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综合

数码单反摄影教程——技术、艺术与理念
作者 : 冉玉杰 著
出版日期 : 2012-05-24
ISBN : 978-7-111-38222-5
定价 : 70.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32
开本 : 16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本书的结构源于作者为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及各类摄影爱好者进行的讲座,对以他们为代表的摄影爱好者群体的实际需求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并解释了摄影本体语言、技术语言、艺术语言等基本概念。用近300幅图片串联文字,结合实际拍摄过程中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分析,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力图使本书“好看、易读、实用”。

图书特色

一本经典原创之作,让您开卷有益、受益匪浅
● 认识摄影语言从入门到提高
● 怎样获得完美的曝光\如何获得精确的聚焦
● 镜头焦距:收放自如的目光\光圈的控制——变幻的美瞳
● 景深——清晰范围的控制\快门控制——学会用时间观看
● 闪光灯——照明与造型\CCD与CMOS——数码相机的“底片”
● 画面的边界、拍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画面构成的相关要素:点、线、面
● 舒张自如说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与特写
● 色彩的情绪与控制\比较之中求表现:影调、大小、虚实与质感
● 感受光、捕获光

职业摄影师的原创精华之作
本书是作者多年摄影教学、摄影培训、摄影实践、摄影研究的经验总结
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使本书“好看、易读、实用”
本书回答了以下三大问题

什么是摄影?
摄影是瞬间的记录

怎样进行摄影的视觉表达?
掌握摄影的技术语言

如何让画面更具有吸引力?
熟练运用摄影的艺术语言

图书前言

本书以图片为中心,以拍摄技术为切入点,以提高摄影表现能力为目的,系统地探讨摄影语言和影响摄影表现能力的相关因素。
  本书从认识摄影语言开始。在结构上,导论阐述了摄影的本体语言及其与技术语言和艺术语言的关系。作者把摄影语言概括为三个方面:1.本体语言;2.技术语言;3.艺术语言。作者认为:认识摄影的本体语言,能够从根本上认清摄影的本质,把握摄影和其他视觉艺术门类之间的差别;掌握摄影的技术语言,则能使我们熟练地运用技术手段传达拍摄意图;恰当地运用摄影的艺术语言,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第1~8章集中探讨摄影的技术语言,涉及的问题都是进入摄影艺术之门必须掌握的基础:完美的曝光与精确的聚焦;镜头焦距在造型上的意义;光圈的控制及其对画面的影响;景深的控制;快门的表现力;闪光灯的创造性使用;数码感光材料的特点等。
  第9~15章重点研究摄影的艺术语言,涉及的内容都对画面的表现力产生直接的影响:画面的取舍;拍摄角度的选择与画面的效果;构成画面的主要因素;景别及其控制的原则;色彩的情绪与表现;比较对于视觉传达的作用;感受与捕获光线等。
  第16章用风光摄影、人物摄影及专题摄影的实战范例,进一步交流实际拍摄中的经验与体会,强调所述知识点的作用。
  “好看、易读、实用”是作者开始写作本书时就提出的基本原则。
  作者长期身兼摄影创作与摄影教学双重任务,在国内外发表作品12 000余幅,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深知不同摄影群体的实际需求。发表作品的媒体包括:《中国国家地理》、《人民画报》、《中华遗产》、《中国摄影》、《人民摄影》、《摄影世界》、《大众摄影》、《数码摄影》、《中国摄影报》、《美国摄影》等,作者的教学工作包括:大学专业摄影教育、北京摄影函授学院、专业摄影器材特约讲师、各种专题性的摄影讲座。
  本书的结构源于作者为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四川分院进行的讲座,对以他们为代表的摄影爱好者群体的实际需求,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结合实际拍摄过程中的经验,用近300幅图片串联文字,图文并茂地讲解相关知识。本书选图涉及风景、人物、新闻、纪实、民俗、旅游、小品等多种类型,书中少量的名家名作以其典型性和时代特征作为选择的标准,大部分图例为当代摄影家和本书作者自己拍摄,其目的在于将拍摄前后作者的思维过程和技术手法的运用直接与读者交流,以利于读者结合图片进行理解。
  每幅图例都配有图解。图解的文字没有固定的格式,结合章节的内容和图片的特点作开放式的解读,包括图片作者简介、技术手法的运用、艺术观点的表达等,并且延伸到不同类型图片的审美标准等相关问题,希望以多元的观点、立体的视野、形象的表述,对读者有所启发。
                       
作 者  
2012年3月

上架指导

摄影

封底文字

设计时找策划沟通(放排后目录和摄影畅销书封面)

