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工商管理>运营管理

企业猝死
作者 : 杨斌
出版日期 : 2003-02-20
ISBN : 7-111-11160-5
定价 : 28.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98
开本 : 16开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图书特色

杨 斌
  管理学博士(清华,2000),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研究员。专长组织伦理、文化与领导等领域的研究、教学与咨询,担任若干公司的管理顾问、董事。曾翻译《沉静领导》(2003)、《商业伦理学》 (1999,2001再版)、 《企业战略规划》(2001)、《数字化变革》(2002)、《e流程优势》(2002)、 《投资银行学》(1995);主持编译《工商管理国际大百科全书·管理教育卷》(1999)、 《管理大师手册》(2000)、 《国际工商管理手册》(2000);作为作者之一著有《代价》(2001)、 《知识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趋势》(1998)、 《数据库管理系统》(1994,1997再版); 《当代中国工商管
理案例研究第一辑》(2000)副主编。
  欢迎指正: yangb@em.tsinghua.edu.cn

图书前言

伦理病因的企业猝死

在美国,演讲起头或者佐餐助兴,传统上有两类笑话作为调剂—不是政治笑话和黄段子—而是有关律师、汽车经纪,因为公众普遍觉得他们无信用、无立场可言,实在该取笑作弄一下。到了2002年,又多了第三类。“小学校有时会让孩子的父母签字证明学生确实完成了某些不用书写的作业,比如朗诵或是跑步;但是小P拿着他爸爸的签字去学校,却被老师退回来了”,“为什么?”包袱一抖,“因为小P的爸爸是个大公司的CEO”。以CEO为代表的高级管理层,因为这一年来企业丑闻的高曝光度,而成为遭人嘲弄的新热门。

不只是拿CEO开涮这么简单。大型公司,明星企业,很多看上去欣欣向荣,前景美妙,因为作假、欺骗、歧视、破坏环境、缺乏社会公德、伤害消费者安全,而在瞬间爆发伦理危机,严重者突然死亡—在医学上把由于体内潜在的疾病而引起的突然死亡,称作猝死;侥幸以购并、重组或者各种方式度过危机者,其品牌或者形象也多以死亡了结—还是死路一条。最近一年来,安然公司、安达信会计、世通、雪印乳业、郑百文、南京冠生园……

数出这些名字似乎很轻松,但是倘若我们用心去观察,贴近这些因“企业猝死”而倾家荡产的投资者、生计无着的前雇员、唉声叹气的业主,计算一下长时间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打造而瞬间化为乌有的无形资产—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管理者,一个管理学习者,哪怕只是对管理感兴趣的一位读者,都清楚地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内心深处也一定会感受到些什么。

事实上,这些“企业猝死”的病因并非什么新问题,尽管手法时有变换,根子却始终在悖伦上。之所以多发猝死而不是慢性病,大概与伦理与企业形象“易碎品”的特质有关—本该轻拿轻放,你却偏不以为然。而“企业伦理危机”的周期性大规模爆发,形成颇具公众影响力的“猝死”浪潮,也通常会使伦理话题由隐入显,成为普通百姓街谈巷议的焦点。这当然是重要而难得的伦理理念传播机遇;20世纪70年代正是因为美国企业产品安全问题大曝光,商业伦理这回事情才登堂入室,进入到大部分北美商学院的课程中。不过,2002年这一次,商学院面临更严厉的诘问,面对这么多伦理缺失,这些“出事”的CEO又多是MBA出身,当初说到商学院的培养如何神奇时他们是正面证据,这个节骨眼上难道你要说自己没有责任吗?

对于企业猝死,商学院的角色不是“替罪羊”,但更不能推脱逃避。问题是,商学院总被人说成是教人如何赚钱的机构—当然也有人讥讽说是不会赚钱的人教人如何赚钱的场所—“伦理似乎对于赚钱没有直截了当、立竿见影的帮助?”很多人这么问到。我曾经做过一次调查,请学管理的学生放手自行设计课程目录,结果,伦理课程不见踪影。有学生解释道,“伦理算不上是种‘本事’,可我上学是来学本事的啊”。

我请他试想一辆没有制动装置的车。企业的目的不只是开快车,尽可能地加速。要想安全到达目的地,方向盘使你做正确的事,制动装置使车变成你能驾驭的工具,而不是祸害社会的凶器。伦理可能不是某些人头脑里分类中的“本事”,但是以行走江湖建功立业而言,本事恐怕远不是全部,本色与本分一个也不能少。

说个故事。今年春节那天,我在斯隆管理学院听一场雀巢全球副总裁的演讲。听众很多,讲者也兴致盎然。但是,一到问答阶段,马上后排站出几位女士,接连抛出多个连珠炮的问题,未等回答,副总裁的脸色已变,而场面也一度混乱。什么问题,似乎说到痛处?

