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工商管理>管理学

德鲁克的最后忠告
作者 : 伊丽莎白·哈斯·埃德莎姆(Elizabeth Haas Edersheim)
译者 : 吴振阳 倪建明
出版日期 : 2008-03-01
ISBN : 7-111-23177-6
定价 : 36.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26
开本 : 16开
原书名 : The Definitive Drucker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超越时空的管理思想汲取了德鲁克39本书的精华及其70多年来的发现和创见,浓缩了德鲁克人格的精华。
  ——A.G.雷富礼
  宝洁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兼CEO
  现代管理学之父给全球经理人的箴言

  本书是一种无价的贡献,提醒我们德鲁克的思想在21世纪和在20世纪一样适用。
  ——约翰 W. 本杰明
  爱德华·琼斯公司资深合作伙伴
  
  这本书让你深刻领会德鲁克的智慧及如何将其令人倾倒的智慧应用于每个现代组织。
  ——沃伦·本尼斯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SC)杰出的管理学教授
  《论成为领导者》一书的作者
  
  作者用生动形象和简洁流畅的文体呈现了德鲁克毕生智慧的结晶及其一贯的清晰明快的风格、乐观精神和与人为善的品质,使我们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位现代管理学之父的思想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适用和需要。
  ——艾拉 A. 杰克逊
  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院长
  
  作者根据其自身丰富的现代企业咨询业务经验重新诠释了德鲁克的管理智慧,使之充满时代气息,读起来荡气回肠、令人激奋。
  ——理查德·詹雷特
  美国帝杰证券公司的共同创始人
  
  本书不仅汲取了德鲁克39本书的精华及其70多年来的发现和创见,而且还浓缩了德鲁克人格的精华——作为一位睿智、风趣、见解深刻而又谦逊的导师,德鲁克帮助我们去预见他一直在描绘的“我们还没有看见的远景”。
  ——A.G. 雷富礼
  宝洁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这是一本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充满实践建议的佳作,我们要对作者埃德莎姆表达由衷的感激之情。
  ——上田淳夫
  技术学院荣誉退休教授
  
  本书从一个崭新并充满时代感的视角展现了德鲁克的管理哲学和思想遗产,这对未来的所有领导者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弗朗西丝·赫塞尔宾
  领导与领导学会主席
  
  通过用当今时代的实践应用来诠释其永恒的管理理念,作者抓住了德鲁克思想的精髓。这是一本现在或未来任何类型的组织领导者的必读佳作。
  ——威廉 H. 唐纳森
  第27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
  美国帝杰证券公司的共同创始人

图书特色

封底文字

超越时空的管理思想汲取了德鲁克39本书的精华及其70多年来的发现和创见,浓缩了德鲁克人格的精华。 ——A.G.雷富礼 宝洁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兼CEO 现代管理学之父给全球经理人的箴言 本书是一种无价的贡献,提醒我们德鲁克的思想在21世纪和在20世纪一样适用。 ——约翰 W. 本杰明 爱德华·琼斯公司资深合作伙伴 这本书让你深刻领会德鲁克的智慧及如何将其令人倾倒的智慧应用于每个现代组织。 ——沃伦·本尼斯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SC)杰出的管理学教授 《论成为领导者》一书的作者 作者用生动形象和简洁流畅的文体呈现了德鲁克毕生智慧的结晶及其一贯的清晰明快的风格、乐观精神和与人为善的品质,使我们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位现代管理学之父的思想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适用和需要。 ——艾拉 A. 杰克逊 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院长 作者根据其自身丰富的现代企业咨询业务经验重新诠释了德鲁克的管理智慧,使之充满时代气息,读起来荡气回肠、令人激奋。 ——理查德·詹雷特 美国帝杰证券公司的共同创始人 本书不仅汲取了德鲁克39本书的精华及其70多年来的发现和创见,而且还浓缩了德鲁克人格的精华——作为一位睿智、风趣、见解深刻而又谦逊的导师,德鲁克帮助我们去预见他一直在描绘的“我们还没有看见的远景”。 ——A.G. 雷富礼 宝洁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这是一本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充满实践建议的佳作,我们要对作者埃德莎姆表达由衷的感激之情。 ——上田淳夫 技术学院荣誉退休教授 本书从一个崭新并充满时代感的视角展现了德鲁克的管理哲学和思想遗产,这对未来的所有领导者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弗朗西丝·赫塞尔宾 领导与领导学会主席 通过用当今时代的实践应用来诠释其永恒的管理理念,作者抓住了德鲁克思想的精髓。这是一本现在或未来任何类型的组织领导者的必读佳作。 ——威廉 H. 唐纳森 第27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 美国帝杰证券公司的共同创始人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哈斯·埃德莎姆(Elizabeth Haas Edersheim):暂无简介

