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英文版)
作者 : R. 格伦·哈伯德(R. Glenn Hubbard);安东尼 P. 奥布赖恩(Anthony P. O’Bien)
译者 :
出版日期 : 2007-08-28
ISBN : 7-111-22188-3
定价 : 88.00元
教辅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英语
页数 : 987
开本 : 16开
原书名 : Economics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教材
包含CD :
绝版 :
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激发学生通过真实商务案例学习经济学的经典著作。本书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于现实的商业世界和经济政策,引导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理解力。作者强调经济学原理在当前经济事件中的应用,所选的实例更注重商业现实,同时以适宜的难度详细介绍了所有核心概念。全书共分11个部分,以非常清晰的主题结构,全面地阐述了涉及宏观和微观领域的经济学原理,论述翔实,体例生动,使学习经济学这门课程变得更为轻松有趣。
  本书适用于经济类专业的大学本科生、MBA学生及教师使用,也可以作为研究人员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参考用书。

图书特色

图书前言

情境式学习
  我们确信,如果教学是在一种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学生们就可以学会最恰当地运用经济学原理。不管他们是开美术工作室、从事社会工作、在华尔街做交易员、为政府效力,还是经营一家酒吧,学生们都必须了解这些工作背后的经济因素。虽然商业类专业的学生将有很多机会看到在不同情况下发挥作用的经济学原理,文科学生却很可能没有这样的机会。因此,我们将用丰富多彩的、贴近生活的商业和政策实例,来阐释经济学概念,培养受过良好教育的消费者、选举人和公民。
  下面这几方面就可以例证我们的方法。
  生动有力的绪论章节
  导论部分中的各章可以让学生们打下坚实的经济学基础。我们强调了边际分析以及经济效率的关键概念。第4章中,我们将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来衡量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因为它们涉及到租赁财产和最低工资等熟悉的实例。(我们还会在另外三章里再次论及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在第8章中,我们将讨论外包并分析对贸易有影响的政府政策;在第14章中,我们将探讨市场支配力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在第15章中,我们将探讨企业的定价政策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在第7章中,我们将让学生对企业怎样组织、怎样筹集资金以及怎样向投资者提供信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还将阐释在一个市场体系中,企业家怎样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有效地组织生产。为了探讨政府政策怎样影响商业,我们将论及世界通信公司和安然公司的商业丑闻,以及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出台的目的。
  比较靠前地论及了政策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早一些在课程中接触政策问题,我们将在第1章讨论外包、在第4章讨论租金管制和最低工资、在第5章中讨论空气污染和全球变暖、在第6章中讨论政府对非法毒品的政策。
  深入透彻地论述垄断性竞争
  在论及寡头垄断和垄断之前,我们将用整个第12章来讨论垄断性竞争。尽管有很多教师对垄断性竞争只是一带而过或者根本不提,但我们却认为它是一个被忽视的工具,有助于让学生们在更熟悉的背景中强化市场运转的基本信息,并且要比讨论完全竞争时常用的农业的例子生动得多。我们将用垄断性竞争的模式来引入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而通常这些内容是在垄断的章节中介绍的。这有助于学生们抓住重点,使他们明白不仅仅是垄断企业,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在完全竞争之后直接论及垄断性竞争,这还使我们可以早一些讨论品牌管理和竞争成功的因素等主题。不过,我们并没有忽略那些喜欢在完全竞争(第11章)之后直接讨论垄断(第14章)的教授,不会让他们产生缺乏连续性的感觉。
  广泛而又实际地论述了博弈论
  在第13章中,我们将用博弈论来分析寡头中间的竞争。博弈论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在很多竞争情况下,具有市场支配力的企业是怎样做出战略决策的。我们将在博弈论的应用中提到沃尔玛、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和戴尔等大家熟悉的企业。
  独具特色地论述了定价策略
  在第15章中,我们将探讨企业怎样追求利润最大化。学生们随时随地都会碰到定价策略—买电影票的时候,为春季学期的短期休假预订航班的时候,或者在线调查图书价格的时候。我们将用身边这些熟悉的实例,来阐释企业怎样运用价格歧视、成本加成定价和两步收费等定价策略。
  拿出了一章来论述信息经济学
  在第17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个重要的事实: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必须基于不完全的信息做出决策。每天,在二手汽车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健康保险市场上,学生们都会面临不确定性并要根据不完全的信息做出决策。我们将帮助学生们分析这些熟悉的情况,并探讨消费者和企业的观点。我们还将把不利选择(逆向选择)和道德危害(道德风险)应用于金融市场。
  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学生都对理解经济事件和经济发展非常感兴趣。我们试图抓住这种兴趣,培养学生们的经济直觉和理解力。我们论述宏观经济学的方式是现代的,是基于商业和经济政策的现实的。我们相信,在实现这种论述的同时,并没有让分析变得更难。我们没有随波逐流地使用简化版的中间模型,因为对让学生理解基本的宏观经济学问题来说,这些模型还是过于详细、过于复杂了。相反,我们使用了大家熟悉的、更能结合实际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分析短期波动以及货币和财政政策。我们也没有选择在原理层次上讲授宏观经济学常用的“不同思想学派论争”的方法。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大多数经济学者看法一致的那些领域,这可以给学生们一个更清楚的背景,让他们更透彻地理解那些尚存争议的问题。贯穿全书,我们提供了大量真实的商业和政策情境来培养学生们的直觉。
  下面就是我们论述宏观经济学的方法中的一些亮点。
  更广泛地讨论宏观经济统计
  许多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关注财经新闻,并且知道联邦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可以带来股价和债券价格的变化。一定的宏观经济统计知识有助于理解后面章节讨论的政策问题。第19章和第20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几个主要宏观经济统计指标的应用及潜在不足,而又不至于陷入统计编制的繁琐细节。例如,我们讨论了机构调查和家庭调查的重要区别,有助于理解劳动力市场环境,还解释了为什么金融市场对机构调查结果反应更强烈。
  更早地讨论长期问题
  在第21章和第22章中,我们就开始将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置于长期背景下加以讨论。第21章在长期增长的背景下讨论经济周期,我们将看到在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认为这部分内容很重要,因为学生需要通过了解经济周期来理解经济事件,但是在其他的经济学书中,这部分内容往往是一带而过或直接省略。我们知道许多老师在讲授宏观经济学时往往习惯于使用短期背景,将重点放在政策问题上。我们在第21章的内容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授课教师可以很快从长期增长的讨论转入短期分析。第22章使用了简单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来理解重要的增长问题。我们运用该模型讨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博茨瓦纳令人吃惊的高速增长等。我们还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整个世界没有实现共同富裕?”
