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公共基础课>心理生活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建筑如何塑造我们的情感、认知和幸福
作者 : [美] 莎拉·威廉姆斯·戈德哈根(Sarah Williams Goldhagen)著
译者 : 丁丹 张莹冰 译
出版日期 : 2019-04-02
ISBN : 978-7-111-61932-1
定价 : 12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412
开本 : 16
原书名 : Welcome to Your World:How The Built Environment Shapes Our Lives
原出版社: Harper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无CD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回想一下,你喜欢的音乐如何改变你的心情,绘画如何将你带到另一个世界,舞蹈如何激活你的身体,好的影视作品如何让你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我们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不同于任何其他艺术,它几乎占用了我们所有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在你注意到这一点时才发生。它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情感,深刻地塑造我们告诉自己的对自身的解释,并构建了我们日常的生活。本书从社会学、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神经学出发,结合技术、美学等跨学科知识和见解,深刻揭示了建成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感情、记忆和幸福,并认为我们必须利用这些知识来构建一个更适合人类经验的世界。

图书特色

建筑与心理学、美学跨界之书,重塑和刷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我们身处什么样的建筑,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我们看见的世界,决定了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图书前言

本书有个大胆的承诺。作为一个陌生人,我,欢迎你来到你每天生活的世界。我有信心,随着阅读,你会对你的世界有新的认识和想法。你的世界会变得不同。你会重新了解你在你的世界所扮演的角色。你会意识到,你的世界对你和你的孩子,甚至对每一个人的影响,都深刻得超乎你原有的想象。
这些认知都来自我的经历。
我十几岁的时候,在还没有智能手机和GPS的情况下,有幸陪伴父母去意大利旅行。其中一天的行程中,我们驾驶着租来的汽车开了很长一段时间,车里的氛围焦灼而紧张,因为我的父亲把车驶离了佛罗伦萨市郊的高速公路,而我的母亲又失去了方向感,我们都迷路了。虽然有地图,但是我的母亲可能把方向搞错了,在地图上怎么都找不到我们经过的那些街道。大家压力都很大,我的父母开始争吵,他们和汽车一样,都发飙了,我也非常生气。“向左转!”“不对,是直走!”“看这儿!”“不,那儿,看那个标志牌,它可不是那样标的……”就这么一直吵,一直吵。
我坚持让母亲把地图给我。拿到地图后,我很快就确定好了我们的位置,让他们俩别吵了,我当时说话的语气显然是十几岁小姑娘那种很臭的语气。我专心地指路,几乎没出什么差错,终于带大家到了酒店,登记入住的时候大家都很沉默。入住以后我很想一个人走出去静一下,就立刻走了出去。
我走出了酒店,走到哪儿算哪儿。在高中的人文课上,老师曾经讲过佛罗伦萨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伟大作用,可我那时却一点儿都想不起来。我所在的城市,似乎只是意大利的一座平凡小城,不比我们到过的其他许多城市更迷人或更逊色。我走的路好像很乱,可能仅仅是因为我的思绪也很乱吧。
我走过拥挤的街道,走向一个广场。广场上到处都是鸣着笛的汽车,在建筑和游人之间穿行。这时,一栋特别的八边形建筑物出现在我面前,它有个很深的地基,低于街面,就像正在缓缓钻回地下,建筑主体又高高耸立起来。白色大理石、灰绿色塞茵那石交错镶嵌而成的外墙,清晰地标刻出它的高度。这栋八边形建筑物(我后来才了解到是洗礼堂)的后面,是座宏伟的教堂,赞美着上帝的光辉荣耀,也歌颂着凡人的心灵手巧。更让人惊喜的是教堂右侧的建筑!那是一栋嫩粉色、白色、绿色相间的多层花边蛋糕状建筑:乔托钟楼(Giotto,s bell tower)。
我虽怦然心动,但又全身心感受到了宁静。短短几分钟,下午那种心烦意乱的状态就离我远去了。怎么会有这样的美?是谁创造的?为什么会使用绿色和粉红色?在一个陌生城市的广场,偶遇的三栋楼是怎么彻底改变了我的心情、我的一天,甚至我以后的人生(虽然我当时还没预见到这一点)?
那天过后,将近40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我都致力于写建筑、景观和城市方面的内容。最初作为记者,后来则成为研究现代主义及其实践者的教授兼历史学家。其中一个研究对象是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 I. Kahn),我曾写过一本关于他的书。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教书的10年里,我醉心于现代、当代建筑。对当代建筑实践和思想的沉迷,让我越发不满于学术出版物的形式单一和受众有限。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我开始给通俗出版物撰稿,包括一些散文和评论。其中作为《新共和》(New Republic)建筑评论家写作了8年,还给美国国内外多家学术出版物和通俗出版物撰过稿。
这些都能说明,我的很大一部分职业生活和个人生活,都在致力于回答我在那难忘的一天提出的问题。我游历四方,去探索和拍摄建筑、景观、城市;我还深入阅读,去研究各种建成环境的分析和思考方式。在艺术史本科到博士的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欣赏视觉语言和艺术传统的持久力量,学会了去思考这些传统是怎么在设计师的个人感性和社会文化的表达创新这两者的互相影响中形成的。但是,我很快从进一步的对艺术史的学习中感受到,单单依靠艺术史,并不足以应对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理解真正的美学体验。于是,我开始借鉴科技史、社会理论、美学,甚至语言学和文学理论。
