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经济学>产业经济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管理实践
作者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赛迪经略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 2012-07-23
ISBN : 978-7-111-38688-9
定价 : 118.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473
开本 : 16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在工业和信心化部有关领导的指导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策划并组织撰写了赛迪顾问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丛书。本书是丛书第二册。

图书特色

变革求新,开创中国发展新模式
如何打破资源瓶颈,构筑特色产业版图?
如何突围定位挚肘,实现战略转型提升?
如何突破机制约束,推动管理持续创新?
如何破解人才困境,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内容简介

  本书对光电、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地理信息、三网融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以产业研究、战略转型、管理创新、人才战略、案例分析为线索进行了系统化的深度阐述,全书共分五篇。
  产业发展篇对光电、光通信、锂离子电池、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北斗导航、地理信息、卫星应用、三网融合、低碳城市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空间布局做了全面的总结与分析,对产业趋势、未来走向做了科学的展望和预测。
  战略转型篇对区域、城市、园区、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的转型背景、面临的主要问题、转型模式、转型路径或策略进行了系统阐述。
  管理创新篇从管理创新背景、面临的主要问题、模式、实践四个层面对城市发展、园区运营、城市新区开发、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如何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管理新需求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人才战略篇阐述了软件、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文化创意、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发展背景、发展现状、关键人才和发展策略。
  典型案例篇介绍了一些地区与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管理创新中的典型案例,并提炼出其创新特点与借鉴价值。
赛迪顾问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丛书
之一《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
之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管理实践》

即将推出 敬请期待
之三《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及并购战略》
之四《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是直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类科研事业单位。自成立二十余年以来,秉承“信息服务社会”的宗旨,坚持面向政府、面向企业、面向社会,致力提供决策咨询、管理顾问、媒体传播、评测认证、工程监理、创业投资和信息技术等专业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咨询业、评测业、媒体业、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业五业并举发展的业务格局。
  研究院总部设在北京,并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设有分支机构,业务网络覆盖全国500多个大中型城市。研究院现有员工20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00余人,博士100余人、硕士600余人。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并在业内率先通过国际、国家质量管理与体系(ISO9001)标准认证的现代咨询企业(股票代码:HK08235),直属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CCID),凭借自身在行业资源、信息技术与数据渠道等竞争优势,能够为客户提供公共政策制定、产业竞争力提升、发展战略与规划、营销策略与研究、人力资源管理、IT规划与治理、投融资和并购等咨询服务。公司旗下拥有赛迪信息工程顾问、赛迪投资顾问、赛迪管理顾问和赛迪监理四家控股子公司,并在上海、广州、深圳、西安、南京、武汉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拥有300余名专业咨询人员,业务网络覆盖全国200多个大中型城市。详情请浏览赛迪顾问在线www.ccidconsulting.com


北京赛迪经略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北京赛迪经略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迪管理顾问”)是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多年来,凭借自身在政府资源、行业渠道、知识积累和专业方法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赛迪管理顾问专业从事企业管理变革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咨询业务,既为企业客户提供发展战略、产业规划、集团管控、人力资源规划、组织变革、岗位设计、薪酬福利体系设计、绩效考核、营销策略、品牌提升和文化建设等专业服务,又为政府客户提供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品牌推广、城市文化建设、园区产业规划、园区空间布局规划、园区品牌提升、园区招商引资规划等咨询服务。致力成为城市经济第一智库、企业管理第一顾问。

