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集成
作者 : (美)Fred A.Cummins
译者 : 杨旭 刘耀明 陈长春
出版日期 : 2003-05-01
ISBN : 7-111-11910-X
定价 : 3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98
开本 : 16开
原书名 : Enterprise Integration: An Architecture For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nd Systems Integration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已绝版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本讲述在信息时代中如何实现企业集成和企业体系结构的全面手册,提供了目的明确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通用的企业集成体系结构及实现该体系的关键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企业集成的设计目标、企业基础结构的建立、业务系统域的创建、集成工作的流管理、企业系统的安全、企业智能化,企业体系结构的具体实现等。
本书内容新颖、涵盖范围广,建立了从商业需要和机遇到技术实现的桥梁。适合读者包括企业信息系统管理者、架构师和设计师,以及从事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

图书前言

本书的目的是要转变企业,以利用新兴技术和开拓不断变化的市场,与此同时组织和协调企业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及提高对商业问题和机遇的快速反应能力。
经过在发展的技术领域中多年来对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开发,大部分企业负载着大量的计算机和应用程序,它们通过各种临时的机制连接起来。应用程序结构和技术的多样性,以及应用程序功能的局限性,已经把企业拆分成段,并成为获取、通信、管理信息的集成等这些对企业的有效运作和提高来说很必要活动的主要障碍。应用程序间连接的混乱隐藏了企业运作的复杂性,将企业封闭在过时的业务经验和组织结构中,为获得所需数据和引入新的应用程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即使是熟练的技术人员也不能获得所需的信息以及合作研究企业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依靠计算机系统的结果是,企业已经被分段的、脆弱的系统阻碍了发展的步伐,这种系统不仅阻碍企业运作还影响改变业务需求和机遇的尝试。
现在Internet驱动的新技术浪潮产生了更多的商业挑战,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生存的责任和重要性。电子市场改变了用户和供应商的相互关系,提高了对信息接入、个性化设置和响应的要求,使得企业必须在线运作,并在全球市场上完成。全球竞争的需求提高了效率、质量和响应度。为了迎合这种需求,企业必须让它优势的信息技术更加现代化,不断改进它的业务流程,快速响应、解决问题并抓住机遇。技术人员必须能够使用技术获取信息并使工作更加富有效率,团结合作达到企业的奋斗目标。这些不是仅仅通过一段时间开发一个企业集成应用程序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企业的远景规划和技术体系结构,该体系可以节约资本,并通过企业和扩展的商业伙伴以及与用户间的联系达到最佳协同作用。
下一个技术浪潮将由对象管理组织(OMG)、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DA)和统一建模语言(UML)驱动。标准和应用程序的规范将表示为独立于技术的模型,并且相关的工具将在指定的平台上把这些模型转换成可执行的编码。这将使应用程序和标准开发者更加关注业务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使得标准和应用软件的规范在技术浪潮中得以生存下来。此外,它还允许商业应用组件的简明规范和集成。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目前现有的工具已经可以完成从规范到代码的转换。要想完成独立的开发组件与应用软件之间的互操作还需要转换标准。本书将提供实施MDA的基础。
本书的目标
本书的目标是提供关于企业集成的商业和技术的前景,并提供一个在新的商业和技术环境中最优的企业集成体系结构。许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这种转变的必要性,但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个改变现状的机遇或是如何更有效地使用这项技术。许多技术人员理解不同技术的细节却没有远见或权限来提供一致的、综合的解决办法。
企业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是理顺产品、技术和服务的组合,以及所有能方便解决这项新业务难题的方案。在许多情况下,管理者被个别的厂商允诺的快捷解决办法给迷惑了。业务和技术所隐含的不同产品间的实现和集成的复杂性是巨大的,尤其当每个产品按其自己的价值考虑的时候。Internet时代结束了新技术无序混乱的发展状况,因为Internet需要产品工作的协作性。现在技术标准对厂商就如同技术对消费者一样变得十分重要。标准划定了一个评估产品的基准—它可以排除导致不兼容的许多可变的因素。标准对企业集成也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企业必须由许多厂商的产品支持,这样既可以灵活选择解决方案,又可以在恰当时候实施新的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说明如何将大量的标准进行更有效的组合以为企业集成体系结构提供详细的规范。
预期的读者
本书面向管理者、架构师和设计师,作为企业集成和企业体系结构实现的手册,有以下需求的读者应使用本书:
要把目前许多“烟囱式”的应用程序进行集成
要结合COTS(Commercial-off-the-shelf,现货商务)解决方案
加快发展新的、灵活的应用程序来加强竞争优势
开发新兴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
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中
帮助企业利用它的智能资本
推动企业优化的解决方案
另外,技术是不断改变创新的,企业必须能在最小的业务操作中断的条件下完成业务功能和技术的增加和局部改进。
虽然管理者、架构师和设计师的需求不同,但本书提供一个共同的参考指南。它可以使管理者对企业的设想有个战略性转变,这就是当选择产品和投资新技术的时候企业可以开发技术、理解考虑的因素并解决问题。对于架构师来讲,这项技术应该提供一个基础框架,通过它可以设计剪裁合体的体系结构以处理特定企业的需求,在体系结构特性与重要性方面,为与管理者进行交流提供基础。对于设计师,本书提供解决应用问题的指南,从而支持集成、规模经济和业务流程优化的企业战略性目标,本书也指明单个应用软件和服务怎样能在总体上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
本书的组织
本书详细地说明如何结合各种技术支持综合业务,涉及企业目标到技术解决方案。企业的集成体系结构提供基础框架,特定的技术在这个框架内提供关键集成解决办法。它结合了企业应用集成(EAI)的概念,并包括Internet接入、业务进程自动化和分布式对象技术来扩展这项技术。提供了新兴技术趋势统一化的基础,显示了一个企业如何根据业务的优先级以有序、增长的方式实现业务系统的转型。
本书的开始部分讨论了企业和技术环境变更,说明了业务的需要和这个变更环境产生的机遇。它给出了一个通用的体系结构,并描述了必要的共享工具和服务—信息系统基础结构。接着本书描述了依赖这个体系结构的业务系统,即“业务系统域”,它们可能表现为原有应用程序、企业贸易应用程序或分布式基于组件的应用程序的形式。随后本书详细地研究了把体系结构与特定的工业标准及通用的解决方案相连接的几个关键技术。最后,本书分析了拓展基础结构建立智能化企业的潜力,总结了实现这个体系结构的管理蓝图。
附录包含了本书的开发应用中用到的参考列表。更多的参考资料在相关的Web网站上。
Web网站上的内容
以下相关网站www.wiley.com/compbooks/cummins提供了标准文档,该网站上有相关的参考资料为企业集成提供进一步的技术支持。