在研究设计师的过程中,我自始至终都把重点放在他们的作品本身,去分析他们的风格和艺术眼光,从而挖掘作品背后的思想。我了解了潜藏在18世纪新古典主义底下的法国启蒙思想,了解了从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到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再到安妮·格里斯沃尔德·蒂恩(Anne Griswold Tyng)几何导向设计的背后推动力—新柏拉图主义和有机普遍主义,了解了19世纪后期的结构理性主义学说—这方面最强大的理论是维莱奥-勒-迪克(E. E. Viollet-le-Duc)提出的,他的理论还影响了一些早期现代主义者。我还分析了功能主义的各种解释,从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通用空间、全面空间”,到理查德·诺依特拉(Richard Neutra)的“生理现实主义”,再到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融合了社会学和怀旧情怀的“模式语言”。我从所有这些实践者、专著和学科的思想出发,搭建起一个不断演变的综合框架,希望能够阐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实际上如何设计以及为何这样设计,阐明人们如何体验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城市和场所。
我对这些进行了广泛的了解,但是我并不满足,仍然在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建成环境对我们的所思、所感、所为有什么影响,有多大影响?我试图解释的东西,好像只有那些创造力很强的作家才捕捉到了几分。在每章开头的题词,我引用了一些诗和散文,这些诗和散文中的联想、直觉、隐喻和非线性思维,体现出人们体验建成环境时的本质特征。我最初想要解决的问题却依旧基本没有得到答案。
七八年前,我开始零零散散地阅读社会理论、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各分支,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文章。这些文章重新诠释了人们实际上如何去知觉、思考和体验环境(包括建成环境)。读得越多,我越清楚地看到,在许多学科(包括一些自然科学学科)研究工作的交叉处,出现了一个新兴的范式。它的叫法多种多样,例如“具身”认知、“扎根”认知、“情境”认知。这个范式认为,人们的思考内容和思考方式与生理体验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这个范式指出,人类的大多数思维,甚至远远多于我们以前所知道的那些,既不是逻辑的,也不是线性的,而是联想出来且无意识的。这个新兴的范式为以下课题提供了建模和分析的基础:我们如何在物理世界里活着,即我们的身体如何立于天地间;我们又如何活在社会中,即我们与他人互动形成的世界;我们又有怎么样的内部世界,即我们不断靠自己想象、重塑出来的世界。在这些不同世界中的生活体验,共同形成了我们的认知、决定和行动。
这个新兴而又有科学依据的具身认知范式,为我在本书中介绍的那些分析提供了基础。而那些分析,也为我耗时耗神的问题做出了解答。房间、建筑、城市广场乃至任何建成环境,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情形下影响着我们?一个有什么特色的地方会吸引我们靠近,或让我们想要逃离: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或让我们过目即忘;令我们感动流泪,或让我们无动于衷?
虽然早在佛罗伦萨之行期间,我就埋下了想要把这些感想写下来的想法,但是如果没有我所学到的自然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有关于人类认知方面的知识,我也无法完成这本书。后来我才知道,我并不是全凭误打误撞去了主教座堂广场(Piazza del Duomo),而是我碰巧走过的那条街道的设计,无论是人行道的宽度还是弯曲的弧度(正好能让人瞥见这个白色高大的建筑),都在诱导我沿着那条路走下去。我在佛罗伦萨主教座堂广场体验到的情绪也并非我所独有。抓住我和他人注意力的,是广场分明的边界、广场中央的建筑规模、错落有致的体块感、充满活力色彩丰富的建筑细部。这些要素和人类在身体与心理上追求刺激的本能结合起来,让我久久移不开目光。乔托钟楼、圣母百花圣殿、洗礼堂,这么多年依然鲜活地屹立在我的脑海中,让我每次写自传时都会提及,这是完全可以被解释的,这是人类长期记忆的性质和机制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你只要想一想,听到最喜欢的音乐时如何改变了你的心情,看一幅绝佳画作时如何让你进入另一个世界,一件形状奇特的家具如何让你联想到人静卧时的姿态,看一场舞蹈表演如何让你想到自己的身体韵律。好的雕塑能够引人想象到傲然耸立、蜿蜒蛇行或漂流浮动的画面,好的电影能够让人产生强烈共鸣。这些艺术每一样都对我们产生了强大而真切的影响,但每一样都只能在我们积极地投入其中时才会这么深刻地影响我们。而且通常只会在某天某段很短的时间内对我们产生这么强大而真切的影响,在大部分时候并没有这样的影响。
但值得重视的是,我们与建成环境的关系不同于我们与其他任何艺术之间的关系。建成环境会一直影响我们,而不是仅仅在我们选择主动去关注它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影响。并且,建成环境塑造着我们的生活和选择,塑造方式结合了所述的其他艺术方式。建成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和情绪,以及我们身体在空间里和在活动中的感受。除此之外,建成环境深刻塑造了我们基于日常生活构建出来的故事。
具象认知和情境认知这个新范例,揭示了建成环境及其设计的影响远远大于任何人的认知,甚至包括建筑师曾以为的那样。本书揭示的东西会对人们如何思考,设计师如何构建今日和未来的建成环境,有深刻的影响。本书会如实地展示我们打造出来的世界,清楚地说明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去改造世界,使它不再那么毫无灵魂、刻板麻木,使它更能增强人类身心、社区和政体的活力。
为什么我会这么有信心地欢迎你来到你自己的世界?因为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运用了大量有关建成环境的专业知识,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建筑、景观和城市—当然,我指的不仅仅是在佛罗伦萨那难忘的一天,而是以后的每一天。
现在,我要与你分享我的发现。

