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考读物>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

已经发生的未来
作者 : [美]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著
译者 : 汪建雄 任永坤 译
丛书名 : 德鲁克管理经典
出版日期 : 2016-11-28
ISBN : 978-7-111-54065-6
定价 : 39.00元
扩展资源下载
扩展信息
语种 : 简体中文
页数 : 217
开本 : 16
原书名 : Landmarks of Tomorrow: A Report on the New Post Modern World
原出版社: Transaction Publishers
属性分类: 店面
包含CD :
绝版 : 未绝版
图书简介

本书首先论述了“后现代”新世界的思想转变;其次阐述了世界面临的四个现实性挑战:知识型社会、经济发展、政府的衰弱和东方文化的变化;最后关注人类存在的精神实质。这些都被视作“后现代”社会的基本元素。

图书特色

既不同于德鲁克早年社会学的著作,也不同于其后几十年间撰写的诸多广为人知的管理学著作(但绝非仅限于商业管理,而是将管理视为一项具有特定原则、使命和社会功能的工作),《已经发生的未来》预见了人类所生活与经历的三大主要领域的变迁:从“后现代”世界的思想转变到所面临的诸如知识型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衰弱、东方文化变化等的现实挑战,再到人类存在的精神实质。书中首次定义并假设了“后现代”世界:社会正在经历重大变化,大到我们已经跟过去的那个时代告别,迈进一个新时代。
本书提出并回答了以下问题:有哪些业已开始的重要变化,会让未来极大地不同于多数人依然视作理所当然的现在?这些变化都发生在哪些领域,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它们各自都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含义?面对这些变化,有什么是我们需要学习或摒弃的,有什么是我们能做的?
《已经发生的未来》又一次证明了德鲁克的远见卓识,书中“早期诊断”的种种预言后来几乎都被一一证实:从19世纪的机械进步转向系统化、有目的、有组织的创新;知识转而成为新的主要资源;由各种组织构成的多元化社会的兴起;现代政府在有效行使职责方面将遇到危机;全球化经济和全球化社会的到来。而唯一一项未被完全证实的预言,恰恰是在本书出版以来,最受关注也被讨论得最多的一项:一种新的世界观,一种新的整体主义哲学即将迅速兴起!

经典经得起时间考验,值得一读再读,常读常新。它帮你理清思路,从任何新事变中发掘本质,找到历史渊源。
—— 邵明路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 德鲁克百年诞辰全球纪念活动共同主席

一本优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可以陪伴人的终生。这样的著作一旦诞生,就已经独立于作者、独立于时代,属于每个读者自己。这样的书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
—— 赵曙明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德鲁克先生对于管理领域的贡献并不需要我们去做注释,但是对于中国的管理者来说,他的价值却难以估量。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可以变得卓有成效;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者释放了自己的价值。                         
—— 陈春花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预测社会变革 识别重要变化

