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概论
作者 : 赵公民
出版日期 : 2016-08-24
ISBN : 978-7-111-54631-3
适用人群 : 适用学生层次:本科生、大专、高职高专;适用课程:
定价 : 29.00元
教辅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13
开本 : 16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教材
包含CD :
绝版 :
图书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科学与技术概述、基础科学知识、现代技术发展与应用、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等。
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不同知识背景和文理科差别等方面的原因,在本书的内容编辑过程中,删减和简化了一些理论性过强、太过深奥的科学知识和学科门类的讲解,适当地增加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以及本身趣味性和互动性较强的内容,并注重对科技前沿和高精尖技术的介绍和讲解。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开设“科学技术概论”相关课程的本专科大学生的教材,也可供其他欲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读者参考。

图书特色

本书特色
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知识背景和文理科差别等方面原因,本书删减和简化了一些理论性过强和太过深奥的科学知识和学科门类的讲解,适当增加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以及本身趣味性和互动性较高的内容,并注重对科技前沿和高精尖技术的介绍和讲解。
读者对象: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开设“科学技术概论”相关课程的本专科大学生的教材,也可供其他欲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读者参考。

图书前言

在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根据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状况,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来源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作用于生产过程,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表明,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并同它们融合。
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计算机、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迅速增多,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会继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今,国际科学教育界的普遍观点认为,公众科学素养主要指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而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不可替代的领军人物。所以,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对我国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纵观我国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状况却并不令人乐观。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思想认识偏差问题,他们认为大学生的素质主要应表现为学习期间的专业成绩,至于科学素养只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软条件,以致部分大学生的科学素养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科学知识显得相当匮乏。另外,许多大学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肤浅,对科学方法缺乏理解和掌握,一些科技术语和原理只是“听说过”却没有真正理解,这也反映出大学生具备的科技知识还比较陈旧,没有跟上科技时代的飞速发展。更重要的是有些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甚为欠缺,科学价值取向存在偏差,或者盲从于专家和他人的观点,对事物很少有自己的看法。在探索求知精神上,“科学功利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极大,使得大学生视野狭窄,目光短浅。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培养新型人才的基础工作提上日程。
为改变目前状况,解决大学生科学素养低的问题,首先要求教育过程中要重视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科学教育使大学生理解与掌握基本的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原理和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讲授经典科学内容的同时,应该增加科学教育的容量,不断充实科学教育内容,把最新的科学发展动态、科学研究成果、科技应用领域等及时地介绍给大学生。同时应加快课程和教材建设步伐,适应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开阔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其次要拓展和充实科学教育教学内容,沟通文理教学。就大学专业教育而言,其专业教学内容与现代科技发展相比,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够及时反映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渗透也非常广泛,这些新的进展和渗透之处也应该成为大学科学教育的必备内容。鉴于此,我们应立足于专业教学,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和背景,对课堂教学做出必要的调整,拓展和充实教学内容,向大学生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把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科技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使大学生能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最后,要加强科技实践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以此来营造浓厚的校园科学素养氛围,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既授学生以“器”,又授之以“道”,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
科学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由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方法教育以及科学精神教育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教育活动,也是一种以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水平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
本书由赵公民担任主编,史春乐、马力担任副主编,赵晓霞、刘爽英、周娟美、张丽参加编写。其中第1章、第2章、第3章由赵公民编写;第4章、第5章、第6章由史春乐编写;第7章、第8章、第9章由马力编写;第10章、第11章由赵晓霞编写;第12章、第13章由刘爽英编写;第14章、第15章由周娟美编写;第16章、第17章由张丽编写。
由于本书涉及领域广泛,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许多外围资料,有的来自正式出版的图书,也有部分来自网络,由于篇幅所限未能详细一一注明出处,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另外特别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高伟先生对本书的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限于编者学识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和各行专家批评指正,以便能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编者

上架指导

通识课

封底文字

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十三五”应用型规划教材[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系列]
本书特色
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知识背景和文理科差别等方面原因,本书删减和简化了一些理论性过强和太过深奥的科学知识和学科门类的讲解,适当增加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以及本身趣味性和参与性较高的内容,并注重对科技前沿和高精尖技术的介绍和讲解。
读者对象: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开设“科学技术概论”相关课程的本、专科大学生教材使用,也可供其他欲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读者参考。
系列丛书
经济学基础
西方经济学概论
西方经济学概论学习指南与习题册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现代管理学
基础会计学
统计学 (第2版)
统计学原理
经济法(第2版)
金融学(第2版)
管理信息系统
市场营销学
财务管理学
财政学
国际经济学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管理沟通
计量经济学基础
财经应用文写作
公共关系学
管理学
科学技术概论

