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公共基础课>心理生活

部分心理学(原书第2版)
作者 : [美]理查德·C.施瓦茨(Richard C.Schwartz),[美]玛莎·斯威齐(Martha Sweezy) 著
译者 : 张梦洁 译
出版日期 : 2022-05-31
ISBN : 978-7-111-69772-5
定价 : 11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352
开本 : 16
原书名 : 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 2nd Edition
原出版社: The Guilford Press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无CD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本书对内在家庭系统(简称IFS,俗称部分心理学)进行了介绍,IFS模型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教授和实践。IFS揭示了每个个体心理的子人格或“部分”如何像家庭成员一样相互联系,以及部分之间的对立极化如何导致情绪上的痛苦。IFS创始人理查德·C.施瓦茨和资深治疗师玛莎·斯威齐在书中介绍了IFS的核心概念及应用方法,为正在与创伤、焦虑、抑郁、饮食失调、成瘾和其他行为问题斗争的人提供了实用的治疗策略,并提出了IFS在家庭治疗、夫妻治疗和社会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图书特色

IFS创始人权威著作

揭示人类不可思议的内心世界
发掘我们脆弱但惊人的内在力量

图书前言

第2版前言
自《部分心理学》(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第1版出版以来,25年间,IFS治疗师和实践者的群体不断壮大,IFS心理治疗模型也得到了发展,发生了一些演化。因此,第2版中超过60%的内容是新的。本书不仅更新了将IFS运用于个体、伴侣和家庭的指导方案,还阐述了近40年来在一线心理健康工作中应用IFS积累的智慧,期间,我们需要接诊各类人群,他们被诊断出了各种各样的疾病,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进食障碍、成瘾等。
对于想运用IFS疗法的治疗师而言,这个新版本可以充当一本完整的指导用书。在本书的20章内容中,我们命名、展示、澄清并具体地阐释了真我这一意识的智慧之本和内在领导力之源,心灵的多元性,以及这二者的结合的微妙之处和深刻含义。这些章节通过案例中的对话来演示技术,也时常借助表格总结关键点。全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有四章新内容,概述了IFS治疗的缘起和概念基础。这些新内容涵盖:促使我(理查德·C.施瓦茨,后面统一用理查德表示)重新理解心灵的经历;被IFS视为人类意识之本的“真我”;IFS与身体的相关性;治疗师在IFS中的角色。第一部分还包括两章大幅修改过的内容,其中一章关注个体如何作为系统存在,另一章讨论了负担(或者说限制)的本质,以及它们如何妨碍关键的解放。
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IFS个体治疗的步骤和策略。这部分内容经过重新组织,包含七章含有案例说明的内容。其中四章谈到了IFS治疗师与“保护者”建立关系的步骤,另外三章则涉及“保护者”的对立极化状态、卸下“被放逐者”的负担和安全开展内在工作这三个主题。
第三部分阐述了更大系统中的IFS治疗,其中三章经过了大幅修改,讲的是IFS家庭治疗;一章是关于IFS伴侣治疗的新内容;还有一章探讨了如何将IFS概念应用于社区和公民层面,这一章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新。
第四部分包括介绍IFS研究的新的一章和关于“内在物理定律”(或者说内在心灵宇宙运行的规律)的新的总结性的一章。
最后,为了让大家熟悉IFS模型,我们增加了一个术语表。