  总需求-总供给动态模型
  我们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阐释标准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我们知道,在解释价格水平和实际GDP的变动时,没有一种简单的好方法可以替代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我们也知道,比起宏观经济原理课程中的其他学习内容,越来越多的教师对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更加不满意。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一个静态模型,却试图解释实际GDP和价格水平的动态变化。我们的方法仍然保留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本质部分,只是更加体现动态性,从而使模型在解释问题时更准确有效。我们强调两点:第一,短期(向上倾斜)总供给曲线位置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第二,经济增长的存在意味着长期(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每年都向右移动。这种“动态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实际GDP和价格水平波动的原因和影响。我们将在第24章中介绍这一模型,并且将在第26章和第28章中使用该模型讨论货币政策,在第27章中讨论财政政策。
  更大篇幅介绍货币政策
  由于货币政策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而且货币政策与学生对财经新闻的兴趣密切相关,我们使用了两个章节来讨论货币政策。我们重点讨论了与美联储选择货币政策目标有关的问题,而且还讨论了泰勒规则。伯南克接替格林斯潘继任美联储主席之后,我们关于通货膨胀目标的讨论就显得格外恰当了。
  同时介绍了财政政策需求方面的效应和供给方面的效应
  我们在讨论财政政策时,仔细区分了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关于财政政策供给方面的效应,我们也给予较多篇幅的讨论。
  对凯恩斯收入-支出方法全面完整的讨论
  在引导学生了解支出与生产之间的短期关系方面,凯恩斯收入-支出方法(即“45°线”,或称为“凯恩斯交叉图”)是非常有用的工具。然而许多老师授课时倾向于省略这部分内容,因此我们也仅在第23章中使用收入-支出方法。在随后介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章节中,我们均使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这样教师在授课时也可以适当选择取舍第23章。
  重视国际化的内容
  本书有三章内容是讨论国际性问题。对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知识的了解对于理解宏观经济非常重要,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对美国周边经济体的好奇心。除了这三章国际性的内容,我们在其他若干章节中也穿插了国际比较的内容,例如我们对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中央银行系统的讨论。
  灵活的章节组织
  因为我们意识到讲授宏观经济学原理的方法多种多样,所以我们让本书的章节安排保持了最大的灵活性。例如,我们在第21章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讨论,使得教师可以跳过第22章中对这些问题更全面、更深入的探讨。我们对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的讨论局限于第23章,以便不想使用该方法的教师可以跳过它,直接进入第24章的总需求-总供给分析。尽管我们拿出了两章来论述货币政策,但其中的第26章是完整独立的讨论,所以如果教师愿意,可以安全地忽略第28章的内容。最后,教师可以选择忽略论述国际主题的所有三章(第8章、第29章和第30章),可以只讲论述国际贸易的第8章,可以只讲第29章“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也可以略过第8章,讲第29章和第30章“国际金融体系”。这样的章节组织可以帮助教师选择要讲授的各章,并根据课堂需要安排最适合的讲授顺序。
  商业应用
  当有人问乔治·卢卡斯为什么要拍摄《星球大战》时,他答道:“我想看这种类型的影片,但是没有人来摄制,所以我决定自己来拍一部。”同样地,我们在课堂上想用的教材也没有人写。所以,多年来我们注意从报纸杂志和专业期刊上搜集新鲜生动的现实例子,然后来写作一本内容翔实,充满现实经济案例的经济学教科书。我们的目标是让课堂“远离教条”。
  我们认为,如果学生能将所学应用于个人和商业环境中,而且他们掌握了分析技能,能够理解报刊杂志中的经济报道,这个经济学课程就是成功的。这也是我们使用许多现实世界中的案例和应用来解释经济概念的原因。
  开篇案例
  每章的“开篇案例”都为学习提供了一个现实环境,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同时也使每章有了一个统一的主题。每章的开篇案例都会介绍一些大公司面临的现实环境,如思科、福特汽车等公司。在每章的文字、图表和教学特色栏目中都会再次出现开篇案例中的公司的身影。许多开篇案例都会强调企业家在开发新产品和促进新产品上市中所起到的作用。
  案例透视
  通过每章的“案例透视”部分,学生可以了解到如何使用经济学概念来分析报刊上的文章。读报纸和杂志是理解当前经济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每章最后的案例透视,包括文章摘录、文章分析、图表和关键思考问题。
  建立联系
  在经济学概念与现实世界之间建立联系。在每章的“建立联系”部分,我们都提供一些相关的,能启发思考的有趣的新闻故事,这些故事主要是经济方面的。
  解决问题
  我们都知道,许多学生在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时都存在很大困难。我们在每章中都会提供两三个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这些问题都与篇首的学习目标和有关定量信息紧密相关。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集中关注每章的主要理论思想,同时为学生提供将经济问题逐步分解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型。在每章最后的“应用题”中,还有一部分与“解决问题”有关的额外练习。
  不要犯这样的错误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清楚地知道学生对于哪些概念理解起来困难最大,所以在每章我们都提供一个小专栏,提醒学生最常见的一些错误。在每章后面的“应用题”部分,我们提出相关问题,来测试学生的理解程度。
  图表
  图表是经济学原理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对许多学生来说图表却成了主要障碍。每一章课后练习中都包括了让学生画图、读图和解释图表这样的题目。我们使用图注和总结图表等工具来帮助学生读图和理解图表。
  学生可以使用的资源
  配套网站
www.prenhall.com/hubbard 这个免费网站让学生可以看到部分章末习题的答案、即时反馈的互动学习指导、经济学方面的最新资料、学生的PPT演示材料,还有帮助学生在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学习中取得成功的许多其他资源。
  PPT演示页面
  这些PPT页面由费尔南多·奎加诺和沃恩·奎加诺夫妇编写,供学生作为学习辅助材料或者记笔记的指导使用。可以从www.prenhall.com/hubbard 这个配套网站下载。这些PPT演示页面包括:
  课文中的所有图表和公式;
  每个页面单击一次,即可一步一步自动显示的图形;
  章末关键术语,有“建立联系”至相关演示页面的超链接。

图书序言

2001年,对于中国而言,是新世纪的开门红。这一年中所发生的很多事情,无论是加入WTO,还是获得2008年的奥运会主办权,都提示着我们,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也面临着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中国的日益开放,大背景是当今世界发展所呈现出的最显著的趋势—经济全球化,这也是为越来越多的事实所揭示与验证的。当然,这当中也有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重要影响。在今天的中国,任何企业、任何组织,想谋求发展,想自我超越,恐怕都很难脱离日益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大舞台。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更加激烈的全球范围的挑战。
  春江水暖鸭先知。教育,特别是管理教育,作为一个前瞻性的事业,在学习、借鉴与合作中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为了探寻中国国情与国际上一切优秀的管理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的完美结合,为了更好地培养高层次的“面向国际市场竞争、具备国际经营头脑”的管理者,我国的教育机构与北美、欧洲、大洋洲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大量的著名管理学院和顶尖跨国企业建立了长期、密切与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2000年,学院顾问委员会成立并于10月举行了第一次会议,2001年4月又举行了第二次会议。这个顾问委员会包括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些跨国公司和中国几家顶尖企业的最高领导人,其阵容之大、层次之高,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所商学院。此外,在同外方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能够主动地实施国际化战略,而不是被动地“守株待兔”。同外方合作,就是要增强我们办学的综合实力,加强我们成为一流学院的力量。在这样高层次、多样化、重实效的管理教育国际合作中,教师和学生,特别是教师,与国外学术机构和企业组织的交流机会大大增加,管理教育工作者和经济管理学习者,越来越深入到全球性的教育、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时代变革中,真切体验着这个世界上正发生着的深刻变化,也能够更主动地去探寻和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和跨国企业运作的脉搏。
  我们清楚地知道,要想建设一流的大学、一流的管理学院、一流的MBA项目,闭关锁国、闭门造车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同国际接轨,按照国际先进水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正如朱基同志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10周年时所发的贺信中指出的那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一大批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而又了解中国企业实情的经济管理人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要敢于借鉴、引进世界上一切优秀的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结合中国国情,办成世界第一流的经管学院。”作为达到世界一流的一个重要基础,朱基同志多次建议清华大学的MBA教育要加强英语教学。我个人体会,这不仅因为英语是当今世界交往中重要的语言工具,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和媒介,而且更是中国经济管理人才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中国企业的国际战略的基石。推动和实行英文教学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这些未来的企业家—能够具备同国际竞争对手、合作伙伴沟通和对抗的能力。若英文学习同专业学习脱钩,那么培养高层次的面向国际市场竞争、具备国际经营头脑的管理者是不可能的。按照这一要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正在不断推动英语教学的步伐,使得英语不仅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核心课程,而且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