图书序言

IT的创业者经常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IT机构的目标是使业务过程自动化。有时候这意味着需要给业务插入一个新的过程,如果没有保持企业声誉和财富的自动化控制,它将无法完成。这并不是新兴技术的目标。实际上,这些目标经常是有争议的。新兴技术(特别是新兴的标准)经常会提供创收和节约资本的机会。这对各种业务都是个很大的帮助。
首席信息官(CIO)的短期目标是平稳地、在幕后集成公司的信息资产。不同的集成解决方案都努力支持这个短期目标,不幸的是集成解决方案随着新兴技术的变革而不断变更,及时跟上变革的步伐在IT业中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由于OMG开放的、与平台无关的CORBA技术(本书中将详细讲解)的引入,CORBA通过允许应用系统间平滑、可移植的、直接的互操作性,已使系统集成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小型嵌入式的实时市场到桌面和小型计算机,一直到大的企业系统。经过十几年一百多个标准的实施推广,CORBA已经深深地嵌入到成千上万的应用软件和上千万的计算机中。因为CORBA是一个工业标准而不是一个排斥其他方案的专有解决方案,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CORBA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CORBA的成功案例中,并没有阻止其他集成骨干技术,从专利技术(Microsoft的COM)到半专利技术(Sun的 Java RMI)到开放技术(各种的XML RPC机制)的产生。CIO面对的是集成技术和集成者的选择以及由谁来集成这些集成者。
我认为,本书中对市场上许多集成技术全面详细的分析以及它们如何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应用,让我们意识到一个中心建模技术是企业信息资产管理的必要、长期的解决方案。在OMG中,我们深信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DA),它基于详细的系统模型和特定于平台实现的自动生成(从CORBA到COM到XML到Java)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途径。
同时,CIO必须保证这些基于模型的解决方案可以在支持多种实现的集成技术环境中配置。本书描述了企业体系结构,它支持灵活的集成并为MDA解决方案提供目标环境。它不是惟一可能实现的体系结构,而是建立在工业标准和发展趋势基础之上的结构。虽然并没有提到所有可用的技术,但是本书关注的一套工业标准技术可以在所有的级别都完成集成,并且在特定的应用程序的实现和遗留系统的集成中兼容多样性。
从本质上讲,CIO在履行集成资产的使命时需要的是:包含目标体系结构及支撑基础结构的技术,以及描述信息资产使得当底层技术(更重要的是企业需要)变更时它们可以重用和增值利用的方法。读过这本全面的著作后,请不要一叶障目:问题是管理、集成、部署信息资产,并且必须选择实现和集成技术以促进此目标的实现。
Richard Mark Soley 博士
OMG主席和CEO
2001年12月2日于大西洋上空