第1版前言
家庭治疗运动在一个更大的系统的背景下理解极端的个体行为,它解放了精神卫生领域,使其能够充分关注环境和关系。IFS在这一点上走得更远,它将个体的心灵视为由各种相互关联的独立实体组成的系统。IFS能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引导我们去探索这些内在居民的动机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有自己的故事要讲。
我(理查德)将这些内在的实体称为“部分”(part),它们会为其他部分或个体着想,它们的行为并不是随意发生的,而是具有一定目的的。它们对内在系统的用心往往是好的。当我探询那些患进食障碍的年轻女性的内在时,我发现,当一个部分受到伤害时,其他部分通常会扮演保护受害者的角色,为整个系统做出牺牲。当这些起保护作用的部分的牺牲得到我们的认可时,它们会感到欣慰;当我们处理令它们忧虑的状况时,它们会明显地感觉自己变轻松了。只是,我们这些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并不天然具备接受和感激极端保护者的态度。在小说《夜的秘密》(Night Secrets)中,托马斯·库克(Thomas Cook)笔下的主人公讲述了他内在的一个批判者的体验。
他能感觉到那个邪恶的泡沫,那个使一切都比原来更空虚的泡沫,正在他体内膨胀……它不知从哪儿冒出来,飘向他,仿佛它不需要被什么特殊的东西召唤,而是作为一个不断黑化的存在,自行占据着一个位置,咬牙切齿地指责他的生活方式。有时,他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幽灵,但后来,当他看到一对夫妻在餐馆里笑得很开心,或一个父亲在公园里和他的女儿一起玩,甚至是一些孤独的老妇人在空空的水泥门廊上心满意足地看着报纸时,这些人会让他觉得,他们不知怎么地逃出了那个无情的批判者的魔爪,他们及时关上并拴好了门,那团阴影被甩在门外,上气不接下气,赶不上他们。(pp.161-162)
这个人物感到,他内在的批判者是一种神秘而邪恶的力量,残酷而无法掌控。然而,正如我们将在本书中阐述的那样,哪怕极度苛刻的保护者也在进行自我牺牲。如果这个人物遭遇的这个内在批判者能与我们交流,它可能会说,它只是想保护“它”(指它所保护的脆弱而年幼的部分)。如果我们问它是如何保护“它”的,它可能会说,它会让该人物感到羞耻,从而迷途知返、提升自己,这样他将来就不会受到外界的批评;它也可能会说,它会打击他的信心,这样他就不会去冒险,然后受伤。接下来,如果我们问这位批判者,它既要羞辱别人,又要使别人免遭羞辱,这是不是很讽刺,它可能会大吃一惊,瞠目结舌—因为它和它试图保护的部分一样年幼。
虽然批评者表现得那么严厉是为来访者着想,是旨在通过控制和抑制来确保安全,但这总会激起其他保护者的抵抗,其他保护者可能会通过暴食、饮酒、自伤和自杀等行为来对抗抑制。尽管主动性抑制和反应性去抑制之间不时发生的冲突会严重破坏个体的生活,但它们也成功地让受伤的部分,即来访者的脆弱之心,被他们忽略。暴食症患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患者的内在生活是这样的:一方面,他们内在的批判者以令人害怕的方式迫使他们纠结于体重和外表;另一方面,反应性的对抗部分会将他们推入放纵的深渊(Catanzaro,2016)。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个背景,单独看这个批判者,我们可能会轻易地相信它代表着这个部分的核心本质,或只是挑剔父母的形象的内化。正如如果我们不考虑某个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只单独看他的话,我们可能会粗暴地认为他就是得了进食障碍这样一种病。如果我们问这个部分“为什么要批评来访者”,它会说,它担心如果不这样做,会导致一场灾难:他会暴饮暴食,体重增加,甚至变得更不讨人喜欢;他的愤怒会让家人疏远他;他会沉溺于悲伤,独自一人瘫在床上。在这种情况下,残酷的内在批判者的存在有其合理之处。批判者试图控制一种其他部分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潜在威胁。而我们可以提供的唯一可靠的帮助就是消除这一威胁。正如我们在本书中阐述的那样,IFS能引导我们深刻地理解住在来访者内在世界的批判者和其他许多部分,并为它们提供可靠的帮助—它们中的一些渴望蜕变,但陷在破坏性的极端角色中无法自拔。

上架指导

心理自助

封底文字

自本书首次出版以来,IFS治疗颠覆性的创新原则和实践已被成千上万名心理治疗师研究、应用和推广。作者在第二版中做了广泛的修订和更新: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对话实例引人入胜,阐明了各种有效的临床策略;前沿研究揭示了IFS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的治疗前景,以及IFS治疗从个人到整个社会多个层面的应用。无论你是处于何种执业阶段的治疗师,你都能从中发现富有启发的理论和精心设计的工具,这些发现将帮助你丰富自己的思考,提升临床实践的水平。
—理查德?蔡辛(Richard Chasin) 美国家庭治疗学会前主席