  根据我们的师生在培养工作中的体会,除了课堂讲授外,课前课后大量阅读英文原版著作和案例对于尽快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是相当关键的。这不仅是积累一定专业词汇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对学习者思维方式的有效训练。就阅读而言,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掌握经济理论动态,或是阅读翻译作品,或是阅读原著。前者属于间接阅读,后者属于直接阅读。直接阅读取决于读者的外文阅读能力,有较高外语水平的读者当然喜欢直接阅读原著,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译者的疏忽或水平所限而造成的纰漏,同时也可以尽享原作者思想的真实表达。而对于那些有一定外语基础,但又不能完全独立阅读国外原著的读者来说,外文的阅读能力是需要加强培养和训练的,而专业外语的阅读能力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永远不接触专业外版图书,他在获得国外学术信息方面就永远会比别人慢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就会在无形中减弱自己的竞争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只要有一定外语基础的读者,都应该尝试着阅读外文原版,只要努力并坚持,就一定能过这道关,到那时就能体验到直接阅读的妙处了。
  在掌握了大量术语的同时,我们更看重读者在阅读英文原版著作时对于西方管理者或研究者的思维方式的学习和体会。我认为,原汁原味的世界级大师富有特色的表达方式背后,反映了思维习惯,反映了思想精髓,反映了文化特征,也反映了战略偏好。对于跨文化的管理思想、方法的学习,一定要熟悉这些思想、方法孕育、成长的文化土壤,这样,有朝一日才能真正“具备国际战略头脑”。
  当然,在学习和研究管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兼顾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均衡发展。教师要注意开发和使用相当数量的反映中国企业实情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地化”。我们希望在这样的结合中能够真正培养出具备“全球视野,国情感觉,规范训练,务实手段”的中国MBA。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与 McGraw-Hill、Thomson Learning、Pearson Education等国际出版集团合作,从1998年以来出版了一百余种MBA国际经典教材,为我国MBA教育教材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出版物大都是在国外一版再版的成熟而经典的教材,同时,该公司向任课教师提供的教师手册、PowerPoint、题库等教辅材料非常完备,因此,这些教材也在国内大学中广为采用,并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华章分社特别注意教材的更新,其更新频率也争取与国际接轨。这次,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华章分社联合策划并陆续推出的英文版教材中,也有一部分是已出版教材的更新版本。我们在审读推荐的部分教材甚至是国外公司出版前的清样(Pre-publication Copy),所以几乎能够做到同步出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祝愿我国的管理教育事业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祝愿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不断涌现的大批高层次的面向国际市场竞争、具备国际经营头脑的管理者的勉力经营下早日振兴。

  赵纯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走进全球化时代真实的宏观经济学世界

作者简介

R. 格伦·哈伯德(R. Glenn Hubbard);安东尼 P. 奥布赖恩(Anthony P. O’Bien):暂无简介

图书目录

总序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作者简介
前言
第一部分  导论
第1章  经济学:基础和模型  2
1.1  构建经济学基础:经济学和个体决策  5
1.1.1  人是理性的  5
1.1.2  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  5
1.1.3  最优决策与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有关  5
1.2  每个社会都必须解决的经济问题  7
1.2.1  生产什么产品和服务  7
1.2.2  如何生产这些产品和服务  7
1.2.3  谁将获得这些产品和服务  7
1.2.4  中央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8
1.3  现代的“混合”经济  8
效率与公平  9
1.4  经济模型  10
1.4.1  经济模型中假设的作用  10
1.4.2  形成并检验经济模型中的假说  10
1.4.3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12
1.5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3
1.6  预习重要的经济术语  14
1.7  结论  15
附录1A  使用图表和公式  21
第2章  权衡取舍、比较优势和市场
体系  32
2.1  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真实世界的
权衡取舍  34
2.1.1  绘出生产可能性边界  34
2.1.2  边际机会成本递增  38
2.1.3  经济增长  39
2.2  交易  40
2.2.1  专业分工与交易收益  40
2.2.2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42
2.2.3  比较优势与交易收益  44
2.3  市场体系  46
2.3.1  收入的循环流  46
2.3.2  自由市场的收益  48
2.3.3  市场机制  48
2.3.4  企业家的作用  50
2.3.5  成功的市场体系的法律基础  50
2.4  结论  53
第3章  价格从何而来:需求和供给的
相互作用  62
3.1  市场的需求方  64
3.1.1  单个买方的需求  64
3.1.2  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64
3.1.3  单个需求与市场需求  65
3.1.4  需求法则  66
3.1.5  什么可以解释需求法则  66
3.1.6  保持其他一切不变:“其他一切相同”条件  67
3.1.7  导致市场需求移动的变量  68
3.1.8  需求变化与需求量变化  72
3.2  市场的供给方  73
3.2.1  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73
3.2.2  单个供给和市场供给  74
3.2.3  供给法则  74
3.2.4  导致供给移动的变量  75
3.2.5  供给变化与供给量变化  76
3.3  市场均衡:把需求和供给带到
一起  77
3.3.1  市场如何消除过剩和短缺  78
3.3.2  需求和供给都起作用  79
3.4  需求和供给移动对均衡的影响  81
3.4.1  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均衡的影响  81
3.4.2  需求曲线的移动对均衡的影响  83
3.4.3  需求和供给曲线在一段时间内的
移动  84
3.4.4  曲线的移动与沿着曲线的运动  86
3.5  结论  87
第4章  经济效率、政府定价和税收  96
4.1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98
4.1.1  消费者剩余  99
4.1.2  生产者剩余  101
4.1.3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所衡量的
是什么  101
4.2  竞争性市场的效率  102
4.2.1  竞争性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
成本  102
4.2.2  经济剩余  103
4.2.3  无谓损失  103
4.2.4  经济剩余和经济效率  104
4.3  政府干预市场:最低限价和最高
限价  104
4.3.1  最低限价:以农业市场为例  105
4.3.2  最高限价:以房租控制为例  107
4.3.3  黑市  109
4.3.4  政府干预的后果:赢家、输家和
无效率  111
4.3.5  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的实证分析和
规范分析  111
4.4  税收的经济影响  112
4.4.1  税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112
4.4.2  税收归宿:谁实际缴了税  112
4.5  结论  117
附录4A  需求和供给的定量分析  125
第二部分 市场行为
第5章  外部性、环境政策与公共品  130
5.1  外部性和有效性  132
5.1.1  外部性的影响  132
5.1.2  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  134
5.1.3  外部性产生的原因  134
5.2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私有方案:
科斯定理  135
5.2.1  降低污染的经济效率水平  135
5.2.2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私有方案的
基础  138
5.2.3  产权有关系吗?  140
5.2.4  交易成本问题  141
5.2.5  科斯定理  141
5.2.6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政府方案  141
5.2.7  命令和控制与可交易的排放量
许可  144
5.2.8  污染许可?  145
5.3  四类商品  146
5.4  公共品和公共资源  148
5.4.1  公共品需求  149
5.4.2  公共品的最优量  150
5.4.3  公共资源  153
5.5  结论  155
第6章 弹性:对需求和供给的反应  164
6.1  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度量  166
6.1.1  度量需求的价格弹性  166
6.1.2  有弹性的需求和缺乏弹性需  167
6.1.3  计算需求弹性的一个例子  167
6.1.4  中点公式  168
6.1.5  当两条需求曲线相交时,较为平坦
的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  170
6.1.6  需求完全有弹性和完全缺乏弹性的
极端情况  170
6.2  什么决定了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  172
6.2.1  相关替代品的可获得性  172
6.2.2  时间跨度  173
6.2.3  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173
6.2.4  市场定义  173
6.2.5  商品支出占消费者预算的份额  174
6.2.6  对书的需求是完全缺乏弹性
的吗?  174
6.3  价格弹性与总收入的关系  174
6.3.1  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与总收入  175
6.3.2  估计需求的价格弹性  178
6.4  需求的其他弹性  178
6.4.1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179
6.4.2  需求的收入弹性  180
