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公共基础课>心理生活

发展的循环:生命中的七个季节
作者 : [美] 帕梅拉·莱文(Pamela Levin) 著
译者 : 田宝 王筱璇 张思雪 等译
出版日期 : 2021-09-09
ISBN : 978-7-111-68533-3
定价 : 7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48
开本 : 16
原书名 : Cycles of Power: A User's Guide to the Seven Seasons of Life
原出版社: HCI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无CD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这是一本实用的心理自助手册式指南,以人际沟通分析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生命周期七阶段循环理论为基础。该理论对发展心理学中的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加以改良,提出了发展循环的概念,更加系统和实用。全书详解了生命周期的七个阶段——存在、行动、思考、身份(认同)、技能、再生、再循环,描述了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常见特征、发生偏差时的表现、循环被破坏时的影响,以及更重要的,如何通过练习修复被破坏的循环,重新获得发展的力量。书中给出了大量实践案例,将此理论应用到日常遇到的发展困境中,将帮助读者突破生命发展的阻碍,重获幸福快乐。

图书特色

图书前言

我们人类渴望探索并融入完美的大自然:汹涌的海浪、笔挺矗立的森林、从月光满盈的夜空划过的星星……我们不断寻找,就像在寻找一面能映射出自我的镜子。生而为人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与天地山水、花鸟鱼虫有哪些共通之处?我们和宇宙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的生命又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发展的循环》正是一部聚焦这些问题的作品,试图在探索中还原本真。它也关乎在基本的生长周期中持续寻找、再利用和学习,这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有一种基本的循环结构,个人历史通过这种结构,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地逐步展开。其中有我们的生长季节、受教时机和关键的学习期,假如条件适宜,我们便可以实现巨大飞跃。要想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的恩赐,我们只需完成适当的发展任务。大自然的模式构成了我们应对生活中各种变数的基础。
循环发展意味着,当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到起点,某些问题和主题会反复出现,我们将再次经历它们,但形式往往更加复杂。正因为如此,我们会注意到某个人表现得像个婴儿、两岁孩童或者青少年。这种自然循环是大自然的清洁计划—通过定期疗愈来清除废物、毒素,吸收新鲜养分,抚平昨日伤痕。
我们的祖先凭借直觉习得了这种非遗传性学习系统的架构。他们遵循自然节律生活,与四季同步更替。他们清楚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他们的一部分。作为现代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到,在成年后重复童年阶段是自然且健康的状态。
通过了解循环内的各个阶段、各阶段的基本任务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各阶段来获取成功,生命的许多方面都将更加明晰。例如,每个阶段必需的情绪养分可促进“当季”的健康生长。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符合生长规律,如果生长进程受到干扰,我们自然会表现出压力的迹象。想想违背自然规律以阻止季节变更需要耗费多大精力,我们便能很好地理解人为什么会感到压力且出现身体症状。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些令人费解的身体症状可能是缺失某些发展进程的外部表现,弥补它们的方式也就不言自明了(见第二部分)。
