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公共基础课>心理生活

这一生为何而来:海灵格自传·访谈录
作者 : [德]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 嘉碧丽•谭•荷佛(Gabriele ten Hövel)著
译者 : 黄应东 乐竞文 译
出版日期 : 2019-11-21
ISBN : 978-7-111-64196-4
定价 : 9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75
开本 : 16
原书名 : Ein langer Weg: Gespr?che über Schicksal, Vers?hnung und Glück
原出版社: Kosel-Verlag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无CD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本书是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在访谈基础上的传记,是全面了解海灵格本人和其思想的必读著作。在书中,海灵格公开畅谈了自己的一生,畅谈命运、和解以及幸福之道。 海灵格一生都在探讨人心该安于何处的问题。人的一生为何而来?这辈子会受到和平、喜悦、爱的序位的支配吗?通览本书,人们可以领略到海灵格在“爱的五个同心圆”“良知与愧疚”“和解”“幸福之道”“给予和接受”等重要议题上的独到见解,从而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和人生。

图书特色

这一生  为何而来
海灵格
自传·访谈录
Ein Langer Weg
Gespr?che über Schicksal,
Vers?hnung und Glück
[德]  伯特·海灵格  嘉碧丽·谭·荷佛  
      (Bert Hellinger)   (Gabriele ten H?vel)   著
     黄应东?乐竞文?译    张瑶瑶 审校

上架指导

心理学

封底文字

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其实是一个非常鲜活的有机体,大自然的各个不同层面是互相联结的。家族系统排列中的移动,也是这种变化的一部分,不再把每个人看成单独的个体,这使人们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家族大系统的一部分。这个家族也并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家族,它在历史中和以前的整个家族系统相联结,而家族也是大集体中的一部分,那些大的集体一起构成了整个人类。每一个人都在系统中被教育,被影响,所以我们要从当中走出来,拥有更广泛的视角。
——鲁珀特·谢德瑞克(Rupert Sheldrake) 生物学家,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资深研究员,已在《自然》与其他科学期刊上发表了85篇学术论文
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海灵格老师的思想有精粹的表达:“我允许”“我等待”“我尊重”“谁在我家”“一切如是”……他一直非常耐心、细心、谦卑、敬畏地工作。从他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良知和对人心的洞见。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书。
——杨凤池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从海灵格的书中读到的是,愤怒是停滞的状态,面对愤怒,正视愤怒,才能走向真正的和解。和解是所有人的愿望,包括加害者、受害者,也包括旁观者和见证者。海灵格通过呈现真相,开启各种形式的对话,致力于实现和平,因为他深知,当愤怒得以表达,过去的便成为过去,内心深处的情感就会流动起来,那是人们之间最自然也是最深刻的联结。
——吴和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海灵格的理论可能没法用科学解释,但的确能疗愈很多人。也许我们应该有更多耐心,去了解我们和家族未知的部分。
——樊 登 樊登读书创始人
海灵格是跨越两个世纪的心理治疗大师,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本书以访谈的形式,将海灵格一生的心路历程,抽丝剥茧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学习海灵格的理论,更能对大师本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孙思远 远读重洋创始人
在正统心理咨询领域,海灵格和他开创的家族系统排列长期被边缘化。然而,对许多自小饱受家庭创伤的人来说,海灵格让他们第一次知道,长大后的痛苦都和早年家庭,甚至和父母的父母、家族有关。这些年国内对原生家庭的关注,离不开海灵格巨大的影响力。而这本书会帮助人们回溯海灵格的一生,以及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让人们在大历史的系统中找到他们的位置。
——陈鼎 上海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这是一本充满生活哲学和人性光辉的好书。作者海灵格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和感悟汇于温暖的语言,阅读时,你能看到作者用自己的包容力、理解力,穷尽毕生精力,治愈着来访者的创伤,帮助他们重获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糖心理

推荐序

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这一生为何而来?人类所有个体都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有的人很早就问了这个问题,有的人面对中年危机才问这个问题,问得早的人这一生注定会不平凡。
浩瀚宇宙、苍茫大地、金钱男女、名利地位、生生死死都会不期而遇般扰动每一个不假思索地生活的人,精神哀痛如影随形于天地之间的万物之灵。当深陷痛苦、面对死亡时,人们会仰天发问:这一生为何而来?
当我们在思考“我从哪里来?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时,就该看看《这一生为何而来》。
海灵格老师很早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他7岁那年逃脱纳粹追捕的时候,在他10岁那年进入寄宿学校的时候,在他17岁就结束青少年时代应征入伍的时候,在他18岁进入战俘营的时候,在他19岁就进入教会的时候……
海灵格老师的思考和实践一直在回答这个问题。他一直在研究,在呈现,在展示一般人没有看到的、确实存在着的和存在过的心理和精神现象。了解他的工作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和理解:这一生为何而来?
海灵格老师的思想有精粹的表达:“我允许”“我等待”“我尊重”“谁在我家”“一切如是”……他一直非常耐心、细心、谦卑、敬畏地工作。从他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良知和对人心的洞见。
海灵格老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家族系统排列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算科学领域的发明和创新,有的只是弟子的观察和对话记录,这一点有点像我们古代的先贤。所以,国内外学术界对他争议不断。作为受到自然科学实证方法严谨训练的学者,我一直试图用原有知识储备和经验系统理解他的思想和工作。在自己的临床心理实践中,我对他的态度和方法有所借鉴,其他超出语义网络的部分仍在我的深思中。
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书。

