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工商管理>管理学

战略历程(原书第2版)
作者 : [加]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布鲁斯·阿尔斯特兰德 (Bruce Ahlstrand)约瑟夫·兰佩尔 (Joseph Lampel)著
译者 : 魏江 译
出版日期 : 2020-06-24
ISBN : 978-7-111-65800-9
定价 : 7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350
开本 : 16
原书名 : Strategy Safari:The complete guide through the wild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Second edition)
原出版社: PEA-UK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无CD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几十年间,战略管理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本书作为战略管理研究者的必读书,对一大批世界级战略管理学家的成果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提炼,不仅展示了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战略管理发展的全景图,引领读者去体味和感悟全方位的、启人智慧的、多姿多彩的战略思想精髓,更重要的是能让读者看到战略管理的全貌。本书作为第2版,包括大量局部细微的修改和增补,对某些议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动态能力、认知和竞争之间的关系、实物期权理论、高层和中层管理者对战略决策的影响以及战略实践运动等。

图书特色

横跨半个多世纪的
战略发展全景图

图书前言

亨利·明茨伯格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不同思想学派的战略构成》(Strategy Formation: Schools of Thought),收录在弗雷德里克森(Jim Fredrickson)编纂的《战略管理展望》(Perspectives on Strategic Management)文集中。布鲁斯在特伦特大学(Trent University)授课时,曾把这篇论文作为讲义使用,发现效果很好。于是就问亨利:“为什么你不写一本关于战略管理的书呢?”亨利答道:“为什么我们不一起写呢?”同时,我们认为约瑟夫也是一个出色的合作人选,于是邀请他共同完成此项工作。这次战略历程由此拉开序幕。
我们并不打算把这本书写成教科书或者某种学术论文。从一开始,我们就认为这本书应既适用于从事管理实践的管理人员和咨询人士,也适用于教学当中的学生和教师。因此,我们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战略管理这个充满魅力的领域。当然,书中的某些部分可能对实践者很有吸引力,另外一些部分则是针对学术界的人士写的。这也是战略管理本身的特点所致。我们不希望本书过于教条化,而希望它更贴近读者。我们期待各界朋友都能加入我们的历程,但同时,你会遇到一些挑战,需要我们一起探险,并希望这样的历程更具鼓舞力!自始至终,我们强调战略管理应当是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的领域,战略管理需要重新整合该领域内的各种不同学派,而不是将它们孤立开来。
为了让这次历程的内容更加丰富,我们还出版了一本与该书结构相近、内容更风趣的书,即《战略回味》(Strategy Bites Back)。为了方便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本非传统套路的书,我们还提供了一份指导手册。
在此,非常感谢大家的合作。尤其感谢自由出版社的Bob Wallace,他对第2版的出版贡献颇多。同样,Abby Luthin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Kate Maguire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在本书确定现在的书名以前,Kate给它起了这么一个名字:战略管理这头大象)。在考究一些纷繁复杂的数据时,特别是在推敲一些复杂的信息方面,我们还得到了Elana Trager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Coralie Clement运用娴熟的技巧,并获得许可完成了获得诸多参考文献使用权的工作,其中大部分工作是和不同国家的作者合作完成的。Coralie在某个电子邮件中这样写道:“当我在印度与一位来自Franco-Anglo的加拿大人谈论即将在美国或欧洲出版一本书时,这种感觉是多么美妙啊!啊哈,这就是现代生活!”
Joelle Méric为本书第1版提供了很多有用且中肯的建议,另外也感谢亨利在蒙特利尔学术研讨会的博士生,他们提供了大量很有帮助的建议。
第2版可谓是“故地重游”:我们回顾了以前所写的东西,澄清了之前叙述得不太清楚的地方,并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这次“故地重游”得以成行,要感谢许多朋友的帮助。我们要感谢多年来一直向我们反馈信息(评论和新理念)的所有读者;那些促使我们不断对本书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反思的学生;还有那些选择本书进行教学,常常带给我们惊喜的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我们要特别感谢Liz Gooster、Richard Stagg、Ajay Bhalla、Shiva Nadavulakere、Melissa Nadler 和Santa Balanca Rodrigues等人,尤其是Pushkar Jha对本书的帮助,我们不胜感激。
第2版包括大量局部细微的修改和部分内容的增补。我们对某些议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动态能力、认知和竞争之间的关系、实物期权理论、高层和中层管理者对战略决策的影响以及战略实践运动等。
下面开始我们的美丽旅程吧!