问题把大家带回到1977年,那一年,在美国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抵制雀巢产品”的运动。美国婴儿奶制品行动联合会的会员到处劝说美国公民不要购买“雀巢”产品,批评这家瑞士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有不道德的商业行为。对此,雀巢公司不以为然,只是一味地为自己辩护,没成想却遭到了新闻媒介更猛烈地抨击。整个危机一直持续了10年之久,如有位美国新闻记者米尔顿·莫斯科维兹所言,“抵制雀巢产品”运动是“有史以来人们向大型跨国公司发起的一场最为激烈和最动感情的战斗”。直到1984年,雀巢公司终于承认并实施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经销母乳替代品的国际法规,国际抵制雀巢产品运动委员会才宣布结束抵制运动。

让我们关注事件中的三个细节:其一,当婴儿奶制品问题在1970年第一次被人们提出来时,雀巢公司试图把它作为营养健康问题予以处理,公司提供不少科学和有关的数据分析,但问题并没得到解决,人们因为感到雀巢公司忽视了他们合法和严肃的要求而对公司敌意倍增;其二,当瑞士的一个不大的社会活动组织指责雀巢产品“杀婴”时,雀巢公司以“诽谤罪”起诉该组织且打赢了官司,但那份长长的公开判决书使得这场法律上的胜利变成了公司的一起危机,它直接导致了人们对其产品的抵制运动;其三,待更多的社会团体加入了进来后,雀巢事件被定位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雀巢被指责是一家“只关心赚钱,而不管人们的死活”的企业,成了社会活动家批判商业社会的靶子,成了反面企业典型。

这几位后排女士的发问,除了回顾这段历史之外,又给出了一些新的证据,质疑雀巢公司的某些正在进行中的营销活动有悖伦理;她们一边说,一边就开始散发书面材料。演讲在一位女士激动地质问“作为这样一家企业的高层,难道你没有一点善良与同情心吗?”中草草结束,原定随后的简餐招待会虽然继续进行,却成了更多人讨论这些女士所提的问题与阅读她们散发的资料的另一场报告会了。

在商学院里,发生这个冲突场面,意外、有趣之余,还是能够引发我们更深入思考的好事—当然演讲主办人当时颇感难堪,却也难以找到什么话来圆场。透过雀巢事件,至少我们会发现对于如何免遭猝死,也大有本事需要学,哪里只是说说而已。对于管理教育者,更深一层的问题也许是,究竟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管理者是学生们应该效法的榜样呢?究竟商学院应该如何造就全面而均衡的未来领导者呢?

这个问题很重要,答案也并不简单。商学院必须认真对待这个严肃的挑战。不仅在方针上,而且在方法上。我这样说,是因为倘若我们误解“伦理”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倘若我们用习惯了的“灌输”来追求传播的效率,倘若我们认定教师的角色是判断学生思考与表达正确与否的判官,倘若我们觉得已经是成年人的大学生、研究生,更或者已经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级经理培训学员,没有任何必要接受“伦理”教育,是因为观念已经成型再转变为时已晚,那么,我们面对挑战的这场仗不用开打已有胜负,我们该放弃与认输。

在斯隆管理学院,我一直体验着通过文学故事、电影作品帮助进行伦理思考的效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正是这样一种感觉。强迫任何别人接受你认为正确的伦理观念,无论这种观念有多么强大的社会舆论支持,你都正在进行伦理反教育,而这种伦理反教育的一种常见后果就是“两张皮”,就是说违心的假话,言行高度分离。

