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工商管理>领导学

共创对话:从头脑风暴到决策共识
作者 : 林小桢 邹 怡 著
出版日期 : 2020-08-18
ISBN : 978-7-111-66230-3
定价 : 6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30
开本 : 16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无CD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共创对话的理念体系和重要实践应用。共创对话基于企业的重要问题而产生,通过参与共创对话的员工之间高品质的共创研讨,促成决策或方案上的共识,从而推进行动与协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共创对话产生的背景、共创引导者和共创引导技术,第四部分介绍了共创对话在企业的战略落地、优本增效和复盘推进三个方面的应用。
本书既可以作为企业管理者的阅读指南,也可以作为企业培训师和咨询顾问的参考用书。

图书特色

共创引导技术开发者
阿里巴巴新商业学院特聘共创引导师
林小桢作品

打破壁垒 建立畅所欲言的环境
共识目标 凝聚团结一致的力量
引爆行动 激活自驱团队的智慧

图书前言

起源:2008年的一场项目汇报会
自从2005年开始进入企业管理咨询领域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团队都是基于常见的咨询模式开展工作的,比如承接人力资源体系咨询项目。我们的工作步骤是:首先对客户公司不同层级、不同职能的员工进行访谈,基于数据进行诊断分析,识别出关键问题,并输出初步建议的系统解决方案;之后,向客户高层进行方案汇报,结合高层给出的反馈意见进行方案优化,输出组织架构、绩效管理、薪酬设计等系统文件,最终交由人力资源部落地。这种操作模式和步骤,对于当时国内大部分国企、民企而言,是非常适用并且高效的。直到2008年,我参与了某全国知名家电企业营销事业部的一个咨询项目,这让我的思想彻底受到了一次涤荡。作为项目组的一员,我按照既往的模式,深入企业进行现场调研访谈,阅读大量资料进行案头分析,诊断问题,输出解决方案,一切都感觉顺理成章,轻车熟路。然而,在中期汇报时,该事业部的副总裁和营销总监毫不留情地反馈:“方案看起来很完美,但在目前的条件下根本落不了地,落不了地就等于没价值。”就这样,我们被客户挑战了!之后,我们与客户又开展了长时间的现场讨论,但方案最终还是没有被客户接受。我和其他顾问团成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那天,坐在客户方会议室的椅子上,看着眼前这些营销管理团队核心成员,我开始重构思维,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
他们中很多人来自宝洁、东芝等知名外企,有多年的行业经验,
他们掌握的关于行业、竞争对手、上下游合作商的信息比我们这些外部顾问更多,
难道他们没有智慧实现创新营销吗?
他们真的需要我们给予一个解决方案吗?
他们真正需要我们发挥的是什么价值?
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立刻带着项目组成员寻找新解,导入行动学习和引导技术来改良传统咨询模式。我们把自身的角色从“给建议、给方案”的顾问转变为“引导团队共创”的引导师。基于赋能的理念,我们与客户团队一起用新的模式解决问题:导入必要的“知识、思维和工具”,用引导的方式支持团队开展“对话探索”,拆解和聚焦“关键问题”,共识和输出“系统解决方案”,并支持团队持续在“行动”中“学习”,试错快跑,小步迭代,滚动推进,以实现结果的达成。最终,我们在这样的新模式中贡献了非常重要的价值。
内在驱动:方案由原先的外部顾问提供,转变为让客户自己进行研讨、共创输出,因此团队的参与感更强,承诺度更高,行动更有力,协同更高效,我们外部顾问也不再需要“强迫”“督促”他们去执行落地。
潜能激活:引导参与者产生了许多原来没想到的创新点子,也暴露了许多之前被隐藏、被忽视的“新问题”。这个过程打开了团队成员的格局和思维,使团队有了较大的突破,成长很快。
赋能促达: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几乎没有一个完美的、一成不变的解决方案存在,必须在行动中不断验证,迭代优化。只有陪伴团队持续探索,开展一轮又一轮的研讨,共创解决方案并快速行动,持续复盘调整,才能灵活应对变化,最终实现业务结果的获取。
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个过程的本质是共创:集合与议题密切相关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上下游战略伙伴、消费者代表和外脑,一起开展系列共创对话,输出落地方案,整合资源,最终推进目标的达成。正是这次特殊的经历让我踏上了一个新的探索之旅:“如何用共创模式赋能企业创造价值?”
探索:10年只为寻找一个答案
此后,我不断深入不同的行业企业,走进各种业务场景的研讨现场,尝试基于共创模式去支持更多的客户。然而,这个过程非常不容易。有很多团队虽然愿意共创,但因缺乏章法而无法将共创的理念落地。比如,某合资企业开展的“高管面对面讨论会”变成了“高管训导会”;某家居公司基于战略布局重新调整“品牌定位”的讨论会,变成了一言堂;某地产公司组织的“项目推进会”变成了“追责会”;某互联网平台人力资源部发起的对“高精尖员工稳定性”的讨论会变成了“加薪留人可行性分析会”。最终,在反复验证中我发现了一个事实:决定共创理念能否落地的核心并不是“问题的难易”,而是“对话的品质”。于是,我开始寻找一个答案:“如何提升对话的品质?”
