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
作者 : 陈传明 周小虎
出版日期 : 2007-07-12
ISBN : 7-111-21837-1
定价 : 36.00元
教辅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392
开本 : 16开
原书名 :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教材
包含CD :
绝版 :
图书简介

■ 20年教学与研究积淀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从事管理学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融合了当代管理学最新成果与中国管理实践而推出的一部优秀教材。全书共分为6篇20章,按照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等职能对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进行了规范阐述。

  ■ 贴近管理研究前沿
  本书内容新颖,汇集了近年来管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书中既介绍了现代战略理论、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团队管理、自我管理、冲突管理与危机管理、组织沟通与心理契约理论、组织结构化改造等知识,还描述了现代职能管理的研究成果,如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验营销与关系营销、品牌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组织成员行为与团队管理、卓越质量等新的管理理念。

  ■ 秉承规范学术传统
  本书秉承规范的学术传统,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逻辑的严谨性,在内容选择上避免了各种流派纷争和各种臆想带来的混乱。书中相关理论的介绍力求概念明晰、逻辑严谨、资料翔实、分析透彻。

  本书适用于本科层次管理学课程教学,也适合备考MBA、MPA,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培训所用。

图书特色

封底文字

■ 20年教学与研究积淀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从事管理学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融合了当代管理学最新成果与中国管理实践而推出的一部优秀教材。全书共分为6篇20章,按照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等职能对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进行了规范阐述。 ■ 贴近管理研究前沿 本书内容新颖,汇集了近年来管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书中既介绍了现代战略理论、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团队管理、自我管理、冲突管理与危机管理、组织沟通与心理契约理论、组织结构化改造等知识,还描述了现代职能管理的研究成果,如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验营销与关系营销、品牌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组织成员行为与团队管理、卓越质量等新的管理理念。 ■ 秉承规范学术传统 本书秉承规范的学术传统,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逻辑的严谨性,在内容选择上避免了各种流派纷争和各种臆想带来的混乱。书中相关理论的介绍力求概念明晰、逻辑严谨、资料翔实、分析透彻。 本书适用于本科层次管理学课程教学,也适合备考MBA、MPA,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培训所用。