正是有此基本假设,让我选择了用“随笔”这种文体,来分享商业伦理、组织文化的新知与思考。因为我所追求的,亲切随意的语气,不拘形式的自由,贴近现实的思考,随笔正合用。从“随笔”的进化历史看,之所以出现这种文体,是因为人类发展到现代初期,突然之间在生活里多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知识,看得人目眩神移,于是迫切需要一种文体,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解除这种知识爆炸带来的陌生与焦虑。“随笔”的一大本领,就是把看来很奇怪、听来很抽象的事物,经过巧妙转化,变得跟我们那么亲切,跟我们原本熟悉的事物,东拉西扯全带上了关系,而阅读的过程,也就还放了些恣意享受在里头。

这本书,也是笔者作为一个商学院的教员,想对屡屡发生的“企业猝死”负起一定责任的一点努力。从翻译介绍《商业伦理学》给国内读者(那是1999年)以来,我一直在为不同的媒体撰写专栏,大都围绕商业伦理和永续经营的话题,现在很高兴有机会结集,交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经管事业部出版。

本来是春天要出的书,因为自己2002年年初就藏到美国学习,一下子就到了冬天。石滋宜博士和项保华教授的序言我又一再读过,觉得不需动一字,原因之一恐怕就是因为伦理这个话题的永恒和他们洞察本质的深刻,问题与道理,在他们写就的序言中已经说得足够清楚,新的故事不过是给他们作些注脚而已。

这些专栏文章中,包括了很多公司不愿回首的痛苦往事,我希望读者能从别人的“悲惨世界”里,找到几分自己的影子,做个“由别人的失败中先看见自己”的智者。2002年年初安达信等国际著名的会计师公司出现严重有悖职业操守的问题,我当时就跟很多同事都说—丑事揭露自然越早越好,但我可真不喜欢它们这时候曝光现世!因为,我觉得这一定会成为中国某些企业自我辩护的论据—正像2002年世界杯,当时我正在法国,听到巴西、土耳其进入前四名的消息,便觉得不妙,这必然成为某些人证明“中国足球其实很牛”的稻草,你瞧,中国这组分的,前四名里头有俩!

猝死,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当你伸出食指指点嘲笑他人如此愚蠢竟然死掉时,别忘记,另外四只手指正指向你自己。

有个故事我经常讲给别人也同时给自己听,每次都有新的感想。有一位货车司机送货到精神病院,当他卸货完毕正准备回家时,忽然发现有一个轮子爆胎了,于是他把那个爆掉的车胎拆下来,正准备换上备胎时,一个不小心,将固定车胎的四个螺帽掉到水沟里了,怎么努力也捡不到。

货车司机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可巧,正好有一个穿着病号服的精神病患者从旁经过,就问司机怎么了,这么心急火燎?司机想,反正也没有别的事可做,于是就把事情经过告诉他。

精神病患者回答说:“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也解决不了,难怪你只能当货车司机!你只要把剩下的三个车胎各拆一个螺帽下来,装到第四个车胎上,然后开到最近的修车厂,补上剩下的螺帽就可以了。”

货车司机顿悟!颇感敬佩之外,又生疑问,不禁开口问道:“你这么聪明,为什么会住在精神病院?”这是一个蛮自然而然的问题。

那位精神病患者答说:“我住在这里是因为我有精神病,不是因为笨!”

故事本是杜撰,但能折射出我们作为一个人在思维上的一些重要本质。对于那些猝死的企业、CEO、管理人员,我们听到过一些对他们的笨拙很不屑的议论,我们也附和地点点头,我们没有深想;或者,我们内心里也会觉得他们是愚蠢的,所以命定活该。这样的谈论,不仅使我们显得聪明而世故,并且还悄悄地让我们在心理上把自己跟他们区分开。

其实,你得承认,那些人其实是聪明人,思考问题也足够理性,判断力与创造力也都高于常人。他们走到那样的位置上,不是庸庸碌碌而走“狗屎运”的结果。如果可能,抽一个安静的下午,认真地想上一想,为什么那么多那么聪明的人,居然会做这么多这么愚蠢的选择?

