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研究前沿:问题、理论与方法
作者 : 杨俊 朱沆 于晓宇 主编
出版日期 : 2022-06-24
ISBN : 978-7-111-70715-8
适用人群 : 创业研究领域的师生;创业实践者。
定价 : 169.00元
教辅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828
开本 : 16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教材
包含CD : 无CD
绝版 :
图书简介

创业研究新一轮转型和深化的驱动力量首先是创业情境变革诱发的新实践,加之宏观环境变革赋予创业的新价值,以及创业研究学术版图扩张伴生的理论整合挑战,这三股力量交互叠加,创业研究必将呈现出新面貌。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围绕这些新问题开展研究的一些经典文献进行述评,以更好地开展具有创造性和洞察力的前沿研究,力求细致地展现创业研究聚焦新问题做出的学术探索以及用于探索这些研究问题的新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本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科学问题为导向,更加突出基于科学问题而不是研究主题的学术版图;二是聚焦创业研究正在或可能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新方法和新理论;三是勾勒探索、研究新现象和新问题的方法论,更加突出启发研究想法和研究设计的工具性;四是关注中国情境下的经典文献述评。全书共收录了68篇述评文章,涉及对200篇经典文献的述评,是国内外同行共同努力的成果,除了主编团队外,还汇聚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1所高校的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

图书特色

一部洞穿“问题—理论—方法”的创业研究“百科全书”
带你勾勒出自己的“创业研究地图”

吉林大学蔡莉教授、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中山大学李新春教授、北京大学路江涌教授、
美国内华达大学李涌教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赵雁飞教授等
联袂推荐

上架指导

创业学

封底文字

吉林大学蔡莉教授:《创业研究前沿:问题、理论与方法》一书从宏观层面勾勒出基于科学问题的“创业研究地图”,有助于构建原创性的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体系,激励更多学者关注基于中国创业现象的高水平理论研究。

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这是一部创业研究的“百科全书”,构建了“大科学问题(领域方向)—具体科学问题—研究主题—未来的问题趋势”的基本逻辑,以十大问题为核心,贯穿理论与需求,突出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强调时代特征,对于创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有所启发和帮助,并不局限于创业研究。

中山大学李新春教授:这本书为读者认识和学习创业理论、了解创业研究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清晰明了的知识框架与内容,引导读者认识最新的研究进展,理解前沿发展的动向和挑战,这对未来的学术发展与创新来说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北京大学路江涌教授:《创业研究前沿:问题、理论与方法》一书在浩瀚的创业研究宇宙中选取关键文献,刻画文献脉络和关系结构,回答了创业研究的“5W1H”等基本问题,为学者在创业领域进一步深入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内华达大学李涌教授:《创业研究前沿:问题、理论与方法》涵盖了创业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从创业研究的发展脉络到创业研究中的主要话题,突出了当下创业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还涉及新趋势和新方法。因此,我将该书极力推荐给对创业研究感兴趣的学者们。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赵雁飞教授:这本书对培养读者的创业研究大局观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不仅会帮助创业研究者充分理解国际通行的理论话语体系,进而创造出有深度、有价值和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创业研究,也会帮助各个行业与领域的创业实践者更为有效地理解创业研究版图和精髓,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图书序言