作者简介

赵公民:暂无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
教学建议
第一篇 科学与技术
第1章 科学和技术 / 2
1.1 科学与技术的定义 / 2
1.1.1 科学 / 2
1.1.2 技术 / 4
1.1.3 科学技术 / 5
1.2 近代科学的产生 / 5
1.2.1 近代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 5
1.2.2 近代科学产生的萌芽 / 9
1.3 近代科学的创立 / 12
1.3.1 近代科学思想 / 13
1.3.2 牛顿及近代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 15
1.3.3 近代科学方法 / 16
1.4 近代科学的发展 / 17
1.4.1 新的发展动力 / 17
1.4.2 科学世纪综述 / 19
第2章 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22
2.1 19~20世纪物理学革命与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 22
2.1.1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发现与危机 / 22
2.1.2 20世纪自然科学的新发现 / 24
2.1.3 系统科学的出现和系统自然观的诞生 / 24
2.2 19~20世纪的技术发展 / 25
2.2.1 蒸汽机的应用 / 25
2.2.2 电力与通信技术 / 25
2.2.3 内燃机技术 / 26
2.2.4 计算机技术 / 26
2.2.5 核能技术 / 28
2.2.6 空间技术 / 28
第二篇 基础科学知识
第3章 宇宙学 / 32
3.1 宇宙学的发展历史 / 32
3.1.1 历史上的宇宙观 / 32
3.1.2 现代宇宙观 / 33
3.2 宇宙层次结构 / 34
3.2.1 宇宙的物理结构 / 34
3.2.2 宇宙中的天体系统 / 35
3.3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 37
3.3.1 宇宙的起源 / 37
3.3.2 天体的演化 / 38
3.4 宇宙学前沿 / 40
第4章 地球及生命智力的起源 / 45
4.1 地球的演化 / 45
4.1.1 原始地球的诞生 / 45
4.1.2 地球的结构 / 46
4.1.3 地球演化简史 / 48
4.2 地球科学 / 52
4.2.1 地球科学的研究范围和特征 / 52
4.2.2 板块构造理论 / 53
4.2.3 地球的运动 / 55
4.3 生命的形成及演化 / 57
4.3.1 生命的物质基础 / 58
4.3.2 生命的化学进化 / 59
4.4 生命科学 / 61
4.4.1 智力的概念与表现 / 61
4.4.2 生命科学的发展 / 63
第5章 物质结构 / 68
5.1 物质的存在形态 / 68
5.1.1 常见的物态形式 / 68
5.1.2 特殊的物态形式 / 70
5.2 基本力 / 72
5.2.1 电磁力 / 72
5.2.2 引力 / 72
5.2.3 弱相互作用力 / 73
5.2.4 强相互作用力 / 73
5.3 粒子物理学 / 74
第6章 复杂理论 / 76
6.1 复杂性与非线性科学 / 76
6.1.1 复杂性科学的含义 / 76
6.1.2 复杂性科学的发展 / 77
6.1.3 复杂性科学的核心:线性与非线性 / 79
6.2 孤立子与相干结构 / 80
6.2.1 孤立波的发现 / 80
6.2.2 孤立子理论 / 81
6.2.3 相干结构 / 81
6.3 混沌 / 82
6.3.1 混沌概念的诞生及其历史演变 / 82
6.3.2 混沌理论对现代科学的影响 / 84
6.4 分形 / 85
第7章 系统与系统工程 / 87
7.1 系统与系统论 / 87
7.1.1 系统的定义 / 87
7.1.2 系统的分类 / 88
7.1.3 系统论 / 88
7.2 系统工程 / 89
7.2.1 系统工程的含义 / 89
7.2.2 系统工程方法 / 89
7.2.3 系统工程方法的现实应用 / 90
第三篇 现代技术发展与应用
第8章 海洋与空间技术 / 94
8.1 海洋资源的开发与技术应用 / 94
8.1.1 世界海洋资源种类 / 94
8.1.2 我国的海洋资源 / 96
8.1.3 海洋高科技发展前沿 / 99
8.2 空间资源的开发与技术应用 / 101
8.2.1 空间资源的开发 / 101
8.2.2 空间探索的历程 / 102
8.2.3 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 / 104
8.3 当代空间科学技术成就 / 107
8.3.1 国际空间站 / 107
8.3.2 对月球和火星的临近探测 / 110
8.3.3 对小行星与彗星的探测 / 112
8.3.4 探索太阳系之外 / 113
第9章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116
9.1 自然资源概述 / 116
9.1.1 自然资源的含义 / 116
9.1.2 自然资源的特点 / 116
9.2 中国自然资源状况及全球自然资源问题 / 117
9.2.1 中国的自然资源状况 / 117
9.2.2 自然资源问题及保护策略 / 119
9.3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 120
9.3.1 新能源的定义及特点 / 120
9.3.2 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 121
9.3.3 新能源开发政策及前景 / 126
第10章 节能环保技术 / 129
10.1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 129
10.1.1 发展现状 / 129
10.1.2 面临的形势 / 130
10.1.3 政策措施 / 131
10.2 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发展 / 133
10.2.1 节能产业重点领域 / 133
10.2.2 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领域 / 135
10.2.3 环保产业重点领域 / 137
第11章 现代交通 / 139
11.1 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及其作用 / 139
11.1.1 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 / 139
11.1.2 交通运输的作用 / 140
11.2 现代运输方式的运营特征及发展趋势 / 141
11.2.1 铁路及其他轨道交通 / 141
11.2.2 公路运输 / 141
