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工商管理>管理学

借鉴德国工业4.0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作者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著
出版日期 : 2017-12-26
ISBN : 978-7-111-58820-7
定价 : 7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350
开本 : 16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无CD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德国工业4.0作了全面、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整体思路和具体的政策建议。

图书特色

封底无文字

上架指导

制造业

封底文字

作者简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著:无

图书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篇 总报告
第二篇 主题报告
第1章 工业4.0的国际经验 30
1.1 国际上有关工业4.0的概念和定义 30
1.2 工业4.0发生的国际背景 31
1.2.1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生变革 31
1.2.2 制造强国希望继续保持全球竞争优势 32
1.2.3 工业4.0有着巨大经济潜力 33
1.2.4 工业4.0是应对一些全球性挑战的关键 35
1.3 工业4.0的战略框架与基本特征 35
1.3.1 工业4.0的战略框架 35
1.3.2 工业4.0的基本特征 36
1.4 工业4.0的核心技术 37
1.4.1 物联网 38
1.4.2 云计算 38
1.4.3 大数据 38
1.4.4 机器人 38
1.4.5 3D打印 39
1.4.6 自动化 39
1.4.7 软件 40
1.4.8 网络安全 40
1.4.9 虚拟现实 40
1.4.10 人工智能 40
1.5 推进工业4.0的有关国际经验 41
1.5.1 加大市场培育,推进工业4.0战略 41
1.5.2 构建有利于工业4.0的良好创新体系 41
1.5.3 工业4.0需要高度重视标准的制定 41
1.5.4 工业4.0需有高技能的人力资源支撑 42
1.5.5 工业4.0要加强数据安全保护 42
1.5.6 工业4.0要注重商业模式创新 42
1.5.7 着力消除工业4.0发展的政策障碍 43
第2章 中国制造业的总体情况 47
2.1 中国制造业在总体规模和竞争力方面的持续进展 47
2.1.1 总体规模持续增长,迅速完成追赶并保持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地位 47
2.1.2 新常态以来,中国制造业进入中高速增长区间 48
2.1.3 制造业内部出现技术升级的特征 49
2.1.4 中国制造业出口占世界的份额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51
2.2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2
2.2.1 国内消费市场升级带动制造业升级需求是制造业发展的最大机遇 52
2.2.2 在信息化和互联网等方面中国具有天然的规模优势 54
2.2.3 传统规模扩张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是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54
2.2.4 中国制造还面临后发国家的低成本竞争和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的双重挑战 55
2.2.5 新一轮产业革命对中国的比较优势可能形成重要挑战 56
2.3 中国制造业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取得了较快进展 57
2.3.1 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诸多引导和支持措施 57
2.3.2 不少企业紧跟世界先进潮流,在推动智能制造方面取得进展 58
2.3.3 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近年来获得了蓬勃发展 58
2.4 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呈现巨大的差异性 59
2.4.1 少数企业已经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59
2.4.2 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60
2.4.3 使用智能设备的企业比重快速上升,但智能制造生产企业仍然很少 61
2.4.4 中国制造总体上正处于从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的阶段 61
第3章 以工业4.0引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路与路径 64
3.1 中国制造业的“数字深化”战略:战略定位与战略形成 64
3.1.1 驱动力与战略定位 64
3.1.2 战略形成——“战略两分法” 69
3.2 把准中国工业4.0战略取向 71
3.2.1 误区1:工业4.0只是未来制造业理想蓝图,中国当下最迫切需要的是“补课” 71
3.2.2 误区2:中国应采用先模仿跟随再竞争超越的战略捷径 72
3.2.3 误区3:工业4.0只适用于大型工业企业 72
3.2.4 误区4:工业4.0应主要靠企业自下而上地自发推动 73
3.2.5 误区5:工业4.0将进一步强化机器替代人工的进程,从而减少工业就业岗位 74
3.3 中国工业4.0战略框架的基本构想 75
3.3.1 宏观战略——基于CPS的结构优化升级 75
3.3.2 微观战略——基于CPS的效率提升 77
3.3.3 中国工业4.0战略目标与时序安排:“三步走”路线图 79
第4章 借鉴工业4.0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84
4.1 中德制造业智能化战略比较:技术经济范式 84
4.1.1 数据将成为核心投入 86
4.1.2 通信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将超过交通基础设施 87
4.1.3 制造智能发挥先导产业的作用 88
4.1.4 新型生产组织方式的兴起 89
4.1.5 中德智能制造范式对比 90
4.2 德国工业4.0计划的政策演进脉络及实施机制 91
4.2.1 德国工业4.0计划政策演进脉络 91
4.2.2 实施机制与主要措施 95
4.3 德国工业4.0对推动我国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借鉴意义 100
4.3.1 完善我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战略体系 100
4.3.2 优化我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实施机制 102
4.4 政策保障体系研究专题 104
4.4.1 专题:以“示范工厂”建设为智能制造的重要抓手 104
4.4.2 专题:加强中德两国智能制造合作方式 106
4.4.3 专题:加强服务内容建设 109
4.4.4 专题:加快促进智能制造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的政策建议 112
第三篇 专题报告之行业篇
第5章 行业专题——汽车产业 118