10年来,我以陪跑者、赋能者、激发者和推进者的角色,陪跑了超过100家企业,支持企业挑战一个个难题,见证参与者的突破与成长,直到他们进入自循环模式。在这个陪跑赋能的过程中,因为深入到了企业的各种业务场景,不断与多元背景的群体合作,并学习了不同企业的经营哲学,我最终找到了帮助企业实现共创型组织的那把钥匙—共创对话。
共创对话融合了群体动力学、脑科学、组织行为学、行动学习等相关学科或理论,是重塑企业“人、事、场”的支点。它基于一个个重要的“问题”而产生,通过参与者之间高品质的“共创研讨”,共识一个个“决策或方案”,推进一次次“行动/协同”,总结一次次“经验或教训”。有别于其他问题解决的推进过程,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参与者们是很享受这个过程的,他们的创造力被激活,行动激情被点燃,真正做到了主动担当,使命必达。
因此,打造“共创型组织”的根本,不在于领导放权,不在于制度改革,而在于让员工掌握“共创对话”方法,用“共创对话”代替当下很多无序、混乱、耗能的低效支配型讨论,让员工在一次次的共创对话中,实现彼此赋能、创新、共识和行动。
相约:下一个10年一起共建生态
有了方向就要毅然前行,不管前方的路有多长。我们本着“共创对话”的理念,带着赋能企业的初心,致力于一边帮助企业解决当下问题,一边努力探索未来的可能。
我们知道,在有些情况下,企业可以靠“某个英雄的胆识和智慧”培育一片森林,比如马云、任正非、李书福。而如果想让这片森林持续茂盛,孕育更广袤的森林,那么,我们就需要“无边界的团队共创”,这就是“共创对话”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尤其是身处这个VUCA的时代,有远见的企业都在想方设法打破权力边界、资源边界和组织边界,建立团队内部共创、跨团队共创、体系协同共创、生态伙伴共创、用户共创以及跨产业共创的理念、方法和机制,以促进组织实现一次次变革创新。
这一路走来,我们挥洒汗水,更充满快乐,我们与国家孵化器一起开创产业融合创新的实践,与阿里巴巴数字专家一同赋能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解决方案落地,与吉利控股的经营团队一起突破经营促进的创新项目,与李开复创新工厂投资的创业团队共同破局,我们与成千上万的民企高层一起进行战略升级转型……
未来10年,我们希望支持更多伟大的企业植入共创的基因,培育基于业务、人才、创新和文化四位一体的共创对话系统,反哺生态,实现持续的升级进化。而这样的伟大企业,我们认为是拥有美好的梦想,积极促进社会进化的企业,与体量大小无关。
期待与你一起探索共创对话
“共创对话”是我们团队结合群体动力学、组织行为学、行动学习的相关理论,结合多年实践经验而提炼出的理念,同时,我们开发出了共创引导技术以支持各种主题的工作坊。这一整套理念和技术曾在阿里巴巴、腾讯生态、吉利汽车、捷豹路虎、广汽丰田等企业中成功实践运用,盛传至今,并且愈发受到重视。此外,本书结合企业高频的运用场景,为读者呈现了“战略落地”“优本增效”和“复盘推进”三大工作坊的情况,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流程,以帮助读者在阅读完本书后按照流程实施。
本书的内容构成如下。
第一~二章:主要分享了共创型组织,以及共创对话的价值、理念和方法论。
第三~四章:主要介绍了支持共创对话落地的关键角色—共创引导者。
第五~八章:主要介绍了共创对话中的发问、倾听、参与和共识四大关键基础技术。
第九~十一章:主要介绍了共创引导者引导共创对话的三大实践案例,以及相关的操作流程。
此外,本书的许多概念、工具对于大部分读者而言是初次接触,所以我们在本书的附录中,为读者提取了书中高频使用的术语和常用的工具示意。我们相信,我们会越来越频繁地经历从0到1的过程,我们也期待你进入学习和实践之路。
现实中,我们每一位个体都离不开群体。我们在群体中互动联结,从而实现共同创造和共同收益。在一个企业中,团队通过各种会议厘清方向、解决问题、推进行动和团结人心。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知识、启发观点或研究课题。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进行对话,支持孩子认知自我和实现成长,凝聚家人和解决难题。我们发现,只要是有群体在的场景,都离不开对话,群体成员都希望实现共创共赢。因此,不论你是下面的哪个角色,本书都将为你打开一扇新的窗户,给你带来一些新的启发,引发一些新的尝试,开启一个新的未来。
如果你是 本书可以帮助你……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支持企业进行变革和创新
支持企业提高沟通的效率
提高企业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支持企业快速进入协同作战模式
推动企业群策群力,共创文化土壤
HRD(人力资源总监)/
OD(组织发展)/
BP(业务伙伴) 支持业务线进行目标拆解
引导业务领导进行协同会议
推进关键项目复盘
进行绩效对话
进行团队融合
提高变革项目的成功率
技术人才/科研学者 更轻松地摆脱技术思维限制去沟通和影响他人
更快速地建立、培育和发展创新型团队
推进跨界创新项目
培训师/教育工作者 将课程从讲授式升级为共创式
激发学习者行动改变的内驱力
支持群体的创新
让自己更轻松、更享受、更有成就感地教学
咨询顾问 改变传统的咨询模式,与客户共同创造
提高咨询效率,降低咨询成本,为客户减压
提高非专业影响力

