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金融学>(证券)投资学

蛛网:谁操纵了全球资金市场
作者 : [美] 戴维·恩里奇(David Enrich) 著
译者 : 雷曜 译
出版日期 : 2017-09-18
ISBN : 978-7-111-57536-8
定价 : 6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352
开本 : 16
原书名 : The Spider Network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本书揭示了一个金融界世纪大骗局的内幕。汤姆·海耶斯是一位非常聪明而又爱惹麻烦的数学奇才,他被指控为操纵Libor(伦敦同业拆借利率)以获利的罪魁祸首,并被判处14年监禁。然而,那些所谓“小团伙”的其他成员却都安然无恙。无疑,海耶斯只是一个替罪羊。戴维·恩里奇对这一丑闻进行了深度调查,形成本书。本书不是简单地批评或者是归罪于某个坏人,而是希望对这些扭曲的金融体系加以批判性地审查。书中更多的是对财富和日常所及之间潜在联系的揭示,而不是将其罪行和法律条文加以罗列。

图书特色

每一天,你的金融活动都被利率所左右,包括你的信用卡、车贷、房贷及你的学生贷款。人们很自然地认为这些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还会受到中央银行干预的一定影响。但这个故事里的人却知道,这根本不是实际情况。
2006年,一拨来自国际顶尖金融机构的银行家和交易员吃惊地发现,Libor居然是由少数操作层面的银行员工每天决定的,并且它很容易被操纵,甚至这些员工通过控制其变化来使其交易头寸受益。而正是Libor决定了全球数以万亿计美元的贷款利率。汤姆·海耶斯是一位非常聪明而又爱惹麻烦的数学奇才,他成为这个小团伙的“轴心”人物,其他成员还包括绰号“咕噜”的法国籍交易员,哈萨克斯坦养鸡场长大、缺乏金融智慧的小伙子,经常醉熏熏地在酒吧撩妹的瑞士银行家,曾经组建乐队现在酷爱K歌的高管,以及热爱飙摩托车的笨经纪人。海耶斯的这个圈子创造了这个时代影响最大的金融丑闻。
来自《华尔街日报》的获奖记者戴维·恩里奇对这一丑闻进行深度调查形成的本书,不仅揭露了骗局,还对扭曲的金融系统加以批判性审查。书中更多的是对财富和日常所及之间潜在联系的揭示,而不是罗列其罪行和法律条文。

这使金融欺诈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都相形见绌。
—— 罗闻全(Andrew Lo)
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学教授

多年来,戴维·恩里奇一直在追踪这个金融界世纪大骗局的内幕。一个英国法庭曾以牢狱之灾相威胁,阻止他写书爆料。而今,在本书里,所有的秘密都公诸于众。凭着识别细节的慧眼,在这本大师级的制作里,他揭露了贪婪、无知和对权利的追逐,如何导致一场规模无与伦比的犯罪骗局。对于想知道金融市场黑暗内幕的人来说,本书应被列入必读书目。
—— 库尔特·艾肯沃尔德(Kurt Eichenwald)
因著作The Informant获普利策奖

我敢说,本书里由欺骗、谎言、腐败、暗箱操作以及丰富人物织成的情节之网,将会把你牢牢吸引住。戴维·恩里奇精彩的侦缉和揭露,将会在华尔街的专业人士及普通大众中收获无数好评。
—— 哈兰·科本(Harlan Coben)
畅销书Home and Fool Me Once作者

金融交易欺诈文化,滋生了以Libor为绳索的阴谋集团,并造就了海耶斯这个公认的罪魁祸首。恩里奇避开了以公诉人角度写作的模式,与做一个牵强导游的套路相反,他引导读者在本书精心描写的疯狂Libor世界里穿行。
—— 约翰·希利亚尔(John Helyar)
畅销书《门口的野蛮人》
(Barbarians at the Gate)合作者

