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

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
作者 : 夏妍娜,赵胜
出版日期 : 2016-02-01
ISBN : 978-7-111-52736-7
定价 : 4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66
开本 : 32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带来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重塑与洗牌,而与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性交汇,也迫使中国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体现为四大转变、一条主线和八大对策。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一条主线: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八项战略对策: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提升产品质量、推行绿色制造、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图书特色

过去20年,是消费互联网的“黄金20年”
产生了BAT三巨头
未来30年,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30年”
谁能傲立峰巅,我们翘首以待

曾玉波 智造大讲堂创始人、前海尔智能制造负责人
经济环境在变,发展模式在变,竞争格局在变,消费者在变,消费方式在变,商业模式在变,人口结构在变,网络化和智能化更是在飞速变化。你跟得上吗?阅读此书,让你更好地了解这个变革的大时代。

何伊凡 《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总编辑
一场完美风暴正席卷企业界,如果将2011年移动互联网降临作为起点,则2025年是一个阶段性的终点。因为这一年,中国新工业革命的成果将接受检验。生产与消费,组织与个体、实体店与线上店等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将全部打碎重塑,未来十年,互联网最大的机会就来自传统产业的这种重塑。本书格局开阔,资料丰富,论证缜密,是一本站在未来看现在的好书。

吴晓波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在“中国制造”改变全球经济格局,进入由大转强之际,智慧互联成为转型升级并催生新兴产业的关键,势将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引擎。本书对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清晰展现了“互联网+制造”的发展蓝图。

马士华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中国制造企业亟待建立一条敏捷、灵活、具有高度适应性的供应链系统。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为此提供了革新的基础,以横向集成实现价值链间的资源整合,以需求端到供应端集成达到供应链生产流程的整合,从而为企业打造出全新的集成化供应链。本书从全球化的视角恰为建立新型供应链系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全球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硅谷)秘书长、德国工业4.0研究院常务理事、华制智能工业4.0产业基金创始合伙人、深圳华制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往返中德两地,2013年率先将“工业4.0”概念引入中国,并提炼出九大技术支柱: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





硅谷创客资本创始人、以色列洼地科技创始人。游历过百余国家,拥有广阔的全球视野,能够从全球宏观经济角度观察经济运行,对未来技术趋势和产业变革深有洞见,投资侧重点聚焦在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领域。现任沈阳市人民政府工作顾问,吉林市人民政府顾问、吉林市重大行政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过去20年,是中国消费互联网肆意生长的“黄金20年”,诞生了诸如BAT等互联网巨头,而时至今日,风口正逐渐转向了产业互联网。互联网这一摧枯拉朽的飓风,在改造了消费服务业之后,正快速而坚定地横扫工业领域,拉开了产业互联网“关键30年”的大幕。
“中国制造2025”规划,恰是中国政府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中做出的积极举措,是在“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强调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基础作用,认真谋划如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及如何将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
本书从产业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入手,在全球视野下展现新一轮工业革命在世界主要工业国的发展趋势和实施策略,总结出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两大目标和五大特点,并且详细剖析了新工业革命的九大技术基础,以及这九大技术基础之间的联系,让读者能清晰全面地了解新工业革命在欧洲(德国)、美国的全貌。本书案例丰富,多是来源一线调研,可借鉴性强,借鉴全球经验,解构了中国制造2025的顶层设计,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十大重点领域,提出中国制造2025落地的实施方略以及面临的管理挑战。
未来十年,将会有1000家以上的产业互联网概念公司进军全球资本市场,它们聚集于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公司和垂直技术供应商三大领域。无论你是政府政策制定者,还是企业管理者或是创业者,本书都可以为你在部署未来发展规划时,做前瞻的、智慧的借鉴和参考。

上架指导

企业管理

封底文字

《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一书,从发展趋势、技术支持、发展路径等角度全面地解读了中国参与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十分有借鉴意义,并值得深入思考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杨海成教授

“产业互联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闭门造车,对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从需求变消费的核心诉求,以及对众创共享的创新模式视而不见。幸运的是,这本书可以从不同角度,为你在新年部署未来发展规划,做前瞻的、智慧的借鉴和指导。”
                   ——原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美战略中心主任、众创共享商业生态圈模式的创建者、《众创时代》作者 吴霁虹教授


