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验:原理、应用和问题
作者 : (美)罗伯特 M. 卡普兰(Robert M. Kaplan)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丹尼斯 P. 萨库兹(Dennis P. Saccuzzo)圣迭戈州立大学
译者 : 郑日昌 导读
丛书名 : 心理学英文教材
出版日期 : 2010-07-08
ISBN : 978-7-111-31169-0
定价 : 70.00元
教辅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542
开本 : 16
原书名 : Psychological Testing:Principles,Applications and Issues
原出版社: Cengage Learning
属性分类: 教材
包含CD :
绝版 :
图书简介

本书是非常有特色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心理学教材,令人耳目一新。与其他教材相比,熔理论和实践于一炉,铸科学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是本书的主要特色。
从内容来看,全书概括了心理测量与测验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发展动态,既有经典测量理论又有当代测量理论;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测验,又有刚流行的测验和老测验的最新版本。概念阐释准确,理论论述严谨,贴近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从形式上看,本书结构清晰新颖,资料丰富翔实,书中穿插许多典型案例和讨论专栏,既令人趣味盎然又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一些深奥抽象的理论问题。全书在保持内在统一性的同时,各章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灵活安排。

图书特色

本书是非常有特色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心理学教材,令人耳目一新。与其他教材相比,熔理论和实践于一炉,铸科学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是本书的主要特色。
从内容上看,全书概括了心理测量与测验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发展动态,既有经典测量理论,又有当代测量理论;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测验,又有刚流行的测验和老测验的最新版本。概念阐释准确,理论论述严谨,贴近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从形式上看,本书结构清晰新颖,资料丰富翔实,书中穿插许多典型案例和讨论专栏,既趣味盎然又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一些深奥抽象的理论问题。全书在保持内在统一性的同时,各章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灵活安排。
—— 郑日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架指导

心理学研究方法

封底文字

这是一本非常有特色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心理学教材,令人耳目一新。与其他教材相比,熔理论和实践于一炉,铸科学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是本书的主要特色。
从内容来看,全书概括了心理测量与测验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发展动态,既有经典测量理论,又有当代测量理论;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测验,又有刚流行的测验和老测验的最新版本。概念阐释准确,理论论述严谨,贴近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从形式上看,该书结构清晰新颖,资料丰富翔实,书中穿插许多典型案例和讨论专栏,既令人趣味盎然,又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一些深奥抽象的理论问题。全书在保持内在统一性的同时,各章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灵活安排。
——郑日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书序言

心理学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广阔领域。心理学家工作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从学校、诊所到基础研究实验室,从制药公司到私人跨国公司。尽管工作环境不同,所有的心理学家至少在以下两方面存在共同之处:都在研究行为;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对行为的测量。本书探讨的就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测量工具—测量人类所有行为特征的心理测验。
  本书是作者们长期合作的结果。作为心理测验开发和使用的积极推动者,我们深感遗憾的是,有太多的大学本科生将心理测验视为枯燥乏味、与他们的目标或职业兴趣无关的一门课程。相反,我们认为心理测验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域。尽管由于一些挑战、新进展和争议,心理测验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但它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的地位牢不可破。心理测验方面的书应该加强而不是减弱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提供了有关心理测验和测量原理的多方面概述,以一种特殊的风格来吸引当代大学生。