戴维·恩里奇是一个伟大的金融界故事叙述者,本书围绕中心人物进行了实时跟踪式陈述。他不仅构造了内容的叙述性,还清楚地描述了来龙去脉。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这下有个新对手了。
—— 希拉·贝尔(Sheila Bair)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前主席
畅销书Bull by the Horns作者

那样一个有着数学天分而又性格古怪的英国人是怎么主导一场全球性操纵利率的金融骗局的呢?海耶斯真的是这事件的灵魂吗,或者他只是运行整个腐败堕落投行界的一颗小齿轮?在戴维·恩里奇扣人心弦的书里,关键人物们对得起黑手党的别名了,他们的道德水准也好不到哪去。
—— 保罗·英格拉西亚(Paul Ingrassia)
普利策奖获得者
畅销书Crash Course作者

戴维·恩里奇写了一本极具娱乐性且横扫全球的爆料好书,揭示了一个小交易员如何到处骗投资人的钱。如果你想了解投行是如何运作的,本书就是必读之选。
—— 马库斯·布拉切利(Marcus Brauchli)
曾任《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编辑

本书是很吸引人的读物,描述了一场华丽的世纪大骗局,对于人性的描写也极其引人入胜。
—— 贝瑟尼·麦克林(Bethany McLean)
畅销书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 和
All the Devils Are Here作者

作者简介

戴维·恩里奇(David Enrich) 是《华尔街日报》负责金融机构主题的编辑,领导一个精英调查团队。他曾在该社伦敦分社做欧洲银行业主题的编辑。他对Libor丑闻的跟踪研究很大程度上基于多年来与海耶斯及其家庭的秘密交流。这也使他在2016年获得了在财经新闻界象征最高荣誉的杰拉尔德·勒伯奖。他目前与妻子和两个儿子居住在纽约。


译者简介

雷曜 现在在中国人民银行从事金融政策研究工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获学士、硕士 、博士学位。曾在中国人民银行驻美洲代表处(美国纽约)工作,在香港金融管理局和芬兰中央银行访学,挂任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次贷危机》《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互联网时代:追寻金融的新起点》《金融基准》等专著。