图书前言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实现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等战略目标,国家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专项规划。与此同时,各行业、各地区也积极落实和部署本行业、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企业也纷纷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约70%的中央企业都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和实践阶段。
  值此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之际,深入研究和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从理论知识到实践、从战略制定到具体操作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领导的指导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凭借自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传统产业的深厚积累,策划并组织撰写了“赛迪顾问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丛书”。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管理实践》(以下简称《管理实践》)作为系列丛书的第二部,汇集了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转型和管理创新的典型实践;从促进产业发展与注重管理实践的二维视角,考虑产业发展、产业承载、创新与转型的客观现实,立足于区域、园区、企业的协同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管理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刻、系统的研究,是我国首部系统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管理实践的高端专业文献。
  《管理实践》在秉承系列丛书之首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的研究风格基础上,着重展示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管理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产业发展、战略转型、管理创新、人才战略、典型案例为主线,按照产业发展篇、战略转型篇、管理创新篇、人才战略篇、典型案例篇依次展开,力求以精练的语言透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管理的要点和精髓。
  产业发展篇着眼于产业发展趋势的研判,对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光通信、北斗卫星导航、三网融合、地理信息、卫星应用、锂离子电池、低碳城市等十大细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区域分布特征与空间发展格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解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产业发展概览部分,系统阐述了各细分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投资、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方向等关键问题,形成了产业分析框架体系;区域分布特征部分,对产业发展的总体格局和重点区域进行了研究,概括出宏观产业发展地图;重点城市发展部分,针对城市、园区的产业基础、产业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出各地产业发展的成功道路;空间演变趋势分析部分,通过对现实条件与对产业发展影响的综合把握,从空间布局上推断出产业演变趋势,为各地方因势利导的本地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发展政策部分,通过对中央和重点省市的促进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系统梳理,归纳出了各政策的要点,为产业政策的解读和贯彻提供了便利。
  战略转型篇着眼于发展产业的战略转型模式与路径,对区域、城市、园区、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转型所面临的问题、转型路径和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其中,战略转型背景部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主体的视角,对战略转型动因、必要性、方向等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存在的问题部分,针对发展和战略转型所面临的体制、资源、技术、手段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深刻的剖析,理清了制约战略转型的关键问题;战略转型模式部分,系统阐述了战略转型的典型模式,并进行了比对,为选择科学的战略转型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战略转型路径部分,着重介绍战略转型的路径以及适应性分析,为战略转型与路径选择提供借鉴和参考。
  管理创新篇着眼于发展产业的管理创新,对城市发展、园区运营、城市新区开发、大型国有企业及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的背景和面临的问题、创新模式、管理创新实践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其中,管理创新背景部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主体的视角,对管理创新的迫切性需求、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剖析,揭示了管理创新的原动力;面临的问题部分,运用重点问题分析的法则,概括出阻碍管理创新的瓶颈和制约因素;管理创新模式部分,多方位、多视角、系统地阐述了管理创新的模式和管理创新的内容,为实施管理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管理创新实践部分,系统介绍了管理创新的典型经验与成功做法,为系统实施管理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可选择的策略。
  人才战略篇着眼于产业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分别对软件、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文化创意、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人才发展背景和人才概况、产业关键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并从政府、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的视角提出了相关产业人才发展策略。其中,产业人才发展背景部分,对产业及产业人才从概念上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基于产业环境对产业发展背景与产业人才规划背景进行了比较分析,明确了产业人才规划的必要性;产业人才概况部分,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产业人才需求的增长与趋势、产业人才供给特征进行了科学判定,对产业人才特点、人才发展机遇与挑战等影响产业人才规划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产业关键人才分析部分,解析了各产业链关键环节人才需求特征,对各区域的产业人才政策进行了梳理与比对,为产业人才规划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产业人才发展策略部分,分别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高校及研究机构层面对促进产业人才发展的策略提出了可借鉴、可操作的建议,以使得各层面的产业人才培养得到良好的衔接。
  典型案例篇着眼于产业发展和管理实践典型案例,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管理实践的典型案例,从案例概述、创新特点、借鉴价值三个方面加以归纳总结。其中,产业发展案例部分,以聚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城市为案例,在案例概述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所选择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提取了各自的创新特点,为各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管理实践案例部分,选取发展产业过程中不断寻求管理创新的地方政府、园区和企业的经典案例,介绍了各自管理实践的成功模式,剖析了各自的创新特点和价值贡献,为全面推动产业良性发展提供了参考。
  作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智库,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直属单位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诸多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积累、完备的统计数据与众多的合作伙伴,已为逾100家政府、园区、企业、投资机构提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咨询服务。《管理实践》的出版,可为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管理的各界人士提供科学翔实、切实可行的借鉴。
  本书的编写工作于2011年12月启动,编撰历经总体策划、内部论证、专家研讨、稿件征集、体系编排、审核校对、专家评审等多个阶段。本书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地方政府、产业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和相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的鼎力支持和无私帮助。本书成稿过程凝结了数十名参加编写工作的产业界、学术界专家学者所付出的大量心血和艰辛努力。
  在此,谨向支持和帮助本书成功出版发行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各省区市经信委(工信委)、相关行业协会、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各类园区、参加本书研究和编撰的专家学者,以及所有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与汗水的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限于时间、条件与水平,本书中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的地方,衷心希望广大读者与各界人士给予批评指正。

封底文字

中国首部系统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专业文献

  本书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管理创新做了阐述和展望,对各细分产业的发展做了具体的分析,对政府、园区、企业的战略转型和管理创新做了详尽的介绍,对各级政府、企业应对新形势的举措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细分产业和管理实践的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苏 波
  
  本书以产业发展、战略转型、管理创新、人才战略、典型案例为主线,展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和空间布局,列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转型模式与路径,提炼战略性新兴产业管理创新的模式与经验,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发展战略,研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为各级政府、各类企业提供了兼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宝贵资料与见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贺