译者简介

吴振阳 倪建明:暂无简介

译者序

2005年11月11日,举世公认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去世了。一代宗师留下了丰富的管理思想遗产:39本著作和数百篇论文,涉及了管理学的方方面面。
  在德鲁克去世前的16个月里,本书作者—伊丽莎白·哈斯·埃德莎姆女士,应德鲁克的邀请,为他撰写关于其管理思想的传记。在写作过程中,埃德莎姆与德鲁克探讨了在其一生中所经历的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及现代企业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成长和变革。在本书中,埃德莎姆提炼了德鲁克关于如何制定战略、展开竞争、获得长期成功的管理思想,并运用了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精髓对当今和未来企业的实践进行了深刻而敏锐的剖析—未来几十年企业应该如何面对严峻挑战和把握重大机遇。
  正如宝洁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 G. 雷富礼所言,本书“不仅汲取了德鲁克39本书的精华及其70多年来的发现和创见,而且还浓缩了德鲁克人格的精华……帮助我们去预见德鲁克一直在描绘的‘我们还没有看见的远景’”。本书所揭示的许多深刻的见解,可用来指导21世纪各种类型组织的管理人员。
  除了总结和阐述德鲁克深邃而永恒的管理理念外,作者还结合自己在管理咨询公司服务的长期经验,以生动形象和简洁流畅的文笔呈现了当今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实践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大量案例。涉及众多世界著名的企业,如微软、宝洁、高露洁、沃尔玛、星巴克、西门子、通用电气、通用汽车、帝杰证券、爱德华·琼斯、惠普、强生、摩托罗拉、爱立信、戴尔、亚马逊、谷歌、易趣网、丰田、美国电话电报、康宁、苹果、伊莱克斯等公司,还有《财富》和《生活》等杂志以及髓磷脂修复基金会和美国女童军等非营利组织。既展示了德鲁克管理思想在各类组织中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让我们领略了这些卓越组织在实践中所展现的令人叹为观止的丰采。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有春风拂面的愉悦:心领神会的遐想、茅塞顿开的感悟。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书中闪烁智慧光芒的德鲁克管理理念所折服:“管理是做好事情;领导是做对事情。”“掌控变革的唯一方法是创造变革。”“市场营销人员是客户的代表。”“当今企业需要知识型员工甚于他们需要企业。”“有效的决策者实际上只做很少的决策。”“收益率不是商业组织和商业活动的目的,而是制约因素。”“真正的创新应该是彻底改变客户的期望。”“即使一个产品刚投放市场,其预期的放弃日期也应该被确定下来。”“区别组织优劣的标准在于是否能够使普通员工做出不寻常的业绩。”“使命陈述应该像你的T恤衫一样合身。”“运用知识来解决知识问题的能力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走下坡路的第一个信号是对那些合格的、能干的和有志向的人才失去吸引力。”“一个人做出了一项不必要的决策,这不会比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做了一次不必要的手术好到哪里去。”“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企业不仅仅是企业,而是民主的动力。”“虽然答案在时时发生变化,正确的问题则不会经常变化。”不胜枚举。
  同时,在书中也不时可以看到作者自己的许多真知灼见:“不做不错的危害远甚于多做多错的损失。”“现在,客户不仅稳坐在驾驶座上,他们还给汽车加油、做一些服务性工作并从容不迫地控制着路上合理的车流量。”“在信息时代,在制定有效决策和正确的战略行动方面,直觉和判断所起的作用比以往还要更大些。”
在商业领域,无论是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还是波澜壮阔的“宁静革命” 正在急剧推进的21世纪,德鲁克的管理思想过去是、以后必将仍然是管理者纵横商场的锐利武器。《企业再造》一书的作者—迈克尔·哈默说德鲁克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之一:“我双手颤抖着翻开他早期的著作,因为我害怕发现他在几十年前就预见了我最新的思想。”德鲁克的思想突破了管理的各种藩篱,曾经折服了无数商界英雄,在21世纪还必将 “解放”更多的管理精英。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所说的:虽然德鲁克“离开了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但他的思想还留在这里—深远地影响管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文学界,人们常常爱说: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这指的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内涵丰富、韵味无穷。而在管理领域,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则犹如高原的火炬,正在照亮整个世界。仰望德鲁克的思想丰碑,许多管理者可能感到博大精深,很难在短时间内一窥全貌。作者独具匠心,运用别具一格的德鲁克式问题巧妙地将管理大师的思想精华提炼出来,化繁为简,使工作繁忙的21世纪管理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领会和掌握大师的思想精髓。诚如作者所言:“我们不可能都是天才的德鲁克,但我们能够从提出正确的问题开始,来学习他的管理方法。”
  能够参与本书的翻译工作,我们深感荣幸。在翻译过程中,我们经常受到书中随处可见的精辟管理理念的震撼,获得很多的教益和启发,确实感觉到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触;同时,我们希望本书的引进出版能够对海纳百川的我国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所助益。另外,也祝愿我国的管理思想和实践日新月异,在令人充满无限遐想的21世纪,能够对世界做出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卓越贡献。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许多老师和学生的帮助。徐虹(序言、绪论和第1章)、彭红英(第2章)、倪建明和来明佳(第3章)、柳仕莺、彭红英、吴振阳(第4章)、王艳艳(第5章)、吴振阳(第6章、第7章、作者简介、致谢、封面和书评)等老师和学生做了部分初译工作。何赛萍(序言、绪论、第1章)、黄京霞(第2章)、周建秀(第3章)、王艳艳(第4章)等学生对翻译稿件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初步核校。在此基础上,倪建明老师对序言、绪论和第1~5章的翻译初稿进行了复核校对。吴振阳对全稿做最后的审核校对。倪建明老师和王艳艳、汪彬、葛春燕、李哲蕴、顾娴晨和马天杰等学生还对翻译稿件进行了通读,指出了稿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文句进行了润色。
  另外,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张国胜书记和骆鹏、李绩才、李金宁、曾一鸣等老师和潘书群、陈鸽、马瑞和宋岩明等学生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我们学识有限,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份很难做好的工作,翻译中难免存在失误和不当之处,敬请专家读者不吝指正!
  吴振阳
  2007年11月16日