倘若我们把病因归结为愚蠢,只会让我们增强一种心理能力—侥幸。而对于病因作解剖分析,能让我们对于自身有更深刻的洞察。比如,你会发现,很多决策者,他们强烈地追求一贯、坚定、始终—这些都是多么好的褒义词啊—“我不会更改我的判断”,“我对自己说过的话永不后悔”,就像婚礼上有人大声承诺的那样动听。但同样这样一些字眼,使小小的感染演变成了猝死的恶疾。达芬奇曾说过,“在刚刚开始时比到快要结束时,我们对事情表达反对的意见要容易得多”。加拿大的心理学家发现,赌马的人就在下赌注前后各五分钟的时间里,对于自己所选定的马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感受,马没有变,跑道依旧,但就因为下了注,你对它的信心骤增,你有强烈的意愿说服自己和别人,你有一种证明自己选择对了的倾向—这是一种正常人的普通心理倾向。

这些导致猝死的不同阶段的细微变化,像从山顶滚下来的雪球越滚越大的过程,借助显微镜和手术刀,我们可以在别人的故事中,用心体会这样的小雪球为什么会成为组织里头“公开的秘密”?什么样一点点的“沉入成本”最终让整个企业都像泰坦尼克号那样沉没了?你也会发现,不只是小孩子们才会有不得不接连编出十个谎话只为了遮盖最初的一个“脱口而出”的情形。那些看上去对别人故事的微不足道的感觉,却有机会在我们的经验中扎根,奠定我们的发展道路,从而在今后几年甚至一生中对我们产生影响。明天,也许你会在生死抉择的时候直觉地使事情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当中的神来之笔,也许功劳该记到今天花十分钟读到的一篇“猝死”故事上,那是别人昨天已经为你交了的学费。

书中内容原本是专栏,是一周一周地写成、刊登的,我建议你翻看的时候,也完全不必在意前后顺序,随便找出一段来读就是—也不用正襟危坐,飞机上、塞车时、临睡前,甚至马桶上。编辑编这书,也是给那些觉得自己忙得没有工夫看书的人编的,无论你是企业人士、还是管理学习者,或者对商业伦理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希望能够看到几段你能记住、能再讲给别人听的段落。

编辑觉得这本书出版得正是时候。作为作者,如果我说不喜欢“生正逢时”,那是假话。但我真的不希望她只是应景的,一阵风过去,一切烟消云散。所以我更想你喜欢书中的平实道来,而不只是浓墨重彩。

书中错误,由我负责。读者大方,知无不言,非常欢迎,Email探讨:yangb@em.tsinghua.edu.cn。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企业经营最高指导原则——真,爱,美

石滋宜

企业成长是否有极限?许多企业发展到一个阶段,遇到了经营上的瓶颈,就会以为这就是企业的极限,没办法再继续成长。事实上,企业成长没有极限,但是,我认为,企业经营最高指导原则是:“真”、“爱”、“美”。

我受大陆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大型谈话节目《对话》的录像,这个节目在大陆是相当受欢迎的标杆节目,在华人地区的收视人口众多,以往这个节目所邀请的来宾,都是世界知名的顶尖专业人士。这次,我很荣幸地受邀,与大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对话,题目是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的领域。

这个节目的特色之一是开放与现场观众互动,当天有七十多位企业家与高级经营者参与,大约有七八位观众问我类似的问题,在大陆有许多企业,营业额大约在5 000万,甚至上亿的人民币,算是中小型企业,但是都面临着经营上的瓶颈,企业发展发生困难,希望我可以提供解决之道。这个问题,我想不是只有大陆企业会发生,举凡全世界的中小型企业,在成为国际性的大型企业竞争中都必须面对。

有句话说:“不进则退”,这也代表,企业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规模,如果企业不能持续进步,就意味着,企业正被后进者迎头超越,不进步就是退步,持续退步则是淘汰出局。我可以感受到,许多企业目前虽然经营得有声有色,但却对未来充满了忧虑,因为经营企业的挑战是接二连三,问题永远层出不穷,让经营者必须步步为营。

企业如何能不断向上发展,我认为,最高的经营指导原则是“真”、“爱”、“美”,这几个字对企业有何意义呢?

“真”是真实(Truth)的意思。真实就是要顺应自然,大自然变幻莫测,人为无法逆势抵抗。顺应自然就像经营企业一样,种种的问题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当经营者在做决策的时候,心情是很笃定,还是忐忑不安。任何一个决策,不管是对组织或对个人,有两个基本的问题是必须一再地问自己:

一、要问你的心,是否已经告诉自己,这是“真实”,也就是说,你是否诚实正直(Integrity)?是否信赖你的直觉(Intuition),并且相信你的价值(Value)和见识(Insight)?

