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

意识与脑:一个还原论者的浪漫自白
作者 : (美)克里斯托弗·科赫(Christof Koch) 著
译者 : 李恒威 安晖
出版日期 : 2015-03-17
ISBN : 978-7-111-49545-1
定价 : 45.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17
开本 : 16
原书名 : Consciousness: Confessions of a Romantic Reductionist
原出版社: MIT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是什么将痛觉、快乐、颜色和嗅觉等意识经验与大脑中的生物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任何物理的东西如何能够上升为非物理的、主观的意识状态?克里斯托弗?科赫将他的大半生贡献给了填补大脑的物质基础和现象性经验这个看似不能架设桥梁的鸿沟。这本迷人的著作——部分科学综述,部分自传,部分未来展望——描述了科赫对意识的经验性解释的研究。科赫不仅描述了意识的现代科学的诞生,也表露了自己的探索的隐秘动机——他对“生命是有意义”的本能(或者说是浪漫主义的)的信念。

图书特色

意识现代科学代表人物 克里斯托弗·科赫
讲述揭示意识根源的生命之旅
脑科学研究专家 唐孝威院士 撰文推荐
意识领域知名学者、浙江大学 李恒威教授 领衔翻译

封底
通过对其生活和科学的精湛叙述,克里斯托弗·科赫为神经科学所做的贡献就如同詹姆斯 D. 沃森(James D. Watson)在其经典著作《双螺旋》(The Double Helix)中为生物学所做的贡献。《意识与脑:一个还原论者的浪漫自白》既吸引人、增长见识,又富有启发性。热衷心智之谜的每位学生和科学家以及一般读者——这些人想知道科学究竟如何运作,也想知道当科学家通过他们的实验工具介入世界时,他们究竟做何思考和感受——都应该阅读这本书。在科学史上,它注定会作为一个永久的杰作而占有一席之地。
— 迈克尔·舍墨(Michael Shermer)
《怀疑》杂志创始人、《科学美国人》专栏作家

这是一个极为迷人和富有启发性的——甚至感人的——报告,它来自意识神经生物学前沿,由我们之中最富盛名的权威专家撰写。它清晰、流畅地解释了有关意识科学及其哲学基础的最新观念,所有这些都出现在一个高度个人化的、感人的和知性的自传语境中,这个语境以让我吃惊的程度突出地展示了克里斯托弗·科赫对宗教的拒斥以及他发现宇宙意义的旅程。
— 内德·布洛克(Ned Block)
纽约大学哲学和心理学教授

这是一本克里斯托弗·科赫注定要写的著作。一本集科学、才情、智慧和自传于一体的精彩之作,它将意识这个主题引入生活,并展示出科赫为什么在这个令人振奋的神经科学领域中有如此深远的影响。
— 杰兰特·里斯(Geraint Rees)
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主任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人,人最宝贵的是意识。人们开始重视意识与健康、意识与教育、意识与创新、意识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些应用研究的成果将造福于人类。
— 唐孝威院士
脑科学专家

没有意识,世界就没有意义。正是对意识赋予宇宙和生命以意义这一点的深切品鉴,成为驱使科赫研究意识的“一个无法抗拒且完全隐蔽的渴望”;正因此,它也使得科赫被神经心理学家马塞尔·金斯波兰尼称为“浪漫的还原论者”。
— 李恒威
浙江大学教授


什么使得疼痛、喜悦、色彩和味道的有意识体验与脑的生物电活动相关联?
物质事物如何引起非物理的、主观的、有意识的状态?
本书作者是意识现代科学代表人物、诺贝尔奖获得者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的合作者——克里斯托弗·科赫。他将其大部分职业生涯投入弥合脑的物理学与现象体验之间的这个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部分是科学概述,部分是回忆录,部分是未来主义者的思辨——描述了科赫对意识的经验实证解释的探索。科赫不仅叙述了现代意识科学的诞生,而且阐述了其探索的隐蔽动机,即对生命是有意义的一种本能的(或许也是“浪漫的”)信念。
科赫所讲述的故事范围从意识神经生物学的当代研究前沿到他自己对各类主题的反思,包括注意与觉知的区别、无意识、神经元如何对霍默·辛普森做出反应、自由意志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狗、“尼伯龙根指环”、有感觉能力的机器、他对人格化上帝之信仰的丧失。所有这些都是科赫一生工作追求中的路标,即揭示意识的根源。


克里斯托弗·科赫(Christof Koch)
加州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和工程学教授,以及西雅图艾伦脑科学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他是意识神经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位颇负盛名的学者,在意识科学研究中与弗朗西斯·克里克有过长达16年的紧密合作。
他是《意识探秘: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以及其他一些著作的作者。自2008年以来,他在Scientific American Mind中开设了一个专栏Consciousness Redux,定期撰写一些有关当代意识研究前沿的令人瞩目的文章。