推荐序

2007年6月份,伊丽莎白女士把她的这本新作送给了我。细读此书,我发现无论从内容安排还是写作手法上来看,这本书都俨然是管理大师德鲁克手笔的再现。她以经典的案例和企业当下的情况来阐述大师的理论,所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恰到好处,把握得游刃有余,读来深入浅出。不难看出,作者就像德鲁克的门徒一样,对大师本人十分熟悉,对其理论的认识深刻而又独到。 我十分喜欢本书第3章“创新与放弃”。单是题目就已体现出了德鲁克的创新精神,因为创新始于放弃!很多公司或个人之所以创新是基于竞争的压力,抑或“不创新就灭亡”的生存问题。创新若是基于外在压力而不是内在的动因,每项具体的创新工作便只是源于额外的、不得已的妥协,更可能是对专注的分散,所以说创新的前提就是放弃,就是主动和有计划地腾出公司宝贵的管理资源或者个人有限的时间,让创新与改革的动力畅通无阻地释放出来。“放弃”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艰难!当今,死守“辉煌历史”而惨遭淘汰的公司比比皆是,不是你放弃历史就是历史抛弃你。创新即是对过去的突破,为创造未来争取更大的自由空间。伊丽莎白进一步清晰地阐述了德鲁克的放弃思想,让读者能系统地加以运用。比如,她引用了德鲁克的问题: 1. 如果你今天还没有进入这一业务领域,你会投入资源来争取进入吗? 2. 哪些潜在的假设可能会阻碍你的经营实践和创造性思维? 3. 那些最有才能的人是否都被给予了创新的机会?他们是否仅仅在解决以往的问题和生产传统的产品?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人才都是最宝贵的资源和不竭的动力,我们把人才投入到哪里,哪里就必然成为最影响公司业绩的预测器。去年,我在一个公开讲座中问及现场60位CEO(他们在中港两地总共管理着30多万雇员)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你有一位非常优秀和值得信赖的得力助手,你会让他管理以下三个部门中的哪一个呢?①有最严峻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部门;②盈利贡献最高的部门;③新业务或者创新部门。这些CEO开诚布公地表达了他们的现实做法。结果显示,约有50%的CEO把最优秀的管理者放在盈利贡献最高的部门,以保持公司的生命力;另约30%的CEO将其放在有最严峻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部门,而将其放在新业务或者创新部门的CEO不足20%。得到如此结果倒也不足为奇,这反映出了目前企业的现实情况。但是,我反思后发现,这些大约20%选择把最优秀的管理者放在新业务或者创新部门的CEO,他们所在公司中的大多数恰恰是行业中的佼佼者。有人调侃地说,为什么只有一位可信赖的得力助手?如果有三位该多好啊! 我非常同意在 “21世纪的首席执行官”一章中,作者将德鲁克所描述的CEO的决策提炼为“勇气”和“视野”,我认为一位好的CEO和一位伟大的CEO的区别就源于这两个方面。一位伟大的CEO会努力使自己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清楚事情发展的全局,满怀勇气、知难而上、追求卓越、实现梦想。这个过程当中,一定可以产生出非凡的影响力、感召力,带动身边的人朝着共同的目标不断前进。这也正回应了德鲁克所说的,影响力是身体力行的结果。从这个角度就能看到那些伟大CEO的影子,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海尔的张瑞敏、微软的比尔·盖茨、美国女童子军的弗朗西丝·赫塞尔宾、美国马鞍峰教会的华里克牧师,等等。他们的成功都是勇气与视野结合的典范。 希望工程中的“大眼睛”苏明娟,身处艰难的环境,却有勇气喊出“我要读书”这一开阔视野的愿望,在勇气和努力的推动下,现在已经大学毕业。相信坚持这样的视野和勇气,她今后一定会成为一位优秀的知识工作者或者伟大的CEO。对于管理者或者知识工作者而言,做正确的事情需要的勇气至关重要,谋求长远利益以牺牲短期利润、变革创新承担风险、贯彻落实行动方案等都需要勇气和魄力。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有幸与弗朗西丝·赫塞尔宾女士多次接触,切身感受到了这位年近90岁高龄的老人依然保持着往日的魄力和视野。她常常用温暖的双手紧握着我,关切地问候、悉心地指导、热情地激励,帮助年轻人,开阔视野、激励勇气,让人备感亲切和舒心。这与德鲁克栽培年轻人的态度一脉相承,使我完全相信,她当年改变女童子军局面的成绩绝非偶然,她的的确确称得上是位伟大的CEO。 在本书的结尾处作者引用了德鲁克的遗言,“好吧,我累了,但我不能让自己松懈下来;回来吧,我在这儿,我不去其他任何地方。”