本书呈现的内容旨在引导我们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它既是健康发展的蓝图,也是成功实现个人梦想的架构。无论是从不幸的童年中自我修复,还是抚养子女,成为令人满意的父母,抑或是建立健康的、促进成长的关系,以及提升生活各方面的效率,它的原则都是适用的。执行现阶段的成长任务可以预防未来的危机,每当有任务出现,我们便逐个击破,直至完全避免中年危机、退休危机或在任何年龄段遇到的发展困境。而任务的解决办法就隐含在人的身体线索之中,胜券在握的我们大可放松下来。
我们还可以回到发展的基础阶段,完成童年时期未完成的任务。拥有快乐的童年永远都不会晚,因为过去做出的限制性决定可以改写,束缚手脚的早期问题可以解决,童年的发展缺失也可以用新的健康经历填补,从而为支撑更复杂的成人能力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工作非常有必要,因为没有父母是完美的,他们不能百分之百地提供儿童在每个年龄段所需的爱、滋养和支持,也没有孩子有能力准备好接受被给予的一切。因此,在成年期发现内在资源的缺乏是比较常见的经历。然而,我们不需要得过且过,也不需要逃避缺失的东西。相反,我们可以大方地接受,并将其延展成我们需要的全部。看似不可能的结果会变成现实。
实现这个过程需要一种名为“退行”的自然能力。如果缺乏自觉意识和适当的环境,退行可能会造成不幸。毕竟,一个2岁、5岁或者6个月大的孩子住在一副成人躯体中是极其危险的。一种叫作“矫正抚育”(corrective parenting)的方法根据合约(contract)提供相应的环境和必要的临时保护,以帮助实现退行的目的—在有所缺失的内心层面收获一种全新的组织经验。“成人儿童”治愈了内心的孩童,使其真正长大成人。
内心的孩童传达出来的信息告诉我们,他仍需要某些东西并且没有放弃。关键是要学会直面成年人的机能失调,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的,感性还是理性层面的。因此,通过准确地理解这些信息并对其采取适当行动,我们可以将自己从被压制的无助中解救出来。
《发展的循环》基于一项近20年的研究写成,该研究有超过1000人参与,持续时间从几小时到数年不等。我拥有过童年,体验了母亲的角色,当过学生,也是位“老学究”。我的目标是发现共同模式、统一趋势和传达共性。
作为一名有着医学背景的护士,我参与这项研究是因为厌倦了人类的苦痛并渴望阻止它。在精神病学家、《人间游戏》(Games People Play)一书的作者和人际沟通分析学创始人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的指导下,我逐渐发现某些年龄段的共通模式。例如,26岁的人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感觉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糟糕,皮肤也出现问题。32岁的人常常遇到权力纠纷,并且不满自己处于社会结构的底层。
一直以来,我只是模糊地感知到这些发现的重要性。后来我在乡下生活了一段时间,回归自然,了解到自然的方式。再回到城市与来访者打交道时,我终于意识到人性的根本与自然的方式共通。从我们体内的各种分子到银河系,每种形式都有着相同的组织模式。人的生命并非从生到死一直沿着直线行进,而是遵循自然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周期性的。即便我们每个人都会修改它,循环本身却是牢不可破的。
在循环发展的正式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时,这一理论已多次经历它描述的各个阶段,并臻于成熟。弗洛伊德、荣格、鲁佩蒂尼、布勒对发展之谜的解答做出了部分贡献。皮亚杰描述了儿童的学习方式,却在成熟的研究面前停住脚步。
蒙塔古(Montague)在《持续年轻》(Growing Young)一书中提供了另一见解。他指出,人类注定要处于永无休止的童年发展状态,我们理应保持童心。埃里克森描绘了一生的成长图景,却并未发现童年阶段和更复杂的成年阶段之间的循环共性。伯恩归纳出人生脚本和为推进脚本而玩的游戏,留下了一些脚本发展的问题。丹尼尔·莱文森(Daniel Levinson)的《人生四季》(Seasons of a Man’s Life)和盖尔·希伊(Gail Sheehey)的衍生作品《旅程:可预测的成年危机》(Passages: Predictable Crises of Adult Life)都研究了成年人生活中被外部特征定义的危机和模式,但没有深究人们为什么要面对它们,为什么它们会发生在特定的年龄,以及怎样找到成功的解决方案。一门新的科学——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目前正在积聚大量有关生物体内生物钟的知识。