二、要用你的脑,问自己这个决策是否能满足顾客真正的“需求”(Needs)?问你自己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并且深思熟虑过。

经营者扮演着带领企业勇往直前的角色,除了自己要很清楚目标以外,也要让所有跟随者了解,组织共同的愿景与目标是什么?但是,如果经营者不能体认真实,所编织的愿景,就是幻想。所以一个经营者必须非常清楚地了解,什么是顾客真正需求的事,不要让我们的欲求来干扰决策,则我们所做的决策一定能满足真正的需求,这个决策也必定是较好的决策。

“爱”是关心(Care)的意思。关心顾客为什么重要,因为有了关心,就能激发创意,所以,企业必须要关心所有与企业有关系的人,包括:员工、顾客、合作伙伴等。我们也可以把关心解释为“顾客满意”,但是,顾客满意不能狭义地定义为,买我们产品或接受我们服务的人。因为顾客满意是由内向外的,企业的管理阶层如何对待员工,员工就会如何对待顾客。因此,顾客并不单指“外部顾客”,“内部顾客”也同样重要。

企业该如何“爱”我们的顾客呢?最基本的,企业必须关心顾客、了解顾客的需求以及满足顾客的需求。这里所谈到的“关心顾客”,就是企业必须做到:诚实、正直、公平、尊重、迅速、倾听、告知、信赖、愉快、便利、安全、安心。

除此,企业也必须“爱”跟我们合作的伙伴们。要建立长远的合作信赖关系并不容易,所以,我们怎能不爱这些伙伴呢?我们爱他们,就是要让他们与我们都能生存下去,共同研发更能满足顾客的产品,将我们的企业经营得越来越好,取得多赢的局面;相反的,如果企业只想占合作伙伴的便宜,在厂商无利可图之下,不是偷工减料,就是支撑不下去而倒闭,这对企业来说都是有弊无利的。

“美”是美好的意思。企业必须有能力提供美好的产品或服务给顾客,但是企业如何有这样的能力呢?这就必须依靠员工的创意。企业要塑造一个人人敢勇于提出“异见”的环境,不管是平庸或疯狂的意见(Crazy idea),大家都愿意倾听。在员工创意不被抹杀的环境下,员工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创意,这是员工获得成就感的来源,工作也将因此变得非常有趣,员工有了活力,人人都变成人财,企业当然就能不断成长下去。

经营中最难获得的是“优秀人财”。一旦企业有了人财,其他的经营资源就不会有问题,简单地说,企业有人财就一切都好办。不过这个前提是,领导者必须有领导力,因为有领导力(Leadership)的领导者毕竟是少数。许多经营者长叹有钱也请不动人财,或者是留不住人财,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钱只能满足员工基本物质上的需求,却不能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员工需要一个被尊重、可以发挥所长的工作舞台,没有舞台,他们的工作就不会有活力,没有活力的员工,当然就称不上人财,所以,有想法的人当然不肯被埋没,这就是企业留不住人财的原因。

美国管理大师杜拉克说:“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顾客的需求。”而我相信,能追求“真”、“爱”、“美”的企业,就能不断地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企业的成长当然永远也不会受限。

非常高兴看到清华大学杨斌博士这些年来所撰写的这一系列有关企业伦理和企业文化方面的文章,正是从“真”、“爱”、“美”诸方面来探讨企业永续经营的法则。每篇短文从时下焦点事件而起,却又深入企业“第六伦”的内里,其中多是教训反思,当更能令企业领导者学习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

身为当今企业的领导人,绝不可忽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领导者是一个企业价值观的示范者。如果经营者本身迷恋炒作股票,又如何禁止员工大玩六合彩?如果经营者无心对企业竞争力锻造,又如何要求员工忠于企业?
如果企业能在本地社区扮演一个好市民,回馈乡里,它就能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企业;但相反地制造环境污染、炒地皮、任意解雇员工,就可能成为一个“人人喊打”的企业。

而这一切都操之于领导者手上。

所以,我很高兴把杨斌博士这本《企业猝死》推荐给中国的管理者和渴望成为管理者的MBA学生们,推荐给希望推动企业走向国际的企业家与高级经营者,特别地推荐给中国21世纪的领导者。希望我们能够抓住推动企业追求“真”、“爱”、“美”的最好时机!