这两句话看似平实,却意味深长,让我们体会到德鲁克对个人和社会的承担;也使我不由得想起在2005年6月17日,他向我们公司的创办人提到,是否愿意用他的名字命名我们的学院以长期在中国传播他的管理思想。尽管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无法承受太多的工作,但是他想用他的知识和经验帮助有心人对社会做出贡献。 大师的确是累了,他倾其一生担任顾问、传道授业,更是笔耕不辍,著书39部,留给了我们丰厚的精神财富。老人家过世以后,他的家人仍然一如既往地给予我们支持。我们公司将长期投放最好的资源,坚持自己的抱负,为实现一个正常运转的中国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我想说,我非常羡慕伊丽莎白女士有机会在大师最后的日子里与他一同紧密工作。通过此书,我能感受到她已完全沉浸于大师的世界之中,不仅从学术理论上,而且从大师的生活点滴中,体会他毕生的大胸怀和大智慧。我更佩服她能以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行总结,演绎出《德鲁克的最后忠告》这本书,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带给读者德鲁克(这个自称为社会生态学家)深厚的理论,还有这位大师中的大师对世界、对人类的爱与关怀。 李志刚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理事长 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光华控股有限公司总裁 2008年1月8日于北京 推荐序二 尽管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但我确实是在彼得·德鲁克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我父亲在通用电气公司做了25年的管理工作,随后在大通曼哈顿银行(Chase Manhattan)又干了10年的管理工作。20世纪50年代,在通用电气公司的克罗顿维尔培训中心(Crotonville),我父亲结识了德鲁克,从此以后便成为其忠实读者,书架上总是放着他的书。在高中和大学时代,我对商业并不感兴趣,但我还是浏览了父亲收藏的一些德鲁克经典著作,如《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和《管理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等。后来我加入了美国海军,当我在美国驻日本空军基地经营服务及零售业务时,我逐渐对商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又重新阅读那些经典著作。渐渐地,我也成了德鲁克的一名忠实读者。 令人遗憾的是,直到1999年之前,我都没有主动拜访过德鲁克。在这一年,宝洁公司正处于战略性巨变的风口浪尖,面临自成立162年以来最大的组织变革。我当时负责宝洁公司的北美地区—这个巨大的本土市场业务—及其新兴的全球美容业务。我打电话给德鲁克,问他是否能见我一面,他欣然同意了。在克罗顿维尔培训中心他与我父亲交谈之后,又过了整整40年,在加州克莱蒙特德鲁克那陈设简朴的家里,我和他终于坐到了一起,一起畅谈他思考了近半个世纪之久的管理世界。本来我只奢望和他谈一个小时,但我们却不知不觉地聊了两个多小时。当妻子玛格丽特(Margaret)来接我时,她也坐了下来,于是我们又多聊了两个小时。我们求知若渴。我每提一个问题,德鲁克便给出一到几个可供选择的答案。他总是敦促我选择并集中关注少数几个最有效的战略和决策;他试图让我理解在管理一个由知识型员工组成的企业时,所要面对的、独特的领导力挑战。 这令人愉快的第一次会谈奠定了我和德鲁克在后来6年里的谈话主题:如何激发并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如何在像宝洁这样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为创意和创新创造更大的自由空间;如何建立敏捷和灵活的组织结构来响应并引导变革。后来,我们就开始探讨在他生命后期集中关注的另一个主题—首席执行官(CEO)的角色。 每当回忆起我们的谈话以及在阅读德鲁克的著作和文章的时候,我一直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他显得如此出类拔萃?在我看来,他的卓尔不群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德鲁克的基本准则是强调服务客户的重要性。