开展科学严谨的创业研究
学术研究离不开文献研读,特别是研读、吃透经典文献非常重要。文献是科学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文字表达,是基于特定实践的学术凝练、探索甚至创造。文献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让我们了解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在于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从何知道的,更重要的是启发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以及如何才能知道更多的未知。研读经典文献,对于创业研究这一新兴学科领域更加重要,作为新的学科领域,更多的是思想碰撞,成熟的、定型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少,准确地把握研究方向,抓住科学问题深入挖掘,显然有助于知识创造,也有助于节省资源。本书聚焦创业研究近年乃至未来可能被持续关注的新问题和新趋势,对围绕这些新问题开展研究的一些经典文献进行述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教师与研究人员了解创业研究领域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法,并借此更好地开展具有创造性和洞察力的前沿研究,为创业研究应对新问题进而构建新理论添砖加瓦。
写作缘起
研读、吃透经典文献是凝练有价值的学术问题并开展高水平研究的重要基础,是领悟理论、产生思想同时开展科学严谨研究的关键所在,这是我们长期坚守并践行的学术研究理念。2010年4月,我们在南开大学出版社编写出版了《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该书以创业过程和要素为主线,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研究的经典文献进行了述评。2018年9月,我们在机械工业出版社修订再版了《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基本保留了上一版以创业过程和要素为主线的框架,同时融入了2007~2017年创业研究从关注创业行为向探索创业认知转型过程中涌现的新兴研究主题。这本书出版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方面,我们将该书用于团队对研究生的指导,每年团队新加入的学员认真研读《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能很快了解创业研究的大体轮廓,也能快速融入并开展新的选题探索;另一方面,我们也在相关会议和其他学术交流中获得了同行朋友的认可和积极反馈。
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形成与成长路径”的研究工作,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创业研究正在经历新一轮转型和深化,大胆地判断,这一轮转型和深化根本不同于创业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过的重大转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开展“实践导向研究”到开展“科学范式研究”、从关注
“谁是创业者”到关注“创业者如何创业”、从揭示“创业者如何创业”到揭示“创业者如何思考决策”等历次重大转型,这些重大转型的驱动力量主要来自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研究层面可以概括为采用更好的理论、设计和方法来探索更加深刻透彻的学术问题,创业研究因此而迅猛发展。但是,创业研究新一轮转型和深化的驱动力量首先是创业情境变革诱发的新实践,加之宏观环境变革赋予创业的新价值,以及创业研究学术版图扩张伴生的理论整合挑战,这三股力量交互叠加,创业研究必将呈现出新面貌,在当下乃至未来,创业研究正在探索新问题、回应新挑战、拥抱新方法、构建新理论。
因此,我们产生了编写本书的想法,试图从创业情境变革诱发的新实践、宏观环境变革、发展新理论诱发的新挑战等背景入手,直面创业研究当下乃至未来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理论,力求细致地展现创业研究聚焦新问题做出的学术探索以及用于探索这些研究问题的新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希望在这些变化和转型中展现以学术问题而不是以研究主题为导向的学术版图。
本书保留了之前《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的两点编写特色:①注重经典文献。经过大家多次讨论,除了被引用率、发表于顶级创业与管理期刊等一般性标准外,我们主要依据三个要素挑选基于科学问题的经典文献,这三个要素是基于科学问题的奠基性文献、推动科学问题研究深化和发展的关键性文献、解决科学问题研究关键难题的理论和方法性文献。②强调述评而不是概要。研读经典文献,除了解文献的问题、设计和发现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文献放在学术问题的脉络中去思考其学术定位,推敲论证文献对于我们开展后续研究的重要启发性结论。我们更注重对经典文献进行述评,以“述”为主,以“评”为辅。“述”是要体现原作者的本意,是要描述文献的精髓,挖掘本原,但不是翻译。“评”面向未来,侧重介绍经典文献引发的后续研究成果和研究状况。述中有评,评中有述。本书的述评实际上是对经典文献的研究。
在保留特色的基础上,本书从四方面入手进行了改进和突破。一是以科学问题为导向,更加突出基于科学问题而不是研究主题的学术版图。科学问题是学术研究的“牛鼻子”,研究主题是基于学术概念的范畴分类;科学问题具有更强的客观性和时代性,而研究主题则具有更强的主观性和变动性,科学问题与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科学问题可能牵涉若干研究主题,研究主题可能呼应多个科学问题。本书站在宏观立场聚焦科学问题来汇集并述评经典文献,基于“大科学问题(领域方向)–具体科学问题–研究主题–未来的问题趋势”的基本逻辑,力求更加全面地反映创业研究所涉及的学术问题,勾勒创业研究基于科学问题的学术版图,进而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审视研究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术脉络。
二是聚焦创业研究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创业研究基本依托的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过渡的经济社会背景,创业研究基本上是在这一背景下理论框架的适应性演化,这是前两版《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依托的重要学术背景,也是它们关注的重点内容。我们已经步入信息社会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经济社会背景在客观上要求创业研究寻求自我突破,我们力求反映创业研究在这一转型和深化过程中所展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理论,同时注重把握新问题兴起的前因后果以及这些新问题与已有研究主题之间的学术联系,理性客观地审视当下哪些新问题是创业研究已有发现的情境应用和拓展,又有哪些可能会产生推动创业研究进一步实现理论发展的新问题和新现象,这有助于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
三是勾勒探索、研究新现象和新问题的方法论,更加突出启发研究想法和研究设计的工具性。这一方法论自然包括研究方法,但不局限于研究方法,我们更强调的是如何开展研究设计,特别是创造性的研究设计。我们在述评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在文献中涌现的创造性和启发性的研究设计思路、新构念的测量思路,以及研究设计如何服务于科学问题的述评。
四是关注中国情境下的经典文献述评。在过去10年里,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大量涌现,我们相信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在未来会更加丰富。从理论贡献角度来看,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可能会针对既定研究问题增添新的情境化知识,在既有学术版图上予以拓展;还可能会因情境特殊性衍生出更具有洞察力和普适性的研究问题,引领基于科学问题的研究趋势,甚至是创造新的理论。特别是在信息社会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新兴创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都表现得异常瞩目,我们遴选出中国情境下的经典文献开展述评,这有助于启发我们如何基于中国创业现象开展高水平的理论研究。
内容设计
本书内容框架遵循如下流程进行设计和论证。2019~2020年,利用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工商管理学科发展战略及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专项研究工作的机会,我负责开展了“创业管理”二级学科代码优先发展领域凝练工作,其间组织研究团队搜集并分析了2014~2019年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和重要会议上的4 721篇创业研究文献,凝练和概括了基于学术主题的创业研究学术版图。2020年,与电子科技大学周冬梅副教授团队合作深入梳理了2008~2018年发表在《管理学杂志》(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管理学评论》(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行政科学季刊》(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等管理期刊,以及《创业学杂志》(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创业理论与实践》(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战略创业杂志》(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小企业管理杂志》(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等创业期刊上的1 862篇创业研究文献,凝练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创业研究主题进展与未来趋势,研究成果发表在《管理世界》杂志。
基于上述工作积累,形成了构建“问题–主题”之间联系的工作思路。无论是基于定量分析的实证研究还是基于定性分析的实证研究,被解释变量都更贴近于研究所要解释和回答的基本问题,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而主题归类往往以解释变量或被解释变量的学术范畴为依据,具有较强的主观性。2021年1~2月,我与浙江大学沈睿研究员分别独立研读并梳理、展望了2017~2021年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上有关创业领域的整体发展和方向、研究主题进展和方向、研究方法趋势和方向等方面的理论综述文章,以及2019~2020年发表于《管理世界》《外国经济与管理》《中国软科学》等国内重要刊物、侧重于创业领域进展和方向的理论综述文章。基于创业情境变革诱发新实践、宏观环境变革诱发新价值,以及理论丛林诱发理论瓶颈的基本原则,重点从被解释变量的识别和判定入手,就创业研究在解释哪些新问题形成独立判断,各自列出了创业研究正在关注及未来亟待探索的新兴问题。
2021年3月,基于独立判断形成的问题列表,我与沈睿研究员重点就问题层次、问题组合、问题框架等方面展开了三轮讨论和迭代。第一轮讨论主要聚焦于问题层次,形成了所凝练问题应该有助于引导创业研究领域方向这一基本判断。第二轮讨论主要聚焦于问题组合,整理了谢泼德(Shepherd)等学者(2019)的理论综述文章中所涉及的397个被解释变量,融合2018~2020年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AOM)创业领域的论文宣讲(paper session)和研讨会(symposium)列表,我们初步凝练了创业研究的十大问题及其引领下的前沿研究问题。第三轮讨论主要聚焦于问题框架,结合关于创业领域进展和方向的重要研究文章中有关创业研究挑战、机遇和未来趋势的学术判断,初步凝练了聚焦创业研究十大问题的逻辑框架,形成了本书内容框架的讨论稿。
2021年4月9~10日,“战略与创业微观基础”学术会议在中山大学召开,会议期间,我向吉林大学蔡莉教授、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中山大学李新春教授、北京大学路江涌教授等资深专家汇报了本书的定位、体例特色与内容策划等,编写想法和设计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同,同时各位专家、学者给予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指导和建议;与中山大学朱沆教授、上海大学于晓宇教授等青年学者交流讨论,邀请他们共同参与本书的撰写工作,听取他们对于本书的定位、体例特色与内容策划等方面的建议。吸收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我和沈睿研究员继续修订并完善了本书的内容设计,最终形成了如图0-1所示的内容框架。
互联网及后续发展的数字技术与创业的融合促进,使创业情境和行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于创业实践的丰富性、挑战性和复杂性,本书提炼了创业研究正在关注并在未来会更加关注的十大问题。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创业研究因此会更紧密地与组织、战略等领域融合,领域边界更依赖于创业情境问题的独特性而不是关键概念的独特性。
从宏观层面来看,创业更活跃、更注重创新,集聚效应更加突出,创业不局限于以创造新组织来增强经济活力、促进就业岗位和诱发产品、服务创新,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影响力,是应对人类社会重大挑战的关键主体。那么,创业在创造什么?创业产生了什么影响?制度如何影响创业?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关乎创业研究价值的宏观判断。
从微观层面来看,创业机会增多和门槛降低,新的创业主体和类型不断涌现,那么,谁在创业以及在哪里创业?这不仅是对新兴创业活动的理论总结,还是重新审视并对创业情境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有利于直接促进创业研究的理论建构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创业行为不再拘泥于创建新组织,而是更注重探索新机会价值与价值创造的新方式,行为变化加剧了创业过程的不确定性,也促进了创业与资本的紧密融合。那么,创业者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创业如何创造价值?创业如何管理跨边界组织?创业如何管理组织间资源?风险投资如何影响创业?就结果而言,创业不再与在位企业错位竞争,而是在正面对抗中替代甚至颠覆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那么,创业如何创造并维持竞争优势?