上架指导

教育文化

封底文字

名人推荐:

为什么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反而更加重视对传统建筑的保
护?因为建筑艺术凝聚着人类文明与精神的根基。
人的认知与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各种精神的创造都会在人们赖以生
活的建筑中充分体现。穷有穷的活法,富有富的文明,社会的进步正是伴
随着这种条件的反射在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
这本书会打开你心灵的窗户,让你看到优美的建筑环境给人类社会带
来的变化!让你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任志强
北京市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第五任会长

有一位朋友曾开玩笑道:“如果你身处垃圾之中,你也会认为自己是
垃圾。”他的话在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当今的环境中缺乏设计感。
我曾经纠结过“什么是好的设计”这个问题,但我后来发现,这并非
是用专业能解决的问题,还来源于设计的使用者和承受者的认知,也就是
所谓的以人为本。
虽然这是一本建筑领域的书籍,集合了心理学、美学、设计、艺术的
语言和思想,全书都围绕着建成环境立意和阐述,但我们依然可以读出哲
学的味道、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
毛大庆︱优客工厂创始人

这本著述非常精彩。亚朵创业时面对的市场已有 “既定格局”,而我
们必须打破它。大多数时候,当我们接手一幢物业时,所面对的也是“建
成环境”,而我们要改造它,让它能够向用户展露微笑。书中阐释了人与
环境精妙而影响深远的互动关系,和以人为中心、以体验为导向的设计理
念,这与亚朵的主张不谋而合,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灵感。
耶律胤(王海军)︱亚朵创始人 &CEO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深刻的。在我们早前针对年轻办公族
群做过的一次研究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本书
又给了我很多新的启发,小到如何打造一个能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的工作场所,大到激活城市商业地产的新思路,相信看过这本书的人都必
定有所收获。
万柳朔︱无界空间、inDeco 创始人兼 CEO

在当代,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居环境,尤其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人们
对居住的需求也慢慢开始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不只满足于功能性的建造,
也追求体验式的生活环境。作为建筑师,我们更有必要深入研究体验式设
计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以及对作为使用者的人们产生的影响。
本书作者全面客观地论述了建成环境的现状和问题,举例分析相关的
实际项目,指出社会各界均有提升的空间,尤其是设计给人带来的无意识
感知体验如何隐性地塑造人们的生活这方面。
这本书的研究非常有指导意义,它呼吁大家协同创造更好的建成环境、
更好的生活。
青山周平︱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我把这本书作为我们公司设计师的必读书。一般的设计方法书籍的内容,往往源自设计师多年的积累和体悟,最终形成的经验方法。而戈德哈根另辟蹊径,把设计原则建立在了最新的认知心理学成果“具身认知”之上,重新构建了设计的意义,由此引发了我们对设计与自我精神世界、社会关系和客观世界的重新认识。我认为,这种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认识,是
每个设计师都应该拥有的。
成甲︱文化旅游设计公司“京都风景”联合创始人、《好好学习》作者

这是一本有情怀的著作,作者不仅关注建筑的人造环境,同时在感知
的两个层面去研判我们的适宜性,而心灵、身体的反应被置于所有分析的
中心位置。
这是一本跨度广泛的著作,从宏观的鸟瞰到街角的细节,俯仰自如,
作者以城市、近郊、网格、图式等多维度、多视角调动着读者的感官。
这是一本具有灵性的著作,不单单聚焦于建筑学及人文延展,还涉及
自然、神灵、活动和天数的情境体验,触及细腻的精神反馈。
据说,人类的基因与远古时代相比并无太大的改变,但是人类创造的建
筑与城市环境已经变得如此丰富和千姿百态,经常会冲撞我们的心神。读一
下这本书,思考一下我们的生存环境,也许是有助于回归自我世界的方式之一。
朱晓东︱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二所所长

要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可能没有比找到重新阅读和定义身边的生活
空间更加重要的事情了。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才是高品质的呢?
最好的办法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环境能够给人的身体带来什么样的惊
喜、想象、愉悦、思绪或疑问,决定了环境的品质,那些能让人捕捉到个
人情绪的瞬间,定义了空间的意义,我们生存的环境因此对人的生命而言
具有独特的价值。
我不希望只有专业人士阅读这本书,我相信所有关心自己身体和心灵,
关心自己生活其中的建筑、城市和环境及其联系,以及试图理解这些联系
的读者,都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和更广泛意义的生活乐趣。
李迪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