作者简介

(美)Fred A.Cummins:暂无简介

译者简介

杨旭 刘耀明 陈长春:暂无简介

译者序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许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企业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同时还要利用新技术。Internet驱动的新的技术浪潮产生了更多的商业挑战,电子商务、全球市场化都要求企业实现根本的变革。
不过实现这些变革并不是容易的事。许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这种转变的必要性,但是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个机遇,并且不了解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技术。而许多技术人员理解很多的技术细节,却没有站在企业发展的高度来提供一致的、综合的解决办法。事实上,现代企业要求的是能高瞻远瞩同时还理解技术的管理者,以及在企业整个发展趋势下精通新技术的技术人员。本书的目标是提供现代企业集成的商业和技术前景,并提供一个在新的商业和技术环境中最优的企业集成体系结构和解决方案。
本书从分析技术前景入手,确定企业的目标,然后说明技术如何结合起来支持综合的企业业务。讲述了用于主要企业系统间的EAI消息和通信,用于快速实施和灵活性的基于EJB和CORBA的基于组件的应用,使用XML实现文档交换和电子签名,管理工作流实现过程自动化和高效率,实现电子商务和供应链集成的Web访问和Web服务,以及支持单点登录、加密和防护黑客的安全和公钥基础设施等。当今“得标准者得天下”,这本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说明如何将大量的标准进行更有效的组合来为企业集成体系结构提供详细的规范。这确实是一本以技术为重点、并将技术放在企业管理背景之下,新颖、务实的书。既讲清楚了技术趋势和技术原理,又没有陷入技术细节,而是考虑如何用技术来发展企业。
总之,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使管理者对企业的设想有个战略性转变,这就是当选择产品和投资新技术的时候企业可以开发技术、理解考虑的因素并解决问题。对于企业体系结构设计者,通过书中提供的基础结构可以设计剪裁合体的体系结构以处理特定企业的需求。对于系统设计师,本书提供解决应用问题的技术指南,从而支持集成、规模经济和业务流程优化的企业战略性目标。作为技术人员必须能够使用技术获取信息并使工作更加富有效率,这些仅仅通过开发一个企业集成应用程序不足以完成,为此本书提供企业的远景规划和技术体系结构。我们强烈向关心新技术和企业发展的读者推荐此书。
这样一本书,并不是单纯的技术人员可以完成的。事实上本书的作者是资深的企业顾问,同时还是OMG的通用企业模型领域工作组主席。他在管理咨询和信息系统开发方面具有三十多年的经验。本书正是其工作经验的总结,而书中讨论的技术和标准是众多业内人士勤奋努力的结果。
全书由杨旭、刘耀明、陈长春、周鹏、王冶、李鹃君、常欣、李桦、时丁、陆思奇、秦鼎印、卫霖、莘冉、宋力生、孙翔、马丹东、岳敬志、朱立芳、方静、赵云芳、黄凯等进行翻译。最后由宋涛统稿。由于译者的经验和水平有限,译文的不妥之处难免存在,殷切地期望读者能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便于我们提高翻译水平,为大家奉献更新、更好、更专业的书籍!
宋  涛
2003年1月