6.5  用弹性概念分析正在消失的家庭
农场  181
6.6  供给的价格弹性  183
6.6.1  度量供给弹性  183
6.6.2  供给的价格弹性的决定因素  184
6.6.3  完全弹性的供给和完全缺乏弹性的
供给  185
6.6.4  利用供给价格弹性概念预测价格的
变化  185
6.7  结论  187
第三部分 国内和国际经济中的企业
第7章  企业、股票市场和公司治理  198
7.1  企业类型  200
7.1.1  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  200
7.1.2  公司赚取了绝大部分的收入和
利润  202
7.2  公司的结构和委托-代理问题  202
公司结构和公司治理  202
7.3  企业如何募集资金  204
7.3.1  外部资金的来源  204
7.3.2  股票和债券市场提供了资本—还有
信息  205
7.4  利用财务报表来评价公司  208
7.4.1  利润表  209
7.4.2  资产负债表  210
7.5  了解2002年的商业丑闻  210
7.6  结论  212
附录7A  分析企业财务信息的工具  220
第8章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收益  230
8.1  国际贸易概览  232
8.1.1  贸易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  232
8.1.2  世界背景下的美国国际贸易  233
8.2  比较优势:所有贸易的基础  235
8.2.1  对比较优势的简要回顾  235
8.2.2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235
8.3  贸易的收益  236
8.3.1  因贸易而增加消费量  237
8.3.2  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完全的专业
分工  240
8.3.3  是否有人因为国际贸易而遭受
损失  240
8.4  比较优势来自何处  241
长期内的比较优势:美国消费类电子产业
的盛与衰—以及再次兴盛  242
8.5  政府限制贸易的政策  243
8.5.1  关税  245
8.5.2  配额  246
8.5.3  衡量食糖配额的经济影响  247
8.5.4  用关税和配额来保存工作岗位的高昂成本  249
8.5.5  单方面消除关税和配额的收益  249
8.5.6  其他贸易壁垒  250
8.6  贸易政策和全球化上的争论  250
8.6.1  为什么有些人反对世贸组织  250
8.6.2  倾销  254
8.6.3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255
8.7  结论  255
附录8A  跨国公司  263
第四部分 微观基础:消费者和厂商
第9章 消费者行为和行为经济学  270
9.1  效用和消费者决策 272
9.1.1  消费者行为模型的核心 272
9.1.2  效用 272
9.1.3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73
9.1.4  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规律 273
9.1.5  “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条件
不满足的情况 278
9.1.6  价格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
效应 280
9.2  需求曲线来自何方? 281
9.3  社会因素对于决策的影响 282
9.3.1  名人代言效应 283
9.3.2  网络外部性 283
9.3.3  公平重要吗?  284
9.4  行为经济学:人们的选择是否
理性?  287
9.4.1  忽略非货币化机会成本 287
9.4.2  消费者忽略非货币化机会成本的
商业启示  288
9.4.3  没有忽略掉沉没成本 289
9.4.4  对未来不切实际的预期 289
9.5  结论 291
附录9A 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描述
消费者行为 298
第10章 技术、生产与成本 312
10.1  技术:经济学的定义 314
10.2  短期与长期 315
10.2.1  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区别 315
10.2.2  隐性成本与显性成本 316
10.2.3  生产函数 317
10.2.4  产量与成本的关系初探 318
10.3  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 319
10.3.1  报酬递减规律 319
10.3.2  画出生产图 320
10.3.3  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 320
10.3.4  关于边际值和平均值关系的例子:
大学绩点 322
10.4  短期产量与短期成本的关系 323
10.4.1  边际成本 323
10.4.2  为什么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线
都为U形呢 323
10.5  画出成本曲线图 325
10.6  长期成本 327
10.6.1  规模经济 327
10.6.2  书店的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 327
10.7  结论 332
附录10A  使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来
理解生产与成本 342
第五部分 市场结构和市场策略
第11章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 352
11.1  完全竞争市场 355
11.1.1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无法影响市场价格 355
11.1.2  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需求
曲线 356
11.2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如何达到
利润最大化 356
11.2.1  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收入 357
11.2.2  决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 358
11.3  用成本曲线表示利润或亏损 360
11.3.1  用图表示利润 361
11.3.2  描述企业何时达到收支平衡或者出现亏损 363
11.4  短期内继续生产还是关闭的
决策 366
11.4.1  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367
11.4.2  完全竞争行业的市场供给曲线 368
11.5  “如果每个人都会,那么你将无
从赚钱”—长期中企业的进入
与退出 368
11.5.1  经济利润与进入退出决策 369
11.5.2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长期均衡 372
11.5.3  完全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 372
11.5.4  成本递增行业和成本递减行业 374
11.6  完全竞争与经济效率 374
11.6.1  生产效率 375
11.6.2  配置效率 377
11.7  结论 377
第12章 垄断竞争:一个更现实的竞争
模型 386
12.1  垄断竞争市场中的厂商的需求与
边际收入 388
12.1.1  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388
12.1.2  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厂商的边际
收入 389
12.2  垄断竞争厂商如何在短期利润
最大化 391
12.3  长期利润 393
12.3.1  新进入的厂商如何影响已有厂商
的利润? 393
12.3.2  在长期经济利润为零是必然
的吗? 397
12.4  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比较 399
12.4.1  垄断竞争的超额生产能力 400
12.4.2  垄断竞争是没有效率的吗? 400
12.4.3  消费者如何从垄断竞争中
受益? 400
12.5  市场营销如何实现产品差异化 401
12.5.1  品牌管理 401
12.5.2  广告营销 401
12.5.3  保卫品牌 402
12.6  是什么带来厂商的成功? 403
12.7  结论 403
第13章 寡头垄断: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的厂商 412
13.1  寡头垄断和进入壁垒 414
13.1.1  进入壁垒 415
13.1.2  规模经济 415
13.1.3  关键要素的所有权 416
13.1.4  政府设置的壁垒 416
13.2  使用博弈论分析寡头垄断 417
13.2.1  双垄断博弈:两家厂商之间的
价格竞争 418
13.2.2  厂商行为和囚徒困境 419
13.2.3  厂商可以摆脱囚徒困境吗? 422
13.2.4  卡特尔:OPEC的案例 424
13.3  序贯博弈 426
13.3.1  阻止进入 426
13.3.2  讨价还价 428
13.4  五力模型 430
13.4.1  来自现有厂商的竞争 430
13.4.2  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430
13.4.3  来自替代商品或服务的竞争 430
13.4.4  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431
13.4.5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431
13.5  结论 433
第14章 垄断与反托拉斯政策 442
14.1  是否真有垄断厂商? 444
14.2  垄断从何而来? 445
14.2.1  政府设置的进入壁垒 445
14.2.2  控制关键资源 447
14.2.3  网络外部性 448
14.2.4  自然垄断 449
14.3  垄断厂商如何选择价格和
产量?  451
14.3.1  再一次讨论边际收入 451
14.3.2  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 453
14.4  垄断是否会降低经济效率?  455
14.4.1  比较垄断与完全竞争 455
14.4.2  衡量垄断的效率损失 456
14.4.3  垄断产生的效率损失有多大?  457
14.4.4  市场力量与技术变革 458
14.5  政府针对垄断行业的政策 458
14.5.1  反托拉斯的法律与实施 460
14.5.2  合并:市场力量和效率之间的
权衡 460
14.5.3  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
关于合并的指南 461
14.5.4  对自然垄断的管制 464
14.6  结论 465
第15章 定价策略 474
15.1  定价策略和一价定律 476
15.1.1  套利 476
15.1.2  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价
相同? 477
15.2  价格歧视:一物多价 478
15.2.1  成功的价格歧视所需的必要
条件 478
15.2.2  航空公司:价格歧视之王 481
15.2.3  完全价格歧视 483
15.2.4  时间价格歧视 484
15.2.5  价格歧视有没有违法?  484
15.3  其他定价策略 485
15.3.1  畸零定价法:价格为何是2.99美元
而不是3.00美元?  486
15.3.2  企业为什么要使用成本加成
定价法?  487
15.3.3  两步收费定价法 488
15.4  结论 491
第六部分 生产要素市场
第16章 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
市场 498
16.1  劳动力需求 500
16.1.1  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量 500
16.1.2  使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 503
16.2  劳动力供给 504
使劳动力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 506