图0-1 本书的内容框架
从理论层面来看,创业研究已步入甚至陷入理论丛林,21世纪初至今,学者们从不同学科和理论不断引入新的被解释变量,既丰富了创业研究理论成果,也导致了创业研究领域的分化甚至割裂,理论发展遭遇严峻挑战。面向未来,我们有必要基于不同学科和理论在创业情境下的问题挖掘上下功夫,聚焦问题引领理论建构和对话;同时积极借鉴并吸收不同学科的新兴研究设计和方法来探索新问题,让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创业领域的理论研究。
编写体例
在编写过程中,为了更清晰地展现创业研究基于科学问题的学术版图,本书强调述评的重点是揭示科学问题起源、代表性观点、发展路径与未来趋势,目的在于为打算或正在进行创业研究的读者提供基本的知识和理论背景,同时为对创业感兴趣的政府和商业实践人士提供基本的知识框架。每篇述评大致遵循以下逻辑展开。
第一,问题的背景及可能从哪方面丰富大家对创业活动的认识。每个研究问题都会有最基本的概念模型,它所蕴含的是对创业活动中某种基本关系的认识和理解。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反映在实践和研究层面,又表达为什么样的问题?所涉及关键概念的内涵和定义是什么?挖掘这些问题的意义何在,有助于我们澄清哪些认识,以及可能给实践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论述,形成对特定问题的概括性描述,简单勾勒主题的发展路径与代表性学者。
第二,经典文献的述评。对于每篇文献,按照这样的逻辑展开述评:首先,为什么所选文献是经典的,它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是因为开创了一个研究视角,还是因为得出了突破性的结论,或是解决了研究设计难题)?其次,它所关注的研究问题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问题展开研究设计与过程,又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再次,它所得出研究结论的价值何在?在理论层面是否以及启发着什么样的后续研究努力,可能引发出哪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实践层面又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最后,是作者对文章观点与设计的述评和理解。
第三,引发的后续研究成果和研究状况的述评。重点阐述后续研究对经典文献的评价与借鉴,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推进研究的深入,是否取得了一些共识性结论,又存在哪些矛盾的地方。针对矛盾之处,可能通过哪些途径予以改进,又可能启发着哪些新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未来趋势展望,阐述针对该主题的未来前景、发展方向及最新研究成果。
第四,体悟研究设计,寻求应用拓展。重点阐述述评文献在研究设计上的巧妙、独到或创新之处,特别是研究设计如何服务于研究问题。同时,我们补充了与问题相关的参考文献,这些参考文献值得读者进一步补充阅读。
经典文献的学术观点与作者的背景高度相关。泰勒在工作中可以开展大量的实验,并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法约尔则思考并提出了企业管理整体的框架和原则。研究经典文献,需要认真了解作者本人。针对述评的每个主题,我们设计了与主题相关的176位代表性学者的简介,介绍他们的学位、工作单位、研究方向等信息,仅供感兴趣的读者了解。当然,这样做也便于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针对每个主题,我们推荐了进一步阅读的文献,这有助于感兴趣的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应主题的研究状况。
各章概要
基于图0-1的内容框架,依据“大科学问题(领域方向)–具体科学问题”的逻辑进行内容编排,全书共12章。除了第1章和第12章外,其余各章标题都展现了该章聚焦的大科学问题方向,各章内容主要是针对若干“具体科学问题”的述评文章,每篇述评文章以经典文献述评入手来凝练和把握“具体科学问题”的起源、主题和未来趋势。
第1章主要概括了创业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机遇挑战,是创业研究简史。这一章概括了创业研究的理论渊源,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研究关注点的变化,从研究创业者特质转向研究创业行为和过程,进而深化为探索创业认知和决策,以及当下应对新情境、新实践中转型深化背后的实践诱因、学术脉络和理论贡献。同时,以2008年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为依据,概括了国内创业研究的发展历程、取得的进步与未来挑战。
第2章关注创业在创造什么,这是基于创业实践认识创业本质的理论概括,是我们理解并认识创业研究发展逻辑的基础性问题。创业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创造,而在与环境互动中的组织化过程是价值创造的基本手段。价值创造的基本属性不会也不应该变化,但与环境互动中的组织化过程却因环境而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创业实践不断演变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从时间脉络上看,从20世纪80年代的创业在创造新组织到21世纪初的创业在创造新制度和新文化,再到近年来创业在创造新模式和新生态,清晰地展现了创业活动紧扣价值创造本质的组织化过程变化及其内在逻辑。
第3章关注创业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既是在宏观层面创业如何产生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基本问题,也是在微观层面创业研究产生实践价值的关键问题。创业已成为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挑战的关键主体,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重点论述创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乡村振兴与发展、技术创新等经典问题的理论脉络及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展现了近年来涌现的创业与经济社会不平等、创业如何减少贫困等新兴问题的研究进展和趋势。
第4章关注制度如何影响创业,这关乎诱发国家间创业活动规模和结构差异的深层次原因,重点论述不同制度类型(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如何塑造与影响创业活跃度、创业结构和创业类型,以及制度特征(制度复杂性和制度动态性)对于创业产生的引领和塑造作用,展现了这一经典问题在新时代的学术内涵及采用新设计和新方法来探索这一问题的新趋势。
第5章关注谁在创业以及在哪里创业,这与创业活动的情境特征密切相关,也是创业实践因经济社会转型而发生变化的基本形式。在创业主体层面,关注了科学家如何创业这一经典问题的新动向,同时关注了大公司为什么主动创业、女性如何开展高质量创业等新兴实践背后诱发的新科学问题;在创业场景方面,关注了社会创业、跨国创业、家族创业等经典问题及其新趋势,还关注了在加速器、平台生态系统、数字技术等新兴场景下的创业活动特征及背后的新科学问题。
第6章聚焦讨论创业者如何应对不确定性,这是创业研究诞生之初就被反复强调但长期没有取得理论进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迅速成为极富挑战的新兴领域,具有很强的学术发展潜力。我们主要从决策和行为角度展现了创业者应对不确定性的内在机制,既包括了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赋予创业者合法化战略、意义建构、在失败中学习等长期被关注的不确定性应对行为的新内涵,又讨论了创业者如何在数字情境下决策、如何调整和转型、如何获取早期融资等基于新兴实践的新科学问题。
第7章讨论创业如何创造价值,重点关注新时代内嵌于创业实践变化的基本逻辑,这一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而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却有着很悠久的历史,站在今天研究这一问题,非常有必要将其与经典理论和问题关联起来,理性审视新兴创业实践在价值创造方面的新内涵和新特征。我们重点讨论了价值主张设计、价值逻辑设计等关键行为背后的学理渊源与新兴问题,同时关注与用户共创价值、利用数字技术创造价值、创业企业社会价值等基于新兴实践的新科学问题。
第8章聚焦创业如何管理跨边界组织,意味着创业研究的分析层次从组织层次向跨组织层次的跃迁,这是由于创业本质变化诱发的新问题。我们关注了创业者如何管理与平台及平台内其他参与者的关系、创业者在跨边界情境的高密度竞争条件下兼顾竞争与合作及求同与存异、创业者如何设计跨边界组织的治理体制等新兴科学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挑战性。
第9章关注创业如何管理组织间资源,这一问题很早就得到关注,但在新经济时代变得更加普遍、重要和复杂。研究这一问题,自然不能片面脱离已有研究成果来过分强调新实践的新内涵,这显然站不住脚。我们重点从创业者如何获取外部资源、如何管理并通过联结组合资源、如何实现开放式创新等经典问题的论证和梳理入手,启发当下新实践可能蕴含的新问题和新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平台生态系统情境下的资源获取问题。
第10章讨论了风险投资如何影响创业,创业与资本的融合更加紧密、内涵更加丰富,因此这一问题在新时代展现出了新内涵。我们重点关注了风险投资如何决策、风险投资如何为创业企业创造价值等经典问题的学术脉络及衍生的新科学问题,同时讨论了公司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如何与创业企业互动等新兴的前沿问题。
第11章聚焦创业如何创造竞争优势,这是新兴创业实践赋予创业研究的学术价值,也是创业研究在与组织、战略等理论融合中产生理论贡献的重要基础。除了21世纪初倡导的基于制度创业的竞争优势及近年来衍生的基于最优区分的竞争优势,我们重点关注了基于商业模式的竞争优势、基于生态系统的竞争优势、基于数字技术的竞争优势等极富挑战性的新兴问题的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
第12章聚焦创业研究的前沿研究方法,主要介绍了基于上述科学问题的新兴研究方法,主要讨论了基于科学设计的大样本问卷调查、叙事主义、文本分析、实验研究、现场实验、AI和大数据、脑神经科学等研究方法在创业研究领域的新应用,同时探讨了每种方法针对研究问题的适用性及其边界条件。
文献概览
全书共收录了69篇述评文章,涉及对200篇经典文献的述评(见附录A),有效体现了本书关注创业研究新情境、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基本定位。在195篇英文经典文献中,108篇(55.4%)发表于2016~2021年;140篇(71.8%)发表于2011~2021年;182篇(93.3%)发表于2000~2021年;12篇(6.2%)发表于1999年及之前。述评经典文献的时间分布展现了本书所关注“科学问题”的新颖性,一些是因新情境而诱发新内涵的经典科学问题,另一些是新情境诱发的新兴科学问题。从期刊分布看,除了创业领域的专业期刊外,还涉及战略管理、组织理论和组织行为、市场营销、管理科学与工程、农业经济与管理等管理学科领域,以及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41本学术期刊,期刊分布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其中,156篇(80%)文献集中于12本管理学领域的学术期刊(见图0-2)。
具体而言,《创业学杂志》、《创业理论与实践》、《战略创业杂志》、《小企业经济》(Small Business Economics)这几本创业领域顶级期刊涉及65篇(33.3%)文献,占据主导地位;《战略管理杂志》、《管理学评论》、《管理学杂志》、《组织科学》(Organization Science)、《行政科学季刊》等管理学科的主流期刊涉及82篇(42.1%)文献。这意味着,创业研究与战略管理、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之间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创业研究领域的科学问题具有跨学科属性,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被不断引入创业研究中。这是重要的理论发展趋势。有趣的是,尽管大多数人将创业和创新关联起来,但在专家们遴选的195篇经典文献中,《研究政策》(Research Policy)、《技术创新》(Technovation)等创新管理领域顶级期刊的文献仅有2篇(1.0%)。