对这本书书名的翻译,开初不解,后来明白这是一个悖论的玩笑,是在故意说反话。实际上,这本书讲的不是我们内心世界单一的人格(部分),而是内心系统视角下的子人格(部分),值得一看!
—赵旭东 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 主任医师

尽管我已从事心理教育和疗愈工作20多年,也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但在跟随施瓦茨博士学习部分心理学和接受督导的过程中,我对自己内心的防御和脆弱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这深深地震撼了我。我推荐每一位想要寻求力量、获得内心宁静与和谐的伙伴都来阅读这本书,你将会发现一个更加广阔、富饶的内在世界,你也会和真正充满智慧、力量和爱的自己相遇。
—海蓝博士 海蓝幸福家创始人

推荐序

推荐序1
得知理查德·C.施瓦茨(Richard C. Schwartz)博士的权威著作《部分心理学》(原书第2版)(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 Second Edition)即将在国内出版发行,我无比欣喜。
了不起的施瓦茨博士
施瓦茨博士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心理治疗有了新的发现,创立了内在家庭系统疗法(Internal Family Systems,IFS,俗称部分心理学)。他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进行探索和实证研究,不断完善和发展IFS。如今,IFS已被证实可以大大加快创伤疗愈的进程,在疗愈抑郁、焦虑、愤怒、成瘾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2015年,IFS被列入美国国家循证项目与实践注册系统(National Registry of Evidence-based Programs and Practices,NREPP),成为美国国家医疗系统认可的治疗方法,也是美国医疗保险系统认可支付医疗费用的治疗方法。在发展和推广IFS的40年间,施瓦茨博士经历了许多坎坷、痛苦甚至遭受过非难,但是他依旧充满勇气,对真理不懈追求、坚韧不拔。在我眼中,施瓦茨博士不但知识渊博、谦逊低调,还非常可爱。《部分心理学》(原书第2版)记录了他的人生故事,他发现IFS的过程,他对IFS的思考和系统阐述,以及IFS的使用方法及未来的广泛应用前景。用最有效的方法帮助人们化解痛苦是我毕生的追求,我相信,每一位和我一样以助人为终身使命的人,遇到这本书都会如获至宝,深受启发。
IFS对我的帮助
2016年9月,经由哈佛大学临床心理学家、静观自我关怀之父克里斯托弗·杰默博士的引荐,我首次结识施瓦茨博士。然后,我开始跟随施瓦茨博士学习,参加他的网络督导,并亲自带领教练团队前往美国参加IFS系统培训。2017年,我开始邀请施瓦茨博士和他团队的首席培训师来中国开展大型课程。2019年,我们团队和施瓦茨博士团队达成了战略合作计划,启动了“部分心理学教练”(IFS-based Inner Peace Coach,IPC)培训和认证体系。在美国,IFS疗法主要应用于心理治疗专业领域,而我们的心愿是希望IFS疗法可以面向中国大众,让普通人能够经过专业的训练掌握有效的方法,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快速恢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一晃5年过去了,我和我的团队已经有节奏、有步骤地推出了一系列IFS培训课程,包括网络课和面授课。我们都感受到了IFS疗法的有效性及其独特的魅力,运用IFS疗法梳理难题更加高效,许许多多的小伙伴因此受益。现在海蓝幸福家已经培养了部分心理学正式教练28位、预备教练127位,相信这些种子会慢慢生根发芽,更多的人能够通过IFS支持和帮助自己。
尽管我已从事心理教育和疗愈工作二十多年,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但跟随施瓦茨博士学习和接受督导的过程中,我对自己内心的防御和脆弱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这让我发现:我的过度努力和过度承担其实是源于“觉得自己不够好”的童年创伤,这深深地震撼了我。我越来越发现,我们的内在世界无比广阔深远,里面藏着让我们开启快乐、自由、希望与爱的钥匙。可以说,学会探索和了解自己的内在部分,就掌握了收获更多幸福的能力。
IFS对世界的贡献
