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工商管理>管理学

茅理翔:创业式传承
作者 : 陈凌 著
出版日期 : 2018-11-29
ISBN : 978-7-111-61471-5
定价 : 6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91
开本 : 32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无CD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家族企业的传承已经成为民企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难题,方太集团茅氏父子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给出了这道难题的中国式解决方案和范本。创业式传承,就是茅氏父子通过创业这一形式,将家族企业发展壮大、平稳过渡、顺利交接的这一动态过程,传承、转型与创新同步进行和完成。本书旨在为中国的家族企业传承这一现实难题给出解决方案和样本,全面展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心智成长史与第二代民营企业家之间的转型传承史,将本书打造成一本全新的畅销书。

图书特色

图书前言

本书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系列书中的一本,然而准备本书素材的缘起要更早。从2016年开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家学院酝酿写作一部《茅理翔传》,作为典型家族企业的企业史/企业家传记创作的一个重要项目。同时,我们也希望用这本传记作为向茅理翔这位一直支持和坚守家族企业研究的著名企业家致敬的研究成果。茅先生本人也正在酝酿他的自传—《风雨五十年》,我们原来与茅老的约定是浙江大学的传记写作和他本人的自传写作平行进行,互相补充但是互相独立。
2007年11月9日,我在和茅理翔父子一起吃饭的时候听茅老谈到,慈溪农民于1965年开始创办社办企业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简单农具的制造和修理,而国内有关民营企业发展历程的书籍都忽视了这段虽然卑微、隐蔽但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茅理翔本人就是这个改革开放前史的亲历者。那天我就建议茅理翔应该把这段经历写下来,因为大多数人不了解这段历史,这样的先行对于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民营企业的影响更值得探讨。从1965年(茅理翔参与创办长河人民公社综合性服务社和综合性厂)到1985年(创办慈溪无线电元件九厂)是茅老24~44岁最为风华正茂的年龄,这20年的光阴及其磨难对于他后来每十年一个周期的连续创业影响巨大。当然,这将是未来茅老《风雨五十年》的精彩内容。
因为传记的进度只进行了一半,所以征得系列书其他作者的同意,我们围绕茅理翔先生生平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1996年1月与儿子茅忠群共同创办方太的十年经历来写一本书,即如今摆在读者朋友眼前的这本书。我们认为,茅氏父子通过共同创办方太,同时完成了企业家精神和事业的代际传承,这种创业式传承的模式是一种创造,同时对于很多处于传承过程中的民营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我们把这一传承过程看作是家族企业现代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也就是说,茅氏父子通过共同创办方太集团同时完成了传承、创业和转型。
这是一个家族企业现代转型的深度案例,也是改革开放40年涌现出来的一个商业家族的企业史记录。作为家族企业的研究者和冷静观察者,我们首先力求客观和真实地记录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读,同时在思考和写作过程中我们也会受到茅氏父子和方太人的深深感动和感染。我们用企业史的研究方法,同时有着一般历史学工作者所不具备的条件,那就是我们可以和亲历者进行直接接触并不断地追问。这样的做法有可能会受到一些历史学家的诟病或批评,但是我觉得,处于快速发展的现实历史时期,我们有这样的责任为后人留下记录和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亲历者。
在本书中,我们还试图从家族企业现代转型的分析视角来看待方太案例。茅理翔与茅忠群父子通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成功地开创了我们称之为“创业式传承”这一独特的传承模式,成为中国家族企业解决传承难题的重要典范之一。所谓创业式传承,是指两代人通过共同创业来完成家族企业的传承。我们研究方太案例之后发现,方太成功的关键是在茅氏父子共同创业过程中完成企业家精神的挖掘和传承。也就是说,“创业式传承”的灵魂在于企业家精神的传承。