16.3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507
16.3.1  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对均衡工资所
产生的影响 507
16.3.2  劳动力供给移动对均衡工资所产生
的影响 509
16.4  解释工资差异 511
16.4.1  补偿性差异 513
16.4.2  工作安全法是否对工人有利?  514
16.4.3  歧视 514
16.4.4  工会 519
16.5  人事经济学 520
16.5.1  工人的报酬应该取决于他们的
付出还是他们的绩效?  520
16.5.2  设计薪酬机制时的其他考虑 522
16.6  资本市场和自然资源市场 523
16.6.1  资本市场 523
16.6.2  自然资源市场 523
16.6.3  买方垄断 525
16.6.4  收入分配的边际生产率理论 525
16.7  结论 525
第七部分 信息、税收以及收入分配
第17章 信息经济学 534
17.1  信息不对称 536
17.1.1  逆向选择和“柠檬”市场 536
17.1.2  减轻汽车市场的逆向选择
问题 537
17.1.3  保险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537
17.1.4  减轻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问题 538
17.1.5  道德风险 539
17.2  金融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
风险 540
降低金融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540
17.3  劳动力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
风险 542
17.4  赢家诅咒:赢拍何时不是福?  543
17.4.1  赢家诅咒何时成立 545
17.4.2  Pacific Telesis充分利用赢家
诅咒 546
17.5  结论 547
第18章 税收体制与收入分配 554
18.1  税收体制 556
18.1.1  美国税收体制回顾 556
18.1.2  累进税和累退税 557
18.1.3  边际所得税率和平均所得
税率 560
18.1.4  公司所得税 560
18.1.5  对赋税的评价 560
18.2  税收归宿的再讨论:价格弹性
效应 564
18.3  收入分配 567
18.3.1  对收入分配和贫困的测度 567
18.3.2  解释收入分配不平等 568
18.3.3  用洛伦兹曲线表示的收入
分配 570
18.3.4  贫困和收入分配测度中的一些
问题 571
18.3.5  全球贫困和收入分配 573
18.4  结论 575
第八部分  宏观经济基础与长期增长
第19章  GDP:总产出和总收入的
测量  582
19.1  以国内生产总值测量总产出  585
19.1.1  总产出的测量:国内生产总值  585
19.1.2  产出、收入和循环流图  587
19.1.3  GDP的组成部分  588
19.1.4  GDP等式以及一些实际数字  590
19.1.5  附加值方法的GDP测量  591
19.2  GDP是否实现了我们所希望它
测量的  592
19.2.1  GDP作为总产出测量方式的
不足  592
19.2.2  GDP作为福利测量的不足之处  594
19.3  实际GDP与名义GDP之比较  595
19.3.1  实际GDP的计算  595
19.3.2  比较实际GDP和名义GDP  597
19.3.3  GDP平减数  598
19.4  其他总产出和总收入的测量
方式  599
19.4.1  国民生产总值  599
19.4.2  国民生产净值  600
19.4.3  国民收入  600
19.4.4  个人收入  600
19.4.5  可支配个人收入  600
19.5  结论  601
第20章  失业和通货膨胀  608
20.1  失业率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测量  610
20.1.1  家庭调查  610
20.1.2  失业率测量时的问题  613
20.1.3  劳动力参与率的相关趋势  613
20.1.4  不同人口统计群体的不同
失业率  615
20.1.5  人们一般要失业多久  615
20.1.6  机构调查:另一种就业的测量
方式  616
20.1.7  随时间变化的工作创造和工作
消亡  617
20.2  失业的三种类型  617
20.2.1  摩擦性失业和工作搜寻  618
20.2.2  结构性失业  619
20.2.3  周期性失业  619
20.2.4  完全就业  619
20.3  对失业的解释  620
20.3.1  政府政策和失业率  620
20.3.2  工会  622
20.3.3  效率工资  622
20.4  通货膨胀的测量  623
20.4.1  消费价格指数  624
20.4.2  CPI准确吗  625
20.4.3  生产价格指数  627
20.5  使用价格指数来调整通货膨胀
效应  627
朗讯公司实际工资的下降  629
20.6  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  629
20.7  通货膨胀是否使经济增加了
成本  631
20.7.1  通货膨胀影响收入分配  631
20.7.2  可预期通货膨胀的问题  631
20.7.3  不可预期通货膨胀的问题  633
20.8  结论  633
第21章  经济增长、金融体系和经济
周期  640
21.1  长期经济增长是提高生活水平的
关键  642
21.1.1  计算增长率和70法则  645
21.1.2  决定长期增长率的因素  646
21.1.3  潜在实际GDP  649
21.2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650
21.2.1  金融体系概貌  650
21.2.2  储蓄和投资的宏观经济学  652
21.2.3  可贷资金市场  653
21.3  经济周期  658
21.3.1  一些经济周期的基本概念  658
21.3.2  在经济周期中发生了什么  659
21.3.3  为什么经济更加稳定  665
21.4  结论  665
第22章  长期经济增长:源泉和政策  672
22.1  全世界长期经济增长  674
22.1.1  从公元前100万年到现在的经济
增长  674
22.1.2  增长率微小的不同很重要  676
22.1.3  为什么增长率有影响  677
22.1.4  “富有者越富……”  678
22.2  什么决定了高速经济增长  678
22.2.1  每个工人生产函数  679
22.2.2  哪个是经济增长更重要的因素:
更多的资本还是技术变革  680
22.2.3  技术变革:持续经济增长的关键  680
22.2.4  内生增长理论  681
22.2.5  约瑟夫·熊彼特和创造性破坏  683
22.3  美国经济增长  683
22.3.1  美国从1950年开始的经济增长:
快速,变慢,又变快  684
22.3.2  1973~1995年生产率降低的原因  684
22.3.3  生产率高涨:我们是否在
“新经济”中  686
22.3.4  为什么美国生产率增长比其他
国家快  687
22.4  为什么不是全世界都富裕  689
22.4.1  赶超:有时候会发生,但不是永远
发生  690
22.4.2  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低收入国家经历
高速增长  693
22.4.3  全球化的好处  695
22.5  增长政策  697
22.5.1  保障财产权利和法治  697
22.5.2  提高健康和教育水平  698
22.5.3  关于技术的政策  698
22.5.4  关于储蓄和投资的政策  698
22.5.5  经济增长是好还是坏  699
22.6  结论  699
第九部分  短期经济波动
第23章  短期的产出和支出  706
23.1  总支出模型  708
23.1.1  总支出  708
23.1.2  计划投资和实际投资之间的
差别  709
23.1.3  宏观经济均衡  709
23.1.4  宏观经济均衡的调整过程  710
23.2  经济中总支出水平的决定  711
23.2.1  消费  711
23.2.2  消费和国民收入的关系  714
23.2.3  收入、消费和储蓄  716
23.2.4  计划投资  718
23.2.5  政府购买  720
23.2.6  净出口  720
23.3  宏观经济均衡的图示  722
23.3.1  用45咄济枋鼍盟ネ  726
23.3.2  存货的重要性  727
23.4  宏观经济均衡的数学例子  728
23.5  乘数效应  730
23.5.1  乘数公式  734
23.5.2  归纳一下乘数效应  735
23.6  总需求曲线  737
23.7  结论  739
附录23A  宏观经济均衡的代数表达  746
第24章  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  748
24.1  总需求  750
24.1.1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是下倾的  751
24.1.2  总需求曲线自身的移动和沿着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752
24.1.3  移动总需求曲线的变量  753
24.2  总供给曲线  756
24.2.1  长期总供给曲线  756
24.2.2  短期总供给曲线  758
24.2.3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和沿着它的
移动  759
24.2.4  移动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变量  760
24.3  长期和短期内宏观经济均衡  761
经济衰退、扩张和供给冲击  762
24.4  动态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  766
24.4.1  造成通货膨胀通常的原因  767
24.4.2  经济从2001年衰退的缓慢恢复  767
24.4.3  2003~2004年更快的经济恢复  771
24.5  结论  773
附录24A  宏观经济思想学派  781
第十部分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第25章  货币、银行和联邦储备体系  784
25.1  什么是货币?我们为什么需要
货币  786
25.1.1  物物交换和货币的诞生  786
25.1.2  货币的职能  787
25.1.3  什么可以充当货币  788
25.2  如今我们是如何衡量货币的  790
25.2.1  M1:最狭义的货币供给  791
25.2.2  M2:较宽的货币定义  792
25.2.3  信用卡和借记卡  793
25.3  银行如何创造货币  793
25.3.1  银行资产负债表  794
25.3.2  用T型账户说明银行如何创造
货币  795
25.3.3  简单的货币乘数  797
25.4  联邦储备体系  801
25.4.1  联邦储备体系的组织结构  802
25.4.2  联储如何管理货币供给  802
25.4.3  放在一起:银行外的公众、银行和
美联储的决策  805
25.5  货币数量理论  805
25.5.1  将货币和物价联系起来:数量
等式  805
25.5.2  货币数量理论对通货膨胀的解释  806
25.5.3  高的通货膨胀率  807
25.5.4  阿根廷的高通货膨胀率  807
25.6  结论  809
第26章  货币政策  816
26.1  何谓货币政策  818
货币政策的目标  818
26.2  货币市场和货币政策对象的
选择  819
26.2.1  货币政策对象  820
26.2.2  货币需求  820
26.2.3  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  821
26.2.4  美联储如何管理货币供给:快速
回顾  822
26.2.5  货币市场均衡  822
26.2.6  两种利率的故事  825
26.2.7  选择货币政策对象  825
26.2.8  联邦基金利率的重要性  826
26.3  货币政策和经济活动  827
26.3.1  利率如何影响总需求  827
26.3.2  货币政策对实际GDP和物价水平的
影响  829
26.3.3  美联储可以消除衰退吗  831
26.3.4  用货币政策反通货膨胀  832
26.3.5  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小结  835
26.3.6  美联储能够把握时机吗  837
26.4  进一步分析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
的制定  838
26.4.1  美联储是否应当盯住货币供给  838