作者简介

冉玉杰 著:暂无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
导论:认识摄影语言
一、摄影的本体语言 2
1.摄影的记录性 2
2.记录的瞬间性 6
二、摄影的技术语言 9
三、摄影的艺术语言 10
四、从入门到提高 11
第1章 怎样获得完美的曝光
一、照相机的测光原理 14
1.记住18%这个数字 14
2.亮度区域 15
3.“区域曝光理论”的核心 15
4.白加黑减 18
二、曝光模式及其使用方法 19
1.程序自动曝光模式 20
2.光圈优先曝光模式 21
3.快门优先曝光模式 21
4.手动曝光模式 22
5.曝光补偿 23
三、测光区域的选择 24
1.多区域测光 24
2.中央重点测光 24
3.点测光 25
四、测光的技术标准与艺术要求 26
1.技术上的合格测光 26
2.艺术表达对测光的要求 26
五、曝光与直方图 28
1.直方图告诉我们什么 28
2.曝光不足的直方图是什么样的 28
3.曝光过度的直方图呢 29
4.直方图与景物的对照 29
第2章 如何获得精确的聚焦
一、聚焦点的选择 32
1.单点自动聚焦 32
2.动态区域自动聚焦 33
3.自动区域自动聚焦 33
二、聚焦模式的选择 34
1.单次伺服自动聚焦 34
2.连续伺服自动聚焦 35
3.手动聚焦 35
三、自动聚焦范围的切换 36
1.FULL 36
2.2.5~∞ 37
四、防抖功能的开闭 38
1.防抖功能的开启 38
2.防抖功能的关闭 39
五、normal与active 39
第3章 镜头焦距:收放自如的目光
一、镜头的焦距与视野 42
1.常规视野 42
2.广阔视野 43
3.局部视野 45
4.微观视野 47
二、镜头的焦距与透视 49
1.正常透视 49
2.空间的夸张 52
3.空间的压缩 53
三、变焦效果及表现方法 55
1.爆炸效果 55
2.主动变焦和被动变焦 57
第4章 光圈的控制——变幻的美瞳
一、最大光圈和最小光圈 62
1.最大光圈的意义 62
2.小光圈的使用 64
二、恒定光圈和可变光圈 65
1.恒定光圈与通光量 65
2.非恒定光圈镜头的便捷性 66
三、常用光圈和最佳光圈 67
1.最佳光圈与像质 67
2.实用出发的常用光圈 68
第5章 景深——清晰范围的控制
一、镜头的焦距与景深的关系 72
1.广角镜头、营造纵深 72
2.长焦镜头、切割空间 73
二、光圈的大小与景深的关系 73
1.大光圈、小景深 73
2.小光圈、大景深 74
3.大光圈与长焦距的配合 74
4.小光圈与广角镜的配合 75
三、拍摄的距离与景深的关系 76
1.近距离、小景深 76
2.远距离、大景深 76
四、综合影响,具体判断 77
五、景深与焦点的选择 78
1.前景深与后景深 78
2.关于超焦距 79
第6章 快门控制——学会用时间观看
一、高速快门:凝固动态 82
1.适合动态对象 82
2.展示非常瞬间 83
二、中速快门:以临界速度表现动静关系 84
1.什么是临界快门 84
2.临界速度与拍摄的距离 85
3.临界速度与对象的运动速率 86
4.临界速度与镜头的焦距有关 87
三、低速快门:获得尽量大的景深以及强化动态的表现 87
1.低速快门与小光圈 87
2.低速快门与画面的动感 88
3.低速追随法摄影 89
4.B门是一种特殊的低速快门 90
第7章 闪光灯——照明与造型
一、基本功能:用于照明 94
1.闪光指数 94
2.直接闪光 94
3.反射闪光 95
4.多灯闪光 96
二、艺术手法:实现造型 96
1.前帘同步 96
2.后帘同步 97
3.慢门同步 97
4.补光及补光量的控制 98
5.离机闪光 99
第8章 CCD与CMOS——数码相机的“底片”
一、CCD或者CMOS是数码相机的底片 104
1.大幅度的感光度调节 104
2.紫边现象和高光溢出 106
二、JPG与RAW 106
1.更大的曝光宽容度 107
2.更准确的色温控制 107
3.更多的后期处理空间 107
三、白平衡的设置 108
1.自动白平衡 108
2.手动白平衡 109
3.白平衡与色彩夸张 110
四、影像呈现方式的色彩倾向选择 111
1.黑白影像抽象的特点 112
2.彩色照片能适应对象丰富的特点 115
3.模仿彩色反转片浓重的色彩和较大的反差 116
第9章 画面的边界
一、尊重传统的视觉习惯:封闭式构图 120
1.信息的完整性 120
2.结构的紧密性 120
3.主题的明确性 121
4.画面的稳定性 121
二、突出重点的大胆选择:开放式构图 122
1.边界的渗透性 122