上架指导

管理类

封底文字

Thinkers50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当今世界杰出的管理思想家
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
明茨伯格可能是我们过去30年、40年、50年唯一一位真正深刻的管理思想家。

肖知兴 领教工坊学术委员会主席,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杰出研究员
中国企业现在面临的创新能力的匮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死循环、产业升级的无能,背后其实都是科学人本主义的缺乏。所以,我们现在比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明茨伯格的思想。

杨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大家风范之人晚期所写的著作,通常都是先期著作的深刻化,只有读到后面的著作……人们才觉过去散落满地的碎屑字字珠玑,豁然开悟。

徐二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汕头大学商学院院长
无论是对企业经营雄心万丈的管理者,还是对这一领域充满困惑的学生,只要你想了解战略,管理大师明茨伯格的《战略历程》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导书。

姬十三 果壳CEO,在行创始人
管理是一种实践,需要在行动中不断探索。当你不确定该怎么做的时候,你需要先行动后思考,而不是先思考后行动。战略不是规划出来的,真正富有成效的战略家在肥沃的土地上建造花园,让各种各样的主意在那里生根发芽。其中的佼佼者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壮大。管理大师明茨伯格一语惊醒梦中人!

刘润 润米咨询创始人,“5分钟商学院”主理人
明茨伯格通过一个个故事点明了管理中常被忽略的常识和本质。在快节奏的工作之外,他的著作给了我一个真正属于管理者的静享时刻。




译者序

2005年暑期,当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编辑与我电话联系,问我能否翻译这本书第1版的时候,我有些犹豫,主要基于三个原因。原因之一是我实在是怕译书,甚至恐惧。因为译书是建立在对他人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基础上的再创新,要领会原作者的思想并以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需要二次创新。我担心自己水平有限,害了读者,落个骂名,便诚惶诚恐。原因之二是怕译明茨伯格的书。学过战略、讲过战略的人,几乎都知道明茨伯格,都知道他是目前世界上战略管理领域大佬级的牛人,也就是所谓的权威。很多人也读过他的不少著作,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他的学术思想,想“糊弄”读者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他的作品用词很考究,要译出原味来,不经过一次又一次推敲,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之三是怕译《战略历程》这本书。本书是一大批世界级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几十年研究成果的总结,是对可谓“车载斗量”的成果的全方位梳理和提炼,浓缩到这样一本约25万字的书里,本来就是令人恐惧的事情,现在要翻译出来,肯定是需要建立在对各个学派思想的认知基础上的,这显然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犹豫之后,我答应了。一方面是因为编辑的鼓励,另一方面是因为面临挑战时的内心冲动。我看原版时,就觉得这本书是战略管理研究者的必读书,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战略管理发展的旅程图,引领我们去体味和感悟全方位的、启人智慧的、多姿多彩的战略思想精髓,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这些“睁眼瞎”能看到战略管理这头大象。但老实说,你不要指望读完一遍就能看到这头大象,要真正让这头大象清晰可见,恐怕你得读上两遍、三遍,甚至更多遍。于是,我决定通过翻译的方式,把一个一个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文字呈现在自己面前,然后用一个一个文字描绘出一只耳朵、一条腿、一条尾巴……再用这些耳朵、腿、尾巴等,勾画出一头大象。尽管我们修改了五六遍,把这头大象通过文字的方式展现出来了,但我心里很清楚,要理解“大家”的思想本就不容易,何况要再创造—译著要真正做到“信、达、雅”,实在还需再努力。
写了前面这些文字后,我觉得没有多少必要再说这本书的价值了。这里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给大家提三点建议。一是本书的思想是高度浓缩的,要读懂这本书,还是应该配套地去读各个学派的名著,这种相互印证的学习方式对于真正领会本书的精髓是非常有帮助的。二是这本书中的很多用词在中文语境下实在很难翻译,比如,经过反复琢磨,把“strategy formation as an emergent process”中的“emergent”译作“涌现”,但觉得“涌现”仍难以完全恰当地表达“emergent”的原意。因此,还需要读者与我们一起再去寻求更“达”的用词。三是不要走马观花式地读这本书。该书的特点是“深邃、精练”,走马观花是难以穿越这片丛林的。
最后,特别需要感谢勾丽博士、陶颜博士、朱海燕博士、周泯非博士,以及彭雪蓉、胡遐迩、陈必超、李洁和赵建平等。他们与我一起分头初译了各个章节,之后,我们互换章节逐字逐句校对,校对之后,再由本人全文校对,然后再分头润色文字,润色文字后再由我统稿。没有他们的艰苦努力,是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的。同时,我还要感谢王磊女士,没有她的支持、信任和鼓励,要完成这个工程同样是难以想象的。
正如前面所说的,本书是几十年来战略管理思想精华的浓缩,限于本人的能力,书中肯定有不如意的地方,谨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魏 江
于浙江大学求是园