图书序言

20年管理学教学之路
  我1981年7月从法国留学回国后,被国务院科技干部局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 1982年12月调入南京大学当时的经济系企业管理教研室。自此,在周三多、蒋俊等老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从事企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屈指算来,已有20余年。
  20多年来,根据不同阶段工作的需要,我曾经为南京大学企业管理及其相关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过“管理学”、“国际企业管理”、“管理思想史”、“企业组织理论”、“企业制度研究”、“企业战略管理”、“企业与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战略研究”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虽然大多都自成体系,但“管理学”却是其共同的理论基础。
  我的教师职业生涯是从讲授管理学开始的。管理学的教学不仅使我逐渐成长为一名基本合格的高等院校企业管理专业教师,而且为我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扎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正是管理学的课程建设促进了我在管理理论研究领域的不断进步。
  我们知道,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管理活动,管理理论是在总结人们管理实践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我们也知道,任何社会成员都是处在一定的管理关系中的。不论是管理学的授课对象还是管理学的讲授者,他们都是管理中的人,对管理这个问题都不是非常陌生的,对社会生活中的管理实践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从而也会在此基础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思考。把一个大家都认为比较熟悉的主题研究好、讲好,这可能是件不太容易的事。
  在20多年的管理教学与研究实践中,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努力和尝试:
  第一, 注重管理学教学的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结合。
  管理学是源自人类自己的管理实践,同时又用来指导人类管理实践的科学,其应用性特征非常明显。管理学的讲授者不仅要熟知管理的一般理论、原则和方法,而且还要熟悉这些原则和方法应用的具体背景条件。只有把管理学的一般知识放在特定组织具体活动进行的背景下去介绍和分析,才能把管理学讲活。因此,管理学的教师必须借助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去接触和了解不同组织的管理实践,以在此基础上用案例或事例来解释或佐证相关的管理理论。
  与此同时,管理学的教师也必须认识到,应用性特征越是明显,对讲授者的学术性要求也就越高。把一个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独特感受与认识的问题讲出理论来,讲授者必须具有相当的理论功底。这个理论功底不仅要求讲授者要非常熟悉管理的理论体系,了解不同管理理论流派的特点及其演进,能够用严密的逻辑与严谨的层次系统地介绍管理的一般理论、原则和方法,而且还要求管理学的教师对管理的本质及其现象进行自己的思考和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及时地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享。“管理活动的维持与创新特征”、“企业组织的结构化功能”等便是我们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中思考的结果,并逐步纳入到教学体系中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学术性是管理教学的生命线。
  第二, 注重管理教学与管理理论研究的相互支持。
  管理教学中体现的学术性必须以管理教师高水平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管理学工作者的理论研究与其教学应该是相互支持的。要通过教学促进科研,同时通过科研“反哺”教学。
  我们知道,教书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该“以教为本”。对大部分高校教师来说,教书可能是终身的职业,我们职业生涯中绝大部分时间的使用应该是与教学有关的。“以教为本”首先意味着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任何借口拒绝教学工作的安排。除了教学外,许多高校教师还承担了大量的校内外行政、社会服务等工作。但同时我们应该明白,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兼职,教书授课才是我们的本业,在任何时间我们都不能“不务正业”。
  “以教为本”还意味着我们要认识到,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要从教学中寻找研究课题,通过科研来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完善课程的理论体系。大家都熟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关于企业性质的研究,就是源于他在刚走上讲台时发现经济学的现有理论无法解释企业组织存在的社会理由,从而思考并提出了半个多世纪来在经济学及相关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交易成本理论。我是从讲授“管理学”开始在南京大学的教师生涯的。20多年来,我坚持每年为本科生上一个学期的“管理学”课程。长期的教学实践促使我们几乎思考了管理学的每一个基本问题,从而不仅帮助我们形成了比较扎实的管理学的理论基础,而且还使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特征及其超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的结构化变革”等课题便是在此基础上申请获得的。从教学中发现的这些课题的研究又反过来促进了教学中所体现的理论水平的提高。
  第三, 注重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管理学的教学和研究。
  学术水平的提高,要求管理学工作者不仅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注意从其他学科汲取营养,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人的行为。人的行为选择及其调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受到许多个人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人在组织内部或外部行为选择过程中的影响机制是许多人文或社会学科研究的主题。因此,研究人的行为协调的管理学需要在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中寻找理论支持。当然,这可能也是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共同特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Friedrich Hayek)在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大楼启用2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说中曾经指出: “没有人仅仅作为经济学家也能成为一名伟大的经济学家——我甚至不禁要说,如果一个经济学家仅仅是经济学家,他即使算不上一个危险人物,也可能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家伙。”[ZW(]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论文演讲集[G]. 冯克利,译.1版.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448.[ZW)]经济学家也好,社会学研究者也好,如果只有自己专业的理论与方法而缺乏其他学科必要的理论支持,则其研究视野和研究成果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它在这个方面的特征尤为明显。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教学与研究实践中注意广泛猎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强化在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增进学术敏感性,努力提高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前面提到的我们近年来关于“企业组织结构化”、“管理的维持与创新功能”以及“企业家社会资本”等课题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的相关理论。
  第四, 注重从描述人的活动的其他文献材料中获取管理学的知识。
  管理理论是对人的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总结,对人的管理活动是人类一般集体活动或社会活动的基本特征:只要有人的集体活动,就会有对人的集体活动的管理。当然,只要有对人的集体活动的管理,就会有对人的管理活动的思考,从而便有管理理论和方法产生的基础。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由人来进行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描述人的活动的所有文字材料,不论作者是否意识到,其中都可能有对管理的思考,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去体会,都可能从中得到一些管理的启示。
  根据这种认识,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不仅要从严肃的管理学教材或学术专著中寻找管理的理论真谛,而且还要从描述人的活动的其他文献材料中寻求对管理学的理论观点的实践支持。描述人的活动的文字材料最常见的形式可能是小说、传记这类文学作品。通过对这类作品的轻松阅读和关联思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增进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
  南京大学于1997年开始将“管理学”列为文科首席教授课程之一,我是这门课的主讲教师,授课对象是文科和社会科学相关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对这些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讲,管理实在不是一件易事。为了推动学生们运用刚刚接触的管理知识去分析社会活动中的管理现象,我通常在学期中布置一篇作业,要求他们以“我身边的管理问题”为题写一篇小论文。探讨的主题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管理问题,也可以是自己感受到或关注的某个管理现象。学生们探讨的主题非常丰富,如“学生会的组织架构设计”、“改进南京大学学生食堂管理的思考”、“我父亲的管理风格”、“巴顿将军的领导艺术”等。其中精彩者常被请上台来演讲。2000级新闻系几位女同学的演讲曾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几位同学以“金庸武侠小说爱好者协会”的名义写了一篇题为“论金庸武侠小说中武林各教派的管理问题”的论文,讨论了“五岳剑派”、“日月神教”以及“天地会”等武林帮会的“组织模式”和“组织文化”,分析了陈近南、任我行、左冷禅、张无忌等金庸笔下武林中领袖人物的“领导艺术”。毫无疑问,金庸在写这些小说时可能没有有意识地揉进管理学的理论知识,甚至可能不知道相关的管理理论,但透过金庸对武林人物及其活动妙笔生花的描述,我们确实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管理的启示,并从中抽象出一些相通的管理结论。这些作业的写作和介绍使同学们感叹, “哦,管理学还可以这样学”,从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管理学的热情。
  通过我和我的同事们在以上几个方面多年来的持续努力,我们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效果也因此而不断提高。我们讲授的“管理学”1997年被列为南京大学文科首席教授课程,2005年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来建设。当然,我们也知道,课程建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和我们团队的所有老师会更加勤奋地工作,努力不辱使命。