2.形象的选择性 122
3.符号的象征性 123
4.读图的主动性 124
第10章 拍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平视角度:平实的对视 128
1.符合视觉习惯 128
2.画面呈现自然 129
3.适时调整高度 129
4.避免视角单调 130
二、俯视角度:鸟瞰的全貌 130
1.避免景物重叠 131
2.呈现环境特点 131
3.展示全新视角 132
4.体现空间深度 133
三、仰视角度:膜拜的眼神 133
1.营造庄严气氛 134
2.获得干净背景 134
3.强化远近对比 135
4.防止过度变形 135
第11章 画面构成的相关要素
一、点——视觉中心 138
1.趣味中心 138
2.平衡画面 139
3.强化对比 139
4.贵在醒目 140
5.协调呼应 141
二、线——指向与分割 141
1.线是点的延伸 142
2.注意线条张力 143
3.线与点的关系 144
4.位置决定感受 144
5.曲直决定韵律 146
三、面——构建空间关系 146
1.视点决定面的构成 146
2.面是点的聚合 147
3.柔和的曲面 148
4.锐利的直面 148
5.面的稳定与突破 149
四、综合运用无处不在 149
1.依存与转化 149
2.和谐与共生 150
3.协调与突破 151
4.显性与隐性 151
第12章 舒张自如说景别
一、远景:包罗万象的平淡 154
1.反映环境信息 154
2.具备陈述能力 154
3.表现大场面 155
4.呈现静态特征 156
二、全境:明明白白的呈现 156
1.对象描述清楚 157
2.反映主陪体关系 157
3.适合群体对象 159
三、中景:娓娓道来的故事 159
1.主体表现明确 160
2.兼顾情绪的表达 160
3.适合讲故事 161
4.注意呼应关系 162
5.强化瞬间把握 163
四、近景:激情飞扬的倾诉 163
1.详述对象状态 164
2.强化面部表情 164
3.中长焦表现近景 165
4.广角表现近景 166
五、特写:一锤定音的呐喊 166
1.抓住特点 167
2.交代细节 167
3.精确聚焦 168
4.严谨构图 169
第13章 色彩的情绪与控制
一、认识色彩特性 172
1.关于色别 172
2.关于明度 174
3.关于饱和度 175
二、色彩的再现 176
1.准确的色温定位 177
2.恰当的曝光量 177
3.正确把握光源 178
三、色彩的表现 179
1.光影是色彩的画笔 179
2.暖调的热烈 180
3.冷调的宁静 181
4.色彩的烘托 181
5.色彩的反衬 182
第14章 比较之中求表现
一、影调:观察灰阶的变化 188
1.光线强弱与影调间距 188
2.影调与立体感 189
3.利用影调衬托主体 190
4.调整位置以改善反差 192
二、大小:形体的空间参照 193
1.利用已知陈述未知 193
2.利用对比获得夸张 193
3.拍摄距离与对比的强弱 194
4.前景在对比中的运用 196
三、虚实:主从关系的表达 196
1.虚实反映距离差异 196
2.虚实反映主从地位 197
3.虚实反映动静关系 198
4.虚实可以主动控制 199
四、质感:让观看成为触摸 199
1.认识材质特性 200
2.寻找典型特征 200
3.光线条件对质感的影响 201
4.技术手段对质感的表达 202
第15章 感受光 捕获光
一、光的强弱 206
1.什么是EV值 206
2.光线强弱与画面风格 206
3.光线强弱与技术运用 207
4.数码相机是应对弱光的利器 208
二、光的软硬 209
1.硬光与画面的反差 209
2.硬光可能损失局部细节 210
3.软光的表现力 211
4.光的性质与场景大小 212
三、光的颜色 212
1.时间与色光 212
2.色彩与气氛 213
3.色彩的冷暖 214
4.色彩表现力的强化 215
四、光的方向 215
1.顺光:亮度均匀、一览无余 215
2.侧光:利于营造空间感 216
3.逆光:描绘轮廓的妙手 217
4.侧逆光:极强的造型能力 218
5.平淡的顶光 218
6.充分利用反射光 219
第16章 摄影实战范①
后记

教学资源推荐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曹源 张翀 丁兆云 马行空 等著
作者: 陈立辉 卞孟春 刘建 等编著
作者: 卞诚君 杨全月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