石滋宜

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


推荐序二

于细微处窥探商业伦理之堂奥

我认识杨斌博士已有数年,常有机会相聚,饭前餐后,在一起“胡侃”,久而久之发现他研究管理的视角独特、观察入微、感悟良多。我研究“战略管理”,他研究“商业伦理”,这两门课都属于管理专业的综合性课程,且在抉择原则选取问题上交叉,这使我们在观念、思路上有许多共鸣。所以,这次杨斌博士有文集出版,让我写个序,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我认真拜读了杨斌博士Email给我的文稿。乍一看,文稿所涉及的几乎都是人们常见的不起眼管理小事,如:跳槽、点子、托儿、隐私、广告等;细思量,却让人小中见大,于细微处窥探商业伦理之堂奥。再加上,作者运笔的深入浅出、幽默流畅,更有引人入胜、促人思考之妙。以下所录就是我在阅读杨斌文稿过程中的点滴感思。

首先,“商业伦理”问题既难以回避,又不能简单排序。“商业伦理”以“商德”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似乎很容易让人将其与“道德说教”挂起钩来,在心灵深处不免生出些许敬而远之的感觉。即使如此,“商德”作为指导与支配人们商业行为的深层价值基础,仍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选择,并在人们有意或无意间左右着他们的一举一动。观察特定时刻的社会群体行为,可以发现有人重道义,有人重功利,有人重直觉,这些多重伦理准则之间无简单对错优劣之分,却影响与困惑着人们的选择;观察同一个体在不同时点的行为,可以发现其对于不同伦理准则排序是变化的。所以,妥善处理商业伦理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形成能够兼顾多方要求的规则与范式,求得个人、组织、社会、自然、生态的长期协同发展。

第二,“商业伦理”受时、空、制度因素的影响,不能仅仅依赖于个人道德自律。从静态角度看,不考虑未来影响,就一次性商业关系处理而言,损人利己、不讲商德者有可能受益。而从动态角度看,在任何的一次性商业关系处理中,如果损人利己、不顾商德,均会被人们记在他的信誉账上,并可能通过群起而攻之,不再与其往来,甚至绳之以法等来加以报应。这意味着如果人们经常碰面、持续共事,相互之间存在着利害互赖报应关系,则不注重商德者将损人必害己,并可能无法立足于社会。由此可见,各商业主体相互之间关系的持续性与报应的存在性,可使商业伦理问题演变成为事实上的长、短期利害权衡取舍问题,也正因为如此,作为理性考虑,可将商业信誉建设看成是一种投资决策行为。

第三,“商业伦理”是在个人、组织、社会等互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例如:根据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危机”,似乎只有通过制度设计才能部分解决这一问题。但从商业伦理互动的角度看,似乎没有双向公平、诚信的合作态度,光靠制度设计是永远也解决不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显然,如果双方相互信赖,“信息不对称”是可以通过有效沟通自然消除的。这意味着,此类问题可分解成表里两个层次,它们之间所存在的是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并且常常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联系,借用比较时髦的说法是“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关系,显然,这用简单的“先有鸡后有蛋”或者“先有蛋后有鸡”的线性思维是无法解释的。

第四,“商业伦理”建设需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考虑现实可操作性,并反映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商业伦理形成以公平竞争等制度环境为前提,从这个角度看,尽管我国传统文化所涉的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等都有许多关于道德方面的论述,但还是不足以构建支撑商业运作的完整伦理框架。因为,这些论述更多地强调的是个人内修,而不是制度上的平等,所以实践中处处可见人际不平等的提法与现象。如:法是“王法”,以少数人意志来规范大多数人的行为,这常常比没有法更糟!人分三、六、九等,无论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还是“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其隐含的都是带有歧视性的价值观。德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然这是让老百姓自我要求的,而惟此王公贵族才能“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

第五,“商业伦理”建设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法为准”。在这里,“人、德、法”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需综合考虑,不可偏废,否则会陷于教条,而我国古代有关道德论述的局限性也正在于此。如:儒家的内圣外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克己复礼”,但其最终价值归宿却是君王的承认。道家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人与之争”,“柔胜刚,弱胜强”,离开公平制度保障,只能是空想。道家主张“以德报怨”来感化他人,但若不能感化怎么办?而且“以德报怨”又拿什么去报“德”呢?若还是“以德报德”,这显然有悖人际交往的公平无歧视原则。释家倡导“与人为善”,又恐被“恶”利用,提出“因果报应”思想,使得“善、恶”终有报。但问题是这种报应并非建立在“当下”的制度现报上,而是凭借虚无的“来世轮回”。若每个“当下”都不报应,又有谁会相信“来世”之报,这实际上就使得释家的报应失去了现实根基。