图书目录

第1章  评估技术前景 1
1.1  遗留系统 2
1.2  数据仓库 3
1.3  企业应用集成 4
1.4  电子商务 5
1.5  Web应用 6
1.6  可扩展标记语言 7
1.7  工作流管理 8
1.8  分布式对象 9
1.9  组件 10
1.10  Java 11
1.11  统一建模语言 11
1.12  公钥基础设施 12
1.13  数字签名 13
1.14  无线接口设备 13
1.15  知识管理 13
1.16  代理技术 14
1.17  交互式语音 14
1.18  模型驱动体系结构 14
1.19  本章小结 15
第2章  设定企业集成的设计目标 17
2.1  适应性的系统和过程 18
2.2  管理信息 19
2.3  对于电子商务的支持 20
2.4  一体化的安全性 21
2.5  可替换的组件 22
2.6  可靠的系统操作 23
2.7  规模经济性 24
2.7.1  标准 24
2.7.2  软件重用 25
2.7.3  通用基础设施 28
2.7.4  统一的系统操作 29
2.8  本章小结 30
第3章  定义企业体系结构 31
3.1  企业体系结构的总体特征 31
3.1.1  分布式计算 32
3.1.2  基于组件的应用程序 32
3.1.3  事件驱动进程 32
3.1.4  松耦合 33
3.1.5  决策支持信息 33
3.1.6  业务进程自动化 34
3.1.7  Internet接入 34
3.1.8  接口个性化 34
3.1.9  小结 35
3.2  业务系统层次 35
3.2.1  应用组件 35
3.2.2  业务应用 36
3.2.3  业务进程 36
3.2.4  业务系统域 37
3.2.5  企业域 38
3.2.6  虚拟企业 38
3.3  集成基础设施模型 39
3.4  网络模型 40
3.4.1  内部系统 41
3.4.2  公共Web应用 43
3.4.3  公共网络接入 44
3.5  工作流进程模式 45
3.5.1  进程定义 46
3.5.2  进程实例 46
3.5.3  行为 47
3.5.4  请求者 47
3.5.5  个人工作列表 47
3.5.6  资源分配工具 48
3.5.7  进程管理者 48
3.5.8  进程互操作性 48
3.6  BSD模型 49
3.7  企业数据存储模型 50
3.7.1  业务操作应用软件 51
3.7.2  文档管理 51
3.7.3  操作数据存储库 52
3.7.4  企业主数据库 52
3.7.5  业务文档归档 52
3.7.6  元数据 52
3.7.7  数据仓库 52
3.7.8  数据中心 53
3.8  知识访问模型 53
3.8.1  其他人员 53
3.8.2  Web资源 54
3.8.3  编码知识 54
3.8.4  元知识 54
3.9  一个企业集成方案 54
3.9.1  假设的操作 54
3.9.2  观察报告 56
3.10  本章小结 57
第4章  企业基础设施的建立 59
4.1  企业内部网设施 60
4.2  个人计算机 62
4.3  消息服务 62
4.4  系统管理 63
4.5  安全服务 64
4.6  组织目录 65
4.7  归档服务 65
4.8  元数据存储库 66
4.9  知识管理 68
4.10  门户 68
4.10.1  企业门户 68
4.10.2  员工门户 69
4.10.3  零售门户 69
4.10.4  客户服务门户 69
4.11  企业与企业(B2B)之间的消息 70
4.12  本章小结 70
第5章  业务系统域的创建 73
5.1  BSD特性 73
5.1.1  BSD范围 73
5.1.2  BSD接口 74
5.1.3  支撑企业基础设施 77
5.1.4  BSD类型 78
5.1.5  可选择的技术 80
5.2  BSD组件 81
5.2.1  计算环境 82
5.2.2  Web服务器 85
5.2.3  业务文档存档 86
5.2.4  业务进程 86
5.2.5  组件容器 86
5.2.6  持久性服务 87
5.2.7  组织目录 89
5.2.8  名称服务 89
5.2.9  异常服务 89
5.2.10  安全服务 90
5.2.11  事务性服务 91
5.2.12  消息队列 96
5.3  应用程序设计问题 97
5.3.1  应用程序服务器接口 97
5.3.2  对象共享模式 98
5.3.3  网络交互 99
5.3.4  页面内容和格式 99
5.3.5  安全性 100
5.3.6  多线程 100
5.3.7  会话 101
5.3.8  个性化 101
5.4  本章小结 102
第6章  提供消息处理基础设施 103
6.1  设计目标 103
6.1.1  存储转发 104
6.1.2  消息代理 104
6.1.3  确保发送 104
6.1.4  消息序列 104
6.1.5  符号路由 105
6.1.6  请求—响应 105
6.1.7  事件消息 105
6.1.8  消息转换 105
6.1.9  特别的接收方 105
6.1.10  异常事件解决办法 106
6.1.11  标准 106
6.1.12  文件传输 106