5.1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 119
5.1.1 新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已成为全球共识 119
5.1.2 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呈现出新趋势 120
5.2 工业4.0助推汽车产业发展变革的重要作用 126
5.2.1 促进实现互联这个核心基础 126
5.2.2 提供数字化工具等关键手段 127
5.2.3 推动精益生产理念深入发展 128
5.3 中国汽车产业借鉴应用工业4.0的基础条件 129
5.3.1 产业规模体量巨大 129
5.3.2 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较好 130
5.3.3 两化融合基础良好 131
5.3.4 一些企业已开始积极探索 132
5.4 中国汽车产业借鉴应用工业4.0实现转型升级发展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133
5.4.1 认知层面 133
5.4.2 操作层面 134
5.5 中国汽车产业借鉴应用工业4.0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与政策 136
5.5.1 战略取向 136
5.5.2 政策建议 136
第6章 行业专题——电子信息产业 138
6.1 德国工业4.0与电子信息产业的关系 139
6.1.1 从标准支撑体系来看 140
6.1.2 从平台支撑体系来看 140
6.1.3 从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来看 142
6.1.4 从人才支撑体系来看 142
6.2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转型升级的内涵 144
6.2.1 当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些趋势 144
6.2.2 对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解 146
6.3 德国工业4.0中蕴含的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及启示 150
6.3.1 从工业2.0到4.0——电子信息要素的变迁 151
6.3.2 从工业2.0到4.0——电子信息产业的演进 152
6.4 美日电子信息产业转型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155
6.4.1 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155
6.4.2 美国工业互联网与德国工业4.0的对比——基于代表企业 159
6.4.3 日本电子巨头的转型启示 162
6.5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新形势 163
6.5.1 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63
6.5.2 面临的新形势 164
6.6 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路径 166
6.6.1 总体思路 166
6.6.2 具体路径 167
6.7 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政策措施建议 176
6.7.1 开展企业体制创新,重视共享理念,实现“国有-民营”联动 176
6.7.2 调整产业体系,优化上下游产业结构,打造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支撑的区域产业集群 177
6.7.3 转换院校的人才教育模式,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政策激励 178
6.7.4 加快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工业平台,为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强力支撑 179
第7章 行业专题——家电产业 180
7.1 中国家电行业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180
7.1.1 家电行业智能制造取得一定进展 180
7.1.2 主要家电企业积极参与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184
7.1.3 家电行业智能制造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185
7.2 中国家电行业智能制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186
7.2.1 家电智能制造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187
7.2.2 家电行业智能生产体系尚不健全 187
7.2.3 行业内部地区之间智能化发展差异很大 187
7.2.4 家电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187
7.2.5 家电行业智能服务缺口巨大 188
7.3 中国智能家电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88
7.3.1 中国家电行业智能制造面临难得的机遇 188
7.3.2 中国家电行业智能制造也面临重大挑战 189
7.4 中国家电行业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 190
7.4.1 发展目标 190
7.4.2 实施路径 190
7.5 加快推动中国家电行业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建议 191
7.5.1 支持家电行业智能制造研发 191
7.5.2 支持家电智能制造产业链建设 191
7.5.3 推动家电行业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构建 192
7.5.4 健全完善智能家电行业标准体系 192
第8章 行业专题——装备制造业 193
8.1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193
8.1.1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点、规模和产业地位 193
8.1.2 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特征和路径 198
8.1.3 国际经验 202
8.2 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07
8.2.1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07
8.2.2 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和机遇 210
8.2.3 中国装备制造业具备参与全球新一轮竞争的条件 214
8.3 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三阶段论 218
8.3.1 初级阶段爬坡难点与基本方针 219
8.3.2 中级阶段爬坡难点与基本方针 221
8.3.3 高级阶段爬坡难点与基本方针 222
8.3.4 小结 224
8.4 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 224
8.4.1 战略目标、思路与措施 224
