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金融学>个人理财

像彼得·林奇一样投资
作者 : 张荣亮
出版日期 : 2007-06-28
ISBN : 7-111-21680-3
定价 : 30.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192
开本 : 16开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全球最佳选股者的选股方法 ★美国证券界超级巨星的交易之道

  [林奇是谁]
  彼得·林奇是美国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专家。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对于篮球的贡献一样。他曾在麦哲伦公司担任总经理,在短短的13年间,他使该公司的资产高达140亿美元,并使该基金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之一。彼得·林奇也由此成为美国纽约华尔街上家喻户晓的人物。
这样骄人的业绩是许多基金经理都望尘莫及的,美国《时代》杂志称彼得·林奇是“第一理财家”,更有人赞誉林奇为“股票投资领域中的最成功者”、“一位超级投资巨星”。

  [普通人也能成为投资专家]
  只要用心对股票做一点点研究,普通投资者也能成为股票投资专家,并且在选股方面做出像专家一样出色的成绩。
  投资机会随处可见。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商业的发展趋势,留心一下周围的世界——比如从购物中心到自己工作的地方,你就可以比专业分析人员更早地发现那些潜在的、会大获成功的公司。
  ——彼得·林奇

图书特色

封底文字

★全球最佳选股者的选股方法 ★美国证券界超级巨星的交易之道 [林奇是谁] 彼得·林奇是美国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专家。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对于篮球的贡献一样。他曾在麦哲伦公司担任总经理,在短短的13年间,他使该公司的资产高达140亿美元,并使该基金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之一。彼得·林奇也由此成为美国纽约华尔街上家喻户晓的人物。 这样骄人的业绩是许多基金经理都望尘莫及的,美国《时代》杂志称彼得·林奇是“第一理财家”,更有人赞誉林奇为“股票投资领域中的最成功者”、“一位超级投资巨星”。 [普通人也能成为投资专家] 只要用心对股票做一点点研究,普通投资者也能成为股票投资专家,并且在选股方面做出像专家一样出色的成绩。 投资机会随处可见。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商业的发展趋势,留心一下周围的世界——比如从购物中心到自己工作的地方,你就可以比专业分析人员更早地发现那些潜在的、会大获成功的公司。 ——彼得·林奇