上架指导

能力提升

封底文字

未来的企业将会突破传统金字塔结构的层级限制,构建生态网络状的共创型企业,从而激活群体动力系统,让群体的智慧自由流动,实现敏捷迭代和快速创造。
——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陆海天
未来,共创型组织将突破固有界限,去对话、去联结、去创造,实现群体富有成效的互动。共创型组织不仅需要机制建设,更重要的是群体内外的互动共创。
——阿里巴巴原人力资源总监 张璞
在2020年疫情突发且全人类共同抗疫的时代背景下,组织需要激活成员更多的创意、创新和创造。通过共创的方式来激发组织创新力,在企业内部培育起共创对话的新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创新的速度和绩效,为这个时代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良仓加速器董事长,阿里巴巴第85号员工 郑迅达 

共创对话,是为团队赋能的过程,是点燃梦想的火炬,是激发行动的力量。
——华立集团董事长 汪力成

推荐序

推荐序一
《共创对话:从头脑风暴到决策共识》一书即将出版发行,这是林小桢老师及团队十年间在上百家企业,以陪跑者、赋能者、激发者和推进者的身份,深入各种业务场景,不断与多元背景的群体合作,学习不同企业的经营哲学,支持企业挑战一个个难题,见证参与者的突破与成长,助力他们进入自循环模式的心血和智慧结晶。
我与林小桢老师是在2011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简称“吉利”)启航项目培训中认识的,她讲的行动学习课程为吉利收购沃尔沃以后启动的领导力培养项目开启了不一样的历程。一晃九年过去了,吉利从一家年营业额不过几百亿元的本土企业,快速发展成为年营业额超过3000亿元、跃居世界500强第220位的跨国公司,这得益于吉利坚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得益于吉利持续的管理变革和人才培养,更得益于吉利作为全球型企业的跨文化落地和沟通融合。其间,林老师一直见证和陪伴着吉利成长。
如何用共创对话赋能企业创造价值?如何提升对话的品质?林老师在书中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回答。
我非常赞同书中对共创对话本质含义的阐述。共创对话不同于普通的谈话,在VUCA(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时代,共创对话能够破除对话的信息壁垒、思维壁垒及情绪壁垒,建立共创文化,是企业一项核心的软实力。共创对话不是一次简单的意见交换、浅层次的交流、说服某人的过程或是无目的、无意义的漫谈。在共创对话的氛围里,每个参与者都被欣赏、包容,每个参与者都被充分激发,每个参与者都在积极创造,每个参与者都能自发行动。通过共创对话,我们将彼此的信息进行联结,从而进行创造,这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交换,是一个深入到情绪和思维的互动过程。一次成功的共创对话能够激发内在的正能量,使参与者享受当下,也能激发未来的共识、创新及行动,催化新的成长。共创对话是实现企业内在运作机制和联结效用最大化的关键途径。
事实上,共创对话的过程是痛苦的、是煎熬的,因为要改变已有的思维方式和心智模式,需要完全敞开心扉、开动大脑、快速反应、高度投入;但共创对话的结果是甜蜜的,因为一旦实现了这些突破,迸发出的能量是惊人的,激发出的智慧是罕见的。在一个公司开展营销复兴项目时,我们曾经采用了共创工作坊,用了16小时进行课题梳理,一群人围绕市场营销、研发体系、售后服务三大主题,一轮一轮地找卡点、定目标、定措施,到凌晨依然兴致勃勃,不眠不休。我们惊奇地发现,一些以前不敢发表见解的人敢于坚持己见了,以前总是居高临下的人放下身段了,以前听不得不同意见的人学会倾听了,以前不愿意出头露面的人抢着展现自己了。通过共创工作坊形成的作战计划能快速实施落地,通过共创工作坊确定的目标和指标能更好地达成,这正是共创对话的魅力所在。
作为管理者,我们深知“沟通也是生产力”,如何在团队中进行深度而彻底的沟通,如何让沟通变得简单高效,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本书用其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严谨的知识体系及由浅入深的理解和运用途径,为我们打开了实现有效沟通的思维大门,让我们知道每一次的深度沟通都需要围绕目标进行系统而周密的设计,让参与者的热情得到激发,让智慧的能量得以有序流动,让沟通变得更有质感。
