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

普适计算及其商务应用
作者 : (美)Bo Begole 著
译者 : 朱珍民 沈燕飞 叶剑 陈援非 等译
丛书名 : 计算机科学丛书
出版日期 : 2012-04-13
ISBN : 978-7-111-37575-3
定价 : 45.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13
开本 : 16
原书名 : Ubiquitous Computing for Business
原出版社: Pearson Education Asia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本书介绍普适计算的基本概念及其潜能。普适计算重点描述计算如何无处不在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计算机更嵌入、更适合、更自然。普适计算系统具有设备、信息和网络无处不在地互操作特性,创建交互和主动服务,以及个性化服务。

图书特色

普适计算及其商务应用
Ubiquitous Computing for Business
(美)Bo Begole 著 朱珍民 沈燕飞 叶剑 陈援非 等译

“伯·贝戈勒沉浸普适计算二十余载,他用本书向我们诠释了普适计算的巨大商业潜能。”
——戈登·贝尔
《Total Recall:How the E-Memory Revolution Will Change Everything》一书的作者
“在普适计算领域,权威性著作极其匮乏,伯·贝戈勒在本书中对普适计算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论述。”
——亚当·格林菲尔德,Urbanscale总经理
《Everyware: The Dawning Age of Ubiquitous Computing》一书的作者
“最后,贝戈勒对普适计算进行了全面而精彩的论述……”
——约翰·西利·布朗,Xerox公司前首席科学家,PARC中心总监
“为了把握高度不确定世界里的创造性思维,伯·贝戈勒向我们展示了无处不在的计算能力就像基础设施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
——克尔·尤西姆,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领导力与变革管理中心的主任
《The Go Point: When It,s Time to Decide》一书的作者
“在这个星球上,几乎没有人会比贝戈勒更理解普适计算和情境感知技术了。”
——贾斯汀·拉特纳,Intel公司首席技术官,Intel实验室主任
“来自普适计算发祥地的贝戈勒,对这种新兴技术的精彩陈述,深入浅出、趣味性强、见多识广、诙谐幽默。”
——约翰·克鲁姆,微软研究院
《Ubiquitous Computing Fundamentals》一书的编辑
“本书描绘了普适计算技术潜在的商业价值及其产生实际价值的方法。”
——迈克·库涅夫斯基
《Smart Things:Ubiquitous Computing User Experience Design》一书的作者
“普适计算与激光打印机、以太网、个人计算具有同等的商业影响力,这种新的计算模式正在改变商业信息交换和消费者交互的方式。”
——索菲·范得布洛克,Xerox公司首席技术官,Xerox创新中心总裁

前:
从互联网到iPod、手机,再到社交网络,这些超乎寻常的新技术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催生了大量的新型企业,同时也淘汰了许多不能适应变化的老企业。随着新的普适计算技术更加深入地交织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世界变革将会再次发生。
伯·贝戈勒(Bo Begole)身处普适计算变革中心:他领导着富有传奇色彩和发明范例的PARC研究中心的研发团队,正在创造和商业化普适计算技术。在本书中,贝戈勒简明扼要地述说了由普适计算技术创造出重大商业价值的方方面面。
本书描绘普适计算即将开辟的美好蓝图,解释如何加强普适计算和重新引导其他领域的社会发展趋势。普适计算可以帮助人们抓住商业活动过程中的特别机会,利用普适计算技术从内部流程、供应链、外部产品和服务等商业环节中获利;还可以帮助高级主管、战略家、技术管理者和企业家做出更好的决策,从权衡“建设与购买”利弊到降低风险等各种事务。
普适计算嵌入到高价值的产品中……
或者将普适计算解决方案融入到整个新型商业中
真心帮助用户,不要迷惑他们
通过普适设备、网络和数据实现人们想要的服务
触摸、移动、把握,并超越
用实时交互(RBI)代替鼠标和窗口
如何赢在普适计算领域——至少避免失败
为数字世界与物质世界的交互做好充分准备

后:
作者简介
伯·贝戈勒
担任施乐PARC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PARC研究中心是著名的信息技术发祥地之一,发明并商业化了多种核心的信息技术,包括激光印刷、以太网、图形用户界面、便携式计算机等。贝戈勒负责该中心普适计算领域的研发工作,率领计算机科学技术致力于新型普适计算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商业化。加入PARC研究中心之前,贝戈勒担任Sun微系统公司的研发科学家,致力于分布式协同系统和传感器网络的研发工作。
贝戈勒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的主席,跨越的领域包括人机交互、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担任ACM普适计算、智能用户接口、用户界面软件和技术、IEEE普适计算等多个国际会议的委员。
贝戈勒于1992年获得弗吉尼亚联邦(州立)大学数学专业的学士学位,分别于1994年和1998年获得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1-1989年服役于美国陆军部队,1991年作为阿拉伯语翻译参加海湾战争。现在他与妻子及3个孩子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斯拉图斯。