  为了理解心理测验的应用和相关问题,学生必须学习一些以初级统计学知识为基础的基本原理。因此,进行一些复习并且认真阅读第一部分,有助于理解第二部分中讨论的有关测验应用的问题。第三部分论述了一些影响测验未来发展的问题,包括测验焦虑、测验偏差以及与测验有关的法律问题。心理学应用的前景如何,或许就看心理学家们有无应对这些挑战性问题的能力了。
  贯穿全书,我们呈现了一系列重点讨论和重点范例。书中的各个部分都是通过举例,或提供对于某特定问题的翔实讨论来进行阐述。我们还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测验”的专栏来解释统计方法等材料。
更加强调应用
  当今的学生往往青睐非正式的讨论和个性化的例子。因此,我们决定借鉴各领域的叙述模式,以一种非正式的风格写作本书。但是,由于测验是一个严肃而复杂的领域,而且许多学者和专家在这个领域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因此,我们对这些测验上的争议进行了更正式的讨论和更详尽的说明。
  《心理测验:原理、应用和问题》第1版诞生于1982年,至今已过去了20多年,世界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例如,个人计算机在1982年还是一种新事物,大多数学生和教授从未听说过电子信箱或互联网,心理测验的应用远远少于今天。然而另一方面,心理测验的原理却一直没有太大变动。因此,新版本对有关原理的章节只做了一些改进和完善,而后面有关应用和问题的章节则有很大的变化。
  不仅心理测验领域发生了变化,我们当中的一位作者罗伯特 M. 卡普兰在经历了大半生医学院教授的职业生涯后,现在就职于公共健康学院。另一位作者丹尼斯 P. 萨库兹完成了法学院的学业,现在既担任心理学教授也兼职做法律教授。在保持心理学家身份的同时,我们也有机会探索心理测验在医疗、公共卫生、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前沿应用。相对于以往所有版本,第7版进一步阐明了心理测验在各种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第7版中,我们对应用领域的主题有所发展。第11章论述心理测验在教育及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第12章着眼于标准化测验在教育、公共服务和军队中的应用;第13章讨论心理测验在临床和咨询场所中的使用。
  计算机时代使心理测验发生了彻底的变革。我们通过讨论计算机自适应测试和项目反应理论来处理原理章节中的一些问题。在第15章,我们讨论了心理科学在计算机时代的应用;第16章讨论了心理测验在咨询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兴趣测验;第17章探讨了心理评估在健康心理学、医学和保健领域的迅速发展;第18章回顾了心理测验在工业和商业场所的应用。
  最后几章涉及的是有关心理测验延续至现代的争议问题,反映了社会正义、法律和道德的新发展。
  本书的第1版是在打字机上完成的,当时还没有广泛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很少有教授和学生使用个人计算机。本书的早期版本还为准备在大型通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分析提供了说明。在第3版出版的时候,大学生们还没有广泛使用互联网。现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使用互联网,因此我们提供了通用互联网资源,并且对使用计算机实施测验进行了深入讨论。
第7版的结构:对教授使用的提示
  《心理测验》一书的7个版本的编写出版工作历时超过25年,是一项既具有挑战性也具有回报性的工作。我们深感荣幸的是,遍布全世界的数百所学院和大学的数百名教授采用了我们的教科书。一些教授建议我们重新编排这本书,以便于他们在课堂上使用。为了方便各种不同的使用目的,我们尽量使各章保持足够的独立性,这样教授就可以按他们选择的顺序进行教学。当然也可以按我们编排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
  有一些教授希望强调心理测验学方面的问题,那他们可以选择第1~7章,接下来是第19章和第20章。然后,他们可以从应用部分返回某些章节。而有些学校要求预修复杂的统计课程,那么第2章和第3章可省略不讲。有些教授强调应用,他们可以选择第1~5章,然后直接进行第二部分,有些教授仅采用本书的几个章节。虽然第9~13章最有可能被用做基础课程,但第14~18章也饶有趣味,请予保留。第17章和第18章是心理测验扩展出的较新领域。最后,第19章和第20章既可以在课程结束时使用,也可以在课程开始时使用。例如,一些教授喜欢在第5章后就跳到第19章和第20章。

译者简介

郑日昌 导读:暂无简介

图书目录

导读
全书各部分简介
序言
术语表
第一部分  原   理
第1章 导论 1
1.1  基本概念 4
1.1.1  什么是测验 5
1.1.2  测验的类型 6
1.2  本书概要 8
1.2.1  心理测验的原理 8
1.2.2  心理测验的应用 8
1.2.3  心理测验的问题 9
1.3  历史回顾 9
1.3.1  早期发展 9
1.3.2  达尔文和个体差异 10
1.3.3  实验心理学和心理物理测量 10
1.3.4  智力的演变和标准化成就测验 11
1.3.5  人格测验:1920~1940 14
1.3.6  人格测验新方法的出现 16
1.3.7  测验地位快速变化时期 16
1.3.8  当前的环境 18
1.4  小结 19
第2章 测验常模和基本统计 20
2.1  我们为什么需要统计 20
2.2  测验量表 21
2.2.1  量表的特征 22
2.2.2  量表的类型 23
2.2.3  可进行的运算 24
2.3  频数分布 24
2.4  百分等级 27
2.5  百分位数 30
2.6  描述分数分布 31
2.6.1  平均数 31
2.6.2  标准差 32
2.6.3  Z分数 33
2.6.4  标准正态分布 34
2.6.5  麦柯尔T分数 40
2.6.6  四分位数和十分位数 41
2.7  常模 42
2.7.1  年龄常模 44