图0-2 本书述评英文文献的期刊分布(包含2篇以上文献的期刊)
图0-3展现了第2~11章所关注科学问题的新颖性分布,主要依据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述评的奠基性文献的发表年份来确定其新颖性。例如,第2章中的“创业在创造新组织”这一论断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而“创业在创造新模式”和“创业在创造新生态”的论断则是近十年来被系统论证的,特别是“创业在创造新生态”是近五年来才涌现的新论断。
仔细观察图0-3,可以大致把握全书所关注科学问题的新颖性及前沿科学问题的学术逻辑。第一,各章所关注科学问题的新颖性各不相同,有些章涌现出更大比例的新科学问题(如第5章、第6章、第8章和第11章),而另一些章则涉及经典问题的新内涵(如第3章、第4章、第7章、第9章、第10章);第二,新的科学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并不是无源之水,研究新的科学问题首先应在“新问题之新”这一问题上保持高度的学术理性和严谨,鼓励大胆假设,但更倡导在与已有相关问题的研究对话中小心求证,理性把握新内涵。在整体上确保各章内容更有助于认识和把握如何探索、研究新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

图0-3 本书第2~11章所关注科学问题的新颖性分布
编写组织
本书是国内外同行共同努力的集体智慧成果。除了主编团队外,本书编写团队由北京大学等31家单位的52名学者、39名研究生组成。他们是领域内的资深专家、骨干青年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常年坚持在学科一线开展前沿研究,理论基础厚实且学术思想活跃,具有敏锐的学术判断力;他们在所承担述评文章的领域已经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优秀的研究成果;由他们来述评并引领基于科学问题的研究趋势更能体现专业性和学术判断。
2021年5月11~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暨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专家论证会”在杭州召开,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中山大学朱沆教授和赵新元副教授、上海大学于晓宇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周冬梅副教授、浙江大学沈睿研究员和吴茂英教授、暨南大学叶文平副教授、《研究与发展管理》杂志周瑛主任、《外国经济与管理》杂志宋澄宇主任、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吴亚军经理等与会共同研讨,我们吸纳老师们的建设性建议,确立了述评文章体例,形成了编写组织方案。之后,主编团队召开了三次线上会议,进一步细化了述评文章体例和编写组织方案。2021年6月,主编团队定向发出邀请;7月6~11日,主编团队组织了5场线上会议研讨,主编团队向参与编写的学者介绍本书定位、内容框架、编写体例等。基于多次研讨中达成的共识,编写工作随后依序展开。
第一,综合专家的独立判断和评审来确定经典文献。围绕各个科学问题推荐3~5篇代表性的经典文献并简要陈述推荐理由,主编团队汇总后邀请美国内华达大学李涌教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赵雁飞教授展开评审,评审工作主要就“聚焦科学问题,目前提供的经典文献是否有新的补充或替换”以及“有的学者提供的经典文献数量超过了3篇,你觉得哪3篇最重要”两个问题展开,随后主编团队将李涌教授和赵雁飞教授的评审意见反馈给相关学者,结合意见调整和优化了他们推荐的经典文献。
第二,基于3轮评审的述评文章修订。在确定各科学问题下的述评经典文献后,相关学者各自撰写述评文章。在收到述评文章初稿后,采用主审、副审、终审模式对每篇初稿展开评阅和意见反馈,这一工作主要由主编团队承担,由3位主编成员评阅,在尊重相关学者学术判断的基础上,评阅主要围绕“初稿是否符合本书设计的基本逻辑和范式”“基于对初稿学术观点和判断的优化给出改进建议”两个方面展开。主编团队开展了200多次评阅。基于评阅意见,相关学者在反复修改相应的内容后形成定稿。
第三,凝练基于科学问题的学术版图。针对各章内容,主编团队分工负责凝练基于科学问题的学术版图,主要关注两个基本问题:针对哪些问题开展了什么研究及其内在联系;哪些学者群体起到了重要推动甚至引领作用。为了将科学分析与专家判断相结合,这一工作主要以200篇经典文献为依据,对这些文献开展文献计量学的共现分析和共引分析,主编团队从理论和问题角度解读分析结果,形成学术判断。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各章开头的叙述和结尾的“关键学者与学者网络”中,分别呈现的是研究了哪些问题及其联系,谁是发起、推动并促进这些研究的关键性学者。这一设计与述评文章呼应形成“总-分-总”
的基本架构,有助于读者形成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学术认识。
致谢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任之光处长、吉林大学蔡莉教授、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中山大学李新春教授、浙江大学魏江教授、北京大学路江涌教授、美国内华达大学李涌教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赵雁飞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汤津彤教授等专家学者就本书的框架与内容给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感谢《研究与发展管理》杂志的周瑛主任、《外国经济与管理》杂志的宋澄宇主任,他们为书稿内容和体例提供了宝贵建议,为进一步衍生理论研究成果提供了学术发表的机会!在本书形成过程中,除了上述学者做出了富有价值的贡献外,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同行的帮助,他们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已经体现在本书的设计中,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书的出版也得益于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吴亚军经理及其团队成员在编校、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杨 俊
2022年1月于杭州

推荐序

推荐序一
响应时代号召,不负科研使命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强调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创业研究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既对新时代的企业家提出了希望,也为创业研究的深化与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无论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都为创业实践和研究提出了新情境、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
企业家如何在以“不确定性”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科学方法将不确定性降低,为人民创造价值,提升社会福祉,已成为中国管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浙江大学杨俊教授、中山大学朱沆教授、上海大学于晓宇教授主编的《创业研究前沿:问题、理论与方法》一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回答。
这本书在经典文献述评的基础上,凝练创业研究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法,汇聚一批优秀的青年编写人员的智慧,为创业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观点。总体而言,这本书至少在三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以科学问题为导向,构建基于科学问题的“创业研究地图”,为碎片化地以研究主题、研究兴趣为导向的创业研究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奠定基础。科学问题要兼具基础性、普适性、客观性、时代性等特征,从客观现象和研究文献中凝练科学问题,这对编写团队对于科学问题的理解和洞察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本书基于宏观立场,通过聚焦科学问题来汇集并述评经典文献,系统地反映创业研究所涉及的学术问题,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审视研究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术脉络,勾勒出基于科学问题的“创业研究地图”。
二是融合了各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提供了启发创业研究的方向和思路、研究设计与方法,这一点尤为难得。解决源于创业实践的科学问题,构建原创性的创新驱动创业理论,需要汲取各个学科的思想、理论与方法。这本书的编写成员不仅有来自管理学领域的学者,还有来自神经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学者,这为启发、涌现新概念、新理论提供了土壤和工具。
三是关注并激励中国情境下的经典文献述评和创业研究。从理论贡献角度看,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不仅会针对既定研究问题增添新的情境化知识,也会因情境特殊性衍生出更具普适性的研究问题,并形成新的理论。特别是在当前,中国创新驱动创业的实践在全球都表现得非常令人瞩目,这本书可以激励更多学者关注基于中国创业现象的高水平理论研究。
这本书是国内外同行共同努力的集体智慧结晶,除了内容,这本书的策划、组织也非常值得赞许。除了优秀的主编团队之外,这本书还会聚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1所高校的50多名学者共同编写此书。编写团队成员由在创业和其他相关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资深专家、骨干学者或优秀青年学者等组成,他们常年在一线开展研究,理论基础深厚,学术思想活跃,具有敏锐的学术判断力和洞察力。主编团队不仅多次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组织会议进行深入的讨论,商榷本书的定位、编写体例,努力提高本书的学术品质,同时,还邀请海外专家评审、确认经典文献,提高本书的学术包容性。此外,编写团队还邀请了《研究与发展管理》编辑部的周瑛主任、《外国经济与管理》编辑部的宋澄宇主任、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吴亚军主任,从读者的视角提出宝贵的建议,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在写作过程中,编写团队始终向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中山大学李新春教授、北京大学路江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任之光处长等专家学者以及我本人,就这本书的定位、框架、体例等各个方面征求意见。尽管这些策划、组织工作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相信这些努力都将功不唐捐。
2020年,由吉林大学牵头,联合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南大学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新驱动创业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获批立项。这个重大项目旨在数字化、生态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聚焦创新驱动创业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构建原创性的创新驱动创业理论体系,特别是本土理论,培养一批学术骨干和研究团队,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下我国创新驱动创业实践的发展与升级。这本书的一些编写成员都是这个重大项目的骨干研究人员,这本书也是重大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其问世有助于构建原创性的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体系。期待这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基于中国创业实践的理论探索,开展科学严谨的创业研究,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不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蔡 莉
吉林大学