正如书名所言,本书通过七个章节循序渐进地展示了建成环境对人的
影响、人如何体验建成环境、影响建成环境体验的因素以及设计建成环境
的原则和启示等内容。虽然本书内容与建筑学、城市设计、环境心理学、
认知神经科学等专业学科息息相关,但相较于专业理论书籍,作者以逻辑
清晰、有趣易懂的语句和对建筑案例犀利评论的方式加以表述,使读者的
阅读体验更加直观可感,甚有几处让人醍醐灌顶。
近几年,建筑学的实践者与研究者越来越重视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
的关系,但与理论的成熟和广泛的应用阶段还有很大距离。在现阶段,本
书中文版的出版,不仅能使建筑及城市设计工作者意识到他们的工作对人
的身心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也为其指引了一条科学的具有开拓性的道路。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启发读者思考、引领读者不断探索并授人以渔的引人
入胜的书。
徐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

这是一本关于人们对所生活的建筑环境进行认知、体验以及思考的著
作。戈德哈根的研究从人们生活的不同尺度和自身的生理基础等方面探讨
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以及人们对建成环境认知的心理感受,揭示了以
人为本的建筑环境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本书信息量巨大,包括了对街道
空间、建筑艺术、公园小品等综合景观要素的评价,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
新的探索方法。
李翅︱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人类的聚集是现代社会的常态,与此同时,人又非常渴望接近自然。
在这本图文并茂的书里,你可以借助文字,了解建筑设计如何使人幸福
和健康,以及城市的丰富性如何提升人的能力。你也可以直接通过眼睛
阅读图片,从而感受历史、自然与美的结合。理解建筑与人的关系,
对于我们的生活尤为重要,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密集的城市里
的时候。
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学术畅销书《大国大城》作者

戈德哈根引领读者进入了她有关建筑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知晓了建筑
不仅是用来居住的,也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艺术,更是一种思想。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我关注的是“产权决定审美”这一命题。由于特
有的土地产权制度,中国人大多居住在别人盖好的建筑里,尚无更多的需
求去思考建筑对人类精神、身心和情感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如此,戈德哈
根的这本书对我们格外重要。
李晓︱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在几十年的现代化过程中,留下了不少不东不西、不古不今、
没有任何美感、缺乏最基本设计逻辑的丑陋建筑。现在人们终于缓过神
来,开始思考建筑与自然、与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中国之幸,也是
建筑学之幸。
肖知兴︱领教工坊联合创始人

当我们清晨推开窗户,迎面而来的是明媚阳光还是漫天雾霾,往往
会直接影响我们这一天的心境。实际上,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不仅会
受到他人的影响,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后一点常常被人们忽略。本
书结合了认知神经科学与环境心理学,深入浅出地讲述心灵、身体与建
筑艺术、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视角独特,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令人称道。
周晓林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身体不是认知的外在,而是认知本身;人不是处在真空环境中,而是
处在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中。认知科学日益重视具身认知。那么,我们每
天生活的环境对人的认知有何影响?我们该如何利用形式、材料、图案、
光线、声音等来构建一个更适合人类体验的世界?当建筑学遇见认知科学,
会发生什么?相信你在书中会找到答案。
阳志平︱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微信公众号“心智工具箱”作者

对外在建筑环境的追求,直接反映出人类内心世界的各种渴望和追求,
我们该怎样安放自己的心灵。从设计建筑到建造,再到入住其中,是一个
自我心灵滋养的过程。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戈
德哈根教授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阐述了内心无意识的联想重塑了我们对
这个世界的认知并创造出能够吸引人的建筑环境,而反过来,有些环境又
能让我们流连忘返或痛苦恐惧。看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从烦乱的现实生活中
解离出来,到达一个自由安全的、可以丰富想象的境界。
张海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

歌德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欢迎来到你的世界》一书带着我们
走遍世界,让这音乐流动了起来。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们恐怕不会意识
到建成环境对于心灵的重要性。正如弗洛伊德用他无可辩驳的分析使我们
承认,在意识之下,有着深邃广大的另一个心灵空间影响着我们的存在。
这本书也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建成环境对我们心灵的影响之大,远非我们
以前所想象。而且随着人类对自身的生命拥有越来越笃定的把握,建筑也
会越来越多地从人类身体的保护者演变成心灵的栖居之所,甚而是自我的
一种表达方式。戈德哈根女士敏锐地觉察到了这种现状和未来,并为之找
到了证据。
訾非︱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教授