杨凤池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9年11月8日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伯特·海灵格简介
导 言
生命与内在成长
于我而言,一切只与内在成长相关
生命站点 /2
我从未想要成为教师 /7
其实,我并未经历青少年时期就长大成人了
战争 /13
那个该死的德国人,到底藏在哪儿
逃亡 /16
这并不是一个自由的决定
教会 /19
我当时毫无概念
作为玛丽安西勒尔传教士的一员 /27
助人还是自我实现,牺牲奉献的目的何在
团体动力 /38
我要离开
神职生涯的结束 /44
直到50岁,我仍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完整
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 /52
人们不容许我有犯错的权利
逆境是成长所必需的
关于疗愈过程中的强硬态度 /68
我没有说移民必须回去 /73
我为整个团体做治疗工作 /75
我从不谈政治 /78
我不是机械技工
对个案问题的详细陈述 /80
我不做反对阻抗的工作
中断排列 /84
这些领悟能够挽救生命 /88
爱的五个同心圆
爱的第一个同心圆
父母 /92
爱的第一个同心圆
冥想练习 /94
爱的第二个同心圆
童年和青春期 /96
爱的第二个同心圆
冥想练习 /101
爱的第三个同心圆
接受和给予 /105
爱的第三个同心圆
冥想练习一 /109
爱的第三个同心圆
冥想练习二 /111
爱的第四和第五个同心圆
尊重认同全人类及全世界 /113
命运之手
能因自己的母亲而感到喜悦的人是生活中的赢家
关于幸福和喜悦 /116
身为父亲的人不需要继续抗争
关于疏远孩子 /121
我从哲学的角度赞颂母亲的伟大
身为父母的职责 /125
如同巨人之手的手指
加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的联结 /128
我在内心接纳所有被排除在外的人 /131
受害者需要在我们的内心拥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家园 /135
我与加害者保持距离 /138
所有人都共同参与了历史 /140
良知与愧疚
在爱中我是自由的,又是与人联结的
关于成人的自主与叛逆 /148
狂热主义暗含着一种妄想
热情与回归中心 /155
做好事时没人会提到自己的良知
有关“好的良知”的幼稚理解 /159
有意识的、痛苦的参与
关于不可避免的愧疚 /167
那里,是个人主义的终点
原始良知和场域 /172
我是德国人,但我不会因此而骄傲
关于和解与爱国主义 /177
让过去成为过去
不要用良知教训生者,而要带着爱看向逝者
关于记忆与压抑 /184
我们必须在内心允许过去成为过去
关于报复与愤怒的平衡 /189
愤怒没有慈悲
关于和平与“好的良知” /193
当过去有权成为过去,我们才能拥有未来
政治排列 /197
波兰人是否对德国人比较有好感
关于战争赔偿的要求 /207
灵性的移动
我并不自以为拥有真理
灵性的移动和无形的力量 /212
使无法想象的事有形可见
关于信息及场域 /225
假如我探究排列的成效,我就有了自私的意图
关于成果监控和效果的证据 /230
所有的移动都被来自其他地方的力量推动
其他力量、宗教以及自主的决定 /237
我们必须继续向前
解决道路上遇到的瓶颈 /245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罗伯特 A.巴隆(Robert A. Baron)伦斯勒理工学院 尼拉 R.布兰斯科姆(Nyla R. Branscombe)堪萨斯大学 唐 R.伯恩(Donn R.Byrne)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 著
作者: [美] 霍华德·S. 弗里德曼(Howard S. Friedman) 米利亚姆·W. 舒斯塔克(Miriam W. Schustack) 著
作者: (美)罗伯特 M. 卡普兰(Robert M. Kaplan)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丹尼斯 P. 萨库兹(Dennis P. Saccuzzo)圣迭戈州立大学
作者: (美)保罗M.马金斯基(Paul M.Muchinsky) 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朵拉陈 著
作者: [英]海伦·肯纳利(Helen Kennerley) 著
作者: [加]兰迪·帕特森(Randy J. Paterson)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