推荐序二
创业研究的“百科全书”
杨俊托我给由他和朱沆、于晓宇担任主编,周冬梅、沈睿、叶文平担任副主编,31所高校的52名学者、39名研究生共同撰写完成的《创业研究前沿:问题、理论与方法》作序,我思考了许久:到底用什么标题,或者用一个什么关键词能更好地体现这本著作的核心内容和功效?跨院校合作创作团队、问题导向、经典文献述评、针对创业活动的科学研究、学科交叉等,我想了不少,想来想去,决定用“百科全书”这个关键词。
说到百科全书,我买了不少,有科技类与动植物类的,也有介绍人类开发使用工具类的,其中还有两本关于管理的百科全书。一本是《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专业性百科全书,该书1984年2月由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上下两卷,共1 200多页。另一本是英文的,The Encyclopedia of Management,是我的导师陈炳富先生送给我的。百科全书里面的词条不像词典那样定义准确,也不像学科史那样有清晰的脉络。但百科全书作用独特,概括凝练得很好,分类也很清晰,编写者的研究功力很强,我经常翻阅查找,40年前甚至更早出版的书,现在仍觉得很有用,不觉得过时,一直保存。
在庞杂的研究体系中,创业仍是一个小且专的领域,同时也是一个重要且吸引人的领域。创业和创新、创造、价值、新创等高度相连,是企业的来源,是商业的根本,工商管理的不少理论(如核心能力、资源基础、二元组织、破坏性创新等)学者都把创业作为研究对象,尝试追本溯源。基于创业本质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在快速地向各个领域渗透,如创业领导力、创业营销、企业家精神、创业文化、创业型经济等。在我国,创业因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上而下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社会上铺天盖地的各种创新创业竞赛等而更加火热,随之而来的是创业研究的创业概念泛化,创业可以“无穷无尽”地细分,女性创业、学术创业、文化创业、科学创业、大学生创业、科学家创业等,创业也可以与各种管理名词连接,如创业领导、创业学习、创业思维、创业组织等。这当然不是什么错误,管理理论学派丛林一直都没有消失反而是越来越茂盛,但泛化对科学研究还是不利的。本书由一批青年学者,基于扎实的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积累,梳理出清晰的内容框架,有创业活动的活动规律、关键问题和要素,以及创业研究的理论“丛林”、与管理理论的对话,在这个框架体系中,多数从事创业研究的学者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这本书侧重于研究,致力于推动科学严谨的创业研究。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或者说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还可以说管理基于科学基础和依据,也有实践的高度艺术性,这是管理学科的本质属性。相比于管理,领导的艺术性要突出,创业的艺术性可能不确定性更突出。管理研究要从艺术性中挖掘和丰富科学性成分,创业研究更是如此。研究需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科学问题,本书构建了“大科学问题(领域方向)–具体科学问题–研究主题–未来的问题趋势”的基本逻辑,以十大问题为核心,贯穿理论与需求,突出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强调时代特征,对于创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有所启发和帮助,而且不局限于创业研究。
这本书源于前期经典文献述评的工作积累,又超越了经典文献述评的局限。2010年4月,我作为主编、杨俊作为副主编在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该书以创业过程和要素为主线,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研究的经典文献进行了述评,这本书以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的教师和毕业的博士生为主要编写成员,因为不能直接翻译,便以核心观点和贡献的“述”、对研究启发的“评”为主,便于后来加入中心的博士生能够不断地继续而不是重复做研究。后来,杨俊牵头,与于晓宇、窦军生一起,进一步邀请了一批兄弟院校的青年学者,基本保留了上一版以创业过程和要素为主线的框架,同时增加、融合了2007~2017年间创业研究从关注创业行为向探索创业认知转型过程中涌现的新兴研究主题,2018年9月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第2版)。这一版的影响变大了,不少学术界的同人和我说,他们成批购买,发给团队成员阅读,作为创业研究的基础学术著作阅读,因此,这一版附带产生了工具书的作用。两年前,杨俊提出编写出版第3版的想法,我自然极力支持,并明确同意由杨俊等青年学术骨干也可以说是学科带头人主编,组织编写,我不再担任主编。青年学者就是不同,很快就组建起团队,线上线下结合,研讨不断,居然探索出了新的学术合作机制。大家围绕文献,但远超出文献述评的“套路”,学术研究、知识互补、探索和洞见,我越来越感觉这不是经典文献述评第3版了,便鼓励大家放弃述评的思路,起一个更加贴切的书名。传承不是延续和重复,形成新的发展阶段、更大的平台才更有意义,这一大批青年学者做得很好。
创业早就超脱了创办新企业的狭义范畴,时代特征明显。伴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速度、创新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创业热潮兴起,基于创业实践创新形成的精益创业、奏效逻辑,基于MVP(最小可行产品)的快速迭代、商业模式创新、低成本测试等理论工具早已在大公司内部得以应用。如今社会,从信息社会向数智经济社会跃升,大公司积极主动开展创业活动,成为特别值得关注的领域。创业研究立足于创业实践,指向新时代工商管理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和核心能力塑造,探索管理模式创新。创业是创造未来的行动,创业研究一定会促进工商管理学的科学研究和理论发展。
感谢这批青年学者贡献此书,青年学者的贡献永远是事业进步的不竭动力。以上几方面是我阅读此书的读后感,也是最想向读者朋友分享和推介本书的理由。

张玉利
南开大学



推荐序三
培育创业研究的“理论丛林”
由31所高校的50多位青年学者共同完成的《创业研究前沿:问题、理论与方法》一书,有着130多万字的学术成果,我由衷地为我们创业研究的青年学者这一集体的贡献和成就而欢欣鼓舞,尽管其主要内容是文献述评,但显然这是作者们长期的学术研究积累,涉及创业研究前沿理论、方法和对于未来学术的认识,其中蕴含着创新的视野和思想。在此,我欣然提笔为这本书作序。主要谈几点:
第一,这本书作为文献述评,系统地梳理了创业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重要文献,文献研究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学术创新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创业研究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成长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学生加入这个领域,由此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和成果。创业研究同时也直接影响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在全球几乎所有的经济体中,创业创新都是推动人类进步发展的重要引擎。本书先后收集整理了2014~2019年间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和重要会议的4 721篇创业研究文献,2008~2018年间创业期刊上的1 862篇创业研究文献,以及后面收集的69篇述评文章,涉及对200篇经典文献的述评,等等。显然,要对这些文献和实践课题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述评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这本书通过系统收集并按照细分领域、问题而整理文献,遵循科学原则,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给出了本书的框架,为读者认识和学习创业理论、了解创业研究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清晰明了的知识框架。
第二,创业研究的理论和问题远远超越了组织和管理理论,延伸到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制度理论等诸多领域,被描述为“理论丛林”状态,显然,要对这些理论和问题进行分类和深化研究,并给出一个有逻辑的、有科学价值的理论框架是一件困难的但有创新意义的事情。本书沿着创业研究不断追寻的科学问题而展开,结合重大理论和实践的挑战给出了十个主题,并给出每一个主题的核心文献,由此展开深入的文献述评,这里构建的理论逻辑框架基本上是对创业研究的科学问题展开层层深化的结果,将创业研究的理论、方法和问题沿着这些问题导向而深化,是便于读者理解和进入的路径。这些问题包括了诸如创业的概念界定、内涵与外延、创业者、创业机会、资源和组织、创业环境,基本上给出了创业的全过程。
第三,本书以“创业研究前沿”为题,旨在对理论的探索性、前沿性发展给予关注,在每一节的科学问题述评中,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发展是述评的关键,由此,引导读者认识最新的研究进展,理解前沿发展的动向和挑战,这对未来的学术发展创新来说无疑是很有价值的。前沿性在这本书的反映是最新的文献、新的理论进展,由新的科学问题和重大的创业实践问题驱动的创业研究边界的拓展,新的研究方法以及由学科交叉带来的创业研究的新的视野,这些无疑是引导创业研究走向未来创新的重要方面,值得作者高度重视。
第四,我在为这本书点赞的同时,也带着我们对于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期待,期望读者不要将这本书述评的创业研究内容作为创业管理研究的全部,显然,这本书未能包含创业研究的所有专门领域和问题。实际上,创业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就在创业基础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裂变而形成了众多的专门的创业研究领域,这将创业研究的边界和问题大大加以拓展,也极大地丰富了创业研究的理论、方法和问题,是创业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但这可能是另外一本创业研究述评性著作的内容,期待有志于此的学者为之继续努力。
创业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创新方面,还是在面对商业实践上都还处于一个成长期,未来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挑战,需要更多的学者和学生投身于这一学术事业,致力于为创业研究理论创新的繁荣,也为发展创新创业驱动的社会和经济而努力。这本书无疑为这一发展打下了基础并做出了贡献。