推荐序

战略是药,是药三分毒
毫不讳言,《战略历程》是亨利·明茨伯格现有出版著作中,我最喜欢的一本。
润米咨询是一家战略咨询公司。所以,我常被问:到底什么是战略?
商业世界,有些概念每个人都在谈及,但是要么找不到定义,要么能找到几千个定义,比如“领导力”,比如“企业文化”……比如“战略”。
关于战略的各种说法、诠释、段子有很多:
战略,是目标与能力的匹配。
战略是一把双刃剑。
战略,不是选择做什么,而是选择不做什么。
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战略,只不过是成功人士对自己过去路径的美化和总结而已。
好的战略的反面,通常也是好的战略。
在思想市场上,各种被称为“战略”的东西也很多:
蓝海战略、平台战略、定位战略、爆品战略、跟催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数一数二战略、差异化战略……
为什么这些可以被称为战略?有哪一家“战略”认证机构,给它们发过证书吗?琳琅满目的战略,放在思想药店里,该买哪一种服用呢?它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带来了什么问题?它们贵吗?它们真的经过科学验证、双盲试验了吗?它们有理论依据吗?它们有适用条件和边界吗?
天啊,太复杂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套“选择战略的战略”吗?
经营战略咨询公司多年,我一直想写一本书,就叫作《选择战略的战略》。我把它称为我的天命之作。但是,我几次想动笔,几次都放弃了。因为太难了。
咨询公司是“医”,战略是“药”。真正的咨询公司,只开处方不卖药,因此具有公正性。写《选择战略的战略》,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写一本“药典”。
但是,怎么写?
首先,你要调研。你要大量接触、跟踪、调研各种战略服用者的情况,看看有多少治好了,多少治死了,多少只是起到了安慰剂的作用。
其次,你要分析。你要根据这些数据,归纳并验证这些战略处方药的“适应证、服用方法、禁忌事项”。是药三分毒,说可以包治百病的战略,都是大力丸。
最后,你要提炼。你要把市场上数不胜数的药,从各个维度归纳提炼。这一类,其实是“战略保健品”,无害但用处也不大;这一类,是“战略非处方药”,有症状自己买本书照做就行;那一类,是“战略处方药”,毒性大,必须遵医嘱。
这太难了。太难了。
直到,我读到了明茨伯格的《战略历程》。合上书的那一刻,我从他的读者,变成了他的粉丝。这简直就是我要写的《选择战略的战略》。
明茨伯格在这本书里,把战略分为十大学派(不是保健品、非处方药、处方药),它们是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这完成了“提炼”的工作。然后,他基于自己深刻的洞察,分析了每个学派的“医理和药性”,指出其适用范围,这就是“分析”。最后,他在每一个章节,给出了这个学派的成功或失败案例。这是基于他很长时间的“调研”。
调研、分析、提炼。看完这本书,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我打算倾其一生做的事情,明茨伯格早就做到了。这就是真正的大师!
所以,我怀着嫉妒的心情,把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位对战略感兴趣的企业家、创业者、管理者,认真阅读这本战略的药典。
什么是药?药是用来治身体的病的。什么是战略?战略是用来治企业的病的。
但是记住,是药三分毒。天下没有包治百病的大力丸。不管药厂怎么做广告,记得听医生的话。或者,至少,买本药典放在案头。觉得自己可能要被忽悠时,拿出来看看。

刘 润
润米咨询创始人,“5分钟商学院”主理人,微软前战略合作总监

图书目录

总 序(肖知兴)
推荐序(刘 润)
译者序(魏 江)
前 言
第1章 战略管理概述/1
战略管理这头大象
第2章 设计学派/17
战略形成是一个孕育过程
第3章 计划学派/36
战略形成是一个程序化过程
第4章 定位学派/64
战略形成是一个分析过程
第5章 企业家学派/100
战略形成是一个构筑愿景的过程
第6章 认知学派/121
战略形成是一个心智过程
第7章 学习学派/143
战略形成是一个涌现过程
第8章 权力学派/187
战略形成是一个协商过程
第9章 文化学派/214
战略形成是一个集体思维过程
第10章 环境学派/234
战略形成是一个适应性过程
第11章 结构学派/245
战略形成是一个变革过程
第12章 结束语/279
完整的战略管理大象
参考文献/302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高良谋
作者: (美)理查德 L. 达夫特(Richard L. Daft)范德比尔特大学多萝西·马西克(Dorothy Marcic)范德比尔特大学著
作者: 李彦斌 主编
作者: 理查德.L.达夫特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日]田中正知 著
作者: 魏炜 朱武祥 著
作者: (美)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著 李维安,王世权,刘金岩,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