  本书不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细分产业和交叉产业的产业特征和区域、空间发展布局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指明了战略转型和管理创新的模式、路径,而且就主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到的人才战略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各地和各类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 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  冷荣泉

赛迪顾问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研究
中国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运营战略研究
中国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重组战略研究
中国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控制战略研究
中国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团管控战略研究
大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
大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战略研究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布局与发展战略
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与并购战略研究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投融资与并购战略研究
中国软件产业投融资与并购战略研究
中国大型企业云计算应用战略研究
中国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战略研究
中国政府云计算应用战略研究
中国物联网产业投融资与并购战略研究
中国政府物联网应用战略研究
中国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处理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大数据产业生态战略研究
中国稀土产业投融资与并购战略研究
中国智慧园区建设战略研究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地图白皮书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地图白皮书
中国新材料产业地图白皮书
中国高端装备产业地图白皮书
中国环保产业地图白皮书
中国新能源产业地图白皮书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地图白皮书
中国软件产业地图白皮书
中国云计算基础设施产业地图白皮书
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白皮书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地图白皮书
中国三网融合产业地图白皮书
……

作者简介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赛迪经略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暂无简介

推荐序

推荐序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具有战略性、带动性、新兴性等基本特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增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也是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2010年10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12年5月30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编制上报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经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即将印发实施。
从形成规律看,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支撑。同时,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也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牵引和带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转型升级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和任务,必须要强化自主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形成新竞争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一,立足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是新技术,只有技术的创新突破,才能催生、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加快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其二,聚焦发展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门类多、涵盖领域广,产业发展存在一定差异性。要加强统筹规划,明确发展时序,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集中优势资源,突出发展重点,促进率先发展。注重推动重大技术突破,注重增强核心竞争力,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对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的引导,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明显优势的地方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以地方相关产业的资源优势与人才优势形成区域性的产业发展比较优势。
  其三,夯实产业基础。工业基础能力主要是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含基础元器件)、基础制造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等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日本、德国等工业强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基础能力水平决定了工业整体素质、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能力的支撑,工业就难以实现全面转型升级的目标。我国部分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若没有工业基础能力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会缺少根基,而且难以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
  其四,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同样重要,必须高度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在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应将服务型制造作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构建服务型制造的产业技术体系,突破关键技术,鼓励探索新模式和新业态,培育现代服务型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管理实践》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赛迪经略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联合编撰,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管理创新做了阐述和展望。其对各细分产业的发展做了具体的分析,对政府、园区、企业的战略转型和管理创新做了详尽的介绍,对各级政府、企业应对新形势的举措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细分产业和管理实践的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全书总结起来有四大特点。
  第一,作者阵容强大,研究有高度。本书汇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的从业人员,业界的专家学者,对产业发展状况的描述比较准确,对产业研究的视角比较深入,对产业趋势的预测科学严谨。
  第二,内容视野开阔,范围有广度。本书的产业研究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诸多领域;地域研究上包括了各个细分产业的重点区域,战略转型和管理创新研究涉及城市、园区、企业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承载主体,人才战略研究囊括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范围全面、覆盖面广。
  第三,层次结构清晰,逻辑关联周密。本书沿着产业发展、战略转型、管理创新、人才战略、典型案例的顺序依次展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其承载主体涉及的战略转型、管理创新、人才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度的研究,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和路径。
  第四,案例实际具体,分析有深度。本书针对产业发展与管理实践给出了大量具体的案例,在创新特点与借鉴价值方面的案例剖析对于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
  本书紧扣时代脉搏,对各级政府与企业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紧紧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2012年6月5日