2.7.2  轨迹 45
2.7.3  标准参照测验 46
2.8  小结 49
第3章 相关与回归 52
3.1  散点图 53
3.2  相关 54
3.3  回归 55
3.3.1  回归直线 55
3.3.2  最优拟合直线 56
3.3.3  相关系数的统计显著性检验 62
3.3.4  如何解释回归图形 63
3.4  其他相关系数 65
3.5  相关分析中的术语和争议 67
3.5.1  残差 67
3.5.2  估计的标准误 68
3.5.3  决定系数 68
3.5.4  不相关系数 68
3.5.5  收缩率 68
3.5.6  交叉验证 69
3.5.7  相关-因果问题 69
3.5.8  第三变量解释 70
3.5.9  范围受限 70
3.6  多元分析 71
3.6.1  一般方法 71
3.6.2  多元回归应用举例 72
3.6.3  判别分析 73
3.6.4  因素分析 73
3.7  小结 76
附录3A  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的计算 77
3A.1  回归方程的计算 78
3A.2  相关系数的计算 79
第4章 信度 81
4.1  信度的历史和理论 82
4.1.1  误差的概念 82
4.1.2  斯皮尔曼的早期研究 82
4.1.3  测验分数理论的基础 83
4.2  领域抽样模型 84
4.3  项目反应理论 85
4.4  信度模型 86
4.4.1  误差来源 87
4.4.2  时间取样:重测法 87
4.4.3  项目取样:复本法 89
4.4.4  分半法 89
4.4.5  KR20公式 91
4.4.6  a系数 92
4.4.7  差异分数的信度 93
4.5  行为观察研究中的信度 94
4.6  与信度评估方法相关的误差来源 97
4.7  信度信息的使用 100
4.7.1  测量标准误和弹性码尺 100
4.7.2  什么样的信度是可信的 101
4.7.3  面对信度低怎么办 102
4.8  小结 104
附录4A 测验的两部分方差不同时利用a
系统来估计分半信度 105
附录4B  利用KR20计算信度 105
第5章 效度 107
5.1  效度的定义 108
5.2  效度的各方面 109
5.2.1  表面效度 109
5.2.2  与内容有关的效度证据 109
5.2.3  与标准有关的效度证据 111
5.2.4  与构想有关的效度证据 120
5.2.5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26
5.3  小结 126
第6章 测验项目的编写和评价 128
6.1  项目编写 128
6.1.1  项目形式 129
6.1.2  其他可能性 136
6.2  项目分析 139
6.2.1  项目难度 139
6.2.2  区分度 140
6.2.3  项目特征图 142
6.2.4  不同测量的链接 147
6.2.5  标准参照测验的项目 148
6.2.6  项目分析的局限性 149
6.3  小结 149
第7章 测验的实施 151
7.1  主试和被试 151
7.1.1  主试和被试的关系 151
7.1.2  主试的种族 152
7.1.3  被试的语言 154
7.1.4  施测者的培训 154
7.1.5  期望效应 154
7.1.6  对反应强化的影响 156
7.1.7  计算机辅助测验的实施 158
7.1.8  施测模式 159
7.1.9  被试变量 160
7.2  行为评估的方法学 161
7.2.1  反应性 161
7.2.2  偏离 162
7.2.3  期望 162
7.2.4  欺骗 162
7.2.5  评定误差的统计控制 163
7.3  小结 164
第二部分  应   用
第8章 访谈技术 165
8.1  作为测验的访谈 168
8.2  访谈的交互性质 168
8.3  有效访谈的原则 169
8.3.1  合适的态度 169
8.3.2  应当避免的反应 170
8.3.3  有效的反应 171
8.3.4  保持互动顺利的反应 172
8.3.5  对理解的测量 175
8.4  访谈的类型 176
8.4.1  评价性访谈 177
8.4.2  结构化临床访谈 177
8.4.3  个案历史访谈 181
8.4.4  心理状态检查 182
8.4.5  提高访谈技能 183
8.5  访谈的误差来源 183
8.5.1  访谈的效度 183
8.5.2  访谈的信度 185
8.6  小结 186
第9章 智力理论和比奈量表 188
9.1  智力的界定问题 188
9.2  比奈的测验建构原理 190
9.2.1  原理1:年龄分化 190
9.2.2  原理2:一般心理能力 191
9.3  斯皮尔曼的一般心理能力模型 191
9.3.1  一般心理智力(g)的含义 192
9.3.2  智力的gf-gc理论 192
9.4  早期的比奈量表 193
9.4.1  1905年比奈-西蒙量表 193
9.4.2  1908年量表 194
9.5  推孟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195
9.5.1  1916年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195
9.5.2  智力商数(IQ) 196
9.5.3  1937年量表 196
9.5.4  1960年修订版斯坦福-比奈量表和
离差智商(SB-LM) 198
9.6  现代比奈智力量表 199
9.6.1  第4和第5版比奈智力量表的模型 199
9.6.2  1986年修订版的特征 199
9.6.3  2003年第5版的特征 202
9.6.4  2003年第5版的心理测量学特性 203
9.6.5  中位数效度 204
9.7  小结 204
第10章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WAIS-III,WISC-IV和WPPSI-III 205
10.1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206
点量表和操作量表的概念 206
10.2  从韦克斯勒-贝尔韦智力量表到
WAIS-III 208
10.3  量表、分测验和WAIS-III的指数 208
10.3.1  语言分测验 209
10.3.2  原始分数、量表分数和言语智商 212
10.3.3  操作分测验 213
10.3.4  操作智商 214
10.3.5  全量表IQ 214
10.3.6  指数分数 214