在我国民营企业面临传承与转型双重挑战的状况下,及早启动传承规划,选择两代人认同的项目作为共同创业的实施对象,整合家族资源,跨代合作,共同探索未来发展之路,不失为走出家族企业困境、寻求现代家族企业转型的一种选择。由此,方太案例和由此总结提炼的“创业式传承”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可借鉴性。在我们身边,由于种种原因,各自为战、孤独无援且相互埋怨的家族企业两代人真是太多了,我建议他们耐心地阅读和学习茅氏父子的经验和心得。我把这本书献给正在传承进程中的中国家族企业两代人,希望本书中有关茅氏父子创业式传承的描写和分析,对他们有所帮助。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书是一个单案例的企业史研究,但是由于以下原因,我们能够尽量避免在单个案例的研究分析中,作者可能出现的主观和武断。
第一,笔者在过去的二十余年的研究中接触了大量的民营企业,因此本书的分析充分考虑了与方太同时存在和发展的很多平行案例作为对比和参照。笔者一直用长时段的视角来研究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历程,并发表和出版了多部著作和论文,其中2007年出版的《制度与能力:中国民营企业20年成长的解析》和2011年出版的《中国家族企业的社会角色: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这些著述的代表作。
第二,感谢茅理翔先生在多年的交往中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的创业经历,也给研究小组分享了茅氏家族的历史资料,这使得我们的案例研究得到了更长时期的历史感。感谢茅忠群先生作为方太的共同创始人和现任的董事长兼总裁对于我们研究的重视和支持,他和他的同事们提供了丰富的有关发展状况的企业资料。
第三,我们研究方太的最大优势是,笔者可以和当事人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他们做了什么,还可以认真探讨他们当时是怎么思考的。我们遇到茅理翔是非常幸运的,他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也是民营企业成长发展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他在繁忙的创业和经营企业过程中的少许空闲时间笔耕不辍,不断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记录下来,利用这些笔录的一部分,他先后出版了《飞翔的轨迹》(1996)、《飞翔岁月》(1998)、《飞翔的管理》(1998)、《管理千千结》(2002)、《家业长青》(2008)和《百年传承》(2013)共六部著作。廖岷、钟朋荣、王丰、周永亮、孙虹钢等多位作者出版了有关方太管理和文化的专著,其中也有很多不同时期对茅理翔的访谈。
本书首先是改革开放前后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发展的历史记录,同时笔者试图对于家族企业的传承与现代转型做出比较企业史的分析。全书的写作计划如下:
本书在第一章简略地介绍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大致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尤其是家族企业现代转型过程中所处的传承和转型双重挑战的新阶段,这是我们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和时代背景。第二章介绍创办方太以前的茅氏父子。我们简略地介绍了茅理翔的家庭背景和个人成长,他的生活磨难和艰苦创业成就了他。他通过几十年的辛勤努力,成为改革开放以后涌现的第一代浙商的优秀代表。当他原有的企业遇到产品和市场竞争巨大挑战的时候,他说服儿子茅忠群和他一起点燃创业之火,共同酝酿创办新企业。接下来本书用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共三章的篇幅,介绍了创业式传承的历史过程的三个阶段,也就是后来茅理翔总结的带三年、帮三年和看三年的三个阶段,这是父子俩传帮带共同创业的过程,也是两代企业家相互砥砺共同成长的过程。第六章介绍了在2005年茅理翔退出方太的企业经营以后,方太集团在茅忠群的领导下继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共同驱动的方太成长之路。第七章,我们把方太的创业式传承与国内外其他的家族企业传承模式加以比较,同时总结了这一模式的创新意义和可借鉴性,也归纳了对于其他面临传承和转型双重挑战的家族企业的启发。