图书前言

轻井泽市郊的山上,坐落着一个以小型滑雪度假村闻名的小镇。小镇也是日本家庭一日游的热门目的地。一日喧嚣之后,大片的乌云遮住了月光,这个星期六的晚上显得特别静谧。
一辆豪华大巴在酒吧前停下来。这时天空中开始落下小雪。一群跌跌撞撞的银行家从车上下来,有的还举着当地特产的朝日或麒麟啤酒,闯进了这个小镇平静的夜晚。他们多数已经半醉,很快占领了这个小酒吧。
这些人都是美国花旗银行的员工。花旗银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问题最多的金融机构之一。就在此前一年,2009年年初,美国纳税人投入了450亿美元以救助这头濒临崩溃的金融巨兽。而这天,这家银行安排了几十名投资银行家周末度假。他们当晚就住在附近的一个大型豪华酒店里,房间是典型的日本简约风格。
这种投资银行的活动一般不会太节俭,因为它们追求的是在自然而然的集体活动中培养出团队成员间的友谊。实际上,这个狂欢派对从100英里外东京出发的子弹头列车上就已经开始了。这群银行家来到保龄球馆,一边喝酒,一边打球。最后,豪华大巴才带着这群已经半醉的银行家来到小酒吧继续狂欢。
美国人克里斯·切切里(Chris Cecere)是这个周末狂欢活动的发起人。他身材瘦高、头发自然卷曲,你从他现在的行为举止上绝对看不出他平时是东京国际金融市场上最精明的人之一。切切里来自著名的破产倒闭公司雷曼兄弟,他满嘴黑话,是华尔街上的老人。他刚到日本工作一年左右,就很快拉起了一支明星交易团队,全力以赴地将已经面临风险的花旗集团带向更具挑战的新金融领域。
不仅仅是切切里在全力以赴。在这个下雪的夜晚,他的下属,汤姆·海耶斯(Tom Hayes),一位30岁的英国人也在全力以赴地拼酒。汤姆·海耶斯身材纤细,将近6英尺高,是一位绝顶聪明的数学家。即使不是全球,海耶斯至少也是东京交易员中最具攻击能力的交易员。他和切切里并不是一类人。他平时的行头里从没有定制西服和昂贵皮鞋,肩膀上总是有斑斑点点的头皮屑。他宁可喝一杯橙汁或一杯热巧克力,也不认为喝一杯啤酒更舒服。这种偏好一度让他获得了“托米巧克力”的外号。
如果要列出社交活动中不舒服到痛苦的部分,海耶斯肯定会把喝酒放入其中。在离开东京之前,他就向未婚妻抱怨说不想去。而他的未婚妻告诉他,他别无选择。海耶斯的生活几乎全是围绕着工作进行的,他几个月前才加入花旗集团,这就是他的新家,给同事们留下一个好印象非常重要。到目前为止,他开了一个好头:他的新老板、花旗集团的高管布莱恩·麦卡金(Brian Mccappin)在向花旗集团全球各个机构介绍他时,毫不吝惜溢美之词,称他为集团最新赢得的战略资产。仅仅几个小时之前,麦卡金还将海耶斯描述为明星,代表了银行在东京巨大业务的未来。麦卡金宣布,他们的部门将进一步转变交易方式,让这位新进入的天才交易员发挥好作用。海耶斯的收入也是明星级别的。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以前在瑞士银行的薪水就已经达到了六位数,他在加入花旗集团时,仅仅签约奖就拿到了大约300万美元。
麦卡金是花旗集团在日本的投资银行部门的首席执行官,当天晚上也和切切里、海耶斯一起来到酒吧。麦卡金身材魁梧,有一张胖乎乎的圆脸,他妈妈住在英国伯明翰。麦卡金在13岁时就显露了歌唱天赋,和朋友组成了一支名叫“最后期限”(Deadline)的乐队。乐队有时去酒吧演出,观众多是附近罗尔斯·罗伊斯工厂下班的工人,麦卡金的爸爸也在其中。乐队解散以后,乐队部分成员继续音乐之路,几年后组建了一支小有名气的摇滚乐队Ocean Colour Scene。那时候麦卡金的兴趣已经转移,不过仍然以是这只乐队的创始成员而洋洋自得。
当海耶斯进入花旗集团时,卡拉OK是麦卡金对音乐的狂热的主要发泄口。这晚,正当麦卡金引吭高歌之时,海耶斯一杯接一杯地喝着切切里敬来的德国野格酒。他努力吞咽这种甜味、药味十足的酒精混合物,对抗着越来越强烈的呕吐反应。但海耶斯不想让他的老板失望,不愿也不能反抗这种压力,因此也不断回敬切切里。其实,这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对他来说非常开心:海耶斯是专家级的滑雪高手,就像他在紧张的交易大厅中的表现一样,他迫不及待地拥抱风险。但现在,他头上开始淌汗,房间也开始旋转。海耶斯脚步蹒跚地冲进浴室呕吐,出来又加入派对。

三年后,2013年1月,我正坐在伦敦克拉肯威尔街区狭窄公寓的沙发上。几个世纪前,这个地方是圣战骑士的集结地,他们从这里加入十字军东征的队伍。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一条狭窄巷子被命名为耶路撒冷通道(Jerusalem Passage)。我和妻子经常去其间一个比利时啤酒屋消磨时间。现在,这个社区已经被时尚的设计工作室、寿司吧和艺术画廊所占据。
晚上8:00刚过,我的苹果手机传来一阵震动声,收到了一条来自不认识电话号码的短信:“明天我想去见您,但我需要确定您是可以相信的。”“我知道很多就连美国司法部都完全不知道的事情。”
这条短信来自一位受到巨大惊吓但仍保持清醒的人——汤姆·海耶斯。