图书序言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火爆行情,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投入到了这个伟大时代造就的大牛市中。牛市中财富效应的示范作用是极具诱惑力的,这种现象也无可厚非,毕竟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身边看到了越来越多成功的例子。但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或其他市场情况下,个人投资者更应该在风险控制的同时,去思考如何做好投资,如何在投资的长跑中获胜,如何寻找到“10年赚10倍”的股票。这些问题是每个投资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投资者在学习投资方法和进行投资实践的时候,更应注意其背后的根本理念,可是成功并不是每个投资者所希望的那样。不断的冲动所带来的仅仅是“冲动的惩罚”,投资者在市场的实践中由于冲动和自欺欺人,往往遭受市场惩罚带来的后果也是直接而深刻的。在我们的世界中,到处都在讲吸烟有害或肥胖容易导致过多疾病等,可是在大街上却也随处可见许多吸烟的人和体重超标的人。
  投资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投资实践则是思维本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把握市场的思维,同时也就开始把握自身操作了,正如把握音乐的节拍一样。而在市场中,更多的人是去关心或预测明日的涨跌。事实上在一个多变的市场中,关键是如何利用现有的市场去赚钱或减亏,其次才是如何去判断市场。
  在我们不断强调成功背后的理念的时候,现实的压力并不能够让太多人有时间去学会更多地思考,恰恰相反是更多地交易。可是没有正确的思维如何能够带来正确的交易?当我们被动地学会一次正确的交易时,下一次又如何呢?在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一直沿用旧有的行为模式,最后所得的结果依然会跟以前没有多大的差别。但是改变的勇气以及改变后面对的更多不确定性,根本让人无法预先去知道带来后果的好坏。所以对于旧有思维的超越,需要克服的是人性中的恐惧和懒惰。就像唱片,不管你播放千百次,它始终都是唱相同的曲子,因为它受制于音轨的刻痕。一个经典的对“精神病人”的解释是:“一再重复做相同的事,却妄想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由此可以知道,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投资中改变旧有的习惯,不断地完善投资思维,是多么的重要!一位好的水手不能控制海洋的运行,但是却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知识的积累,不断从经验中累积知识,从而掌握出海和避风的良好时机,而这一切均依赖于水手的智慧和思维,这也就是正确、有效地运用我们的头脑,借助外力,善用我们自己的思维。
  将投资作为一种思维来对待,那就意味着我们赖以考虑的基础广泛而博大,对待成功也将不会囿于某一个狭小的范围(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节制)。正如中医和西医都可以治病,尽管方法差异巨大,却达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究其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对待世界的哲学思维方式都达到了对世界理解的目的。更进一步地我们可以推知,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理论作为基础,毫无疑问,资本市场也不例外。
  投资是一场马拉松竞赛,只要身在其中,竞赛的最后结果就不能确定。投资的马拉松与现实的马拉松一样,开始起步的时候大家都挤在一块儿,根本看不出谁有什么特别。越跑到后面,队伍拉得越长,就逐渐表现出了差异性。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准备的充分程度、体力保障、知识储备、投资理念以及投资技巧等因素的交织影响使然。彼得·林奇可以说是在其投资的马拉松的竞赛中获得了胜利。在他的投资马拉松中,林奇非常重视日常生活带来的投资机遇,关注企业的成长性,而且把调研作为投资过程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他所提倡的寻找理想的公司,就是寻找“Tenbagger”,也就是那些10年内能赚10倍的股票,而这些股票在他看来则是有着共同特征的,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子。
  彼得·林奇作为一名明星基金经理,也被称为“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基金经理”。他1977年成为麦哲伦(Magellan)基金的经理人,直至1990年5月主动辞去该基金经理人的职务。在这期间,麦哲伦基金的资产由2 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并且是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其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
  在专注于自己的投资事业的同时,彼得·林奇先后出版了《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也称为“在华尔街的崛起”)(One Up on Wall Street),中文版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02年5月出版。《战胜华尔街》(Beating the Street)中文版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07年8月出版。以及《学以致富》(Learn to Earn)等股票投资畅销书,与美国以及全世界的个人投资者分享了他成功的诀窍,也提供了一些他作为职业投资经理人的忠告。即使是在今天,其中大部分的思想和意见都极具实践意义。
  我们在将投资作为一种思维的理念指导下,尝试将林奇的投资思路和实践理念与中国市场结合起来,并逐一深刻分析,尝试为个人投资者在寻找中国的“Tenbagger”的道路上提供一些方法。林奇的很多投资思维与理念需要具体而深入地分析,否则在运用的时候会产生一些误解。比如,虽然林奇倡导“喜欢它就拥有它”的理念,但是他也强调,他“没有建议过仅仅因为喜欢在某家商店买东西你就应该购买它的股票,也没有建议过仅仅因为某家厂商生产你最喜欢的产品或者因为你喜欢某家饭店的饭菜就应该购买它们的股票。喜欢一家商店、一件产品或者一家饭店,是对一家公司产生兴趣并将其股票列入你的研究名单的一个很好的理由,但这并不是购买这家公司股票的充分理由!在你还没有对一家公司的收益前景、财务状况、竞争地位、发展计划等情况进行充分研究之前,千万不要贸然买入它的股票”。笔者在研读林奇思想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也坚信会给阅读本书的读者带来切实的收获。
  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的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编辑部的李文静,没有她的启发和建议,这本书也许就不会诞生,对于广大的投资者来说那将可能是一个损失。此外,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专业、高效的运作以及在业内优秀的口碑也坚定了我完成此书的信心。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要感谢每一个关心、爱护和鼓励我的人,包括我的每位老师、我的家人、我的领导、我的同事以及我的朋友。在此也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周爱民教授和泰达荷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雷学军副总经理为本书作序。
  当然,由于作者能力有限,不可避免地在本书的写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希望能够通过本书激发更多投资者的灵感,在实际的证券投资中取得更好的投资收益。若能实现这样的结果,可以说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希望与每位读者共勉,共同进步!
  忙碌了许久,一直试图战胜市场的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地思考如何学会取舍。当懂得取舍,知道等待与果断的价值之后,下一个旅程也许会更加顺利!
  真诚祝愿每位投资者在投资的马拉松道路上取得成功!张荣亮
  2007年4月
  Okinvest2000@yahoocomcn