陈凌
2018年9月1日于杭州

上架指导

企业及企业家传记

封底文字

创业是艰辛的,但我很快乐。心中有太阳,时刻有温暖,因为我在为梦想而奋斗!我决心将我晚年的所有精力献给中国家族企业百年传承这一伟大事业,这是我人生的最后一个梦想。—— 茅理

推荐序

推荐序一
创业式传承与家族企业现代转型的典范
方太在油烟机高端品牌领域的成功,在中国已成为一种现象,它已经不仅是战略定位和营销的标准,更是企业专注坚守产业精神的体现。在中国制造因为品质问题和低价竞争而受到诟病的问题之中,方太似乎是个例外。这一例外还在当下成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先行一步的典范,并给出了一个中国制造价值竞争的成功案例。同时,对关注中国民营经济成长,尤其对家族企业成长,特别是其传承过程感兴趣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案例。
陈凌教授及其团队长期与茅理翔先生及方太集团合作,因此由该团队来写作方太创业式传承的案例研究,对方太进行系统性的个案研究,探讨其几十年的成长和管理过程,显然是非常合适的。两代企业家带领自身家族企业从一个乡镇小厂生产技术含量较低并以出口代工主导的点火枪企业,发展到高端品牌技术引领和品质至上的厨房品牌的现代企业,这一华丽转身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该案例显然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如今占中国民营经济80%以上比重的家族企业大多正面临着严峻的家族传承问题,方太案例演绎的历史无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该书跟踪了方太成长转型的几十年历程,在主题中尤其关注两个关键词—创业式传承和家族企业现代转型。从严格意义上讲,茅理翔先生创办了飞翔集团,而茅忠群则另起炉灶与父母共同创办了方太集团。在方太集团的发展过程中,茅理翔先生始终发挥着创始人和领导人的角色。尽管茅理翔先生为茅忠群创造了诸多的发展条件,但显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传承,而是家族企业再创业的典型案例。在点火枪产品市场面临恶性竞争和前景黯淡的背景下,茅理翔先生及时地引入二代经理人,并将转型发展的大任交给具有现代教育背景、有着产业追求理想和乐于承担家族事业发展责任的二代企业家,是其创业式传承取得成功的重要战略选择,当然,两代家族企业家的素质、能力、战略格局也对此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方太的传承尽管有着特殊性,但其成功也有着一般性意义。首先,茅先生的家族创业传承实际上是很早就有计划地进行的,在儿女很小的时候,茅先生认真勤勉的工作态度、面对困难和问题百折不挠的毅力、抓住一切机会发展的创业精神、打造家族产业集团的抱负理想,这一切无疑是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后代。最为难得的是,茅理翔先生的虚怀若谷,在与儿子的讨论甚至争论中,他能看到儿子的优秀之处和自己的不足,只要是能帮助家族事业发展的,他就可以放弃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转而全力支持儿子。其实,传承不仅在于计划,而更多地在于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甚至在理念和战略不一致的情况下,如何能达成一致性?创始人的作用和心态十分关键,本书则给出了不少细致的相关内容。
去家族化,建立现代家族企业,一直是茅理翔先生所倡导和推行的理想。在这一方面,茅忠群和创始人茅理翔先生之间有着高度的默契,同时,创始人在其中的角色意义重大。对待二代企业家,茅先生的三步走策略已成为一种范式,所谓“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或“扶上马、送一程”,既体现出中国家文化中的父慈子孝,更是传承过程中“共同治理”结构中有效的策略。创始人茅先生和儿子一起订下家族治理的制度政策条款,尽可能让亲属淡出高层管理岗位,由此为职业化和制度化管理奠定了制度基础。
方太高端厨具产品的发展既是产业定位和高品质、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同时也为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一条道路。实际上,家族企业存在的理由首先就在于其长远眼界,不为一时的利益而失去其长期坚守的定位、价值创造和社会责任原则,其长期的质量、声誉、影响力远高于财务利益。方太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做高端厨具,专注、聚焦、创新,成为方太不断成长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这其中,蕴含着家族企业的长期生存发展之道。
茅理翔先生和茅忠群都是具有典型企业家精神和文化传统的企业家,我与他们也有过多年的交往。难得的是,茅理翔先生对家族企业传承的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并创立了“家业长青学院”,他希望将方太家族企业创业传承的案例和经验分享给大家。这样一位企业家就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小家和公司着想,而是心怀“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商。这里,更要感谢本书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将方太的案例系统地整理出来,并对其进行了理论的探讨和分析。我相信中国当下众多的家族企业传承会从方太集团的创业式传承案例中得到启示,而诸多关注家族企业传承的学者和学生也将从中发掘家族企业创业式传承和现代转型的中国智慧和实践路径。本书功莫大焉。
以此为序。向方太集团茅理翔先生、茅忠群先生以及本书的作者陈凌教授及其团队致敬!