推荐序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又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对我国的创新能力提升与产业结构调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国家到各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绩。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一个简单的“战术”或者“战役”,而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是一个需要长期积极探索、努力奋斗的过程。要从战略层面上全局性地把握新兴产业的发展路线,需要在具体工作中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结合我国国情,切实把产业做实、做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需求与资源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摆在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这种矛盾带来的现实压力,有可能驱使我们在有些领域做出其他国家无法做出的成绩,驱使我们在新兴产业中做出原创性的新突破。例如,我国石油紧张,但我国家庭汽车的发展速度却很快,因此促使我国发展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的内生动力就强于其他国家;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因而洁净煤的研究利用就需要更多的关注;我国很多城市缺水,因而海水淡化产业就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人口大国,要处理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就业的问题,因而能显著带动就业机会的新兴产业就特别值得重视。强大的需求和创新意识,是未来促使我国很多技术走在世界前列的动力。
  因此,各地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过程中,要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权衡自身条件和产业发展机遇,不能仅仅追求政绩和短期效益,谨防已经产能过剩的产业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名义重新上马。
  第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利用本土市场带动核心技术发展。
  我国是一个物质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但是如果把市场容量看做资源,我国则有着巨大的市场资源优势。市场无法换来先进国家的核心技术,但市场对于培育我国的核心技术却至关重要。市场经济推行至今,我们不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产品和技术,但是要留给新兴产业领域的本土企业以足够的市场空间。如果市场资源全被国外企业与产品占领,那么我国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就会缺乏市场考验,缺少成熟条件。
  我国部分产业的市场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体,支撑本土新兴产业发展是它们应尽的责任。一直以来,很多先进国家的龙头企业承担了提升技术能力、带动本国优势产业发展的使命,我国的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也同样负有这种历史重任,担负起支撑产业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社会责任,即下游的产业要支持上游的设计与研发。在通信产业里的华为、中兴的成长充分说明本土市场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我国应该继续合理利用巨大的市场容量来培育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利用大型国有企业的优势地位来支持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提升,提高相关新兴产业的国际地位。
  第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至关重要。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将全面支撑信息社会的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对GDP的贡献以及其在高技术产业中的比重,应该说都是最高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地位和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新型显示、集成电路、软件、高端服务器、信息服务等,范围很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提出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撑信息社会的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作为国家重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新的组成部分,服务于各行各业,对支撑信息社会具有重要价值。以物联网为例,物联网本身就是“两化”融合很重要的切入点,在工业、农业、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对提高生产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起到积极作用。
  要处理好这些问题,需要学术界、企业界、管理部门勇于开拓,创新进取,多思、多看、多实践。在此背景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管理实践》一书,以产业发展、战略转型、管理创新、人才战略、典型案例为主线,展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和空间布局,列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转型模式与路径,提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管理创新的模式与经验,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发展战略,研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为各级政府、各类企业提供了兼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宝贵资料与见解。
  第一,此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产业趋势、产业区域布局与空间布局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这对于各地区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切实把产业做实、做深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此书对地方政府、园区、企业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实施战略转型,在模式和路径选择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对于业界培育良好的产业环境、建立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此书对地方政府、园区、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管理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做了较为详尽的归纳和研究,深刻阐述了管理出效益,印证了创新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提升区域、园区、城市、企业的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借鉴价值。
  第四,此书对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人才队伍建设,分别从产业环境、人才供给与需求、产业链和区域关键人才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对政府、企业、高校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战略提供了策略和指南。
  第五,此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管理实践典型应用案例的创新特点与借鉴价值做了深入浅出的归纳总结,这对于开展实际工作提供了思路上的启发引导与操作上的参考。
  此书叙述清晰准确、分析客观深入、判断有理有据、指导科学严谨,为各级政府、企业、科研单位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事业的人们提供了深具价值的参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5月28日