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被社交媒体主宰时,人对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
的外在感知——照片拍出来好不好看,有没有在朋友圈炫耀的资本——似
乎成了建筑好不好的首要标准。但是,人的内在感知——身在其中是愉悦
还是忧伤,是活跃还是沉闷,是思索还是浮躁——往往被忽略了。为什么
建筑和城市的使用者放弃了发言权?很多时候是感受失灵,很多时候是无
法把这种主观感受和客观环境对应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释体系,借助对建筑学、社会学、
认知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建立起建成环境与人们心灵和身体的
关联。这一体系不仅值得建筑师在设计时借鉴,也值得每个人去重新思考
人与建筑的关系。毕竟,我们塑造着建筑,建筑也塑造着我们。
贾冬婷︱《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戈德哈根说,环境会影响我们的健康,甚至会让我们变得聪明或愚蠢、
宁静或消沉、激动或冷漠。我们都愿意为优美、舒心的环境埋单,但现实是,
我们在为糟糕的环境而埋单。她的理论或许会引发一轮居民用脚投票。
贝小戎︱《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该书的作者一生沉迷于对建筑、景观和城市的研究,对世界范围内著
名的建筑做过深入的研究,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生存在建筑当中,建筑对我
们身心的影响至关重要,兢兢业业的设计师们努力让建筑融入自然,融入
我们的生活,给予我们温暖和幸福感,细细品味本书,体验到的不仅仅是
建筑对我们的影响,更是我们内心深处对建筑以及生活环境的思考。
建筑邦

其实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来自底层的心理需求。所以自古以来有美女
丑女之别,有俊朗丑陋之别。空间也是如此,美景激活诗情,风光触发画
意,本质上都是天性驱使,因而形成颜值经济。
本书所述,就是这些美好空间如何引导并触发人的体验。本书清晰明
了、系统化地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好的空间满足人们的需求,并提升使用
者的体验,是研究空间心理学少有的书籍。
微信公众号“建筑学院”︱ ID:arch-college

丘吉尔说:“我们塑造出建筑,然后建筑塑造我们。”前半句好理解,
但后半句是什么意思呢?这本书的内容正好解答了这个问题。
借助认知神经学和环境心理学的前沿研究,作者认为建筑环境影响着
人们的情绪、记忆、行动甚至身份认同。会议室里“头脑风暴”不够有创
意、教室里孩子上课老走神、小区邻里关系疏远等,这些郁闷的事情都可
能受糟糕的环境设计影响。
戈德哈根带领读者重新发现那些视而不见的环境细节,深入浅出地分
析建筑和人的互动关系。她宣称,空间设计不是一件奢侈品,而是一项基
本人权。小到装修一个咖啡馆,大到设计一个街区,都应该照顾到人的感
受和行为,给人的幸福加分。
跨学科的信息一般不容易理解,幸好,戈德哈根在书中准备了 100 多
张照片,让你一眼就能看懂,还能顺便参加一趟全球建筑之旅。
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城”︱ ID:thecity2015

这本书的主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因为它探讨的是你我此刻身处的环
境。这个环境不是自然范畴,而是人力建设的结果:街区、广场、书店、
办公楼、公园、商场……它们由人设计并建造,与自然环境相对,被称为
“建成环境”。
我们日常生活 90% 以上的时间,都身处建成环境中,感知着周围的
一切。然而,这种感知往往是无意识的,我们很少想过,建成环境在无声
无息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社交、思维,甚至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讲,我
们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其实是视而不见的。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是一本探讨心灵、身体和建筑环境关系的好书。
它将引导你走进你的世界,看看建筑如何影响了你,以及我们应如何构建
一个让身心更舒适的环境。
微信公众号“书单”︱ ID:BookSelection

内容简介/概要:
建筑不仅是我们栖居之所,更是我们观照世界的角度。

我们在医院出生、在校园学习、在公寓安家、在写字楼办公......
我们生命中90%的时间都栖息在建筑之中,
我们无意识地感受着建筑对我们的影响,却从未真正理解我们与建筑的关系:
为什么在开阔的空间中,我们更具有创造性?
为什么自然光照和绿植会让我们心率变慢、体质变强?
为什么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下会表现出类似的情绪和行为,或景仰、或宁静、或喜悦、或狂热?
……
此刻,让我们跟随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莎拉教授的脚步,一同“走进”我们身处的世界。本书融合了建筑学、认知心理学、美学、社会学和设计的跨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有趣的认知体系,建立起建筑与我们身体、心灵的连接,帮助探索建筑环境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情绪、认知和幸福,我们又可以如何改造我们身处的世界,让它变得丰富而友好。

我们塑造着建筑,建筑也塑造着我们。

                 与
任志强X毛大庆X李迪华X青山周平X陆铭X贾冬婷X耶律胤
贝小戎X肖知兴X李晓X朱晓东X徐风X周晓林X张海音X訾非
万柳朔X成甲X李翅X阳志平
【书单】X【建筑邦】X【建筑学院】X【那一座城】
一起走进你的世界