李新春
中山大学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部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
2018年9月20日于广州


推荐序二
立人达人胸怀天下
2018年8月底,我带企业界学员到日本游学,在大阪参访了“大阪企业家博物馆”,感觉很震撼。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以来,大阪形成了日本的商业与产业中心,产生了大量企业家,孕育了企业家精神,成就了一大批如松下、夏普、三洋等在日本乃至世界著名的企业。这些企业家不仅对近现代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还形成了与欧美企业及管理模式相匹敌的日本模式。这家博物馆的全称是“大阪挑战与创新企业家博物馆”。其宗旨是“世世代代传播这些企业家的名声、志向、勇气和智慧,同时,还致力于通过对公众灌输企业家精神,从而实现社会复兴的目标,以及在前辈企业家所取得的成就的激励下,培养出下一代企业家”。
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十大商帮,也有民国时期那些优秀的民族企业家,更有改革开放40年来勇于创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且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优秀企业家。可我国至今都未建成企业家博物馆,虽然十年前学界有人倡导,但社会反应寥寥。今年2月,亚布力论坛提出建立企业家博物馆,但结果如何尚待观察。
带着这样的心理落差,我拜读了陈凌兄的著作,该书虽然只是探讨方太集团创业、运营、管理和成长的个案,但实际上是为中国优秀企业及企业家树碑立传。改革浪潮涌起,神州大地生机勃发,然体制转轨过程中几度风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些商家或罔顾法规,触雷而亡;或乱花迷眼,迷失触礁;或小富即安,不再进取……方太等优秀企业的掌舵人在风急雨斜之处能立得稳脚跟,在雾失楼台之时能辨得明方向,在艰难挫折之际能挺得直腰杆,在花红柳艳之所能抵得住诱惑,在成长遇到瓶颈之年能舍得革自我的命,在拜金厚利的诱惑之下能秉持住商道,在成就自我之中能立人达人胸怀天下。对这样的企业家,时代应该铭记!
书中总结提炼的方太集团经验,如企业家成长的基因,口袋理论,淡化家族制,企品、产品、人品三品合一,重研发创新,父子共同创业及交接班,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不上市、不打价格战、不贴牌三戒律,全员身股制,用人之道,中西文化融合再造企业文化,等等,都是极为宝贵的管理财富,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案例剖析中,陈凌兄提到的几个问题有重大的学术探讨价值。
1.要重新审视华人家族企业研究的视角和范式。很长时间,学界同仁包括我自己,基本上是从西方的理论框架来探讨华人家族企业的,虽然能解析一些现象和问题,但总有解析不清之处。华人企业家不只是履行资本所有者职能,同时也集企业家与经理人职能于一身;随着市场经济规则和理念的推广、深化,华人企业扩展的速度和规模并不逊色于欧美日本的企业,没有充分的根据说华人企业家不能突破人格化信任的
局限。
2.家族企业,特别是华人家族企业如何转型升级?转型升级涉及哪些要素?有哪些因素影响华人家族企业的转型?对于这个重大课题,学界泛泛议论多,深入研究少。
3.创业式传承,方太集团是一个典范。但正如书中所言,创业式传承也可能导致失败,现实中,失败的例子确实不在少数。这就涉及组织二元性的大难题。对创一代和二代接班人而言,对企业有限的资源如何在守业和创业之间配置?哪些因素影响着企业领导人的决策?华人社会的传统观念对这一决策会有多大的影响?在这一决策中创一代和二代接班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妥善处理?
4.书中对方太集团两代领导人对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实践的剖析尤为重要。茅忠群接班伊始,很重视借鉴运用西方的管理理念和绩效制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尽如人意。继而,他把眼光转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并思考了一系列很重大的问题: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为什么没有演变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管理范式呢?中国历史上有着千千万万的家族,为什么没有演变出长寿的、现代化的家族企业呢?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将来二三十年是否会像日本一样,既吸收了西方的现代管理经验,又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点,最终形成有效的、中西合璧的管理模式?相信这是萦绕在众多管理学子脑海中的大课题。谈及此处,我有些惭愧,优秀企业家已经在融汇中西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实践中进行着极有价值的探索,而学术界的探讨似乎缺少这种眼界和放眼世界的格局。
回想起来,与茅理翔先生结识并成为好朋友已有20年了。1998年,深圳有一场民营企业高峰论坛,我第一次聆听了茅理翔先生的演讲。吃饭时,我们又坐在同一张桌子,相谈甚欢。几年后我带领广东的企业界学员到宁波参访方太集团,直接感受方太集团管理和成长的经验,自是获益良多。再随后,茅理翔先生每年给一年一度的“创业与家族企业国际会议”捐赠奖金,奖励家族企业研究领域的优秀论文和著作。第一次的著作奖颁给了我,而我和我的博士生撰写的论文也多次获奖。这不仅仅是一份物质的奖励,更是一种精神的激励,是一种情怀、道义和责任的传递。不仅如此,茅先生还以66岁高龄进行第三次创业,从企业家转变成研究者和教育家,创立家业长青接班人学院。茅理翔如是说:“创业是艰辛的,但我很快乐。心中有太阳,时刻有温暖,因为我在为梦想而奋斗!我决心将我晚年的所有精力献给中国家族企业百年传承这一伟大事业,这是我人生的最后一个梦想。”
茅理翔先生让我们敬仰,茅忠群董事长让我们敬佩。中国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寄望于千千万万个像茅氏父子一样的优秀企业家的崛起。
最后,祝陈凌兄及其团队继续在家族企业研究领域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储小平
写于2018年国庆节假期