专家评论

“伯·贝戈勒沉浸普适计算二十余载,他用本书向我们诠释了普适计算的巨大商业潜能。”
    ——戈登·贝尔
    《Total Recall:How the EMemory Revolution Will Change Everything》一书的作者
    DEC前研发部副总裁(DEC的技术灵魂,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
  “在普适计算领域,权威性著作极其匮乏,伯·贝戈勒在本书中对普适计算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论述。库涅夫斯基所著的《Smart Things》对用户体验设计课题进行了综合性的介绍,这两本书可谓担纲了普适计算领域的核心基础,并将挑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对普适计算技术商用化的偏见。”
    ——亚当·格林菲尔德
  《Everyware:The Dawning Age of Ubiquitous Computing》一书的作者
    Urbanscale总经理(诺基亚前用户界面及服务设计总监)
  “贝戈勒对普适计算全面而精彩的论述,传承了马克·威瑟尔原始构想的精髓并剖析了这种构想在过去和将来所具有的非凡作用力。确切地讲,这一构想是对当今的许多问题进行追根溯源:为什么我们仍会对现在的技术感到如此之沮丧?而且为什么普适计算远景将会减缓我们的压力并产生更多的益处。”
    ——约翰·西利·布朗
    《A New Culture of Learning:Cultivating the Imagination for a World of Constant Change》一书的联合作者
    Xerox公司前首席科学家、PARC中心总监
   “本书为商业人士描绘出职业蓝图,据此谋求更好的市场智慧, 不再是不合适的信息而是更能付诸行动的信息,快速决策的即时数据。为了把握高度不确定世界里的创造性思维,伯·贝戈勒向我们展示了无处不在的计算能力就像基础设施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
    ——克尔·尤西姆
    《The Go Point:When Its Time to Decide》一书的作者
    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领导力与变革管理中心的主任
  “在这个星球上,几乎没有人会比贝戈勒更理解普适计算和情境感知技术了。将这两种技术用于改进商务交互方式肯定具有革命性作用。”
    ——贾斯汀·拉特纳
    Intel公司首席技术官、Intel实验室主任
  “20多年前,PARC中心提出了普适计算,其构想在不断进化。贝戈勒作为PARC中心现任的首席技术执行官来编著此书,那是再好不过了。此书可以帮助多个方面的战略家:从CTO到发明家,让他们领悟并开拓支离破碎的商务可能性。本书不仅帮助读者制定应对发展趋势的各类技术方案,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毕竟,最有价值的是:它并非停留在对未来会拥有什么的想法上,而是可付诸实现的计划——将机会变成产品并服务于大众。”
    ——特丽萨·伦特
    PARC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总监
  “来自普适计算发祥地的贝戈勒,对这种新兴技术的精彩陈述,深入浅出、趣味性强、见多识广、诙谐幽默。他对普适计算与商务关联关系的叙述很有见地、难得一见。这样的叙述深入到了人们期待已久的东西,并将对商务产生深远的影响。”
    ——约翰·克鲁姆
    微软研究院
    《Ubiquitous Computing Fundamentals》一书的编辑
  “本书描绘了普适计算技术潜在的商业价值及其产生实际价值的方法。其最佳捷径就是汲取二十多年研究与创新的经验,帮助企业总裁和经理理解普适计算技术的商务影响力,还没有其他的商务与技术书籍做过这种尝试。贯穿全书,每一章都充满伟大的思想和实践建议,这些思想和建议来自于该领域的思想领袖。”
    ——迈克·库涅夫斯基
    《Smart Things:Ubiquitous Computing User Experience Design》一书的作者
  “普适计算与激光打印机、以太网、个人计算具有同等的商业影响力,这种新的计算模式正在改变商业信息交换和消费者交互的方式。本书提供了借助普适计算能力创造出来的商业机会的实际展望。”
    ——索菲·范得布洛克
    Xerox公司首席技术官
    Xerox创新中心总裁