推荐序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因此,我国已经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其中,以“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入选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不仅意味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自身的产业化进程将大大加速,同时通信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更多肩负起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任。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通信业的发展一路领先,一直以超出GDP增长的态势发展。但近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传统语音业务逐渐饱和,随着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及异质竞争的出现,通信业高增长的局面开始扭转。通信业进入新一轮调整期,我国通信业务收入增长自2007年出现拐点并一路走低,落后GDP增幅的局面一直到2011年下半年才出现转机,并将这一形势一直延续至今,四年之后通信业增速又超GDP令业界为之振奋。现阶段,通信业亟须加强技术创新,整合IT资源,开创新的服务模式,而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对增强运营商的全业务支撑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令全球经济发展遇阻,但通信业发展却又一次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从政府层面来看: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和行动计划,建立了若干支持下一代通信网络、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业基金,为包括电信运营商在内的各类ICT企业战略转型营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由工信部等七部门2010年启动的光纤网络建设计划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电信运营商作为“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主体,不仅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还肩负着保障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的重任。
  从电信运营商来看: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及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正在加紧步伐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电信运营商依托3G网络,依靠厂商提供智能终端、众多业务开发者提供新业务应用的模式,已经完成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下一阶段,电信运营商将以智能管道的提供者、平台运营的主导者以及移动应用的引领者的姿态,将移动互联网推向深化阶段;在三网融合领域,电信运营商通过加快宽带接入网络的建设与城域网的改造、积极部署IPTV以及整合内容资源等举措,强化了其全业务运营的竞争优势;在云计算领域,电信运营商将致力于成为云计算全服务提供商,中国移动“大云”、中国联通“沃云”和中国电信“天翼云”建设使得三大运营商云战略已经形成鼎立之势;在物联网领域,电信运营商普遍以M2M业务为切入点,并从基础网络服务向应用集成、运营支撑和IT设施服务延伸,逐步完成整体解决方案和应用服务商的转型。
  从政府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举措以及电信运营商近几年在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所做的努力来看,整个通信业已经迎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挑战既包括电信企业把握国家政策方针、规划产业布局的战略性问题,也包括新型商业模式探索、加强政企互动与产业资源整合等一系列运营问题,还包括电信企业在战略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组织架构调整、人才培育和引进等管理问题。尤其是在2008年中国电信行业新一轮重组刚刚结束的背景下,战略能否成功转型,业务、组织以及人员等能否融合,商业模式能否经得起检验等,这些都是电信企业当前能否适应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获取发展机遇、发挥国民经济发展顶梁柱作用所亟须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整个通信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适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北京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赛迪经略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组织数十名专家、学者撰写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管理实践》一书,不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细分产业和交叉产业的产业特征和区域、空间发展布局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指明了战略转型和管理创新的模式、路径,而且就主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人才战略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各地和各类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各类产业园区和各类企业提供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战略转型的方向、途径和管理创新的模式等,将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宣讲创新案例、介绍先进经验的同时启迪了政府和企业管理者的智慧。
  第一,聚焦产业发展,指导产业布局,规避产业风险。该书传承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的研究风格,比较全面、系统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各重点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了深入的研究,对各重点产业的区域布局和空间布局及其演变趋势做了高度的概括,详细地解读了国家和各地区关于重点产业的发展政策。为规避和克服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等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关注政企联动,立足产业升级,促进战略转型。该书分别从城市、园区的承载及区域和企业发展的角度,在产业链的区域承载、产业升级、企业战略转型等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归纳提炼了区域、城市、园区、企业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转型过程中的典型路径和常规模式,为政企联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切实的策略和建议。
  第三,剖析关键问题,归纳发展模式、引领管理创新。该书针对基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城市发展、园区运营、城市新城开发和企业发展等方面出现的影响管理创新的现实问题和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归纳出了克服和突破管理创新的典型模式,并通过经典案例以佐证。为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实施管理创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范本。