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挑战、新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没有参考答案,这时候如何联结不同个体的智慧,凝聚团队共识,激发新思维、新方法非常重要。本书帮助我们很好地认知了共创对话的本质和共创对话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并且提供了丰富的工具、方法和案例,源于实践高于实践,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无论新上路的管理者还是经验丰富的领导者,抑或是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或对共创对话有兴趣的人,都可以读一读本书。

张爱群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公司副总裁



推荐序二
十年前的一个周六早上,一个民营企业的总经理紧急召开了一个闭门会,参与者眉头紧锁,面面相觑,不知所以然。总经理身旁坐着一位大家素未谋面的女士,她的任务是通过这次特别的会议支持参与者就“资源循环利用整体方案”这一新业务的落地路径达成共识。这位女士便是本书的作者林小桢。她经常面对类似的场景,支持企业突破难题不仅持续地给她带来成就感,更是助她成长和完成使命的道场。
2015年的一天,她对我说:“我要出一本书,将我在企业的实践所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更多的管理者。”听到她的这句话,我由衷地佩服。因为,要将实践经验萃取为一本书,需要更多的勇气、匠心,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我相信她可以做到,因为一路走来,她身上的确体现了这三个特质。
“有勇气的锲而不舍”可能是她的核心特质。锲而不舍是指她连续十多年专注于提升企业组织效率的方法论和服务甲方的项目实践。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她的个人角色多次转换,她肩上的职责不断升华,她的服务足迹遍布全国。难能可贵的是,十多年过去,她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从未改变。这种既要学习理论又要长期挑战复杂项目的坚持是弥足珍贵的。在坚持这一事业发展方向的同时,她还有持续打破稳定边界的勇气。她迁居江浙,二次、三次创业,个中曲折,寥寥数语不足表陈。但她的每一次关键选择都无关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每一次关键选择的前面都存在未知的巨大风险,而她总能充满勇气前行。
此外,“有梦想的匠心精神”可能是她持续成长的动力来源。匠心是一种对事物精雕细琢、持续完善的态度。她长期钻研企业组织效率这个课题,不断升级自己的技术体系。早期,我常从她口中听到的词是“头脑风暴”和“世界咖啡”,后来是“行动学习”和“促动智慧”,接着是“共创引导”和“共创对话系统”。作为一个理工科技术人员,我不能准确阐述它们之间的差别,也不认为“共创对话”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我深知每次融会贯通新技术,都需要系统化的阅读和多样化的实践支撑,需要匠心底蕴。学习技能和交付项目如此,书稿写作亦如此。本书从构思到成书历时五年,经历过三次大改,以及多次的插画更迭和文字润色,终得面世。它是林小桢老师过去十多年的实践结晶,是她协助过的许多企业成功项目的注脚。
如何创造有态度的畅所欲言的对话环境,可能是我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
多年前,我从一名技术专家转变为带领团队的管理者。在从事管理的这许多年里,我经历了很多管理者都会经历的难题,从实现专业目标到带领团队布局未来,从以身作则当标杆,到最大化撬动团队的集体创造力和能动性。然而,撬动团队集体创造力并不简单,以常见的日常工作会议为例,少数发言者、一小半附和者,以及另一小半游离者似乎是最常见的参与者组合。恰好,这本书为这类场景提供了完善的、可复制的改进方案:详细的步骤、丰富的配图、建设性的提问以及真实的案例,这对多数管理人员或者培训从业人员会有不错的启发。许多企业管理者太需要这种从场景、从用户中来,反过来又作用于场景和用户的思想与工具。
值得开心的是,林小桢老师于2018年发起了支持共创对话在企业落地的“共创引导师千人计划”,该项目为期10年,希望能培养出1000名共创引导师。如果读者对这些方案感兴趣,并希望亲身体验,你可以与作者联系,参加共创引导师千人计划,接受亲身带教。