正如他常说的:“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发掘并服务客户。”这句话朴素而简洁。在宝洁公司,我们把这条准则转换为“我们为客户工作”。以客户为导向的战略、创新和领导力是宝洁公司取得成功的基石,同时也反映了德鲁克对我们公司的影响。 第二,德鲁克坚持管理的实践性。德鲁克对于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理论或抽象空泛的计划不感兴趣。他这样写道:“如果不能迅速转化为踏实而艰苦的工作,计划只是美好的意愿而已。”我和他都非常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客户或竞争对手唯一能看到的是战略的执行。我总是能从交谈中得到一些清晰鲜明的真知灼见,并能迅速地应用到宝洁公司的组织业务中去。但德鲁克并不迷信战略的贯彻执行,他也相信战略理念以及做明确抉择的重要性。他说:“静心反思会产生更为有效的行动。”由于能够兼顾行动和反思,因此他的管理思想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并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第三,德鲁克有一种非凡的天赋—化繁为简的能力。他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总是不停地提出问题。他称自己为“社会生态学家”,因为他集历史、艺术、文学、音乐、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各家之长,并从这些灵感之源中提出了清晰明确的问题并得出简明扼要的德鲁克式见解,为行动指点迷津:“管理是做好事情;领导是做对事情。”“掌控变革的唯一方法是创造变革。”“市场营销人员是客户的代表。”德鲁克留给后代最永久的财富是他教会了许多人如何提正确的问题。 第四,德鲁克对于领导者职责的关注。在生命的后期,他特别提高了对于首席执行官作用的关注。他说:“首席执行官是内部成本与外部业绩的联系纽带。”出于许多原因,商业组织变得过分关注内部:其业务和财务评估标准都是内部的;即使有外部评估方法,也经常不受重视,因为外部评估方法不能改善短期财务业绩,或因为其不够明确而且更多的是定性的描述。德鲁克认为首席执行官处在平衡组织过分关注内部的一个独特的位置上。首席执行官对于引进外部新生事物、确保组织了解市场观念、现有和潜在客户以及竞争对手负有主要职责。 第五,和善,这也是德鲁克众多品质中最重要的一点。他非常尊重每一个人。“管理是管人,”他写道,“其任务则是使人类能扬长避短、共创业绩。”他强调企业和其他机构“正日益成为人们谋生、融入社会各个阶层、社会团体以及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的途径”。然而,他并不认为企业存在的意义仅仅在于提供工作岗位,而是认为管理人员负有经济、社会和道德方面的责任,需要确保工作得以完成、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我非常赞赏他的这些观点。作为首席执行官,我要尽力去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鼓励各级管理人员和激发宝洁公司135 000名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德鲁克的著作和谈话都体现出他的和善。他是人类向善的力量之一,尤其在管理思想、公司理念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在发展由更富有生产力的而非独裁专制的组织机构组成自由社会方面的贡献,他获得了美国自由勋章。这是他最杰出的贡献。德鲁克是独一无二的。他坚定地、全心全意地献身于人类未来的发展和个人潜力的发挥。他的遗愿之一是为世人留下一部关于他的思想而非生平的传记,这完全合乎情理。 伊丽莎白·哈斯·埃德莎姆(Elizabeth Haas Edersheim)女士以本书实现了德鲁克的遗愿。她不仅汲取了德鲁克39本书的精华及其70多年来的发现和创见,而且还浓缩了德鲁克人格的精华—作为一位睿智、风趣、见解深刻而又谦逊的导师,他和我们坐在他家的客厅里侃侃而谈,对于我们的提问他总是耐心地给予解答,并给我们充分的时间来理解他所说的思想;作为一位长者,德鲁克帮助我们去预见他一直在描绘的“我们还没有看见的远景”。 通过毕生创建的人格丰碑和管理思想,德鲁克必将是人类未来积极向善的永恒力量。 A. G. 雷富礼 (A. G. Lafley) 宝洁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2006年9月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