经济环境在变,发展模式在变,竞争格局在变,消费者在变,消费方式在变,商业模式在变,人口结构在变,网络化和智能化更是在飞速变化。你跟得上吗?阅读此书,让你更好地了解这个变革的大时代。
——智造大讲堂创始人、前海尔智能制造负责人 曾玉波

一场完美风暴正席卷企业界,如果将2011年移动互联网降临为起点,则2025年是一个阶段性的终点。因为这一年,中国新工业革命的成果将接受检验。生产与消费,组织与个体,实体店与线上店等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将全部打碎重塑,未来十年,互联网最大的机会就来自传统产业的这种重塑。本书格局开阔,资料丰富,论证缜密,是一本站在未来看现在的好书。
——《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总编辑 何伊凡

在“中国制造”改变全球经济格局,进入由大转强之际,智慧互联成为转型升级并催生新兴产业的关键,势将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引擎。本书对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清晰展现了“互联网+制造”的发展蓝图。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吴晓波教授

中国制造企业亟待建立一条敏捷、灵活、具有高度适应性的供应链系统。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为此提供了革新的基础,以横向集成实现价值链间的资源整合,以需求端到供应端集成达到供应链生产流程的整合,从而为企业打造出全新的集成化供应链。本书从全球化的视角恰为建立新型供应链系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华中科技大学 马士华教授

作者简介

夏妍娜:暂无简介

赵胜:暂无简介

推荐序

推荐序一
迎接中国产业互联网的春天
杨海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
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历经30年的风雨激荡之后,中国制造开启了迈向“智造”的征程。如果说制造业的春天再度来临,那么“互联网+”的出现可谓搅乱了一池春水。
伴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早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我们的生活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互联网+”是对互联网应用的增强、升级、超越和集中,它并不是简单的互联互通,而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与产业的跨界融合。
当与互联网为伍的虚拟经济发展得风生水起时,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也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传统产业的制造模式。如今,“互联网+制造”已被视为释放中国工业新红利的风口,制造大国的发展动力不再单纯地依赖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而更多地在于依靠信息技术、智能硬件进行创新驱动。产业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和无所不在的网络,将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无坚不摧的力量。
我们可以看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正在颠覆千篇一律的同质产品。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从产品的设计到销售服务,充分融入互联网基因,将用户个性特点分析作为重要参考,以用户需求来推动商品的每个生产销售过程,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最佳体验,并由此激发消费潜力,实现生产经营的有的放矢。
我们可以看到,工厂变得越来越少人化、无人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设备均物物相联,自动运行,工厂的生产组织调度,原材料供应都可通过智能物流、智能生产管理来控制。人逐渐被智能装备和智能生产系统代替。机器换人和无人工厂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典型趋势。
我们可以看到,制造业在逐步走向分散化。过去的制造生产是大规模集中式的,从厂房到设备,再到工人,缺一不可。如今,工业生产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把全球最佳的制造资源汇集在一起,实现全球异地协同生产。此外,制造资源也在走向云端化,就如同水和电力一般,制造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来按需分配,只需将这些制造资源和制造装备联网构成资源池,形成云化的资源,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可以按需付费试用,极大地节约了成本。
我们还可以看到,工厂的运营模式也正在被改造。过去,工厂仅仅关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产品的卖出就是收益的结束,而现在,产品的卖出只是销售的第一步,工厂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远程支持、维护、运营、管理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客户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形成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服务型制造模式,构建“互联网+制造”全产业链的新路径。
正如本书作者夏妍娜和赵胜所言:“过去20年是消费互联网的‘黄金20年’,未来30年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30年’。”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不仅要求经济增长速度要更加稳健,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可以说,产业互联网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大好机会,而“中国制造2025”规划,恰是中国政府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中做出的积极举措,它不是否定中国制造业过去取得的成就,而是在“新常态”下,强调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基础作用,认真谋划如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及如何将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一书,从发展趋势、技术支持、发展路径等角度全面地解读了中国参与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十分有借鉴意义,并值得深入思考的。
千帆竞发,万木迎春。希望奋进的中国企业能够乘上产业互联网的东风,加速生产方式变革,推动行业的优化升级,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由量到质的提升。