26.4.2  为什么美联储不同时盯住利率和
货币供给  839
26.4.3  泰勒法则  839
26.4.4  美联储应当盯住通货膨胀吗  840
26.5  美联储保持独立性是一个好
主意吗  841
26.5.1  支持声音  842
26.5.2  反对声音  843
26.6  结论  843
第27章  财政政策  850
27.1  财政政策  852
27.1.1  哪些是财政政策  852
27.1.2  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
政策  852
27.1.3  政府支出和税收概览  853
27.2  使用财政政策来影响总需求  856
27.2.1  扩张的财政政策  856
27.2.2  紧缩性财政政策  857
27.2.3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小结  857
27.3  政府购买和税收乘数  859
27.3.1  税率变化的影响  861
27.3.2  考虑到总供给的效应  861
27.3.3  乘数在两个方面都起作用  862
27.4  运用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
局限性  863
27.4.1  政府支出是否会减少私人支出  865
27.4.2  短期的挤出效应  865
27.4.3  长期的挤出效应  866
27.5  赤字、盈余和联邦政府负债  868
27.5.1  政府预算可以作为自动稳定器  868
27.5.2  联邦预算需要总是平衡吗  872
27.5.3  联邦政府负债  872
27.5.4  政府债务是一个问题吗  874
27.6  财政政策的长期影响  874
27.6.1  税收政策的长期作用  874
27.6.2  简化税收  875
27.6.3  税收改革的经济影响  877
27.6.4  供给方面的影响有多大  878
27.7  结论  879
附录27A  更进一步来看乘数  886
第28章  通货膨胀、失业和联邦储备
制度  892
28.1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
关系  894
28.1.1  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来
解释菲利普斯曲线  894
28.1.2  菲利普斯曲线是政策菜单吗  896
28.1.3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成不变
的吗  897
28.1.4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898
28.1.5  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的作用  898
28.2  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900
28.2.1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  901
28.2.2  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如何
影响货币政策的  902
28.3  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  905
28.3.1  货币政策理性预期的影响  905
28.3.2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真的垂直吗  906
28.3.3  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907
28.4  美联储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908
28.4.1  菲利普斯曲线的供给冲击影响  908
28.4.2  保罗·沃尔克和反通货膨胀  909
28.4.3  艾伦·格林斯潘和可靠货币政策的
重要性  912
28.4.4  不再重视货币供给  912
28.4.5  美联储声望的重要性  913
28.4.6  格林斯潘之后的货币政策可信性  913
28.4.7  日本银行的信誉失灵  914
28.4.8  联邦储备政策和惠而浦的
“定价权”  914
28.5  结论  915
第十一部分  国际经济
第29章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  922
29.1  收支余额:连接美国和世界
经济  924
29.1.1  经常账户  924
29.1.2  金融账户  925
29.1.3  资本账户  926
29.1.4  为什么收支账户经常为零  927
29.2  外汇交易市场和汇率  929
29.2.1  外汇市场均衡  930
29.2.2  需求和供给曲线的移动会如何影响
汇率  931
29.2.3  有些汇率并不由市场决定  933
29.2.4  汇率变动如何影响进口和出口  933
29.2.5  真实汇率  934
29.3  国际部门和国内储蓄与投资  935
29.3.1  净出口等于国外净投资  935
29.3.2  国内储蓄、国内投资和国外净
投资  936
29.4  政府预算赤字对投资的影响  938
29.5  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
政策  940
29.5.1  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  940
29.5.2  开放经济中的财政政策  941
29.6  结论  941
第30章  国际金融体系  950
30.1  汇率制度  952
30.2  当前的汇率制度  953
30.2.1  浮动的美元  953
30.2.2  什么决定了长期的汇率水平  955
30.2.3  欧元  958
30.2.4  钉住美元  960
30.3  国际资本市场  966
30.4  结论  967
附录30A  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
体系  974

术语表  980
Part 1: Introduction
CHAPTER 1: Economics: Foundations and Models 2
Building a Foundation: Economics and Individual Decisions 5
People Are Rational 5
People Respond to Economic Incentives 5
Optimal Decisions Are Made at the Margin 5
The Economic Problem That Every Society Must Solve 7
What Goods and Services Will Be Produced 7
How Will the Goods and Services Be Produced 7
Who Will Receive the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7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ies versus Market Economies 8
The Modern 襇ixed Economy 8
Efficiency and Equity 9
Economic Models 10
The Role of Assumptions in Economic Models 10
Forming and Testing Hypotheses in Economic Models 10
Normative and Positive Analysis 12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 13
A Preview of Important Economic Terms 14
Conclusion 15
CHAPTER 1 APPENDIX: Using Graphs and Formulas 21
CHAPTER 2: Trade-off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Market System 32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s and Real-World Trade-offs 34
Graphing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34
Increasing Marginal Opportunity Costs 38
Economic Growth 39
Trade 40
Specialization and Gains from Trade 40
Absolute Advantage versus Comparative Advantage 42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 44
The Market System 46
The Circular Flow of Income 46
The Gains from Free Markets 48
The Market Mechanism 48
The Role of the Entrepreneur 50
The Legal Basis of a Successful Market System 50
Conclusion 53
CHAPTER 3: Where Prices Come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Demand and Supply 62
The Demand Side of the Market 64
The Demand of an Individual Buyer 64
Demand Schedules and Demand Curves 64
Individual Demand and Market Demand 65
The Law of Demand 66
What Explains the Law of Demand 66
Holding Everything Else Constant: The Ceteris Paribus Condition 67
Variables That Shift Market Demand 68
A Change in Demand versus a Change in Quantity
Demanded 72
The Supply Side of the Market 73
Supply Schedules and Supply Curves 73
Individual Supply and Market Supply 74
The Law of Supply 74
Variables That Shift Supply 75
A Change in Supply versus a Change in Quantity Supplied 76
Market Equilibrium: Putting Demand and Supply Together 77
How Markets Eliminate Surpluses and Shortages 78
Demand and Supply Both Count 79
The Effect of Demand and Supply Shifts on Equilibrium 81
The Effect of Shifts in Supply on Equilibrium 81
The Effect of Shifts in Demand on Equilibrium 83
The Effect of Shifts in Demand and Supply over Time 84
Shifts in a Curve versus Movements along a Curve 86
Conclusion 87
CHAPTER 4: Economic Efficiency, Government Price Setting, and Taxes 96
Consumer Surplus and Producer Surplus 98
Consumer Surplus 99
Producer Surplus 101
What Consumer Surplus and Producer Surplus Measure 101
The Efficiency of Competitive Markets 102
Marginal Benefit Equals Marginal Cost in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102
Economic Surplus 103
Deadweight Loss 103
Economic Surplus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104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Market: Price Floors and Price Ceilings 104