就在海耶斯联系我的一个多月前,美国司法部部长在华盛顿特区宣布对海耶斯提起刑事欺诈指控,将他称为一名贪婪、欺骗的交易员,指责他从无数无辜的受害者中掠夺财富。这样,地球上最强大的警察将海耶斯确定为一个涉及数十亿美元的骗局的主谋。
一小群银行家、经纪人和交易员跨越时差和大陆,试图扭曲一种利率——这种利率不仅是数万亿美元贷款的基础,也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支持。这就是Libor,即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首字母缩写,它常常被称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字。世界各地的金融工具都取决于Libor的微小变化——其涉及数量如此之大,估计超过数十万亿美元,且很难准确量化。在美国,大多数可变利率抵押贷款的利率都基于Libor,包括许多汽车贷款、学生贷款、信用卡贷款,以及绝大多数没有固定利率的金融产品。大型公司为数十亿美元贷款支付的利息额通常由Libor决定。数以万亿美元计的金融衍生品也与此挂钩,并进一步与几乎每个人相关联——养老基金,大学的捐赠基金、大城市和小村镇、小企业和巨型公司都使用Libor来投机或防止其遭受利率波动的危害。如果你用信用卡买了本书,你很可能引入了Libor——如果你开着一辆尚未偿清贷款的汽车去书店,或者你还有住房抵押贷款或学生贷款,或者你所在的城镇借钱来修路,抑或你工作的公司有借债。这样,一旦Libor出问题,潜在的受害者群体都将是巨大的。事实证明,Libor出了大问题!

海耶斯从没想过操纵Libor以增加交易利润。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确实采取了行动,参与了不道德的业务,并伤害到真实和潜在的无知受害者。这些做法的确帮助这个书呆子气十足的交易员挤进了地球上最赚钱行业的上层。当我遇见他的时候,这份工作已经让他被三大洲的监管机构和检察官所瞄准,执法者迫切希望找到一位银行家能对经济危机负责。
在最近十年中,我一直为《华尔街日报》和其他出版物撰写关于银行及其引发危机的报道。但这一危机前所未见。表面上,它不是最抢眼的丑闻,共谋者在几乎没有人注意到的地方动手脚。但是涉及的利益又是如此之广泛,以至于很小的偏离也能产生几十万甚至几亿美元的丰厚利润,而相等的金额就是受害者的损失。
但是,在对海耶斯及其同盟者的猎捕中,暴露的不仅仅是这个所谓“蛛网”团伙对现代金融运行基础的操纵,而这个传奇故事呈现出来的问题的根源,是一个腐败的、破碎的金融系统及其监管体系。海耶斯的道德观肯定是有问题的,这也许部分是由于他最终被诊断出患有轻微自闭症,这有助于解释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不足以及他对数字的亲和力。但是,我在这个领域遇到的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缺陷:痴迷于数字和利润,渴望利用他人作为自我进步的工具。我越挖掘事实真相,就越发现,至少在某些方面,海耶斯这个倒霉蛋已经成为整个行业无政府主义和鲁莽行为的典型代表。他的故事,不论是作为机构的一分子还是他本人,都揭示了为什么银行业已成为丑闻的同义词,以及为什么直到今天银行业的声誉仍未恢复。

上架指导

金融投资

封底文字

这使金融欺诈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都相形见绌。
——罗闻全(Andrew Lo),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学教授

多年来,戴维·恩里奇一直在追踪这个金融界世纪大骗局的内幕。一个英国法庭曾以牢狱之灾相威胁,阻止他写书爆料。而今,在本书里,所有的秘密都公诸于众。凭着识别细节的慧眼,在这本大师级的制作里,他揭露了贪婪、无知和对权利的追逐,如何导致一场规模无与伦比的犯罪骗局。对于想知道金融市场黑暗内幕的人来说,本书应被列入必读书目。
——库尔特·艾肯沃尔德(Kurt Eichenwald),因著作The Informant获普利策奖