推荐序

推荐序一?在建筑中看见自己和世界
书刚看到一半,我就按捺不住要提笔写序,但在落笔时,我犹豫了。我该如何为这本书写序?本书结合建筑学、心理学、美学、艺术、设计等方面的专业领域内容,通过诗歌、散文的联想,非线性、直觉、隐喻思维等修辞手法和表现方式来阐述对“建成环境”这一概念的认知和感受。可以说,这本书不单单是一本关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专业书籍,还是一部以建筑为载体,集成多领域声音和思想的散文集。再看本书的名字,“Welcome to Your World”,倒是富有温馨的格调和小清新的顽皮。我想,不如就从遇见这本书写起。
冬天里的一个明媚午后,天很蓝,云很淡,我靠在椅子上看着书,喝着茶,我偶尔得空一次这么悠闲。这时候电脑突然传来邮件来信的声音,我急忙查看,怕是工作上的要务,竟没想到是好朋友传送的一本书。很早之前就听说好朋友正在翻译一本关于建筑的书籍,并希望我来为此书作序,今天终于看到了成品,心中不免激动起来。拿到书后,立马从头翻了几页,开始细细阅读。
阅读的过程中,许多熟悉的人物出现在眼前:威廉·怀特、奥斯卡·纽曼、奥斯卡·尼迈耶、路易斯·康、让·努维尔、阿尔瓦·阿尔托……这些曾是我读书时敬仰的大师、学习的偶像;许多熟悉的建筑也跳跃在纸面:萨克学院、蛇形画廊、巴西利亚国会大厦的秘书处和众议院、世贸中心、丹佛艺术博物馆……它们既遥远又亲切,既陌生又熟悉,我只好感叹一句:“好久不见。”
或许是因为我从商这些年,着眼大格局看世界,建筑也好,设计也罢都成了习惯性应用的元素,信手拈来,不太在意它们从何而来,更未关注未来它们要到哪里去。而这本书让我回归到少年,看到最初的自己,以及自己对建筑和设计本质的执着和追求。曾几何时,我是个文艺细腻的建筑系学生,坚信建筑就是艺术,批判哗众取宠的设计表演;曾几何时,我熬红了双眼,只为精致那一面片墙,让自己的建筑看起来更加美观;曾几何时,我纠结于与甲方的沟通,有时我的设计理念很难说服他们……这些感觉都从心里一点点溢出,我开始怀念起来。
其实,从上学到工作,我一直都没有远离过自己的专业—建筑学。获得了建筑学学士学位之后,我还考取了一级注册建筑师,那时候我想,我的后半生就与建筑结伴而行了,但参加工作以后,我的观念慢慢改变,渐渐从设计师过渡到项目经理人,一直发展到如今的创业者。我喜欢这样的转变,像不安分的设计一样,让生活时刻充满新奇。我与建筑的缘分从来都不浅,很高兴能为此书作序,让我可以恣意一回,回味一番。
回归到本书的内容,我决定从三方面来谈我读后的感受。
第一,关于设计。我与本书的观点高度一致,我很同意作者的说法:“好的设计—精心构造的有序系统和模式、容易激活感官的材料和纹理、刻意建构的空间序列……可以打造出对人们产生强大积极影响的和谐场所。城市空间、景观和建筑……即使是中小型的,也会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它们塑造我们的认知、情绪、行动,甚至对我们的幸福有巨大影响。它们有助于建构我们的自我感和身份感。”
以前我也纠结过“什么是好的设计”这个问题,但是我后来发现这并非是用专业能解决的问题,还来源于设计的使用者和承受者的认知,也就是所谓的以人为本。我常年跑马拉松,很清楚运动不仅能给参与者带来身心的快乐和愉悦,还能赋予跑者内心无穷的力量,不跑马拉松的人恐怕也知道这个道理。然而,遗憾的是,很少人认识到设计也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和力量,大多数人忽视了设计,把设计束之高阁,当成了奢侈品。
早些年我投身地产行业时,就了解到我们在制定公共政策、市场计划的过程中,很少给予设计应有的重视。因为我们漠视设计,所以我们的生活正在变得贫乏和不安,以至于我们无法定位自己。有一位朋友曾开玩笑道:“如果你身处于垃圾之中,你也会认为自己是垃圾。”他的话在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当今的环境中缺乏设计感。再用我认识的一位建筑师的说法来解释:“我们常常觉得不舒服,可能我们的环境设计得不合理,没有了人情味!”现在全世界都在进行大规模建设运动,我们必须正视设计:改造世界,设计非常重要!
第二,关于体验。现在没有人敢轻视这个词—体验。如果你没有给周围的人一种很好的体验感,那么你不会受到好的待遇和欢迎;如果你不给客户很好的体验享受,那么就无法卖出自己的产品、宣传自己的品牌。本书作者运用心理学的内容阐述了体验的重要意义,还通过许多例子来表明设计和体验的关系。如,北京水立方让人不禁想到水上的泡沫;伦敦水上运动中心的连绵曲线让人感受到了水的流动;在努维尔的蛇形画廊临时展馆可以体验到强烈的烦躁感;在里伯斯金的博物馆也立即能体会到微妙的恐惧感……这些设计多多少少传达了身处这些地方的体验。为什么可以传达出这些感受?因为设计让空间场景化,让体验感更加细腻丰富化。
说到场景化,我联想到自己创办的优客工场,我曾和入驻的创业团队聊天,了解他们在这里的感受。很多人都告诉我,在这里办公可以体会到各个公司的氛围,大家交互感受,互相勉励,更有激情。我想这就是创业者和创业公司应该有的体验吧。
第三,关于改变。先来读一读书中的这段话:“我们沿着一条土路走到卧在山坡的小村庄,进入教堂。它以微妙的方式记录着我们的存在。我们踏出的每一步都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在这个空间里的最新位置。游客可能永远意识不到这样的细节。但是我们自己沉重的脚步声在四周的寂静里一再向我们保证,我们在那里,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正在通过我们的存在改变这个地方。”
我读完这段话后就随手把它记了下来。虽然这是一段简单的游记式文字,可是对我的触动却很大。尤其是最后一句“我们正在通过我们的存在改变这个地方。”但是,我们很少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人这样的存在,自己是这么重要,自己正在改变这个世界。这又回归到我们每一个人自身上来,我们为什么必须要做一些事情,因为我们必须要用一些事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些能改变自己,也能改变周围的一些东西,甚至改变这个世界。
虽然是一本建筑领域的书籍,集合了心理学、美学、设计、艺术的语言和思想,全书都围绕着建成环境立意和阐述,但我们依然可以读出哲学的味道、人生的意义、自己的生命和未来的世界。