上架指导

神经科学

封底文字

通过对其生活和科学的精湛叙述,克里斯托弗?科赫为神经科学所做的贡献就如同詹姆斯?D. 沃森(James D. Watson)在其经典著作《双螺旋》(The Double Helix)中为生物学所做的贡献。《意识与脑》既吸引人、增长见识又富有启发性。热衷心智之谜的每位学生和科学家以及一般读者——这些人想知道科学究竟如何运作,也想知道当科学家通过他们的实验工具介入世界时,他们究竟作何思考和感受——都应该阅读这本书。在科学史上,它注定会作为一个永久的杰作而占有一席之地。
——迈克尔?舍墨(Michael Shermer) 《怀疑》杂志创始人,《科学美国人》专栏作家

这是一个极为迷人和富有启发的——甚至感人的——报告,它来自意识神经生物学前沿,由我们之中最富盛名的作者之一撰写。它清晰流畅地解释了有关意识科学及其哲学基础的最新观念,所有这些都出现在一个高度个人化的、情绪的和理智的自传语境中,这个语境以让我吃惊的程度突出地展示了克里斯托弗?科赫对宗教的拒斥以及他发现宇宙意义的旅程。
——内德?布洛克(Ned Block) 纽约大学哲学和心理学教授

这是一本克里斯托弗?科赫生而要写的著作。一本集科学、才情、智慧和自传于一体的精彩之作,它将意识这个主题引入生活,并展示出科赫为什么在这个令人振奋的神经科学领域中有如此深远的影响。
——杰兰`特里斯(Geraint Rees) 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主任

没有意识,世界就没有意义。正是对意识赋予宇宙和生命以意义这一点的深切品鉴,成为驱使科赫研究意识的“一个无法抗拒且完全隐蔽的渴望”;正因此,它也使得科赫被神经心理学家马塞尔?金斯波兰尼称为“浪漫的还原论者”。
——浙江大学教授 李恒威

作者简介

(美)克里斯托弗·科赫(Christof Koch) 著:暂无简介

译者简介

李恒威 安晖:暂无简介

译者序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用他的怀疑程序强有力地“证明”:有意识的思维或感受是一个自明的、强硬的、不可置疑的事实。然而,从理智的——无论是哲学的还是科学的——角度看,意识这个确定的事实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意识之谜的吊诡之处在于:它因意识本身而被提出,而如果它能被理解和解决,也必须凭依有意识的理智本身。也许我们应该在意识之谜面前驻足片刻,去体会一下它的独特韵味:有意识的体验好比是宇宙漫长演化中的一道曙光,尽管它还闪烁不定,但它第一次将曾经漫无边际的无意识的黑暗世界的一隅照亮,然后慢慢扩大,并最终明白自己就诞生在那个被它照亮的宇宙中。那么,到底是意识在宇宙中,还是宇宙在意识中?这是一个“庄生晓梦迷蝴蝶”般的谜题。让我们暂时搁置这个玄思,回到当代理智的意识研究。
英国心理学家威尔曼斯(Max Velmans)在《理解意识》(Unders-tanding Consciousness)这本名著中提出意识的科学-哲学研究的5组问题:
问题1 意识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问题2 如何理解意识与物质之间的因果关系,尤其是意识与脑之间的因果关系?
问题3 意识有什么功能?例如,它与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关系是怎样的?
问题4 与意识相关联的物质形式是什么——尤其是大脑中意识的神经基质(substrates)是什么?
问题5 检测意识——发现其本性——的最恰当方式是什么?哪些特征能够以第一人称方法进行检测,哪些需要用第三人称方法,以及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方法的发现如何彼此相关?
换一个角度,关于意识的哲学-科学研究,我们也可以将它分为4个层次:
层次1 广义现象学:意识是一个唯有第一人称才可通达的现象,因此,作为一个现象,“意识是什么”的问题必须首先由第一人称的体验来揭示,它包括日常的体验、内省和反思、现象学的体验和反思、东方传统中的止观等。
层次2 形而上学:心与身相关,但心与身处于何种相关关系呢?这是一个根本的形而上学问题,它关乎人究竟以何种方式存在,就这个意义而言,它是意识研究中真正的“难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多种版本的一元论或二元论的解释。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恰当理解,意识之谜就无望真正被
解决。
层次3 自然科学:意识与身-脑紧密相关,这是意识科学研究的基础。苏珊·格林菲尔德(Susan Greenfield)说:“人脑是个难以捉摸的器官,由我们未知的原因它产生了情绪、语言、记忆和意识,它给予我们推理、创造和直觉力,它是唯一能自我观察的器官,而且沉思它的内在工作。”与意识的自然科学研究相关的一些核心问题是:与意识体验相关的神经基质是什么?或者说意识的神经机制或神经相关物(NCC)是什么?无意识心智活动与有意识心智活动之间神经表征的差别是什么?为什么分布式的、时序上有先后的神经网络的活动会最终显现为一个统一的意识体验?
层次4 方法论:从第一人称角度,我们拥有体验;从第三人称角度,我们拥有的是关于特定体验或体验类型的脑运行的知识。也许一个恰当的方法论态度是将第一人称方法和第三人称方法看成是互补的。
在当代,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背景的学者在上述所有层面上开展着如火如荼的研究,其间夹杂着激烈的对话、争锋和谨慎的整合。这里有悲观主义者——意识之谜是不可解的;有独断论者——意识就是颅内那一团布满皱褶的物质,意识、自我还有自由意志都是错觉;也有谨慎乐观的未来主义者——理智自己提出的一切合乎理性的问题都可以在理智的未来进步和科学的未来发展中得到解决或判定。
这是一个意识研究的大合唱时代,也是百舸争流的时代,科学勇往直前,而哲学会不时表现出一丝忧虑。然而,不论是什么态度或心情,如果人类还想最终获得一个合乎逻辑的、一致且全面的意识理论,那么无论是有此理论抱负的研究者还是一般公众,都有必要博采兼容意识研究的多元的进路、思想和观点。为此,我们很高兴看到机械工业出版社以“意识与脑”为主题译介当代最新意识研究的成果和思想,汇成系列,希望这些工作能有助于推动国内科学界和哲学界对意识研究的关注,培育意识研究的学术氛围以及凝聚意识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李恒威
浙江大学哲学系/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2014年6月