6.1.13  企业对企业通信 106
6.1.14  安全性 106
6.2  JMS的应用程序 107
6.2.1  消息队列 107
6.2.2  基本消息工具 108
6.2.3  点对点消息 109
6.2.4  发布—订阅消息 109
6.2.5  消息格式抽象 110
6.2.6  API对象模型 112
6.3  设计需要考虑的事项 113
6.3.1  产品的互操作 113
6.3.2  转换服务 114
6.3.3  文件传输 114
6.3.4  B2B消息 115
6.3.5  安全性 116
6.3.6  可扩展性 117
6.3.7 应用程序的执行 118
6.3.8 异常事件处理 119
6.4  本章小结 119
第7章  集成工作流管理 121
7.1  通用工作流模型 121
7.2  进程设计需要考虑的事项 123
7.2.1  进程关闭 123
7.2.2  进程范围 124
7.2.3  进程状态与主题状态 124
7.2.4  用户角色 124
7.2.5  责任和控制 126
7.2.6  长期运行的事务处理 127
7.2.7  辅助操作 127
7.3  集成要素 128
7.3.1  进程初始化 128
7.3.2  工作流上下文 128
7.3.3  应用适配器 129
7.3.4  事件检测 129
7.3.5  异步进程调用 130
7.3.6  共享的工作产品 130
7.3.7  安全性 131
7.4  评估可扩展性 131
7.4.1  进程定义 131
7.4.2  活跃进程 132
7.4.3  用户数量 132
7.4.4  线程模型 132
7.4.5  执行分布式模型 133
7.4.6  负载平衡 133
7.4.7  小结 133
7.5  产品需求 133
7.5.1  进程定义要素 134
7.5.2  进程定义工具 135
7.5.3  工作流的执行 135
7.5.4  特殊的改变 135
7.5.5  运行时用户接口 136
7.5.6  计算环境 136
7.5.7  安全性 137
7.5.8  分析工具 137
7.6  标准 137
7.6.1  工作流管理的互操作性 138
7.6.2  资源分配 139
7.6.3  组织结构 139
7.6.4  UML工作流进程定义 139
7.6.5  松耦合的进程请求 139
7.7  本章小结 140
第8章  提供基于Web的用户访问 141
8.1  Web访问环境 141
8.2  客户端工具 144
8.2.1  静态页面 145
8.2.2  表单 146
8.2.3  动态内容 147
8.2.4  浏览器插件 150
8.2.5  单机应用程序 150
8.3  Web服务器设备 151
8.3.1  静态资源 152
8.3.2  Java Servlet 153
8.3.3  Java服务器页面(JSP) 154
8.4  会话管理 157
8.4.1  URL变量 157
8.4.2  cookie 158
8.4.3  安全套接字层(SSL)协议 158
8.5  专门的客户端设备 158
8.6  本章小结 158
第9章  利用XML集成 161
9.1  XML的优点 162
9.1.1  公开性 162
9.1.2  平台无关性 163
9.1.3  与超文本传输协议的兼容性 163
9.1.4  国际性 163
9.1.5  可扩展性 163
9.1.6  自定义 164
9.1.7  公共工具 164
9.1.8  可转换性 164
9.1.9  小结 164
9.2  XML的扩展技术 164
9.2.1  名称空间 165
9.2.2  XML Schema 166
9.2.3  XPath 166
9.2.4  XLink 167
9.2.5  XML样式表语言(XSL) 167
9.2.6  文档对象模型(DOM) 168
9.2.7  简单的XML应用程序接口 168
9.2.8  XQuery 169
9.2.9  XML协议 169
9.2.10  网络服务描述语言 170
9.2.11  XML签名 171
9.2.12  通用描述、发现和集成 172
9.2.13  电子业务XML(ebXML) 173
9.2.14  资源描述符框架 176
9.2.15  小结 177
9.3  XML对体系结构的影响 178
9.3.1  数据交换 179
9.3.2  用户界面 179
9.3.3  商业记录 180
9.3.4  知识管理 182
9.4  本章小结 183
第10章  使用组件技术 185
10.1  组件策略 185
10.1.1  组件技术背景 186
10.1.2  应用程序组件开发的障碍 186
10.1.3  正在变化的前景 187
10.1.4  扩展的可重用范围 188
10.1.5  小结 189
10.2  组件规范 189
10.2.1  基本属性 189
10.2.2  接口规范 191
10.2.3  粒度层次 192
10.2.4  合成 194
10.2.5  共享的基础设施 196
10.2.6  开发工具 197
10.3  组件技术 198
10.3.1  组件类型 199
10.3.2  组件特征 200
10.3.3  规范的二义性 205