第六,“商业伦理”建设对个人重在人格自律,对组织与社会重在制度环境。我比较赞成这样一种观点,在道德上,社会以公认的最低准则来要求,低于最低准则的行为应该受到道义的谴责;在执法上,社会要以是否违法作为基本依据,只要触犯就加以惩处。制度环境的作用在于让不讲商德者在市场中寸步难行,你想骗一把、蒙一下就溜,没门!你干了损人利己或者有悖商德之事,即使装死躺下(指某些企业故意以破产关门、改名换姓逃避责任行为),也要将你找到,通过法律等讨回公道;即使你东骗一把西骗一把,也有全国甚至世界司法合作体系对你进行报应。这时看你还敢不敢害人,敢不敢逃避社会责任。当然,不容否认,尽管如此,在法律要求与道德要求之间也还是存有很大的个人选择空间,这就需要有个人的人格自律来把握商业行为的伦理尺度。

总之,商业伦理是谁也回避不了的,它存在于人际互动之中,经常造成人们心理困惑;商业伦理建设与时、空、制度有关,但每个人都可以是有为的,当然,这取决于你图一时之小利,还是一世之成功;商业伦理准则具有多重性,根据不同情景,对这些准则保持敏感性,将能为你个人与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商业伦理不能简单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论,需要考虑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要求。显然,我国加入WTO后,企业更需关注与处理好商业伦理问题,这个意义上看,杨斌博士的文集出版正逢其时,至少可对我国企业商业伦理建设起到一定的暮鼓晨钟般的警戒提示与操作指导作用。

当然,好茶需你自己去品,好书靠你自己去读。以平常心,观异常事,得非凡之感悟。如果你能以逍遥超脱的态度去读杨斌博士的书,定会使你有荡气肠、快意渲爽之喜;如果你以对号入座的方式去读,则可能会使你有心生抵触、身陷其中之忧。但喜者不必自命清贵,忧者亦无需自叹浊贱,因为,商业伦理解剖只提供观察思考的角度,绝不妄下清浊贵贱之断言。为商靠人,做人有道,通过本书的阅读,只消我们能在“商业伦理”感悟中,更明白些许为人、处事、经世之道,至少做到在追求个人亨达时不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那么对你的人生充实与企业的持续发展,都可算是功德无量、善莫大矣!


项保华

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双聘教授

作者简介

杨斌:杨斌,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企业战略与政策系副教授。1987年从河北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后留校任教;在获得清华工学学士与管理学博士时均获颁“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读书时曾获“陈岱孙经济学奖学金特等奖”。  
  杨斌博士专攻组织、领导、伦理与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教学与咨询,在清华MBA项目中教授《领导与变革》、《文化、伦理与领导》、《组织行为学》、《危机管理》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获颁“2004年度清华,大学教学优秀奖”;2003年、2004年连续获“清华经管学院教学优秀一等奖”。2004年还作为团队成员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杨斌博士还一直为清华经管学院高级管理培训中心讲授《卓越领导之道》、《商业伦理与组织信誉》、《组织行为学》、《再造领导表现》、《危机管理》、《知识管理》等培训课程,是培训学员最欢迎的教师之一;获颁“最佳教学创新奖” 与“培训突出贡献奖”。作为培训讲师,杨斌博士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寿、国家体育总局、奥组委等公司与机构的内训授课。
  杨斌博士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兼党委副书记。2000年至2001年, 曾任清华大学MBA项目负责人。杨斌博士曾担任多家公司的咨询顾问、独立董事,具有相当丰富的企业咨询实践经验。
  2002~2003年,杨斌博士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访问学者;并访问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BABSON商学院等多所世界著名商学院。
  著有《企业猝死》(2003)、《中国管理教育报告》 (2003);译有《管理者而非MBA》 (2005)、《温和
激进领导》(2004)、《沉静领导》 (2003)、《极客与怪杰》 (2003)、《商业伦理学》 (1999,2001再版)、
《企业战略规划》(2001)、《数字化变革》(2002)、《e流程优势》(2002)、《投资银行学》(1995);《当代
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第一辑》 (2000) 副主编;主持编译《工商管理国际大百科全书——管理教育卷》
(1999)、《管理大师手册》(2000)、 《国际工商管理手册》 (2000);作为作者之一著有《代价》 (2001)、《知识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趋势》(1998)、《数据库管理系统》(1994,1997再版)。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企业经营最高指导原则—真、爱、美
          石滋宜  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
推荐序二  于细微处窥探商业伦理之堂奥
          项保华  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双聘教授
前言  伦理病因的企业猝死
致谢


