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

第五空间战略:大国间的网络博弈
作者 : 张笑容 著
出版日期 : 2013-11-29
ISBN : 978-7-111-44177-9
定价 : 3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197
开本 : 16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本书将从网络社会安全的角度,俯视全球热点的棱镜门事件,解剖由美国发起的全球网络战争和网络军备大赛,曝光大国之间的秘密网络博弈,为政府决策者、企业经营者、网络安全人员和网民,就政策走向、网络发展、个人网络安全等方面找到合理的应对之策。

图书特色

“棱镜门”事件拉响全球网络警报,美国政府直接从包括微软、Google、雅虎、思科、Facebook、苹果等在内的多家公司收集公众和各国政府通信信息。进而牵出美国四大情报收集计划:大道、船坞、核子以及棱镜。

你愿意接受被网络监控的事实吗?你愿意接受自己的命运被别人改变吗?

全民监控,这是人类进入网络社会首次遇到的重大危机。一些网络发达国家早已着手部署,秘密监控民众、监控盟友、监视敌对国,乃至整个网络。网络监控已经从过去敏感且争议极大的个人监控,变成了现在全球质疑的全网监控,而全网监控正在明显地朝着全民监控演变!

毫无疑问,爱德华?斯诺登还有很多没有说出的秘密。这些秘密不仅与你我密切相关,还与各国政府,乃至社会今后的走向密切相关。归纳起来就两个字:安全!从现在开始,网络安全不再仅仅是木马病毒黑客攻防,而是一种社会安全——网络社会安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网络社会稳定,则民众生活稳定,国家稳定;网络社会不稳,则民众危机,社会动荡,政府垮台。

领土、领海、领空、太空、网络谓为一个国家的五大疆域。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安全的隐忧无处不在,美国为何监听全球,互联网世界的末日如果来临,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美国为何阻击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网络博弈的背后是国家的安全、企业的利益以及我们个人的隐私。

我觉得本书材料丰富,观点鲜明,分析深刻,对策可行。
—— 中国工程院 倪光南院士
为了从根本上保障知识安全,我国需要发展不从属于Internet的未来公众网络。
—— 中科院研究生院 吕述望教授
网络空间的博弈,将超越传统的地缘政治,我们的观念、思维、方式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任何国家政府无一例外,这也许是世界大同的机遇,也许是《灭世》那样黑暗未来的到来,但我们是否仅仅拭目以待?
—— IDF互联网威慑防御实验室 联合创始人 万涛 @黑客老鹰
网络安全关乎个人隐私及国家利益,网络隐患真实存在,网络博弈时刻进行。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恩红教授
网络空间对现实空间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直接。个人利益、商业竞争、军事对抗、国家政治,纷纷在这个舞台上演。任何个人或组织,无论是否上网,都会被这个空间的震动所波及。无法逃避,无从选择,只有面对。
—— 绿盟科技 战略研究部高级研究员 鲍旭华

张笑容
互联网实验室总裁。长期从事互联网产业研究和实践,主持过多项国家部委委托的重要网络研究   课题和上市公司委托的调研项目,有关报告引起高层关注。
主要著作有《中国信息安全的老问题与新对策2012》、《面向大互联网时代的战略选择》、《互联网公司外资股东背景调查研究》、《中国互联网垄断状况调查研究综合报告》等。
围绕互联网产业和新媒体的发展,撰写了一批较为有分量的研究文章或调研报告,刊发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北京社会科学院和互联网协会等机构编辑的文集或主办的刊物及其他学术期刊上。
合著有《第三浪》,该书以前瞻性视角全景描述互联网发展的第三个热潮,预言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高潮。

上架指导

经管

封底文字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我觉得本书材料丰富,观点鲜明,分析深刻,对策可行。
中科院研究生院吕述望教授:为了从根本上保障知识安全,我国需要发展不从属于Internet的未来公众网络。
网络空间的博弈,将超越传统的地缘政治,我们的观念、思维、方式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任何国家政府无一例外,这也许是世界大同的机遇,也许是《灭世》那样黑暗未来的到来,但我们是否仅仅是拭目以待?