在帮助人们更多地拥有宁静、和谐的状态方面,IFS是我和我们团队使用过的最系统、最有效的理论及方法。我认为,IFS是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心理疗愈体系。它为化解人类的痛苦提供了充满希望和力量的理念;它使创伤疗愈的进程大大加快,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它坚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命的奇迹。
首先,IFS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心智范式—多元心灵,即认为我们的内在包含许多不同的部分。例如,如果你感到疲惫、焦虑、倦怠、烦躁甚至抑郁,那是疲惫、焦虑、倦怠、烦躁甚至抑郁的部分暂时主导了你,但它们不是你的全部。IFS不以疾病的视角来看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如果我们了解自己的多元心灵,了解内在世界的每个部分,了解部分需要得到倾听、理解和爱,那么每个人都有能力化解痛苦,每个人都可以活得快乐和自由。
其次,IFS认为人内在具有自己所需要的所有资源(足够的智慧、力量和爱),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有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给了所有人,包括经历过重大或复杂创伤的人以疗愈的希望。当我们开始探索自己,深入内在,我们会体验到:自由和快乐不在外部世界,恰恰就在我们的内在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了解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也可以了解别人、帮助别人找到真正的自己。这个真正的自己具备平静、清晰、好奇、自信、勇敢、创造和关怀,以及敞开联结的特质。
最后,IFS为我们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法—6F步骤。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内在冲突的部分,知道如何亲近它们,如何探求到它们的需求,如何通过一步一步获得它们的信任,遇到那个智慧的真我。有了这样清晰的方法,无论在生活中经历什么,我们都会越来越快地回到宁静、和谐的状态。
本书适合谁读
也许你对我上面所说的有些好奇,或者想了解更多,那么这本《部分心理学》(原书第2版)可以帮助到你。对于每一位想深入了解IFS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可以提供一个深刻、全面、系统和权威的视角。
如果你是一位IFS治疗师/咨询师,这本书就是为你量身打造的。它将成为你的完整指南,让你对IFS的诞生、发展和使用有更加深入、清晰、透彻的理解。如果你是其他流派的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已经有自己熟悉并擅长的心理治疗方法,阅读本书也将大有裨益。IFS方法具有高度的兼容性,能够与你所擅长的方法产生强互补作用,让你的方法更具有效能。
如果你是一位心理学研究人员,熟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鲍文的家庭系统治疗理论、萨提亚的思想,那么阅读本书你将看到IFS是如何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得以优化和发展的,它的有效性和前沿性体现在哪里,它解决了哪些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许,你还可以发现蕴藏在未来的机遇。
如果你是一位心理学爱好者,喜欢研读心理学家的生平故事。那么在本书中,你将看到一个渴望得到父亲认可的、自卑的小男孩是如何成长为一个创建开创性理论的心理学家的?他如何化自卑为动力?他如何在困境中反思与进取?他与来访者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能够感受到施瓦茨老师的视角是非常深刻和广阔的。透过他的人生,我们能够看到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所在的国家、自己的家庭、来访者以及他自己的独特思考。与此同时,他会带你深入他的内在和他的来访者的内在。他的智慧会激发你无限的能量,点燃你生命的激情。
我推荐每一位想要寻求力量,获得内心宁静与和谐的伙伴都来阅读这本书,你将会发现一个更加广阔、富饶的内在世界,你也会和真正充满智慧、力量和爱的自己相遇。
愿我们都能够知道,没有不好的人,只有被部分不同程度控制了的人。
愿我们都能学会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友爱,活成自己越来越喜欢的样子。
感恩遇见,让我们有幸成为陪伴彼此共同享有宁静、和谐的挚友。