我敢说,本书里由欺骗、谎言、腐败、暗箱操作以及丰富人物织成的情节之网,将会把你牢牢吸引住。戴维·恩里奇精彩的侦缉和揭露,将会在华尔街以及大街小巷上收获无数好评。
——哈兰·科本(Harlan Coben), 畅销书Home and Fool Me Once作者

金融交易欺诈文化,滋生了以Libor为绳索的阴谋集团,并造就了海耶斯这个公认的罪魁祸首。恩里奇避开了以公诉人角度写作的模式,与做一个牵强的导游套路相反,他引导读者在本书精心描写的疯狂Libor世界里穿行。
——约翰·希利亚尔(John Helyar), 畅销书《门口的野蛮人》(Barbarians at the Gate)合作者

戴维·恩里奇是一个伟大的金融界故事叙述者,本书围绕中心人物进行了实时跟踪式陈述。他不仅构造了内容的叙述性,还清楚地描述了来龙去脉。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这下有个新对手了。
——希拉·贝尔(Sheila Bair),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前主席,畅销书Bull by the Horns作者

那样一个有着数学天天分而又性格古怪的英国人是怎么主导一场全球性的利率操纵金融骗局的呢?海耶斯真的是这事件的灵魂吗,或者他只是运行整个腐败堕落投行界里一颗小齿轮?在戴维·恩里奇扣人心悬的书里,关键人物们对得起黑手党的别名了,他们的道德水准也好不到哪去。
——保罗·英格拉西亚(Paul Ingrassia), 普利策奖获得者,畅销书Crash Course作者

戴维·恩里奇写了一本极具娱乐性且横扫全球的爆料好书,揭示了一个小交易员如何到处骗投资人的钱。如果你想了解投行是如何运作的,本书就是必读之选。
——马库斯·布拉切利(Marcus Brauchli), 曾任《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编辑

很吸引人的读物,描述了一场华丽的世纪大骗局,对于人性的描写也极其引人入胜。
——贝瑟尼·麦克林(Bethany McLean),畅销书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 和 All the Devils Are Here作者

作者简介

[美] 戴维·恩里奇(David Enrich) 著:
戴维·恩里奇(Divid Enrich)是《华尔街日报》社负责金融机构主题的编辑,领导一个精英调查团队。他曾在该社伦敦分社做欧洲银行业主题的编辑。他对Libor丑闻的跟踪研究很大程度上基于多年来与海耶斯及其家庭的秘密交流。这也使他在2016年获得了在财经新闻界象征最高荣誉的杰拉尔德?勒伯奖。他目前与妻子和两个儿子居住在纽约。

