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工商管理>管理学

德鲁克教你经营完美人生
作者 : (美)布鲁斯·罗森斯坦(Bruce Rosenstein)著
译者 : 赵银德 乔桂强 岑颖 译
丛书名 : 解读德鲁克
出版日期 : 2010-03-26
ISBN : 978-7-111-30025-0
定价 : 26.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144
开本 : 16
原书名 : Living in More Than One World: How Peter Drucker‘s Wisdom Can Inspire and Transform Your Life
原出版社: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August 1, 2009)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作者与读者分享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生平经验,透过与作者对谈的提问方式和德鲁克的生平轶事,带领读者对自我生活和职业进行深入思考和提出实用的建议,让我们学会充份掌握自己的人生。这本书让你拥有敏锐洞察力,从全新角度观察生活,并得到不断变化的启示,享受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图书特色

不要只生活在一个世界里
——德鲁克完美人生自助指南
创造未来的工作,其真正目的不在于明天做完什么,而在于今天做了什么才能赢得明天。
当下生活怎么样,今后生活怎么办
该书是德鲁克文库不可或缺的补充。布鲁斯·罗森斯坦回顾德鲁克思想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并为读者如何拥有自己的多维生活指明了方向。
—— 罗伯特 E.盖洛德(Robert E. Gaylord)
美军退休准将、美国IDEA总裁兼CEO
30多年来,德鲁克作品的人文特质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在交谈中,他强调领导力的发展要从个人的发展开始,对于知识工作者,更是如此。布鲁斯抓住了德鲁克的核心思想,即情商的最高境界就是保持本真。
—— 保罗·韦恩德(Paul Wieand)
美国高级情商研究中心主席、创始人
在最需要德鲁克思想之时,本书为我们奉上了其精华。它将成为当代和未来读者的必读书。
—— 理查德 F.舒伯特(Richard F. Schubert)
美国红十字会前主席
在这部重要而应时的著作中,布鲁斯·罗森斯坦将德鲁克的一些最重要思想进行了整合,并利用它们来应对今天和未来我们面临的挑战。
—— 诺瓦·斯皮瓦克(Nova Spivack)
Twine网站CEO