Price Floors: The Example of Agricultural Markets 105
Price Ceilings: The Example of Rent Controls 107
Black Markets 109
The Results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Winners, Losers,
and Inefficiency 111
Positive and Normative Analysis of Price Ceilings and Price Floors 111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axes 112
The Effect of Taxes on Economic Efficiency 112
Tax Incidence: Who Actually Pays a Tax 112
Conclusion 117
CHAPTER 4 APPENDIX: Quantitative Demand and Supply Analysis 125
Part 2: Markets in Action
CHAPTER 5: Externalities,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Public Goods 130
Externalities and Efficiency 132
The Effect of Externalities 132
Externalities Can Result in Market Failure 134
What Causes Externalities 134
Private Solutions to Externalities: The Coase Theorem 135
The Economically Efficient Level of Pollution Reduction 135
The Basis for Private Solutions to Externalities 138
Do Property Rights Matter 140
The Problem of Transactions Costs 141
The Coase Theorem 141
Government Solutions to Externalities 141
Command and Control versus Tradeable Emissions
Allowances 144
Licenses to Pollute 145
Four Categories of Goods 146
Public Goods and Common Resources 148
The Demand for a Public Good 149
The Optimal Quantity of a Public Good 150
Common Resources 153
Conclusion 155
CHAPTER 6: Elasticity: The Responsiveness of
Demand and Supply 164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and Its Measurement 166
Measuring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166
Elastic Demand and Inelastic Demand 167
An Example of Computing Price Elasticities 167
The Midpoint Formula 168
When Demand Curves Intersect, the Flatter Curve Is More Elastic 170
Polar Cases of Perfectly Elastic and Perfectly Inelastic
Demand 170
What Determines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for
a Product 172
Availability of Close Substitutes 172
Passage of Time 173
Luxuries versus Necessities 173
Definition of the Market 173
Share of the Good in the Consumer誷 Budget 174
Is the Demand for Books Perfectly Inelastic 17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ce Elasticity and Total
Revenue 174
Elasticity and Revenue with a Linear Demand Curve 175
Estimating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178
Other Demand Elasticities 178
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179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180
Using Elasticity to Analyze the Disappearing Family Farm 181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183
Measuring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183
Determinants of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184
Polar Cases of Perfectly Elastic and Perfectly Inelastic
Supply 185
Using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to Predict Changes in Price 185
Conclusion 187
Part 3: Firms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CHAPTER 7: Firms, the Stock Marke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198
Types of Firms 200
Who Is Liable Limited and Unlimited Liability 200
Corporations Earn the Majority of Revenue and Profits 202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ions and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202
Corporate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202
How Firms Raise Funds 204
Sources of External Funds 204
Stock and Bond Markets Provide Capital補nd Information 205
Using Financial Statements to Evaluate a Corporation 208
The Income Statement 209
The Balance Sheet 210
Understanding the Business Scandals of 2002 210
Conclusion 212
CHAPTER 7  APPENDIX: Tools to Analyze Firms Financial Information 220
CHAPTER 8: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Gains from International Trade 230
An Overview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32
The Importance of Trade to the U.S. Economy 232
U.S.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 World Context 233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Basis of All Trade 235
A Brief Revie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235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235
The Gains from Trade 236
Increasing Consumption through Trade 237
Why Don誸 We See Complete Specialization 240
Does Anyone Lose as a Resul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40
Where Does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me From 241
Comparative Advantage Over Time: The Rise and Fall補nd Rise裲f the U.S. Consumer Electronics Industry 242
Government Policies That Restrict Trade 243
Tariffs 245
Quotas 246
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Sugar Quota 247
The High Cost of Preserving Jobs with Tariffs and Quotas 249
Gains from Unilateral Elimination of Tariffs and Quotas 249
Other Barriers to Trade 250
The Argument over Trade Policies and Globalization 250
Why Do Some People Oppose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50
Dumping 254
Positive versus Normative Analysis (Once Again) 255
Conclusion 255
CHAPTER 8 APPENDIX: Multinational Firms 263
Part 4: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Consumers and Firms
CHAPTER 9: Consumer Choice and Behavioral Economics 270
Utility and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 272
The Economic Model of Consumer Behavior in a Nutshell 272
Utility 272
The Principle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273
The Rule of Equal Marginal Utility per Dollar Spent 273
What If the Rule of Equal Marginal Utility per Dollar Does
Not Hold 278
The Income Effect and Substitution Effect of a Price
Change 280
Where Demand Curves Come From 281
Social Influences on Decision Making 282
The Effects of Celebrity Endorsements 283
Network Externalities 283
Does Fairness Matter 284
Behavioral Economics: Do People Make Their Choices Rationally 287
Ignoring Nonmonetary Opportunity Costs 287
Business Implications of Consumers Ignoring