上架指导

管理类

封底文字

调用《人与绩效》封底

图书序言

后现代世界
在过去20年的某个未知时刻,我们不知不觉地走出“现代”,来到了一个尚未被命名的新时代。我们的世界观业已悄然改变,我们有了新的认知,也获得了新的能力。前方有一个新的世界在等着我们,那里充满了机遇、风险和挑战,有着新的人类赖以存在的精神内核。
尽管前些年,旧的世界观还在自诩为“现代”和“新潮”,如今其随风而逝的命运却早已注定。它们依然主宰着我们的语汇,无论在政治还是科学领域,事关国内还是国际事务。可无论在政治、哲学、艺术还是科学界,各个团体基于旧世界观的标语和口号,尽管还能激起热血和情绪,但已经无法汇聚为统一的行动。在行动上我们已经被逼着去适应“当今”这个“后现代世界”的严苛标准,但对于这一新的格局,我们至今还没有相应的理论、概念和标语,没有任何相应的知识。
事实上,当下40岁以上的人对当今这个时代的感觉,就恍如在另一个世界长大成人之后,再移民到一个全新的陌生国家一样。从17世纪中叶开始,在过去的整整300年,整个西方便一直生活在“现代”当中。而在过去的100年里,这种现代性更是在哲学、政治、社会、科学和经济等多个领域扩展到了全球,成了第一种真正通行的世界秩序。但是如今,“现代”世界已成往事,而新的世界虽然已然到来,却时隐时现,仍未确立其地位。
故而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其实是个转型期,是新旧世界相互交叠的时代。旧的“现代”世界虽趋消亡,但依然是我们的表达手段、期望标准和确保秩序的工具。而新的“后现代”世界,虽然缺乏定义、表达和工具,但已经在有效地掌控着我们的行动及其影响。
本书是关于我们正生活于其间的这个新的“后现代世界”的一份报告,仅此而已。它只分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在,并不会对未来有任何涉入。事实上,在写作本书时,我一直在克制自己的欲望,去猜测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以及预测将来会出现什么。我只是分门别类地呈现后现代世界的观念和价值,并没有将其整合为一种合乎秩序的整体。等到这些我不愿和没有做的工作都已经被人完成之际,一个具有其独特特征和世界观的新时代才算真正到来。而如今,我们只是处在新旧世界的转折处而已。
写作本书时,我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为“理解而非创新,描述而非想象”。当然,这只是些细微而次要的工作。更为重要的工作,就交给能通过精妙的想象、创造和革新给出合理的新型组织、哲学和制度的人才吧。
本书涵盖了很多内容,但还算不上全面。整体而言,我试图在三大领域展开讨论,每一项都是人类生活和经历的重要构成部分。
新世界观、新观念和人类的新能力
本书的第一部分(第1~3章)探讨了哲学领域的转变:从由机械因果主导的笛卡儿世界观,转向由模式、目的和过程主导的新世界观。而后本书转向了新世界观在创新领域的应用,以及随之而来的新的机遇、风险和责任,其间同时涵盖了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类活动。随后,本书分析了将具有丰富知识和高度技能的成员组织起来共同努力实现目标的活动。正是这类活动,为大型组织提供了一种新的核心制度,同时也提供了社会秩序的一种新理念,在这种理念下个人和社会成了相互依赖的两极。
新领域、新任务和新机遇
本书的第二部分(第4~9章)描述了四类新现实,每一项都是西方世界的人们需要面对的挑战。第一类现实是知识社会的兴起,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受过教育的人才是生产力的真正来源;每个人都在试图获得更好的教育,至少以入学年限看是如此;一个国家是否能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取决于其整体教育水平。这对社会和个人意味着什么?对教育又意味着什么?
第二类现实是经济发展(“消灭贫困”)成为人类新的共识和目标,以及如何克服国际、种族、阶层间的斗争来实现这一目标。第三类现实是国家及其政府的衰落,“现代政府”已然辉煌不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事务的处理上它都正在日趋无力。第四类现实是非西方文化和文明的衰退,西方模式将成为可行的社会模式。
而后,在一个只有寥寥数段的总结部分中,本书提出了下列问题:这四类现实对西方国家意味着什么?如何影响其政府和政策制定的方向、目标和原则?
人类的境遇
本书的第三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第10章)主要关注人类生活的新精神实质,如果你喜欢的话,也可以称之为形而上学。在这方面,我们所要面对的现实是:知识和权力都在变得绝对化,都获得了无以复加的破坏力。而这带来的结果是,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我们将第一次被迫去思考知识和权力的本质、功能,去思考如何对其加以控制。
尽管力求忠于事实,但就像任何一个身处陌生国度的人一样,我也会时常误解当前这个新时代。尽管力求客观,但作为有着西方背景的人,我同样具有欧洲人尤其是“盎格鲁-美国人”中的保守主义者所特有的偏见:相信自由、法律和正义,相信责任和工作,相信人既有独特之处也有天生缺陷。此外,我也明白自己在知识和理解力上的局限,这一缺点是我在从事所有创造性工作时需要面对的缺点。不过,我依然希望本书已经实现了其目标:报告我对新时代的见解。依然希望读者在以下两个方面均有所认识、有所触动:新的陌生时代已经明确到来,而我们曾经很熟悉的现代世界已经成为与现实无关的过往。

译者简介

汪建雄 任永坤 译:暂无简介

图书目录

总序
新版序
序言 后现代世界
第1章 新世界观                        1
第2章 从进步到创新                   13
第3章 超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50
第4章 新领域                        91
第5章 知识型社会                     94
第6章 向贫困宣战                    127
第7章 绝境中的现代政府               151
第8章 变化中的东方                  175
第9章 未竟之业                      186
第10章 人类今日之境遇                190
译后记                              200

教学资源推荐
作者: 迈克尔 A. 希特(Michael A. Hitt);C. 切特·米勒(C. Chet Miller);安瑞妮·科勒拉(Adrienne Colella)
作者: 陈春花 杨忠 曹洲涛 等编著
作者: 陈春花 曹洲涛 宋一晓 苏涛 等编著
作者: 陈春花 杨 忠 曹洲涛 等编著
参考读物推荐
作者: 艾·里斯(Al Ries)
作者: (美)沃茨.瓦克尔  吉姆.泰勒  霍华德.米恩斯
作者: 张昕海 于东科