《发展的循环》的出版恰逢我们的文化开始显现新的历史周期——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称之为“第三次浪潮”。正如每个人发展的第一阶段以“存在”为主题,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也与存在问题有关。从全球角度来看,我们正在经历从自然循环进程中割裂出来的文化引起的退行症状。我们一边要在全球的生存和核自杀之间做出抉择,一边寻求更整合的生存方式。
此外,女性主义再度兴起,男性和女性都呼吁用可行的办法替代“一山不容二虎”的性别对立。我们寻求疏远了自然世界和人类本性的线性科学模型的替代物,我们需要一门整体科学,将人类与自然视为一体。我们需要与自己的内在循环相联系,因为它是我们与彼此连接的纽带,也是我们与自然联系的通道。我们的个人和集体存亡都依赖于此。
由于本书重点关注个人疗愈和健康的个体发展,故对三个相关话题的材料有所省略。第一处省略是从循环的角度解释物质如何形成的一系列材料。感兴趣的读者会在延伸阅读中找到相关资料。
第二处省略是从受孕到出生的循环的介绍。不在此赘述是因为它意义重大:它是一切的基础,对我们后来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涉及很多专业技能。分开阐述这一过程无可非议。有学识的读者无疑会在本书的案例材料中看到未解决的有关胎儿问题的主题。
第三处省略与人类学有关。循环生命进程中的文化内涵无疑是深刻的。不论它可以多有效地涵盖当前和历史上的文化与这一基本生命进程的关系,鉴于文化生存能力、疾病形态、暴力事件、维持凝聚力的能力等的影响,它必须作为一项单独议题加以探讨。
本书的部分研究是在以下地区和机构进行的: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的集体住宅社区,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的“父母及关爱儿童的他人”协会(现更名为“自尊:家庭事务”),加利福尼亚州门多西诺县的奥尔斯泉康复静修社区,旧金山的艾瑞克·伯恩研讨会(前身为旧金山社会精神病学研讨会),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的“希夫康复”项目(贯注研究所),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成长之所”,以及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足量训练体验基地。
劳埃德·林福德、罗伯特·兰德海尔、桑尼·梅勒、丹尼尔·本·霍林、苏珊·艾丁格·基根、凯瑟琳·凯勒、珍妮·伯顿、奥伊尼·焦亚、让·克拉克、莎莉·迪克斯和谢拉·哈特曼的编辑大大促进了本书手稿的完成。
特别感谢我的临床实验赞助人乔·康坎南,以及两位特殊的人—盖尔·诺德曼和哈罗德·诺德曼,他们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地奉献自己。
有很多人慷慨地同意在本书中分享个人经历,并将自己的循环过程作为强有力的治疗工具,对此我也深表感激。
同时,我要感谢许多在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的临床医师和教育工作者。经由他们口口相传,本书自行出版的版本在美国和其他数十个国家迅速传播。我非常感激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的维尔玛·伯克以及自主翻译并制作本书第一部法语版的印度学生。正是通过这些人,《发展的循环》已经成为一大批成年人的个人指南,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名义上的大人,现在自称“成年儿童”。
随着每个人的生活回归到自然设计的和谐之中,一场我们急需的文化转变开始了—远离暴力、物质主义、虐待和成瘾行为,身处恶劣环境的人们也开始围绕情感寄托和需求满足来组织生活。世界各地的人,无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都应当享有养分充足的环境。《发展的循环》致力于实现这一愿景。借用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一句诗,愿我们所有人
走进事物的光亮中去,
让大自然成为我们的老师。