—— IDF互联网威慑防御实验室 联合创始人 万涛 @黑客老鹰
网络安全关乎个人隐私及国家利益,网络隐患真实存在,网络博弈时刻进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恩红教授
网络空间对现实空间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直接。个人利益、商业竞争、军事对抗、国家政治,纷纷在这个舞台上上演。任何人或组织,无论是否上网,都会被这个空间的震动所波及。无法逃避,无从选择,只有面对。 —— 绿盟科技战略研究部 高级研究员 鲍旭华

图书序言

危机!危机!!危机!!!全球网络面临重大危机!
2013年6月6日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共同披露了一个神秘的“棱镜”项目。报道称,美国中央情报局前技术人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美国情报机构不仅大规模监听公众电话、监听各国机构的电话,同时也通过“棱镜”软件从互联网公司获取大量公众电子通信信息。此事一经报道便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被称为“棱镜门”事件。
斯诺登向美国《华盛顿邮报》提供的机密文件中披露,自2009年以来,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在侵入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电脑系统。斯诺登通过英国《卫报》爆料,美国不仅对欧盟在纽约的使馆进行监视,还将38个国家和地区的大使馆及代表处列为监控“目标”。此外,斯诺登的文件还显示,英国政府借举办G20峰会之机,暗中截取与会外国政要的通话,并监控其互联网通信。监控目标中包括一些西方国家的长期盟国南非和土耳其,此外还有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
一时之间,“棱镜门”事件引发了全球“地震”。一是,因为斯诺登还出示了许多美国对华信息监控计划,最典型的就是NSA的TAO、“星风”。美国国家安全局下的“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TAO),近15年中一直从事侵入中国境内电脑和通信系统进行网络攻击的工作,借此获取有关中国的有价值情报。二是,因为“棱镜门”事件曝光后,发达国家后院起火,许多媒体开始曝光本国政府监控网络的“棱镜”计划,例如,英国的Socmint项目,法国、日本、印度等国也在秘密建设监视公众网络项目。
迫于国际形势,斯诺登离开了中国香港暂留俄罗斯,但是,一个沉甸甸的问题却抛给了我们—网络社会安全问题,中国暴露了一个“盲区”。长期以来,中国信息安全关注的重点是网络攻防与内容合法性,对于因通信设备而引起的网络社会安全视而不见。由于全球电信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严重失衡,美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掌控着全球核心信息技术、关键基础设施以及国际互联网的技术标准和运行管理。不管哪个国家对之形成威胁或危害,美国政府只需启动网络战武器,通过分布于各国核心节点的通信设备连接,便可无声无息地让这个国家陷入混乱乃至崩溃。美国政府一直认为,维护国家安全首先必须考虑维护信息供应链安全,在这样的一些观念影响下,美国以几乎莫须有的理由关闭了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大门。尽管美国人捕风捉影阻碍华企入美,但是,如果用美国人的标准反过来看看中国,人们就会大吃一惊。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网络也需要跟美国同等的安全防护。对于中国,作为关键基础设施的通信设备安全是信息安全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也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
关键基础设施(CI)系统是复杂的、高度相互依存的和网络化的社会技术系统,一旦系统被中断或者被破坏,将会对国民健康、国土安全、经济稳定以及政府的正常运转等产生重大的影响。每一个国家,尤其是中国,也应该高度重视分布在本国骨干网络上的美国电信设备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这些设备客观上存在着重大信息安全隐患,对国家安全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
约20年前,我们开始网络冲浪的时候,曾有一句名言: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20年后的今天,经历了“棱镜门”事件的人们发现,这是个谎言,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这是因为,美国的情报机构对互联网的掌控超出了世人的想象,他们能够通过秘密的技术监控世界各国,监控几乎每一个人,控制关键基础设施,只要他们愿意,你在网上的一切行动和资料,他们可以调查得一清二楚,因为互联网在他们眼里是透明的。
毋庸置疑,中国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今天,经过了20多年自主创新,产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我们应当用新的眼光来审视,用新的思维来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危机。
2012年年底,互联网实验室召集国内顶级专家专门做过信息安全的内部讨论。会议讨论了网络主导权的概念,还据此将互联网版图划分为三个世界,即互联网上的国家分为网络“殖民”国家、网络主权国家和网络霸权国家。从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产业竞争力和网络战实力三个角度来看,全球只有美国一马当先,是唯一的网络霸权国家。而英、法、日、韩等美国盟友国家,有明确的网络发展计划和网络安全战略,可以部分地掌握自己网络的主导权,具有一定网络主权。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国家,受制于技术实力和发展状况,不具备足够的互联网力量和竞争力,已经悄无声息地沦为互联网上受制于人的网络“殖民”国家。从“棱镜门”事件来看,互联网对美国几乎是透明的,最终的主导权都牢牢地捏在美国人手里。
无论如何,各国网络发展军备大赛已经拉开帷幕。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自己的长远发展战略,绝不能在自身的命门上留下安全隐患。
非常感谢互联网实验室的团队为本书写作提供的翔实而丰富的资料。非常感谢众多业界朋友的支持,以及特别感谢几位不愿露面的技术高参,正是他们的专业意见和学识,使本书大为增色。非常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编辑团队,正是他们的敏锐眼光和丰富经验,促成了本书的顺利问世。
作为一名阅网多年的网虫,我希望把观察发现的一些网络秘密,再结合业界多年工作的实践和思考,一并呈现给读者。由于笔者学识有限,书中难免出现论述不当、不够严谨之处,恳请读者朋友提出批评指正,以便及时更正。