推荐序

意识问题是当代自然科学最基本和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近年来,由于实验技术的发展,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和认识意识的任务已经提到科学研究的日程上来。
意识问题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看,意识研究的问题之一是,产生意识的神经机制是什么,也就是要回答:主观意识体验是怎样由脑内神经网络产生的?这是一个激起人类理智好奇的有趣问题。
脑和心智非常复杂,具有多个层次和多个维度,需要从脑和心智的不同层次的各种成分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从它们与身体、环境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从它们的集成过程和层展现象等方面,来对意识进行研究。
意识研究不但有基本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世界最宝贵的是人,人最宝贵的是意识。人们开始重视意识与健康、意识与教育、意识与创新、意识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些应用研究的成果将造福于人类。
机械工业出版社组织翻译当代外国科学家关于意识的著作,以“意识与脑”为主题出版一系列图书。这些书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外国意识研究的现状,了解国外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对意识的种种见解,并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讨论。
中华民族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在脑和心智的领域中,我们要对意识问题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研究,在继承中华文化和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发展,建构比较全面的意识研究框架。
意识问题是脑科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哲学等许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课题,需要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参与,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手段进行研究。愿我们为解开意识之谜而共同努力。

唐孝威
浙江大学物理系/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2015年1月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译者序
第1章 // 1
在这一章,我将介绍古老的心-身问题,解释为什么我力求以理性和经验实证的探索来解决它,让你熟悉弗朗西斯·克里克,解释他为什么与这个探索有关,做一个告白并最终以一种悲伤的注解结束。
第2章 // 11
在这一章,我叙述了在我心里宗教与理性之间冲突的根源,为什么我长大想成为一个科学家,为什么我佩戴卡尔库鲁斯教授领针以及后来又如何结识了一位忘年交。
第3章 // 24
在这一章,我将解释:意识为什么是对科学世界观的挑战,如何对意识进行扎实的经验实证的研究,动物为什么与人类一样有意识以及自我意识,为什么并非如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重要。
第4章 // 45
在这一章,你会听到科学家-魔法师让你看但却没有看见的传奇故事,他们如何通过窥视你的颅骨追踪意识的踪迹,你为何用眼睛没有看见以及为什么注意与意识并不相同。
第5章 // 64
在这一章,你将从神经病学家和神经外科医生那里了解到:有些神经元非常关心名人,将大脑皮层分成两部分并未相应地使意识减半,一小块皮层区的缺失会使颜色从世界中消失,而脑干或丘脑组织中一个方糖大小的损毁会让你成为“活死人”。
第6章 // 83
在这一章,我要为我年轻时认为荒谬的两个命题辩护,这两个命题是:你并没有觉知到头脑中发生的大多数事情;即使你确信一切尽在你掌控之中,但实际上僵尸行动者控制了你的大部分生活。
第7章 // 102
在这一章,我将不顾警告,谈论自由意志(《尼伯龙根指环》)和物理学中的决定论,解释心智的选择能力为什么是贫乏的,证明你的意志晚于你的脑做出的决定以及自由只不过是感受的另一种表达。
第8章 // 128
在这一章,我认为意识是复杂事物的根本属性,并热情地称颂整合信息理论,这个理论如何解释意识的许多令人迷惑的事实,以及如何为建造有感知能力的机器提供蓝图。
第9章 // 154
在这一章,我将概述一种测量意识的电磁小装置,描述利用基因工程追踪小鼠意识所做的努力,并发现自己正在建立皮层观测台。
第10章 // 167
在这一章,我将审慎思考最后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被认为是有教养的科学话语之禁区: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上帝的存在、上帝是否介入宇宙、我导师的病故以及我最近的艰辛。
注释 // 189
参考文献 // 196
译后记 // 201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李梅芳 赵永翔 编著
作者: 主编 刘常宝
作者: [美]弗兰克·L.施密特(Frank L.Schmidt) [美]约翰·E.亨特(John E.Hunter)
作者: 陆丹,何萍,段春锦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加)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E. Stanovich ) 著
作者: 徐春珺,杨东,闫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