帕梅拉·莱文
1988年9月

上架指导

发展心理学

封底文字

高校智库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资助(SK2020ZK04)
生命发展周期七阶段循环

译者序

探讨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是科学家们的不懈追求。对于人类的内心世界有哪些规律,帕梅拉·莱文提出了诸多疑问:我们与天地山水、花鸟鱼虫有哪些共通之处?我们和宇宙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的生命又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她的《发展的循环》就是这样一部研究人类心理世界发展变化普遍规律的著作。
心理发展之道,是什么呢?1879年,冯特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引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使心理学成为现代主流心理学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于是,探求因果关系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其总体逻辑是:结果是由原因导致的,原因是由原因的原因引起的,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也是有原因的。一直推演下去,究竟最终的这个原因(引起其他心理现象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科学心理学范畴内没有答案,也没有人能够回答。心理学界的许多研究成果都是“他因”—需要其他的东西作为原因。
没有任何其他原因的存在,叫作“自因”—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帕梅拉·莱文总结出心理发展之道包括:存在(being)、行动(doing)、思考(thinking)、身份(identity)、技能(being skillful)、再生(regeneration)、再循环(recycling)七个阶段。她所著的《发展的循环》回答了人类心理发展之“道”—人类心理变化的根本原因。帕梅拉·莱文认为通过与代表人类心理发展的自然模式结盟,而不是站在自古以来进化出的产物的对立面,我们能从一个永恒的源头汲取能量。通过执行与每一个循环阶段相关的发展任务,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赋予人类的全部能力。
帕梅拉·莱文突破了心理学因果律的窠臼,看到心理的整体性,从永恒和无限的层面观察人类的心理变化之源。发展的循环中各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背后,没有原因。我们可以认为,帕梅拉·莱文的《发展的循环》弥补了人类心理发展方面自因研究的不足。她的这一发现,让她获得了1984年艾瑞克·伯恩科学纪念奖(TA界的最高荣誉),以肯定她在人际交互作用分析学(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领域里做出的突出贡献。

郑玄《易论》中说:易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易简”就是简易、简明或简洁的意思,就是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看透事物的本质,所谓的大道至简。“变易”就是指变化,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不易”就是指稳定不变,万事万物之所以称其万事万物是因其本质的规定性不变。变化是在不变的基础上的,变化是现象,不变是本质。
任何一门科学追求的是普遍的解释价值,这是科学的力量所在,在这一科学覆盖的研究对象里没有反例。“不易”意味着要掌控变化,要揭示出事物变化的趋势,这个规律不会变也不能变,否则不能称其为规律。帕梅拉·莱文揭示出的人类心理发展包含的存在、行动、思考、身份、技能、再生、再循环七个阶段,是人类心理发展规律的“不易”。
帕梅拉·莱文发现人的生命并非从生到死一直沿着直线行进,而是遵循自然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周期性循环的。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一样。即便我们每个人都会尝试修改循环,循环本身却是牢不可破的。这就是帕梅拉·莱文心目中的“不易”与“变易”的辩证。
人类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把控纷繁复杂的世界,是因为遵行了“易简”的原则。“易简”就是科学研究中的思维经济原则,在建构思想时简化再简化。牛顿提出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开启了牛顿时代,迎来工业时代的全面发展。达尔文用“适者生存”四个字,揭示出上百亿种生物存在的理由。爱因斯坦的E=mc2解释了万事万物的存在形式,缔造了电子时代和核时代。帕梅拉·莱文拿起了伯恩“送”给她的奥卡姆剃刀,把人类心理发展中但凡可有可无的东西,一律剔除,对每一发展阶段只用一个单词命名,可谓“易简”至极。
“易简”是人类运用思维的最高原则,也是TA这门科学的创立之本。按照这一通则,如果你阅读某个发展心理学或人格理论,读了好几遍,对其理论还不甚了了,我们不能不怀疑这个理论在阐释人的心理上是否有深度。某一事物不能得到简单表达,说明我们对其本质还相当缺乏理解。我们希望郑玄的“三易”能成为你理解帕梅拉·莱文这本书的指导思想。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中国心理学大辞典,1989)。为了探求人类心理发展之道,发展心理学家做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的心理学家用年龄特征标定每一个发展阶段,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乳儿期(0~1岁)、婴儿期(1岁~3岁)、幼儿期(3岁~7岁)、儿童期(7岁~12岁)、少年期(12岁~15岁)、青年初期(15岁~18岁)、青年中期(18岁~23岁)、青年后期(23岁~25岁)、成年期(25岁~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从这种分段的名称来看,我们除了对年龄阶段有印象外,对每一阶段到底有什么特点一无所知。借助“力比多”这一抽象模糊的概念,弗洛伊德用性满足的人体部位界定了五个心性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埃里克森用心理危机的概念,采用他认为的每一阶段积极品质与消极品质的组合,为他划分的人生八个阶段命名。“运演”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核心,他只看到了人的发展的认知方面。科尔伯格拿着一把“道德两难”的打开人类心理世界的钥匙,总结出人类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以上所有这些发展心理学理论,在看待人的心理发展时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只看到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某个方面,二是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线性的。
帕梅拉·莱文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七个阶段,这七个阶段在人的一生中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发展的循环》中的理论与以往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大不相同。她倡导:走进事物的光亮中去,让大自然成为我们的老师。她指出:当我们否定与生俱来的权利,并采取与自然循环不相容的行为时,便无法实现人生憧憬;不论处在循环中的什么位置,我们都可以无限张扬个性。帕梅拉·莱文在宇宙和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中,找到了人的心理发展之道,这一点是其他发展心理学理论无法企及的。我相信《发展的循环》是引导我们探索人类心理发展世界的灯塔,有了它,我们便不会迷失方向。坚定地沿着《发展的循环》指引的道路前行,我们才能对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产生最本质的理解。