作者简介

张荣亮:暂无简介

推荐序

一我很愿意给学生的书写序,特别有成就感,心情好过看着院里的樱桃树挂满果实的时候。给自己的书写序,往往都写得干巴巴的。那是因为没有激情,又或是为了应付差事。给学生写序就不然,在见证他们事业有成的同时,我愿意为他们的每一点滴的进步而喝彩。 给荣亮的书写序已是第二次了,而他硕士毕业才刚刚两年。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因为张荣亮一直是个勤奋的人。他的处女作《行为金融学》是在念硕士期间完成的——那时候这个题目的书还不多,因为当时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卡尼曼获得诺贝尔奖才不过两年。他在写书的同时,顺理成章地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一石二鸟,这是他一贯的风格!毕业不到一年该书就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当然其中有几个同学的默默帮助,有的同学甚至为此放下了自己本应完成的活儿。 荣亮的人缘一直很好,在同学们中间是这样,在实习和工作单位也是这样。研三时就先后在几家有实力的实业公司和投资公司实习和工作,也受到了所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肯定,直到现在他们依然保持着很好的联系。 大学毕业后张荣亮一直在做证券期货方面的投资,漫长的熊市刚开始不久他就跑来南开读研究生了。充电兼休息,又是一石二鸟!当他意气风发地投身于新的投资事业时,正是这两年波澜壮阔的牛市开始前的黎明。与其说他赶上了好时候,不如说他具有料事先见之明、决胜千里之外的敏锐智慧。 当农民卖了牛进入股市时,当老年人热衷于用退休金来买卖基金时,当年轻人将房产抵押贷款投入股市时,学术圈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股市有风险喽!”一个更夫在夜里鸣锣。“股市有泡沫喽!”更多的更夫跟了上来。但这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具体问题,因为他们所面对的大众投资者很难从学者艰涩的理论中得到启迪。 市场需要通俗读物,是通俗但不是低俗。当我们的教科书强调了一遍又一遍那些投资原则之后,才发现它们的影响真的有限,有些甚至会被股民及彩民们抛弃。投资学第一定律说:所有的投资者都是厌恶风险的;这意味着他们不愿意去做只有1/2胜率的“公平赌博”,例如掷硬币。但一家ST的上市公司在退市风险极大时却能赢得几个甚至十几个涨停板,这对干巴巴的投资学第一定律无疑是一种讽刺。还有那些彩民,为了一个远远不足1/2胜率的中奖概率,锲而不舍,遇彩必买,在无望地追求小概率事件原则的同时,只是在无意中一次又一次地验证了大数定律而已。 其实目前过火的牛市本身就是对非闲余资金莫入股市的投资原则的反动,而面对这种潮流,理论往往显得像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荣亮的这本小书,立足于向股民们讲述具体的投资策略,有点像当年的大禹治水,是疏导而不是堵塞。他从彼得·林奇的《学以致富》讲起,为股民们娓娓动听地讲述着如何翻一番的掘金之道,还有他多年涉足投资界的心得体会。 对中国股市而言,翻番肯定不是天方夜谭,特别是最近两年,不翻番的股票几乎没有。近30年来我们国家的GDP已经经历了几次翻番,最近境内外资金又开始热炒人民币资产,股权分置改革又接近尾声,股市怎么会不涨?2001年我以37元买进的一只股票最低曾经跌破过4元,但在最近这两年里,其复权价已经回到了37元。如果是两年前买进这只股票的股民,其投资翻了又何止一番?但历史的经验仍然值得注意,牛市在前,熊市必然在后。 投资是一个过程,重在参与!我们必须注重结果,但又不能完全被结果所左右,不然就会使我们偏离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我们了解止损原则,但未必能狠下心来止损;虽然我们了解半仓原则,但一心通过匀低原则尽快挽回经济损失的意愿可能会使我们在下跌的熊市里过早地花掉了最后一分钱。所以说,理论与实践之间总是有一条鸿沟横在那里。 投资是一种体验,要学会战胜自我!赚钱时不要战战兢兢,时刻准备落袋为安的股民往往放跑的是一大段行情;亏损时也不要麻木不仁,就算是中国股市风险不大,壮士断腕体现的是识实务、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这已不仅仅是投资的体验了,这更是做人的体验。