10.4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的解释特征 215
10.4.1  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比较 215
10.4.2  模式分析 216
10.4.3  假设性案例研究 216
10.5  韦克斯勒成人量表的心理测量学
特性 217
10.5.1  标准化 217
10.5.2  信度 217
10.5.3  效度 218
10.6  对韦克斯勒成人量表的评价 218
10.7  WAIS-III的向下拓展:WISC-IV
和WPPSI-III 219
10.7.1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IV 219
10.7.2  韦克斯勒幼儿与学龄初智力量表
WPPSI-III 222
10.8  小结 223
第11章 教育和特殊教育中的其他个体
能力测验 225
11.1  其他个体能力测验与比奈量表和
韦克斯勒量表的比较 226
11.2  其他量表之间的相互比较 227
11.3  特殊的个体能力测验 228
11.3.1  婴儿量表 229
11.3.2  适合年幼儿童的主要量表 234
11.3.3  用于残疾人和特殊人群的一般
个体能力测验 239
11.4  学习障碍测验 242
11.4.1  视觉图形测验 246
11.4.2  创造力: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247
11.4.3  个体成就测验:广泛成就测验
第三版(WRAT-3) 248
11.5  小结 249
第12章 教育、公共服务及军队中所
使用的标准化测验 250
12.1  团体和个体能力测验的比较 251
12.1.1  个体测验的优点 252
12.1.2  团体测验的优点 252
12.2  团体测验概述 253
12.2.1  团体测验的特征 253
12.2.2  团体测验的选择 253
12.2.3  团体测验的使用 254
12.3  学校中的团体测验:从幼儿园到
12年级 254
12.3.1  成就测验与能力倾向测验的比较 254
12.3.2  团体成就测验 255
12.3.3  心智能力(智力)的团体测验 257
12.4  大学入学测验 259
12.4.1  SAT推理测验 259
12.4.2  中学和大学联合能力测验 261
12.4.3  美国大学测验 261
12.5  研究生和专业学院入学测验 261
12.5.1  研究生入学考试能力倾向测验 262
12.5.2  米勒类比测验 266
12.5.3  法学院入学测验 267
12.6  非语言团体能力测验 268
12.6.1  瑞文渐进矩阵 268
12.6.2  古德依诺-哈里斯画人测验 271
12.6.3  文化公平智力测验 272
12.6.4  美国公民服务系统中的标准化
测验 272
12.6.5  美国军队标准化测验:军人职业
能力倾向成套测验 273
12.7  小结 274
第13章 临床和咨询中的应用 275
13.1  结构化人格测验的编制方法 277
13.1.1  推理法 277
13.1.2  实证法 278
13.1.3  有待讨论的测验的选择标准 279
13.2  逻辑内容法 279
13.2.1  伍德沃斯个人资料表 279
13.2.2  早期的多维逻辑内容量表 280
13.2.3  穆尼问题检核表 280
13.2.4  对逻辑内容法的批评 280
13.3  效标团体法 281
13.3.1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281
13.3.2  加利福尼亚心理测验-第3版 290
13.4  因素分析法 291
13.4.1  吉尔福特的早期探索 292
13.4.2  卡特尔的贡献 292
13.4.3  因素分析方法的问题 294
13.5  理论推导法 295
13.5.1  爱德华个性偏好测验(EPPS) 295
13.5.2  人格研究量表(PRF)和杰克森
人格调查表(JPI) 297
13.5.3  自我概念 297
13.6  综合法 299
13.6.1  积极人格测量和大五人格调查表-
修订版 299
13.6.2  大五人格调查表(NEO-PI-R) 300
13.7  积极人格特征的常用测量方法 302
13.7.1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303
13.7.2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 303
13.7.3  自我复原力量表 303
13.7.4  气质复原力量表(DRS) 303
13.7.5  希望量表 303
13.7.6  生活导向量表-修订版(LOT-R) 304
13.7.7  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 304
13.7.8  积极和消极情感清单(PANAS) 305
13.7.9  压力情境应对干预(CISS) 305
13.7.10  核心自我评价 305
13.8  积极人格特征研究的未来 306
13.9  小结 307
第14章 投射性人格测验 309
14.1  投射假说 310
14.2  罗夏墨迹测验 311
14.2.1  历史上的先行者 312
14.2.2  刺激物、施测和解释 312
14.2.3  心理测量学特性 318
14.3  其他墨迹测验: 霍兹曼测验 324
14.4  主题统觉测验 325
14.4.1  刺激物、施测和解释 326
14.4.2  心理测量学特性 328
14.5  其他统觉法 329
14.6  非图形投射法 330
14.6.1  词语联想测验 330
14.6.2  句子完成任务 331
14.6.3  画图测验 331
14.7  小结 332
第15章 计算机和基础心理科学测验 334
15.1  认知行为评价法 335
15.1.1  认知行为评价的原理 335
15.1.2  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程序 337
15.1.3  自陈技术 339
15.1.4  坎弗和萨思洛的功能法 342
15.1.5  功能障碍态度问卷 343
15.1.6  非理性信念测验 344
15.1.7  认知功能分析 344
15.2  心理生理法 346
15.2.1  与治疗有关的生理变量 346
15.2.2  对心理生理法的评价 346
15.3  计算机和心理测验 347
15.3.1  计算机辅助访谈 348