  第四,落实人才战略,优化人才结构,培养人才梯队。在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中,该书突出了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细分产业的人才需求与供给特点和影响政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细分产业的关键人才和区域分布特点进行了概括归纳,分别为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实施人才战略,推动人才结构优化和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梯队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策略和建议。
  此书以事实为依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十个产业进行分析,资料翔实,案例经典,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转型模式、路径具有典型性和可复制性,管理创新经验具有示范性和可推广性,对培养和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战略研究具有前瞻性和可借鉴性,可为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推动管理创新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通信学会 副理事长
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苏波)
推荐序二(邬贺铨)
推荐序三(冷荣泉)
前言
产业发展篇
第一章 光电产业
第一节中国光电产业区域发展概览
一、产业现状
二、产业趋势
第二节中国光电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一、已形成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分布特征
二、重点区域
第三节中国光电产业重点城市发展
一、整体呈现“一东一中”两带的分布特征
二、重点城市产业布局
第四节中国光电产业空间演变趋势分析
一、将呈现“从沿海到内地梯度转移”的演变趋势
二、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将逐步呈现一定的差异化
三、持续承接国外先进地区的光电产业转移
四、地方政府的意志将成为产业汇聚的推动力之一
第五节中国光电产业发展政策
一、中央政策
二、重点省市政策
第二章光通信产业
第一节中国光通信产业发展概览
一、产业现状
二、产业趋势
第二节中国光通信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一、已经形成“龙头拉动,一心四极”的聚集型发展格局
二、重点区域
第三节中国光通信产业重点城市发展
一、整体呈现“七城逐鹿,光谷领先”的分布特征
二、重点城市产业布局
第四节中国光通信产业空间演变趋势分析
一、中国逐渐成为光通信研发制造业的全球基地
二、产业总体空间将呈现“本地蔓延、向西辐射”趋势
三、产业链多环节呈现差异化空间演变趋势
四、地方政府的协调统筹将在产业空间演变中起到重要作用
第五节中国光通信产业发展政策
一、中央政策
二、重点省市政策
第三章锂离子电池产业
第一节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区域发展概览
一、产业现状
二、产业趋势
第二节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一、已形成三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分布格局
二、重点区域
第三节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重点城市发展
一、锂离子电池城市发展总体分布
二、重点城市产业布局
第四节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空间演变趋势分析
一、高端锂离子电池材料壁垒较高,东部优势区域将保持产业集聚
二、电芯环节梯度转移趋势加剧,碳酸锂中西部资源优势明显
三、锂离子动力电池成升级方向,产业向传统汽车城市汇集
第五节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政策
一、中央政策
二、重点省市政策
第四章新材料产业
第一节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概览
一、产业现状
二、产业趋势
第二节中国新材料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一、已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
二、重点区域
第三节中国新材料产业重点城市发展
一、分布广泛、特色鲜明
二、重点城市产业布局
第四节中国新材料产业空间演变趋势分析
一、将呈“强者愈强、梯度演进”的空间演变趋势
二、区域分工格局将更加明晰
三、基地带动区域集群发展,辐射效应不断增强
第五节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政策
一、中央政策
二、重点省市政策
第五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第一节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概览
一、产业现状
二、产业趋势
第二节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一、初步形成“两核多中心”的空间格局
二、重点区域
第三节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城市发展
一、产业集中在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
二、重点城市产业布局
第四节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空间布局演变趋势
一、产业空间布局将从沿海向中西部进一步扩散
二、重点新兴城市将持续涌现,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三、研发总部与制造中心分离,区域分工更加明确
第五节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政策
一、中央政策
二、重点省市政策
第六章北斗卫星导航产业
第一节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区域发展概览
一、产业现状
二、产业趋势
第二节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一、尚未形成明显产业集聚
二、重点区域
第三节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重点城市发展
一、整体呈现“星星点火,加速燎原”的分布特征
二、重点城市产业布局
第四节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空间演变趋势分析
一、产业整体分布发展,由重点区域拓展全国
二、产业上游聚焦发展,地域分工进一步明确
三、下游应用全面开展,运营服务区域性分散
第五节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政策
一、中央政策
二、重点省市政策
第七章地理信息产业
第一节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区域发展概览
一、产业现状
二、产业趋势
第二节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一、已经形成四大区域聚集发展的总体格局
二、重点区域
第三节中国地理信息产业重点城市发展
一、整体呈现“一带一组团”的分布特征
二、重点城市产业布局
第四节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空间演变趋势分析
一、产业整体呈现“强者愈强,扩散发展”的演变趋势
二、以北斗导航系统为契机重构导航产业格局
三、产业区域分工进一步明晰
第五节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
一、中央政策
二、重点省市政策
第八章卫星应用产业
第一节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区域发展概览
一、产业现状
二、产业趋势
第二节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一、产业集聚发展初现雏形
二、重点区域
第三节中国卫星应用产业重点城市发展
一、以省会发达城市为主导发展
二、重点城市产业布局
第四节中国卫星应用产业空间演变趋势分析
一、产业整体快速朝产学研资源强市汇聚
二、卫星导航逐步向经济发达城市延伸
三、卫星通信和遥感业逐步向偏远和灾害多的区域转移
第五节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政策
一、中央政策
二、重点省市政策
第九章三网融合产业
第一节中国三网融合产业区域发展概览
一、产业现状
二、产业趋势
第二节中国三网融合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一、已经形成四大区域聚集发展的总体格局
二、重点区域
第三节中国三网融合产业重点城市发展
一、呈现出以重点城市为先导的产业集聚发展特征
二、重点城市产业布局
第四节中国三网融合产业空间演变趋势分析
一、从短期看,产业将进一步向重点城市集聚
二、从中期看,试点城市辐射效应将日趋明显
三、从长期看,欠发达地区走出特色发展路径
第五节中国三网融合产业发展政策
一、中央政策
二、重点省市政策
第十章中国低碳城市产业
