  运输协议 398
11.4.1  传输控制协议 400
11.4.2  TCP段 401
11.4.3  连接管理 402
11.4.4  流量控制 405
11.4.5  拥塞控制 406
11.4.6  用户数据报协议 408
11.4.7  实时运输协议 408
11.5  因特网上的应用 411
11.5.1  虚拟终端协议 411
11.5.2  文件传输 415
11.5.3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420
11.5.4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421
11.6  小结 424
复习题 425
练习题 426
参考文献 428
第12章  因特网编程 431
12.1  概述 431
12.2  套接字编程 431
12.2.1  套接字 432
12.2.2  客户/服务器模型 432
12.2.3  套接字数据结构 433
12.2.4  套接字命令 434
12.2.5  客户/服务器实例 435
12.3  万维网 444
12.3.1  网页访问 445
12.3.2  超文本标记语言 446
12.3.3  HTML表单 449
12.3.4  客户端编程和JavaScript 452
12.4  公共网关接口和服务器编程:建立搜索引擎 455
12.4.1  表单 455
12.4.2  查询字符串 456
12.4.3  搜索引擎实例 458
12.5  Perl编程:比萨饼订购系统 459
12.5.1  顾客交互 459
12.5.2  核对电话号码 461
12.5.3  更新顾客信息 466
12.5.4  执行订购 469
12.5.5  确认订购 470
12.6  小结 473
复习题 474
练习题 474
参考文献 475
第13章  电路技术 477
13.1  概述 477
13.2  综合业务数字网 477
13.2.1  服务 478
13.2.2  体系结构 479
13.2.3  协议 481
13.2.4  呼叫建立 485
13.2.5  宽带ISDN 486
13.3  虚电路协议:X.25和帧中继 487
13.3.1  分组交换网络模式 487
13.3.2  X.25接口标准 489
13.3.3  帧中继 492
13.4  异步传输模式 495
13.4.1  固定长度的小信元的好处 496
13.4.2  ATM网络概述 498
13.4.3  交换 498
13.4.4  参考模型 500
13.4.5  信元定义 501
13.4.6  虚电路和虚通道 503
13.4.7  连接管理 504
13.4.8  适配层 505
13.4.9  服务专用面向连接协议 508
13.4.10  千兆以太网与ATM 509
13.5  小结 510
复习题 510
练习题 511
参考文献 512
术语表 513
缩略语 533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常晋义 何世明 赵秀兰
作者: [印]纳拉辛哈·卡鲁曼希(Narasimha Karumanchi),A.达莫达拉姆(A.Damodaram),M.斯里尼瓦萨·拉奥(M.Sreenivasa Rao) 著
作者: 吴功宜 吴英 编著
作者: 吴黎兵 彭红梅 黄磊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Eric Enge;Stephan Spencer;Jessie Stricchiola;Rand Fishkin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