海蓝博士
海蓝幸福家创始人兼首席专家督导
静观自我关怀全球首位中国师资培训师
系列畅销书《不完美,才美》作者



推荐序2
在此书的英文版出版之时,我刚刚学习内在家庭系统疗法(IFS)不久,也曾怀着激动的心情给施瓦茨博士发邮件,想要把英文版译成中文,介绍给国内同行。后来美国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本书的版权已经被国内出版机构买走了,我感到既如释重负(毕竟翻译是个苦差事),又欣喜若狂(因为更多同行终于可以通过中文版了解这个流派了)。此刻,我非常感激编辑胡晓阳的邀请,让我有幸为这本书写推荐序,成全我以某种方式“再续前缘”。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是怎样认识并爱上IFS的,IFS的魅力何在,以及我为什么要把这本书由衷而热切地推荐给你们。
我与IFS的相识相知
与IFS相识,是我在美国西北大学读婚姻家庭治疗硕士的时候。有几位我很喜欢的老师都曾提到并推荐过这一流派,况且该流派创始人原本就和西北大学的几位大牛交情颇深,这都助长了我对IFS的好奇心。我第一次报名就感受到了IFS的火爆,因为虽然距离开课时间尚早,但当年培训的名额早就已经满了。我等到第二年提前报名才终于成功报上。前一段时间听说IFS初阶的培训已经火爆到需要摇号才能参加了,我不禁庆幸自己“生得早”。参加IFS初阶的培训是需要颇下一番决心的,因为当时的培训总共需要18天,分成6段,每两三个月集中培训一次,跨度近一年(现在由于疫情,很多培训转为线上进行,因而设置会有不同,但总课时不变)。这实在是我上过的战线最长的初阶培训了(如果不算精神分析的话)。起初很难想象18天该如何“熬”完,然而参加以后就发现18天转瞬即逝。因为IFS是经验取向的流派,所以培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各种体验。体验这个东西是急不来的,需要小火慢炖。结果上了一年的培训课后,我依然意犹未尽,于是又上了第二阶的培训课以及其他相关工作坊聊以解馋。IFS第二阶的培训包含很多个不同的主题(比如成瘾、亲密关系、焦虑问题、创伤等),其他相关的工作坊更是琳琅满目,我很想一直浸润在这些培训中,不过目前唯一的挑战就是它们个个爆满、一位难求!
我为什么如此钟爱IFS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难免要回顾一下我与心理咨询的前尘往事。我在北师大读研时懵懂地踏入了婚姻家庭治疗,并有幸加入导师方晓义教授课题组。虽然那时资源还相对匮乏,但是我仍有机会参加各种工作坊、观摩一些老师的现场工作或录像。正在我踌躇满志地要做一名家庭治疗师的时候,我又一脚走进了精神分析的殿堂。从此开启了漫漫学习路,一路“消化不良”。因为要在做个体、做伴侣、做家庭的不同角色和状态之间切换,我时常觉得晕头转向,颇有一副后台处理器加工不过来、显示器卡顿的囧像。为了“治病”,我在北师大博士毕业后又去美国读了硕士,只为找到一剂山楂丸,使我身心舒畅。正是在这样“自我救赎”的时刻,我遇到了IFS,感觉自己仿佛看到了整合的曙光。
IFS的系统观
IFS把家庭系统的理念应用在个体咨询中,可谓把系统观贯彻得十分彻底、清晰。正如家庭是一个系统,我们每个人的内在世界也是一个系统。随着我们长大,在我们的内在系统中,会有无数个部分逐渐成长起来,它们应不同的运而生,身负不同的使命,在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各个部分又在每时每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便维持这个内在系统的稳态。
生而为人,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外在系统(家庭、工作单位、社会环境等)的召唤,然而与此同时,你是否也听到来自内在系统的呼声?比如,当我的外在系统(家庭或者工作单位等)召唤我去承担某个角色(比如拯救者,或随便什么角色)的时候,我恍惚间会听到来自内在的不同声音。一个声音在高声应和:“放着我来!”这似乎是来自某个一贯尽心尽力、尽善尽美的部分,它会第一时间跳出来完成任务;当然也会出现另一个幽怨的声音:“怎么又来了。”这可能是来自某个承载着愤怒和烦躁的部分,它在指责那个完成任务的部分揽下了太多不该有的责任;说时迟那时快,第三个声音马上响起:“生气也别表现出来呀,会得罪人的!忍忍吧!”这似乎是来自某个负责压抑情绪的部分。当然还可能有第四个、第五个……第N个声音,它们都各怀心思、各司其职,一起在纷纷扰扰中组成了我们纷繁复杂的内在系统。
长此以往,这些部分之间也会拉帮结派。几番交手,是敌是友,也就逐渐分明了。比如,如果我的某个兢兢业业、奋发图强的部分让我工作学习太久,那么必然会有拖延、焦虑、抑郁等各种负责把前者赶下台的部分轮番登场。它们起初或许好言相劝,一看不起作用,就逐渐拳脚相加。于是,我的“拖延”部分一旦登场,就会拉出一副要绑架我的架势,稍事休息可是远远不够的,它一定会让我埋头于不断自动播放的视频中,以至于完全听不到那个“努力”的部分在捶胸顿足、呼天抢地。可是,好景不长,正如所有的部分一样,“拖延”的部分也没有无边的法力可以永恒地霸占我的内在。当它终于抵挡不住敌军的攻势、仓皇出逃之后,我的“努力”的部分便再次占据主导。它看着逐渐迫近的截止日期和眼前的断壁残垣仰天悲叹,一边打扫战场、重振士气,一边赌咒发誓,下次一定要把“拖延”的部分压在五指山下,令其永世不得翻身。然而,这只不过是又一轮循环的开始。“努力”的部分为了弥补被对方抢去的时间而越发强势独裁,“拖延”的部分为了保护我的休息和健康而见招拆招,直到再次攻上城墙,将“努力”的部分重伤流放……如此循环往复,我的内在系统中的不同阵营就这样逐渐走向“对立极化”(polarization)。如果各位读者把上文中的“努力”的部分和“拖延”的部分想象成一对父母,其中一个好“鸡娃”,一个又很佛系,这不就相当于我们在无数家庭中看着眼熟的“对立极化”吗?没错,内在系统和家庭系统一样,总是在“闹哄哄地进行权力角逐”。对立极化只是系统中万千动力中的一种,其余种种,仿佛大千世界,美不胜收。