我们看过太多能共苦而不能同甘的夫妻,我们也看过太多处顺境而无忧患意识,处逆境而信心全失的人。 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著名经济学教授萨缪尔森带领一大群研究生在一大笔经费的资助下入市研究一些具体的投资原则时,面对缠绵的熊市,大家的账户都在缩水,似乎什么原则都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无奈之下,这位被誉为通才的大师只能弱弱地感慨了一下:股票投资是一种艺术! 既然是一种艺术,当然我们可以崇拜巴菲特,可以崇拜林奇,就像我们崇拜齐白石,崇拜徐悲鸿一样。但在崇拜的同时请不要忘记一点:巴菲特会赚钱,林奇会赚钱,就像齐白石会画虾,徐悲鸿会画马一样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但看了巴菲特和林奇的书虽会让我们如沐春风,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由此获得赚钱的本领,就像看了齐白石和徐悲鸿的画册之后也会让我们赏心悦目,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提高自己绘画的技术一样,这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丑话还是应该说在前头。 周爱民 南开大学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5月于南开园 推荐序二 华尔街数百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众多投资英豪,如璀璨明星闪耀在美国资本市场的历史长河之上,他们那惊人的投资业绩、炫目的投资技巧和传奇的人生,在资本市场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颂。早期如范德比尔特、德鲁、摩根和利弗莫尔,现在依然驰骋在资本市场的则有巴菲特、索罗斯、罗杰斯、斯文森等。本书重点向读者介绍的彼得·林奇是共同基金经理的杰出代表,即使是在明星基金经理当中,像彼得·林奇这样,既拥有自己的投资哲学,又一直为大家所认可的基金经理可谓凤毛麟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阅读并体会这些投资英豪的投资心得,总结他们的成败得失是我们更好地理解资本市场、更好地用理论指导投资实践,并最终形成自己投资风格的一条捷径。不过,有些投资大家们并没有著书立说,留下的只是传奇故事,如范德比尔特、德鲁、摩根等,而有些投资英豪如彼得·林奇等,通过撰写多部著作来向我们深入展示他个人的投资理念、投资经历和投资心得,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之幸。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基金经理的彼得·林奇认为个人投资者其实具有巨大的优势,关键是如何把握自身的特殊优势和进行理性的投资。 彼得·林奇是一名“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明星基金经理”,阅读他的著作时,可能很多人只停留在表面的了解,而缺乏系统认识。正如《论语》、《孙子兵法》、《红楼梦》等著作,大家普遍都读过,但谈到体会可能都一知半解。因此对这些作品的更深认识可能还要借助少部分人写出的“心得”和“解读”等。本书付梓出版的意义也是如此,作者希望能和读者朋友一起分享对彼得·林奇投资诀窍的认识和体会。 本书作者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从理性、客观的角度,本着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较好地诠释了林奇投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的应用之术。本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既可以作为那些想深入了解彼得·林奇投资理论的读者的参考资料,也很适合初入股市、对资本市场缺乏深入理解的投资者赏读。 时世造英雄,一个崭新的、生气勃勃的资本市场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要成为一名成功的掘金者,不仅要有天赋、要勤奋,还要具备对古今中外历史的深刻洞悉力。我相信,我国的资本市场必然涌现出属于我们的“投资英豪”,他或许就在你我之间。 雷学军 泰达荷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07年5月于北京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周爱民)