15.3.2  计算机施测的测验 349
15.3.3  计算机诊断、计分及结果报告 349
15.3.4  互联网在心理测验中的应用 351
15.3.5  计算机化的认知-行为评价 352
15.3.6  只能用计算机进行的测验 353
15.3.7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 354
15.3.8  心理生理和信号检测法 355
15.4  小结 357
第16章 咨询心理学中的测验 359
16.1  兴趣的测量 360
16.1.1  斯特朗职业兴趣表 360
16.1.2  斯特朗-坎贝尔兴趣调查表 361
16.1.3  坎贝尔兴趣和技能调查表 363
16.1.4  斯特朗兴趣量表的再热 364
16.1.5  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 367
16.1.6  职业评估调查表 369
16.1.7  自我定向探测 369
16.1.8  消除兴趣测量中的性别偏向 370
16.1.9  态度和兴趣 371
16.2  工作安置中的个性特征测量 371
16.2.1  特质因子取向:奥斯普的
职业维度 371
16.2.2  人格特质是稳定的吗 372
16.3  小结 373
第17章 健康心理学和保健测验 374
17.1  神经心理学评定 374
17.1.1  临床神经心理学 374
17.1.2  发展神经心理学 379
17.1.3  成人神经心理学 383
17.1.4  加州言语学习测验 387
17.1.5  自主神经心理测验 389
17.1.6  焦虑和应激评估 390
17.1.7  应激和焦虑 390
17.1.8  状态-特质焦虑调查表 391
17.1.9  测验焦虑的测量 392
17.1.10  应对的测量 395
17.1.11  生态学瞬时评定 396
17.2  生活质量评定 397
17.2.1  什么是同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 397
17.2.2  生活质量测量的常用方法 398
17.3  小结 400
第18章 工业和商业场所的测验 402
18.1  人事心理学—雇员选拔 403
招聘面试 403
18.2  基准率和命中率 404
18.2.1  泰勒-罗素表 408
18.2.2  效用理论与决策分析 412
18.2.3  增益效度 413
18.3  雇员视角的人事心理学:人职匹配 415
18.3.1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415
18.3.2  工业用的测验:温德利人事测验 416
18.4  对工作场合特性的测量 416
18.4.1  社会-生态学方法 416
18.4.2  环境的分类 418
18.5  职务分析 420
18.6  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的测量 422
18.7  小结 425
第三部分  问   题
第19章 测验偏向 426
19.1  测验偏向为何会有争议 426
19.2  测验公平与法律 430
19.3  测验的传统防卫 431
19.3.1  与内容有关的效度证据 432
19.3.2  与校标有关的偏向来源 434
19.4  测验少数族群成员的其他方法 437
19.4.1  无知还是愚钝 437
19.4.2  Chitling测验 439
19.4.3  文化同质黑人智力测验 440
19.4.4  多元文化多重评估系统 441
19.5  解决建议 444
19.5.1  道德关注与测验偏向的界定 444
19.5.2  不同的思考:发现对数据的
新解释 447
19.5.3  发展不同的效标 449
19.6  改变社会环境 451
19.7  小结 453
第20章 测验与法律 456
20.1  控制测验使用的法律 458
20.1.1  联邦的权利 458
20.1.2  特别法 464
20.1.3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466
20.2  影响心理测验的主要诉讼案件 467
20.2.1  早期的取消种族隔离案件 467
20.2.2  高等教育中的平权法案 480
20.2.3  人事案例 483
20.2.4  与美国残疾人法案有关的案例 487
20.2.5  对条例的批判性思考 488
20.3  小结 489
第21章 心理测验的伦理及未来 490
21.1  测验领域的争议 490
21.1.1  专业争议 491
21.1.2  道德争议 494
21.1.3  社会争议 498
21.2  当前趋势 500
21.2.1  新测验的涌现 500
21.2.2  提高标准改进技术使之更加
客观 501
21.2.3  更强烈的公众意识及其影响 501
21.2.4  测验的计算机化 502
21.2.5  互联网上的测验 503
21.3  未来趋势 503
21.3.1  测验领域的未来前景是大有
希望的 503
21.3.2  新的、改进测验的涌现将继续
下去 504
21.3.3  分歧、争论和变化将持续下去 505
21.3.4  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的整合将
导致测验领域内的几种革新 505
21.4  小结 505
附录1  标准正态分布的面积 507
附录2  a=0.05和a=0.001时积差相关
系数R的临界值(双侧检验) 509
附录3  t临界值表 510
附录4  教育中公平测验应用准则 512
参考文献 517
Contents

Part I: Principle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Basic Concepts 4
Overview of the Book 8
Historical Perspective 9
Summary 19
Chapter 2: Norms and Basic Statistics for Testing 20
Why We Need Statistics 20
Scales of Measurement 21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24
Percentile Ranks 27
Percentiles 30
Describing Distributions 31
Norms 42
Summary 49