IFS同样秉承“系统观”的精髓,因此从IFS的角度来做个体咨询,能让家庭治疗师的多种方法都得以派上用场。比如,不要“选边站”,不要跟某个人(部分)结盟,不要认为整个系统的问题都出在某个人(某个部分)身上,也不要觉得一个系统中只要改变一个人(部分)就万事大吉了……如果咨询做不下去了,与其说来访者整个人在阻抗,倒不如说来访者的内在系统中有些部分撂挑子不干了,就像家庭中的某些成员想要退出咨询了一样。那么,咨询师就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只理解并共情了一些部分而没有看到其他部分仍在被忽视、被指责或者被压抑呢?就像家庭治疗师会做的一样,我们需要听到每个人(部分)的声音,要和每个人(部分)都建立好关系、真正理解他(它)们的需求,然后才能促进各个部分的沟通和合作,最终实现系统的和谐。
“真我”的力量
那么是不是说咨询师要做来访者的内在系统的“家庭治疗师”呢?那来访者离开咨询室之后要怎么办呢?来访者需不需要内化一个家庭治疗师在自己的系统里呢?其实,每个来访者的内在系统已经自备“家庭治疗师”了,它就是 “真我”(Self)。真我这个概念也是让我爱上IFS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它强调了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资源,是毋庸置疑的、天赋人权一般的存在。我们要想自我救赎,不需要向外寻求,不需要去内化谁的影响,也不需要从环境中习得,只须看向自己的内在,寻找真我的力量。如果看不到,不是因为没有,只是因为迷雾重重。所以咨询师的职责,是和来访者一起“拨云见日”,拨开一个又一个的“部分”,最后看到的就是那个如太阳一般恒定的存在—真我。真我会像家庭治疗师一样,对每个部分都抱有好奇和接纳,和每个部分都建立好关系、倾听它们的诉求、释放它们的负担、实现它们的期望,然后促进部分之间的沟通协作,领导着整个系统重建和谐。只要帮助来访者发掘自己的“真我”的力量,让真我被各个部分信任,让各个部分愿意被真我领导,那么咨询师的工作就完成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不免会想问另一个问题:咨询师也是人,也有内在系统,如果在和来访者的内在系统工作的同时,还要考虑咨询师的内在系统,这不是太乱套了吗?的确,咨询师内在系统中的不同“部分”也容易加入到来访者系统的“混战”中去。比如,咨询师可能也有想让来访者快点改变的部分,这些部分就会和来访者系统里的那些想要改变的部分结盟。但如果来访者内在的这些想改变的部分其实是与另外一些部分对立的,那么咨询师的结盟显然会得罪另一些尚未在咨询中露脸的部分。于是,我们就会看到有的来访者一边诚恳地说“咨询对我很重要”,一边“今天开会去不了”。这样的结盟,就会让咨询师难以和来访者的所有部分建立好关系,咨询也就难以达到实质上的效果。因此,在咨询中,咨询师追求的也是用自己的“真我”去工作,而不是用某个博学多闻的“咨询师部分”或是其他部分去工作。当我们的重点不是“doing”而是“being”,不是努力地用某种技术、做某件“该做的事”,而只是让自己的真我领导着我们去和来访者建立联结的时候,改变就会发生。这样的咨询被我的IFS老师称作“effortless”,我想中文意思就是,无为而治。
我想要推荐IFS的原因还有很多,篇幅所限,就此搁笔。心理咨询发展到今天,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IFS也是如此,它整合了心理学史上重要流派的精髓,比如家庭治疗、格式塔、存在人本、心理动力学等,不胜枚举。无论你之前擅长的是哪个流派,都容易在IFS中找到一些契合点,把IFS融入你自己的实践中去。在我参加过的各种IFS的培训和讲座中,不乏有着二三十年临床经验的资深咨询师。我曾好奇地问过一些前辈,为什么学了那么多专业知识还要学IFS?他们给我的回答基本相同,都觉得在IFS中既能整合和升华自己过去的毕生所学,又能紧跟前沿发展和行业趋势,可谓“此生需要学的最后一个流派了”。同时,因为IFS非常强调来访者“真我”的力量以及咨询师用“真我”去工作,这使得我在学习和实践IFS的过程中,总是被滋养而非被消耗。我相信各位同行都深深地知道,对于想要“活到老,咨询到老”的我们来讲,保养好自己这件“工具”尤为重要。
如果你是咨询师,如果你对IFS感兴趣,那么这本书,可谓是走进IFS世界的官方捷径和不二法门。IFS系列有很多书值得一读,但我认为这一本,是其余所有的开端。因此,我真诚地期盼有更多的同行可以通过这本书认识并了解IFS。我相信你们每个人与它的相识相知都会是一个美妙的故事。
愿我们都能在内在系统中自在自得。