8.4.2 基本原则 227
8.4.3 支撑体系与政策建议 227
第9章 行业专题——石化产业 230
9.1 中国石化行业发展新趋势 230
9.1.1 世界能源消费趋势变化 230
9.1.2 新的国家经济发展策略 231
9.1.3 油价低位徘徊 232
9.1.4 炼油与石化的结构性矛盾 232
9.1.5 产品质量升级 233
9.1.6 资源、环境与安全的双重约束 233
9.1.7 新业态与新技术的发展 233
9.2 中国石化行业借鉴应用工业4.0的基础条件 235
9.2.1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35
9.2.2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235
9.2.3 两化融合逐步深化 236
9.2.4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36
9.2.5 劳动者素质显著提升 236
9.3 中国石化行业借鉴应用工业4.0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237
9.3.1 工业4.0对中国石化行业的影响 239
9.3.2 中国石化行业应用工业4.0的重点和难点 241
9.4 典型案例分析 244
9.5 中国石化行业在推行智能制造中出现的问题 251
9.6 中国石化行业借鉴应用工业4.0的战略和政策 252
9.6.1 战略 252
9.6.2 政策建议 253
第四篇 专题报告之支撑体系篇
第10章 支撑体系——工业互联网 256
10.1 工业互联网的定位、内涵和架构 256
10.1.1 工业互联网的定位 256
10.1.2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 257
10.1.3 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 258
10.2 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国际经验 260
10.3 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现状 262
10.3.1 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良好 262
10.3.2 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挑战严峻 263
10.4 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战略思路 265
10.5 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建议 266
第11章 支撑体系——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管理 268
11.1 智能制造驱动制造业全方位的转型升级 268
11.1.1 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六大挑战 268
11.1.2 形成全新的制造价值链网络 270
11.2 我国制造业急需突破三大短板 271
11.2.1 “新常态”下我国工业发展宏观态势出现变化 271
11.2.2 智能制造面临三大门槛 272
11.2.3 突破瓶颈的手段 276
11.2.4 高档工业软件问题是跨越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的破局焦点 279
11.2.5 工业大数据分析是完成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280
11.3 国际经验与案例 282
11.3.1 数字化设计的国际经验与案例 282
11.3.2 精益生产的国际经验与案例 282
11.3.3 服务型制造的国际经验与案例 284
11.4 布局推进思路 285
11.4.1 数字化设计的布局推进思路 285
11.4.2 精益生产的布局推进思路 286
11.4.3 生产服务化的布局推进思路 287
11.4.4 高档工业软件的布局推进思路 287
11.5 发展政策与措施 288
11.5.1 建立与制造大国相匹配的工业思想和工业文化 288
11.5.2 培育国家级软件研究院及技术联盟生态 288
11.5.3 加大开放社区的技术研发支持 288
11.5.4 打造最佳实践样板与支撑体系 288
11.5.5 鼓励基于社会反馈机制下的工匠精神,倡导品质革命 288
11.5.6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服务型制造,支持服务创新与生产能力云化 289
第12章 支撑体系——工业云平台 290
12.1 平台经济与平台正在崛起 290
12.1.1 平台经济的内涵 290
12.1.2 工业云平台战略的定义和范畴 292
12.2 工业云平台建设的国际经验 293
12.2.1 企业层面的行动与案例 293
12.2.2 产业层面的行动与案例 298
12.2.3 国家层面的行动与案例 298
12.2.4 经验总结与思考 301
12.3 中国工业云平台的现状与问题 303
12.3.1 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工业云平台储备了丰富的资源 303
12.3.2 中国工业云平台战略尚属于“认知分裂、各自为政”的初始阶段 304
12.3.3 中国工业云平台战略的可行路径与欧美国家截然不同 306
12.3.4 中国工业云平台的实践 307
12.3.5 主要问题 309
12.4 中国工业云平台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309
12.4.1 总体目标与思路 309
12.4.2 总体原则 310
12.4.3 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平台经济发展 310
12.5 中国工业云平台建设的政策与措施 311
12.5.1 培育行业主体,驱动工业基础夯实与IT融合 311
12.5.2 加强生态支持,鼓励多点渗透和平台建设 311
12.5.3 充实技术储备,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群发展 311
12.5.4 加强人才培养与财政支持 312
第13章 支撑体系——人才资源和人才培养 313
13.1 引言 313
13.2 问题识别 314
13.3 国际经验 315
13.4 国内现状分析 319
13.5 思路与策略 321
13.5.1 职业认证等级制度的完善 321
13.5.2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梳理 322
13.5.3 建立具有活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环境 323
13.5.4 加快推进学校教育体系改革 323
13.6 保障措施与政策 324
13.6.1 开展基础调研 324
13.6.2 建立全国性职业教育协调与研究机构 324
13.6.3 建立面向第四代工业社会的统计手段及工具 325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赵公民
作者: 徐碧琳 主编 陈颉 副主编
作者: 陈传明 周小虎
作者: 皮永华,李卉妍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加]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 [英]安东尼 D.威廉姆斯(Anthony D. Williams) 著
作者: 主 编 甄 诚 副主编 赵 新 王金门 赵 羽
作者: [日]稻盛和夫  山中伸弥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