译者序

用一句套话来总结,Libor操纵丑闻的发酵和爆发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出版社交给我这本由《华尔街日报》经验丰富的作家和编辑戴维·恩里奇(David Enrich)撰写的纪实报告,我一口气读完后,“毅然”承担了吃力不讨好的翻译任务。正是因为这本书揭示了Libor丑闻中的戏剧性。
海耶斯(Tom Hayes)是丑闻的“主角”。他出身于伦敦中低阶层,从小生长在单亲家庭,母亲对他疏于照料,长大后神经质、缺乏安全感、社交沟通能力差;但同时,他又是一名市场模式识别能力极强、数学计算能力极强、专注力极强的天才交易员。
海耶斯成为国际大银行的交易员,收入可观、前途似锦。但他鬼使神差地迈出了危险的“第一步”——经历了在苏格兰皇家银行和加拿大皇家银行短暂而不太愉快的工作后,甫入瑞银日本办公室的第一个交易日,他就向他的经纪人发出了请求帮助提高Libor报价的短信。不久,他迈出了令他被牢牢定罪的关键“另一步”:海耶斯通过经纪人和其他金融机构产生了不正当的交易关系,甚至还越过经纪人直接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交易员或报价员交流信息,进行利益输送。海耶斯聪明,所以能利用现有机制的漏洞在交易中牟利,但同时,也使这一丑闻一发不可收拾,更将自己置身于漩涡的中心。
Libor丑闻背后是颇具戏剧性的故事,比如全球知名金融机构争相“出首”;比如英美执法机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暗战”;又比如从“污点证人”转为无罪辩护对证据使用方式的“扭转”,再比如……在精彩故事的背后,更要看到在全球化角力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出现的巨大鸿沟。
第一条鸿沟,是在越来越复杂的公司治理体系下,传统的商业伦理已经无法约束华尔街文化这头“恶狼”。某种程度上,华尔街文化就是狼文化。在公众甚至华尔街从业者自己的眼中,激进、冒险、贪婪就是华尔街文化的代名词。在国际化大银行这样的庞然大物之中,大量的“合谋”犯罪以履行职务的形式被掩盖甚至被合法化:CEO负责下达高速增长的业绩指标,业务条线的高管推动各种金融创新,或者仅仅对违规行为失之于宽,交易员被当成没有情感、不讲道德的赚钱工具,随时可以嵌入到任何一家银行的交易部门。海耶斯在与本书作者的访谈中,多次表示对自己被以“合谋”欺诈定罪感到不服,就是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合谋者”了。
不仅如此,在事前,Libor定义的模糊性造成了“防火墙”在技术上根本就难以建立起来。报价员在一个区间范围做出决定——区间的产生和决定的做出都需要征询交易员(特别是自营交易员)的意见。而做市商的角色本身还横跨了为本银行服务的自营交易和为客户服务的交易。在事后,也很难以传统定义来确认Libor的操纵行为——合理的主观判断与市场操纵行为之间界限不清。这样,海耶斯对报价的影响(或操纵)与自身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这也是只有他被起诉乃至被判有罪的重要原因。
在复杂的公司治理体系中,还很难找到传统意义上的、明确的、直接的受害人——由于影子银行链条长,潜在的危害或损失以“击鼓传花”的形式传递,金融机构之间被鼓励“零和游戏”,这也使监管机构难以确认“欺诈”行为的直接受害者。
第二条鸿沟,是在金融市场深度、广度极大拓展的背景下,Libor这样的传统指标已难以起到基准作用。银行的资金来源普遍从存贷款向证券交易及衍生品交易发展,这使得大银行纷纷向交易型银行转型;近年来各主要经济体央行纷纷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市场提供了充裕的低利率甚至负利率资金;发达经济体货币大量流向新兴市场国家,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后带来全球流动性的结构性新影响。巨大的变化对大型跨国银行的资金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银行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表内外操作,影子银行行为和产品大行其道,金融危机也加速资金结构从同业信用拆借转向无风险抵押交易。这样,Libor作为信用交易利率,与回购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脱节,其代表性受到强烈质疑。而Libor过去之所以能作为全球主要商业银行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基准,是因为它反映了这些最高信用等级的机构在信用交易方式下对交易对手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其他风险的风险收益要求。
第三条鸿沟,是由于金融机构面临越来越大的经营压力和越来越复杂的风险构成,传统的银行业务模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全球金融竞争态势。除了银行国际化和流动性管理向交易型转型,过去几十年,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还有一个重大变化是资本募集的公众化。一方面,监管机构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出台了大量资本管理的要求——要想成为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眼中的“优等生”,上市打通资本募集通道成为金融机构不约而同的选择。另一方面,引入大量资本的行为,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长期的资本回报压力。面对业绩压力,本书中描述的交易员有的选择加大赌注,有的选择掩盖亏损,有的选择操纵基准。而对于上市后的金融机构而言,经营模式和风险偏好的过度集中带来了新的风险积聚,“大而不能倒”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当前,G20作为国际经济发展“指导委员会”,在IMF、金融稳定论坛等四大机构以及国际证监会组织、反洗钱特别组织等金融监管标准和规则制定机构的支持下正在推动资本、杠杆率、流动性、影子银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方面的改革。2017年1月12日,FSB正式发布《应对资产管理业务结构脆弱性的政策建议》(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Address Structural Vulnerabilities from Asset Management Activities),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流动性错配风险、杠杆风险和证券借贷业务风险提出了相关监管建议。下一步,银行资本约束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将如何演变,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四条鸿沟,是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传统的监管方式已显得“力不从心”。在国际金融危机、技术进步和金融全球化综合化的多重冲击下,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幅度大增、黑天鹅事件不断,风险、业绩与薪酬之间的关系更加扭曲——海耶斯正是发迹于日元利率开始大幅波动。更深层次的效应是科技进步引起金融风险的积聚-爆发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断崖式下跌、螺旋式下跌、闪跌等新风险模式层出不穷。还进一步衍生出了另一门生意:由于高杠杆资管产品对资产价格高度敏感,可以通过集中围猎处于风险状态的机构,使其在压力状态下不得不大量抛售资产,从而获得廉价收购对手资产的交易机会。海耶斯业绩好、头寸大、人缘差,一旦出事就变成了市场中“人人喊打的老鼠”,这未尝不是这种新型的风险交易模式在作祟。
Libor操纵丑闻被披露后的一段时间,以英国政府发起的惠特利审查起头,美国、欧盟开展了对基准利率的审查,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货币监管当局、市场自律组织纷纷针对金融基准的形成机制、报价机构存在的问题和市场参与者的使用情况展开调研或审查。按照有关审查报告建议,英国对Libor等金融基准的监管进行了正式法律授权,推动了十多项Libor改革措施(见表0-1),Libor已经按照新机制运行了一段时间。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原因,我对Libor的未来应用前景并不看好。中国正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市场创新也是日新月异,无论是政策制定者、立法者、金融监管者,还是金融从业人员,都可引以为戒。
表0-1 Libor改革措施
改革领域 主要改革措施
监管方式 监管部门应立法加强对Libor报价活动及日常管理的监管,对任何试图操纵Libor的行为予以刑事处罚
机构改革 1.?英国银行业协会应将Libor管理权转交给新的管理机构,新机构由独立的委员会选出
2.?新机构负责管理Libor,以确保Libor的透明、公正、公平
报价规则 1.?新机构应重新制定报价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基于实际交易利率的报价原则、对报价行的系统及内控要求、对报价行交易数据进行记录,及定期外部审计
2.?报价行应根据实际交易利率制定、修正报价
近期措施 1.?取消部分币种与期限Libor报价,使报价更加集中于常用的、交易规模较大的利率种类
2.?各报价行提交的报价应在三个月后公开,以降低报价行粉饰信用情况的动机,减少合谋操纵的机会
3.?政府应赋予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强制要求银行提供报价的权力
4.?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应该充分考虑Libor是否能够满足其需求,并在相关合同中制定应急处理措施
国际合作 英国、欧洲以及国际监管机构应协调制定全球基准利率的标准