第一节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径
一、低碳产业
二、低碳交通
三、低碳生活
四、低碳建筑
第二节中国低碳城市区域分布特征
一、已形成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格局
二、重点区域
第三节中国低碳城市重点城市发展
一、整体呈现“五省八市”的分布特征
二、重点城市发展布局
第四节中国低碳城市空间演变趋势分析
一、以点带面,由四大区域向全国迅速拓展,形成燎原之势
二、各地低碳城市建设重点愈加突出、特色鲜明
三、各地加快建设低碳城市的同时将越来越注重与“民生”相结合
第五节中国低碳城市产业发展政策
一、中央政策
二、重点省市政策
战略转型篇
第十一章区域发展战略转型
第一节区域战略转型背景
一、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区域发展战略
三、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推动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型
四、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促使区域发展战略的升级
第二节区域战略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保障条件的区域差异明显
二、转型速度的差异导致区域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三、区域协调机制缺乏导致转型效果不佳
四、转型目标的实现过于依赖经济手段
第三节区域战略转型模式
一、基于城乡统筹的转型模式
二、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型模式
三、基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转型模式
四、基于“两型社会”的转型模式
第四节区域战略转型路径
一、集聚新兴产业,打造经济高地
二、保障生态安全,打造主体功能区
三、突破行政界限,打造战略区域
四、强化经济联系,打造经济走廊
第十二章城市发展战略转型
第一节城市战略转型背景
一、城市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双重压力
二、城市增长由要素驱动转向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的发展阶段
三、城市竞争由单一竞争力转向以综合竞争力为特征的阶段
四、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已难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二节城市战略转型面临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科学性有待提升
二、城市发展路径依赖严重
三、城市创新关键环节需要加强
四、城市资源承载力不足
第三节城市战略转型模式
一、基于创新驱动的转型模式
二、基于产业升级的转型模式
三、基于空间重构的转型模式
四、基于服务引领的转型模式
第四节城市战略转型路径
一、立足国际战略,打造国际化大都市
二、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
三、挖掘文化内核,建设文化名城
四、转变发展理念,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第十三章园区发展战略转型
第一节园区战略转型背景
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二次创业”的现实需要
三、自主创新的战略要求
四、发展空间不足的制约
第二节园区战略转型面临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二、政策优势逐渐弱化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四、社会服务建设滞后
第三节园区战略转型模式
一、基于产业升级的转型模式
二、基于政区合一的转型模式
三、基于运营主体多元化的转型模式
四、基于城市综合体的转型模式
第四节园区战略转型路径
一、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二、推动技术创新,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基地
三、加强生态转型,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四、促进产城融合,打造新型城市综合体
第十四章大型国有企业转型路径与策略
第一节大型国有企业战略转型背景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加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
三、适应科技发展与进步的需要
四、大型国有企业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大型国有企业战略转型面临的问题
一、市场成熟度较低
二、技术创新要求高
三、企业财务风险较大
四、外部政策环境变动
第三节大型国有企业战略转型路径
一、技术获取,提升竞争力
二、产业培育,抢占制高点
三、战略投资,布局潜力业务
四、兼并重组,整合优势资源
第四节大型国有企业战略转型策略建议
一、加强市场分析,提高战略决策的针对性
二、加强技术研发,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三、加强财务管理,增强投融资能力和效率
四、加强政策跟踪,增强企业发展的灵活性
第十五章中小企业战略转型
第一节中小企业战略转型背景
一、全球经济低迷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经济活动的“蝴蝶效应”挑战中小企业的市场应对能力
三、产业高端挤压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
四、全球化竞争对中小企业提出新要求
第二节中小企业战略转型面临的问题
一、资产规模小
二、技术创新力弱
三、受发展环境影响大
四、处于产业链低端
第三节中小企业战略转型路径
一、优势扩张,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重点突破,构建核心业务
三、产业追随,抓住产业机遇
四、业务渗透,壮大企业规模
第四节中小企业战略转型策略建议
一、审慎选择路径,适时突破进入
二、加强资本运作,降低投资风险
三、强化创新机制,打造创新能力
四、加强市场对接,完善路径选择机制
管理创新篇
第十六章城市发展与管理创新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管理创新背景
一、城市发展新阶段对城市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城市管理的创新
三、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促进了城市管理的多元化
四、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需要科学的空间管控
第二节城市发展与管理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与机制亟待创新
二、管理手段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三、“重硬轻软”导致管理效能不高
四、无序低效开发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第三节城市发展与管理创新模式
一、基于文化创新的城市品牌建设
二、基于科技创新的城市运营管理
三、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空间重构
四、基于“分布式”城市社会管理创新
第四节城市发展与管理创新实践
一、品牌建设引领城市发展
二、科技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三、城市网格化管理创新
四、生态宜居理念推动城市管理创新
第十七章园区运营与管理创新
第一节园区运营与管理创新背景
一、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要求新的园区管理模式
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催生新的园区管理需求
三、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要求新的园区管理模式
四、园区发展转型升级亟须新的园区管理模式
第二节园区运营与管理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速度质量不协调
二、经营模式同质程度高
三、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四、公共服务职能不完善
第三节园区运营与管理创新模式
一、基于产业与空间的规划创新
二、基于职能和架构的主体创新
三、基于经营与盈利的策略创新
四、基于公共平台的服务体系创新
第四节园区运营与管理创新实践
一、园区运营主体创新
二、经营策略调整带动园区盈利
三、环境优化带动招商引资
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
第十八章城市新区开发与管理创新
第一节城市新区开发与管理创新背景
一、科学发展观要求人性化管理
二、资源环境的瓶颈要求精细化管理
