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经济学>产业经济

全球能源大趋势
作者 : (美)斯科特 L.蒙哥马利(Scott L. Montgomery)著
译者 : 姜文波 译
丛书名 : 经济前沿
出版日期 : 2012-08-21
ISBN : 978-7-111-39341-2
定价 : 50.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316
开本 : 16
原书名 : The Powers That Be: Global Energ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d Beyond
原出版社: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30年前,我们地球的能源格局和今日并无太大差别,可三四十年后,情况就大为不同了:随着世界各地的发展中国家步入现代能源经济时代,不断萎缩的石油储备在日益飞涨的能源需求面前显得捉襟见肘。而与此同时,严峻的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威胁则令人悚然而惊。对能源问题的忧虑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我们未来世界的原动力将取自何处呢?
  斯科特·蒙哥马利在本书中以简单易懂而又富有真知灼见的叙述,让读者了解能源问题的现状和解决的出路。他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我们的未来不会只依赖于某一项了不起的进展突破,而要致力于打造多样化的、适应性强的未来能源格局,那将会是一个多种能源并存的格局,不再像现在这样脆弱,这样易于崩溃。本书是我们这个关注能源的时代不可缺少的指南。

图书特色

在每个案例中,新燃料都是由于原有燃料的供应不足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供给、需求和成本等市场力量至关重要,但是需求的力量驱动着一切。技术也非常重要:煤炭是被蒸汽机的活塞举上了王座,石油的加冕则少不了内燃机的功劳。在每个案例中,能源优势催生了一批批的发明、应用和燃料,带来了新的产品、新的产业、新的交通工具、新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向现代社会的不断迈进。因此,概括起来就是:两次资源的短缺和“不可持续”、两次经济困境以及两种发动机改造了我们的世界。或者,这种关系还可以进一步简化:短缺﹢社会经济不稳定﹢技术→新的选择。

美国一直以来都对能源趋势非常关注,不仅研究细致、高瞻远瞩,而且动用了科研、经济、政治、军事、国际组织等诸多手段实现其能源战略。
本书可谓是美国对于能源趋势和能源战略的集大成者。作者细致地研究了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可再生能源、氢、聚变能等各种能源的前世今生和地缘分布,进而提出了未来能源选择和战略。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并非仅为能源开发提出数据参考,而是站在美国立场为其掌握未来能源先机提出战略参考。从这个角度来讲,本书对于中国读者的启示性非常重要。
作者在全书提出了两个核心观点:
能源独立很难实现,各国就如同在跳一场华尔兹,虽然不时要互相踩脚,但仍需合作。
以往的能源更替,均由一种在六大方面都占优势的能源主导全球。但在未来,能源多元化将占主导,全球的探索和扩展活动将越来越频繁。