Nonmonetary Opportunity Costs 288
Failing to Ignore Sunk Costs 289
Being Unrealistic about Future Behavior 289
Conclusion 291
CHAPTER 9 APPENDIX: Using Indifference Curves and Budget Lines to Understand Consumer Behavior 298
CHAPTER 10: Technology, Production, and Costs 312
Technology: An Economic Definition 314
The Short Run and the Long Run 31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ixed Costs and Variable Costs 315
Implicit Costs versus Explicit Costs 316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317
A First Look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st 318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and the Average Product
of Labor 319
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319
Graphing Production 3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ginal and Average
Product 320
An Example of Marginal and Average Values: College
Grades 32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rt-Run Production and
Short-Run Cost 323
Marginal Cost 323
Why Are the Marginal and Average Cost Curves
U-Shaped 323
Graphing Cost Curves 325
Costs in the Long Run 327
Economies of Scale 327
Long-Run Average Total Cost Curves for Bookstores 327
Conclusion 332
CHAPTER 10 APPENDIX: Using Isoquants and
Isocosts to Understand Production
and Cost 342
Part 5: Market Structure and Firm Strategy
CHAPTER 11: Firms in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s 352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s 355
A Perfectly Competitive Firm Cannot Affect the Market
Price 355
The Demand Curve for the Output of a Perfectly
Competitive Firm 356
How a Firm Maximizes Profit in a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 356
Revenue for a Firm in a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 357
Determining the Profit-Maximizing Level of Output 358
Illustrating Profit or Loss on the Cost Curve Graph 360
Showing a Profit on the Graph 361
Illustrating When a Firm Is Breaking Even or Operating at
a Loss 363
Deciding Whether to Produce or to Shut Down in the
Short Run 366
The Supply Curve of the Firm in the Short Run 367
The Market Supply Curve in a Perfectly Competitive
Industry 368
襂f Everyone Can Do It, You Can誸 Make Money at It 裈he Entry and Exit of Firms in the Long Run 368
Economic Profit and the Entry or Exit Decision 369
Long-Run Equilibrium in a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 372
The Long-Run Supply Curve in a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 372
Increasing-Cost and Decreasing-Cost Industries 374
Perfect Competition and Efficiency 374
Productive Efficiency 375
Allocative Efficiency 377
Conclusion 377
CHAPTER 12: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The Competi-tive Model in a More Realistic Setting 386
Demand and Marginal Revenue for a Firm in a
Monopolistically Competitive Market 388
The Demand Curve for a Monopolistically Competitive
Firm 388
Marginal Revenue for a Firm with a Downward-Sloping Demand Curve 389
How a Monopolistically Competitive Firm Maximizes Profits
in the Short Run 391
What Happens to Profits in the Long Run 393
How Does Entry of New Firms Affect the Profits of Existing Firms 393
Is Zero Economic Profit Inevitable in the Long Run 397
Comparing Perfect Competition an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399
Excess Capacity under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400
I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Inefficient 400
How Consumers Benefit from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400
How Marketing Differentiates Products 401
Brand Management 401
Advertising 401
Defending a Brand Name 402
What Makes a Firm Successful 403
Conclusion 403
CHAPTER 13: Oligopoly: Firms in Less Competitive Markets 412
Oligopoly and Barriers to Entry 414
Barriers to Entry 415
Economies of Scale 415
Ownership of a Key Input 416
Government-Imposed Barriers 416
Using Game Theory to Analyze Oligopoly 417
A Duopoly Game: Price Competition between Two Firms 418
Firm Behavior and the Prisoners Dilemma 419
Can Firms Escape the Prisoners Dilemma 422
Cartels: The Case of OPEC 424
Sequential Games 426
Deterring Entry 426
Bargaining 428
The Five Competitive Forces Model 430
Competition from Existing Firms 430
The Threat from New Entrants 430
Competition from Substitute Goods or Services 430
Bargaining Power of Buyers 431
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431
Conclusion 433
CHAPTER 14: Monopoly and Antitrust Policy 442
Is Any Firm Ever Really a Monopoly 444
Where Do Monopolies Come From 445
Entry Blocked by Government Action 445
Control of a Key Resource 447
Network Externalities 448
Natural Monopoly 449
How Does a Monopoly Choose Price and Output 451
Marginal Revenue Once Again 451
Profit Maximization for a Monopolist 453
Does Monopoly Reduce Economic Efficiency 455
Comparing Monopoly and Perfect Competition 455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Losses from Monopoly 456
How Large Are the Efficiency Losses Due to Monopoly 457
Market Power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458
Government Policy toward Monopoly 458
Antitrust Laws and Antitrust Enforcement 460
Mergers: The Trade-off between Market Power and
Efficiency 460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and th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迪恩·卡尔兰(Dean Karlan) 乔纳森·默多克(Jonathan Morduch) 著
作者: 赵英军 主编
作者: 卢瑟尔S.索贝尔(Russel S. Sobel 西弗吉尼亚大学 詹姆斯D.格瓦特尼(James D. Gwartney)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   理查德L.斯特鲁普(Richard L Stroup)   著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大卫A.麦克弗森(David A. Macpherson)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王茂斌 吴宏 夏冰 等译注
作者: [美]迪恩·卡尔兰(Dean Karlan) 乔纳森·默多克(Jonathan Morduch) 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N·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 Mankiw)
作者: 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
作者: N.Gregory Mankiw
作者: 麦克尔L.卡茨 哈维S.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