图书前言

身为当今社会核心群体—知识工作者的一分子,你一定机会无限。凭借辛勤劳动来养家糊口的时代已经远去,如今的工作取决于你的既得知识和学习能力,这就使你自己成为个人生产方式的主宰者。这一变化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末发现的。有了内化的知识,劳动者再也不会被限制在某一固定的地理区域内了,因为知识不依存于任何雇主或行业。
  今天,知识工作者的生活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德鲁克的生活和观点准确地预测了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所描述的“扁平世界”的景象:职业安全系数为零,信息高度泛滥,工作预期超低(一周7天,每天24小时,随时待命)。随着科技、教育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地区的知识工作者成为你的竞争对手。
  2005年,95岁的德鲁克溘然离世,生前,他生活愉悦、阅历丰富。基于德鲁克的言传身教,本书将指引你在人生历程中全面理解自己的生活。当你以全面的视角来面对生活时,你将以宽容的心态来看待生活。在德鲁克生前的一次采访中,他曾对我说,你“不要只生活在一个世界里”。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当你在某一方面(特别是工作方面)遇到挫折时,才能利用其他方面的支撑来尽快恢复元气。
  在挑战不断的经济时代,失业蔓延、家园沦丧、昔日稳健的企业濒临破产,此时更应该看到我们“不只生活在一个世界里”。倘若我们将自身价值全都压在一份工作上,就如同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失去这份工作的代价必定是惨重的;相反,假如我们建立了强大的支持系统和网络来分担风险,那么结果就会大相径庭了。
  本书旨在营造一种全面的生活观,将你的工作、朋友、家人、同事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统统纳入生活范畴。拥有此观念,你就能全方位地考虑生活,并思考各个方面之间的彼此关系。阅读本书时,抑或阅读完以后,创建一个“完美生活列表”有助于你形成上述生活观。书中每个章节都为你创建生活列表提供了建议和基本情况分析。不断完善的生活列表来自个人实时而不断发展的人生记录,是你生活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因为它让你准确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
  冲破惯常生活环境,重建多维度的完美生活,不能只考虑其美好的一面,也要意识到所面临的挑战或弊端。其利好就是不必独自承担失业或公司破产等生活打击,可以和其他组织或生活圈的人交流,从这些人和活动中所学到的东西可以应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弊端就是活动繁多而你却分身乏术,朋友成群而你却无暇顾及。
  我是以一名知识工作者代表的身份来写作此书的,而你在思索完美生活的利好面和当代知识工作者的挑战时,千万别陷入复杂的体系和原理。作为一名研究员兼图书馆馆长,我在《今日美国》工作了21年,直到本书的写作后期我才停下手头工作。同时,我还为《今日美国》的财经栏目撰稿,为美国天主教大学图书馆和信息学院授课。阅读本书,你会以一种超越时间、超越职业、超越工作与生活平衡关系的新方式来全面思考生活。
  你也许有疑问:“德鲁克不是以管理学之父和《财富》500强企业顾问而闻名吗?他怎么关心起读者的个人生活啦?”其实,德鲁克也有关于自我发展和自主管理的论述,这些内容散见于其诸多著作和文章中。在本书中,我收集整合了他的最佳论述并按逻辑结构编排,以飨读者。对读者而言,这本生活自助指南虽非德鲁克亲自执笔,但与他亲自指导相差无几。
  德鲁克的生活对所有知识工作者具有指引和启迪作用。多年来,他的生活一直丰富多彩,生活的各个方面却又密切关联。他曾执教于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德鲁克与伊藤雅俊管理学研究生院,该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曾创作了畅销近70年的作品;他曾担任通用电气、宝洁公司等企业和美国红十字会、美国女童军等非营利组织的管理顾问。
德鲁克研究
  1986年我便开始正式研究德鲁克思想,当时我正在美国天主教大学图书馆与信息学院学习管理课程,而他的扛鼎力作《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被指定为我们的教材。这一课程引导我学习了德鲁克的著作以及其他作者的商务管理书籍,至今乐此不疲。我撰写了这些著作的书评并于1996年开始代表《今日美国》采访这些作者,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不仅令人愉悦,而且也为我提供了学习管理的机会。
  有十年多的时间,我代表《今日美国》和其他媒体不断采访德鲁克并撰写相关报道。2002年,在洛杉矶为《今日美国》做完德鲁克的专题报道后不久,我便下决心为知识工作者写一本书,介绍如何应用德鲁克的智慧来指导自身的发展和成长。我始终认为德鲁克著作的该部分内容意义重大,但是,在此之前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其他作者都没有对该内容进行充分探究。
  书中不仅包含了我对德鲁克的几次访谈,而且也把相关人士,比如同事、学生和咨询伙伴的访谈纳入其中。2005年4月11日,在加州克莱蒙特市与德鲁克进行的访谈是我们之间最重要的一次访谈,在此7个月后他就驾鹤西去了,而且此次访谈有录像为证。录像向我们展示了这位95岁的老人热情洋溢而又风趣幽默的影像。
  为了撰写本书,我还参阅了克莱蒙特大学德鲁克档案馆的资料,并且将20年来收集起来的有关德鲁克和知识工作者的浩繁资料合理地融入书中。当初,我在档案馆亲自翻阅过的很多资料已经数字化了,你可以通过www.druckerinstitute.com免费获取。
章节纵览
  第1章“设计完美生活”阐释了“不只生活在一个世界”的概念和多维生活的理念,二者皆非依存于单一元素。开始设计你的完美生活列表吧,阅读过程中仍需继续完善。(最好是读完之后还能坚持!)本章还将进一步分析知识工作者的概念,对德鲁克的生活进行更多的了解。
  第2章“培育核心竞争力”围绕如何在众多能力中鉴定和提取自己的核心能力展开论述。尽管德鲁克及其他学者通常从组织角度论及这一概念,但是我们将其应用到个人领域。
  第3章“铸就美好未来”探讨了并行不悖的事业或第二职业如何影响你的人生旅程。本章引用德鲁克语录作为开端:“创造未来的工作,其真正目的不在于明天做完什么,而在于今天做了什么才能赢得明天。”
  第4章“塑造慷慨个性”就如何利用多彩活动给别人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做了讨论。我们将通过参加志愿活动、担当顾问、加入非营利组织、实践社会创业精神等活动进行检验。
  第5章“教与学”围绕促使德鲁克成功的两大概念展开论述。他长时间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将验证你能否当一名教师,并坚持一生学习不辍,这不但要求学习德鲁克的三年自学体系,而且要学习如何正确学习。
  结论部分,“扬帆起航”建议你阅读本书时,总结个人旅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考虑一下你的完美生活列表还有什么可以增减之处,并将其视为个人成长的指南,进而千方百计地利用它来启发自己、塑造自己。
  最后,“推荐书目”部分简略介绍了德鲁克最重要的一些著作,重点说明了通过每部著作你能学到哪些有关个人专业发展的知识。
本书框架
  本书每一章开篇都引用了德鲁克语录作为该部分的铺垫,同时这些只言片语还担当着引导你去钻研更多德鲁克著作的任务。随后围绕所引用语录进行内容引申和相关讨论。在需要之处,作者还会就某一概念的应用和实践给出建议,同样,作者也会给出采用某一观念的风险和弊端。每一节都有一个标有“一节一问”的专栏,通过这些问题让读者对本节主题有一个自我思考,问一下自己这些知识该如何践行,又该如何跟个人体验建立联系。标有“榜样德鲁克”的专栏则探讨了德鲁克本人是如何应用这些概念的。
  每章的结尾由三部分组成:本章问题小结、本章要点及下章导读、创建完美生活计划的建议。这些活动可以使你聚精会神地思索当下生活怎么样,今后生活要如何发展,还可以帮助你完善生活列表,因为它们将激发你去思考当下处境,未来有何追求。
  读完本书时,你不但能明白彼得·德鲁克是如何经营完美生活的,而且相信自己也能实现。有些读者可能已经步入完美生活,那么,书中的知识将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生活的维度并有助于在各维度之间建立联系。
  遗憾的是,德鲁克不能亲眼看到本书的出版了。但是,我认为他会把本书视为其思想遗产的延伸,对所有知识工作者具有巨大价值。倘若奇迹再现,他能亲自阅读本书,必将把内容反映到课堂上、著作中;必将意识到其思想怎样继续地影响着他人的生活;必将自认为又学到了新知识。

