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

跨界:开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新趋势
作者 : 腾讯科技频道
出版日期 : 2014-09-29
ISBN : 978-7-111-47912-3
定价 : 3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166
开本 : 32
原书名 :
原出版社: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在下一个10年,中国企业将更多地被互联网所渗透,有可能就在这10年里,“互联网行业”作为一个行业慢慢消失,因为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完全互联网化了。这被称为:跨界的融合。
  本书从互联网跨界的大环境和背景入手,展现了包括教育、金融、汽车等多个行业的跨界融合趋势,分析了互联网巨头的投资整合策略,提出了8个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传统的该如何适应这种的趋势。

图书特色

腾讯网是中国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www.QQ.com),集新闻信息、社会化媒体资讯和产品以及区域垂直生活服务为一体。腾讯科技频道是腾讯网旗下专注报道TMT的频道,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中文科技类媒体。其聚拢了LinkedIn创始人Reid Hoffman、Facebook COO Sheryll Sandberg、前《连线》主编Chris Anderson、苹果联合创始人Stephen Wozniak等一批国际顶尖科技行业人士,在第一时间关注一线创业者的产品和商业模式。腾讯科技依靠坚实权威的采编团队,致力于以大财经视野解读IT产业资讯,并成为国内首批进入“解释性报道”领域的新闻媒体。腾讯科技倾力打造的《TMT解码》、《科技不怕问》、《战略档案》及《企鹅智酷》等原创栏目,无缝作用于用户决策的各个阶段,充分满足用户需求。通过腾讯网、腾讯新闻客户端、腾讯视频、官方微信和微博矩阵、RSS订阅等渠道,腾讯科技频道7×24小时面向数千万用户提供最新鲜的科技资讯,在互联网、IT、通信及科学探索行业新闻领域中占尽先机。

移动互联网是当前的时代趋势,已经势不可挡,物联网更是未来10年的产业趋势。互联网时代的黎明已经到来,世界将告别我们刚刚熟悉的信息时代。工业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世界产业格局的剧烈变化正在席卷全球。这种变化让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身临其境,同时也身处迷雾。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改造在碰撞和融合中悄然发生,企业间、产业间跨界合作将会无远弗届。
在中国以BAT为首的巨头已经开始一系列应对跨界趋势的并购,其中甚至包括我们熟悉的文化产业。阿里巴巴已经开始众筹电影了,你能想象今后的电影是大家喜欢什么,就能演什么吗?这只是变化的冰山一角。互联网金融迎来春天,智能硬件成为创富新动力,在线教育发芽,吃喝玩乐都在拥抱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潮正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传统行业。在融合与碰撞之间,行业的横向整合和纵向重塑正在进行。《跨界》这本书为你解读当下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格局和变化趋势,助你拨云见日,把握发展机会。

互联网带来的跨界浪潮正以前所未有之势颠覆传统行业
互联网作为一个产业将会消失,因为所有产业都将会互联网化

图书前言

跨界,互联网行业的消失
1990年,当三次荣获财经新闻界最高荣誉杰洛德·罗布奖的畅销书作家布赖恩·伯勒出版《门口的野蛮人》的时候,估计他从来没有想到这个短语会在20多年后如此风靡,并且,用意已经扩大到更广阔的范围。这本书讲的是美国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被收购的前因后果,试图全面展示企业管理者如何获得和掌握公司的股权。“门口的野蛮人”这六个字是用来形容不怀好意的收购者的。现在我们常把行业壁垒以外的人称为“门口的野蛮人”。
在这个时代最勇猛的“野蛮人”正举着互联网的大旗杀来,行业壁垒已被打得粉碎,站在门口的那帮“野蛮人”貌似并不懂得门内的所谓专业规则,却对门内的市场垂涎三尺。
但“门口的野蛮人”冲进门内的同时,门内也并非毫无触动。他们也在提升自己。于是,融合诞生了,门内门外彼此渗透。
这就是跨界。
跨界的途径就是:互联网。
1994年4月20日,NCFC(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实施示范网络”)通过美国Sprint公司的64K专线,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的第77个成员。
在过去的20年里,企业对互联网的使用,主要聚焦于外部营销,从一系列的互联网服务嫁接营销二字就可以看出来:搜索营销、BBS营销、博客营销、社会化营销(包括社区微博、微信),等等,早期门户是没有门户营销四个字的,但门户对企业的作用也就是营销一脉:广告、公关。另外,企业的营销应用还体现在电子商务上,就是企业将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出去以实现变现。
推广和销售,对企业来说的确很重要,但显然,企业并不是只有这两个维度。有些企业有优良的仓储物流,有些企业有过硬的研发技术,当然,所有的企业都有行政、人事、财务这些职能。它们在过去的20年里,大量地电脑化、数字化,但互联网化程度还不够。
以招聘为例。大部分中国企业进行招聘的时候,互联网化程度还是较低的。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linkedin(领英)能够兴起,而在中国,类似的服务做了近10年都没有太大起色的原因。在下一个10年,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改变。
在中国企业内部,互联网化的工具主要是IM和电子邮件。这的确给企业内部沟通带来了效率上的大幅提高,但无论是IM还是电子邮件,都是比较轻型的服务,起到的更多作用是:互通消息、传输文件。它很难承载类似团队协作这类深度需求。OA作为一种软件,在过去一度曾大行其道,但在具体应用中—但凡用过的人,都会觉着非常笨重和不方便,尤其是OA在移动端的表现非常差,一点也不符合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大趋势。
类似的企业内社交平台开始冒头,国外的YAMMER是其中一例,可以用“互联网化、社会化的OA”来称呼它,这个服务后来被微软以12亿美元之巨购入帐下。按照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贯作风,国内当然也有类似的服务出现。
以上只是两个非常粗浅的例子,在下一个10年,更多的中国企业将被互联网所渗透,有可能就在这10年中,互联网行业作为一个行业慢慢消失,因为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完全互联网化了。
这被称为跨界的融合,当然,也有碰撞。