推荐序三
家业长青,事业长兴
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业已遇到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是家业传承。中国的家族企业,当前都进入了传承阶段,即第一代创业者的子女开始执掌企业的时代。对于中国家族企业而言,这个阶段无疑极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家族企业能否顺利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老一辈筚路蓝缕,历经千辛万苦开创的事业,如何传承并发扬光大?选择何种模式让子女接班最为合适?这些现实而严峻的问题都摆在第一代企业家的面前。一旦处理不好,轻则企业资产灰飞烟灭,重则子女失和甚至走向更坏的结局。
迄今为止,一提起家族企业,总有人戴着有色眼镜,将其看作管理不规范、裙带关系盛行的夫妻店。大可不必。家族企业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商业模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占比超过40%。美国家族企业占美国企业总数的86%,创造了美国64%的GDP,雇用了美国50%以上的劳动力,是其产业结构中的主要力量。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也占据绝大多数。
《家族企业》一书的作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哈罗德·詹姆斯指出:“家族是国家和市场的居间存在”。他认为:“由于家族公司比较能够建立信任感,而信任感又有助于在市场失效时做出回应,因此能更有效地建立与市场资本的关系。家族提供了一种很有价值的人力资本或者说社会资本。”中国则有民谚曰:“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正如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指出的那样:“中国属于低信任文化国家,信任只存在于血亲关系范围内,超出血缘关系的信任程度明显降低。”因此,改革开放初期创业的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以家族企业的形式创建的。在这些家族企业中,信任度高,沟通成本低,运作顺畅,为企业初创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时至今日,家族企业继承问题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成为一个难题。
按照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70%的北美家族企业没有传到第二代,88%的家族企业没有传到第三代,只有3%的企业在第四代以后还在经营。在东南亚国家进行的研究则揭示,华人家族企业在第一代向第二代交棒时,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在五年内平均缩水六成。在中国的研究也表明,A股上市家族企业在传承过程中市值平均缩水四成以上。华人与美国家族企业的最大差异是到了第三代,只有极少数华人家族企业在实现制度化管理方面取得成功。这里面既有东西方文化差异,也有家族企业自身建设问题。
方太集团可谓是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方面的成功典范。我主持的《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大型研究项目,曾在2015年5月21日赴方太集团电视深入访谈了方太第一代茅理翔和第二代茅忠群这对父子,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深入探讨了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茅理翔先生认为,当今中国民营企业到了“三期”时代:传承的高峰期、传承的危机期、转型的洗牌期。
而方太集团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其“创业式传承”过程。1994年,茅理翔先生将刚从上海交通大学硕士毕业的茅忠群唤回,希望其继承家族企业。为了这一份传承,父子俩“约法三章”,当时55岁的茅理翔先生全面交班,放手让茅忠群一搏,而被称为“小茅总”的茅忠群发扬了工匠精神,创新性地开创了厨具生产新局面,而且极有特色地将儒家思想和现代企业管理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方太特色的儒学商道,创建了今天拥有中国高端厨电领先品牌的方太集团。
有学者研究认为,第一代创业企业家,在其创业过程中要完成五件事:
1.完成第一桶金的积累。
2.找到一个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行业。
3.描绘一幅愿景。
4.找到一个或者一群后继者。
5.为企业留下一套好的制度。
方太的茅理翔、茅忠群父子密切配合,不仅将这五件事很好地完成了,更为中国家族企业传承做出了杰出榜样。
浙江大学陈凌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多年致力于家族企业研究,不仅创建了服务家族企业的企业家学院,出版了不少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且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举办了相关培训班,努力推广行之有效的家族企业传承模式,为中国家族企业传承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如今,他的新作《茅理翔:创业式传承》一书即将付梓,我得以先睹为快。通读全稿后,深感此书对方太集团从茅理翔先生创业伊始,直至当今方太文化与超越利润、富有社会责任的追求,做了全景式扫描和深入剖析。书中材料丰富、翔实,观点深刻、系统,论述生动、流畅,既是一部具有启发性的学术著作,同时对于正面临传承大业的中国众多民营企业家来说,又是一个可资系统借鉴的极好案例。
承蒙陈凌教授请我作序,深感惶恐之余,写下上述思考。谨以复命。
是为序。