10.3.4  组件互操作问题 207
10.3.5  遗留系统集成 209
10.4  组件建模技术 210
10.5  本章小结 211
第11章  确保企业系统安全 213
11.1  安全需求 213
11.1.1  安全的物理环境 214
11.1.2  系统完整性 214
11.1.3  可恢复性 215
11.1.4  身份验证 215
11.1.5  授权 216
11.1.6  通信 217
11.1.7  不可否认 217
11.1.8  监控 218
11.1.9  管理 218
11.2  安全技术 218
11.2.1  密码验证 219
11.2.2  加密 220
11.2.3  数字证书 222
11.2.4  数字签名 223
11.2.5  安全通信 224
11.2.6  用户角色 227
11.2.7  授权 229
11.2.8  防火墙 231
11.3  安全策略 231
11.3.1  身份验证 232
11.3.2  授权 232
11.3.3  领域分离 232
11.3.4  业务文档 233
11.3.5  安全服务元素 234
11.3.6  安全域 234
11.4  本章小结 239
第12章  支持企业智能 241
12.1  企业智能的业务需求 242
12.1.1  战略目标 242
12.1.2  计划和决策制订水平 243
12.1.3  数据来源 245
12.1.4  组织 245
12.1.5  合成 245
12.1.6  建模和仿真 246
12.1.7  个性化 247
12.1.8  知识管理 248
12.1.9  协作 250
12.2  为企业智能建立结构上的支持 253
12.2.1  招募和培训员工 253
12.2.2  数据访问 256
12.2.3  信息的表示 263
12.2.4  知识管理 264
12.2.5  支持智能行为 267
12.3  本章小结 270
第13章  企业体系结构的实现 273
13.1  战略规划 274
13.1.1  共识 274
13.1.2  业务目标 276
13.1.3  业务流程 276
13.1.4  改变的时间表 277
13.2  创建面向服务的业务流程 277
13.3  改变用户思维模式 278
13.3.1  计算机使用能力 278
13.3.2  进程自动化 278
13.3.3  进程所有权 278
13.3.4  信息资源 279
13.4  实现基础设施 279
13.4.1  网络设施 279
13.4.2  知识型员工的个人计算机 280
13.4.3  加固的服务器操作 280
13.4.4  身份验证服务 281
13.4.5  防御入侵者 282
13.4.6  应用服务 282
13.5  管理基础设施 283
13.5.1  投资 283
13.5.2  统一 283
13.5.3  所有权 284
13.5.4  演化 284
13.5.5  变化控制 284
13.6  制订应用集成目标 285
13.6.1  松耦合 285
13.6.2  Web访问 285
13.6.3  基于证书的访问 285
13.6.4  基于工作流的进程自动化 286
13.6.5  其他共享服务 286
13.6.6  共享的技术 286
13.6.7  迁移策略 286
13.7  管理应用开发 287
13.7.1  基础设施的基础 287
13.7.2  服从标准 288
13.7.3  可重用原则 288
13.7.4  设计审查 289
13.7.5  集成测试 290
13.8  制订标准 290
13.8.1  Internet参与 290
13.8.2  互操作性 291
13.8.3  生产率 291
13.8.4  适应性 291
13.8.5  电子商务 293
13.9  管理变化 293
13.9.1  配置管理 294
13.9.2  定义的进程 294
13.9.3  测试 295
13.9.4  业务改造 295
13.9.5  降低风险 296
13.10  加固信息系统管理 296
13.11  考虑成功的关键因素 297
13.12  本章小结 297
参考文献 299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戴维 M.克伦克(David M.Kroenke)著  华盛顿大学
作者: 肯尼斯 C. 劳顿(Kenneth C.Laudon);简 P. 劳顿(Jane P.Laudon)
作者: [美]肯尼斯 C. 劳顿(Kenneth C. Laudon) 简 P. 劳顿(Jane P. Laudon)著
作者: (美)斯蒂芬.哈格(Stephen Hagg),(美)梅芙.卡明斯(Maeve Cummings)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斯蒂芬.哈格 梅芙.卡明斯 詹姆斯.道金斯
作者: E.F.Peter Newson 、Michael Parent
作者: (美) 詹姆斯 A. 奥布赖恩(James A. O’Br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