Chapter 3: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52
The Scatter Diagram 53
Correlation 54
Regression 55
Othe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65
Terms and Issues in the Use of Correlation 67
Multivariate Analysis (Optional) 71
Summary 76
Appendix 3.1: Calculation of a Regression Equation and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77
Chapter 4: Reliability 81
History and Theory of Reliability 82
The Domain Sampling Model 84
Item Response Theory 85
Models of Reliability 86
Reliability in Behavioral Observation Studies 94
Connecting Sources of Error with Reliability Assessment Method 97
Using Reliability Information 100
Summary 104
Appendix 4.1: Using Coefficient Alpha to Estimate Split-Half Reliability When the Variances for the Two Halves of the Test Are Unequal 105
Appendix 4.2: The Calculation of Reliability Using KR20 105
Chapter 5: Validity 107
Defining Validity 108
Aspects of Validity 109
Summary 126
Chapter 6: Writing and Evaluating Test Items 128
Item Writing 128
Item Analysis 139
Summary 149
Chapter 7: Test Administration 151
The Examiner and the Subject 151
Behavioral Assessment Methodology 161
Summary 164
Part II: Applications
Chapter 8: Interviewing Techniques 165
The Interview as a Test 168
Reciprocal Nature of Interviewing 168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Interviewing 169
Types of Interviews 176
Sources of Error in the Interview 183
Summary 186
Chapter 9: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and the Binet Scales 188
The Problem of Defining Intelligence 188
Binet誷 Principles of Test Construction 190
Spearman誷 Model of General Mental Ability 191
The Early Binet Scales 193
Terman誷 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 195
The Modern Binet Scale 199
Summary 204
Chapter 10: The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s: WAIS-III, WISC-IV, and WPPSI-III 205
The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s 206
From the Wechsler-Bellevue Intelligence Scale to the WAIS-III 208
Scales, Subtests, and Indexes of the WAIS-III 208
Interpretive Features of the Wechsler Tests 215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Wechsler Adult Scale 217
Evaluation of the Wechsler Adult Scales 218
Downward Extensions of the WAIS-III: The WISC-IV and the WPPSI-III 219
Summary 223
Chapter 11: Other Individual Tests of Ability in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225
Alternative Individual Ability Tests Compared with the Binet and Wechsler Scales 226
Alternatives Compared with One Another 227
Specific Individual Ability Tests 228
Testing Learning Disabilities 242
Summary 249
Chapter 12: Standardized Tests in Education, Civil Service, and the Military 250
Comparison of Group and Individual Ability Tests 251
Overview of Group Tests 253
Group Tests in the Schools: Kindergarten Through 12th Grade 254
College Entrance Tests 259
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School Entrance Tests 261