李新春
中山大学



推荐序四
创业研究中的“5W1H”
由杨俊、朱沆、于晓宇三位教授领衔主编的《创业研究前沿:问题、理论与方法》汇聚了90多位学者和学生的智慧,对创业领域的前沿研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读罢感触颇多,该书从“5W1H”角度回答了创业研究的几个根本问题。
本书的第1章回答了创业研究“When”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创业研究被心理学纳入研究视野开始,梳理了从创业特质论到创业过程学派和创业认知学派的演变过程,总结了2008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的创业研究项目的特点和研究问题,为创业研究领域学者绘制了一幅创业研究的时间画卷。
本书的第2章至第5章分别回答了创业研究“Why”“What”“Where”“Who”的问题。第2章标题为“创业在创造什么”,实际上回答了为什么创业(Why)的问题—创造新价值、新组织、新制度、新文化、新模式和新生态等。第3章标题为“创业产生了什么影响”,回答了创业与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乡村发展、社区建设、减少贫困以及社会不平等一系列重大现象的关系,是有关创业是什么(What)的内容。第4章标题为“制度如何影响创业”,研究了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制度复杂性和制度动态性对创业活动的影响,回答了创业制度环境(Where)的问题。第5章标题为“谁在创业以及在哪里创业”,研究了学术创业、女性创业、大企业创业、跨国创业、家族创业、社会创业、技术创业、平台生态创业等一系列现象,回答了创业主体(Who)的问题。第2章至第5章关于创业 “Why”“What”“Where”“Who”的研究梳理为创业学者构筑了系统性的创业研究体系基础,如图P-1所示。

图P-1 《创业研究前沿:问题、理论与方法》中的创业“5W1H”
本书的第6章至第12章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创业研究“How”的问题。第6章从创业者面临的环境特征入手,研究“创业者如何应对不确定性”;第7章从价值创造的过程入手,研究“创业如何创造价值”;第8章从创业者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入手,研究“创业如何管理跨边界组织”;第9章关注创业资源的获取,研究“创业如何管理组织间资源”;第10章侧重研究不同类型风险投资对创业的影响;第11章则研究创业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等方式创造竞争优势;第12章聚焦创业研究的前沿研究方法,介绍了混合研究、叙事方法、内容分析、实验方法、机器学习及脑神经科学等方法在创业领域的应用。
近些年来,创业研究方兴未艾,虽然备受学界关注,但尚未形成主流的研究框架和广泛认同的理论共识。《创业研究前沿:问题、理论与方法》在浩瀚的创业研究宇宙中选取关键文献,刻画文献脉络和关系结构,回答了创业研究的“5W1H”等基本问题,为学者在创业领域进一步深入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路江涌
北京大学



推荐序五
对创业研究的一些思考
当我得知杨俊、朱沆、于晓宇、周冬梅、沈睿、叶文平计划编撰此书时,我感到特别高兴。因为这项工作十分重要和及时。说它重要是因为整个社会都越发认识到创业对于个体、组织、社会层面的创新、就业和发展的驱动作用,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也开始意识到创业作为独特的研究情境对学术研究既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会;说它及时是因为创业本身就是做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克服看似不可能克服的困难,在危机时期往往有力挽狂澜的作用。因此,我十分赞许他们在策划这本书时表现出的智慧和远见。
这本书至少有两方面的亮点。第一,这本书全面涵盖了创业研究领域,从创业研究的发展脉络到创业研究中的主要话题,包括创业主体和类型,创业资源、组织、价值创造,创业起源、过程及影响,创业投融资,创业环境(如VUCA、制度环境),以及创业研究方法,等等。第二,这本书涵盖了创业领域当下的前沿问题,如数字创业,并且涉及新趋势和新方法,如机器学习、大数据和神经科学实验等。因此,我将这本书极力推荐给对创业研究感兴趣的学者们。
借着为这本书作序的机会,我想分享一下如果时光倒流,作为一名博士生或青年学者,我希望花费更多精力去做的几件事。
首先,我希望能够更加了解研究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做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有些学者倾向于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待、研究和解决问题,这无可厚非。但同时,与智库和咨询机构相比,学术研究的独特优势往往在于学者们能从各种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和具体现象中提炼问题,还能找到超出问题和现象本身的一般性洞见。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和学术的理论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讲,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都可能具有理论贡献和洞见。
当然,理论贡献和洞见可以是范式性的或渐进性的。举一个范式性理论贡献的例子。新古典经济学表明,竞争均衡带来资源的有效配置(Arrow,Hahn,1970)。该结论基于以下假设(assumption):完全信息、完全市场、消费和生产的独立性(Debreu, 1959)。对上述一个或多个假设的挑战产生了一些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理论,如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产权理论、信号理论、实物期权理论、资源基础观等(Mahoney,Qian,2013)。
在创业研究中,一些学者试图从基础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和相邻领域(如战略管理)中引入、应用和拓展理论,常常是通过将某个理论在创业领域情景化,从而为创业问题和现象提供洞见。以我熟悉的一个研究领域为例。与拥有可靠资源、客户和业绩的成熟企业不同,新创企业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不确定的(Blank,2013)。 虽然这种不确定性通常表现为获得回报的高风险性或创业的高失败率(McGrath,1999),但它也是创业机会存在的根本条件和创业决策的一个决定性因素(Knight,1921)。然而,许多经济和组织理论的普遍假设为不确定性是不受欢迎的,要尽量最小化(对于给定的预期回报)。这一观点在投资组合理论(Markowitz,1959)、交易成本经济学(Williamson,1985)和企业行为理论(Cyert,March,1963)等中都有所反映。实物期权理论代表着对这一观点的范式转变,即不确定性也能增加创业者决策权和新创企业灵活性的价值(Dixit,Pindyck,1994;Li,et at.,2007;Trigeorgis,1991)。此后,学者们将该理论应用于创业情境中,通过强调如何管理不确定性以捕捉上行潜力和控制下行风险,为很多创业现象提供了新视角,如创业失败、混合创业、分阶段创业投资、组合投资等(Bowman,Hurry,1993;Folta,et at.,2010;Li,2008;Li,Chi,2013;Li,Mahoney,2011;McGrath,1997);也提出了新的推论和独特的机制,尤其与代理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观点相比。后者聚焦于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以减轻创业过程和创业投融资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Amit,et at.,1998;Gompers,1995;Kaplan,Stromberg,2001)。同时,这类研究拓宽了实物期权理论的研究范围,检验了其边界条件(e.g. Li,Chi,2013;Tong,Li,2011;Vassolo,et at.,2004)。
有的学者则专注于发展针对创业本身的理论,如奏效理论(Sarasvathy,2001)和机会创造(Alvarez,Barney,2007)。早期文献表明,创业始于愿景。为实现这一愿景,创业者采取一系列步骤来测试他们的想法:筹集资金、组建团队、开发并商业化产品以及进入目标市场等。然而,萨阿斯瓦斯(2001)对传统的计划模型提出了质疑,认为创业是从手段而不是预设的目标或愿景开始,创业者和他们的利益相关者在没有计划或预测的情况下塑造甚至共同创造他们的市场。这一观点改变了我们对于创业者如何做决策的看法。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研究往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其次,我希望我不为实用价值(如有趣性、有用性、新颖性和简单性)和理论价值(如研究的真理性和客观性)哪个更重要的争论而陷入困惑(Ketokivi,Mantere,2010;Lycan,1998)。解决一个有趣的问题能带来诸多益处(Bartunek,et at.,2006;Davis,1971)。正如戴维斯(Davis)所言,“一个理论家被认为是伟大的,并不是因为其理论正确,而是因为其理论有趣……激发兴趣的能力是伟大的必要特征”(1971:309)。有趣性通常和以下内容相关:“挑战既有理论;反直觉;不同于民间或专家的智慧;创造一个让人顿悟的时刻”(Bartunek,et at.,2006:13)。然而,在寻求研究的有趣性、新颖性和其他实用价值时,我们不应该忘记要提出和研究重要的问题(Tsang,2022;Zahra,et at.,2021)。尽管对于什么是重要的至今仍未有共识,但是当一个研究问题挑战现有理论的假设、前提、逻辑和结论时,或者当它解决我们生活和所处时代的重大问题与挑战时,它就会变得重要(Eisenhardt,et at.,2016;George,et at.,2016;Vermeulen,2005)。研究的重要性和结论的有效性是高质量研究的核心要素。然而,有的学者担心数据获取的便利和分析工具的进步使得研究者关注于发现微不足道但又十分有趣的关系,或者建立复杂的交互或非线性关系模型来寻找不同的、相反的结论(Tihanyi,2020)。
再次,我也希望有更多机会了解如何打造有影响力的研究并为本领域做出有意义的贡献。这种研究没有既定的公式可循。创业学者的研究方法各异,既有理论驱动也有现象驱动,既有演绎(deduction)、归纳(induction)也有溯因(abduction),既有口头推理也有正式建模,既有定性也有定量。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没有捷径可走。在扎赫拉(Zahra)等学者(2021)的文章中,我们基于一批创业学者的集体经验,就如何加强理论建设,提供洞见,做有影响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建议。我简单总结如下:第一,提出一个重要而有趣的问题。例如,资源基础观建立在资源和能力在企业间差异化分布的前提假设上,战略研究关注这种异质性对组织绩效差异的影响(Barney,1991;Barney,1986;Penrose,1959;Peteraf,1993;Wernerfelt,1984)。但这种异质性从何而来?很多新创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往往经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所以,这个问题显得重要且有趣 (Alvarez,Barney,2007)。第二,质疑普遍存在的假设(assumption)。例
如,战略研究者长期以来将产业结构视为给定的。基于这种观点,机会可以被发现、评估和利用。然而,阿尔瓦雷茨(Alvarez)和巴尼(Barney)(2007)提出在特定情境中机会可以被创造。第三,深入了解现象和数据。创业现象通常是动态的,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正如本书所述,以数字化、大数据、人工智能、Web3.0等为特征的新经济情境为研究新的创业问题和现象提供了大量素材,也为质疑和检验现有理论洞见的关键假设和边界条件提供了机会。
最后,在数据、文献和概念模型之间进行迭代。在科学探究中存在三种基本的推理形式:演绎、归纳和溯因。每种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Mantere,Ketokivi,2013);然而,将三者结合起来可以为科学探索提供有用的工具(Peirce,1960;Staat,1993)。例如,可以从观察一个异常或意外的现象开始,确认其存在性或普遍性,并产生一些合理的设想或猜测(溯因)(Sætre,Ven,2021),然后构建一个逻辑上有效的论证(演绎),最后用数据和检验证明论点(归纳)。正如这个程式化的例子所示,理论构建很少是一个线性过程。相反,它是一个通常涉及三种推理形式的,需要发现和创造的“创业”过程,因此需要文献、现象、理论和数据之间的迭代。这种迭代是理论构建和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光不会为我倒流,但是我希望上面讨论的几点对有志于创业研究的学者们在阅读本书和探讨创业研究的前沿问题时,能有些许启发。
我非常感谢编者们给我这次机会分享我的观点。衷心祝愿你们能在创业研究中拥有一段快乐且充实的旅程!