感谢帕梅拉·莱文许可我主持翻译她的这本发展心理学的经典之作。感谢我的一年级研究生们:宋坤、陶佳敏、颜静、张博瑞、张琴、李倩、王若月、杨菁菁、王萌欢,因为对TA所知不多,她们近乎“火星人”的思考让她们对本书的理解有着异于常人的创见。感谢我的二年级研究生们:关塞、冯萌初、李政霖、李学天、杨硕磊、王筱璇、高珩,他们的讨论为本书的翻译贡献良多。感谢我的三年级研究生们:陈佳妮、李聪、申兆慧、吴楠,她们临近毕业,却不忘初心,学习本书不辍。2020级推免研究生李治平同学,尚未正式入学,已是孜孜不倦地学习本书。本书三易其稿,王菁2017年翻译出了第一稿,2018年李倩楠、李聪翻译了第二稿,杨硕磊翻译了其中的第一、第二章。2019年王筱璇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留学时,全面重新翻译出了现在的第三稿。那段时间正是她在国外学习非常紧张的时期,本书将会成为她那段留学生涯的难忘纪念!感谢参加国际发展性TA认证课程的国内TA学者们:夏楠、汪阳、何昱、杜建莉、王丽、吕莹、吴艺帆、唐旭、牛媛媛、陆瑞刚,他们在工作坊上的真知灼见深化了我们对本书的理解。当然,最应感谢的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李欣玮女士,没有她的独具慧眼、热心推动和鼓励,此书不可能与读者见面。
因水平所限,译作定有不妥之处,期待广大同行和读者们的指正!

田宝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图书目录

前言 2
第一部分 人生的自然发展 7
第一章 循环 8
第二章 循环的破坏 15
第三章 能量的种子 24
第二部分 循环的七个阶段 28
第一章 第一阶段:存在 30
第二章 第二阶段:行动 41
第三章 第三阶段:思考 53
第四章 第四阶段:身份 65
第五章 第五阶段:技能 79
第六章 第六阶段:再生 90
第七章 第七阶段:再循环 100
第三部分 发展的练习 109
第一章 创造愿景 110
第二章 发展性脚本问卷 112
第三章 使用思维结构来创造你的个人发展肯定信息 116
第四章 发展存在的练习 119
第五章 发展行动的练习 123
第六章 发展思维的练习 127
第七章 发展身份的练习 132
第八章 发展技能的练习 136
第九章 发展再生的练习 140
第十章 发展再循环的练习 145
结论 149
名词解释 151
参考文献 153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罗伯特R.帕加诺(Robert R.Pagano) 著
作者: (美) 约翰 W.桑特洛克(John W.Santrock) 著
作者: 菲利普·津巴多,(美)罗伯特·约翰逊(Robert L.Johnson) 薇薇安·麦卡恩(Vivian McCann)
作者: [美]罗伯特 S.费尔德曼(Robert S. Feldman) 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 皮亚·梅洛蒂(Pia Mellody) 安德烈亚•威尔斯·米勒(Andrea Wells Miller)J. 基思·米勒(J. Keith Miller)著
作者: [美]欧文·D. 亚隆(Irvin Yalom)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