毛大庆
优客工场创始人



推荐序二?阅读身边的环境
2018年6月不小心当了一把“网红”,我在一席的演讲“与人为敌的人居环境”播出后引起很大的关注。因为这个演讲,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联系我,请我审读戈德哈根的《欢迎来到你的世界》。收到样书后,可谓爱不释手,过去数月繁忙奔波的教学与旅行生活中,书稿陪伴着我去了法国,走了半个中国。公众对我一席演讲的诸多问题中,“你是如何做到这么多年一直关注身边环境”的这个问题(显得特别有意思)提得最多。带着这个问题,我分享并推荐《欢迎来到你的世界》一书。

我们生活的城市总是弥散着对文化的一厢情愿和想象的宏大叙事。身体器官感受的真实环境却千篇一律,充满不舒适和各种被人忽视的危险,即使这样,仍然被铺天盖地的媒体渲染为“美好”的生活环境,花费了大量公共资源建成的城市的品质很少受到质疑。

要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可能没有比找到重新阅读和定义身边的生活空间更加重要的事情了。顺着这样的思路,读戈德哈根《欢迎来到你的世界》一书强化了我很多认识。

人观察到的每个瞬间包含很多含义。这本是一个常识,可是这个常识却被各种我们从小就学的、被灌输的观念所隔离。因为有这样的隔离或者说经验,所以人们不仅不用常识思考,还让本来应该帮助我们理解生活环境、空间和设计的知识派不上用场,甚至这些对人的自我感觉有害,让人自我陶醉于既脱离知识又脱离感觉的观念中不能自拔,真实环境和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不再重要。

身体感受到环境的瞬间定义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品质。一个必须讨论或回答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才是高品质的?对个人而言,回答这个问题,无须到书本上去寻找灵感,最好的办法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环境能够给个人身体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想象、愉悦、思绪或疑问决定了环境的品质,那些能够让人捕捉到个人情绪的瞬间定义了空间的意义,我们生存的环境因此对人的生命而言具有独特的价值。

每个人的身心状态影响着他对环境的定义。为什么很少会听到人们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说“不”呢?无论我们对不舒适的忍耐力有多强,对充满不安和危险的人居环境无视程度有多严重,事不关己就无足轻重的态度有多普遍,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人们很少真正地喜欢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不喜欢却接受了并不美好的环境,又如何有动力去改变这样的环境呢?

常识感和同理心是阅读身边环境的钥匙。为了理解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有两重障碍亟待突破:一是如何突破常识感匮乏造成的身体感官与知识的隔离;二是如何获得改变的动力。戈德哈根在书中提供了“直接反应”和“隐喻图式”两种理解环境的方式,个人理解后,认为应该可以将二者归结为一种叫“常识感”的东西。常识感的缺乏不应该成为屏蔽身体和环境之间联系的理由,常识更应该是连接心灵和环境的纽带。心灵和环境有了联系,就会自然而然产生另一种东西——同理心。所谓同理心,就是推己及人,换位思考。我们可以通过从关爱自己向关爱他人的方向出发,重新定义环境,无论美好与否,都将会成为改变,也就是获得设计创造的动力。

阅读戈德哈根的《欢迎来到你的世界》,时不时让我眼睛一亮,有种想要自言自语的体验,作者总会猛地说出我(相信会有很多和我一样的读者)想说的话。作者总能够把观点前后关联地写出来,讲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阅读这本书能够带给人的启示之一,因此我希望不仅有专业人士阅读这本书。所有关心自己身体和心灵,关心自己生活其中的建筑、城市和环境及其联系,以及试图理解这些联系的读者,相信都能够从书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和更广泛意义的生活乐趣。

出于对设计改善生活的职业信念,我还是更加希望把这本书推荐给热爱设计和试图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的人。戈德哈根在分析为什么即使是优秀设计师都“不能够保证成功”时说:“设计师不够了解人类对环境的体验,也就提不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论证好的设计,以及论证好的设计对人类健康和幸福的强大影响。”这本书可以看成解读这样一个职业难题的药剂,我更希望把它看成“药引子”,药方则掌握在每个读者的手里,这才符合作者努力论述的“体验”的内涵。