苏勇
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
2018年9月28日于复旦园



推荐序四
创业式传承:格局与智慧赢得天下
一直以来,谈到民营企业传承总是令人联想到:子承父业。但面对新趋势、新发展、新环境,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两代人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传承理念与方法的冲突和困境。
陈凌教授基于方太创业成长故事的“创业式传承”研究,具有极强的启示价值。《茅理翔:创业式传承》这本书可以说是一剂良药,必定成为直接影响家族企业传承的行动指南。
我与方太结缘于2005年,之后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多次来到方太集团拜见茅理翔先生,参观学习和交流方太发展的点点滴滴。早年的方太在慈溪老城,不像今天坐落于宁波杭州湾的方太那样气派。但魅力不仅存于硬件,更在于方太两代人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创业格局与智慧。近几年,我陪伴着一些年轻创业者、接班人和咨询顾问,与茅老见面,聆听茅老有关传承与企业家精神的教诲,聆听“少帅”茅忠群先生有关方太发展和方太儒道的阐释。我对方太的认知也随之更加立体起来。两代人的企业家格局、精神以及在经营企业中东西方文化的汲取与融合的智慧,更是令人钦佩和信服。
任何企业的诞生与发展都不可能离开一个大环境,陈凌教授也自然将方太放到了一个基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进行了研究,阐释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有关茅氏家族的家事、家风和家族传统,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家族几代人的奋斗和事业选择,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与理解茅氏父子创业轨迹中有关“小家与大家”相伴而生的发展逻辑。
本书提到了中国家族企业所面临的四大传承挑战:小家庭大产业的挑战;文化断层的挑战;公司治理模式不成熟;缺乏可借鉴经验。这些挑战的存在,直接导致一代创始人在需要交班时所面临的困境与深刻思考。
茅理翔先生在家族产业发展那个历史档口,依然选择了家族接班这条路,同时也走出了一条两代人共同创业之路。这种传承方式被陈凌教授称为“创业式传承”。
书中极富情感地描述了两代人共同创业的故事,真实、感人、有力量。在这里我摘取其中的一些关键词:“约法三章”“四明山会议”“专业化、高端化、精品化”“研发先导”“淡化家族制”“价值战”“口袋理论”“一厂两制”“品牌兴企,文化兴厂”
“人品、企品、产品三品合一”“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全员身股制”“密集地持续转型”“五个心:让顾客动心、放心、省
心、舒心、安心”等。这些关键词背后演绎着两代人作为创业家、企业家的精彩故事,充分展现了一个传统家族企业如何向现代家族企业演变的过程。
近10年,我聚焦于家族企业咨询、私董会和教学,发现方太目前所具有的体制机制的主要特点,实际上是大部分家族企业所希望的和正在努力实现的,但是在其变革的路上遇到了大量阻力。这些阻力大部分源自家族企业创始人思维的局限性和变革的坚定性,以及变革方法的缺失或不当,而方太的顶层设计和做法,恰恰可以提醒我们的家族企业,并成为可借鉴的标杆。
无论如何,我们的家族企业都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一代创始人如何正确看待权力、责任、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守住底线后的放权,必定成为家族传承中重要的环节,责任与能力也会在权力使用的过程中建立和升华。方太在这方面做得很精准,很开放,很有节奏。家族企业创始人需要清楚地理解陈凌教授的判断:“要想学习方太‘创业式传承’模式,有两个难点最难被其他家族企业复制:其一,有一个既会经营管理又会做人生导师的创一代,创一代开明、大方,愿意交权;其二,有一个既愿意学习又有创新精神的创二代。”清醒认知,一代创始人就会不断修炼自己,做到“修己以安人”。
我推崇二代创业,因此受本书启发,我延伸思考了一个问题,即“创业式传承”模式可否不仅限于两代人共同创业,或者两代人共同创业的方式可以有不同呈现。比如,第二代选择独立创业,但是创业资本、资源、商业与管理经验的一部分与第一代创始人有关。第一代创始人不参与第二代创业企业经营管理,只当投资人,可以提供一些资源,并扮演一定的顾问角色。这样是否可以避免“方太模式”学习困境,同时,又可以帮助第二代实现创业梦想?第二代创业成功,是不是可以算作家族基业的延续,只是呈现方式不同?
阅读本书,不同的人将会有不同的思考,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我们将强烈地感受到茅氏父子的创业激情与企业家精神世界的魅力,并得到具体的企业治理与经营管理的经验与智慧。
愿茅老健康并持续着“传承与企业家精神”的教育之使命,愿茅忠群先生领导的方太继续着“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的使命。共同的使命,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郑敬普
海川视野咨询创始人
2018年9月23日于北京