三、新兴产业发展要求专业化管理
四、城市功能多样化要求多元化管理
第二节城市新区开发与管理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规划监管和执行力度不足
二、管理体制对传统模式的过度依赖
三、新老城区发展的协调性有待提高
四、社会管理职能相对滞后
第三节城市新区开发与管理创新模式
一、基于多元主体的管理对象创新模式
二、基于过程导向的管理评价创新模式
三、基于综合效益的管理目标创新模式
四、基于公众参与的管理手段创新模式
第四节城市新区开发与管理创新实践
一、增强政府服务功能
二、资源集约利用
三、产城融合发展
四、管理机构设置创新
第十九章大型国有企业管理创新
第一节大型国有企业管理创新背景
一、业务战略转型的要求
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要求
三、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要求
四、提升企业运行效率与效益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大型国有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的体制与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二、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三、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四、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总体较弱
第三节大型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模式与内容
一、管理创新模式
二、管理创新内容
第四节大型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实践
一、企业文化创新实践
二、风险控制创新实践
三、商业模式创新实践
四、服务创新实践
第二十章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第一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背景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
二、开拓市场空间的要求
三、实现快速成长的要求
四、提升盈利能力的要求
第二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定位不清
二、人才缺乏
三、生存压力大
四、技术水平低
第三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模式与内容
一、管理创新模式
二、管理创新内容
第四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实践
一、企业战略的创新
二、企业文化的创新
三、商业模式的创新
四、营销模式的创新
人才战略篇
第二十一章中国软件产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节中国软件产业人才发展背景
一、概念界定
二、产业环境
第二节中国软件产业人才概况
一、人才供需分析
二、人才特点分析
三、人才发展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中国软件产业关键人才分析
一、产业链关键人才分析
二、人才区域策略分析
第四节中国软件产业人才发展策略
一、政府层面
二、企业层面
三、高校及研究机构层面
第二十二章中国云计算产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节中国云计算产业人才发展背景
一、概念界定
二、产业环境
第二节中国云计算产业人才概况
一、人才供需分析
二、人才特点分析
三、人才发展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中国云计算产业关键人才分析
一、产业链关键人才分析
二、人才区域策略分析
第四节中国云计算产业人才发展策略
一、政府层面
二、企业层面
三、高校及研究机构层面
第二十三章中国物联网产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节中国物联网产业人才发展背景
一、概念界定
二、产业环境
第二节中国物联网产业人才概况
一、人才供需分析
二、人才特点分析
三、人才发展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中国物联网产业关键人才分析
一、产业链关键人才分析
二、产业区域人才分析
第四节中国物联网产业人才发展策略
一、政府层面
二、企业层面
三、高校及研究机构层面
第二十四章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节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人才发展背景
一、概念界定
二、产业环境
第二节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人才概况
一、人才供需分析
二、人才特点分析
三、人才发展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关键人才分析
一、产业链关键人才分析
二、人才区域策略分析
第四节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人才发展策略
一、政府层面
二、企业层面
三、高校及研究机构层面
第二十五章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节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背景
一、概念界定
二、产业环境
第二节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概况
一、人才供需分析
二、人才特点分析
三、人才发展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关键人才分析
一、产业关键行业人才分析
二、人才区域策略分析
第四节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策略
一、政府层面
二、企业层面
三、高校及研究机构层面
第二十六章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节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人才发展背景
一、概念界定
二、产业环境
第二节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人才概况
一、产业人才基本概况
二、面临的人才挑战
第三节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关键人才分析
一、产业关键行业人才分析
二、人才区域策略分析
第四节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人才发展策略
一、政府层面
二、企业层面
三、高校及研究机构层面
典型案例篇
第二十七章产业发展案例
第一节北京:抢占新材料产业的制高点
一、案例概述
二、创新特点
三、借鉴价值
第二节大连:三网融合产业的试点城市
一、案例概述
二、创新特点
三、借鉴价值
第三节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通信、光电子信息、地球空间
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
一、案例概述
二、创新特点
三、借鉴价值
第四节 保定:中国低碳城市的“先行者”
一、案例概述
二、创新特点
三、借鉴价值
第五节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一、案例概述
二、创新特点
三、借鉴价值
第六节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以“宽带中国”带动企业转型提升
一、案例概述
二、创新特点
三、借鉴价值
第二十八章管理实践案例
第一节北京东城区:城市管理创新实践
一、案例概述
二、创新特点
三、借鉴价值
第二节河北衡水:三区整合打造工业化引擎
一、案例概述
二、创新特点
三、借鉴价值
第三节重庆:两江新区创新园区开发与管理新模式
一、案例概述
二、创新特点
三、借鉴价值
第四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归核聚优
一、案例概述
二、创新特点
三、借鉴价值
第五节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信息化平台助推园区发展
一、案例概述
二、创新特点
三、借鉴价值
第六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军民结合特色的物联网产业领军企业
一、案例概述
二、创新特点
三、借鉴价值
附录
作者简介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伊丽莎白 L. 克莱因(Elizabeth L. Cline) 著
作者: [美]李·文塞尔(Lee Vinsel) 安德鲁·L.拉塞尔(Andrew L. Russell) 著
作者: (美)泰德 C.费晓闻 Ted C. Fish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