11.2.3 水路运输 / 142
11.2.4 航空运输 / 142
11.2.5 管道运输 / 142
11.3 科技进步对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影响 / 142
11.3.1 新技术的应用 / 143
11.3.2 新特征的出现 / 144
第12章 信息与通信技术 / 146
12.1 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 / 146
12.1.1 微电子技术 / 146
12.1.2 计算机技术 / 147
12.1.3 人工智能 / 150
12.2 现代通信技术的基础及应用 / 151
12.2.1 现代通信技术基础 / 151
12.2.2 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沿 / 154
12.2.3 现代通信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 156
12.3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 158
12.3.1 兴起中的信息经济 / 158
12.3.2 4G全面启动与5G布局加快 / 158
12.3.3 宽带中国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 159
12.3.4 移动互联网孕育新一轮的创新与变革 / 159
12.3.5 从智能终端到智能硬件开启智能化时代 / 159
12.3.6 工业互联网构筑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 / 160
12.3.7 云计算和大数据向新技术、新平台演进 / 160
12.3.8 车联网从概念走向生活 / 160
12.3.9 网络信息安全成为发展战略 / 161
12.3.10 网络空间法制建设将加速推进 / 161
第13章 现代生物技术 / 162
13.1 生物工程类型 / 162
13.1.1 基因工程 / 162
13.1.2 细胞工程 / 163
13.1.3 酶工程 / 163
13.1.4 蛋白质工程 / 163
13.1.5 发酵工程 / 164
13.2 生物工程的现实应用 / 164
13.2.1 医药生物技术应用 / 164
13.2.2 农业生物技术应用 / 165
13.2.3 工业生物技术应用 / 167
13.2.4 军事生物技术应用 / 167
13.2.5 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应用 / 169
第14章 高端装备制造技术 / 170
14.1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特征及发展 / 170
14.1.1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特征 / 170
14.1.2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 171
14.1.3 高端装备制造业模式变革 / 172
14.2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应用 / 173
14.2.1 航空航天装备 / 173
14.2.2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 174
14.2.3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 174
14.2.4 高档数控机床 / 175
14.2.5 机器人装备 / 175
14.2.6 现代农机装备 / 175
14.2.7 高性能医疗器械 / 176
14.2.8 先进化工成套装备 / 176
第15章 新材料技术 / 177
15.1 新材料技术概述 / 177
15.1.1 新材料的分类 / 177
15.1.2 新材料的作用 / 177
15.1.3 新材料技术的发展趋势 / 178
15.2 新材料产业及技术应用 / 179
15.2.1 新材料产业类型 / 179
15.2.2 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 180
第四篇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第16章 各国科技发展战略 / 186
16.1 科技发展战略的含义及特征 / 186
16.1.1 科技发展战略的含义 / 186
16.1.2 科技发展战略的特征 / 187
16.1.3 科技发展战略的构成体系 / 187
16.2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发展战略 / 188
16.2.1 美国高科技产业政策及其发展战略 / 188
16.2.2 日本的高科技及其产业化战略 / 189
16.2.3 欧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 / 191
16.2.4 俄罗斯科技发展规划 / 193
16.3 我国科技发展战略 / 194
第17章 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 196
17.1 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 / 196
17.1.1 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进一步加强 / 196
17.1.2 科技进步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 197
17.1.3 科学技术发展将改变工作和生活方式 / 197
17.2 未来科技发展的特征 / 198
17.2.1 科技竞争表现出新的特点 / 198
17.2.2 科技进步推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 / 199
参考文献 / 201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理查德L.达夫特(Richard L. Daft) 范德比尔特大学[美) 多萝西•马西克(Dorothy Marcic) 著 哥伦比亚大学
作者: 王关义 高海涛 张 铭
作者: 陈传明,周小虎
作者: 李湖生 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著
作者: 大卫.斯托弗
作者: [美]杰弗里·摩尔(Geoffrey A. Moore)著
作者: [加]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