推荐序二
未来已来
吴霁虹
原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美战略中心主任
众创共享商业生态圈模式的创建者
《众创时代》作者

年末,正值大家思考2016年的新年规划,好友赵胜约我为这本《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写序,备感它的现实意义不一般。赵胜一直关注跨界全球创新,无论是美国、德国、日本,或是丹麦、以色列,都有他的足迹,这本书将为中国制造业当下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具有全球视野的参照系统和指导中国实践的积极作用。
制造业好比一个国家的脊梁,中国要从第三阵营提升进入第二阵营,必须立即开始从国家、企业,甚至个人进行智慧布局,当下的一切就是未来的开始。而中国制造2025,可能就是今天的美国制造。美国制造怎么了?举一个我正在研究的例子说明吧。
过去,美国军方一直需要库存百亿美元以上的零部件,以供应全球各地随时需要的出货。从竞争角度看,时间就是作战战略最重要的要素,供应的延误就有可能以生命为代价,甚至输掉战争。
但是今天,美国军队可以不用从美国制造商那里订购急需的配件了,大型航母可以通过海水处理和废水脱盐手段来提取所有的化学和金属元素,然后将它们输入到特殊的3D打印机,就可以现场即时生产导弹、飞机、步枪,甚至可以更换皮肤和制造食物。曾经是科学家想象的未来场景,已经成为现实,未来已来!
作为第一方阵的美国制造,其特点是技术尖端、体系完备、模式先进。也因为此,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的角色既是引领者,又是规则制定者。美国一方面牢牢占据着大数据、云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可穿戴技术、3D打印、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原创,另一方面将生化、宇航、医疗、软件等高附加值制造业留给自己,而将纺织品、服装、家电、家具、商品化了的机械设备等产业分配给其他国家。在模式方面,美国从基于信息网络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如Google、Facebook等,走向整合万物连接技术驱动的众创、共享经济模式公司,如Uber、Airbnb。这些公司的创新折射出美国的国家创新和未来趋势。
今天的美国就是未来的中国,想要超越美国,我们必须抓住本质。那么,本质是什么呢?站在产业互联网的入口,无论是企业、产业或国家,应该将我们创新的焦点放在用户和客户身上,围绕他们,值得回答的关键问题包括:智能制造的价值主张是什么,它为什么能让人类的生命有终极意义?为了人类更美好的生活,智能制造能解决什么痛点问题?智造未来是硬件与软件、制造与服务、技术与模式的融合,我们能通过何种创新方法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愿景和目标呢?
工业4.0、3D打印和产业互联网并不可怕,这恰恰是中国从“制造”到“智造”的契机,最可怕的是我们闭门造车,对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从需求变消费的核心诉求,以及对众创共享的创新模式视而不见。幸运的是,这本《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可以从不同角度,为你在新年部署未来发展规划,做前瞻的、智慧的借鉴和指导。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杨海成)
推荐序二(吴霁虹)
序一(夏妍娜)
序二(赵胜)
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 001
不确定时代的三大关键因素 002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005
一切互联网的优势都是效率的优势 007
共享经济成为主流 011
连接和融合创造价值 015
产业互联网时代正式来临 021
未来黄金十年,最大的风口在“互联网+制造” 025
全球工业革命新趋势 031
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帷幕 033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本质 039
智能制造是核心 045
工业4.0在德国诞生 047
美国再工业化国家战略 054
为什么要选工业4.0 057
第四次工业革命实施路径图 063
第四次工业革命两大目标 065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五大特点 077
九大技术支柱 091
第四次工业革命最佳实践 147
布局中国制造2025 167
开启中国制造2025 169
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点领域 177
“地方版”中国制造2025 190
新工业革命的中国路径 201
中国版智能制造 203
智能制造的中国案例 213
中国制造2025的管理挑战 233
结语 241
参考文献 243

作者简介 245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李梅芳 赵永翔 编著
作者: [美]弗兰克·L.施密特(Frank L.Schmidt) [美]约翰·E.亨特(John E.Hunter)
作者: 陆丹,何萍,段春锦
作者: 孙小龙 主编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蔺雷 吴家喜 著
作者: [美]马克·哈奇(Mark Hatch)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