  陈传明        
  2007年1月于南京大学

图书目录

言  20年管理学教学之路
第一篇  导  论
第一章  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  组织要素及其整合2
一、组织及其要素2
二、组织要素的整合3
三、企业: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4
第二节  管理的内容、特征和原则7
一、管理的概念及其特征7
二、管理的内容7
三、管理的原则9
第三节  管理的科学化与方法论11
一、管理科学化11
二、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实践的艺术性…12
三、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14
四、系统的观点及其启示16
本章回顾19
本章案例  挥大锤的企业家19
第二章  早期管理思想
第一节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21
一、顺道21
二、重人22
三、求和22
四、法治22
五、守信23
六、预谋23
第二节  西方工厂制度初期的管理思想及实践24
一、小詹姆斯·瓦特与马修·鲁宾逊·博尔顿24
二、罗伯特·欧文24
三、亚当·斯密25
四、查理斯·巴贝奇25
第三节  古典管理理论26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26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9
三、韦伯的组织理论33
本章回顾35
本章案例  戴尔的成本节省之道36
第三章  现代管理理论
第一节  行为科学的产生38
一、照明实验38
二、梅奥与继电器实验39
三、访谈计划41
四、绕线实验与非正式组织41
五、梅奥的结论与人际关系学说41
六、从人际关系学说到行为科学42
第二节  现代管理流派43
一、社会系统学派44
二、决策理论学派46
三、经验主义学派47
四、权变理论学派48
五、管理科学学派48
六、新组织理论49
第三节  管理发展的新趋势51
一、从管理科学到管理艺术51
二、从硬管理到软管理52
序言  20年管理学教学之路
第一篇  导  论
第一章  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  组织要素及其整合2
一、组织及其要素2
二、组织要素的整合3
三、企业: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4
第二节  管理的内容、特征和原则7
一、管理的概念及其特征7
二、管理的内容7
三、管理的原则9
第三节  管理的科学化与方法论11
一、管理科学化11
二、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实践的艺术性…12
三、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14
四、系统的观点及其启示16
本章回顾19
本章案例  挥大锤的企业家19
第二章  早期管理思想
第一节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21
一、顺道21
二、重人22
三、求和22
四、法治22
五、守信23
六、预谋23
第二节  西方工厂制度初期的管理思想及实践24
一、小詹姆斯·瓦特与马修·鲁宾逊·博尔顿24
二、罗伯特·欧文24
三、亚当·斯密25
四、查理斯·巴贝奇25
第三节  古典管理理论26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26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9
三、韦伯的组织理论33  
本章回顾35
本章案例  戴尔的成本节省之道36
第三章  现代管理理论
第一节  行为科学的产生38
一、照明实验38
二、梅奥与继电器实验39
三、访谈计划41
四、绕线实验与非正式组织41
五、梅奥的结论与人际关系学说41
六、从人际关系学说到行为科学42
第二节  现代管理流派43
一、社会系统学派44
二、决策理论学派46
三、经验主义学派47
四、权变理论学派48
五、管理科学学派48
六、新组织理论49
第三节  管理发展的新趋势51
一、从管理科学到管理艺术51
二、从硬管理到软管理52
三、从“手段人”到“目的人”52
四、从强调个人之间的竞争到重视组织成员之间的协作54
五、从集中(集权)到分散(分权)54
六、从强调理性到重视直觉56
七、从外延式管理到内涵式管理56
八、回归基础管理57
本章回顾58
本章案例  松下幸之助的育人之道59
第四章  管理伦理与组织社会资本
第一节  管理活动中的道德逻辑62
一、管理与伦理的关系62
二、组织的伦理问题与道德判断64
三、企业道德判断的原则方法65
四、组织道德的管理66
第二节  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68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68
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及其管理70
第三节  组织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73
一、组织社会资本与组织社会负债73
二、社会资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76
三、管理组织社会网络77
本章回顾78
本章案例  安达信危机80
第二篇  计  划
第五章  环境研究
第一节  环境动态性与研究意义86
一、外部环境研究的必要性86
二、内部环境研究的意义87
三、环境研究的作用88
第二节 外部环境研究88
一、外部一般环境88
二、外部特殊环境90
三、新时代的环境挑战94
第三节 内部环境研究95
一、内部物质环境研究95
二、内部文化环境研究97
第四节 环境研究的程序和方法99
一、环境研究的程序99
二、环境调查100
三、环境预测102
本章回顾104