图书前言

本书关心的是问题和观念,而不是数字和单位。当然,本书中的确有数字和单位,还有很多事实以及其他显然的智力产物。社会中的能源属于科学和工程学范畴,这一点毫无争议。但是,能源也是受思维方式支配的现实,受很多力量和因素影响,比如你可能会想到的有技术、经济、政治和历史,还有文化、心理和信念。
  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我想换个角度探讨能源问题的原因。本书不仅仅是描述和分析,更是反思,我希望帮助读者了解全球能源系统的本质和方向。通俗点儿说就是这个系统是怎样形成的,现在有哪些能源,在致力于哪些替代能源,我们可以抱有哪些现实的期望,如今有哪些政治活动和问题在起支配作用,这个系统似乎在走向何处。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认真思考这一切的含义。毕竟,自从我们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有些根本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比如丰富与稀缺的概念、知识的作用、技术的力量和限制、能源关系中的民族主义、进步的后果等。如果说在这些细节中有一个潜在的主题在静静等待的话,那么它就是:我们的能源格局尤其依赖于受现实左右的观念——政策、计划、抱负、希望和误解。
  还有必要说明的是,有些内容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本书不是宣言,也不是曝光,关注的重点不是哪一次“危机”,也不是为了实现能源可持续和能源安全我们很可能必须做什么。如今,有关石油、气候变化和其他问题的担忧都是绝对有道理的,都使得能源问题以及新一轮的诊断和布道变得更加紧迫。相关的文献源源不断,甚至可以说是潮涌而来,布道坛也已应接不暇。但是,我们还需要别的东西;或许,我们不该急于做出不成熟的定论,而首先应该理解和反思。
  如今,大家对能源已经非常担忧甚至感到恐慌。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全球的石油产量已经或者即将达到峰值,因此从汽油到刮胡膏,我们熟悉和喜爱的一切都将涨价,直到文明走向黑暗和消亡;或者,燃油的价格会变成5美元一升,我们全都骑自行车出门并放弃航空旅行。然而,十来年后我们很可能会发现,这种认为现代生活方式将终结的说法有点儿言过其实。
  另外还有一种科学或者工程学的观点,倾向于赞成严肃的定量方法。然而,我们可能会非常激动地阐述这些眼前的问题,“这些数字必须合乎情理。”当涉及气候变化或者核废料这样的问题时,伦理、道德和政治的因素可能就会影响我们,但不管言辞多么尖锐激烈,讨论必须始终“基于事实”。这种观点的第一部分无可否认,而且至关重要。结果已经证明,有很多代表某种资源或技术的主张站不住脚,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然而有时候,仅有能源数字还不够,经济因素也同样关键:资本投入、盈利能力以及风险水平都不容忽视。即便这些都想到了,成功也还是未定之数——一座风电场或太阳能装置的各方面指标都令人满意,但却可能因附近居民的不满和抗议而停止运行。有句心理学的老话说得好,事实并不总是替自己辩护;就像末日恐惧问题一样,事实往往也无助于解决道德伦理问题。
  真正的困难又重新回到了以现实主义(数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为基础的观念。“能源”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化学的或经济的现实,而且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其中容纳了信念、进步的概念和社会变革的哲学,甚至还有关于我们是什么人的概念。
  三十年前,我们的能源格局与现在比起来并没有显著的不同。然而再过三四十年,情况几乎可以肯定会与现在截然不同。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共有的长期敏感性推动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趋势和变革动机是影响深远的。如今有数十亿人等在现代能源消费的门口,而高超的技术则完全有能力马上把他们放进来。这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些人将如何加入现代世界,这两个问题意义重大。这种规模的转变将再也不会发生。因此,我们的了解和认识至关重要。有一种倾向会阻碍我们去认识,那就是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所强调的“把不熟悉误认为不可能”。帮助读者克服这种“不熟悉”,就是本书的用意。
  在这一点上,我自己的现实主义烙印来自我在能源行业中二十多年的研究、写作和教学经历。我非常熟悉这个行业的方方面面,比如钻油井、评价前沿的作业方法或技术、与工程师和管理者讨论公司的目标等,这为我写作本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能源为主题的写作不必是件枯燥、愤怒或者充满恐惧的事。除了通俗易懂的风格(希望是这样),本书还采用了简单直接的结构。尽管每一章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时间和兴趣按顺序阅读。诚然,即便如此你得到的印象仍然是不完整的,但却很有可能是丰富多彩并且有价值的。
  在写作本书期间,我得到了很多热心的帮助。自2003年以来,在华盛顿大学的教学机会一直让我受益匪浅,为此我最应该感谢的就是丹尼尔·齐洛特。作为一个项目,本书的灵感最早诞生于亨利·杰克逊国际研究学院(Henry M Jackso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主办的专门讨论会结束之际,也就是美军入侵伊拉克的一周前。真正动笔是几年以后的事了,而最终成书则多亏了罗宾·孔茨(Robin Koontz)的艺术才能。我应该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如果要一一列出的话,恐怕难免会有遗漏。因此,我决定只提最先想到的两个名字:苏珊·艾布拉姆斯(Susan Abrams)和克里斯蒂·亨利(Christie Henry)。苏珊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为本书的构思和成书提供了很多帮助和督促。作为朋友、同事,我深深地怀念她。克里斯蒂是苏珊的继任者,也非常优秀,她的耐心和通情达理是我平生仅见的。
  最后,和往常一样,我得感谢凯尔、卡梅伦和玛丽莲。作为家人,他们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和宽容,而我不辞劳苦地写作本书也首先是为了他们。

上架指导

经济类

封底文字

在每个案例中,新燃料都是由于原有燃料的供应不足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供给、需求和成本等市场力量至关重要,但是需求的力量驱动着一切。技术也非常重要:煤炭是被蒸汽机的活塞举上了王座,石油的加冕则少不了内燃机的功劳。在每个案例中,能源优势催生了一批批的发明、应用和燃料,带来了新的产品、新的产业、新的交通工具、新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向现代社会的不断迈进。因此,概括起来就是:两次资源的短缺和“不可持续”、两次经济困境以及两种发动机改造了我们的世界。或者,这种关系还可以进一步简化:短缺﹢社会经济不稳定﹢技术→新的选择。