伦理开篇 /  1
DotCom伦理学 /  13
跳槽伦理学 /  26
隐私伦理学 /  36
点子伦理学 /  54
“托儿”伦理学 /  66
年轻的职业人士为什么要多探讨些商业伦理
问题 /  79
“包……抱……爆”与“女儿检测法” /  87
小超人的学历风波与商业领袖的伦理承担 /  90
《绝不妥协》的《知情者》:奥斯卡影片中的伦理声音 /  93
赌徒心理洗脑与彩票大奖梦醒 /  96
士兵回家的小故事与易位而思的基本功 /  99
纳粹军服和实验室的老鼠:员工岂是公司附属 /  102
黑手洗白的说法与猴子吃香焦的故事 /  105
办公室恋情与谁家的黄脸婆 /  108
尼木柏情结与环境伦理 /  111
围栏上的洞与话语的伤痛 /  114
伪造简历与买卖论文:一步不慎则人生全输 /  117

法不责众与恶的渊薮 /  120
“默不作声”的会计多想想“不做假账”的
校训 /  123
性别歧视的公司氛围与公平对待的企业文
化(一) /  126
性别歧视的公司氛围与公平对待的企业文
化(二) /  129
性别歧视的公司氛围与公平对待的企业文
化(三) /  132
性别歧视的公司氛围与公平对待的企业文
化(四) /  135
缺的不只是常识(上) /  138
缺的不只是常识(下) /  141
高考作文断诚信与观察者期望效应 /  144
笔记本电脑换“芯”风波:提醒企业不再是“买者当心”时代 /  147
价格打折,服务也打折?商品免费,质量就免谈? /  150
公司道德指数与企业社会责任 /  153
个人资料常被泄露  隐私伦理绝非小题 /  157
月饼的旧馅与告密的是非 /  160
行规、潜规则、集体隐瞒、公开的秘密 /  164
生存游戏与螃蟹现象  麻将文化与侏儒公司(上) /  168
生存游戏与螃蟹现象  麻将文化与侏儒公司(下) /  171

妈妈我还想要  广告你过分了(上) /  175
妈妈我还想要  广告你过分了(下) /  178
小有小的妙处与社会结构间隙 /  181
一辆出租车的无能为力 /  185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民谣中的组织信誉 /  189
对不起是我错了  伦理冲突小药方 /  193
商业秀哗众变闹剧  知名绝不等于美誉 /  197
安然遭遇信用危机  颓然跌入破产边缘 /  201
达美乐这官司到底冤不冤(上) /  206
达美乐这官司到底冤不冤(下) /  210
试婚终究是试婚 /  214
全球洗钱数目惊人,世界怎得安宁平静 /  218
民以食为“天” 岂料“天”塌下 /  226
韦尔奇的经验对你也许就变成教训 /  233
选错了组织形象代表不只成为笑柄 /  237
全人类的风景如果变成了人们的钱柜 /  241
勇于面对问题 危机即是转机 /  244
生意场上的虚张声势也会产生“狼来了”效应 /  248
家丑无法不外扬—公开化带来的措手不及 /  251
荒唐事与隐私权—公司新职位CPO /  255
担当人财风险投资家 /  258

韦尔奇被迫婚变,谈谈情破费四亿美元  维特劳芙太亲密,小插曲抑或别段姻缘 /  261
案例  南京冠生园股份有限公司 /  274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F.罗伯特·雅各布斯(F. Robert Jacobs),理查德 B. 蔡斯(Richard B. Chase) 著
作者: (美) 威廉·史蒂文森(William J. Stevenson);张群;张杰
作者: 陈荣秋; 马士华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杜品圣 顾建党 编著
作者: 智军 著
作者: (美)杰夫.韦布
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