布鲁斯·罗森斯坦
2009年1月于马里兰州洛克维尔市

上架指导

企业管理

封底文字

当下生活怎么样,今后生活怎么办
不要只生活在一个世界里——德鲁克完美人生自助指南
创造未来的工作,其真正目的不在于明天做完什么,而在于今天做了什么才能赢得明天。
——彼得·德鲁克
该书是德鲁克文库不可或缺的补充。布鲁斯·罗森斯坦回顾德鲁克思想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并为读者如何拥有自己的多维生活指明了方向。
罗伯特 E.盖洛德(Robert E. Gaylord)
美军退休准将、美国IDEA总裁兼CEO
在最需要德鲁克思想之时,本书为我们奉上了其精华。它将成为当代和未来读者的必读书目。
理查德 F.舒伯特(Richard F. Schubert)
美国红十字会前主席
在这部重要而应时的著作中,布鲁斯·罗森斯坦将祖父的一些最重要思想进行了整合,并利用它们来应对今天和未来我们面临的挑战。
诺瓦·斯皮瓦克(Nova Spivack)
Twine网站CEO
在这个经济震荡的社会里,布鲁斯罗森斯坦巧妙的将我们引向多维生活之路,伟大的管理哲学家德鲁克就是这一生活的例证。多维生活,不但有利于实现个人的转型而且为展望个人遗产提供了一个窗口。
凯瑟琳·霍尔施(Kathleen Horsch)
The Human Spirit Initiative主席