李 涌
美国内华达大学

参考文献
Alvarez,S.A.,Barney,J.B.,2007,“Discovery and creation: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entrepreneurial action”,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1(1-2):11-26.
Alvesson,M.,Sandberg,J.,2011,“Generating research questions through Problematiz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6(2):247-271.
Amit,R.,Brander,J.,Zott,C.,1998,“Why do venture capital firms exist? Theory and canadian evidence”,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3(6):441-466.
Arrow,K.J.,Hahn,F.,1970,General Competitive Analysis,Holden Day: San Francisco, CA.
Barney,J.,1991,“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17(1):99-120.
Barney,J.B.,1986,“Strategic factor markets: expectations, luck, and business strategy,Management Science ,32(10):1231-1241.
Bartunek,J.M.,Rynes,S.L.,“Ireland RD. 2006. What makes management research interesting, and why does it matter?”,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9(1):9-15.
Blank,S.,2013,The Four Steps to the Epiphany,K & S Ranch:Palo Alto.
Bowman,E.H.,Hurry,D.,1993,“Strategy through the option lens: an integrated view of resource investments and the incremental-choice proces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4):760-782.
Cyert,R.M.,March,J.G.,1963,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NJ.
Davis,M.S.,1971,“That’s interesting!: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sociology and a sociology
of phenomenology”,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1(2):309-344.
Debreu,G.,1959,The Theory of Value. John Wiley & Sons:New York,NY.
Dixit,A.K.,Pindyck,R.S.,1994,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J.
Eisenhardt,K.M.,Graebner,M.E.,Sonenshein,S.,2016,“Grand challenges and inductive methods:rigor without rigor morti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9(4):1113-1123.
Folta,T.B.,Delmar,F.,Wennberg,K.,2010,“Hybrid 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 Science,
56(2):253-269.
George,G.,Howard-Grenville,J.,Joshi,A.,Tihanyi,L.,2016,“Understanding and tackling societal grand challenges through management research”,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9(6):1880-1895.
Gompers,P.A.,1995,“Optimal investment, monitoring, and the staging of venture capital”,Journal of Finance,50(5):1461-1489.
Kaplan,S.N.,Stromberg,P.,2001,“Venture capitalists as principals: Contracting, screening, and monitor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1(2):426-430.
Ketokivi,M.,Mantere,S.,2010,“Two strategies for inductive reasoning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5(2):315-333.
Knight,F.H.,1921,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Li,Y.,2008,“Duration analysis of venture capital staging: a real option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3(5):497-512.
Li,Y.,Chi,T.,2013,“Venture capitalists’ decision to withdraw: the role of portfolio configuration from a real options len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34:1351-1366.
Li,Y.,James,B.,Madhavan,R.,Mahoney,J.T.,2007,“Real options: taking stock and looking ahead”,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24: 31-66.
Li,Y.,Mahoney,J.T.,2011,“When are venture capital projects initiated?”,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6(2):239-254.
Lycan,W.G.,1998,Theoretical(epistemic)value.In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Craig E (ed.),Routledge:London.
Mahoney,J.T.,Qian,L.H.,2013,“Market frictions as building blocks of an organizational economics approach to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34(9):1019-1041.
Mantere,S.,Ketokivi,M.,2013,“Reasoning in organization scie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8(1):70-89.
Markowitz,H.,1959,Portfolio Selection:Efficient Diversification of Investments,Wiley:New York.
McGrath,R.G.,1997,“A real options logic for initiating technology positioning investment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2(4):974-996.
McGrath,R.G.,1999,“Falling forward: real options reasoning and entrepreneurial failur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4(1):13-30.
Peirce,C.S.,1960,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MA.
Penrose,E.T.,1959,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Peteraf,M.A.,1993,“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 view”,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4(3):179-191.
Sætre,A.S.,Ven,A.H.V.d.,2021,“Generating theory by abduc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46(4):684-701.
Sarasvathy,S.D.,2001,“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6(2):243-263.
Staat,W.,1993,“On abduction, deduction, induction and the categories”,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29:225-237.
Tihanyi,L.,2020,“From ‘that’s interesting’to ‘that’s importa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63(2):329-331.
Tong,T.W.,Li,Y.,2011,“Real options and investment mode:evidence from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and acquisition”,Organization Science,22(3):659-674.
Trigeorgis,L.,1991,“A log-transformed binomial numerical analysis method for valuing complex multi-option investments”,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6(3):309-326.
Tsang,E.W.K.,2022,“That’s interesting!A flawed article has influenced generations of management researchers”,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31(2):150-164.
Vassolo,R.S.,Anand,J.,Folta,T.B.,2004,“Non-additivity in portfolios of exploration activities:a real options-based analysis of equity alliances in biotechnolog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5(11):1045-1061.
Vermeulen,F.,2005,“On rigor and relevance:fostering dialectic progress in management research”,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8(6):978-982.
Wernerfelt,B.,1984,“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5(2):171-180.
Williamson,O.E.,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The Free Press:New York.
Zahra,S.,Li,Y.,Agrawal,R.,Barney,J.,Dushnitsky,G.,Graebner, M.,Sarasvathy,S.,2021,“Theory Building in Entrepreneurship”,Working paper.