图书目录

丛书推荐序 四十不惑立潮头
总序 记录一段重要历史
推荐序一 创业式传承与家族企业现代转型的典范
推荐序二 立人达人胸怀天下
推荐序三 家业长青,事业长兴
推荐序四 创业式传承:格局与智慧赢得天下
前言
第一章 从发展到传承:民营企业成长新阶段 / 1
家族企业现代转型: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问题 / 3
研究背景:民营企业的创业与发展 / 15
案例研究方法 / 22
第二章 创办方太之前的茅氏父子 / 27
慈溪的地域特性 / 29
茅氏家族的经商基因 / 35
“病痛夺走了我的青春岁月” / 39
三十奔波尘与土 / 42
人生的三次危机 / 52
第三章 带三年(1996 ~1998年) / 57
埋下一颗创业的种子 / 59
定了!回乡创业 / 63
父子之争和家庭会议 / 67
方太的“四明山会议” / 74
超越时代的大胆选择 / 76
淡化家族制 / 85
避免两个中心 / 90
第四章 帮三年(1999~2001年) / 94
只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 / 96
口袋理论 / 102
用人之道 / 105
营销变革 / 112
明确三大定位 / 117
父亲主外,儿子主内 / 120
第五章 看三年(2002~2004年) / 125
文化是父子俩共同的坚持 / 128
放弃快速扩张,专注做精、做强 / 132
产品延伸,品牌进化 / 134
父亲彻底交权,儿子全面掌舵 / 140
家业长青的系统思考和第三次创业 / 142
第六章 方太的成长之路(2005年至今) / 147
方太成长轨迹 / 149
专注与聚焦的力量 / 154
以客户为导向的持续创新 / 161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 169
方太文化与超越利润的追求 / 173
长期导向的企业家精神 / 184
第七章 创业式传承模式可以复制吗 / 187
创业式传承过程中茅氏父子做对了什么 / 189
创业式传承是一系列事件 / 201
学习方太,尽早启动传承规划 / 212
后记 / 219
附录A 本书写作过程中的相关访谈明细 / 222
附录B 成功的传承经常是被逼出来的 / 223
附录C 方太的管理原则 / 230
参考文献 / 249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理查德 L. 达夫特(Richard L. Daft)范德比尔特大学多萝西·马西克(Dorothy Marcic)范德比尔特大学著
作者: 卢润德 蒋志兵 蔡翔 等 编著
作者: 孙军,张英奎
作者: 理查德.L.达夫特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陈春花 赵曙明 赵海然 著
作者: 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命题研究组 编著
作者: [美] 琳达?哥乔斯(Linda Gorchels)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