作者简介

(美)布鲁斯·罗森斯坦(Bruce Rosenstein)著:担任图书馆员和研究员长达21年的Bruce Rosenstein曾为《今日美国》经济版撰写商业和管理类文章,研究德鲁克的生活和思想超过20年,并在德鲁克去世前五个月,有一场最后专访。在其新作《Living in More Than One World》中,作者运用德鲁克的管理智能教导我们改善生活,帮助我们建构一个完整的人生计划。

译者简介

赵银德 乔桂强 岑颖 译:暂无简介

译者序

快节奏经济主导型社会的副产物就是人们越来越无暇思考人生将走向何方,更别说停下脚步享受生活了,人们只能放弃休息时间,放弃思考时间,甚至放弃“生病”时间,不由自主地忙碌着,连见面打招呼都成了“您最近在忙什么”。显然,这不是真正的忙碌,只能算做“茫碌”—迷茫地忙碌,因为你没有停下来反观自己的行为,没有合理的人生规划,甚至失去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忙而不乱,充实而不迷茫,多彩而不单调呢?本书如同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给生活迷茫的人送来了光明,也送来了获得精彩生活的方法—营建“完美生活”。
  虽然彼得·德鲁克以企业管理大师闻名于世,但他同样关注个体发展和自我管理,特别是知识工作者这一新的社会阶层。然而,有关个体发展和自我管理的论述和文章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而且长久以来没有人专门进行研究总结。所幸,布鲁斯·罗森斯坦作为与德鲁克相识近20年的好朋友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这份责任。从开始计划到完成写作历时7年,其间作者多次采访德鲁克及其亲友、客户,得到了德鲁克本人和相关人员的大力支持。本书以作者20多年的德鲁克作品研究和实际采访为基础,收集整合了大师有关“个体发展”和“自我管理”的最佳论述,为当代和未来读者拥有美好生活指明了方向。
  本书分六个部分,即“设计完美生活”、“培育核心竞争力”、“铸就美好未来”、“塑造慷慨个性”、“教与学”以及“扬帆起航”。全书内容丰富,文字凝练,注重互动,通过对德鲁克思想和智慧的提炼和整合,为读者烹制了一道营养均衡的“德鲁克思想套餐”,使得我们的“生活机体”更加健康,更加活跃,更加有生命力。
  本书由赵银德、乔桂强和岑颖合译完成。在译稿付梓之际,我们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给予的合作机会。作为译者,我们当以百分之百的投入来翻译这样一部关于管理大师的畅销作品,但鉴于水平关系,不当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译 者