推荐序二(雷学军)
自序
绪言让自己的钱帮自己赚钱第1章林奇分析个人投资
11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投资机会/
111投资机会无处不在/
112好股票并不一定会很贵/
113喜欢它那么就尝试着拥有/
12更加灵活和自由/
121中国的个人投资者/
122灵活的优势/
123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
13细心观察获得先机/
131林奇的观察力/
132细心观察的出发点/
133投资于熟悉的东西/
14享受集中投资的巨大收益/
141个人投资者的一个优势/
142集中投资的有效性/
第2章林奇选股的3个步骤
21选股步骤1: 收集与筛选信息/
211没有什么比信息更加重要/
212信息的渠道/
213股价波动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信息/
22选股步骤2: 调查研究/
221调查研究非常必要/
222如何进行调查研究/
23选股步骤3: 市盈率与其他财务指标的运用/
231如何阅读财务报告/
232隐蔽性资产的发现/
233市盈率的应用/
234其他指标/
第3章林奇投资的六类公司
31缓慢增长型公司/
311缓慢增长的原因/
312缓慢增长型公司的特征分析/
32稳健增长型公司/
321稳健增长的原因/
322稳健增长型公司的特征/
323如何投资这类公司/
33快速增长型公司/
331快速增长的原因/
332快速增长型公司的特征/
333投资的注意事项/
34周期起伏型公司/
341周期起伏的原因/
342周期起伏型公司的特征/
343投资的注意事项/
35转型困境型公司/
351转型困境型公司的几种类型/
352转型困境型公司的特征/
353如何进行投资/
36资产富裕型公司/
361资产重估的几点原因/
362资产富裕型公司的特征/
363如何进行投资/
37换一种思路考虑公司类型/
第4章林奇投资远离的几类公司
41热门行业的热门公司/
411热门行业引起的下跌风险/
412投资策略/
42被冠以“××第二”的公司/
421“××第二”的分析/
422投资策略/
43盲目多元化的公司/
431多元化的分析/
432专业化的优势/
433投资策略/
44小道消息四处传播的公司/
441想象力与贪婪/
442投资策略/
45议价能力差的公司/
451不同情况下的议价能力/
452市场垄断与客户优势/
453投资策略/
46名字太过花哨的公司/
461虚妄与不专注/
462投资策略/
第5章林奇的买入和卖出法则
51买入法则/
51110∶1法则/
512常识投资法/
513被遗忘的股票/
514小公司大成长/
52卖出策略/
521长期持有后再卖出/
522公司出问题情况下需要卖出/
523在股票价格太高的情况下进行卖出/
524什么时候卖出最合适/
53鸡尾酒会理论/
第6章林奇投资的诀窍
61林奇选股的忠告: 4个不要/
611不要相信专家意见/
612不要试图去预测市场/
613不要相信各种理论/
614不要相信投资天赋/
62理想公司的特征/
621与名字相关的特征/
622与股东相关的特征/
623与业务相关的特征/
63长期持有/
631长期持有的投资理念与实践/
632长期持有魅力的由来/
633如何做好长期持有/
参考文献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张颖 编著
作者: 杨碧云主编 易行健 展凯 张浩副主编
作者: [美]杰夫·马杜拉(Jeff Madura) 著
作者: 李燕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安德鲁·罗曼斯(Andrew Romans) 著
作者: [法]弗雷德里克·勒雷艾弗(Fr·d·ric Leli·vre)弗朗索瓦·比雷(François Pilet) 著
作者: 深圳证券交易所投资者教育中心 著  袁克成 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