上架指导

计算机

封底文字

“伯•贝戈勒沉浸普适计算二十余载,他用本书向我们诠释了普适计算的巨大商业潜能。”
——戈登•贝尔
《Total Recall:How the E-Memory Revolution Will Change Everything》一书的作者
“在普适计算领域,权威性著作极其匮乏,布•贝戈勒在本书中对普适计算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论述。”
——亚当•格林菲尔德,Urbanscale总经理
《Everyware: The Dawning Age of Ubiquitous Computing》一书的作者
“最后,贝戈勒对普适计算进行了全面而精彩的论述……”
——约翰•西利•布朗,Xerox公司前首席科学家,PARC中心总监
“为了把握高度不确定世界里的创造思维,伯•贝戈勒向我们展示了无处不在的计算能力就像基础设施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
——克尔•尤西姆,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领导力与变革管理中心的主任
《The Go Point: When It’s Time to Decide》一书的作者
“在这个星球上,几乎没有人会比贝戈勒更理解普适计算和情境感知技术了。”
——贾斯汀•拉特纳,Intel公司首席技术官,Intel实验室主任
“来自普适计算发祥地的贝戈勒,对这种新兴技术的精彩陈述,深入浅出、趣味性强、见多识广、诙谐幽默。”
——约翰•克鲁姆,微软研究院
《Ubiquitous Computing Fundamentals》一书的编辑
“本书描绘了普适计算技术潜在的商业价值及其产生实际价值的方法。”
——迈克•库涅夫斯基,
《Smart Things:Ubiquitous Computer User Experience Design》一书的作者
“普适计算与激光打印机、以太网、个人计算具有同等的商业影响力,这种新的计算模式正在改变商业信息交换和消费者交互的方式。”
——索菲•范得布洛克,Xerox公司首席技术官,Xerox创新中心总裁