推荐序

当我作此序言时,世界正发生着空前的社会与经济巨变。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但是缺乏指引,此刻真希望听到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声音,然而他却永远地逝去了。
  布鲁斯·罗森斯坦《德鲁克教你经营完美人生》一书的及时出版,对我们而言实乃一大幸事。因为,一方面本书的出版日期恰逢德鲁克诞辰100周年,另一方面,罗森斯坦有效地提炼了德鲁克的管理哲学和思想,从而有助于我们迎接新的挑战。此外,作者将原汁原味的德鲁克思想呈现给每位读者。
  1981年,我与德鲁克邂逅,在效力于美国女童军期间与其共事。1990年,我离开了女童军,六个星期后到新成立的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管理基金会担任CEO,目前该组织已更名为领导与领导学会(Leader to Leader Institute)。德鲁克睿智而不失坚决,幽默而不失深刻,善于自省又关注他人。
  只有读者将阅读本书作为一次互动式经历,才能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特别是罗森斯坦书中所提出的发人深省的问题,不禁让人想起德鲁克的咨询方式:首先抛出很多问题,尽管有些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继而让你设想某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接着思考该如何处理这种问题。读本书时,通过对问题的全面思考和对自我假设的质疑,你会发现你正在与管理大师德鲁克本人对话。随着内心的变化和成长,以及心路历程上这位杰出旅伴的帮助,你会发现内在思考可以对外在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虽然理由千差万别,但各类文章、书籍、网站的确在源源不断地参考、引用德鲁克的话语和作品。德鲁克生平还研究了其他管理艺术,他去世以后,其追随者因看到他的理论不断成长并在全球各地不断扩散而心中释然。
  通过对德鲁克集中持续不断的研究,罗森斯坦完成了其他作者不能完成的工作,通过采访,他萃取的是德鲁克的思想精华。十多年来,罗森斯坦发表的文章和访谈多见于《今日美国》(USA Today)、《领导者对领导者》(Leader to Leader)季刊以及其他一些报刊,这恰恰说明作者对德鲁克影响与日俱增的敏锐把握。不仅如此,罗森斯坦还将自己对德鲁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汇编成书。他不但采访过德鲁克本人,而且采访了德鲁克的朋友、同事和学生,本书不是简单地描述德鲁克的现有思想,而是通过新的手法将其思想置于我们如何改善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的语境中进行剖析。
  据此,罗森斯坦给出的解答是学习德鲁克,不断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这要求我们增加好奇感,保持对新观念的开放度,同时保持对学习的热度和耐心;要求我们愿意传授知识,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学得更多、更有效;必要时,还要求我们勇于自省,但是千万别忘记关注外面发生的要事。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会慷慨,积极地去分享我们的时间、才智和经验。
  实现丰富生活还涉及一点,就是为了明天美好的未来尽量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未来不是我们自己或别人能够预测出来的。本书将会给出很多建议和策略,并给个性、能力和成就赋予更多内涵,同时给读者留下一些探索价值。给出的这些建议,不是让你做选择而是让你积极执行。罗森斯坦还提醒我们,在通往丰富生活的道路上存在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得学会挤时间。通过阅读,领会其中奥妙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和思考,浅尝辄止是不能实现的,原因在于获取答案并无捷径可走。相信德鲁克一定能体会到作者在整本书中所做的有益尝试。从现在开始,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吧,为你自己也为别人,也许这些人你从未遇见过,也许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他们还没有出生。
  第一次遇见罗森斯坦时,他与德鲁克之间的那种默契与和谐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罗森斯坦不仅是一位作者,更是德鲁克信赖的人生旅伴。作者从读者面临的挑战出发,以流畅的笔法写作,使本书既富深意又通俗易懂。
  不必知晓彼得·德鲁克,更不必通读其著作,通过本书去探寻和汲取德鲁克的智慧吧。书中内容会激发你的兴趣,促使你进一步发现或者回归到德鲁克的著作,这几乎是必然的。本书最后的推荐书目部分提供了德鲁克的精选著作,读者可以借此来塑造自我、提升自我。相信现在阅读或者重读德鲁克的著作时,你会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来深度理解德鲁克的思想和智慧。
  你一定是满怀激情地读完了前面的文字,因为凝练而丰富的文字与你形成互动,并不会让你产生被动阅读的感觉。如果还有以下发现,你一定更加兴奋:德鲁克精神能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帮助,而这就是你给自己的一份厚礼,这必将令你的前程无比辉煌。

弗朗西斯·赫塞尔本
主席兼基金会董事长
领导与领导协会(原为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管理基金会)

图书目录

赞誉
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设计完美生活 1
第2章  培育核心竞争力 21
第3章  铸就美好未来 41
第4章  塑造慷慨个性 59
第5章  教与学 81
结论  扬帆起航 101
推荐书目 105
注释 113
致谢 117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查克·威廉姆斯(Chuck Williams) 著
作者: 理查德.L.达夫特
作者: (美)理查德 L.达夫特(Richard L. Daft);多萝西.马西克(Dorothy Marcic)
作者: 张钢 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日]中内功(Isao Nakauchi) 著
作者: (美)大卫.卡拉汉(David Calla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