本章案例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以人为先”的经营管理105
第六章  决策理论
第一节  决策的类型与特点109
一、决策的概念与类型109
二、决策的特点111
第二节 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112
一、决策过程112
二、决策的影响因素114
第三节 决策方法116
一、确定活动方向的分析方法116
二、选择活动方案的评价方法118
第四节 有限理性及其超越121
一、决策的合理性要求121
二、决策者的理性限制122
三、理性限制的克服122
本章回顾124
本章案例  一个关于华为的销售故事124
第七章  计划与战略管理
第一节  计划的类型、作用和编制 过程129
一、计划与决策129
二、计划的类型130
三、计划的作用130
四、计划编制的程序131
五、计划编制的方法132
第二节 组织战略管理133
一、组织战略的构建134
二、业务层面战略135
三、公司层面战略137
第三节  计划的执行与动态管理139
一、目标管理139
二、滚动计划140
本章回顾140
本章案例  联想是如何决定收购IBMPC的141
第三篇  组  织
第八章  组织设计
第一节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146
一、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146
二、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146
三、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147
第二节 组织设计的任务、依据与原则148
一、组织设计的任务148
二、组织设计的依据150
三、组织设计的原则151
第三节 横向组织设计153
一、职能部门化153
二、产品部门化154
三、区域部门化155
四、综合标准与矩阵组织155
第四节  纵向组织设计156
一、权力的性质与特征156
二、集权与分权的相对性157
三、组织中的集权倾向157
四、分权及其实现途径158
本章回顾160
本章案例  通用电气公司的组织管理161
第九章  人员配备
  第一节  人员配备的任务和原则164
一、人员配备的任务164
二、人员配备的工作内容和程序165
三、人员配备的原则166
第二节 人员选聘166
一、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166
二、管理人员的来源166
三、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168
四、管理人员的选聘程序与方法169
第三节 人事考评171
一、人事考评的目的和作用171
二、人事考评的内容172
三、人事考评的工作程序与方法174
第四节 人员培训175
一、培训与管理队伍的稳定175
二、管理人员培训的具体目标175
三、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176
本章回顾177
本章案例  TCL王牌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178
第十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
第一节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182
一、正式组织的活动与非正式组织的产生182
二、非正式组织的影响183
三、有效利用非正式组织184
第二节 直线与参谋184
一、直线、参谋及其相互关系185
二、直线与参谋的矛盾186
三、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187
第三节 委员会188
一、运用委员会的理由188
二、委员会的局限性190
三、提高委员会的工作效率190
本章回顾192
本章案例  比特丽公司的分权管理193
第四篇  领  导
第十一章  领导与权力
第一节  权力的本质196
一、权力与领导的关系196
二、领导权力的构成198
三、正确对待权力199
第二节  领导特质与行为理论200
一、领导特质理论200
二、领导行为理论201
第三节  权变领导理论203
一、费德勒模型203
二、情境理论205
三、路径—目标理论205
四、领导者—参与模型206
第四节  组织学习与变革领导理论210
一、领袖魅力式领导210
二、变革型领导与交易型领导211
三、高层领导团队理论212
本章回顾214
本章案例  阿里巴巴的精神控制术——马云打造职场乌托邦215
第十二章  激励理论
第一节  激励的原理218
一、动机与激励218
二、激励假设219
第二节 内容激励理论220
一、需要层次理论220
二、双因素理论221
三、ERG理论223
四、麦克利兰理论223
第三节 过程激励理论224
一、期望理论224
二、公平理论225
三、强化理论227
四、心理契约理论228
五、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229
第四节 管理实践中的激励问题230
一、目标激励230
二、员工参与计划230
三、工作设计和工作满意度230
四、员工持股计划与股票期权制231
五、薪酬管理的发展231
六、团队管理与员工激励232
本章回顾233
本章案例  安利的人性化激励制度234
第十三章  沟通理论
第一节  沟通的原理和策略236
一、沟通的重要性236
二、沟通过程237
三、沟通网络237
四、沟通方式238
五、沟通策略239
第二节 人际沟通239
一、人际沟通的障碍240
二、改进人际沟通的技能241
第三节 组织沟通242
一、组织内沟通的形式242
二、组织沟通的障碍243
三、组织间的沟通244
四、提高组织沟通的效率245
第四节 冲突管理246
一、冲突与冲突的类型246
二、冲突形成的原因247
三、冲突观念的变迁247
四、管理冲突248
五、通过谈判解决冲突249
本章回顾250
本章案例  戴尔的邮件门251
第五篇  控  制
第十四章  控制活动
第一节  控制原理254
一、管理控制的含义254
二、管理控制的目标和特点255
三、管理控制的基本类型256
四、管理控制的要素256