我想提前给读者打个预防针,这本书并不“好读”,虽然这一点儿都没有妨碍我喜欢这本书,反复阅读它。难读的原因是,带着整体论的东方文化思维看这本书,它的内容多少有些离散。离散,意味着不能够像读小说一样一口气读完并记住令人津津乐道的情节。在反复理解了这本书后,我真心发现了离散的某种“好处”,它真实地符合人的体验特性,让读者有机会在阅读中不断验证自己的感受,这是很多专业性著作阅读中不会有的体验。推荐一种可能会帮助排除这种“离散感”的建议:阅读这本书时一定先仔细看看目录,中间有了困惑还可以随时回到目录帮助整理自己的想法。

李迪华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2019年1月2日于燕园备斋

图书目录

欢迎词
推荐序一?在建筑中看见自己和世界
推荐序二?阅读身边的环境
前言
引言:下一次环境革命
第1章 可悲的安身之地
我们在医院出生、在校园学习、在公寓安家、在写字楼办公……我们90%以上的时间都栖息在人造环境中,无意识地体验着建筑环境,然而,我们的生活环境并没有经过“真正的设计”,可能是资源的匮乏,也可能是设计从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种可悲之地 /025
赤贫的建成环境 /038
令人堪忧的基础设施 /039
城市与近郊:一样的单调 /044
决策者:房地产开发商与建筑师 /049
掀起一场环境认知的革命 /059
第2章 盲视:体验建成环境
认知是心理、身体、环境三方协作的结果,身体接收外部环境的信息,心理加工身体接收的信息,三者不断感应互动。建筑不只为我们遮风避雨,还影响了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即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认为他人是什么样的人。
认知新范式:我们如何体验建成环境 /066
无意识认知:去街角买牛奶 /074
启动物和空间导航:创造轻松的空间体验 /083
理解环境的两种方式:直接反应和隐喻图式 /090
设计的体验和实际的体验:柏林大屠杀纪念碑群 /099
环境与记忆:建成环境塑造了我们 /103
第3章 认知的身体基础
我们的心理与我们的身体深深牵绊,我们的心理记录了什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结构,还取决于我们的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运营模式。比如,手比脚的感知更重要,眼睛和耳朵向大脑提供的信息要远多于皮肤,因此,光线、声音、触觉、气味等是体验主要的感受器。
具身心理 /114
身体感知世界 /119
身体被激活:芝加哥的云门 /128
多感官体验:安特卫普溪流博物馆 /138
感知神灵的存在:亚眠大教堂的感觉交响曲 /144
第4章 身体偏爱自然环境
人类在地球上栖息了几十万年,而居住于建成环境不过是近6000年的事。基因学表明,我们天生渴望存在自然元素的环境,我们越容易享有绿色植物、自然光线、露天场所,就能越好地解决问题、吸收信息、掌握自己有限的注意力,这一切都会提高心理幸福感。
人需要自然 /159
自然从光开始 /164
与自然相连:萨克生物研究学院 /169
建筑材料与心理反应 /178
激发想象:来自设计的邀请 /185
融合自然与文化:芬兰国家养老金协会大楼 /189
建筑与自然相嵌:米兰的垂直森林 /195
第5章 人嵌入社会世界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国家、文化,看着不同的街景,会出现不同的行为和认知。而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下,却有相同的行为、感受、互动方式。换句话说,建筑塑造了人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塑造了人们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城市 /210
社会世界是人的活动背景 /217
为什么家是最好的避风港 /221
活动背景助推行为 /226
教学活动背景中的行为: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 /230
建成环境塑造了社会关系 /239
第6章 为人而设计
设计可以遵循一定的指导方针,以避免低级的错误。但人的大脑极其复杂、人类体验又超级丰富,设计同时需要遵循体验导向的审美原则——以人为中心,这样将解放设计师,允许他们探索大量可能的构造 。
有序模式 /244
模式化复杂性 /256
在建成环境中融入变化 /267
赋予建筑性格 /278
原则与自由:苏格兰议会综合体 /282
第7章 领悟:丰富环境,改善人生
建筑一旦完工,可能比设计、筹划、建造它的人活得更久,建成环境的设计一定不能被短期利益或狭隘利益所驱使,也不能因为无知而被不当塑造。我们需要符合人类体验的建成环境,来促进有意识的认知,掌控自己的命运,塑造自己的人生轨迹,并为子孙后代造福。
人的能力仰赖好的设计 /301
丰富环境可提升人类能力 /307
丰富环境可促进有意识认知,有意识认知可增强自主感 /309
向前看,往前走 /311
图片索引 /317
致谢和照片说明 /323
图片出处 /329
注释 /337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罗伯特R.帕加诺(Robert R.Pagano) 著
作者: (美)克里斯托弗 D. 威肯斯(Christopher D. Wickens)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加)贾斯廷 G. 霍兰兹(Justin G. Hollands)加拿大国防研究及发展中心及多伦多大学              著(加)西蒙&
作者: [美] 埃里克 • 希雷(Eric Shiraev) 著
作者: (加)P.弗雷泽·约翰逊(P.Fraser Johnson) (美) 安娜·E.弗林(Anna E.Flynn) 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陈春花 著
作者: [美]欧文·D. 亚隆 (Irvin D. Yalom) 著
作者: (意)卢卡·诺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