张笑容
2013年7月写于互联网实验室

作者简介

张笑容 著:暂无简介

图书目录

序 言
第1章
网络警报全球拉响……1
美国为何监控全球?……1
大国反应强烈……5
哇!大国都爱“棱镜”……9
英国“棱镜”……10
法国“棱镜”……11
日本“棱镜”……12
印度“棱镜”……13
德国“棱镜”……14
大规模的网络监控意味着什么?……15
“改变人们命运的能力”……15
大规模监控的安全感……18
大数据的危险性……19
跟大数据相关的7宗“罪”……21
斯诺登何许人也……26
第2章
藏在网络背后的神秘力量……29
CIA的风险投资机构In-Q-Tel……31
情报组织与Google……34
Google与网络隐私问题……35
情报组织与Facebook……36
CIA利用Facebook监视国民数据……37
CIA通过Facebook等社交媒体对全球实施监视……37
Facebook协助FBI破获大案……38
FBI使用Facebook和Twitter抓捕恐怖分子……38
联邦机构通过Facebook账号获取用户细目清单……39
Facebook中的政府雇员……39
更凌厉的思科:进军关键基础设施……41
第3章
网络星系图中的巨无霸……45
最大星系:美国……47
全球化的巨头阵营……48
明确的政府网战战略……49
欧洲星系……53
黄色星系:中国……54
星系图内中国的网站是美国的1/3……55
中国网民是美国的2倍……55
三个弱点……56
星球上的居民……58
进化方向……60
战略机遇……61
第4章
世界顶级网管……64
汤姆大叔的牛仔式进攻……64
从防御到威慑的演变……66
防御战略……66
攻击为主,网络威慑……66
进攻战略背后的秘密武器……68
故事的全部……69
国家的另一张面孔……73
第5章
看不见硝烟的权斗……75
冲突与夺权……75
网络主导权……77
星球的根……79
中国网络的“根”在美国……80
美国可随时掐断中国域名镜像……82
互联网一代……82
网络外交晚宴与硅谷巨头……84
第6章
网络暗战……87
信息战路线图:造谣战术……88
国家黑客部队……89
组建网军招募黑客……90
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亲自出马拉拢黑客为政府效力……91
美国大学的黑客培训班—为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输送准网络特工、间谍……92
微软服从国家利益……93
苏联垮台前的秘密……94
手提箱何以成为秘密颠覆工具……96
伊朗核电设施为何被毁……99
攻陷伊朗的幕后黑手……101
美国:“删掉”伊拉克……102
第7章
自由与抗争……104
互联网生来自由,却无时不在枷锁当中……104
“中国目前没有互联网”……105
以喝洋奶为荣的产业……107
网络核心美国造……110
信号:网络设备故障……112
第8章
网络设备生的美国“病”……114
“病”在何处……115
加州大学为何弃用思科……117
基础设施缺陷引发的灾难……118
外媒:“思科的路由器是炸弹”……122
一次没有解释的“事故”……127
美国网络战演习……129
第9章
以“国家安全”名义的排华浪潮……131
阻击华为、中兴……132
华为的不幸也属于思科……134
倒霉的不仅仅是华为……137
“国家安全”看守下的美国市场……139
第10章
东土华为……142
超越爱立信……143
异军突起,重整电信格局……145
开拓欧洲……145
2012中东大捷……147
开拓非洲LTE……148
华为杀手锏:公开源代码……149
向任何政府开放设备检查权力……150
第11章
如何保障通信设备安全……152
源代码审查……153
严厉的英国模式……157
网络安全相关的机构设置……159
采用国际通行的ATIA协议……160
ATIA源代码提存的要求……161
通用准则……163
第12章
未来交锋……166
未来的网络……166
PC互联网……166
移动互联网……167
电视互联网……169
未来的网络安全……174
国家亟须信息安全战略……174
实施源代码审核……176
中国网络安全之路怎么走……177
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178
具体执行措施……178
附录
“美国众议院特别情报委员会调查”节选……180
参考文献……185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马洪连,刘旸,韩瑜,孙亮
作者: 主编:王瑞民副主编:史国华 李娜参编(按姓氏笔画顺序):杨姣 宋伟 高淼 龚玉猛
作者: [美]理查德 E. 布拉胡特(Richard E. Blahut)著
作者: 【英】基思 M.马丁(Keith M. Martin)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Thomas W.Shinder, Debra Littlejohn Shinder
作者: [加]罗伯特 W.贝格斯(Robert W. Beggs)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