Nonverbal Group Ability Tests 268
Summary 274
Chapter 13: Applications in Clinical and Counseling Settings 275
Strategies of Structured Personality-Test Construction 277
The Logical-Content Strategy 279
The Criterion-Group Strategy 281
The Factor Analytic Strategy 291
The Theoretical Strategy 295
Combination Strategies 299
Frequently Used Measures of Positive Personality Traits 302
Future of Positive Personality Research 306
Summary 307
Chapter 14: Projective Personality Tests 309
The Projective Hypothesis 310
The Rorschach Inkblot Test 311
An Alternative Inkblot Test: The Holtzman 324
The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325
Alternative Apperception Procedures 329
Nonpictorial Projective Procedures 330
Summary 332
Chapter 15: Computers and Basic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esting 334
Cognitive-Behavioral Assessment Procedures 335
Psychophysiological Procedures 346
Computers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 347
Summary 357
Chapter 16: Testing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359
Measuring Interests 360
Measuring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Job Placement 371
Summary 373
Chapter 17: Testing in Health Psychology and Health Care 374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374
Quality-of-Life Assessment 397
Summary 400
Chapter 18: Testing in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Settings 402
Personnel Psychology—The Selection of Employees 403
Base Rates and Hit Rates 404
Personnel Psychology from the Employee誷 Perspective: Fitting People to Jobs 415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 Setting 416
Job Analysis 420
Measuring the Person-Situation Interaction 422
Summary 425
Part III: Issues
Chapter 19: Test Bias 426
Why Is Test Bias Controversial   426
Test Fairness and the Law 430
The Traditional Defense of Testing 431
Other Approaches to Testing Minority Group Members 437
Suggestions for Solutions 444
Changing the Social Environment 451
Summary 453
Chapter 20: Testing and the Law 456
Laws Governing the Use of Tests 458
Major Lawsuits That Have Affected Psychological Testing 467
Summary 489
Chapter 21: Ethics and the Future of Psychological Testing 490
Issues Shaping the Field of Testing 490
Current Trends 500
Future Trends 503
Summary 505
Appendix 1: Areas of a Standard Normal Distribution 507
Appendix 2: Critical Values of r for a = .05 and a = .01 (Two-Tailed Test) 509
Appendix 3: Critical Values of t 510
Appendix 4: Code of Fair Testing Practices in Education 512
References 517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罗伯特R.帕加诺(Robert R.Pagano) 著
作者: [美] 约翰·W.桑特洛克(John W.Santrock) 著
作者: (美)克里斯托弗 D. 威肯斯(Christopher D. Wickens)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加)贾斯廷 G. 霍兰兹(Justin G. Hollands)加拿大国防研究及发展中心及多伦多大学              著(加)西蒙&
作者: (美)韦恩·韦登(Wayne Weiten)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