推荐序六
吃透经典,关切主流,放眼未来
当我接到杨俊教授、朱沆教授和于晓宇教授的邀请为这本书作序时,深感荣幸和欣慰。荣幸是因为我常年关注三位教授的研究,敬佩他们对中国创业领域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欣慰是因为中国创业研究虽然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这本书无疑将对夯实中国学者创业研究的根基和拓展中国学者创业研究的视野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千年伊始,创业领域的先驱学者们就开始为把创业研究定义和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进行不懈的努力。这些早期工作为创业研究指明了方向和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Davidsson, Low, Wright, 2001; Shane, Venkataraman, 2000)。在过去的20多年里,创业研究在越来越多的学者中获得认可,从一个外围的新兴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主流的学术领域。创业研究因此在国外和国内都得到了蓬勃发展。创业研究的兴起和主流化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趋势和大众共识,那就是创业是促进经济增长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引擎。
创业研究领域被广泛认可的同时,其边界也不断地获得了拓展 。我们看到不仅仅是传统的创业学者,越来越多的战略、组织理论和组织行为学者也投身于更广义的创业研究当中。各个领域学者的广泛参与无疑给创业研究领域注入了更多的灵感和活力,同时也对我们这些从事创业研究、教学与实践的学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业研究边界的拓展意味着研究问题和关注现象的多样化,没有任何单一的创业理论可以解释目前创业学者所追求的各种主题。这跟以绩效为主要因变量的战略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创业研究的挑战和美妙之处也正在于此。创业研究没有一个统一的因变量,它是多方面的,并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为创业领域的学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作为学者,我们通常专注于自己相对狭窄的研究课题或研究领域,我们趋向于跟有相同兴趣与相同理论背景的学者对话和探讨。毋庸置疑,只有足够的专注和对一个领域的深入探究才能帮助我们成为该领域或话题的专家。同时,我们要意识到过度狭窄的理论视野也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当前蓬勃发展的创业领域的大局观。我们需要从自己的舒适区跳脱出来,从广阔的创业理论中汲取养分和洞察新的趋势与机会,从而避免陷入“见树不见林”的情境之中。
这本书正是培养我们创业研究大局观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凝聚了国内顶尖创业学者的智慧,向我们呈现出如何进行“全方位创业学者的淬炼”。通读全书,我自己受益匪浅,相信大家读后也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我这里简单强调一下这本书的三个亮点。
第一,作者团队对国内和国际顶级期刊有关创业研究的文献做了细致的梳理、分类和排序,使用系统的选择过程和分类方法归纳总结出创业研究的十大问题,从而为大家了解创业研究的学术版图提供了一个元框架。在此基础上,作者们对每一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究,揭示每个研究问题的背景、内涵和基本的理论架构,同时勾勒出每个研究主题的发展路径和代表性学者。
第二,这本书兼顾了对经典文献的评价和借鉴,以及对最新的研究趋势和未来前景的展望。两者的完美结合对年轻学者的学习和发展来说尤其有帮助。正如杨俊教授在序言中所说,只有吃透经典文献,我们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和足够的洞察力为构建创业研究新理论添砖加瓦。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才能看得更高、更远!
第三,对于中国情境下经典文献的关注。相较于组织和战略研究,创业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在国际舞台上有建树的华人学者屈指可数,帮助中国学者在国际创业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书里对中国情境下创业研究的关注和述评将有助于激发中国年轻学者的研究兴趣,为推动基于中国创业现象的高水平理论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跳板。
鉴于创业研究的诸多因变量和不断拓展的理论边界,完成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创业研究前沿:问题、理论与方法》的作者团队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它无疑将成为创业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影响创业研究及实践者。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大家。这本书将会帮助创业研究领域的学生和老师充分理解国际通行的理论话语体系,进而创造出有深度、有价值和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创业研究。它也可以帮助各个行业与领域的创业实践者更为有效地理解创业研究版图和精髓,并将这些理解应用于实践。

赵雁飞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响应时代号召,不负科研使命
推荐序二 创业研究的“百科全书”
推荐序三 培育创业研究的“理论丛林”
推荐序四 创业研究中的“5W1H”
推荐序五 对创业研究的一些思考
推荐序六 吃透经典,关切主流,放眼未来
序  言 开展科学严谨的创业研究
第1章 创业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机遇挑战1
创业研究从创业特质论向关注创业行为过程转型3
创业研究从行为过程向认知与决策深化转型11
创业研究正在回应新问题和新挑战中突破转型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的创业研究项目:回顾、发展与展望28
第2章 创业在创造什么39
创业在创造新价值41
创业在创造新组织51
创业在创造新制度57
创业在创造新文化66
创业在创造新模式76
创业在创造新生态86
第3章 创业产生了什么影响98
创业型经济与经济增长101
创业促进了技术创新吗113
社区创业如何促进乡村发展123
创业与乡村发展134
创业如何减少贫困143
创业与不平等154
第4章 制度如何影响创业166
正式制度如何影响创业活动168
非正式制度如何影响创业活动178
制度复杂性如何影响创业活动187
制度动态性如何影响创业活动199
第5章 谁在创业以及在哪里创业210
学术创业及其经济社会价值212
女性如何开展高质量创业222
大企业为何主动创业233
如何快速开发跨国创业机会243
家族如何影响创业254
“软技能”如何提升社会创业的合法性266
新创企业孵育:从孵化器到加速器276
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来创业287
如何在平台生态系统中开展创业298
第6章 创业者如何应对不确定性309
创业者如何在不确定环境下决策311
创业者如何获取早期投资320
创业者如何从失败中学习330
创业者何时及如何实施创业转型341
创业者如何进行意义建构352
创业者如何制定并实施合法性战略364
创业者如何在数字化情境下决策376
第7章 创业如何创造价值388
创业企业的价值逻辑特征及其演变390
创业企业如何设计价值主张403
数字创业如何创造价值414
创业企业如何与用户共创价值424
如何认识、评价和提升创业企业的社会价值435
第8章 创业如何管理跨边界组织449
新创企业如何管理与竞争者的关系451
新创企业何时及如何进入平台生态系统461
创业企业如何管理平台生态中的关系470
如何围绕多元利益相关者实施最优区分战略480
创业企业如何设计多主体参与下的治理机制490
第9章 创业如何管理组织间资源502
创业者如何获取外部资源504
如何通过构建联盟组合来提升企业绩效514
创业企业如何实现开放式创新526
创业企业如何从平台生态系统获取资源536
第10章 风险投资如何影响创业547
风险投资如何做决策549
政府风险投资如何影响创业企业成长560
公司风险投资如何影响创业企业成长569
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的互动关系及其行为影响579
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589
风险投资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597
第11章 创业如何创造竞争优势610
如何通过制度创业来创造竞争优势612
如何创造并维持基于最优区分的竞争优势622
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竞争优势632
数字创业如何创造竞争优势642
如何创造并维持基于生态系统的竞争优势654
第12章 创业研究的前沿研究方法665
创业领域如何采用混合研究设计开展研究667
基于科学设计的创业研究大样本数据库及其贡献679
创业研究中叙事方法的应用及其趋势692
如何利用内容分析法开展创业研究704
如何利用实验方法开展创业研究714
现场实验方法在创业研究中的新应用722
创业领域如何使用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方法开展研究732
创业研究中的脑神经科学方法应用及其趋势744
附录757
附录A 全书述评的经典文献列表757
附录B 编写分工与作者介绍769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美)布鲁斯 R.巴林杰(Bruce R.Barringer,R.Duane Ireland) R.杜安·爱尔兰(R. Duane Ireland)
作者: 主编 陈建校
作者: [美]布鲁斯 R.巴林杰(Bruce R.Barringer) 著
作者: 张文松 裘晓东 陈永东 编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英]沙梅恩·普拉尚坦(Shameen Prashantham) 著
作者: 魏江 刘洋 等著
作者: 刘官华 梁璐 著
作者: 彻里·查普尔(Cherry Chappell)
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