兰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兼职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家庭研究与治疗方向博士
美国西北大学家庭研究院临床博士后
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

图书目录

推荐序1
推荐序2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 IFS治疗概论
第1章 IFS治疗的缘起 / 2
第2章 个体作为系统而存在 / 28
第3章 真我 / 51
第4章 负担 / 66
第5章 IFS与身体 / 75
第6章 治疗师在IFS中的角色 / 97
第二部分 个体的IFS治疗
第7章 做好治疗准备 / 112
第8章 “内在沟通”与“直接介入” / 130
第9章 发现、聚焦和具体化保护者 / 142
第10章 感受、建立关系、探索保护者的恐惧 / 155
第11章 改变保护者对立、极化的状态 / 173
第12章 卸下被放逐者的负担 / 188
第13章 安全开展内在工作 / 203
第三部分 伴侣、家庭及更大的系统中的IFS治疗
第14章 IFS模型的家庭观 / 218
第15章 在IFS家庭治疗中解除限制 / 233
第16章 在IFS家庭治疗中卸下负担 / 252
第17章 IFS疗法用于伴侣治疗 / 267
第18章 IFS模型应用于社会文化系统 / 280
第四部分 研究与结论
第19章 IFS相关研究 / 296
第20章 内在物理定律 / 306
术语表 / 326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罗伯特 J.格雷戈里(Robert J.Gregory)伊利诺伊州威顿学院 著
作者: (美)卡萝尔·韦德 (Carole Wade),卡罗尔·塔维斯( Carol Tavris)著
作者: (美)保罗M.马金斯基(Paul M.Muchinsky) 著
作者: (美) 埃里克 R. 坎德尔(Eric R. Kandel)哥伦比亚大学 詹姆斯 H. 施瓦茨(James H. Schwartz)哥伦比亚大学 托马斯 M. 杰塞尔(Thomas M. Jessell)哥伦比亚大学 史蒂文 A. 西格尔鲍姆(Steven A. Siegelbaum)哥伦比亚大学A.J.赫兹佩思(A.J. Hudspeth)洛克菲勒大学 编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凯特.凯利(Kate Ke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