第二节 有效管理控制257
一、确定绩效控制标准257
二、衡量实际工作258
三、鉴定偏差和矫正措施259
四、管理控制的艺术260
第三节 管理者的控制262
一、管理者的监控问题262
二、公司治理结构与基本模式263
三、管理者监控的有效途径265
第四节 组织间的控制266
一、组织间的合作形式266
二、组织合作的价值267
三、组织合作的成本268
本章回顾269
本章案例  星巴克成功的秘密270
第十五章  运营、质量与信息技术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控制274
一、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的发展274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控制系统的变化……276
第二节  现代控制的信息技术方法278
一、电子数据处理系统278
二、管理信息系统279
三、决策支持系统280
四、经理信息系统281
第三节 基于信息技术的柔性作业系统282
一、作业控制方式的发展282
二、准时制生产方式283
三、制造资源计划284
四、企业资源计划285
五、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86
  第四节 质量控制288
一、质量与质量管理288
二、全面质量管理290
三、六西格玛管理293
本章回顾295
本章案例  丰田汽车公司是怎样起飞的……296
第十六章  控制方法与危机控制
第一节  官僚控制的方法299
一、预算控制299
二、财务控制301
三、审计控制302
第二节 市场控制与团体控制303
一、市场控制303
二、团体控制305
三、控制模式的选择306
  第三节 危机管理与控制306
一、危机及其特征306
二、危机的缩减308
三、预警系统309
四、危机反应与恢复管理310
本章回顾311
本章案例  巴林银行的倒闭312
第六篇  创  新
第十七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第一节  创新职能与创新管理318
一、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318
二、创新管理与维持管理的关系320
三、创新的类别与特征322
第二节 创新的基本内容323
一、战略创新323
二、技术创新324
三、组织创新326
四、环境创新327
第三节 创新管理与领导327
一、变革与创新的过程328
二、领导变革与创新330
三、创新管理的技能331
  第四节 工作流程的再造332
一、工作流程的特性和功能332
二、流程再造的基本观念334
三、流程再造的基本途径335
本章回顾336
本章案例  收购废纸怎么成为首富337
第十八章  技术创新
第一节  技术创新及其管理342
一、技术创新及其贡献342
二、技术创新过程的管理343
三、技术创新并非易事344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动力345
一、意外的成功或失败345
二、企业内外的不协调346
三、过程改进的需要347
四、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347
五、人口结构的变化348
六、观念的改变349
七、新知识的产生349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战略决策350
一、创新基础的选择350
二、创新对象的选择350
三、创新水平的选择351
四、创新方式的选择352
第四节 主导设计与标准战略353
一、技术的演化353
二、主导技术与“赢者通吃”355
三、标准战略与选择356
本章回顾357
本章案例  铱星为什么陨落358
第十九章  组织创新
第一节  企业组织与知识经济特征……360
一、企业组织结构360
二、知识经济特征362
第二节 企业制度创新363
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及其成因363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363
第三节 企业层级结构创新365
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365
二、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366
第四节 企业文化创新367
一、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功能与特点…367
二、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368
本章回顾369
本章案例  英特尔公司的创新文化370
第二十章  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
第一节  竞争优势与组织知识373
一、竞争优势与隔绝机制373
二、企业知识与竞争优势375
第二节 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377
一、组织学习及其组织修炼377
二、知识创新的模式与创新环境380
三、组织创新过程的五个阶段381
第三节 企业战略创新的路径依赖与超越382
一、企业战略创新的影响因素382
二、企业战略创新影响因素的路径依赖
特征384
三、超越路径依赖386
本章回顾389
本章案例  纽约市警察局的创新管理390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Richard L.Daft
作者: (美)理查德 L. 达夫特(Richard L. Daft)范德比尔特大学多萝西·马西克(Dorothy Marcic)范德比尔特大学著
作者: 蒋国平 石书玲 主编
作者: 纪成君 李乃文 路世昌 等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罗恩·阿什克纳斯
作者: 陈春花
作者: [美]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