Libor大事记(根据本书提供的资料整理)
时间 事件
1969年 伊朗巴列维国王借款8000万美元,汉华银行的隆班纳科斯的创新成为Libor前身
1986年1月1日 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英国银行家协会正式发布Libor
1996年 Libor被美国CFTC接受为衍生品的基准利率
2000年暑期 20岁的海耶斯在瑞银后台部门实习
2001~2004年 海耶斯在苏格兰皇家银行从事交易员工作,因投资亏损被要求自愿辞职
2004年11月~2006年夏天 海耶斯在加拿大皇家银行从事交易员工作,辞职后准备加入瑞银。加拿大皇家银行在办理离职交接时发现问题交易,并暗示了瑞银
2006年9月29日 海耶斯在瑞银日本办公室的第一个交易日,他向经纪人法尔提出,“帮忙……让Libor高一点”
2008年4~5月 花旗集团研究院的彭于4月10日发表关于libor操纵问题的报告;4月16日和5月29日《华尔街日报》头版发布报道。美国CFTC启动调查
2009年9月 海耶斯因奖金两次被大幅度削减等原因辞职,加入花旗集团。三年内他共为瑞银赚得2.8亿美元,其中极小比例与Libor有关
2009年年底~2010年春 CFTC从巴克莱银行律师处得到突破性证据,并协调了司法部反欺诈部门。英国金融监管机构和美国证监会均启动了对Libor的调查
2010年4~9月 4月,海耶斯的投资开始亏损;7月,花旗集团发起内部调查;9月6日宣布海耶斯被“惩罚性解雇”。为报复,海耶斯同事切切里向瑞银提示有关问题,促使瑞银雇用吉布森律师事务所开展内部调查
2010年12月开始 在吉布森合伙人、前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官员的提醒下,瑞银为“减少损失”,率先向瑞士、英、美、日、欧、加拿大等国家及地区反垄断当局和银行监管机构主动坦白,以换得宽大处理。海耶斯被作为关键人物抛出。美国司法部反欺诈部门启动调查,重点锁定海耶斯
2012年6月27日 美国CFTC发布公告,宣布多家监管机构与巴克莱银行在Libor操纵案上达成和解协议。不久,英国议会将操纵Libor确定为非法。英国SFO启动对Libor操纵案的调查
2012年12月10日 英国SFO联手警方逮捕了海耶斯。次日,美国司法部反欺诈部门对海耶斯提出刑事诉讼,并要求英方引渡
2013年1月29日 海耶斯前往英国SFO,寻求以“全面坦白”形式认罪并成为合作证人,以减少重判和降低引渡的可能性
2013年6月 海耶斯被正式提起公诉
2013年10月9日 海耶斯告知SFO将做无罪辩护,并不再作为控方证人
2015年 5月26日,庭审开始。8月3日,陪审团达成有罪裁定,法官判处海耶斯14年刑期