图书目录

赞 誉
译者序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绪论 1
任何处于领导位置的人,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问自己什么是必须要做的,并且要保证这些必须要做的事情能被他人所理解。
第1章  在乐高世界里经营 17
在乐高世界里,变化的设计和组合与重组的能力所形成的灵活性是21世纪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
第2章  与客户结成同盟 37
与客户建立联系—与他们结成同盟—这是决定企业未来的起点。
第3章  创新与放弃 69
创新就是对过去的突破,为创造未来争取更大的自由空间。
如果不能抛弃所有事情,那么你将会陷入混乱状态;但也不能守住所有事情,否则你将无法生存下去。
第4章  合作与协调 105
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必须遵循两条原则:发挥你的长处以及和其他人合作。
第5章  员工与知识 129
对知识型员工而言,效果就是做对事情的能力,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第6章  决策制定:联成整体的底盘 172
在信息时代,在制定有效决策和正确的战略行动方面,直觉和判断所起的作用比以往还要大。
第7章  21世纪的首席执行官 196
在21世纪,CEO的视野、组织特色和影响力可以消除未来的风险。
致谢 215
注释 218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兰杰•古拉蒂(Ranjay Gulati)(美)安东尼 J. 梅奥(Anthony J. Mayo) 著 尼汀 •诺里亚(Nitin Nohria) 哈佛商学院
作者: 陈传明,周小虎
作者: 约瑟夫M.普蒂(Joseph M.Putti) 海茵茨.韦里奇(Heinz Weihrich) 哈罗德.孔茨(Harold
作者: 翟磊 编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著 约瑟夫·马恰列洛(Joseph A. Maciariello)修订
作者: (美)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著 (日)上田惇生 编
作者: (美)贝恩特.施密特(Bernd H.Schmi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