上架指导

企业管理

封底文字

腾讯 阿里巴巴 百度
大众点评 京东 嘀嘀打车 糯米 91无线 pps视频 文化中国 优酷土豆 uc优视
新东方 好未来 学大教育 环球雅思 91外教网 猿题库 贝瓦网 沪江网
光线 华谊 博纳 湖南卫视 江苏卫视
苏宁 国美 迪信通 格力 汽车之家 苹果 谷歌 Facebook
特斯拉

图书序言

跨界势不可挡
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浪潮涌上传统行业的边界,或迅疾如风,或激烈如火,或柔韧如水,跨界融合,正跨出全新的商业世界。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滴滴打车,通过一个简单的App,直接对接乘客和出租车司机,短短几个月时间,便捕获上亿用户的心,让原有电话召车平台彻底沦为摆设。这是迅疾如风。
YY教育,斥资10亿元进军在线教育平台,目标直指传统教育机构。执行业牛耳长达10年之久的新东方随后大声疾呼,自己再不改变商业模式就会落后。线上与线下教育的舆论大战随之而起。这是激烈如火。
餐饮O2O,跨越线上与线下的边界。从10年前的大众点评,到崛起两三年的团购网站,再到刚刚兴起的外卖配送App,一步一步,不疾不徐,最终塑造人们全新的就餐习惯。这是柔韧如水。
……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速度。相同的却是双向的渗透和改变。无论是租车打车、培训教育,还是餐饮服务,都已深深地打上移动互联网的烙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家们来到界线两边,焦急而谨慎地伸出脚去试探。
焦急,是因为谁都明白,在这个移动互联网跨界的时代,原有的商业逻辑或将不再有效,全新的商业规则正在形成。
谨慎,是因为谁都不知道,在这个相互融合与渗透的时代,前面的道路究竟是机会还是陷阱,后方的阵地是否还足够安稳。
此时此刻,对跨界核心趋势前线情报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谁能早日拨开迷雾,谁能早走一步,少错一点,谁就能在未来的商业格局中占据优势。
腾讯科技频道愿做跨界情报研究的排头兵。耗时大半年的“跨界”报告和图书,亦是希望能为企业的成功铺路,为产业的进步加瓦。

龙兵华
腾讯网科技频道主编

作者简介

腾讯科技频道:暂无简介

图书目录

序言 跨界势不可挡
前言 跨界,互联网行业的消失
第一章 跨界爆发的条件  ∥ 001
第一节 人与设备是基石  ∥ 002
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发展是动力  ∥ 006
第三节 移动互联网是引爆点  ∥ 013
第二章 跨界带来的整合与重塑  ∥ 025
第一节 Offline的逆袭  ∥ 026
第二节 O2O之初  ∥ 030
第三节 起步的在线教育业  ∥ 039
第四节 发端于支付的互联网金融  ∥ 049
第五节 世纪之赌  ∥ 062
第六节 即将迎来风口的在线旅游  ∥ 073
第七节 视频:播与制  ∥ 080
第八节 三大运营商?不止吧  ∥ 095
第九节 人的外部化  ∥ 103
第十节 汽车业:销售与制造  ∥ 111
第三章 跨界的趋势与未来  ∥ 121
第一节 智能手机及其他  ∥ 122
第二节 移动服务刚刚开启  ∥ 125
第三节 入口入口入口  ∥ 129
第四节 隐藏在互联网思维之下的碰撞  ∥ 133
第五节 巨头们的理想生意  ∥ 137
第六节 正确地认识泡沫  ∥ 143
第七节 满足需求还是满足解决方案  ∥ 146
后记 给创业者的话:勿忘初心  ∥ 154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迈克尔A.希特(Michael A. Hitt) C.切特·米勒(C. Chet Miller) 安瑞妮·科勒拉(Adrienne Colella)
作者: 精品课主持人 周 菲
作者: [加]史蒂文 L. 麦克沙恩(Steven L. McShane)[美]玛丽•安•冯•格利诺(Mary Ann Von Glinow) 著
作者: (美)蕾·安德烈(Rae Andre)东北大学 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美)切斯特 I. 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
作者: 赫伯特 A. 西蒙(Herbert A. Simon)
作者: 黄铁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