作者简介

(美)Bo Begole 著:暂无简介

译者简介

朱珍民 沈燕飞 叶剑 陈援非 等译:暂无简介

译者序

普适计算概念已经提出20多年了,随着嵌入式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普适计算的基础设施基本具备,涌现出了大量的普适计算原型系统,而且部分系统已经可以实用(如魔镜)。但全面了解普适计算的人还很少,对于“什么是普适计算”、“普适计算能干什么”、“如何实现普适计算”等问题仍然存在诸多疑惑。其实这也是所有新概念必须回答的3个问题。
我所理解的普适计算
  首先,普适计算是一种理念和愿景。当计算模式从主机计算进化到个人计算,再到分布式计算后,信息技术的进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渗透到了各个行业。但同时也出现了“信息过载”,信息设备的使用方式越来越复杂,信息应用太被动等许多让人们困惑的现象,那么有什么新的计算模式可以改变这些现象呢?在这种背景下,普适计算模式应运而生。它一方面为人们建立起对计算技术更美好的愿景,另一方面又为普适计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促使计算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那么究竟“什么是普适计算?”经常有人向我问起这个问题,多个行业的人士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无论是马克·威瑟尔的“ubiquitous computing”,还是IBM的“pervasive computing”,从字面上理解很简单,那就是“无处不在的计算”。与“个人计算”和“主机计算”的模式不一样,普适计算是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它并非强调计算设备无处不在,而是描绘“计算”如何“无处不在”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威瑟尔先生在多种场合阐述这一概念。详细的介绍可以参见威瑟尔先生的文章“21世纪的计算机”和网站http://wwwubiqcom/hypertext/weiser/UbiHomehtml;也可以参见本书扩展阅读中列出的参考文献。
  普适计算强调计算与环境融为一体,而计算机本身则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普适计算的愿景就是希望“在普适计算的模式下,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普适计算的最高目标就是使计算机更嵌入、更适合、更自然,致使人们可以不加思考地使用它们,让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享受计算带给我们的便利和个性化服务。虽然普适计算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基本含义已经非常清晰。
  第二,普适计算是一种新的实践。可以用“不可见性、主动交互性(自然和宁静交互)、个性化”做简单概括。不可见性让计算与日常生活和工作融为一体;主动交互性让感知与交互在不知不觉中自然主动进行;个性化根据个人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最适合个人的服务,即以人为中心的服务。
  关于第二个问题“普适计算能干什么?”威瑟尔先生首先在“21世纪的计算机”一文中指出:“最深奥的技术恰恰是那些看不见的技术。这些技术交织于日常生活之中,与生活融为一体直至无法区分。”其次,本书作者贝戈勒也从商业应用层面进行了全面解析。
  第三,普适计算是一种颠覆性技术。所谓颠覆性技术就是看似空穴来风,但冲击了公众普遍认可的主导技术。信息技术领域经常发生这种现象,如网络、个人计算机、数字媒体、3D图像、虚拟世界、智能手机等。
  当然,实现普适计算这一宏伟愿景并非易事。那么,我们“如何实现普适计算?”其实,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已经实现的一些普适计算原型系统都具有颠覆性特性,如本书中提到的试衣魔镜,就完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实体试衣方式;还有就是具有情境感知能力的 “iBOX”3D游戏,把虚拟游戏世界和现实可感知场景进行了完美融合。还有许多以前出现在科幻小说(如《Ubik》)内的情境也已经利用普适计算技术变成了现实。
  第四,普适计算模式有别于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后者仍然是处于信息世界范畴之内;而普适计算系统则是常用于物理世界(包括人)和信息世界的信息交互。在普适计算系统中,信息流的一端可能包括计算机、手机、网络以及嵌入式计算设备等信息系统的实例,而信息流的另一端则包含了许多物理要素:位置、纸张、图片、音频或视频、触觉信息、生理特征信息甚至情感信息。
  普适计算系统具有3个关键要素:设备、信息和网络之间无处不在的互操作;创建的交互式和主动性服务;以及由此实现的个性化服务。一个成功的普适计算系统会结合这三方面要素,以满足用户的需求,特别是个性化的需求。
作者与普适计算
  伯·贝戈勒先生长期从事普适计算的技术研究和商业化应用开发。首先是在Sun微系统公司担任研发科学家,从事分布式协同软件的研发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全局分布式处理、中断管理、设备交互、移动情境感知计算等。2004年加入施乐的PARC研究中心,担任施乐PARC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负责该中心普适计算领域的研发工作,致力于创造新型交互系统。他的抱负就是要消除人与信息空间的技术障碍——通过研制更加智能的系统实现用户期望的交互意图。在普适计算相关方面,他拥有多项技术专利,发表了几十篇高水平的论文。
  贝戈勒在学术上非常活跃,是ACM的高级会员。他曾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的主席:2011 ACM会议计算机系统人机工程分会技术委员会副主席(2011年5月),CSCW 2008大会主席,CHI 2007论文主席。他曾担任多个顶级会议的组织委员会和程序委员会的委员,包括Ubicomp、PerCom、智能用户接口(IUI)、用户界面软件和技术(UIST)等。他还积极投入普适计算的商业应用活动,主持和参与了硅谷的多个商业技术兴趣组,在多个商业与技术的会议上发表演讲。
普适计算的发展历程
  普适计算源于1988年PARC研究中心的一系列研究计划,在该计划中,马克·威瑟尔首先提出了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概念,于1991年发表在《科学美国人》的文章“21世纪的计算机”一文,与此同时“普适计算”概念算是正式亮相。在文中,威瑟尔指出:“最深奥的技术恰恰是那些看不见的技术。这些技术交织于日常生活之中,与生活融为一体直至无法区分。”威瑟尔主张计算机的使用应迎合人的习性,融入人的日常环境及工具中,并自主地与使用者产生互动。他认为普适计算的发展将带领人们进入“宁静技术”时代——让技术无缝地融入日常生活,使人们摆脱技术带来的压迫感,使技术处于非妨碍状态,无须用户分散精力。威瑟尔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信息世界。在这个世界中,通过在日常生活用品和场景中嵌入具有通信和感知能力的计算设备,人们可以方便地穿行于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间。
  1999年,IBM也提出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的概念,即为无所不在、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式。与威瑟尔一样,IBM也特别强调计算资源普存于环境当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需要的信息和服务。
  1999年,欧洲研究团体ISTAG提出了环境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的概念。其实,这是一个与普适计算类似的概念,只不过在美国等国家叫普适计算,而欧洲的有些组织团体则叫环境智能。2003年举行的首届EUSAI(European Symposium on Ambient Intelligence)论坛上,主办者飞利浦公司在技术概念会议集中探讨了智慧环境感知技术的三大关键领域包括: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情境感知(context awareness)、智慧及自然互动作用。其中智慧环境感知技术的目标是,在人体的周围环境中布置智慧化的技术,而且能够不为人所察觉。
此后,各国政府部门对普适计算研究提供了广泛支持。
  美国的DARPA、NSF、NIST都对普适计算研究提供了资助,DARPA专门设立了Ubiquitous Computing科目并资助了5个相关研究计划,分别是:MIT的Oxygen、CMU的Aura、OGI和GIT的InfoSphere、伯克利大学的Endeavor和华盛顿大学的Portolano。
  2004年,日本启动“UJapan”计划,实现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ubiquitous network society),希望在2010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anytime, anywhere, anything, anyone”都可以上网的环境。
  2006年,韩国推出“uKorea”政策,此前2004年推出的“IT 839策略”为其前导型计划,uKorea旨在建立无所不在的社会(ubiquitous society)。
  在欧洲,由政府部门资助的项目有欧盟下IPTS资助的Ubiquitous Computing in Europe计划。英国EPSRC资助的Equator计划。
  在中国,2006年起分别有863计划、自科基金、973计划进行资助。
译者的致谢
  首先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感谢他们对我们在普适计算领域研究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感谢他们对我们担纲本书翻译工作的充分信任,因为本书是集科普性、商用性和技术性为一体。
  其次,参加本书翻译的其他人:刘晓明、张筱璇、刘书静、王冠兰、杨鑫、李艳兵、蒋晶晶,还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语系的崔丽老师。
  由于时间仓促,译者水平有限,书中缺点甚至错误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学者及读者不吝指教。