作者简介

(美)斯科特 L.蒙哥马利(Scott L. Montgomery)著:暂无简介

译者简介

姜文波 译:暂无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是什么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更多的选择意味着更大的责任,而更大的责任意味着相信人类能够用观念决定自身的命运。
第2章能源的过去:历史能给我们哪些教训/
历史可以给出的最后一个教训在于,过度依赖和指望任何单一的燃料或技术都是不明智的。技术发展的动力来自我们的创意。
第3章能源的现在:全球趋势及其意义/
我们之所以投入巨资,围绕着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利用建立起庞大的系统,这有合情合理的技术原因。然而,恰恰是这个庞大的系统给重大的变革提出了挑战。尽管形势紧迫,但颠覆这样一个系统并转向新的能源,将需要多年的努力。
第4章石油的现实:迫在眉睫的问题/
目前,“汽车”仍然意味着石油,而且这还将持续几十年。这种认识要求发达国家负起责任,利用它们的财富和人力资本来推动替代燃料的发展。仅有希望是不够的;除了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也同样不可或缺。
第5章天然气:轻型化石燃料/
天然气市场已经进入了不断变化的时期。液化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可能会相互竞争,还可能会有重叠。不管怎样,更多的天然气将有助于满足全球巨大的新增电力需求。
第6章煤炭:昔日能源霸主,来日能否称雄/
毫无疑问,煤炭利用是一个亟需英明谋划的领域。然而,让煤炭扮演“燃料中的麦克白”,让它注定被淘汰,这似乎是误入歧途。煤炭暂时还在这里。该跟这个事实讲和了,也该严肃而又一致地做些什么了。
第7章大辩论:油井何时枯竭/
这个世界与石油的热恋关系是不可持续的;对整个全球运输而言,这种有限资源的临界状态将不会很快过去。但是,人类的发明创造有能力也有办法应对这种局面。
第8章核能:新的形势,变化的观点/
我们可以利用和改进核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或者我们也可以采取相反的态度和做法,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它。
第9章一论可再生能源:现实与可能/
到目前为止,可再生能源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农村地区的烹饪(小型太阳能炉灶、生物燃气)、照明和通信(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供暖和制冷以及抽水。
第10章二论可再生能源:来源、技术和局限/
如果像以前一样,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潜力“就在那里”,那么浪费机会的可能性亦然。我们可能希望故事的这一部分不再重演。可再生能源不会马上接管世界,但它们提供的有限动力却很可能是世界非常需要的。
第11章氢:是取之不尽的燃料,还是痴心妄想/
作为一个现实的愿景,氢能仍有很多不确定性。没有人敢肯定地说氢能的到来会伴随着什么,是惊叹、欢呼还是无人喝彩?
第12章聚变能:热情似火/
核聚变并不是神奇的魔杖或药丸;它也会引起环境担忧,而且像氢一样,它也不是我们的能源未来的唯一希望。就算它能满足全球相当大一部分的电力需求,它也不会彻底改变我们的整个能源格局。
第13章地缘政治与能源:不断演化的地理/
如果真像孟德斯鸠说的,能否成功取决于你是否知道取得成功需要多长时间,那么我们就很有理由既急切又耐心。能源冲突也许很容易引起关注,但是合作才能让问题得到最有效的解决。
第14章技术上的当务之急:对人类创造力的一些反思/
什么东西拥有最大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解决21世纪的能源问题?什么东西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推动我们坚定地前行?答案似乎只有一个:技术。
第15章气候变化与能源:四大元素随想/
我们建立起来的能源系统不仅规模巨大,而且是整个现代社会的一部分,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修正这个系统将需要多个层面上多年的协同行动。
第16章结论:有关新开端的最后一些想法/
在现代国家里,如今的能源政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错综复杂,这个事实无法回避。全球的能源战略很可能需要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把效率的提升跟减碳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发电和交通运输领域。
附录缩写表/
注释若了解本书注释,请登录www.hzbook.com。 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
作者: (美) 罗伯特 W. 科尔布(Robert W.Kolb) 著
作者: 何志毅等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