这本书的翻译工作,正逢小女予扬出生之际——正是在妻儿的支持下,才可能在迎接小天使降临的同时,完成这本书的翻译。
谨以这本译作献给妻子妍彦、儿子可扬和女儿予扬。

雷 曜
2017年4月

图书目录

译者序
本书人物简介
前言
第1部分 骗局 / 1
第1章 女皇的加冕仪式 / 2
第2章 镜厅 / 13
第3章 优雅的人 / 22
第4章 巅峰表现 / 41
第5章 幸运转门 / 53
第6章 贿赂 / 68
第7章 名字登报 / 89
第8章 摩纳哥的游艇 / 104
第2部分 权势 / 119
第9章 阴谋是什么 / 120
第10章 你知我知 / 140
第11章 海神 / 150
第12章 在旗帜间 / 164
第13章 打手心 / 185
第3部分 第二个骗局 / 211
第14章 他就是那个人 / 212
第15章 蜘蛛 / 232
第16章 最高级别骗子 / 248
第17章 牛排的单位成本 / 269
第18章 字谜游戏 / 287
第4部分 胜利 / 303
第19章 在方舟里 / 304
关于信息来源的说明 / 316
致谢 / 319
注释 / 323
作者简介 / 330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朱晋
作者: Zvi Bodie、Alex Kane、Alan J.Marcus
作者: Frank K.Reilly;Edgar A.Norton
作者: [美]格莱葛 W.霍顿(Craig W. Holden)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王炜 著
作者: Robert.Hagstrom
作者: [美]彼得·林奇(Peter Lynch) [美]约翰·罗瑟查尔德(John Rothchild) 著
作者: [美] 肯尼思·斯普林格(Kenneth S. Springer) 乔尔·斯科特(Joelle Scott)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