图书目录

出版者的话
名家书评
译者序
作者简介
致谢
第1章绪论:阅读浪潮
11本书读者
12本书内容
13本书所回答的问题
14本书组织结构
尾注
第一部分普适计算的背景与潜能
第2章深奥的技术
21借鉴历史,获益匪浅
211放眼未来,浪潮汹涌
212日本的普适计算
213英国的普适计算
22普适计算在WWW中的地位
23后Web时代的普适计算
231过度普适化的现实
232设备过多
233信息过多
234社会关联太多
235网络太多
24总结
尾注
第3章但用无妨
31汽车该对家庭供暖系统说什么
32 保持可控
33主动交互
331自然交互
332计算机感知
333触摸、移动、捕获
334主动系统
34帮助和知识
35用户想要做什么
36总结
尾注
第4章笨性不移
41船长,发动机负荷过载——快不行了
42创造感知
421乐意效劳
422情境交融
423个人语义网络
424情境智能
43可操作信息
431个体可操作性
432确定“可操作性”
44大脑:用户模型
45总结
尾注
第5章遗失的配方
51不精确性:马蹄铁与手榴弹会“差不多”
52不可救药的计算机:“我要教你多少遍才会?”
53隐私:渐渐认识你,渐渐对你知根知底
531经济风险
532犯罪风险
533公共利害关系
534降低隐私担忧的最佳实践
54总结
尾注
第二部分普适计算的商机
第6章商务抉择
61谁输谁赢
62深思熟虑的转型
63总结
尾注
第7章柔性营销:个性化市场
71为什么广告还在纠缠我们
72实现双赢
721基于特征的过滤
722协同过滤
723利用传感器做出判断
724普适广告
725目前的普适广告
726未来的普适广告
727难度是什么?有什么真正的发明
728针对活动的广告
729“有效广告”:矛盾修辞法
7210基于活动的广告在理论上的有效性
7211技术应用前的测试
73总结
尾注
第8章打破供应链
81跳过供应链
82传媒产业的商业链合并
83剪链的方法
831自我反思
832寻求潜在的顾客
84案例研究:DNPMagitti
85识别机遇
86个性化的休闲活动指南
861Magitti的神奇之处
862你想干什么
863引导系统:如何花费时间
864你的爱好是什么
865这样值得吗
866比猜想好多少
867可以帮多大忙
87商业影响
88总结
尾注
第9章间断性连接
91不需要更多的导线
92有形的无线
93不可预测的数据信道
94案例学习:施乐 PrintTicket服务
941安全光学配对
942从打印机上能看到什么
943商业影响
95总结
尾注
第10章协同
101被打扰的代价
102案例分析:Sun微系统公司“在线”和“有空”预测
103分布式团队的规律感知
104如果电话像一个4岁小孩会怎样
105令人紧张的监管
106商业影响
107总结
尾注
第11章扬帆起航
111互动公共信息展示
112零售决策支持
1121购物的信息技术
1122社会时尚因素的决定性
113案例:魔镜
1131数字试衣间
1132魔镜
1133公共试验
1134商业影响
114总结
尾注
第12章普适商务
121未来的普适商务
122把握潮流
123评估机会
124总结
尾注
附录扩展读物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Emad Aboelela 著
作者: 刘镇 金志权
作者: Ravindra K.Ahuja, Thomas L.Magnanti, James B.Orlin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杰森·安德鲁斯(Jason Andress) 著
作者: 刘畅 杨昕
作者: 陈金窗 沈灿 刘政委 编著
作者: 杜金房 张令考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