钟文亮
博士,蚂蚁金服资深算法专家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
共创对话正在发生
第一章 这个时代需要共创对话 / 2
○ 新形势下企业发展困境 / 3
○ 当下企业如何破局重生 / 5
○ 共创对话激活群体动力 / 13
○ 本章核心内容 / 15
第二章 共创对话的认知 / 16
○ 共创对话的本质内涵 / 17
○ 共创对话的四大要素 / 18
○ 企业植入共创对话的三个阶段 / 21
○ 本章核心内容 / 28
第二部分
共创引导驱动决策落地
第三章 成为共创引导者 / 30
○ 共创引导者:共创对话的驱动力 / 31
○ 共创引导者:需要具备的六项能力 / 33
○ 共创引导者:需要秉承的三大信念 / 36
○ 共创引导者:需要培育的觉察能力 / 37
○ 人人都能成为共创引导者 / 41
○ 本章核心内容 / 45
第四章 开启高品质的共创对话 / 46
○ 共创对话钻石模型的运用 / 47
○ 实施共创引导的六大步骤 / 51
○ 本章核心内容 / 68
第三部分
关键技术提升对话的品质
第五章 发问技术:牵引思维 激发潜能 / 70
○ 发问的种类 / 71
○ 发问的要点 / 75
○ 组合发问的技巧 / 79
○ 本章核心内容 / 84
第六章 倾听技术:启发觉察 支持解读 / 86
○ 认识倾听 / 88
○ 倾听的方法 / 90
○ 倾听具象化 / 93
○ 倾听与洞察 / 95
○ 本章核心内容 / 100
第七章 参与技术:激发想法 带动智慧 / 101
○ 情感与思维 / 103
○ 情绪引导 / 104
○ 思维引导 / 112
○ 本章核心内容 / 119
第八章 共识技术:自动自发 落地成果 / 120
○ 共识促进融合 / 121
○ 突破人际矛盾 / 122
○ 处理决策顾虑 / 124
○ 本章核心内容 / 136
第四部分
共创对话的重要实践
第九章 共创对话助力战略落地 / 140
○ 战略解读 / 144
○ 目标拆解 / 145
○ 聚焦子议题 / 146
○ 团队构建 / 147
○ 关键分析 / 148
○ 创新策略 / 149
○ 方案拍砖 / 150
○ 小结:共创对话操作重点 / 152
第十章 共创对话实现优本增效 / 158
○ 共鸣打造 / 161
○ 问题聚焦 / 162
○ 现状分析 / 164
○ 目标共识 / 165
○ 策略共创 / 166
○ 行动计划 / 166
○ 小结:优本增效工作坊共创引导者操作重点 / 167
第十一章 共创对话加强复盘推进 / 171
○ 目标迭代 / 173
○ 策略优化 / 175
○ 行动赋能 / 178
○ 小结:共创引导者操作重点 / 179
附录A 本书中重要的术语 / 183
附录B 本书中重要的工具 / 189
参考文献 / 204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理查德 L. 哈格斯(Richard L. Hughes); 罗伯特 C. 吉纳特(Robert C. Ginnett); 戈登 J. 柯菲(Gordon J. Curphy)
作者: 仵凤清 刘娜 尹凡 等编著
作者: 仵凤清; 胡阿芹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加]罗杰·马丁(Roger L. Martin) 著
作者: (日)岸见一郎 著
作者: [美]詹姆斯 G. 马奇(James G. March)蒂里•韦尔(Thierry Weil)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